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合集下载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中国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户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本文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户籍制度变迁进行详细介绍。

1.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确立人口数量,实行兵役制度和征税计划。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轧制为基础的人口普查,并明确规定每户的人口数量。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汉时期的轧制制度。

但也有一些变化,如征兵对象的变化和户籍的正式制度化。

唐朝时期,户籍制度发展更为完善,实行了以户为单位的征兵制度,通过户籍人口数量的统计,确定每个户口需要提供的兵役人员,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统一、此外,唐朝还建立了正式的户籍制度,明确规定了人民的身份和职责。

3.明清时期:明朝时期,门第观念十分严重,户籍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等级的一部分。

明代实行了籍贯制度,即根据出生地或家族的户籍确定一个人的身份。

户籍制度限制人们的迁移和社会流动,加强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到了清朝,户籍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清朝实行了户口迁移制度,并将户籍分为军户和民户等不同类型。

军户主要是为了征集士兵和维护边疆安全,而民户则是为了管理人口和收取赋税。

此外,清朝在户籍制度上还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包括人口数量、家庭成员、年龄、职业等信息。

总的来说,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人口普查的发展:从秦汉时期的初步轧制到唐宋时期的明确统计,再到明清时期的确定记录,人口普查手段逐渐完善,为统治者征兵、征税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2.社会等级观念的加重:从明代开始,门第观念对户籍制度的影响逐渐增强,户籍成为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限制了人们的迁移和流动,加强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3.户籍类型的细分和功能的增加:随着社会发展,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将户口分为军户、民户等多个类型,不同类型的户籍具有相应的职责和义务,为统治者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4.记载内容的详细化:清代户籍制度在记载内容上下了更大的功夫,对每户人口的详细信息进行了记录,包括人口数量、家庭成员、年龄、职业等,为政府日常管理提供了便利。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演变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在古代,户籍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用于统计人口、管理土地和征税等方面。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演变,下面就进行详细介绍。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商代的户籍制度主要是根据土地和居住地进行组织。

在每个州府设立都城,并设置相应的官吏来负责统计人口、管理土地和收取赋税等事务。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户籍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户籍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逐渐完善,成为国家施行土地管理和户口登记的重要手段之一、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著名的“帝国户籍制度”,即实行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户籍制度。

这一制度确立了严格的人口统计制度,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按照实际人口登记,同时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征税等事宜,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人口和土地的控制。

而在汉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户籍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汉朝采用了世家制度,将贵族分为世家和庶族两类,并实行了门第制度。

世家登记制度逐渐取代了宗族制的户籍制度。

同时,汉朝还对人口实行了更为详细的统计,规定了管辖范围、人口数量等详细信息,并实行了肩负赋税和兵役等义务的制度。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到了唐代,地方政权日渐庞大,户籍制度也更加完善。

唐朝建立了府州县乡四级的行政区划体系。

在户籍制度方面,唐朝规定人口登记必须按照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和户口变动都需登记。

同时,唐朝还细化了户籍制度,对人民的职业、财产等进行详细登记,以便国家统计人口和征收赋税。

到了宋代,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形成了“五户一长制”和“坊里制”等制度。

五户一长制规定每五户一组,由一人负责管理,推行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村里的征税和统计人口。

而坊里制则是对城市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将城市人口划分为坊,在坊里设置官吏进行登记管理。

元代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

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演变2023年,中国的户籍制度已经历经多年的演变和改革。

它是对中国人口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承载着国家统计和管理、社会保障、选举投票等众多功能。

而这个制度的历史渊源也非常悠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国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封建时代,户籍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主要记录了家族的人数、姓名和家谱等信息。

这个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官方对人口统计和管理的工具。

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和国共内战等。

在这个时期,户籍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914年,北京政府首次颁布了户口管理法,明确了户口的含义和使用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户口管理法不断完善,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人口管理法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得到了重视和改革。

新政府将户籍制度与计划生育、计划经济、公共服务等政策密切结合,使其逐渐成为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期间,中国实行了全民户口登记制度,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户口,以保障其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权益。

