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研究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研究聚合物纳米纤维膜是一种新型的材料,由于其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开发制备这种材料的新方法。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纳米纤维膜制备的方法。
该方法以高压静电场为驱动力,通过将聚合物分子从液态转变为固态,从而制备具有纳米级尺度的聚合物纤维。
本文将介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原理、优点以及应用。
一、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静电纺丝技术是指将含有聚合物溶液的“滴”,通过高压静电场的作用,使溶液从液态转变为纳米级尺度的聚合物纤维的过程。
该技术涉及两个相反的过程:传输和荷电。
在传输过程中,溶液从喷嘴中被喷出,形成溶液“滴”,然后通过高压静电场的作用,这些滴获得了荷电,移动到地面或由电极吸附。
在荷电过程中,因为这些荷电粒子被静电力所吸引,所以它们沿着高压电极向下运动。
当这些荷电粒子接近到一定距离,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就足以克服表面张力,形成纳米级尺度的聚合物纤维。
二、静电纺丝技术的优点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传统方法包括溶液浸渍、熔融拉伸等技术,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工艺复杂、成本高等。
相比之下,静电纺丝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高效性:该技术可在较短时间内制备大量的纳米级聚合物纤维,并可实现连续性生产。
2.灵活性: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不同形态、大小和形状的聚合物纳米纤维。
3.高质量:该技术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纤维具有高度纯度、尺寸一致性好和结构紧密等特点,使其应用广泛。
三、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应用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由于其纳米级尺度的尺寸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多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简要介绍其主要应用领域。
1.过滤和分离领域: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由于其纤维间距非常小,同样尺寸的纳米级颗粒、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可以被过滤掉,这使其在液体过滤和气体过滤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生物医学领域:在不同细胞之间建造三维聚合物纳米纤维膜支架,使得细胞能够依附并形成新的组织,有利于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进展及应用
米材料。
通 讯联 系人 。
场强度增加到临界值时 , 半球状液滴会转变为锥 形, 这一带电的锥体称为 Ty r al 锥。进一步增加 o 电场强度, 带电射流会从 Ty r al 锥尖喷射出来 , o 放
不能制 备连 续 的纳 米 纤维 , 量 太 小 。 自组 装 法 产 是利用 分子 间的 相互 作 用 力 , 已有 的 组 分 自发 将 地组 装 成具有 某种 形 貌 或 功能 的纳米 材 料 , 可 但 控性较差 。静 电 纺丝 法 是 目前 唯 一 能够 直 接 、 连 续 制备 聚合物 纳米纤 维 的方 法 。 1 静 电纺丝 的基本原 理 静 电纺丝 装 置主要 由 以下 3部 分 组 成 : 压 高 影 响静 电纺丝纤 维成形 的 因素主要 包含 3个
维普资讯
第3 0卷 第 3期
20 0 7年 6月
合
成
纤
维
工
业
Vo . 0 N . 13 o 3
Jn 20 u. o7
CHI NA YNI S ’ H阴
C F BE l I R NDUS RY T
静 电纺 丝 制备 纳 米 纤维 的进 展及 应 用
在前驱体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应用过滤材料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纤维较常规过滤材料大大提高纤维过滤毡与常规纤维过滤毡相比能提高协以上的颗粒林的颗粒对人体的危害也很大致癌物往往吸附在这些小颗粒上材则可以有效地过滤掉这些小颗粒公司已经制造出偏氟乙二烯为支撑基材体微滤膜和液体微滤膜组件不仅提高了其过滤性能且环境适应范围广物浓度适应范围宽生物医用功能材料静电纺丝纤维由于具有狼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结构相容性物释放等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出可降解的聚醋型聚氨醋纳米纤维支架培养结果表明纺丝支架上容性很好的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聚乳酸溶液中进行静电纺丝物聚合物纤维表面光滑放试验采用蛋白酶分解中释放出来物可从载药的纤维毡中持续传感器材料传感膜的灵敏度与每单位质量膜的表面积成正比其过滤效率如同样质量的超微细其过滤效率国内外现有的过滤材料只能净化而直径小于林特别是如二嗯英这种一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而其中,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技术也成为了纳米科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静电纺丝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纳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其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如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和能源材料等领域。
一、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与过程静电纺丝技术是利用静电力和表面张力将高分子溶液或熔融物在高电场下的电荷作用下进行拉丝成纤维。
在高电场下,液体表面张力对于电场的效应会产生剥离力,而相互作用较弱的分子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被拉伸成纤维形状,产生纳米纤维材料。
静电纺丝技术的整个过程包括物料预处理、电极设计、高电压电场设置、喷丝电极喷液和纤维成形过程。
通常情况下,静电纺丝技术需要一个能够提供高电压的电源和一个线圈,以及能够喷液的电极。
液体从电极中喷出,并在电场的作用下生成纳米纤维材料。
静电纺丝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制备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高表面活性的纳米纤维膜,可以用于材料性能的调整和优化。
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 纳米纤维支架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支架被广泛应用于人工血管、人造骨的制备等领域。
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能够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增殖,从而促进组织生长和恢复。
2. 组织构建材料静电纺丝技术能够制备出精细的纳米纤维纺织品,这些纳米纤维纺织品可以被用于构建人工组织、生物芯片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三、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 空气净化材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可以被应用于空气污染治理中。
通过建立一些纤维过滤织物,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颗粒物的过滤和除去,达到净化空气和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
2. 水净化材料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超细的纳米纤维膜,这些膜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水净化中。
纳米纤维膜的微孔结构可以有效地过滤水中的大分子杂质和细菌等微生物,从而得到更清洁、更安全的水源。
静电纺丝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静电纺丝是一种常用的纳米纤维制备技术,通过利用静电作用将高分子材料或其他纳米材料制备成纳米纤维。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增加,静电纺丝材料制备与应用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静电纺丝材料制备与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静电纺丝的原理是利用高电压作用下的电场效应,使溶液或溶胶中的材料发生极化,形成纤维状的物质。
制备静电纺丝材料的关键是调控溶液的流动性、表面张力以及电场的强度和方向。
在制备材料时,可以使用单独的高分子溶液,也可以将纳米颗粒或纳米纤维混悬于溶剂中,形成复合材料。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节电压和喷射距离等条件,控制纤维的粗细、形状和排列方式,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静电纺丝材料制备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制备过程简单、快速,并且可以制备大面积的纳米纤维薄膜。
其次,纳米纤维的细度可以达到纳米级,且纤维呈现连续性,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特殊的表面形态。
此外,静电纺丝材料还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有利于吸附和释放物质、调控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能。
因此,静电纺丝材料在能源储存、传感器、过滤材料、组织修复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能源储存领域,静电纺丝材料可以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膜。
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多孔结构和良好的导电性能,静电纺丝膜可提供更高的电化学活性表面,从而提高电容器和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此外,静电纺丝膜还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的薄膜基底,提供较好的光学透明性和力学支撑性。
在传感器领域,静电纺丝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隙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气体和液体吸附性能。
例如,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可以用于制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传感器,通过吸附、扩散和检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定分子达到气体传感的目的。
此外,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还可以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等,用于监测生物标记物、环境污染物等。
在过滤材料领域,静电纺丝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细小孔隙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颗粒捕获性能。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静电纺丝技术便是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重要手段,由于其简单易行、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等优点,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本文将从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应用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通过电场作用将溶液中的大分子材料拉伸成纳米级别的纤维的方法。
该技术主要依靠静电相互作用力和表面张力之间的竞争关系,来控制和定向溶液中的高分子纤维进行拉伸。
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1. 溶液制备:制备静电纺丝纤维的首要步骤是制备高分子材料的溶液。
该溶液需要具有一定的粘度和表面张力,一般可以使用有机溶剂来溶解高分子材料。
2. 高电场加薄膜涂布:在静电纺丝设备上沉积一个高电场,并用喷雾器将高分子溶液轻松喷射在一个导电性或吸附性基底上。
溶液被均匀覆盖在导电性或吸附性基底上的一个细长的液体线。
3. 拉伸和固化:在高电场的作用下,溶液会变成一条液体纤维,并开始在导电性或吸附性基底上放置。
同时,高分子纤维的拉伸也在进行中。
将纤维固化并从基底上分离出来即可。
第二部分: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在纳米科技的发展进程中,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自2006年被应用于生物材料制备以来,该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静电纺丝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探索新型高分子材料,提高制备效率,改善纤维纳米结构控制技术。
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探索新型高分子材料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制备聚合物、纺织品、纳米印刷等领域的高分子材料。
近几年,研究人员广泛探索各种新型的高聚物材料,如壳聚糖、聚乳酸、DNA、蛋白质等。
这些新型材料的引入,不仅增加了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深度,同时也拓宽了静电纺丝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范围。
静电纺丝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研究
静电纺丝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研究纳米科技的发展引发了对纳米材料的广泛关注。
纳米纤维膜由于其良好的性能被广泛用于燃料电池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静电纺丝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备纳米纤维膜的方法,凭借其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廉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制备中。
本文将介绍静电纺丝技术和静电纺丝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研究进展。
一、静电纺丝技术静电纺丝是一种利用电场将高分子聚合物纺成纳米级高分子纤维的工艺。
该工艺分为溶液静电纺丝和熔融静电纺丝两种类型。
溶液静电纺丝主要是将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聚合物通过静电纺丝装置进行喷枪淋浆、电荷均匀化和纤维拉伸加工,形成纳米级的高分子纤维。
熔融静电纺丝则是将熔融的高分子材料通过静电纺丝装置进行电荷均匀化和纤维拉伸加工,形成纳米级高分子纤维。
二、静电纺丝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研究进展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静电纺丝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四个方面的静电纺丝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研究进展。
1. 聚合物材料的选择聚合物材料的选择是静电纺丝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关键。
通常选择的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乳酸、聚酯、聚丙烯酸、聚苯乙烯等。
这些聚合物材料有良好的可纺性、生物相容性和耐久性,并能够制备出高质量的聚合物纳米纤维膜。
2. 溶液电导率的控制溶液电导率是影响聚合物纳米纤维膜形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电导率的增加会导致电荷的不均匀分布和纤维的跳跃现象。
因此,控制溶液电导率是制备高质量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重要手段之一。
3. 后处理技术静电纺丝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性能,但由于其表面积大和纳米级孔隙率高,会导致纤维膜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增加。
为了改善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需要对其进行后处理。
目前常用的后处理技术包括等离子体处理、UV辐射、热处理等。
4. 应用领域静电纺丝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纤维膜在能源领域、生物医学领域和环境领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静电纺丝制备取向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收 稿 日期 :0 0 0 2 2 1 — 62
旋转式收集 装置是 当今 制备 有序 纤维 最 为常 用 的一种方法 , 原理是利用旋转物体 对射流 的物 其
作 者简 介 : 佳林 (92 )男 , 吴 18 , 湖北 黄 冈人 , 教 。 助
以接收 到高度定 向排 列 的纤 维 , 是 当接 收 的纤 但 维较 厚之后 , 若仍 保持原 来 的转速 , 维 的定 向程 纤
较 大的定 向排列 的纤维 , 但仍存在较 多 的无定 向排 列 的纤 维 , 而且 当转速过高时 , 纤维会 被拉 断 , 纤维 间也会 出现空隙 。C re 等在 滚筒 接收装 置后 面 anl l 增加 了三个平行辅助 电极 , 中间的辅 助 电极 与喷丝 头带相 反的电荷 , 两边 的电极则是带 有与喷丝 头相 同的电荷 。这种方法与一般 的点对 点纺丝相 比, 纺
2 取 向纳 米 纤 维 的 制 备
2 1 旋 转 式 收 集 装 置 .
