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课件第七章1

合集下载

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功能团的有机物
都可以作为配位
体与金属离子络 合
2.2.2.5吸附作用
吸附是发生在固体 或液体表面对其它 物质的一种吸着现 象。污染物在土壤 中的吸附常常受到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土壤颗粒大小,粘 土矿物成分,pH, 阳离子交换能等土 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SurfOH指铁,铝和锰氧化物表面
2.2.2.6 氧化还原作用
Zn2+ + NH3
ZnNH32+
Hg2+ + 2OH Hg(OH)2 +Cl Hg2+ + ClHg2+ + 2ClHg2+ + 3ClHg2+ + 4Cl-
Hg(OH)2 Hg(OH)Cl HgCl+ HgCl2 HgCl3HgCl42-
吸附力强 吸附力弱
环境中的 OH-, Cl-,HCO3-, CO32-及含NH2,-OH,COOH,-SH等
生物累积的程度可用生物累积系数 bioaccumulation factor, BAF 表示。
BAF=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污染物的 浓度/同一生物生长发育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 度
生物累积某种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取决于该生物摄取和消 除该污染物的速率之比,如果摄入量大于消除量,就会 发生生物积累。
地下水污染或是 造成癌症村现象 的首因
2.2.1.3 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指污染物及其搬运在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迁移运动。
➢吸附了污染物的气溶胶,颗粒物,悬浮物等主要以 重力沉降的方式在环境中的迁移。
➢污水设施中污染物逐渐沉积在污泥中,随污泥的处 理而迁移。
➢机械搬运污染物的行为是污染物迁移的重要方式。 如污染物以原材料,成品或包装材料的形式被远距 离运输。

7章干扰生态学.ppt

7章干扰生态学.ppt
第七章
干扰生态学 与
恢复生态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fff
7.1 干扰生态学
预习问题

干扰(disturbance) 干扰的性质及其含义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osystem)的
特征
干扰生态学
7.1 干扰及其生态学意义 7.1.1 干扰的定义、类型及性质
1. 干扰的定义
从物种的角度—→能引起物种变异和灭绝的事件就可 以认为是较大的干扰行为。
干扰生态学
7.1.2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从积极的角度看,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以下
三点:
1. 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干扰往往始于系统的局部,其作用特征首先是斑 块化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时空异质性。 斑块的出现可增加环境异质性——→可增加物种 多样性,有利于系统的自然演化。
干扰生态学
2. 干扰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的因子
经常处于变化环境中的物种一般要比稳定环境中生存
的物种更可能忍受环境压力。因为不稳定的群落中常 生活着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忍受高死亡率的物种。
不稳定的群落常常具有较强的恢复力。
3. 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干扰对生物群落中生物间各种生态关系的影响是极其
为,从生态系统的尺度—→是一种正常的生态行为。
(3)干扰是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
使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加速或倒退。 如森林火灾发生过后,森林发育不得不从头开始,可 以说火灾使森林的演替发生了倒退;但又可以说火灾 促进了森林系统的演替,使本该淘汰的树种加速退化, 促进新的树种发育。 而通过合理的生态建设,如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 耕还林、引水灌溉等,可以使其向反方向逆转。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7章 第2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7章  第2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件(共27张PPT)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身体是否会
产生影响

(2)参与实验的雄性大鼠的生长状况、饲养条件、所用电脑及
实验环境均相同的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每组都用了 10 只而不
是 1 只雄性大鼠,目的是 避免结果的偶然性,增加结果的可
信度

(3)设计 B 组的目的是为了形成 对照 。从图中可看出, 电脑辐射影响 A 组雄性大鼠的体重增长和精子的正常发育。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看待网络游戏的?不沉
溺于电脑网络游戏(合理即可)
。(至少写出
一条建议)
P35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酸雨及其危害
【例 1】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 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 D.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例 2】[2021·海阳期中]在中国的大气污染中,酸雨和浮尘是最主要的污染。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引起 人们的密切关注。为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李明与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如图所示的四个装置中选取两个装 置,并同时置于温暖的室内,定期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注:各装置中种子的种类、数量相同)
①如果两组植物幼苗的生长情况没有差异,说明 酸雨对植物幼苗的
生长没有影响

②如果用酸雨培养的植物幼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说
明 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③如果用清水培养的植物幼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说