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逐渐开放经济。

这一时期,中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市场化和流动性增强的时代需求。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户籍制度做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这次修改主要是为了扩大农村人口劳动力的自由就业、城市居民的自由迁移、家庭关系的多样化等,为户籍制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口政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

这个变革的核心是推进户口制度和居住证制度的融合,将户口从“门槛”变为“服务”,让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这种新模式有望实现公民权利、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有机结合,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社会形态的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制度。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封建制度,用户籍制度就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用户籍制度历史也悠久而悠久。

商周时期,《吠陀经》中就有“用户制度”的概念,表明用户制度是
中国历史上最多发达的社会制度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用户籍制度在不
同的朝代中也有所发展,逐渐完善,不同的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用户籍制度。

秦朝以家民制为主,“七惩”“六布”,实行独断专行,实行地方集
中制,建立籍籍管理制度,建立小籍和大籍,强制收容登记,登记用户,
确立小籍归家登记制度。

汉朝以来,政府为调动、派遣人员或征税等目的而建立定居籍管理制度,并且实行了非定居籍登记制度。

汉朝定定居籍登记制度,建立了居民
家的“家籍”和“节度使”的“节籍”,划定了家庭和节度使籍的管理范围,并实行名义乡制,把籍籍的管理范围缩小到乡籍。

隋朝以后,定居籍制的管理范围逐渐缩小,并结合地方宗族建立了定
居籍登记制度,分定穿、衙、公登、区注、宗登、宗种等登记制度,并实
行又名制度,以规范用户籍登记管理制度。

宋代以定居籍登记制度为基础,又兴利除弊。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小结
总之,1958年至1978年户籍制度的演变基本遵循《中 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其控制人口迁移功能。这一时期全体公民被人为地划分为 不可逾越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壁垒日 益森严,耸立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墙”坚不可摧。户籍制 度主要围绕如何适应和服务于计划经济建设而进行逐步调 整、补充、限制和强化,从而使户籍制度逐渐成为计划经 济体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项核心制度,起着保证农村 支持城市、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功能。
谢谢!
第四,造成公民权利的不平等。
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严重违背了现代社会公民 权利平等的要求,是民主政治的倒退。从国际准则来看, 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 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保证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利是我们 严格遵守国际准则所必须做到的。
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取消论”
中国户籍制度的特征

计划性强 控制性强
特征


附加功能多
参考文献:
段成荣《户籍制度50年》,人口与发展论坛,2008(1)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
根据对人口迁移流动的限制松紧程度和时间阶段为标准, 将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
计划经济条件 下的户籍制度 调整历程
准市场经济时 期的户籍调整 与改革
学者看法 综述
“脱钩论”
“统一论”
参考文献:赖林梅《论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公共政策分析》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及完善措施
一、完善立法,实现公民迁徙自由的平等权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义务”第九十条第二款也曾这样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现行户籍制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迁移方式,将目前的行 政调控为主转为经济调控为主,形成国家立法规范、社会经济调控、 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调控新格局。将“公民迁徙自由权”重新纳入 宪法,将户口审批制度改为迁徙登记制度,给广大农民以平等的公 民权远比仅仅取消户口本上的“身份差别”更为实在和根本。加快 立法进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修订户口登记 条例并出台户籍法,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法律基础。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户籍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早的户籍制度主要由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依据户籍地域歧视的思想,规定一些地区、一些民族的人可以在该处定居,或者把他们赶走;另一个方面是按照家族发达的思想,把家族作为一个单位,其中包括父族、叔伯族、堂兄弟族等等,他们应该被视为家庭成员,统一管理,统计人口。

随着时代的进步,户籍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西汉时候,当时的“户口制度”已经发展到完善的地步,它是由单一家庭的户口登记演变而来的,以家为单位把家庭成员一并登记。

到了东汉时期,家庭户口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家庭户口系统普及深入,而且逐渐从家庭户口向宗族户口发展。

这样的一种机制可以限制宗族在其中一个地方的流动,也可以帮助朝廷及时统计赋税。

随着唐朝的崛起,户籍制度又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根据对社会各阶层的区分,出台了集邑制度,将国子、大夫、士、庶民等分为不同的集邑行列,重新安排户籍,以便向贵族、上层社会收取贡税,同时也便于管理各阶层的活动,形成了很规范的户籍制度。

