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合集下载

草木染

草木染

草木染,即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布料上色的方法。

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红色类的茜草、红花、苏木;黄色类的郁金、荩草、栀子、姜金和槐米;青色类的用蓝草制成的靛蓝,黑色类的皂斗和乌桕等等,它们经由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术,可变化出无穷无尽的色彩。

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第三”对草木染色工艺法记载很详尽:“大红色(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

又用碱水澄数次,或稻稿灰代碱,功用亦同。

澄得多次,色则鲜甚。

染房讨便宜者,先染芦木打脚。

凡红花最忌沉、麝,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间其色即毁。

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

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

染家以为秘诀,不以告人。

)、莲红、桃红色、银红、水红色(以上质亦红花饼一味,浅深分两加减而成。

是四色皆非黄茧丝所可为,必用白丝方现。

)、木红色(用苏木煎水,入明矾、五倍子。

)、紫色(苏木为地,青矾尚之。

)、赭黄色(制未详。

)、鹅黄色(黄蘖煎水染,靛水盖上。

)、金黄色(芦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

)、茶褐色(莲子壳煎水染,复用青矾水盖。

)、大红官绿色(槐花煎水染,蓝淀盖,浅深皆用明矾。

)、豆绿色(黄蘖水染,靛水盖。

今用小叶苋蓝煎水盖者,名草豆绿,色甚鲜。

)、油绿色(槐花薄染,青矾盖。

)、天青色(入靛缸浅染,苏木水盖。

)、蒲萄青色(入靛缸深染,苏木水深盖。

)、蛋青色(黄蘖水染,然后入靛缸。

)、翠蓝、天蓝(二色俱靛水分深浅。

)、玄色(靛水染深青,芦木、杨梅皮等分煎水盖。

又一法,将蓝芽叶水浸,然后下青矾、五倍子同浸,令布帛易朽。

)、月白草色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苋蓝煎水,半生半熟染。

)、象牙色(芦木煎水薄染,或用黄土。

)、藕褐色(苏木水薄染,入莲子壳,青矾水薄盖。

)。

附:染包头青色(此黑不出蓝靛,用栗壳或莲子壳煎煮一日,漉起,然后入铁砂、皂矾锅内,再煮一宵即成深黑色。

)。

附:染毛青布色法(布青初尚芜湖千百年矣。

古代染色技术

古代染色技术

古代染色技术
古代染色技术是指古代人们使用的各种染色技术,主要包括:
1. 植物染色技术:古代人们使用各种植物来染色,如菜汁、茶汁、葡萄汁等。

这些植物能够提供不同的颜色,如绿色、黄色、棕色、蓝色等。

2. 动物染色技术:古代人们使用某些动物的分泌物来染色,如蚕丝、龟背、海螺等。

这些动物的分泌物中含有各种天然染料,可以提供不同的颜色。

3. 矿物染色技术:古代人们使用一些矿物来染色,如赤铁矿、石灰等。

这些矿物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灰色等。

4. 微生物染色技术:古代人们使用一些微生物来染色,如蓝藻、青霉等。

这些微生物中含有各种天然染料,可以提供不同的颜色。

古代染色技术不仅为古人们提供了各种颜色的衣物,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染色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改进,使得染色更加精细和环保。

中国传统色谱名称

中国传统色谱名称

中国传统色谱名称
中国传统色谱名称包括:
1. 靛蓝:一种从靛草中提取的蓝色染料,用于绘画和染布。

2. 朱砂:一种红色颜料,通常由辰砂矿石研磨而成,用于绘画和印章。

3. 赭石:一种红褐色颜料,来源于天然土石,用于绘画和写字。

4. 青矾:一种青色颜料,通常由含铜的矾石研磨而成,用于绘画和涂饰物件。

5. 玉石青:一种绿色颜料,由含铜的玉石研磨而成,常用于绘画。

6. 朱红:一种鲜红色颜料,通常由辰砂和矾石研磨而成,用于绘画和彩陶。

7. 黛青:一种蓝黑色颜料,由含碳的植物煮炼而成,用于眉毛涂饰和绘画。

8. 龙脑石:一种紫色颜料,通常由石脑油制成,用于绘画和印章。

9. 黄酒色:一种浅黄色染料,通常由黄酒浸泡与染布,用于服装。

10. 玛瑙红:一种红褐色颜料,通常由黄牛角研磨而成,用于
绘画。

这些传统色谱名称在古代中国绘画、装饰、服饰等领域广泛应用,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植物颜料

古代植物颜料

古代植物颜料植物颜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材料,自古以来就被广泛使用。

古代人们利用植物提取出的颜料,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这些古代植物颜料不仅具有独特的色彩魅力,还具备一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植物颜料及其特点。