的时 间有 密 切 的联 系 。S n aa u d ry等 人 也 进 行 了
相 似 的工作 , L e等 人则 用 这种 方 法 进行 了更 而 e
进 一步 的工作 , 他们 研 究 了收集 到 的纤 维 的力 学 性 能与滚 筒转速 的关 系 。 Th rn等 制作 了薄碟式 收集 装置 , eo 由于充 分 集 中 了电场 , 以高 速旋 转 的 圆 盘作 为接 收装 置 可
理牵伸作用达 到控 制纤维 排列 方 向 的 目的。如 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静电纺丝技术制备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静电纺丝技术制备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研究静电纺丝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广泛应用,其中之一是用于制备TiO2纳米纤维薄膜。
TiO2纳米纤维薄膜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在环境净化、光电催化制氢、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将高分子溶液通过高电压静电场作用下形成纤维的方法。
通过调整高分子聚合物的浓度、电场强度和纺丝距离等参数,可以获得不同直径和形态的纳米纤维。
在制备TiO2纳米纤维薄膜中,通常使用聚合物作为模板材料,将TiO2颗粒或前驱体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然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薄膜。
制备的纳米纤维薄膜可以通过热处理或光照等后续步骤进行晶化,得到TiO2具有优异性能的薄膜。
在环境净化领域,TiO2纳米纤维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光催化过程中,纳米纤维薄膜可以通过对有害气体的吸附和光解作用,将其分解为无害物质。
由于TiO2纳米纤维薄膜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可见光响应性能,可以有效提高光催化反应的效率。
此外,纳米纤维薄膜还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低压降特性,可以实现高效的气体处理。
因此,TiO2纳米纤维薄膜在室内空气净化、有机废气处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光电催化制氢领域,TiO2纳米纤维薄膜可以作为光电极材料,用于水光电解制氢。
纳米纤维薄膜具有大量的活性表面,可以有效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
通过对纳米纤维薄膜的表面进行修饰,如导入负载剂、调整晶相结构等,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研究表明,静电纺丝制备的TiO2纳米纤维薄膜在光电催化制氢中具有良好的性能,在利用太阳能进行无污染氢能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此外,TiO2纳米纤维薄膜还可以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兴的太阳能转化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染料吸附在光电极上,利用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产生电流。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鲍桂磊;张军平;赵雯;朱娟娟;王改娥【摘要】Due to tiny diameter, big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ability to achieve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easily, nanofibers are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and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simplest and effective way to prepare polymer nanofibers, many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tudied the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electrospinning was introduced briefly,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were analyzed, such as solvent, consistency and viscosity, conductance, applied voltage, flow rate and distence between the gaps. In addition, application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s in the fields of filter media material, sensor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as described, and some problems of this technique were pointed out as well as countermeasures.%纳米纤维具有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和易于实现表面功能化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静电纺丝技术被认为是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此国内外学者对静电纺丝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天然高分子静电纺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大学眼科教授 M e y e r 等首先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出
该物质 。透明质酸 以其独特 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 在机 体 内显 示 出多 种重 要 的生 理功 能 ,如润 滑关
节 ,调节血管壁的通透 陛,调节蛋 白质 ,促进创伤
愈合等 ,其具有特殊 的保水 作用 ,可 以改善皮肤营
养代谢 。因此 ,透 明质酸 在化妆 品 、医药 、眼科 、 整形领 域具有 很大的应用潜力。
可 以大大降低纺丝液的表面张力及黏度 ,从而使纤 维 素 溶 液 的 静 电纺 丝 喷 射 流 趋 于 稳 定 、连 续 。
D M S O的加入 在一 定程度 上改 善了链 的运动能 力 , 从而在 电场力作用下能得到稳定 、连续的喷射流 。
中甘油的高沸 点及其 与海
泛应用于生物 医药 、污水处理 等领 域 ,有 良好 的应 用前景 。
纺工艺参数的调节制备不 同直径 、不 同组成的透明 质酸, 壳聚糖纤维膜 。 x u等 [ 9 1 研 究了透明质酸纳米纤维材料的生物 物理性能 ,通过细胞培 养试验发现 :3 T 6 细胞 在玻
璃 基底和质 量 比为 1 0 0 / 8 0的明胶/ 透 明质酸纤维基
增大了共混溶液的法 向应力 。同样可 以通过各种 电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大的一类天然高分子 ,原 料易得 ,价格低廉 。由于纤维素 的亲水 性 、可降解
性及生物兼容 l 生,各种纤维素类医用材料 陆续被开 发 和利用 ,如 医用缝 合线 、医用敷料 等。同时 ,纤 维素比起其他 的天然 高分子具有更为优 良的力学和 热 学性 能 ,凶而在实 际应 用中有更好 的稳定 性。以 静 电纺 丝方式制备 的纤维素 纳米 纤维非织造 布可 广
在 明胶/ 透 明质酸 纳米 纤维基 底上 ,细胞 以少 量的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引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材料和应用。
纳米纤维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展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静电纺丝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方法,凭借其简单、高效、可控性强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旨在介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原理与过程,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
1.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通过高电场作用下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形成纤维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为将容器中的聚合物溶液或熔体通过尖端形成纳米尺度的液柱,然后加高电压使液柱发生弯曲,并在空气中快速固化成纤维。
通过控制溶液的流速、电压、尖端直径和距离可以调节纤维的直径和形态,实现纳米尺度下的制备。
2.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优势2.1 高效而可控的纤维制备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纤维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微米的范围内的纳米纤维材料。
通过调节工艺参数,能够实现对纤维直径和形态的精确控制。
这种高效而可控的纤维制备特性使得静电纺丝技术在材料科学、纺织、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2 纳米纤维材料的独特性能由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能。
首先,纤维直径纳米尺度下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其在能量存储、传感器、催化剂等领域具有更好的性能。
其次,纳米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可拉伸性,可用于制备高性能纺织材料、过滤器、生物医学支架等。
此外,纳米纤维材料还具有优异的透气性和防护性能,可应用于口罩、防弹材料等领域。
3. 静电纺丝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1 纺织领域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在纺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具有的高比表面积和高强度使其成为制备高性能纺织材料的理想选择。
例如,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与常规纺织纤维结合,可以制备出具有更好透气性、抗菌性和防尘性能的纺织品。
此外,纳米纤维材料还可以被用于制备高效过滤材料和防弹材料。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的研究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的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
其中,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材料,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医学、环保和能源等领域。
纳米纤维膜就是纳米材料的一种,它由纳米级直径的纤维组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本文将重点关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的研究。