宋代是户籍制度的昌盛时期。

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建国后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追根溯源,我国的户籍政策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出台户籍政策是在1958年。

说起1958年,人们就会想起那个时代的“大跃进”,而户籍政策就是在那样一个特别的时候诞生的。

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保证计划经济的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40多年中,户籍制度也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强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生产力强制调节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户籍制度开始了缓慢而艰难的改革。

直至2l世纪初,在一定程度上,户籍制度改革已有实效,但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

一、现行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基本内容回顾五十多年来我国户籍制度发生、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形成、强化和改革三个阶段。

(一) 户籍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应对国际国内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管理与控制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

针对城市人口集中、较易管理的特点,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新中国逐步建立了户口登记制度。

1950年8月,公安部制定了《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主要是为了对反革命分子或可疑分子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便“搞好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这一阶段,户籍制度尽管附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其涉及的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虽然已有《指示》、《通知》阻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但总体来看,制度本身体现了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精神,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自由。

因而,1949--1957年期间,成为公民完全能够自由迁徙的时期。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自古以来,户籍制度一直是国家统治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户籍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部族制度,到秦汉时期的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制度创新,不断演变完善。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最早源于部族管理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每个部族都有一个族长,负责管理部落内的人口信息。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治逐渐扩大,户籍管理也逐渐形成起来。

秦朝制定了《律令》和《地籍》,考虑到户口的重要性,特别规定了“三户为一籍,五家为一保”的规定,开始了县制户籍制度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唐朝修改了县制,并编制了详细的《户籍法》,分户籍、藩籍和庶籍,明确了志、里、保、户等地方的管辖关系,使户籍制度更为严格和科学。

宋代也对户籍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为防止各地官吏违法乱收赋税,宋神宗制定了“民籍法”,规定了农民只有到户籍所在地缴纳赋税。

宋朝还设计了“坊户制度”,以坊为单位,设立小区管理员,管理坊内的各户,大大加强了户籍的管理和控制力度。

到了元明清时期,户籍管理逐渐正规化和集中化。

清朝创立了户籍制度的管理机构——户部,设立了常备户和流动户等差别管理制度,加强家庭姓氏、人口种类和财产状况等信息的统计和搜集工作。

总的来说,古代户籍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部族制度,到县制、坊户制度,再到常住户和流动户制度。

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成为国家统治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对于国家财政、军事、人口等方面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今天的社会管理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户籍制度是指国家对人口实行统一管理的制度,通过户籍制度可以确定人口的身份、居住地、职业等信息,为国家政府提供基本的人口数据和管理依据。

在中国,户籍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秦代,即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时期。

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种统一的户籍制度,称为“驱除裹黄”或“抄籍”,即全国范围内对人口进行普查登记,确立每个家庭的户籍,为加强统治、实行征税和控制人口流动提供了依据。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户籍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在唐代,户籍制度开始区分土著人口和外来人口,土著人口的户籍追溯到汉代,而外来人口则需要通过户口登记获得户籍。

这一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加强,同时出现了世袭户籍的现象,即户籍可以世代相传,成为财产继承的一种手段。

清代的户籍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

清朝实行的户籍制度称为“满洲籍贯制度”,对满洲人和汉族人区别对待。

满洲人有世袭籍贯,一直保留到中华民国成立。

汉族人则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籍贯规定。

在清朝后期,户籍制度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阶段,通过对人口进行普查,确立了较为准确的人口数据,为政府提供了基本的管理依据。

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逐渐融合,户籍制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

2000年开始,中国开始实施“常住人口管理登记制度”,取消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划分,实现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

这一促进了人口流动,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人口基础。

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在不断推进中。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户籍制度的,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人口流动、儿童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

的主要方向是打破户籍限制,推动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户,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总之,中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

从古代的驱除裹黄制度到现代的常住人口管理登记制度,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变革和实现国家治理的需要。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史瞬间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史瞬间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史瞬间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20年第01期第一阶段:1949至1958年自由迁徙期外地人进城很容易,3天内到有关部门登记暂住户口,居住期超3个月,就可申报常住户口。

