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统计整理

合集下载

统计学基础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学基础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三章统计整理【教学目的】1. 深刻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并且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组2. 运用分配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3. 制作统计表,运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教学重点】1. 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组2. 运用分配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3. 制作统计表,运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教学难点】1. 运用分配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2. 制作统计表,运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教学时数】教学学时为8 课时【教学内容参考】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一、统计整理的意义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得到表现总体特征的综合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对于已整理过的初级资料进行再整理,也属于统计整理。

统计调查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一个侧面,不能说明事物的总体情况与全貌。

因此,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

例如,工业企业普查中,所调查的每个工业企业资料,只能说明每个工业企业的经济类型、注册资本、职工人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等具体情况。

必须通过对所有资料进行分组、汇总等加工处理后,才能得到全国工业企业的综合情况,从而分析工业企业的构成、经营状况等,达到对全国工业企业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

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它在统计研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资料整理得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整个统计研究任务的完成,不恰当的加工整理,不完善的整理方法,往往使调查得来的丰富、完备的资料失去价值。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统计整理工作。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是:(一)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

1. 审查被调查单位的资料是否齐全;2. 应审查数据是否准确。

审查的办法主要有:①逻辑审查:主要是从定性角度审查数据是否符合逻辑,内容是否合理,各项目或数量之间有无相互矛盾的现象。

《统计》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统计》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它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象、做出决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我们学习如何使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来展示数据,以及如何从中获取信息。
1.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指导学生掌握通过观察、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有效整理。
-举例:通过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学会数据收集与分类整理。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使学生掌握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理解其含义并能用于数据展示。
-举例:根据收集的身高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根据体重数据变化,绘制折线统计图。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过于依赖他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够明确。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鼓励每个学生都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部分,学生们普遍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但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分析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下一节课增加一些关于如何解释实验结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统计图表的绘制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绘制方法,但在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方面,他们还显得有些迷茫。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和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统计图表的适用场景。
此外,学生在分析统计图表时,对于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预测还不够熟练。在这方面,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统计整理-PPT课件

统计整理-PPT课件
2019/2/21
统计表
统计表的构成
统计表的内容
22
统计表的种类
第四节 统计表和 统计图
二、统计图
条形图
曲线图 饼图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第一季度 第一季度
23
500 0 别克 本田 威驰 宝来
2019/2/21
19
2019/2/21
第三节 分配数列
某班学生统计成绩次数分布情况
按成绩 分组 (分)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合计
频数
(人)
频率
(%)
向上累计 频数
(人)
向下累计
频率(%) 频数(人) 频率(%) 6 20 48 88 100 — 50 47 40 26 6 — 100 94 80 52 12 —
87 72 61
2
2019/2/21
整理资料
按成绩等级分组 人数(人)
60以下 4
各组人数占 总人数比重(%) 10.0 15.0
30.0
60~70分
70~80分
6
12
80~90分
90~100分 合 计
3
15
3 40
37.5
7.5 100.0
2019/2/21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 意义和步骤
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
500以下
5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以上 合计
50
125 225 75 25 500
3000+1000/2=3500 -
15
相邻两组组限用相同数字表示, 叫重叠式组限。重叠式组限适 用于连续型变量分组。