一、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通过静电力将聚合物液滴拉成纤维的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高电场或者静电场的作用下,将聚合物液体(或溶胶)通过微型喷嘴高速喷出,然后在飞行过程中被拉伸成纤维。
在空气中,由于液滴表面带有电荷,因此液滴在飞行过程中受到一个静电场的作用,使得表面电荷分布不均,造成了液滴内部的拉伸和电荷的再分布。
这种电荷分布在液滴各处都不同,从而使得液滴逐渐成为了一个不规则的形状,最后拉成了一个纤维。
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制备材料的方法,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有以下的一些优势:1、材料易得:静电纺丝的材料可以是各种聚合物,包括天然聚合物和合成聚合物,为制备不同艺术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适用范围广:静电纺丝技术不仅适用于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膜,同时也可用于生命科学和药物分子的制备。
3、控制性能优良:静电纺丝技术可在控制的条件下制备纳米纤维膜,从而使得材料的柔软度、强度、厚度、直径、形状等物理化学性质都可以进行调整。
三、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的应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膜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医疗领域: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作为支架、修复组织损伤等医学应用方面使用。
2、环保领域: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在气体过滤、液体过滤和水处理等环境资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能源领域: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通道数量,对于电池、电解质、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一、前言近年来,静电纺丝技术广泛应用于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中。
通过该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高通透性等多种优异性能的纳米纤维材料,在能源、环境、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通过高电场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喷射成纳米级纤维的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将高压电源接在喷液口附近,形成强电场,使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加速运动,并在射流过程中产生链段拉伸、分子排列等现象,最终形成纳米级纤维。
三、静电纺丝技术的优点静电纺丝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制备成本低。
静电纺丝技术所需的设备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2. 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性能优异。
制备出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高通透性等优异性能,适用于能源、环境、医疗等领域。
3. 制备精度高。
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直径从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的纳米纤维。
4. 生产效率高。
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实现连续生产,生产效率较高。
四、静电纺丝技术在纳米纤维材料制备中的应用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各种形状、尺寸、结构的纳米纤维材料,目前已经在以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软件复合材料领域。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可以用于增强软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
2. 组织工程领域。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可以作为组织工程载体,用于修复和再生组织。
3. 能源领域。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能源领域。
4. 过滤材料领域。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可以用于空气过滤、水处理等领域。
五、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对纳米纤维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加,静电纺丝技术在纳米纤维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将不断扩大。
未来,静电纺丝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改进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结构,提高纳米纤维材料的性能,扩大其应用领域。
六、结论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简单、高效的纳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
随着对纳米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加,它在能源、环境、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静电纺丝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技术的未来发展
静电纺丝技术的未来发展
静电纺丝技术未来的发展将聚焦于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应用领域以及实现绿 色生产等方面。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值得:
静电纺丝技术的未来发展
1、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是静电纺丝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可以通过 优化生产工艺、引入新型设备等方式提高静电纺丝技术的生产效率,以满足日益 增长的市场需求。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利用静电场牵引高分子流体进行定向排列和固化成纤维 的方法。在静电纺丝过程中,高分子流体受到静电场的牵引力,会在负电极表面 形成一层液膜,液膜在静电场中会逐渐变薄并最终固化成纤维。静电纺丝技术具 有以下特点: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1、可制备纳米级纤维材料: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直径为纳米级别的纤维 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吸附性能和过滤效率。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2、适用范围广泛:静电纺丝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各种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和 无机材料等,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3、生产效率高: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 推广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
1、静电纺丝技术的分类及其法
静电纺丝技术根据纺丝液的物理状态可以分为溶液静电纺丝和熔体静电纺丝 两种。溶液静电纺丝是将高分子溶液通过注射器注入到电场中,然后高分子溶液 在电场中形成纤维;熔体静电纺丝是将高分子材料加热到熔点以上,通过喷头形 成细丝,然后在电场中固化成纤维。
静电纺丝技术的分类
2、熔体静电纺丝:熔体静电纺丝是将高分子材料加热到熔点以上,然后通过 静电场的作用拉伸成丝。该方法适用于制备高温性能优良的纤维材料。熔体静电 纺丝的优点是可加工温度高,缺点是对于热敏性材料可能会导致热损伤。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纳米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制备纤维状纳米材料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展。
二、原理及方法静电纺丝技术是利用静电场将高分子材料或其它材料转化为纳米级尺度的纤维。
其主要过程包括电荷产生、电选择和电喷射等,整个过程的牵引力来自静电场的作用。
在静电纺丝过程中,首先将高分子材料或其它材料溶解或熔融于溶剂中,然后在一个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静电力使得溶液内部产生荷电的分子或离子。
当达到一定电荷量时,内部电荷相互排斥,使得材料分子形成细小的液滴。
此时,再利用另一个电场对液滴进行拉伸,当液滴尺寸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细纤维,并集中成纤维束。
三、应用领域及进展静电纺丝技术在医学、生物技术、能源储存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生物医学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中,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能够用于制备生物材料。
例如,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纤维状的生物吸附材料,用于分离纯化蛋白质和酶等生物大分子。
同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薄膜也可以用于治疗皮肤损伤、组织缺损等。
近年来,生物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使用了静电纺丝技术。
2、能源领域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制备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电池的电极材料。
此外,还可以制备超级电容器等储能材料。
静电纺丝技术能够制备具有较高电导率和储能性能较好的纳米纤维材料。
3、纳米材料领域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直径在纳米级别的纤维,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柔韧性和耐用性。
通过改变静电场的作用条件,还可以制备成不同类型、不同形态、不同性质的材料。
因此,这种技术成为纳米材料的重要制备方法之一。
四、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虽然静电纺丝技术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产量较低,制备过程需要使用多种溶剂,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在未来,需要加强对静电纺丝机理的研究,并进行工艺改进,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
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与应用