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公布。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第二阶段:1958至1978年; 严格控制期确立了专门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控制,还在新颁布的宪法里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户籍制度开始成为限制人口流动的一大枷锁。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管理制度确立,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

1963年依据是否拥有计划供应商品粮,中国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这标志着二元化社会经济体制影响下的户籍管理二元制的正式确立。

1975年该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

1977年11月规定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

第三阶段:1978年后逐步开放期一些地区宣布取消“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二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实行“一元制”模式,统称为居民户。

户籍改革也开始由最初试点的小城镇向全国范围扩展。

1984年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1985年7月《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颁布,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长期居留。

1992年8月小城镇、经济特区、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

1993年12月上海市施行“蓝印户口制”。

1994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1997年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1998年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等户籍政策进一步松动。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一、引言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贿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新发展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计和改革。

本大事记昌在梳理和记录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历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变化二、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历程1.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1958年1月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该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管理、处罚等基本内容和要求,为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2.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修订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此次修订加强了对户口登记、管理、处罚等方面的规定,强化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

3.1978年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4.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再次修订。

2001年3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修订。

此次修订删除了有关处罚和限制的规定,进一步放宽了户口登记和迁移的条件,加强了对户口登记和管理服务的要求。

5.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同时,要求各地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6.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废止。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古代时期,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始和社会组织形式的简单,没有明确规定的户籍制度。

人们主要依靠家族、宗族来组织生活和传承财产。

户籍由各自家族、宗族主持记载,以及通过地方官员监督管理。

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户籍制度开始逐渐明确化。

北宋时期,实行了以农业户为基础的户籍制度。

在户籍记录中,基本包括家族成员、产业情况、人口数量等信息。

这一制度对于统治者来说,有利于掌握人口情况、征收赋税和国家的管理。

同时,户籍也成为传承家族财产和职位的重要凭证。

清朝时期,户籍制度不断完善。

康熙年间,实行了“驱除长流改移户”政策,将一些地区的人口迁徙到边疆地区,以加强边疆的开发和防御。

同时,康熙还建立了贵族户籍制度,统治者根据族谱和血缘关系,将贵族封建和王室成员进行诸多限制管理。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中国现代国家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又有了新的变化。

民国时期实行“户口制度”。

这一制度强调市民的权益和自主,取消了籍贯制度,鼓励市民可以迁往其他地方居住和生活。

并且在户籍登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公民的基本权益。

到了开放以后,中国的户籍制度再次进行了一系列。

为了满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户籍制度开始逐渐向城市化倾斜。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生活和工作,同时在城市中落户。

这一一方面解决了居民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中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密切相关。

从家族、宗族制度到现代国家体制,每一代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中国不断加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户籍制度也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1.秦始皇的户籍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和征税管理。

此后,历代政权都继承了这一制度。

2.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公元581年-907年):隋唐时期,户口迁移制度逐渐完善,实行了“三纲六目”户籍制度,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统计,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秩序和统治者对人口的控制。

3.宋元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公元960年-1912年):宋代多次进行户籍调查和修订,对户籍管理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明清两代又加强了户籍管理制度,明代实行了户口迁移限制和人口普查,清代则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的分级管理。

4.民国时期的户籍制度(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国政府,出现了一系列户籍制度的尝试,如《户籍法》和《行政院户籍条例》。

但由于时局动荡和政权更迭,这些并未得以全面实施。

在方向上,中国现代化户籍制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放宽户籍迁移限制:当前户籍制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歧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给农村人口在城市中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障碍。

因此,方向之一是放宽户籍迁移限制,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民的平等权利。

3.完善多级管理体制:目前,户籍管理主要由公安部门负责,但由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公安部门在户籍管理上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方向之一是建立多级管理体制,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提高户籍管理的效能和适应性。

总之,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多次。

未来的方向应当致力于消除户籍差异,建立健全的个人身份认定制度,并加强多级管理体制,以适应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需要。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但真正的户籍制度在清代得以确立并沿用至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的推进,我国户籍制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进行回顾,并提出的前瞻性思考。

在古代,户籍主要用于个人身份的确认和社会管理,不具备现代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功能。

