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摘要: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时非常困难的部分便是“图形与几何”,教师一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能要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的突破和教育反而会比较困难,因为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逻辑并不是太强,想要通过口头表述和黑板教学让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调整,确保学生能够在后期的数学学习中进行更多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一、进行“图形与几何”内容教学的基本要求首先,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和辨别能力,教师需要在学生的意识建立之中渗透图形变化的规律,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一定程度的描绘。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观念,确保学生在后期进行更复杂图形学习的时候能够跟上自己的节奏;再者,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几何观念,并规划螺旋式上升的阶梯,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夯实之后,设立更高一层次的目标,确保学生能够逐渐进行高层触摸,而不会印尼于自己的认知局限。
因此,只需要在课本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后期进行问题解决时,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最后,老师需要激发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不断进行小问题的突破和积累,才能在再次遇到关键问题的时候进行小问题解决之后的组合,一步一步的完成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能力的提升,在后期遇到空间问题的时候有效拓宽思路,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二、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探究(一)给予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就笔者的调查来看,很多学生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时候是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的,因为教师意识到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困难,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和激发,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这些相关的知识点。
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主要包括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
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些图形的性质,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2.难点:发现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发现图形的性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卡片、课件等教学资源。
2.准备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实物模型。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停车场的设计、房间布置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并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性质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吗?”“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吗?”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操作验证。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快地判断出给定图形的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图形与几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活动是十分关键的,通过这些基本活动,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且逐步建立起对于图形与几何的概念和认识。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活动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对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一、基本活动一:认识图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基本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这些图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通过生动的故事、实物或图片,学生能够迅速地理解这些图形的特点和特性。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图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比如“找朋友”游戏,让学生找出图形的各种特性,并且与其他图形进行对比、区分。
在认识了图形之后,学生需要学会画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比如“画图形接力赛”,让学生围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派一名学生站到黑板前画出指定的图形,时间最短的小组获胜。
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不仅在画图形的过程中体验了快乐,还在竞争中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除了认识和画图形,小学生还需要学会拼图形。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需要学生在巩固基本图形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级别的拼图游戏,比如从简单的“拼图形益智游戏”到稍复杂的“拼图形竞速赛”,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掌握了各种基本图形以及相关的操作技能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组合图形的活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可以让学生用几种基本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复杂图形,从而训练他们的空间组合能力和想象力。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和掌握各种图形的特点,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1. 图形分类与辨认: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图形,学会将它们进行分类和辨认。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观察力和分类能力,培养对图形的敏感性。
2. 图形属性的发现与总结: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各种属性,比如边长、角度等,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和特点,并进行总结。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加深对图形属性的理解。
3. 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到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比如相似、全等、平行等。
通过比较和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图形之间的规律和相似之处。
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推理能力。
4. 图形的拼凑和构造:学生通过给定的图形,按照要求进行拼凑和构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这个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图形的测量: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测量,了解图形的面积、周长等属性。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对图形属性的认识。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也可以培养观察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题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与探索图形与几何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图形创作和图形猜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观察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基本活动来加深对图形与几何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的分析。
一、图形分类与辨认活动图形分类与辨认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图形及其特征,并能准确识别出不同的图形。
这一活动可以通过游戏、举例等形式进行。
可以要求学生将不同的图形分类,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特点和属性来进行分类,并通过学习与实践建立起与图形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图形的拆分与组合活动图形的拆分与组合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从一个图形中得到更小的图形,并能通过组合多个图形形成新的图形。
这一活动可以通过让学生用积木或其他实物进行实践操作。
可以给学生一些拼图,并要求他们将拼图拆开,然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图形。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图形的组成和拆分方式,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图形的旋转与翻转活动图形的旋转与翻转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图形的方向和位置变化。
这一活动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然后进行实际操作来进行。
可以给学生一些图形卡片,让他们进行旋转和翻转,然后观察变化后的图形。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图形的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后,其形状和大小是否改变。
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来观察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和观察能力。
五、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活动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
这一活动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图形卡片,让他们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来进行。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文将探讨图形与几何的核心素养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图形与几何的核心素养1. 观察和描述: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征。