电子教案与课件:生态学课件 第七章污染生态学

电子教案与课件:生态学课件 第七章污染生态学

火山爆发 产生SO2
与O2 产生硫酸
煤燃烧
SO2 水作用 形成酸雨
数万年地质作用
煤矿与化石
植物吸收
破坏建筑 土壤酸化 湖泊酸化
影响人类 生产生活
▪ 物理—化学的迁移: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强光的照射下,
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产生硫酸雾。硫酸雾在空气中凝聚增 大,遇到水汽就以酸雨(亚硫酸)的形式降落。
▪ 机械迁移:二氧化硫和硫酸雾被气流携带,危害到远离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国际公约中 首批控制的三类12种POPs是艾氏剂、狄氏剂、 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 杀芬、七氯、多氯联苯、二恶英和苯并呋喃。
其中前9种属于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是 精细化工产品,后2种是化学产品的衍生物杂 质和含氯废物焚烧所产生的次生污染物。
1998年6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召开的泛欧环境 部长会议上,美国、加拿大和欧洲32个国家正 式签署了关于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物公约,提 出了16种(类)加以控制的POPs,包括六溴联 苯、林丹(99.5%的六六六丙体制剂)、多环芳 烃和五氯酚。
4、POPs在环境中的转归
POPs
空气
土壤
水体
生物富集(食物链)
对植物而言:主要是叶片吸附、叶孔吸收、根部吸收三个途径
▪ 叶片吸附
➢可吸附一些颗粒态污染物,植物叶片越粗糙,比表面积越大,越能吸附大 量污染物。
➢一些植物叶片分泌一些油脂性物质,增加了对气态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例 如云杉、油松、马尾松能分泌油脂性物质,杨梅、草莓等叶片粗糙,比表面 积大。
▪ 叶孔吸收
❖植物呼吸主要通过叶片气孔进行,大量污染物由此进入植物体内, 例如二氧化硫通过通过气孔进入叶片,被叶肉组织吸收,高浓度的 二氧化硫能导致气孔的开闭功能瘫痪;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土壤作为独立的自然体,被定义为位于地球陆地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一样,主要成分为:生命有机体部分,即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等;非生命无机环境部分,即太阳光、能、大气、母质、地表形态及土壤矿物质、水分和空气等。

土壤生态系统结构达到稳定的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即土壤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主要层次构成:⑴ 地上生物群体;⑵ 土被生物群落;⑶ 土被底层与风化壳生物群体层。

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土壤环境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多相分散体系。

固相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和有机体(动植物残体及其转化物、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等物质。

固体物质之间是形状、大小不同的孔隙,在孔隙中存在着液相物质(水溶液)和气相物质(空气)。

三相物质所占土壤容积比例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

通常,固相物质约占土壤总容积的50%,液相和气相之和约占50%。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物质很少呈单粒,多以不同形状的结构体存在。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类型、数量、排列方式、孔隙状况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近年来研究表明,土壤孔隙是土壤结构优劣的重要指标。

土壤环境结构土壤的环境结构是指土壤作为一环境系统的整体组成与结构而言,也指组成土壤各土层的固、液、气三相物质的比例、结构与组成,以及构成单个土体的三维层次构型而言。

换句话说,土壤环境是由不同数量、性质和排列发生土层组合构成的。

土壤环境的基本特点1.土壤环境的物理学特性及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1)土壤孔性与污染物的迁移(2)土壤质地与污染物的转化2.土壤环境中的胶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3.土壤环境中的络合-螯合平衡体系4.土壤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平衡体系5.土壤的酸碱平衡体系6.土壤环境中的生物体系土壤微生物是污染的“清洁工”。

土壤微生物参与污染物的转化,在土壤自净过程及减轻污染物危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污染生态学课件第七章2