直到清代,户籍制度才开始具备了现代社会功能的特点。

清代的户籍制度主要用于税收征收和收兵等管理目的,将人口按照籍贯和职业分为四类,管理较为粗放。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迁徙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户籍制度无法适应人口流动的需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在此期间,户籍主要起到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为居民提供了医疗、教育等基本服务,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差异较大,农村居民在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方面受到限制;户籍制度对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

前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未来的户籍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努力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应解决城乡户籍差异问题。

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异严重限制了农民工等农村居民的自由流动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益。

应以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为目标,消除城乡差别,使得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

其次,应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的公平性。

目前,户籍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比如在就业、教育等方面对户籍身份的依赖程度较高。

应加大对户籍制度的倾斜力度,减少对户籍身份的歧视,确保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权益。

另外,应建立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

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存在较大的断裂,导致一些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方面面临困难。

应加强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确保居民在享受基本保障权益方面的连续性。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及改革历程的浅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是中国政府对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制度,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殊”历史下的产物。

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管理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均建基于此项制度。

中国的这种特殊制度在建国初期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乡间人员的流动频繁,该制度愈来愈受到广泛的争议与指责。

2005年底,国家开始着手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截止2009年3月,已有河北、辽宁等13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

在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历程中,重庆、广东也开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改革的路在何方?现今国家也还没有统一的方案,至此,改革之果到底为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一、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中国的户籍制度自奴隶社会就有之,据《文献通考·卷十·户口考一》记载,周朝就有官吏负责人的出生病死和人员的社会流动事务以及领土的行政划分,以执行不同的税收和征兵制度。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随着王朝的更替,相应的户籍制度也在发生变迁以适合当时国家的各种需要。

对新中国户籍制度历史的梳理,我们在此以改革开放的开始为分水岭。

1、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前的自由迁徙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着重户籍的登记管理职能,这时的户籍管理政策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人口居住地点与基本信息的登记上面,并不涉及公民的自由迁徙与利益权利的分配等问题;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的第二阶段,此阶段着重户籍在限定人口自由流动方面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针对人口的乡城流动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与规制;1978年至今的半开放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新的利益格局形成,因此现阶段着重在相关的利益分配方面,其最突出的表现将涉及诸如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多福利权益与户口相联系。

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1951年7月《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已废止)1955年6月《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8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7月《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6月《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1998年7月《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2001年3月《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2010年4月《国务院关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情况的报告》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6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盘点户籍制度这50多年有着50多年历史的户籍制度,从建立之初至今,经历着缓慢的调整与变革。

城乡统一与迁徙自由,依然是人们所期待的改革目标。

1 【新中国成立初】限制盲流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公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对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社会变动”(社会身份)等事项的管制办法。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

当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无法容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1953年,为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国家开始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

从农村中盲目流入城市的人,被简称为“盲流”。

2 【1958年】二元结构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包括常住、暂住、迁出、迁入等7项人口登记,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并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从此,城市与农村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高墙”,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模式得以确立。

3 【1985年】发身份证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人不分城乡均发身份证验证身份,方便人口流动自由择业。

户籍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的

户籍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的

户籍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的引言户籍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管理人口、掌握人口信息而实施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户籍制度早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本文将探讨户籍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起源户籍制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时期,具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

当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实施了户籍制度。

这一制度旨在统一管理人口,确保人民的身份和权益。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在封建时代,户籍制度主要用于控制和管理农民,确保土地归属和征税。

在明清时期,户籍制度趋向稳定,成为统治者掌控人口的手段,并且对人民的迁移和流动进行严格限制。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户籍制度被重新建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修订。

1978年,中国推出了改革开放政策,户籍制度也随之改革,逐步放宽了人口流动的限制。

当前状况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一方面,户籍制度区分了农村和城市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

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在城市常常被边缘化,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导致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居住条件和就业限制,逐步实现城乡人口的平等待遇。

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吸引农民留在农村发展,并减缓城市过度拥挤的问题。

影响户籍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户籍制度为国家提供了有效的人口统计数据,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对个人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产生影响,决定了个人在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然而,户籍制度的不公平和限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户籍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