统计学教案(第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统计学教案(第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组中值 上限 下限 2
组距式分组要确定并考虑组距、组数、组限、组中值等问题。组距式分组 的步骤是: (一)确定组距与组数 组距与组数互为消长,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若组数很多,则必然组距较 小,反之,若组数少,则必然组距较大。在分组时,应避免组距过大或过小, 因为当组距过大以至组数过少时,则可能将一些性质不同的单位归并到同一 组,不能充分显示总体的特征;当组距过小以至组数过多时,则可能把性质相 同或相近的单位分散到不同的组, 也不能很好地显示总体的特征。 比如对学生 按考试成绩分为 0-60 分、60-100 分,显然分组过少,不能充分揭示学生考试
解:第 1 步:顺次点击【销售收入】单元格、 【数据】菜单、 【筛选】和【自动筛选】命 令,见图 3-2。
2
图 3-2
Excel 自动筛选命令
第 2 步:顺次点击【销售收入】标志的下拉箭头、 【自定义】 , 见图 3-3。
图 3-3
选择“自定义”命令
第 3 步:点击对话框中的下拉箭头,选择“大于或等于” ,并在其后的空格中输入 3000, 见图 3-4。单击【确定】 ,即可得到图 3-5 所示的结果。
统计学
授课题目 第 3 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 示 授课方式 教学目的: 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整理的意义、内容和步骤;掌握统计分组的涵义及作用、正确选 择分组标志的原则及分组方法;掌握分配数列的概念、种类、编制方法;熟悉统计表的结构及设计 要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 重点为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方法;分配数列的编制。 难点为分组标志的选择和次数分布的特征。 案例导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 第一节 数据整理的意义和程序 一、数据整理的意义 通过统计调查, 我们得到许多原始数据, 但这些数据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 的、 分散的、 不系统的, 为此必须对数据进行整理, 使之由 “个别” 上升到 “一 多媒体教学 般”,成为既便于储存,又便于传递的反映总体特征的资料。统计数据的整理 案例教学 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关系到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统计数 据的整理。 二、数据整理的程序 统计数据整理的主要内容有:数据预处理、数据的分组(类) 、汇总、整 理后的数据显示。 第二节 一、数据的审核 在分类汇总之前, 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核。 审核的内容是数据的 完整性和准确性。 所谓完整性审核, 一是审核各调查单位的调查表或调查问卷 是否汇集齐全,比如,已对 500 个学生分别发放了调查问卷,要审核是否全部 回收,如果回收不全要及时催收;若无法催收,要清点已回收的数量;若回收 的数量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补充调查。其次,要审核各份调查表或调查问 卷的项目是否填写齐全。 若填写不全要补充完整; 若一些缺失的重要项目无法 补充填写,视为无效调查表或调查问卷对其剔除。 所谓准确性审核, 就是审核各调查项目的填写内容是否准确。 数据的准确 性审核主要采用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 逻辑检查就是根据项目之间存在的内在

3 应用统计学((教案)-统计整理

3 应用统计学((教案)-统计整理

等距数列:(组中值,频数) 等距数列:(组中值,频数) :(组中值 异距数列:(组中值,频数密度) :(组中值 异距数列:(组中值,频数密度) 折线图 单项数列:(变量,频数) 单项数列:(变量,频数) :(变量 向上累计分布:(变量上限,累计频数) :(变量上限 向上累计分布:(变量上限,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分布:(变量下限,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分布:(变量下限,累计频数) :(变量下限
闭口数列 首末两组上下限齐全的数列 开口数列 首组缺下限或末组缺上限 开口组 上限或下限不齐的组 开口组组距 以相邻组距近似代替 开口组组中值 上限-邻组组距/2(缺下限) 下限+邻组组距/2(缺上限)
★ 组距数列的编制 1、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 2、确定组数、组限和组距 组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组限和组距确定要体现组与组间质的 区别,要体现组内同质组间差异 3、离散型变量,邻组上下限可重叠也可 不重叠 连续型变量,邻组上下限必须重叠 组限重叠时,按“上组限不在内”原 则达到上限值的单位数计入下一组 4、可等距、可异距
★ 分类 品质分布数列(表1) 按标志性质分类: 变量分布数列(表2) 表1 某市2000年工业企业构成表
经济类型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其他企业 合 计 单位数(个) 942 4892 132 5966 比重(%) 15.79 82.00 2.21 100.00
表2 某企业三月份工人日产量表
日产量(件) 工人人数(人) 比重(%) 3 10 8.7 4 15 13.0 5 30 26.1 6 40 34.8 7 20 17.4 115 100.0 合 计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统计表 将统计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经 过整理汇总,按一定结构顺序 系统排列在一定表格内,此表 格即统计表。 (原始数据) 分类:按用途不同 调查表 整理表 (分布数列) 分析表 (指标分析) 按分组情况 简单表(表6、7) 简单分组表(表8) 复合分组表(表9)