污染生态学课件第七章2
适于采用稳定塘的必要条件:土地;气 候:气温、日照条件、风力等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第四节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 土地处理系统(land treatment system)是指 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 统,除去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达到净 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污水土地处理是在人工调控下利用土
(三)好氧塘
• 塘水深应保证阳光透射到塘底,使藻类能在 整个塘内进行光合作用,好氧塘中藻-菌共生 系统能很好地除去BOD、N、P等无机营养,但 由于藻类大量繁殖,致使出水水质含藻类过 多而使悬浮物、BOD、COD及总氮等含量偏 高,造成水体第二次污染。
• 最简便、经济和合理的除藻技术是养鱼、 虾、贝、鸭和鹅等,消耗藻类,维持水体 的营养平衡,实现污水的资源化。
• 厌氧塘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酸产生的硫化 氢,在中性条件下与溶解态金属形成不溶 性的金属硫化物沉淀。硫化氢有恶臭,可 能会毒害水中的生物。
• 但生长的红硫氧化细菌能在光的作用下, 把硫化氢转化为游离态的硫,储存于自身 细胞中,从而减轻了污水的气味和对生物 的毒性。
• 在塘内设置网式或挂帘式的纤维填料,可增 加厌氧菌的分布空间和生物总量。经过这种 强化后有机负荷可以增加30-40%或缩短在 塘中停留的时间。
的去除能力。即不仅能去除生物易降解的
有机物(BOD),还能有效地去除氮、磷等营养 物质、病原菌、病毒和难降解的有机物(COD), 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养鱼、虾、贝及鹅等,实 现污水资源化。
一、 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
• (一) 充分利用地形,工程简易 • (二) 超大型氧化塘工程 • (三) 净化和利用相结合 • (四) 广谱、高效和稳定的净化能力 • (五) 人工强化系统塘的研究和应用

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海洋污染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2)海洋污染、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专业知识模板)

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海洋污染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2)海洋污染、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专业知识模板)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进入体内的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代谢变 化的过程,也称为生物代谢转化。
二、海洋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入海后,参与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而产生空间位置 的移动,或由一种地球化学相(如海水、沉积物、大气、生 物体)向另一种地球相转移的现象。
➢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由一种存在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
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程度,都用来自环境的元 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表示,但却是三个不同的概 念。
生物浓缩
是生物机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的浓度相比;
生物积累
是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代谢活跃阶段机体内的浓度相比;
生物放大
是同一食物链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机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相 比。
四、海洋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二、海洋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3. 生物过程
污染物经海洋生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和通过海洋食物链 的传递,以及尸体分解、碎屑沉降与生物在运动过程中对 污染物的搬运,构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系统。 微生物对石油等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和对金属的烷基化作用 是重要的生物转化过程。
二、 海 洋 污 染 物 的 迁 移 和 转 化
三、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与放大
1.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
或称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指生物从环境中吸收某 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 环境中的浓度。
浓缩系数的大小与物质本身的性质以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同一种生物对不同物质的浓缩系数会有很大差别。如在同样条件下, 金枪鱼对铜的浓缩系数是100,对镁的浓缩系数却是0.3;褐藻对钼的浓 缩系数是11,对铅的浓缩系数却高达70000,相差悬殊。

污染生态学教案PPT优秀课件

污染生态学教案PPT优秀课件
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二、污染物的性质
1.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 的数量,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2.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形。 三、污染物的分类
20
第二节 有关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迁移的几个概念
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 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
15
土壤侵蚀与沙漠化
土壤侵蚀,由于森林的不断砍伐、大型采矿
作业、建筑活动、农业耕作及土壤有机质的下 降等不适当的人类活动所造成。
在干旱地区表现为沙漠化。 在湿润地区为土壤的流失。
16
第三节 污染生态学
一、学科定义与内涵 二、学科来源于归属 三、学科分支与划分
17
学科来源与归属
生态学 环境科学
融合
六、土壤侵蚀与沙漠化加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污染
11
全球变暖引起的灾害
一、干旱和炎热,森林火灾,沙漠化加强。 二、地球动力学效应的变化,可能引起某
些地震和火山活动。 三、湿润地区更湿润,洪水连年不断。 四、地球海平面逐渐上升,沿海地区大量的
陆地将海水淹没,只是陆地面积减少。
12
酸雨发生的主要机制
酸雨主要成分:H2SO4 、HNO3 SO2+H2O==H2SO3 H2SO3+02==H2SO4 2NO+O2==2NO2 2NO2+H2O==HNO3+NO
污染生态学
Pollution Ecology
韩晓丽 版权所有
1
2
3
4
绪论
章节安排
第一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
第二章 污染生态效应及其评价

