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5课兰亭集序落实应用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二、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某某的某某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

现在便成了某某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二、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四、作者介绍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某某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某某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X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案例背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案例分析将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

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五步朗读法”: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读懂词义句意;三读,读出思想情感;四读,读来感悟体验;五读,熟读成诵。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案例细节】一、朗读教学设计:第一次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a)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b)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四.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1.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两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明确:“乐”与“悲”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明确:有三“雅”(1)景雅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学生的心胸会变得灵秀爽快(2)人雅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10岁的献之等41人齐聚兰亭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事雅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何其快哉乐哉(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画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今人之豪情) 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兰亭集会的畅快3.根据本段词句写一副对联老师给出上联请学生写下联和横批上联是:仰观宇宙之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参考:下联:俯察品类之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横批:信可乐也4.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同是写江南春天风光《兰亭集序》与《忆江南》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阳春三月江南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在本文中作者却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人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人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5.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小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读文思考(1)“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命第2段结束作者所言之“痛”“痛”在何处?“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明确:王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保全性命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他们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课时安排为一节课,约为40分钟。

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 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意思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古文的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兰亭集序》的作者和背景介绍;2. 《兰亭集序》的内容梗概和意义解析;3. 《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分析;4. 文学鉴赏: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兰亭集序》的诗意和美感。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兰亭集序》是哪一篇作品,作者是谁,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古文的看法和感受。

Step 2:作者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文化名人,以及《兰亭集序》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适当展示图片和素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Step 3:内容梗概和意义解析(10分钟)教师解读《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梗概和意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适当分段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诗句的含义和深层次意义。

Step 4:艺术特点分析(10分钟)教师重点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包括文采飞扬、诗意深远和意象丰富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其独特之处。

Step 5:文学鉴赏(5分钟)教师播放音频或朗读《兰亭集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境描绘、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Step 6:互动讨论(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针对某些诗句或情节进行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兰亭集序》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辅助:1. 图片和素材展示,可使用PPT或手绘板等工具;2. 音频资源,用于朗读《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兰亭集序》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兰亭集序》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兰亭集序(一)【学习目标】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层次。

3.掌握相关字词:贤、毕、少、长、咸、次、觞、游、骋、极、信等以及重要语句的翻译。

【学习重难点】掌握相关字词以及第一小节的翻译【学习流程】一、情境引读1.识记下列文字中的重要信息,用横线划出关键词句。

(1)走进作者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二人被后世并称为“二王”、“二圣”。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2)背景介绍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

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这里用以记事。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癸丑()修禊()激湍()流觞()游目骋怀()形骸()感慨系之()齐彭殇()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第15课兰亭集序落实应用案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第15课兰亭集序落实应用案苏教版必修(1)

学习资料汇编兰亭集序(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25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相交,交往)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完结)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解析:选B。

A项,修,高,长。

C项,化,造化,自然。

D项,喻,明白,理解。

2.对应一课一考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欣于.所遇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舍万殊C.已为.陈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引以.为流觞曲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解析:选B。

虽,虽然。

A项,于,介词,在;介词,对。

C项,为,动词,成为;动词,是。

D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引以为..流觞曲水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解析:选D。

A项,为“夫”“人”两个词,其中“夫”为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要议论;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项,把……作为;今义为认为。

C项,等到他;今义为连词。

4.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死生亦大矣②齐彭殇为妄作③放浪形骸之外④不能喻之于怀⑤其致一也⑥悟言一室之内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⑤/③④/⑥C.①②⑤/③⑥/④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选C。

①判断句,直接判断。

②判断句,“为”表示判断。

③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④状语后置句。

⑤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C.齐彭殇为妄作D.当其欣于所遇解析:选B。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兰亭集序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

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

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三、文本研习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语文必修ⅴ苏教版第四专题《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ⅴ苏教版第四专题《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苏教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

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

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

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

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

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

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

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

正音。

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形成以下情况1。

记盛况2.抒感慨3.交代作序目的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

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

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内容:分析与诵读一。

复习。

诵读。

二.分析。

1.学习第一节。

l如何记叙盛况?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l“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l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l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人如织的快乐之景)l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朗读。

《兰亭集序》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教案高中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的“乐”。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朴素精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通过播放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连唐太宗都赞赏不绝。

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2、字音辨识放录音,听录音,纠正字音。

3、朗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了解内容明确:此两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集会的?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2、作者参加集会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明确:快乐。

“信可乐也。

”3、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并加以总结说明吗?明确:五乐——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美的?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作者这些写景状物的语言有何特点?明确:精炼优美、朴素清新3、另外,文章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体现出语言的什么特点?明确:言简意赅(五)拓展延伸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六)课堂小结有感情的齐读本段,体会作者“乐”之心情。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兰亭集序》教案高中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的:学习本方自然清新的风格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理解本文的感情重难点: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生死观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公元353年农历3月3日,当时阳光明媚,王羲之和当时的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

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

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a)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 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

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四.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1.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哪两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明确:“乐”与“悲”。

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明确:有三“雅”。

(1)景雅。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兰亭集序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文化常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使动用法能力目标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情感目标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王羲之擅长书法,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二圣”。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他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文风清新,不尚辞藻。

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的名胜。

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

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田园别墅。

风景幽绝的兰亭,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们集会游玩的地方。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

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由王羲之将各人名字及诗作一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就是《兰亭集序》。

1.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心连广宇 第15课 兰亭集序落实应用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心连广宇 第15课 兰亭集序落实应用

第15课 兰亭集序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丝竹管弦:泛指音乐②暂.得于己 暂:暂时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处,相交②或取诸..怀抱 取诸:从……中取得 D.⎩⎪⎨⎪⎧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解析:选D 。