项目三 统计整理 课件《统计学基础》同步教学(电子工业版)

项目三 统计整理 课件《统计学基础》同步教学(电子工业版)

等距数列 异距数列
1.品质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 中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 2.变量数列:将总体按数量标志分组,将分组后形成的各 组变量值与该组中所分配的单位次数或频数,按照一定 的顺序相对应排列所形成的分配数列。 变量数列按各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单项式变量数列和组距 式变量数列。
缺下限组的组中值=该组上限-相邻组组距/2 缺上限组的组中值=该组下限+相邻组组距/2
三、分布数列的编制
(一)品质数列的编制 ①按品质标志对总体作属性分组; ②划分各组界限; ③汇总各组单位数,并编制分布数列表,即得到品质数列;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1.单项式分布数列的编制 2.组距式分布数列的编制
向上累计
频数 (人)
3 7 19 27 30

频率 (%)
10.0 23.3 63.3 90.0 100.0

向下累计
频数 (人)
30 27 23 11 3

频率 (%)
100.0 90.0 76.7 36.7 10.0

单元四 绘制统计图和编制统计表
一、统计表
统计表的概念:
统计表是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形成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 的形式;是统计用数字说话的一种常用形式。
40
直方图
( Histogram )
30
用于显示连续型变量的 20
次数分布
10
0 154. 0
158. 0
162. 0
166. 0
170. 0
174. 0
Std. Dev = 4.86 Mean = 163.3 N = 83.00
VAR 00 00 1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度表示数据次数的图形

《统计学概论》第三章 统计整理

《统计学概论》第三章 统计整理

70 ~ 80
80 ~ 90
90 ~ 100


学生人数
(人)
5 15 18 10
2 50
由表3-1可见,整理后的学生考 STAT 分资料,较整理前的考分资料明 显要条理、系统。由上表可见, 在学生总体中,60分以下和90分 以上的学生人数都较少,绝大多 数学生的考分分布在60—90分之 间。
所以,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它实现了从个别单位的标志表现(标志值)向总体综合指标 的过渡,在统计研究中起着承前启后重要的作用。
编制步骤:
⒈求变异全距 R X max X min 139 107 32(百万元)
⒉确定组距及组数 R≤组距(d) ×组数(m)
确定组距的原则:
要能区分各组的性质差异 要能反映总体资料的分布特征 为方便计算,尽可能为5或10的整数倍
编少)
要求编制组距数列。
STAT
• 排序结果为
• 107 108 108 110 112 112 113 114 115 117 117 117 118 118 118 119 120 120 121 122 122 122 122 123 123 123 123 124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7 128 128 129 130 131 133 133 134 134 135 137 139 139
合计
频数(人) 3 5 8 14 10 6 4
50
频率(%) 6 10 16 28 20 12 8
100
统计分组方法
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标
按品质标志分组 志作为分组标志,如性别、
所有制类型

统计学c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学c第三章统计整理

合计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统计学
第三节 分布数列—变量数列
第五、绘制频数直方图和折线图
我一眼就看出 来了,大多数 人的日加工零 件数在120~ 125之间!
直方图下的面 积之和等于1
频 15