第七章 污染生态学

第七章  污染生态学
2021/7/13
酸雨区的分布
2021/7/13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生态治理
一、大气污染
1、定义: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 大气,当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时,使大气的性质 发生变化,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这种现象称 为大气污染。
2021/7/13
ISO定义:
• 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 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 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 福利或危害环境的现象。
4、厌氧法
➢ 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及污泥,不宜直接采用好氧生物法 处理,而用厌氧消化法预处理。
在厌氧条件下,由兼性菌和厌氧菌分解有机物,产物主 要是甲烷,可燃烧。副产物有硫化氢、臭气大,有硫化铁、 呈黑色。
废水停留时间长,设备容积要求大。
主要构筑物是厌氧消化池。
2021/7/13
废水
调节池
厌氧消化池
2021/7/13
活性污泥法流程图
废水 → 初沉池 → 曝气池 → 二沉池 → 出水
2021/7/13
回流污泥
剩余 污泥
活性污泥法
2021/7/13
2、 生物膜法
生物膜: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藻类和后生动物 所形成的菌胶团和丝状菌,厚约1~3mm的粘膜状物。
废水 → 初沉池 → 生物滤池 → 二沉池 → 出水
1、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对策
作物改良:选择对污染重金属抗性强、改粮食作物为非 粮食作物;
抑制吸收:在田土中施用一些化学试剂改变土壤的理化 性质。
生物改良:用生物活性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 土壤改良剂:土壤中加入胶黏剂可从一定程度上消除重
金属污染的危害。
2021/7/13

污染生态学 ppt课件

污染生态学 ppt课件
13
(8)近岸上升流区
• 理化环境特征:低温、低溶氧、高营养盐含量、 高盐度、高浓度;
• 生态学特征: 1.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单细胞浮游
植物的粒径相对较大; 2.浮游动物中冷水性种类和数量比例增加; 3.群落多样性较低; 4.食物链环节较低; 5.游泳生物(主要是鱼类)生命周期较短,偏向于r-
12
(7)珊瑚礁
• 所有生物群落中最富有生物生产力的、分 类上种类最多的、美学上驰名于世的群落 之一;
• 种间食物和空间竞争很激烈,结果使各个 种占据的生态位都很狭窄,每个微生境都 被适应于该特定场所的生物所占据;
• 研究结果显示:珊瑚礁初级生产力范围为 1500~5000 gC/(m2·a),表明它是自然生态系 统的最高初级生产力水平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 的一个自然系统。)
个体
不同 种群
无机环境 作用 系统
1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海洋是地球上 综合生产力最大的一个生态系统。对于海洋 生态系统来说,生物群落如相互联系的动物 植物、微生物等是其中的生物成分,而非生 物成分即是海洋环境:阳光、空气、海水、 无机盐等。


(3)低潮区(下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潮低潮线。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
时间内露出水面。
18
海岸带
• 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二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二

防治结合
、 综合治理 的原则,优先保护 饮用水
水源,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
2.重金属污染:水中、
土壤
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
如汞、镉、砷,还会通过 食物链 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有很多,如 大气污染 、
固体废弃物污染 等。
环境污染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环境污染会给生物圈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土地沙漠化、森 林破坏等;也会给生物圈和人类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 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 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污染。 【例题】 下列措施与其环境保护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减少煤炭、石油的燃烧——减少大气污染 B.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水污染 C.使用可充电电池——减少重金属污染 D.减少使用塑料袋——减少酸雨的形成 解析: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 答案:D
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的健康;酸雨直接危害
植物的 芽和叶 ,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3.控制酸雨的措施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 净化 装置,减少燃烧 煤、
石油 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一二
二、其他环境污染
1.水污染:排入水中的 有毒有害 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增加基
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 预防为主 、
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A.人口过快增长
B.植被遭受破坏
C.全球气温升高
D.野生生物灭绝
关闭
B
答案
A.沙尘暴
B.二氧化硫
C.汞、镉等重金属
D.氟利昂
关闭
C
答案
1