一、蓝靛蓝靛是一种古老的蓝色植物颜料,主要由蓼蓝科植物的叶子提取而成。

蓝靛的特点是颜色鲜艳、饱满,具有很强的遮盖力和稳定性。

古代人们常用蓝靛绘制天空、水面等蓝色部分,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蓝靛在古代绘画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蓝色之王”。

二、朱砂朱砂是一种红色植物颜料,由朱砂矿石研磨而成。

它的颜色鲜亮、明亮,具有很高的色彩饱和度和遮盖力。

古代人们常用朱砂绘制红色部分,如嘴唇、血液等,以突出画面的重点和情感。

朱砂不仅在绘画中使用广泛,还被用于制作印章、红色墨水等。

三、绿茶绿茶是一种常见的绿色植物颜料,主要由绿茶叶提取而得。

绿茶颜色清新、自然,具有一定的透明感和鲜明度。

古代人们常用绿茶绘制植物、山水等自然环境,以展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绿茶还被用于绘制人物服饰、宫殿建筑等,以增添画面的华丽感。

四、紫苏紫苏是一种紫红色植物颜料,由紫苏叶提取而成。

它的颜色鲜艳、浓郁,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和光泽感。

古代人们常用紫苏绘制紫色部分,如衣物、花朵等,以增加画面的神秘感和浪漫情调。

紫苏在绘画中常与其他颜料混合使用,以调节色调和增强层次感。

五、黄藤黄藤是一种黄色植物颜料,主要由黄藤根部提取而成。

黄藤的颜色明亮、鲜艳,具有很高的遮盖力和稳定性。

古代人们常用黄藤绘制黄色部分,如阳光、花朵等,以增加画面的明亮感和温暖感。

黄藤还被用于绘制人物肤色、建筑物等,以增添画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六、红花红花是一种红色植物颜料,主要由红花花瓣提取而得。

它的颜色鲜艳、透明,具有很高的光泽度和饱满感。

古代人们常用红花绘制红色部分,如花朵、烈日等,以增加画面的热情和活力。

红花还被用于绘制人物面部、血液等,以突出情感和气氛。

中国古代颜色传统名称表

中国古代颜色传统名称表

中国古代颜色传统名称表中国古代颜色传统名称表①红红,即浅红色。

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

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樱桃色:鲜红色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

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绯红:艳丽的深红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

2.国画暗红色颜料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丹色丹:丹砂的鲜艳红色彤:赤色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赫赤:深红,火红。

泛指赤色、火红色。

嫣红:鲜艳的红色洋红:色橘红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即深红(色相不变,是深浅变化)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

亦泛指脸红色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赭色:红色、赤红色。

②黄鹅黄:淡黄色(鹅嘴的颜色,高明度微偏红黄色)鸭黄:小鸭毛的黄色樱草色:淡黄色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比较常用且有浓郁中国味道)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橘黄:柑橘的黄色。

橙黄:同上。

橘红:柑橘皮所呈现的红色。

姜黄:中药名。

别名黄姜。

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

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缃色:浅黄色。

橙色: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栗色:栗壳的颜色。

即紫黑色褐色:黄黑色枯黄:干枯焦黄黄栌:一种落叶灌木,花黄绿色,叶子秋天变成红色。

木材黄色可做染料。

秋色:1.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中国古代颜料的提取和发展

中国古代颜料的提取和发展

中国古代颜料的提取和发展
中国古代颜料的提取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矿物质、植物和动物染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颜料和其提取方式:
1.朱砂:朱砂是一种常见的红色颜料,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古代人从朱砂中提取红色作为颜料,而朱砂的供应主要依赖于开采矿石。

在中国,朱砂被广泛用于绘画和装饰,特别是在古代皇室和贵族的墓葬中。

2.蓝靛:蓝靛是一种从蓝草中提取的蓝色颜料。

古代人们将蓝草浸泡在水中,经过发酵和过滤后,制成蓝靛。

这种颜料具有鲜艳的蓝色,被广泛用于染色和绘画。

3.红花:红花是一种常见的红色染料,其染色原理是利用红花中的红色素。

古代人们将红花浸泡在水中,然后将红花水煮沸,使红色素溶解在水中。

这种颜料被广泛用于染色和绘画。

4.黄栀子:黄栀子是一种黄色染料,其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藏红花酸。

古代人们将栀子果实煮熟,提取出黄色素,用于染色和绘画。

5.地黄:地黄是一种黄色染料,其根部含有黄色素。

古代人们将地黄根部研磨成浆,然后用水煮沸,提取出黄色素。

这种颜料被广泛用于染色和绘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颜料提取技术不断发展。

例如,在唐代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化学方法从植物中提取颜料,如使用酸碱溶液来提取植物中的色素。