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与应用纳米技术是一种兴起的新兴技术,其主要应用于生物医学、纺织、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纳米纤维是最基本的材料之一。
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极细的直径、高比表面积和较佳的材料特性,因此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环境保护、电子器件制备等领域。
一、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的基本原理静电纺丝方法可以说是一种从流体中制备高性能的纳米纤维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为,通过电荷作用使流体中的高分子物质形成纳米级别的纤维。
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的流程一般为:首先将聚合物连续加热到熔态,然后以恒定的速度使其流动,同时通过千伏级别的静电场进行辊压拉伸,使得聚合物在电场作用下形成不连续的固态纤维,最终形成具有纳米尺度的单纤维。
二、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的特点1. 直径控制能力强:静电纺丝方法能得到直径在数十纳米到几微米范围内的纤维。
通过控制不同参数,如聚合物质量浓度、静电场强度、药物和掺杂物质量等,可以调节纳米纤维的直径。
2. 表面积大:由于纳米纤维表面积大,因此也有更好的化学反应能力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能。
这使得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化学、环境保护、电子器件制备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 应用领域广泛: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环境保护、电子器件制备等领域。
例如,用纳米纤维材料制备的各种生物传感器,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蛋白质浓度检测、细胞的迁移和治疗、食品、水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等;同时,也可用来制备气体过滤、滤清、电池、涂层等应用。
三、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的进展与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纳米纤维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在生物医学领域,纳米纤维被应用于人工皮肤、载药纳米纤维包含药物和生物相容性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纳米纤维可被应用于过滤、内衬、捕获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技术领域等;在电子器件制备领域中,可以将纳米纤维用于液晶屏幕的增强光、锂离子电池的电极、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传感器、防伪技术和防盗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一、静电纺丝技术的概述静电纺丝技术是指利用高压静电场将高分子溶液等液体通过细流管喷头喷丝,形成纳米尺度的聚合物纤维的一种制备方法。
这种纳米纤维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
二、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1. 静电纺丝过程机理研究静电纺丝过程是一个液体电流的形成和拉伸的过程。
研究表明,高电压静电场导致高分子溶液表面产生电荷,产生电场的作用下,高分子分子链会被拉伸成细丝状,形成纳米纤维。
此外,流体力学、表面化学等因素也会影响静电纺丝的过程和纤维形态。
2. 几何结构控制与优化研究静电纺丝纤维的性能可以通过调整喷头、电场、高分子溶液等条件来进行优化,得到所需的尺寸和结构。
纤维的结构可以通过多轮喷丝、旋转收集板等方式进行调整。
3. 合成和表征新型高分子材料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高分子纤维材料,可用于制备各种复杂形态、功能材料。
例如,通过表面修饰和交联等技术,可以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超疏水性和电导性等多种功能的高分子材料。
三、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1. 纳米复合材料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纳米尺度的纤维团束,这些团束可以与其他材料复合,制备出新型的复合材料,并具有新颖的功能和性能。
例如,将纳米纤维和金属纳米颗粒复合,可以制备出高导电性和机械性能的材料。
2. 药物控释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纳米纤维,并将药物控释于纤维中,制备出药物纳米纤维,这种材料可以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的纳米传递性能。
3. 空气过滤材料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非织造聚合物纤维材料可用于空气过滤器制备,因为其结构稀疏,具有高负载,大量的局部滤材料,网状的空间结构捕捉和过滤气体分子。
四、静电纺丝技术的局限性和展望1. 工艺数据选择不正确可能会影响到结构和性能。
2. 目前静电纺丝技术主要是在实验室中使用,大规模制备还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和商业开发。
3. 后期稳定性、低温下的保持性和可生物降解性需要进一步改进。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过滤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过滤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I. 概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的过滤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具有尺寸均匀、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可控等优点,因此在空气过滤、水过滤、生物膜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过滤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首先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空气过滤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静电纺丝过程中的参数,如电场强度、电流密度、纺丝温度等,成功制备出具有不同孔径分布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纤维。
这些纳米纤维可以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病毒、细菌等污染物,从而提高空气质量。
此外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还可以作为活性炭等传统空气净化材料的载体,进一步提高其吸附性能。
其次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水过滤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研究人员发现,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和亲水性,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悬浮液,实现高效的水处理。
同时由于纳米纤维的孔径大小可控,因此可以根据水质要求选择合适的纳米纤维进行处理,从而实现高效、低耗的水净化。
此外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还可以与其他水处理材料(如活性炭、光催化材料等)复合使用,进一步提高水处理效果。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生物膜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很大的潜力,生物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气体分离等领域的重要膜材料,而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可以作为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提高生物膜的稳定性和选择性。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与微生物菌种相结合,制备出具有良好性能的生物膜过滤器。
这种过滤器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为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过滤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空气过滤、水过滤、生物膜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尚不完善、性能评价方法不够成熟等。
静电纺丝制备多孔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㊀第37卷㊀第6期2018年6月中国材料进展MATERIALSCHINAVol 37㊀No 6Jun2018收稿日期:2018-0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2188ꎬ51672211)第一作者:刘照伟ꎬ男ꎬ1993年生ꎬ博士研究生通迅作者:汤玉斐ꎬ男ꎬ1982年生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Email:yftang@xaut edu cnDOI:10 7502/j issn 1674-3962 2018 06 02静电纺丝制备多孔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刘照伟ꎬ汤玉斐ꎬ赵㊀康(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ꎬ陕西西安710048)摘㊀要:静电纺丝是一种能够制备连续纳米纤维的简单㊁方便㊁高效的方法ꎬ在组织工程㊁药物缓释和催化剂负载等领域应用广泛ꎬ近年来该方法制备的表面或内部具有多孔结构的纳米纤维因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而备受关注ꎮ综述了电纺多孔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和成孔机理ꎬ详细讨论了液相分离致孔和固相分离致孔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ꎮ从纺丝液溶剂性质展开ꎬ结合混溶㊁控温㊁控湿等实验条件ꎬ分析了射流固化速率和溶剂挥发速率的相互作用关系ꎬ并提出多手段共用制备孔结构可控的多孔纳米纤维的方法ꎮ关键词:静电纺丝ꎻ纳米纤维ꎻ多孔纤维ꎻ孔结构可控ꎻ比表面积中图分类号:TB32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3962(2018)06-0410-09ProgressofElectrospunNano ̄FiberswithPorousStructureLIUZhaoweiꎬTANGYufeiꎬZHAOKang(School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ꎬXi a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Xi an710048ꎬChina)Abstract:Electrospinningisasimpleꎬconvenientandefficienttechniquetofabricatecontinuousnanofibersꎬwhichcanbeappliedtothefieldsoftissueengineeringꎬdrugdeliveryandcatalystloadingwidely.Inrecentyearsꎬmuchattentionhasbeenpaidtoelectrospunnano ̄fiberswithporousstructureduetotheirultrahighspecificsurfacearea.Preparationmethodsandporeformingmechanismofnano ̄fiberswithporousstructurewerereviewed.Theprogressanddevelopmenttrendofnano ̄fiberswithporousstructurecausedbyliquidphaseseparationandsolidphaseseparationwerediscussedindetail.Theinter ̄actionbetweenconsolidationrateofjetsandevaporationrateofsolventswasanalyzedbasedonthesolventpropertiesandtheexperimentalconditionsꎬsuchasmiscibilityꎬtemperatureandhumidity.Methodsforpreparingporestructurecontrollednano ̄fibersbymulti ̄waywerealsoproposed.Keywords:electrospinningꎻnanofibersꎻporousfibersꎻcontrolledporestructureꎻspecificsurfacearea1㊀前㊀言纳米纤维是一种直径在纳米尺度的连续一维材料ꎬ因其具有小尺寸效应㊁表面效应和界面效应[1]ꎬ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性能[2]ꎮ在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3]中ꎬ静电纺丝是一种利用高压电场的拉伸作用形成纤维的技术[4]ꎬ具有工艺简单和可操控性好的优点ꎮ自1930年Formals[5]首次报道静电纺丝技术以来ꎬ因其制备出的纳米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而被广泛应用[6-8]ꎬ且在生物医用[9]㊁超敏感传感器[10]㊁过滤阻隔材料[11]及纳米制造[12]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3]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ꎬ上述领域对纳米纤维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4-16]ꎬ即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17-19]ꎮ因此ꎬ表面具有多孔结构的纳米纤维[20]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21]ꎬ其相对于常规的纳米纤维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ꎬ能够更好地发挥纤维材料在各领域中的作用ꎬ因此研究多孔纤维材料的制备技术[22]成为目前纳米材料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ꎮ按照影响孔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ꎬ可将多孔纳米纤维制备的方法分为两种ꎬ液相分离致孔和固相分离致孔ꎮ2㊀液相分离致孔液相分离致孔是指电纺过程中ꎬ射流中的液相(溶剂或非溶剂等)挥发去除后在纤维内部或表面形成多孔结构的方法ꎮ在高压静电场中ꎬ纺丝液被拉伸成射流ꎬ溶剂㊀第6期刘照伟等:静电纺丝制备多孔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快速挥发降低了射流温度ꎬ纺丝液成分变化出现液相分离区域ꎬ当射流固化成纤维后富集溶剂或非溶剂的区域形成多孔结构ꎮ如2001年ꎬBognitzki等[23]首次将聚合物(聚乳酸㊁聚碳酸酯和聚乙烯等)加入挥发性溶剂二氯甲烷中配制成纺丝液ꎬ电纺后可以直接得到表面多孔纤维ꎬ其形貌如图1所示ꎮ纤维表面的孔近似椭圆形ꎬ这是由于纺丝液经过高压静电作用形成射流后ꎬ溶剂快速挥发导致聚合物与溶剂相分离[24]ꎬ形成聚合物相和溶剂相ꎬ最终溶剂相挥发形成孔ꎬ并在电场牵引拉伸作用下表面孔沿纤维轴向伸长ꎮ这种方法所得的表面多孔结构受溶剂物理性质的影响ꎬ还受纺丝环境温度及湿度的影响ꎬ水分子会凝结在纤维表面ꎬ促进孔的形成ꎬ但是实现表面孔结构可控制备的难度较大ꎮ图1㊀采用聚乳酸/二氯甲烷纺丝液静电纺丝所得的多孔聚乳酸纤维SEM照片[23]Fig 1㊀SEMimagesofporousPLLAfibersobtainedviaelectrospinningofasolutionofPLLAindichloromethane[23]:(a)low ̄magnifi ̄cationꎬ(b)high ̄magnification为深入了解纺丝液中的溶剂对纤维表面多孔结构[25]的影响ꎬMegelski等[26]系统研究了不同溶剂对纳米纤维表面孔形貌的影响ꎬ发现溶剂的挥发引起纺丝液温度的降低ꎬ而温度降低导致溶液不稳定ꎬ从而发生相分离产生多孔结构ꎬ如果相分离集中发生在表层附近ꎬ则多孔结构主要存在于纤维的表层[27]ꎮ而Moroni等[28]将PEOT/PBT共聚物分别溶于二恶烷㊁二氯乙烷㊁氯仿㊁二氯甲烷以及氯仿与六氟异丙醇等不同溶剂配制纺丝液ꎬ静电纺丝后发现溶剂挥发使得纤维上产生微小孔洞ꎬ且随着溶剂沸点的增加ꎬ纤维表面孔径减小ꎮ上述研究表明ꎬ采用高挥发性溶剂配制纺丝液时纤维易出现多孔结构ꎬ采用多溶剂[29]/溶剂与非溶剂混溶等方式可以改变溶剂的挥发速率ꎬ最终得到不同孔结构的多孔纤维ꎮ表1为近年来静电纺丝结合液相分离制备多孔纤维的实例ꎬ可以看出不同溶剂或非溶剂共混[30]所得纺丝溶液体系中各溶剂的挥发速率不同ꎬ高挥发性溶剂有利于表面多孔结构的形成ꎬ低挥发性溶剂则有利于产生内部多孔结构ꎬ而在高挥发溶剂中引入其他溶剂[31]后也有利于内部多孔结构的形成ꎮQi等[32]将聚乳酸(PL ̄LA)加入到二氯甲烷(DCM)/丁醇(BuOH)混合溶液中配制纺丝液ꎬ电纺后得到表面和内部均有多孔结构的PLLA纤维ꎬ其中BuOH的添加使得纤维内部出现了多孔结构ꎮ实际上ꎬ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主要取决于纤维表面的孔隙结构ꎬ而溶剂挥发使得纤维内部形成的孔隙结构会引起纤维力学性能的下降ꎬ这已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ꎮ表1㊀静电纺丝结合液相分离制备多孔纤维的实例Table1㊀Examplesofporousnanofibersfabricatedbyelectrospinningandliquid ̄phaseseparationAuthorsSolutionResultWeietal.[31]PES/H2O/DMSOsolutionTheporousultrafinefiberswerepreparedWuetal.[33]PBS/CFsolutionThemorphologyofporousstructurewasobviousꎬandthediametersofnano ̄holesweremoreuniformDemiretal.[34]PS/DMFsolutionThefibersexhibithighlyporousinternalstructureandsmoothsurfacealongwithslightporosityMiyauchiYetal.[35]PS/THF/DMFsolutionAtaTHF/DMFratioof3/1ꎬthePSmicrofiberscontainedtworegimesofporesizesincludingmicro ̄andnanoporesLinetal.[36]PS/THF/DMFsolutionPolystyrene(PS)fiberswithmicro ̄andnanoporousstructuresbothinthecoreand/oronthefibersurfaceswereelectrospunYuetal.[37]PAN/DMF/H2OsolutionThePANfiberswithporousstructureswereobtainedCaoetal.[38]PLLA/DMF/DCMsolutionThePLLAporousfiberswereobtainedCelebiogluetal.[39]CA/DCM/acetonesolutionRibbon ̄likeporousCAfiberswereobtainedWangetal.[40]CA/DCM/acetonesolutionTheporousCAfiberswereobtainedSeoetal.[41]PCL/THF/DMFsolutionꎬPCL/MC/DMFsolutionꎬPCL/chloroformsolutionHighlyporousPCLmicrofibersweresuccessfullyfabricatedbycollectingthefibersintoawaterbathduringelectrospinning114中国材料进展第37卷续表AuthorsSolutionResultLeeetal.[42]FourdifferentsolventsystemsElectrospunfiberswithdifferentmorphologiesincludingroundꎬtwistedwitharoughenedtextureꎬcurledandtwisted ̄ribbonshapeswereformedParketal.[43]PLA/MC/acetonesolutionThePLAporousfiberswereobtainedParketal.[44]Ethylcellulose/THF/DMAcsolutionRegularporeswereformedonthesurfaceoffiberfrompureTHFand80%THFinDMAcꎬwhilesmoothsurfacewasobservedforthepureDMAcand80to20%DMAcratioinTHFKonghlangTetal.[45]POM/HFIPsolutionTheelectrospunPOMnanofiberwithnanoporousstructureandhighspecificsurfaceareawaspreparedWuetal.[46]PCL/chloroform/acetonesolutionTheporousmicrostructureofPCLparticlescanbecontrolledbytailoringtheevaporationofsolventsNayanietal.[47]PAN/DMFsolutionThePANfiberswithporousstructureinsideandoutsidewereobtainedZhuetal.[48]PLLA/DCMsolutionTheorderedporousPLLApiezoelectricnanofiberswerefabricatedNairetal.[49]CA/CNC/DCM/acetonesolutionPorousCA/CNCelectrospunnanocompositefiberswerefabricatedWuetal.[50]PCL/DCMsolutionTheporousPCLfiberswerefabricated㊀㊀除改变纺丝液溶剂外ꎬ改变纺丝环境控制纤维中溶剂的挥发速率也可以获得多孔结构ꎮ采用水浴接收[46]可以降低溶剂的挥发速率ꎬ从而提高射流的固化速率[51]得到多孔纤维ꎮ通过调控纺丝环境温度也可以改变溶剂的挥发速率ꎬ如通过强制控温(将收集板浸入液氮浴)制备多孔聚合物纤维[52]ꎬ纤维表层与内部均产生多孔结构ꎬ环境温度的降低导致溶剂挥发速率急剧降低ꎬ部分溶剂在纤维固化过程中残留ꎬ固化后挥发形成多孔结构ꎮKim等[53]通过改变收集板温度制备了多孔聚合物(PLLA㊁PS㊁PVAC)纤维ꎬ图2为聚乳酸多孔纤维的微观形貌ꎬ可以看出随着温度从室温升高到40ħꎬ纤维表面的孔径增大(图2b)ꎬ继续增大到60ħ时孔径减小ꎬ这是由于溶剂二氯甲烷(MC)的快速挥发在纤维中形成了小孔ꎬ随后增加到70ħ后纤维上的孔坍塌ꎬ主要是因为收集板温度接近PLLA玻璃化转变温度(Tg)后使得纤维无法固化ꎮ图2㊀不同温度收集板所得的聚乳酸纤维的SEM照片[53]Fig 2㊀SEMimagesofelectrospunPLLAfibersobtainedunderdifferentcollectortemperature[53]:(a)roomtemperature(21ħ)ꎬ(b)40ꎬ(c)50ꎬ(d)60and(e)70ħ㊀㊀实际上ꎬ研究发现降低或提高纺丝液中溶剂的挥发速率都可以使得纳米纤维出现多孔结构ꎬ这可归结于静电纺丝射流固化速率和溶剂挥发速率的相互作用ꎮ环境温度较低时ꎬ射流中溶剂不能及时挥发ꎬ大部分残留在纤维中ꎬ纤维固化后会在纤维中形成多孔结构ꎻ而提高纺丝环境温度后ꎬ溶剂的快速挥发提高了射流的固化速率ꎬ使得溶剂快速挥发形成的孔洞来不及收缩ꎬ从而形成多孔结构ꎮ因此ꎬ提高射流固化速率的同时降低溶剂214㊀第6期刘照伟等:静电纺丝制备多孔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的挥发速率是获得高比表面积多孔纤维的前提ꎮ有研究者发现通过调节纺丝环境湿度[54]也可以影响射流中溶剂的挥发速率ꎬ从而可以方便㊁有效地获得不同孔隙结构的多孔纤维ꎮLee等[55]将PS溶于THF/DMF混合溶剂中ꎬ发现所得多孔纤维中孔隙的形状和尺寸取决于溶剂的挥发速率和环境湿度ꎮ随后Casper等[56]构建不同湿度的纺丝环境ꎬ对PS/THF纺丝液进行电纺ꎬ发现当环境湿度小于25%时只能得到表面平滑的纤维ꎬ而当湿度大于30%后ꎬ纤维表面开始形成细孔ꎬ表明提高湿度可以增加纤维表面孔的数量ꎬ这可能是 