12
(人) 9
6 3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日加工零件数(个) 某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直方图
统计学
第三节 分布数列—变量数列
第四步,编制变量数列 某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分组表 按零件数分组(件)
105~110 110~115 115~120 120~125 125~130 130~135 135~140
频数(人)
3 5 8 14 10 6 4 50
频率(%)
6 10 16 28 20 12 8 100
目前我国有的地方性别比为120:100,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2.划分现象的类型:如我国经济成份划分为国有经济
和非国有经济,工业化分为轻、重工业。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统计学
第二节 统计分组
3 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如我国人员结构、产业结构。 新交通法中,正确处理机动车司机和过路行人之间的关系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统计学
第三节 分布数列—变量数列
(1)组距数列的几个常用概念
A. 组限:各组的界限,有上限和下限之分。
B. 组距:上限与下限之差 。 C. 组中值:上、下限之和的半数,即:
D. 次数密度:单位组距分配的次数。即: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统计学
第三节 分布数列—变量数列
E. 开口组与开口数列:第一组无下限或最后一组无 上 限的组称开口组。含开口组的数列称开口数列。 注意:a. 开口组的组距按相邻组的组距推算; b. 分组时正好等于组限的数应按“归下限原则”处 理。 缺上限的组中值= 下限+相临组组距的一半 缺下限的组中值= 上限—相临组组距的一半

第三章 统计整理PPT教学课件

第三章 统计整理PPT教学课件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
对通过统计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分组、 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 程。
2020/12/101二、统计整理的步骤和内容 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整理方案 2、对调查来的资料进行审核 3、对资料进行分组、汇总和计算 4、对整理后的资料再一次进行审核 5、将汇总整理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
2020/12/10
24
(二)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组(类)标 准
1、经济类型分组(9类) (1)国有经济(2)集体经济 (3)私营经济(4)个体经济 (5)联营经济(6)股份制经济 (7)外商投资经济(8)港澳台投资经济 (9)其他经济
2020/12/10
25
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农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2020/12/10
14
为了解工业企业职工总体的基本情况,选择 年龄、文化程度、工龄和操作形式等标志 进行分组:
2020/12/10
15
按年龄分组 20岁及20岁以下 21岁—35岁 36岁—50岁 51岁—55岁 56岁—60岁 60岁以上
按文化程度分组 大专以上 中专 技工 高中 初中 小学
2.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标志作 为分组标志
2020/12/10
8
(二)分组方法
1.按品质标志分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属性 差异的品质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 组,并在品质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定 各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性质 不同的组成部分。
2020/12/10
9
为了使复杂的分类在全国统一执行, 国家统计局及中央有关部门,统一制 订有各种分类目录与规定标准,如: 《工业部门分类目录》《工业产品目 录》《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 《经济类型划分规定》

第三讲 - 统计整理 教案

第三讲 - 统计整理 教案

统计学: 统计描述 统计推断
统计描述是什么 - 碰到很多数据,寿险 要把这些数据里面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 不要写论文的时候把几千个数据列出来, 让别人做自己看,那会非常乱,所以要 描述。
统计描述: • 描述样本(总体)的特征. • 主要手段: 表格、图形和数字特征
那么主要的手段,就是利用。。。。
我们通过上面的知识,也就是统计调查之后获得大量调查单位的原始资料,这 些资料仅能说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是分散的,不系统的,职能放映个别事 物的某一个侧面,揭示不了总体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呢,我们要对这些原始 资料(二手资料)进行加工,分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 例如说人口普查,搜集到的资料是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姓名,性别, 年龄,文化程度等。就必须对人口总体中每个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组、汇总 等加工处理后,才能得出我们想了解的指标,人口总规模,结构,增减变动状 况,得出总体人口的规律。
Example 1.3 某县居民中随机选择120 正常成年男子。其红血 球记数资料如下: 5.12 5.13 4.58 4.31 4.09 4.41 4.33 4.58 4.24 5.45 4.32 4.84 4.91 5.14 5.25 4.89 4.79 4.90 5.09 4.04 5.14 5.46 4.66 4.20 4.21 3.73 5.17 5.79 5.46 4.49 4.85 5.28 4.78 4.32 4.94 5.21 4.68 5.09 4.68 4.91 5.13 5.26 3.84 4.17 4.56 3.52 6.00 4.05 4.92 4.87 4.28 4.46 5.03 5.69 5.25 4.56 5.53 4.58 4.86 4.97 4.70 4.28 4.37 5.33 4.78 4.75 5.39 5.27 4.89 6.18 4.13 5.22 4.44 4.13 4.43 4.02 5.86 5.12 5.36 3.86 4.68 5.48 5.31 4.53 4.83 4.11 3.29 4.18 4.13 4.06 3.42 4.68 4.52 5.19 3.70 5.51 4.64 4.92 4.93 4.90 3.92 5.04 4.70 4.54 3.95 4.40 4.31 3.77 4.16 4.58 5.35 3.71 5.27 4.52 5.21 4.37 4.80 4.75 3.86 5.69 请为这批资料作频数表。