2. 分类和比较:学生能够将不同的图形进行分类,并能够比较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构造和变换:学生能够使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图形的构造和变换,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4. 推理和证明: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证明,发现图形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
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1. 引导观察和描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可以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让他们描述这些图形的边数、角度、边长等特征。
2. 游戏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
可以设计一款益智游戏,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和要求进行构造和变换,通过游戏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巧。
3. 定义和分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图形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图形的概念框架。
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对正方形的定义,并以此为基础将图形进行分类。
4. 培养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解欲望。
可以提问:“如何通过折纸将正方形变成等边三角形?”或者“如何通过变换图形,使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求解思维和创新能力。
5. 实践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实践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可以给学生一些纸片,让他们通过折叠和剪裁将纸片变成不同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结语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引导观察和描述、游戏和活动、定义和分类、培养问题意识、实践和探究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一、正确把握教学要求,发展空间观念《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求是“突出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的,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获得‘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三角形面积》一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图体现“经历以‘探究’为中心的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这一思想。
教学时,首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自行裁剪三角形纸片,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并留给学生较大的探究空间,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自主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接着通过判断、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因此,“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应注意发挥学具的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角的度量》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大屏幕显示了一个很大的角,问学生:“你们见过这个图形吗?”学生答:“角。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我让学生动手从各自的学具袋中拿出各种形状的角。
学生用摸一摸、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等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过程。
三、生活实际,促进知识技能转化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应尽量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认识“面积”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上的面积,并用手摸一摸。
在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让学生找一找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
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不仅应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结论,而且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梯形面积》一课,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
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方法6篇
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方法6篇第1篇示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孩子们需要通过学习不同的几何图形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几何图形的概念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趣。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来引入几何图形的概念。
我们可以拿着不同形状的水果或玩具让孩子们观察和感受,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孩子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应用。
我们可以结合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几何图形的教学。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几何图形拼图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和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
也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让孩子们在合作中体验几何图形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几何图形视频,来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及其应用场景,让孩子们更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几何图形的概念。
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平台,让孩子们通过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来探索和学习几何图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通过多种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探索,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享受数学的乐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第2篇示例: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教授几何图形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如何有效地教授小学生几何图形的概念成为了任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教授几何图形的概念时,有以下几个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一、直观展示:直观展示是教授几何图形概念的一个重要方法。
试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已从知识教授变为了能力培养,而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且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极大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图形与几何教学进行创新,以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呢?本文简单介绍几种方法,广大小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
一、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一)动手操作实践机会不多几何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用到。
小到日用品的外形设计、房间设计,大到环境艺术、城市设计,都体现出了几何图形的重要性。
但是,几何图形的学习是需要实践的,是需要学生形成一定的几何感悟的。
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未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并未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感悟、体验,所以学生的抽象思维没有得到培养。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
为了教学进度,教师会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就被占用了。
此外,虽然有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操作时间,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采用了老套的方法,学生并未获得相关的锻炼[1]。
(二)空间能力未得到培养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年纪小,思维简单。
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思考浅显,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鉴于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所以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脑海中“画”出图形,并且学会图形解疑,不管图形怎么变都能看得出来。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重视这一点,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了教授,因此学生没有建立空间思维意识,无法看到图形的本质。
(三)学习程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衔接不紧密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逻辑紧密。
但是,小学生年纪小,抽象思维能力弱,喜欢形象生动的事物,所以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不愿意听讲。
这就导致教师没办法对几何图形进行规范性教学。
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会将几何知识拆分开来。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教授新知识,就需要将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的重要途径。
设计适合小学学生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尤为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图形与几何的特点、小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困难、小学生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及其实施。
一、图形与几何的特点:1. 图形与几何是一门具有空间性质的学科,涉及到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等。
2. 图形与几何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和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3. 图形与几何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适合通过视觉、感官和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4. 图形与几何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学科,需要运用数学概念、方法和推理进行研究。