D 项,致:情致。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B.⎩⎪⎨⎪⎧兰亭集.序少长咸集.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悟言一.室之内 D.⎩⎪⎨⎪⎧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解析:选A 。

A 项,均指举首俯首之间,极言时间的短暂。

B 项,诗集;聚集、会集。

C 项,一样;数词,一。

D 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往,引申为达到,得到。

3.下列各句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C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D .齐彭殇为妄作解析:选C 。

A 项,“贤”“少”“长”形容词作名词。

B 项,“一”数词的意动用法。

D 项,“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死生亦大矣A .悟言一室之内B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C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解析:选B。

A项是省略句;B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C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5.名句默写。

(1)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

(3)后之视今,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引以为流觞曲水(2)俯察品类之盛(3)亦犹今之视昔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四专题《兰亭集序》教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四专题《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字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作为入选高中必修教材,这篇散文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

基于这篇文言散文的特点,笔者认为应当将文言知识设计成学案,供学生课下整理并掌握,在课上则以检查预习的方式体现。

重点应放在欣赏文章淡雅、清新的语言和了解作者内心情感的丰富变化上。

教案:一、导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因为学问或者某种技能特别突出而被冠以“圣”的名人,像同学们熟悉的孔圣人、亚圣孟子、史圣司马迁和诗圣杜甫,那大家知道“书圣”是谁吗?他就是东晋名士王羲之。

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集序》,字字神笔,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我们今天研究的并不是它在书法上的成就,而是它作为一篇古代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过程朗读文章,研习文本1.朗读课文,提问:既然《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序文有不同之处吗?明确:作为书序,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明确:这篇作品的情感变化流程是一个由“乐---痛---悲”的过程。

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三种不同情感的。

默读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1.提问: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之初”。

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具体体现为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及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及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案例《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案例背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案例分析将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

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五步朗读法”: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读懂词义句意;三读,读出思想情感;四读,读来感悟体验;五读,熟读成诵。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案例细节】一、朗读教学设计:第一次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高二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学案 苏教版

高二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学案 苏教版
【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主要采用课堂讨论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兰亭集序
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
癸( )丑修禊( )流觞( )游目骋( )怀
齐彭殇()激湍()形骸()会稽()感慨系()之
2、解释文中出现的下列成语:
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崇山峻岭
清流激湍
情随事迁
3、填空
(1)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_________藻饰,________典故;在句法上__________兼行而以___________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________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④作者在本文中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⑤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⑥摘录文中你欣赏的名句。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2课时
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 兰亭集序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丝竹管弦:泛指音乐②暂.得于己 暂:暂时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处,相交②或取诸..怀抱 取诸:从……中取得 D.⎩⎪⎨⎪⎧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解析:选D 。

D 项,致:情致。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B.⎩⎪⎨⎪⎧兰亭集.序少长咸集.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悟言一.室之内 D.⎩⎪⎨⎪⎧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解析:选A 。

A 项,均指举首俯首之间,极言时间的短暂。

B 项,诗集;聚集、会集。

C 项,一样;数词,一。

D 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往,引申为达到,得到。

3.下列各句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C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D .齐彭殇为妄作解析:选C 。

A 项,“贤”“少”“长”形容词作名词。

B 项,“一”数词的意动用法。

D 项,“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死生亦大矣A .悟言一室之内B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C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解析:选B 。

A 项是省略句;B 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C 项是状语后置句;D 项是定语后置句。

5.名句默写。

(1)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

(3)后之视今,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引以为流觞曲水(2)俯察品类之盛(3)亦犹今之视昔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文:(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答案:(1)这样借以纵目远眺,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观赏和耳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2)人与人相交往,转眼间就度过了一生。

(3)等到他们对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情绪随事物的变化而转移,诸多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①,当抗行;比张芝②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注】 ①钟繇:曹魏大臣,精于书法。

②张芝:字伯英,东汉人,书法家,专习草书,被尊称为“草圣”。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长,辩赡.赡:丰富 B .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 .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解析:选B 。

B 项,目:认为、品评。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B.⎩⎪⎨⎪⎧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杂然相.许 C.⎩⎪⎨⎪⎧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述先为.会稽吾属今为.之虏矣 解析:选D 。

A 项,“焉”均为兼词,于之。

B 项,“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

C 项,“而”均为连词,表承接。

D 项,“为”,动词,担任;介词,被。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⑥止一吊,遂不重诣A .①②③B .①③⑤C .②④⑥D .④⑤⑥解析:选C 。

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他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解析:选D。

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

王述是感到“遗憾”而不是“怨恨”。

11.对应一课一考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译文:(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译文:答案:(1)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2)王羲之曾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

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

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

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

还有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

王羲之曾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但是没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

谁知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竟把鹅煮了,准备招待他,王羲之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

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了。

”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

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榧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

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那位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

”他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王述先前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

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庭院等待王羲之的到来。

像这样过了几年,但是王羲之终究没有来看望他,王述对此深感遗憾。

三、表达交流12.下面两题都是对联的上联,根据《兰亭集序》的内容,任选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①咏怀山水趣答:②得山水清气答:第二题风水林亭映带左右答:答案:(示例)(第一题)①嗟悼古今情②极天地大观(第二题)管弦觞咏俯仰古今13.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

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

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

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解析:要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筛选信息就集中在材料的后半部分,“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从楷书、草书、行书三方面概括,注意句式的工整,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14.《兰亭集序》里,作者王羲之由“乐”转“痛”,感叹人生。

在古今文人咏叹人生的诗文里,既有感伤之辞,更有慷慨之句。

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再仿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人生的感悟。

充实人生,谱写生命的华章,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陶渊明感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