统计学课件第二章统计整理PPT资料(正式版)

统计学课件第二章统计整理PPT资料(正式版)

10
14.2
20
11.4
30
10.1
25 15
如:组98中..25值x=(U+L)/2
=(100+200)/2
=150(万元)
编制等距数列实例
己知50个同学的英语考试成绩如下:
78 89 92 66 80 52 77 96 63 82 80 75 48 74 63 71 88 90 67 71 88 56 60 72 55 75 84 77 66 90 73 78 84 66 59 63 80 90 74 66 81 70 66 74 82 75 80 81 66 78
缺下限: 组中值=上限-相邻组组距/2 缺上限:
组中值=下限+相邻组组距/2
某地区100个百货商店 月销售额与流通费用情况
销售额(万
上组限U 元)
下组限L
50以下 50~100 100~200 200~300 300以上
商店数 (个)
每百元商品销售
如额中:费支(组付元距的)流d=通U-L
=100-50=50(万元)
相关概念: ❖ 次数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按一定
顺序排列并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 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 次数(频数):分布在每一组的总体单位数 分布数列的种类: ❖ 品质数列 ❖ 变量数列
(一)品质数列
➢ 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如不同品牌饮料市场占有率
饮料品牌
可口可乐 旭日升冰茶 百事可乐 汇源果汁 露露
要求编制组距数列。
编制等距数列
编制步骤:
⒈求全距
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⒉确定组距及组数 组距=全距÷组数 组距和组数成反比的关系,组数的确定一般原 则 (1)正确的反映总体各部分质的差异

统计学原理教案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解析学生如何收集和整理可靠的统计数据

统计学原理教案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解析学生如何收集和整理可靠的统计数据

统计学原理教案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解析学生如何收集和整理可靠的统计数据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学科。

在实际应用中,收集和整理可靠的统计数据对于准确分析和推断结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统计学原理教案中学生如何收集和整理可靠的统计数据。

一、数据收集方法1. 问卷调查:学生可以设计和分发问卷来收集数据。

问卷应该具有合适的问题和选项,以确保数据能够全面反映研究主题。

此外,学生还应考虑样本的数量和代表性,以避免采样偏差。

2. 观察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事件、行为或现象来收集数据。

观察需要进行合理的记录和分类,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实验法:学生可以设计和执行实验来收集数据。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控制和调整变量,以确定不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正确的实验设置和数据记录是确保数据可靠性的关键。

二、数据整理与清洗1. 数据录入:学生需要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录入,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

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电子表格来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

2. 数据清洗: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缺失或异常值。

学生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即检查和修正数据中的错误和异常值,填补缺失值。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解释。

三、数据分析与解释1. 描述性统计:学生可以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

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它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据的分布和特征。

2. 推论统计:学生可以运用推论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推断和推断结论。

推论统计主要包括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它们能够帮助学生从有限的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和关系。

3. 数据可视化:学生可以利用图表、图形和图像等方法将数据可视化,以便更直观地呈现数据的模式和趋势。

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释和传达统计结果。

总结:在统计学原理教案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收集、整理和解释可靠的统计数据。

统计整理的过程教案设计

统计整理的过程教案设计

统计整理的过程教案设计教案标题:统计整理的过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 能够运用统计整理的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重点:1. 统计整理的定义和目的;2. 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 运用统计整理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教学难点:1. 运用统计整理的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2. 培养学生的统计整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白板、黑板、教材、统计数据示例;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真实的例子,向学生展示统计整理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需要进行统计整理的情境。