此外,在元代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银朱砂作为红色颜料,这种颜料色泽鲜艳、耐久性强,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和装饰领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颜料的提取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最初的矿物质、植物和动物染料到后来的化学合成颜料,这些颜料为古代中国的绘画和染色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植物染色

植物染色

11
精选ppt
12
精选ppt
13
黄色染料植物: 槐米
精选ppt
14
▪青
凉血止血、清肝降火、降低血压
精选ppt
15
精选ppt
16
红色染料植物
茜草:别名拉拉秧子根 、血见愁、入骨丹 、
活血丹、土丹参、红精内选ppt消。
17
精选ppt
18
精选ppt
19
精选ppt
20
精选ppt
21
精选ppt
植物染色
——草木染
精选ppt
1
植物染色: 植物染, 也叫“草木染”,采用天然植物、
中药材、花卉、蔬菜等制成染料,为织物染色。植 物染色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纺织品染色方法,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植物染的详细文字记载, 周专设染人官职,从染草的分类、种植、采集到染 色都有详细的管理制度。植物染常用的材料有:板 蓝、茜草、红花、苏木、桅子等。东汉《说文解字》 中有39种色彩名称。草木染取法自然,无污染,染 出的织物色泽纯净柔和,散发草木清香。
22
紫色染料植物
紫草根、紫草、软紫草
精选ppt
23
精选ppt
24
扎染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扎结 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 染色方法.
精选ppt
25
精选ppt
26
扎染制作
精选ppt
27
染 色
精选ppt
28
精选ppt
29
晾晒精选ppt源自30精选ppt31
精选ppt
32
生活中的扎染艺术运用
精选ppt
精选ppt
2
蓝色染料植物:板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战国荀子《劝学》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赤色,中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中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红而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
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既由此演变而来。
❤天然染色❤
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为最多,用途也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果实、果壳;花卉的鲜花、干花、花叶、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实、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药、茶叶等很多都可以用来染色。矿物类染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古代用植物染料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不断地丰富。有人曾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红色的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色有鹅黄丵、菊 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青、蓝色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绿色有胡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乾隆时,有人这样描绘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此外,比较复杂的印花技术也有了发展。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2011-11-29 13:42:34资料来自网络,搜集整理后形成中国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虽然几经挫折磨难,很多书籍工艺等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但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文化依然有很多,我们在使用汉字、汉语,还有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等,而中国的丝绸、陶瓷、茶等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中国有“丝国”、“瓷国”等称呼。

中国人很早就使用丝绸制作衣裳了,而汉服的制作也与很多工艺、审美有关,汉服上的图案、色彩、印染、织绣等在诗词文献中都有记载。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服的消失,使得今天人们读到汉服相关的诗词文献时,犹如“盲人摸象”出现了很多错误,也不利于我们的理解,如今我们重新穿上了汉服,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汉服有关的诗词文献,就简单介绍下染色、植物染料及颜色方面的常识。

❤天然染色❤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为最多,用途也最为普遍。

如树皮、树根、枝叶、果实、果壳;花卉的鲜花、干花、花叶、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实、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药、茶叶等很多都可以用来染色。

矿物类染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

远在周朝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

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

赤色,中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

中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

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

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

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

但茜草不是正红而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

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

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

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

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

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既由此演变而来。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

中国自周朝开始采用,直至近代,才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

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经过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间se。

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

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古代用植物染料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不断地丰富。

有人曾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红色的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色有鹅黄丵、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青、蓝色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绿色有胡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乾隆时,有人这样描绘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

此外,比较复杂的印花技术也有了发展。

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中国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泽艳丽,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

古代将青(即蓝色)、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

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绿、紫、粉等色,也称间色。

植物染料中的红色可以从茜草、红花、苏方木等中提取,黄色从栀子、姜黄、槐花中提取,青色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故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传世。

黑色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栎树等中得到。

在长远的历史中,人类都从天然材料中染得天然的色彩,天然染料包括矿物、动物与植物染料三类,其中又以植物染料为大宗。

《唐六典》有言“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

”❤天然植物染料❤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利用植物染料也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应用矿物颜料的同时,也开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

人们发现,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茎、叶、皮都可以用温水浸渍来提取染液。

经过反复实践,我国古代人民终于掌握了一套使用该种染料染色的技术。

到了周代,植物染料在品种及数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收集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