呼吸图案 机理[57]与相分离机理[24]结合而形成的现象ꎬTHF快速挥发使射流温度降低ꎬ水蒸气凝结在纤维中产生多孔结构ꎮ而Pai等[58]将PS溶于低挥发性溶剂DMF后ꎬ发现高湿度环境下所得纤维表面光滑ꎬ而低湿度环境所得纤维的表面反而有褶皱出现ꎬ如图3所示ꎮFashandi等[59]将聚合物PS分别加入到DMF和THF混合溶液中配制纺丝液ꎬ然后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进行静电纺丝ꎬ进一步证明了湿度对于多孔纤维孔结构的重要影响ꎬ如图4和图5所示ꎮ由图4可以看出ꎬ采用低挥发性溶剂后ꎬ随着湿度的提高ꎬ纤维内部的孔结构明显增多ꎬ结合图3发现此时纤维表面将变得光滑ꎮ当采用高挥发性溶剂时(图5)ꎬ随着湿度的提高ꎬ纤维表面的孔洞变得密集ꎮ这说明纺丝环境的湿度对纤维中孔的分布起到重要的作用ꎬ只有采用高挥发性溶剂同时在高湿度环境中纺丝才能够获得表面多孔的纳米纤维ꎮ图3㊀采用质量分数为30%PS/DMF纺丝液在不同相对湿度下静电纺丝所得纤维的SEM照片[58]Fig 3㊀SEMimagesofas ̄spunfiberselectrospunfroma30wt%PS/DMFsolutionunderdifferentrelativehumidity[58]:(a)43%ꎬ(b)37%ꎬ(c)24%ꎬ(d)22%ꎬ(e)15%and(f)11%(scalebar:5μm)图4㊀采用质量分数为20%PS/DMF纺丝液在不同相对湿度下静电纺丝所得纤维的截面SEM照片[59]Fig 4㊀Cross ̄sectionalSEMimagesoffiberselectrospunfrom20wt%PS/DMFsolutionat20ħanddifferentlevelsofRelativeHumidity(RH):(a)20%ꎬ(b)30%ꎬ(c)40%ꎬ(d)50%ꎬ(e)60%314中国材料进展第37卷图5㊀采用质量分数为20%PS/DMF纺丝液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静电纺丝所得纤维的SEM照片[59]Fig 5㊀SEMimagesofelectrospunfibersfrom20wt%PS/THFsolutionsatdifferentenvironmentalconditions:(a)20ħ-20%RHꎬ(b)20ħ-60%RHꎬ(c)40ħ-20%RHꎬ(d)40ħ-60%RH㊀㊀此外ꎬ也有学者发现非溶剂蒸汽也可以用来制备多孔纤维ꎮShen等[60]提出在临界CO2环境中进行电纺ꎬLiu等[61]将PVP/DCM㊁PVP/乙醇㊁PVDF/DMAC和PVDF/DMF4个体系放入近临界或超临界CO2环境进行电纺ꎬ发现在适当的CO2压力和温度下ꎬ可生成表面凹凸不平的PVP纤维或PVDF纤维ꎮ上述发现说明静电纺丝时CO2相对于水蒸汽具有更好的扩散和溶解能力ꎬ可以在纤维中形成CO2富集相和富聚合物相ꎬ聚合物固化后即形成多孔纤维ꎮ这意味着改变湿度制备多孔纤维不再是调节纳米纤维多孔分布的唯一手段ꎬ同时采用CO2还可以大幅提高制备多孔纤维的成功率ꎮ3㊀固相分离致孔除了液相分离致孔以外ꎬ固相分离致孔也常被用来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纳米纤维ꎮ固相分离致孔是指在纺丝液中添加固态物质(包括其他聚合物[62]或无机盐[63]等)ꎬ静电纺丝后通过后处理将其去除ꎬ固相所占位置保留下来形成多孔结构ꎬ该方法易于实现孔尺寸和孔形状的调控ꎮWendorff等[62]最先尝试配制聚合物共混纺丝液ꎬ电纺制备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乳酸(PLA)复合纤维ꎬ在水中萃取选择性去除PVPꎬ最终得到多孔PLA纳米纤维ꎬ或在一定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ꎬ去除PLA后得到PVP多孔纤维ꎮ随后Gupta等[63]另辟蹊径ꎬ添加无机盐GaCl3到纺丝液中ꎬ得到了多孔尼龙纤维ꎮ仅在聚合物体系方面ꎬ研究者们对相容聚合物㊁部分相容聚合物㊁不相容聚合物体系以及添加聚合物单体经过化学反应等均进行了探索ꎬ经过后处理都得到了多孔聚合物纳米纤维ꎮ表2为静电纺丝结合固相分离制备多孔聚合物纤维的实例ꎮ由表中可以看出ꎬ电纺以后利用复合纤维组分的性质差异ꎬ在交联(如紫外线照射)后进行水洗[64]㊁有机溶解[65]或煅烧[66]等步骤ꎬ去除纤维中的固相添加物ꎬ可得到多孔聚合物纤维ꎮ除此之外ꎬ固相分离致孔在制备多孔陶瓷纤维[67]以及多孔碳纤维[68]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ꎮ表2㊀静电纺丝结合固相分离制备多孔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实例Table2㊀Examplesofporouspolymernanofibersfabricatedbyelectrospinningandsolid ̄phaseseparationAuthorsSolutionResultWangetal.[64]PCL/NaCl/chloroform/methanolsolutionMicro ̄/nanosizesaltparticleswereremovedthroughaleachingprocessafterelectrospinningꎬandtheporousPCLfibersweresuccessfullyfabricatedMoonetal.[66]PAN/PS/DMFsolutionPoresizesoftheporousPANfibersweredecreasedtoapproximately25nmafteroxidationLyooetal.[69]PVCi/PHBV/chloroformsolutionPVCi/PHBVblendfiberswereelectrospun.AndafterthePVCiwasphoto ̄crosslinkedbyUVirradiationꎬPHBVwasextractedfromtheblendfiberswithchloroformMaetal.[70]PAN/NaHCO3/DMFsolutionTheobtainedPANfibersshowedhighlyporoussurfacesaftertheextractionofNaHCO3Hanetal.[71]PEI/PHBV/chloroformsolutionPorousultra ̄finefiberswerepreparedviaselectivethermaldegradationofelectrospunPEI/PHBVfibersLietal.[72]PAN/PVP/DMFsolutionPVPmicrodomainsintheblendfiberswereleachedoutinwaterꎬandporousPANultrafinefiberswereobtained414㊀第6期刘照伟等:静电纺丝制备多孔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续表AuthorsSolutionResultYouetal.[73]PGA/PLA/HFIPsolutionUltrafinePGA/PLAblendfiberswereelectrospunandthenthePLAwasremovedviaaselectivedissolutiontechniquewithchloroformZhangetal.[74]PAN/PEO/DMFsolutionTheporousPANfiberswereobtainedbyremovingthePEOinwaterZhangetal.[75]Gt/PCL/TFEsolution3DporousnanofiberswereobtainedbyselectivelyremovingthewatersolublecomponentofgelatininphosphatebufferedsalineSunetal.[76]PVDF ̄HFP/PVP/DMFsolutionTheporousfiberswereobtainedbyremovingPVPinwaterLiuetal.[77]UPM/PHBV/chloroformsolutionAfterphoto ̄crosslinkingofUPMꎬPHBVwasextractedfromtheblendfiberswithchloroformChenetal.[78]PES/PVA/DMSOsolutionTheporousPESfiberswereobtainedbyremovingPVAinwaterPantetal.[79]MPEG/PCL/chloroformsolutionTheporousfiberswereobtainedbyremovingMPEGinwaterChenetal.[80]PAN/PMMA/DMFsolutionTheporousPANfiberswereobtainedbyremovingPMMAYangetal.[81]PVDF/PEO/DMF/H2OsolutionPorousPVDFfiberswerepreparedJietal.[82]PAN/Si/DMFsolutionTheporousPANfiberswereobtainedbyremovingSiinhydrofluoric(HF)acidZhangetal.[83]PES/salt/DMSOsolutionPoresonthefiberwereinducedbywater ̄solublesaltduringelectrospinningprocessinahumidspinningenvironment㊀㊀自2002年静电纺丝开始被用于制备陶瓷纤维[84]以来ꎬ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多孔陶瓷纤维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ꎮ首先将陶瓷前驱体或纳米颗粒等加入纺丝液中ꎬ电纺以后得到聚合物/陶瓷前驱体或陶瓷颗粒复合纤维ꎬ再经煅烧或退火处理即可得到纳米多孔陶瓷纤维[85]ꎮ多孔陶瓷纤维综合了陶瓷材料[86]耐高温㊁高化学稳定性以及多孔纳米纤维的优点[87]ꎬ在光催化㊁太阳能电池㊁传感器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88]ꎮLi等[89]首次将含有聚合物和钛的醇盐前驱体的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ꎬ然后经煅烧去除聚合物ꎬ前驱体化学反应生成锐钛矿型TiO2ꎬ最终形成具有多孔结构的TiO2纤维ꎮ一般来说ꎬ电纺制备多孔聚合物纤维的方法均可以用来制备多孔陶瓷纤维[90]ꎮKatoch等[91]结合多孔聚合物纤维的制备方法ꎬ利用溶剂快速挥发时ꎬ纤维表面会留下孔隙的原理ꎬ通过电纺后煅烧制备出表面具有孔隙的SiO2纳米纤维ꎬ其比表面积得到了大幅的提高ꎬ进一步拓展了该类材料在吸附过滤㊁隔音吸声㊁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ꎮ表3为近年来采用固相分离制备的多孔陶瓷纤维及碳纤维的实例ꎮ由表可以看出ꎬ利用制备多孔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方法ꎬ在纺丝液中加入另一种聚合物或可去除的固体颗粒等都可以制备多孔陶瓷或多孔碳纤维ꎬ其孔尺寸也在一定范围内可控[92]ꎮ利用陶瓷前驱体配制的纺丝液经电纺和煅烧后所得陶瓷或碳纤维表面均存在孔尺寸较小(如介孔[93])的多孔结构ꎬ这是由于纺丝液中的可纺聚合物在煅烧时分解留下孔洞ꎬ同时前驱体分解氧化成无机成分(无定型[94]或结晶[95])时体积大幅收缩ꎬ从而减小了纤维表面的孔尺寸ꎮ然而ꎬ纳米纤维上的多孔结构使得陶瓷纤维的力学性能大幅下降ꎬ同时由于自身的脆性ꎬ在使用时易于断裂ꎬ这也是目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ꎮ同时ꎬ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96]ꎬ通过固相分离制备多孔碳纤维的方法也备受关注[97]ꎮ通过添加固体颗粒或无机盐的纺丝液经电纺和煅烧后得到复合纤维ꎬ后处理时对纤维的直径影响不大ꎬ固体颗粒或无机盐被去除后可以获得与添加物尺寸相同的孔尺寸ꎬ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添加物的尺寸来实现多孔纤维中孔尺寸的调控ꎮ如Kim等[98]在PAN纺丝液中加入金属盐氯化锌ꎬ电纺后再经后处理成功制备出了可用于超级电容器的多孔碳纳米纤维ꎬ其孔尺寸与氯化锌的尺寸一致ꎮ然而ꎬ在静电纺丝时ꎬ添加物的分布是不可控的ꎬ后处理时仅仅去除了表面的添加物ꎬ而纤维内部的添加物仍然存在ꎬ这对于多孔纤维的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ꎮ此外ꎬ由于纳米颗粒难于分散ꎬ该类方法对于获得具有均匀介孔的多孔结构纳米纤维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ꎮ514中国材料进展第37卷表3㊀静电纺丝结合固相分离制备多孔陶瓷纳米纤维和多孔碳纳米纤维的实例Table3㊀Examplesofporousceramicnanofibersandporouscarbonnanofibersfabricatedbyelectrospinningandsolid ̄phaseseparationAuthorsSolutionResultChenetal.