大气污染生态学课件

大气污染生态学课件

0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影响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颗粒物
包括PM2.5(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 物)和PM10(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 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交通 尾气。
气态污染物
光化学污染物
如臭氧、醛类、酮类等,主要来源于 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 发性有机物。
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 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来源于燃煤、 燃油和化工等过程。
VS
详细描述
大气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污 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规律, 为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根据 。同时,它对于预测和防控空气污染对人 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气 污染生态学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 体排放等方面也具有指点意义。
大气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02
减排措施
企业投资引进先进的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
燃料的使用。
03
减排效果
经过技术改造和能源结构调整,该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
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同时也为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改良做出了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源的使用,降低污染物排放。
建立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03
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应对大气污染事件,保证公
众健康。
生态恢复技术与实践
01
02
03
植被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 等措施,增加地表植被覆 盖,吸取和固定大气中的 污染物。
土壤修复
利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 方法,对受到污染的土壤 进行修复,降低土壤中的 污染物含量。
06
案例分析
某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
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 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 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 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 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是废 污水的主要产生地。
• 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 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武汉市 占18.1%,南京市占15.8%,重庆市占8.8 %;四大城市合计占73.4%,是长江最主要
二、污水灌溉的效益
污水灌溉的效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 提供灌溉水源、 • 提高土壤肥力、 • 净化污水。
(一)提供灌溉水源
• 污水灌溉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水需求,已成为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稳定灌溉水源。
• 主要是我国的北方。
(二)提高土壤肥力
•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各种营养元素,如N、P、K、 B、Cu、Mn、和Zn等元素。
158.4 105.8 58.3 49.15
4.4 7.4 111.2 66.1 211.8
氨氮排放量 (万吨)
15.6 12.4 6.65
13 1.09 2.37 15.84 9.3 28.6
145.6
50
50.99 918.2
68%
4.36 154.9
84%
•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 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 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
• (四)污灌的监测与管理
加强污灌水质监测,保证污水中的污染 物不超过土壤环境容量所规定的范围。监 测污灌区农作物产品品质及卫生指标,加 强污水灌溉的科学管理。
• (五)污水的预处理
对污染物含量高的污水进行预处理,达 到农业灌溉水质标准后再引灌。
第二节 富营养化
•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水体衰老的一种 表现,也是湖泊分类与演化的一个指标。它是 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 导致水生植物(浮游藻类等)大量繁殖,影响水 体与大气正常的氧气交换,加之死亡藻类的 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迅速 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 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滇池、巢湖太湖最为严重。与此同 时,我国沿海水体富营养化也日益严重,赤潮发生的频率 逐年增高,范围逐年扩大。
• 资料统计我国湖泊的NP含量高,一般为TN1.05.0mg/kg、TP0.02-1.0mg/kg,远高于国际上公 认发生富营养化的NP水平。
水华:发生在淡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
其含量迅速降低。渠道越长,流速越慢,沉降 的效果越好。
六、开展污灌技术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括:
• (一)各类污水污灌的可能性和措施
不同类型的污水差别很大,在污灌前要研究污水的属 性、类型、数量以及污水处理措施,并探讨污灌可能引起的 后果和对策。 • (二)研究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和富集的 规律,合理调整作物布局
• 当有机物过多时,由于有机物的分解消耗大量的 氧气,造成土壤缺氧,甚至形成厌氧条件,导致农 田土壤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和铬酸、有机酸 和醇类。
• 微量元素是植物必需的元素,但过量也会产生毒 害作用。
• 油分过多时覆盖稻田表面,隔绝氧的供应,加速 土遥还原,加速H2S的大量积累,使土壤理化性 质恶化。
• 水体污染主要指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排放 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 等水体中,使水和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发生变化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