Step 2:介绍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目的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统计整理的定义和目的。

2. 强调统计整理对于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的重要性。

Step 3:讲解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和技巧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类、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2. 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和具体操作方法。

3. 提供一些常用的统计整理技巧,例如制作表格、绘制图表等。

Step 4:示范统计整理的过程1. 教师选择一组统计数据示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统计整理。

2. 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数据收集、分类、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在整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Step 5:学生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给定的数据集进行统计整理。

2. 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和技巧,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和分析。

3. 学生将整理好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展示给全班。

Step 6:总结和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统计整理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统计整理的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统计整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统计资料的整理的方法及技术和统计表难点:统计资料的整理技术【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三章统计整理学习重点:本章主要讲授第一节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和程序一、统计资料整理的概念和意义统计资料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得来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加工,使之系统化,从而得出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包括系统地积累资料与为研究特定问题对资料的再加工。

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资料是分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一个侧面,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总体情况。

因此,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

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统计资料整理的步骤统计资料整理是一项细致周密的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因此,进行统计资料整理必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为了保证统计资料的质量,在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前,应该对统计调查材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进行严格的审核,看它们是否达到准确、及时、完整,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汇总后须对其结果进行逻辑检查和技术性检查。

3.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和计算。

主要根据汇总的要求和工作条件选择适当的汇总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4.对整理好的资料再一次进行审核,改正在汇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差错。

5.编制统计表,以简明扼要地表达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方面的有关联系。

6.统计资料的保管与积累。

第二节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总体区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这些组成部分称为这一统计总体的“组”。

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即把统计总体划分为一定意义上的性质相异的若干个组;对个体而言是“合”即把一定意义上的性质相同的个体组合成一组。

其分组原则是,保证组间各单位具有差异性,组内各单位具有同质性。

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是由统计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差异性”特征所决定的,总体的变异性是统计分组的客观依据。

统计分组是把总体划分为一个个性质不同的范围更小的总体。

例如,对全国总人口这一总体,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按性别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组。

按照每一个标志分组的结果都把总人口划分成了两个组成部分。

如表3-1所示。

表3-1 2004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单位:万人)全国总人口129988 100.0按城乡分:城镇54283 41.8乡村75705 58.2按性别分:男性66976 51.5女性63012 48.5按年龄分:0-14岁27947 21.515-64岁92184 70.965岁及以上9857 7.6通过分组,将性质相同的各单位结合在一起,将性质相异的各单位分开,区分了事物之间质的差异,并能据此从数量上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从而反映出我国人口的差异与特征,满足其研究问题的需要。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主要方法,统计分组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统计分组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分现象的质。

经济现象千差万别,性质各异,任何一批数据都存在着差异,在进行统计分组之前,这种差异处于无序状态,显现不出来,通过统计分组,反映出了统计总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分组实际上就是按差异的大小进行分类,差异小的归人一组,差异大的归人不同的组。

因此,统计分组的结果使组内的差异缩小,而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扩大。

所以说,统计分组的过程就是区别事物性质的过程。

要了解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必须按某种标志把它们划分为性质不同的部分。

例如,国民经济按行业分组,可以划分为20个行业门类:(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教育;(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国际组织。

通过分类,可以反映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其水平与结构提供了便利条件。

又如,产业可以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类型可以划分为国有、集体、民营、合营、个体、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类型;表3-2列示了我国200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基本情况。

表3-2 我国200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200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产业增加值增加值增长率%第一产业20744 6.3第二产业72387 11.1第三产业43384 8.3合计136515 9.5(二)、反映现象的内部结构统计往往对总体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总体内各组成部分占全体的比重,以说明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的分布状况,反映现象的内部结构和结构变化,从而揭示现象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例如,表3-3所列是我国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能基本说明我国三次产业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如果将这一结构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还可以显示我国劳动力的就业特点。