在古籍文献中亦记录了不少色彩的名称,秦汉时,染色已基本采用植物染料,形成独特的风格。

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

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而用红花制成的胭脂绵输到日本的数量更是可观。

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国产植物染料通常有如下几种:蓝色染料——靛蓝;红色染料——茜草、红花、苏枋(阳媒染);黄色染料——槐花、姜黄、栀子、黄檗;紫色染料——紫草、紫苏;棕褐染料——薯莨;黑色染料——五倍子、苏木(单宁铁媒染)。

我国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泽艳丽,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

古代将青(即蓝色)、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

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绿、紫、粉等色,也称间色。

植物染料中的红色可以从茜草、红花、苏方木等中提取,黄色从栀子、姜黄、槐花中提取,青色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故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传世。

黑色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栎树等中得到。

❤以下是一些植物染料❤东汉时期,马蓝曾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

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就有专业性的产蓝区。

文学家赵歧路过此地,看见山岗上到处种着马蓝,有感而发,写下一篇《蓝赋》,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以种蓝染绀为业。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先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然后用木、石压住,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两宿”。

将浸液过滤,按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等沉淀以后“澄清泻去水”,“候如强粥”,则“蓝靛成矣”。

用于染色时,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发酵,把靛蓝换原成靛白。

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从而使织物上色,经空气氧化,织物便可取得鲜明的蓝色。

这种制靛蓝及染色工艺技术,已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几乎完全一致。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对蓝草的种植、造靛和染色工艺,进一步作了全面性的阐述和总结。

他在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

茶蓝即菘蓝,插根活。

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

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

”在靛蓝染色方面,书中指出:“凡蓝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记数。

其最佳者为标缸。

”。

据江苏的《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

用于染布,曰小缸青。

出如皋者尤擅名。

”,详细记了小暑前后、白露前后可两期采集蓼叶,取净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形如淤土,故称“土靛”。

在“州志”中记载民间制靛的简单过程,足以说明蓝草的种植和蓝印花布的生产在当时物产中的重要地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

亦可干收,用染青碧。

”,他取“蓝水”为人治病,认为“蓝水、染布水,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

”。

现代的药理研究表明,路边青含黄酮类;蓼蓝全草含靛甙、黄色素及鞣质;菘蓝叶含色氨酸、靛红烷B、葡萄糖芸苔素及靛蓝等;草大青及马蓝叶均含靛蓝。

都有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

特别是用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 Ait.)制成的“板蓝根”中成药,已为人们所熟悉和普遍使用。

在台湾早期的蓝草种植大都是以山蓝为主,山蓝又叫做大菁,曾经也是早期销往大陆的台湾产品。

主要采集地区分布在北部的阳明山、坪林和猫空、三峡一带山区,中部地区是在苗栗、日月潭、埔里、溪头、阿里山、奋起湖等山区,目前尚可发现其踪迹。

在清末民初之际,因为茶产业的兴起,加上化学合成染料的进口,导致山蓝的产业迅速萎缩,以致於消失。

也因为经济价值的消失,大菁被野放至以上区域,近年来台湾各地所推广的蓝染活动,就是以这些被野放的大菁作为主力的。

蓝的染色使用,在国外也出现的很早,如印度在西元一世纪时,在一份航海的纪录文件中,就出现有利用海上运输蓝靛的纪录了。

在南美安地斯山纪元前3-4世纪间的印加人的遗迹中,出土有染上蓝之棉布。

纪元前2000年左右埃丵及的debe所出土的木乃伊之裹尸布里,就检验出含有蓝之色素。

早期的埃丵及称蓝为「indicum」,也存在於纪元200年左右叙利亚地区所发现的盾牌上,被当成涂料。

欧洲的商人早在13世纪时,就已经引进欧洲各国,在当时的英国还曾经把蓝靛当成是「恶魔的药」,立法限制使用。

15世纪后,蓝靛也被当成是绘画的颜料之一。

蓝靛就是靛花,靛花就是国画颜料中的花青。

蓝素溶在水中时,是呈现绿色的状态;当出水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后,才改变色相为蓝色。

而靛花则是靛水经过搅拌起泡后,让泡沫上的蓝素充分地接触到空气的氧才由绿转成蓝的色相。

将变蓝的泡沫集中,乾燥后,就是一般国画颜料的花青。

蓝所染出的色相,按照宋应星的说法有翠蓝色、天蓝、月白、草白等四色。

这四色直接是以蓝靛的深浅控制,所染出的色相,并不混合其他的染材进行重复染。

蓝草凡可制取靛青(即靛蓝)的植物,均可统称为“ 蓝” 。

蓝草一般在小暑前后、白露前后两期采集。

取净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因形如淤土,故又称“土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