1. 水资源缺乏
▪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居世界第四 ▪河川径流27000亿m3 居世界第六
人均2600m3 为世界1/4 居88位 ▪570座城市 364座缺水 50座严重缺水 ▪农村也缺水,农田和草场缺水。 ▪7000万人,5500万牲畜饮水问题
1.污灌能增加土壤肥力
• 碱解氮、速效磷及有机质含量都高于清灌区 (井水灌溉),污灌还能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
• 污水灌溉6年后土壤20厘米深处的有机物含量是灌溉前的7倍。污水灌 溉可提高土壤中的肥力,资料证明,污水灌溉26年后,土壤中的氮、 磷、钾含量可分别提高3、4和6倍多。
2.污灌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
• (3)化学和光化学降解作用 污染物在土壤中 经水解、氧化、异构化等作用,使一些化学污 染物降解。土壤表面受太阳光辐射,特别是紫 外线辐射后,能使DDT、除草剂发生光化学降 解。
• (4)植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 植物的吸收和代 谢作用,并能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有机酸。
四、存在的问题
• 农田生态系统有很强的净化能力,但污染 物含量一旦超过生态系统的净化阈值,生 态系统得结构和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不仅失去净化能力,还会导致污染物沿食 物链迁移和富集。
水资源量 (亿吨)
370 916 498 177 5.5 4.9 707 1492 4723
废水量 (亿吨)
56.9 41.2 23.3 31.6 2.4 3.7 25.6 16.3
87
5300 4314 47.3
57158 13207.4
66%
48%
29.2 335.3
76%
COD排放量 (万吨)
赤潮:发生在河口、港湾或浅海等咸水区 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
一、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
(一)营养元素 • 营养元素(特别是氮和磷)是形成水体富营养
化的重要条件。藻类原生质组成分析,其主 要组成元素比例为C106H263O110N16P。藻类 生长繁殖主要决定于N和P,特别是P。 • 水体中磷的浓度超过0.015mg/L,氮的浓度 超过0.3mg/L,就足以引起藻类急剧繁殖,形 成水体富营养化。
• 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已经严重影响我国 经济发展。开展水体污染及其生物防治的 研究是污染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 污水灌溉、氧化塘和土地处 理系统是污水处理的重大措 施。
第不均匀,造成了水 与工农业生产的矛盾。
• 另一方面,我国的污水总量却迅速增加,2000 年我国废水总量为415×108t。
• 有机氯、重金属元素都能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 城市生活污水和医院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致病细 菌和病毒。
五、措施
• (一)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再用于农灌 • 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后再农灌,可以减轻土
壤和农作物的污染。
• (二)排灌渠道的净化作用 • 污染物在渠道中迁移时,由于凝聚、沉降作用,
– 近海域水体也有无机氮和无机磷污染。 – 86%城市河段水质超标 – 近2800km河段鱼类灭绝 – 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
全丧失使用价值
各流域特征属性表(2005年)
流域名称
海河 淮河 辽河 太湖 滇池 巢湖 黄河 松花江 珠江 三峡库区 及其上
游 南水北调
合计 全国比例
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三、净化机制
污水灌溉净化污水的主要机制为: • (1)物理化学吸附和交换吸附作用 土壤具有很大
的活性表面,砂壤土为10~14m2/g,黏土为 150~250m2/g,能吸附污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 物。土壤胶体还对离子有吸附交换作用。
• (2)生物氧化作用 每克耕作土壤含有几亿个细菌, 几十万个真菌和多种微型动物。它们可氧化分解 多种有机污染物,使有机污染物失去毒性。
▪水源涵养功能退化
黄河上游90年代水量比30年前减少23%
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
2. 水污染问题严重
污水产生量大。包括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 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
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 等。
后果严重:
– 全国7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及 近岸海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32.0 33.0 31.4 3.7 0.3 1.3 79.5 55.6 57.8
79.0
373.6 39%
人口 (亿)
1.22 1.65 0.54 0.36 0.02 0.09 1.07 0.54 0.98
1.54
8.01 63%
GDP (亿元)
9674 7031 4473 8192 106 444 4842 3903 13193
• 污水灌溉具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 大规模的污水灌溉的。1957年,我国发 起了12个大中城市进行污染水灌溉的试 验研究,并列为国家科研课题。1958年 在济南、北京召开了全国城市污水农田 灌溉会议。1961年颁布了《污水灌溉农 田 卫 生 管 理 试 行 办 法 》。1979 年 颁 布 了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
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 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 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 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 污染带总长的73%。
淮河
• 守着淮河没水喝,这是淮河流域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 水资源污染,已不折不扣地成为中国的世纪之痛。而淮河
则是这根痛苦神经中最敏感的末梢。 • 据介绍,淮河首次发生严重污染是在1975年,7年以后又
第七章 水体污染及其生物 防治
• 水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 然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 水、冰川和海洋等。
• 水体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 溶解物质、底泥及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 系统,它是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污 染物进入水体中的数量达到了破坏水体 原有功能。
一、污水灌溉的概念
• 污水灌溉(sewage irrigation)一般是指使
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 草地。 城市污水通常指含有大量生活污水和商 业污水以及少量工业废水的混和污水,也有全 部用工业废水(主要指农产品加工废水)进行 灌溉的。
• 污水灌溉可分为纯污水灌溉(全年用污水灌溉)、 清污混灌(清水、污水混合使用或轮流灌溉)和间 歇污水灌溉(只在冬季或作物生长期进行污水灌 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