二、小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困难:1. 学生对于图形与几何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概念理解不深入,容易混淆和误解。
2. 学生对于图形与几何的名称和属性认知不全面,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
3. 学生对于图形与几何的变换和运动概念理解困难,缺乏直观的感知和准确的描述。
4. 学生对于图形与几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缺乏系统性,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小学生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形状、大小、位置等。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操作和变换,通过动手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思维和几何直观。
4. 制定系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阶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图形与几何能力。
5.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包括图形模型、拼图、图形工具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体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方法及策略研究《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十大核心理念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就包括三个: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图形的认识、测量、运动、图形与位置。
几何知识的教学主要就是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
几何图形是从物体中抽象出的图形,同时学生能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实际的物体,所以,空间想象很重要,要培养空间想象,必须经历过程。
而这个过程就是探究-体验的过程。
一、存在的问题:1、过去的教学总是忽视图形与几何的本质,忽视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
比如:圆周率的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面积计算公式等,有很多老师都是直接告知结果,或者叫学生直接看书去获取结果,然后就开始让学生反复背诵,接着就是做题,试问: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空间想象、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2、当今数学课堂上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正风风火火地进行着各项探究—体验活动。
课件越做越精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替代学生的操作或者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去猜想、操作、体验、验证,少有对方法的渗透。
3、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课堂面临着表面热闹而学生无趣或困惑的局面。
二、探究-体验的策略探究-体验的教学策略就是就是让学生投入到一定的实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实践和感悟,去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猜想、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并归纳得出结论,得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如:《圆柱的认识》一课,课标的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认识圆柱的展开图。
先让学生猜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在众多的图形中自由选择材料做一个圆柱,然后又让学生把做好的圆柱侧面剪开,学生通过猜想、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活动,结合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际操作活动,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选材、制作、分析、合作交流,验证出了自己的猜想,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经历,从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从而沟通平面与立体的内在联系,很好的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策略研究引言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理解空间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本文将探讨几种适用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策略。
一、直观教学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工具(如电子白板、动画和视频)展示几何图形的变化和性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实物教学在课堂上使用实物(如几何模型、拼图等)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
例如,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从而加深他们对几何形状的认识。
二、探究式学习1.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学习几何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研究,如“如何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这种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思维碰撞与创新。
2. 游戏化学习将几何知识融入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设计一些几何相关的拼图游戏或竞赛,鼓励学生通过游戏探索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在游戏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实际应用教学1. 生活中的几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交通标志等),让他们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周围环境中的几何形状,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2. 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几何知识。
例如,设计一个小型建筑模型,学生需要根据尺寸和比例进行计算,从而在实践中巩固几何概念和技能。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个性化学习1. 差异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在图形与几何方面的核心素养对于其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理论依据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数学理解与数学应用、数学推理与数学沟通等方面。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概念和几何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观念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示范、探究、实践等,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几何概念。
1.问题导向的教学法: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可以给学生一个几何图形,让他们观察和分析,提出一些关于该图形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示范、探究、实践等,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几何概念。
可以用示意图或实物模型演示几何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直观地理解几何原理。
3.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游戏化元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设计一些几何迷宫游戏,让学生通过解决迷宫问题来巩固和应用几何知识。
4.拓展应用的教学策略: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几何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将几何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几何问题,让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深厚内涵的学科,而图形与几何则是数学中一个非常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领域。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和几何知识,这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和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有趣、生动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基本活动经验,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二、基本活动经验分析1. 观察图形:观察图形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础活动。
在学生接触到各类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大小、边数、角度等特征,感受图形的美丽和规律。
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找出各种图形,观察它们的特征,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绘制图形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图形纸和几何工具让学生动手绘制各种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要求测量和操作,这样可以巩固他们的几何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拼凑图形是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图形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拼图游戏或者几何积木等教具,让学生自主拼凑各种图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而且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会在实践中乐此不疲地进行拼凑,从而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分析图形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图形的特征找出规律,解决问题。
可以出一些图形分类的题目,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这样可以让他们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5. 探索几何知识: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几何知识。
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割图形的方式求图形的面积,或者通过旋转图形的方式求图形的对称轴等等。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教学的策略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核心素养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脉。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应以相关度最高的几个核心素养为着力点,兼顾其他核心素养。