[93]TTIP/PVP/aceticacid/ethanolsolutionTitaniamesoporousnanofiberswerefabricatedLimetal.[94]PEO/SiO2/H2OsolutionTheporousSiO2nanofiberswerefabricatedKokuboetal.[95]PVAC/titaniumisopropoxide/DMFsolutionTheporousTiO2nanofiberswerefabricatedPengetal.[99]PMMA/DMF/TEOS/THF/HClsolutionAmorphousporoussilicafiberswerefabricatedZhanetal.[100]TitanicacidandsilicicacidMesoporousTiO2/SiO2compositenanofiberswithadiameterof100~200nmandsilicashellthicknessof5~50nmwerefabricatedQiuetal.[101]PAN/DMF/Ni(NO3)2solutionTheporousNiOnanofiberswerefabricatedYunetal.[102]PAN/DMF/TiO2solutionTheporouscarbonfiberswerefabricatedGaoetal.[103]PAN/Cu(OAc)2/CNTs/DMFsolutionPorousC/Cu/CNTsnanocompositeswithmesoporespossesslargerspecificsurfaceareaandnarrowerporesizedistributionthanthatofC/Cunanofi ̄berswerepreparedZhangetal.[104]UHMWPA6/CaCl2/FA/acetonesolutionPorousnylon ̄6fiberswereobtainedYanetal.[105]PVP/Zn(Ac)2 2H2O/Fe(acac)3/DMFsolutionThemulti ̄porousZnFe2O4nanotubeswerefabricatedbythedirectannea ̄lingprocessofZFOprecursornanofibersZhangetal.[106]PAN/PMMA/DMF/SiO2solutionPoroussilicafiberswerefabricatedviaelectrospinningandcalcinationsDuanetal.[107]PVP/In(NO3)3/DMF/ethanolsolutionIn2O3nanotubesandporousnanotubesweresynthesizedbyconventionalelectrospinningprocessandfollowingcalcinationChenetal.[108]PVP/TEOS/Zn(NO3)2/AgNO3/H2O/ethanolsolutionPorousstructuredZnO/AgcompositefibersweresynthesizedbychemicallyetchingZnO/Ag/SiO2fibersmadefromanelectrospinningprocess4㊀结㊀语目前ꎬ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ꎬ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多孔纳米纤维由于超高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在药物缓释㊁吸附过滤和催化剂负载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ꎮ通过控制外界环境(湿度㊁温度等)来控制射流固化速率和溶剂挥发速率可以快速方便地制备不同形貌的多孔纤维ꎬ但其孔尺寸不易控制ꎬ同时纤维内部也会形成孔洞ꎬ对于纤维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ꎮ而加入适当尺寸的固体颗粒充当造孔剂时则能够控制纤维的孔尺寸和形状ꎬ但添加物易残余在聚合物纤维内部ꎬ无法完全去除ꎬ对纳米纤维的纯度㊁力学性能等均存在着负面影响ꎮ实际上ꎬ仅在纳米纤维表面造孔的同时保证纤维内部致密ꎬ既可以满足大幅提高纳米纤维比表面积的要求ꎬ也可以保证其力学性能ꎮ例如利用复溶剂或反溶剂等表面后处理方法ꎬ或者通过静电纺丝时射流内部组分的可控分布ꎬ使得纤维表面具有均匀介孔的多孔结构ꎬ再结合现有的技术制备出孔尺寸㊁孔形状㊁孔分布可控的多孔纳米纤维将是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ꎮ参考文献㊀References[1]㊀WuDacheng(吴大诚)ꎬDuZhongliang(杜仲良)ꎬGaoXushan(高绪珊).Nanofiber(纳米纤维)[M].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ꎬ2002.[2]㊀LiDꎬXiaY.AdvancedMaterials[J]ꎬ2004ꎬ16(14):1151-1170.[3]㊀GreinerAꎬWendorffJH.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J]ꎬ2007ꎬ46(30):5670-5703.[4]㊀FongHꎬRenekerDH.ElectrospinningandtheFormationofNanofibers[M].Munich:Hanserꎬ2001:225-246.[5]㊀FormalsA.USꎬ1975504[P].1934-10-02.[6]㊀YangYing(杨㊀颖)ꎬJiaZhidong(贾志东)ꎬLiQiang(李㊀强)ꎬetal.HighVoltageEngineering[J]ꎬ2006ꎬ32(11):91-95.[7]㊀WangXingxue(王兴雪)ꎬWangHaitao(王海涛)ꎬZhongWei(钟㊀伟)ꎬetal.Nonwovens[J]ꎬ2007ꎬ15(2):14-20.[8]㊀LuPꎬDingB.RecentPatentsonNanotechnology[J]ꎬ2008ꎬ2(3):169-182.[9]㊀LiuXꎬMaPX.Biomaterials[J]ꎬ2009ꎬ30(25):4094-4103.[10]LuohRꎬHahnHT.CompositesScience&Technology[J]ꎬ2006ꎬ66(14):2436-2441.[11]IsmailAFꎬMansourizadehA.JournalofMembraneScience[J]ꎬ2010ꎬ365(1):319-328.[12]BabelAꎬLiDꎬXiaYNꎬetal.Macromolecules[J]ꎬ2005ꎬ38(11):4705-4711.[13]TengLetian(滕乐天)ꎬZhaoKang(赵㊀康)ꎬTangYufei(汤玉斐).JournaloftheChineseCeramicSociety[J]ꎬ2012ꎬ40(08):1215-1219.[14]HeChuanglong(何创龙)ꎬHuangZhengming(黄争鸣)ꎬHan614㊀第6期刘照伟等:静电纺丝制备多孔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Xiaojian(韩晓建)ꎬetal.HighTechnologyLetters[J]ꎬ2006ꎬ16(9):934-938.[15]HuangHuimin(黄绘敏)ꎬLiZhenyu(李振宇)ꎬYangFan(杨㊀帆)ꎬetal.ChemicalJournalofChineseUniversities[J]ꎬ2007ꎬ28(6):1200-1202.[16]ZhangLei(张㊀磊)ꎬLiJiayan(李佳艳)ꎬSunYan(孙㊀妍)ꎬetal.JournalofMaterialsEngineering[J]ꎬ2008(6):331-336. [17]SunLꎬChengHꎬChuZꎬetal.ActaPolymericaSinica[J]ꎬ2009(1):61-65.[18]TangYꎬLiuZꎬZhaoKꎬetal.RSCAdvances[J]ꎬ2017ꎬ7(67):42505-42512.[19]ZhangXiaobo(张校菠)ꎬChenMinghai(陈名海)ꎬetal.ActaPhysico-ChimicaSinica[J]ꎬ2010ꎬ26(12):3169-3174.[20]QuWeifeng(区炜锋)ꎬYanYurong(严玉蓉).ChemicalIndustryandEngineeringProgress[J]ꎬ2009ꎬ28(10):1766-1770.[21]ZhuXLꎬCuiWGꎬLiXHꎬetal.Biomacromolecules[J]ꎬ2008ꎬ9(7):1795-1801.[22]KhajaviRꎬAbbasipourM.ScientiaIranica[J]ꎬ2012ꎬ19(6):2029-2034.[23]BognitzkiMꎬCzadoWꎬFreseTꎬetal.AdvancedMaterials[J]ꎬ2001ꎬ13(1):70-72.[24]VanWPꎬDijkstraPJ.JournalofMembraneScience[J]ꎬ1996ꎬ117(1):1-31.[25]KimGTꎬLeeJSꎬShinJHꎬetal.KoreanJournalofChemicalEngi ̄neering[J]ꎬ2005ꎬ22(5):783-788.[26]MegelskiSꎬStephensJꎬChaseDꎬetal.Macromolecules[J]ꎬ2002ꎬ35(22):8456-8466.[27]WijmansJGꎬSmoldersC.NATOASISeries[J]ꎬ1986ꎬ181:39-56. [28]MoroniLꎬLichtRꎬDeBJꎬetal.Biomaterials[J]ꎬ2006ꎬ27(28):4911-4922.[29]McCannJTꎬLiDꎬXiaYN.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J]ꎬ2005ꎬ15(7):735-738.[30]HanSOꎬSonWKꎬYoukJHꎬetal.MaterialsLetters[J]ꎬ2005ꎬ59(24-25):2998-3001.[31]WeiZꎬZhangQꎬWangLꎬetal.ColloidandPolymerScience[J]ꎬ2013ꎬ291(5):1293-1296.[32]QiZꎬYuHꎬChenYꎬetal.MaterialsLetters[J]ꎬ2009ꎬ63(3-4):415-418.[33]WuYꎬYuJꎬMaC.TextileResearchJournal[J]ꎬ2008ꎬ78(9):812-815.[34]DemirMM.ExpressPolymerLetters[J]ꎬ2010ꎬ4(1):2-8. [35]MiyauchiYꎬDingBꎬShiratoriS.Nanotechnology[J]ꎬ2006ꎬ17(20):5151-5156.[36]LinJYꎬDingBꎬYuJYꎬetal.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J]ꎬ2010ꎬ2(2):521-528.[37]YuXꎬXiangHꎬLongYꎬetal.MaterialsLetters[J]ꎬ2010ꎬ64(22):2407-2409.[38]CaoSGꎬHuBHꎬLiuHQ.ActaPolymericaSinica[J]ꎬ2010ꎬ1(10):1193-1198.[39]CelebiogluAꎬUyarT.MaterialsLetters[J]ꎬ2011ꎬ65(14):2291-2294.[40]WangJiangnan(王江南)ꎬLiuHaiqing(刘海清).Polymeric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J]ꎬ2011(5):133-136.[41]SeoYAꎬPantHRꎬNirmalaRꎬetal.JournalofPorousMaterials[J]ꎬ2012ꎬ19(2):217-223.[42]LeeKHꎬGivensSꎬChaseDBꎬetal.Polymer[J]ꎬ2006ꎬ47(23):8013-8018.[43]ParkJYꎬLeeIH.JournalofPolymerResearch[J]ꎬ2011ꎬ18(6):1287-1291.[44]ParkJYꎬHanBWꎬLeeIH.JournalofIndustrialandEngineeringChemistry[J]ꎬ2007ꎬ13(6):1002-1008.[45]KonghlangTꎬKotakiMꎬKousakaYꎬetal.Macromolecules[J]ꎬ2008ꎬ41(13):4746-4752.[46]WuYꎬClarkRL.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J]ꎬ2007ꎬ310(2):529-535.[47]NayaniKꎬKatepalliHꎬSharmaCSꎬetal.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J]ꎬ2012ꎬ51(4):1761-1766.[48]ZhuJꎬJiaLꎬHuangR.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MaterialsinE ̄lectronics[J]ꎬ2017(2):1-6.[49]NairSSꎬMathewAP.CarbohydratePolymers[J]ꎬ2017ꎬ175:149-157.