户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曾经经历了多次变革。

这些变革深刻影响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也影响了中国流派出现的形式和宗教信仰的发展。

户籍制度在中国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曾经是政治权力、税收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户籍制度曾经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主要的有:首先是最初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的夏朝时期,用于记载人口、家庭和财产。

此后,夏后氏在公元前1750年建立殷朝时,就将户籍制度细化,分为“松桑”、“豆蔻”和“芝”三类。

同时,他们还用户籍作为估量税收、派发粮食和对土地分配的基础架构。

第二次变革是以西汉新朝制度为基础,于公元前206年始,也就是西汉时期。

西汉新朝将户籍分为“籍”、“请”和“住”三类,每类又被细分为“户”、“本”和“宋”三种,其中“籍”被用于记录一个家族的移民量,“请”和“住”则用于记录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等。

第三次变革是以汉制度为基础,始于公元前202年,也就是东汉时期。

东汉新朝将户籍进一步细化,从原来的三类细化到了十六类,用以记载家庭人口、财产、教育、修养以及其他各种信息。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户籍也日渐细致化。

其中,晋代分户簿的制度(以及此后的唐、宋、金等朝代),将其分类更加详细,记载家庭信息变得更加精准。

此外,明清时期又新增了“礼部籍”“贡部籍”“太监籍”等,以进一步记录家族财产、宗教职务等信息。

19世纪以来,随着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中国的户籍制度也进一步简化。

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新政府建立的全国性户籍制度则把户籍分为“书”“序”两类,强调大众身份的一致性和便利性,使政府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所有家庭信息,开展人口调查和社会政策实施等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又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新制定的《户口管理条例》把户口分为“第一类户口”、“第二类户口”和“第三类户口”三个类别,以此来加以区分户口居民的认定、搬迁审批等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当地原有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不得对其实行歧视性政策。

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在2003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陆炳华等34位代表提出了尽快制定户籍法的议案。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经审议认为,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已不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改革。

在207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杨春兴提交了一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大会发言。

2009年10月,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户籍制度的取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地方政府所推行的改革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在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部分地方政府开始纷纷探索适合自己省情、市情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能莫过于重庆10内1000万农民变市民的改革(截止2010年7月,重庆户籍人口为3275.6万人,农村居民占2326.9万人,)和广东的“积分入户”制度。

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又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户籍制度的“破冰”。

2010年7月29日,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当日,重庆人民政府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能吸引全国各大媒体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总体目标中所提出的两阶段任务。


“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37%,实现转户人口在主城、区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


“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万―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主城区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对党中央、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要求的回应,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

早在重庆颁布意见的一个多月之前,处于我国改革先锋地位的广东已经开启了户籍制度的新一轮改革。

2010年6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农民工积分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符合积分入户条件的农民工,可选择在就业地镇(街)或产权房屋所在地镇(街)申请入户,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意见还提出,各级政府要将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当地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义务教育总体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农民工子女凭积分入读公办学校制度。

根据有关规定,“积分入户”指标由省统一指标和各市自定指标两部分构成,省统一指标全省互认、流通和接续,各市的自定指标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政策设定。

因此,广东各市的申请条件和分值计算都各不相同。

三、结语
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和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

既要鼓励地方勇于创新,又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既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落户意愿,又要充分考虑流入地人口承载能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先试点后推开,循序渐进,区别情况,逐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和农民工的落户条件。

要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逐步将农民工统一纳入本地各项社会管理,促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于正处于宏大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能否加快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短期内破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是能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们期待在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集众知识分子之力尽快实现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的目标。

2013年4月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词条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障碍,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03
3.国家统计局: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中国新闻网,2009.09
4.重庆启动户籍改革,未来10年推动千万农民变市民,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7
5.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8
6.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议上》,中国政府网,2013
7. 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
见,中国公安部网站,2001
8. 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深化户籍制
度改革,发展改革委网站,2006.03
9.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重庆
市政府公众信息网,2010.08
10. 广东农民工积满60分可入户城镇,每年
60万名额,南方周末,2010.06
11. 蓝印户口被重提以救房市支持反对者各
半,东方网,200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