表3-3 我国人口就业结构变化情况(%)产业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第一产业50 50 50 49.1第二产业22.5 22.3 21.4 21.6第三产业27.5 27.7 28.6 29.3 合计100 100 100 1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三)、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社会经济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现象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制约关系,一种现象的变化常是另一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或结果。

通过统计分组,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例如,施肥量与农作物产量之间、工人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成本之间、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之间,这些方面的依存关系,都可以利用分组法说明影响因素对结果因素的作用程度。

表3-4列示的即为某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与施肥量的关系。

表3-4 施肥量与农作物产量关系资料单位:公斤/公顷化肥施肥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201.5 5655231 6238267 6792294 7219307 6976327 7123表3-4中按化肥施用量分组,再计算各组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可以反映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

统计分组是一切统计研究的基础,应用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是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三、分组标志的选择分组标志,即将同质总体区分为不同组的标准或依据。

分组标志一旦选定,就必然突出了总体在该标志下的性质差别,而掩盖了总体在其他标志下的不同。

即对同一总体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组会得到不同的分组结果甚至相反的结论。

分组标志选择不当,不但无法显示现象的根本特征,甚至会混淆事物的性质,歪曲社会经济的真实情况。

因此,分组标志的选择是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

为了达到统计分组的目的,在进行统计分组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是统计分组的关键。

分组标志的选择是统计分组的核心。

分组标志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分组的科学性。

如要研究总体哪一方面的特征,就应该选择反映该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统计总体中的个体有许多标志,选择什么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要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

例如,要了解某单位职工的学历状况,就应选择“文化程度”为分组标志;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以“成绩”为分组标志,而不能用“性别”、“年龄”、“收入”为分组标志,因为这些内容与要了解的内容无关。

因此,根据研究目的,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是保证统计分组具有科学性的关键,是保证统计研究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

(二)、要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明确了统计研究的目的,还不等于能够选择好分组标志。

因为说明同一问题可能有若干个相关标志,在进行分组时,应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标志。

例如,研究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状况,而反映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志有:家庭人口数、就业人口数、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含本人)、家庭年收人、平均每人年收人等。

其中最能反映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状况的标志是“平均每人年收入”,所以应选择这一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请思考:反映企业规模的标志有许多,如企业职工人数、企业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等,请问谁是划分企业规模大小的最具有本质特征的标志?(三)、要考虑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状况以及标志内涵的变化来选择分组标志。

社会经济现象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标志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同一分组,在过去适用,现在就不一定适用;在这一场合适用,在另一场合就不一定适用。

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按所有制形式分组一般是分为四组,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

而现在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1)国有企业;(2)集体企业;(3)股份合作制企业;(4)联营企业;(5)有限责任公司;(6)股份有限公司;(7)私营企业;(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外商投资企业;(10)个体企业等类型。

又如,对最低生活水平的确定,就不能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标准,而应根据目前的生活水平状况制定标准,然后再进行分组。

此外,行业的划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结合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选择分组标志,这样可以保证分组标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适用性。

请思考:所有的标志都有可能成为分组标志吗?四、统计分组的方法分组标志确定之后,还必须在分组标志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相邻组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特征,统计总体可以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数量标志分组。

(一)、按品质标志分组按品质标志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能直接反映事物间质的差别,给人以明确、具体的概念。

因为事物的属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品质标志分组,由于界限清晰,分组标志有几种具体表现,就分成几组。

例如,人口按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分组,企业总体按所有制分为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合作、其他等组。

有些品质标志分组有时也很复杂,其相邻组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

有些在理论上容易区分,但在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却难于辨别。

例如,人口按城乡分组,居民一般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组,但因目前还存在有些既具备城市形态又具备乡村形态的地区,分组时就需慎重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