[50]WuSꎬWangB.MaterialsLetters[J]ꎬ2017ꎬ204:73-76. [51]Xi anUniversityofTechnology(西安理工大学).Chinaꎬ104928789[P].2017-06-20.[52]McCannJTꎬMarquezMꎬXiaYN.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J]ꎬ2006ꎬ128(5):1436-1437.[53]KimCHꎬJungYHꎬKimHYꎬetal.MacromolecularResearch[J]ꎬ2006ꎬ14(1):59-65.[54]LuoCJꎬNangrejoMꎬEdirisingheM.Polymer[J]ꎬ2010ꎬ51(7):1654-1662.[55]LeeKHꎬKimHYꎬBangHJꎬetal.Polymer[J]ꎬ2003ꎬ44(14):4029-4034.[56]CasperCLꎬStephensJSꎬTassiNGꎬetal.Macromolecules[J]ꎬ2004ꎬ37(2):573-578.[57]SrinivasaraoMꎬCollingsDꎬPhilipsAꎬetal.Science[J]ꎬ2001ꎬ292(5514):79-83.[58]PaiCLꎬBoyceMCꎬRutledgeGC.Macromolecules[J]ꎬ2009ꎬ42(6):2102-2114.[59]FashandiHꎬKarimiM.Polymer[J]ꎬ2012ꎬ53(25):5832-5849. [60]ShenZꎬBowlinETꎬMarkAM.Macromolecules[J]ꎬ2006ꎬ39(25):8553-8555.[61]LiuJꎬShenZꎬLeeSHꎬetal.TheJournalofSupercriticalFluids[J]ꎬ2010ꎬ53(1):142-150.[62]BognitzkiMꎬSteinhartMꎬGreinerAꎬetal.PolymerEngineeringandScience[J]ꎬ2001ꎬ41(6):982-989.[63]GuptaAꎬSaquingCDꎬAfshariMꎬetal.Macromelecules[J]ꎬ2009ꎬ42(3):709-715.[64]WangYZꎬWangBCꎬWangGXꎬetal.PolymerBulletin[J]ꎬ714中国材料进展第37卷2009ꎬ63(2):259-265.[65]Xi anUniversityofTechnology(西安理工大学).Chinaꎬ104746149[P].2017-09-22.[66]MoonSꎬChoiJꎬFarrisRJ.FibersandPolymers[J]ꎬ2008ꎬ9(3):276-280.[67]LiSꎬHeZꎬWangXꎬetal.AppliedPhysicsA[J]ꎬ2014ꎬ117(3):1381-1386.[68]PengMꎬLiDꎬShenLꎬetal.Langmuir[J]ꎬ2006ꎬ22(22):9368-9374.[69]LyooWSꎬYoukJHꎬLeeSWꎬetal.MaterialsLetters[J]ꎬ2005ꎬ59(28):3558-3562.[70]MaGPꎬYangDZꎬNieJ.PolymersforAdvancedTechnologies[J]ꎬ2009ꎬ20(2):147-150.[71]HanSOꎬSonWKꎬChoDWꎬetal.PolymerDegradationandStabil ̄ity[J]ꎬ2004ꎬ86(2):257-262.[72]LiXꎬNieG.ChineseScienceBulletin[J]ꎬ2004ꎬ49(21):2160-2163. [73]YouYꎬYoukJHꎬLeeSWꎬetal.MaterialsLetters[J]ꎬ2006ꎬ60(6):757-760.[74]ZhangLFꎬHsiehYL.Nanotechnology[J]ꎬ2006ꎬ17(17):4416-4423.[75]ZhangYZꎬFengYꎬHuangZMꎬetal.Nanotechnology[J]ꎬ2006ꎬ17(3):901-908.[76]SunFuqian(孙复钱)ꎬLiXinsong(李新松).NewChemicalMaterials(化工新型材料)[J]ꎬ2006ꎬ(06):12-14.[77]LiuJꎬYuZꎬYuHꎬetal.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J]ꎬ2009ꎬ112(4):2247-2254.[78]ChenJing(陈㊀璟)ꎬWangXiaojun(王孝军)ꎬLiuSuilin(刘岁林)ꎬetal.Polymeric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J]ꎬ2009ꎬ(5):150-153.[79]PantHRꎬNeupaneMPꎬPantBꎬetal.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J]ꎬ2011ꎬ88(2):587-592.[80]ChenZꎬFengXꎬHanDꎬetal.FibersandPolymers[J]ꎬ2014ꎬ15(7):1364-1368.[81]YangYꎬAndreaC.Carbon[J]ꎬ2011ꎬ49(11):3395-3403. [82]JiLWꎬSaquingCꎬKhanSAꎬetal.Nanotechnology[J]ꎬ2008ꎬ19(8):0856058.[83]ZhangQꎬLiMꎬLiuJꎬetal.ColloidandPolymerScience[J]ꎬ2012ꎬ290(9):793-799.[84]ShaoCꎬKimHꎬGongJꎬetal.Nanotechnology[J]ꎬ2002ꎬ13(5):635-637.[85]SigmundWꎬYuhJꎬParkHꎬetal.JournaloftheAmericanCeramicSociety[J]ꎬ2006ꎬ89(2):395-407.[86]RamaseshanRꎬSundarrajanSꎬJoseRꎬetal.JournalofAppliedPhysics[J]ꎬ2007ꎬ102(11):111101-111117.[87]KirshVA.ColloidJournal[J]ꎬ2007ꎬ69(5):609-614.[88]BonyadiSꎬChungTS.JournalofMembraneScience[J]ꎬ2009ꎬ331(1-2):66-74.[89]LiDꎬXiaY.NanoLetters[J]ꎬ2003ꎬ3(4):555-560.[90]LiuZꎬTangYꎬZhaoKꎬetal.MaterialsScienceForum[J]ꎬ2016ꎬ847:218-223.[91]KatochAꎬKimSS.JournaloftheAmericanCeramicSociety[J]ꎬ2012ꎬ95(2):553-556.[92]MadhugiriSꎬSunBꎬSmirniotisPGꎬetal.MicroporousandMesoporousMaterials[J]ꎬ2004ꎬ69(1-2):77-83.[93]ChenJYꎬChenHCꎬLinJNꎬetal.MaterialsChemistryandPhysics[J]ꎬ2008ꎬ107(2-3):480-487.[94]LimJꎬYiGꎬMoonJHꎬetal.Langmuir[J]ꎬ2007ꎬ23(15):7981-7989.[95]KokuboHꎬDingBꎬNakaTꎬetal.Nanotechnology[J]ꎬ2007ꎬ18(16):165604.[96]LiuTꎬGuSꎬZhangYꎬetal.JournalofPolymerResearch[J]ꎬ2012ꎬ19(6):1-6.[97]KanehataMꎬDingBꎬShiratoriS.Nanotechnology[J]ꎬ2007ꎬ18(31):315602.[98]KimCꎬNgocB.AdvancedMaterials[J]ꎬ2007ꎬ19(17):2341-2346. [99]PengMꎬSunQJꎬMaQLꎬetal.MicroporousandMesoporousMateri ̄als[J]ꎬ2008ꎬ115(3):562-567.[100]ZhanSHꎬChenDRꎬJiaoXLꎬetal.ChemicalCommunications[J]ꎬ2007ꎬ20(20):2043-2045.[101]QiuYꎬYuJꎬZhouXꎬetal.NanoscaleResearchLetters[J]ꎬ2009ꎬ4(2):173-177.[102]YunJꎬKimHIꎬLeeYS.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J]ꎬ2013ꎬ48(23):8320-8328.[103]GaoDꎬWangLꎬYuJꎬetal.FibersandPolymers[J]ꎬ2014ꎬ15(6):1236-1241.[104]ZhangHꎬZhangLꎬJiaQꎬetal.PolymerEngineeringandScience[J]ꎬ2015ꎬ55(5):1133-1141.[105]YanJꎬGaoSꎬWangCꎬetal.MaterialsLetters[J]ꎬ2016ꎬ184:43-46.[106]ZhangRꎬXieR.Materials&Design[J]ꎬ2017ꎬ130:231-238. [107]DuanHꎬWangYꎬLiSꎬetal.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J]ꎬ2018ꎬ53(5):3267-3279.[108]ChenFꎬTangYꎬLiuCꎬetal.CeramicsInternational[J]ꎬ2017ꎬ43(16):14525-14528.(编辑㊀吴㊀锐)8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也越
来越广泛,其中纳米纤维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备受关注。
静电纺丝
技术作为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有效方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1.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利用静电场将高分子材料制备成纳米纤维
的方法。
该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制备纤维直
径可调等优点。
静电纺丝技术离不开两个基本元素:溶液和电场。
高分子材料被溶解在溶液中,经过特定的处理后,在电场的作用
下开始拉伸,形成纳米直径的纤维。
2. 静电纺丝技术的优缺点
静电纺丝技术在制备纳米纤维方面具有以下优点:①纳米纤维
可以制备成连续的纤维丝,其长度可达数百米以上,比传统制备
方法的纤维连续性更好;②纳米纤维直径可在10纳米至数微米之间调节;③制备成纳米纤维的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
这些特性使得其在耐热性、膜分离、天然气储存等方面具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
但是,静电纺丝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①纤维纳米化会导致纤维的拉伸力和断裂十分容易,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拉伸度,避免出现纤维过于脆弱导致纤维丝断裂;②由于溶剂挥发以及电
场造成的电荷分布不均,容易导致制备的纳米材料出现不均匀性
和不稳定性。
3. 静电纺丝技术的进展
目前,在静电纺丝技术领域已有许多研究成果。
例如,在制备
金属氧化物、生物纳米纤维、纳米复合材料、药物等方面都有广
泛的应用。
例如,学者们在制备PCL(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过程中,将X射线光谱法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结合,探究了
纤维的结构、力学性能和表面形貌等。
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直径
的变化可以显著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
在另一项研究中,学者们
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药物包被的聚乳酸(PLA)纳米纤维,
实现了药物的缓慢释放,有望在医药领域得到应用。
4. 静电纺丝技术未来发展
随着人们对纳米材料需求的增加,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学者们正在进一步探究与静电纺丝技术相关的基础研究,如流变学、电学、多物理场仿真等,这将为静电纺丝技术的精细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包括采用高级聚合物材料、使用多尺度组合纤维、利用电纺有机功能材料等。
这些都将为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总之,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其应用前景远大于现在所发现的应用领域。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创新的应用和产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