基于不同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规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可重点关注观察、绘图、操作、知识融合、合作、探究、积累、实践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2022年新课标,核心素养被明确定义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和主脉。
以此为标志,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学主体,原先的知识目标融入到了核心素养中,成为其中一个分支任务。
这就要求,教学思想和结构需要重建,不再是围绕知识技能传授顺带渗透核心素养培养,而是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组织教学。
下面,结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就此展开探讨。
一、和图形与几何相关度最高的核心素养数学的核心素养包含三个维度和十余个分项,并不是所有核心素养都可融合到某一特定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把握核心素养培养重心及相关策略。
所谓与“图形与几何”相关,是指学习及应用图形几何知识需要的必备品质,或较适宜通过图形几何教学培养的素养。
从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上分析:在数学眼光维度,抽象思维、空间观念的相关度最高,几何直观相关度也很高,但角度特殊——几何直观以图形几何知识为工具,但它的生成主要不在几何领域;在数学思维维度:推理能力相关度最高,运算思维有相关性,但不是重心;在数学表达维度:模型意识相关度高,数据观念相关度略弱。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1. 观察加绘图培养抽象思维图形几何相关的抽象思维是指将实际生活中的几何现象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能力。
很明显,这是物象向图象的迁移。
基于概念,最适宜的策略是先让学生观察物象,然后通过绘图方式把物象符号化。
比如让学生观察车轮,然后提示其忽略辐条、轮胎等元素,画出轮廓和车轴位置点。
这样就把具体物象抽象为了几何图形——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抽象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莫绍龙、冯忠贞一、解读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
《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条线索部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
如,一年纽的第一学期的新教材,让学生首先认识的是立体图形,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和学习平面图形,最后进一步学习和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与以往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定义——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改变了以线段、面积、体积、测量、相交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呈现几何内容的处理方式,而是以“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
如,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有趣的、充满想像和富有意义的推理活动。
《教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安排的思路是:不把小学的几何内容作为初中几何的基础侧重于有关图形数量的计算,而在初中阶段把研究对全拓展到相似形和圆,侧重于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论证。
(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段,后一学殿是前一学段的螺旋式上升和自然发展。
二、教学建议1、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教学一定要注重实践活动,突出探究过程。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个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数学模型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中。
3、教学一定要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从直观开始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直观往往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起点。
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还要为学生准备他们熟悉的实物,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眼看、手做、脑想、耳听、口说,丰富感性认识,有效地获取知识。
4、教学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5、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6、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7、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8、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9、教学一定要渗透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10、教学一定要注意处理号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学习对象的差异性。
11、教学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三、“图形与几何”的教育价值在于:(1)“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活空间。
(2)“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
(4)“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四、图形与几何教学实施策略明确了图形与几何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何在教学中达到这些目标,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接下来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特点入手,提出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
[理论解析]构成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几何体系与构成数学科学体系的几何知识是有区别的。
虽然,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公理化体系,仅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的范畴。
这些内容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的,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以操作为基础。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割补法的操作方式获得并被大家理解。
小学生的几何思维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特点,所以,经验是儿童关于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教学策略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呈现现实情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现实的有趣的素材。
几何教学的过程就是把各种对象由具体的事物变成抽象的几何体进行研究。
学生理解几何知识时,须要把几何体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来实现,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感性直观材料的支持。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教学可以设置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初步认识一些特殊图形的特征及性质,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空间与图形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认方向,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小学生对图形与空间方面的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几何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究。
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教学策略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几何特征我们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三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平面图形的研究,都需要观察,因此,观察是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学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如一年级辨认图形的观察活动(辨认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选定参照物辨认方向等),对演示实验或操作的观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验),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认识长方体时,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让学生一一观察,利用实验或演示发现棱与面,面与面,以及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关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就比较容易形成)。
教学策略三:动手操作,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
具体做法:(一)提供“玩”和“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设这样的情境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
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最后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每名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操作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探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活动的基础。
探究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问题是驱动探究活动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给出正方形、长方形“草地”,根据情境提问,计算“草地”的面积,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适时地将图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草地”,并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能算出草地的面积吗?”“你能自己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两个问题的指向不在公式的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思考方法。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又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①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提问: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化曲为直法)②出示一个硬纸板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滚动法)③怎样量出我们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测绳法)④教师把一个带线的小球在空中转一圈,怎样量出小球转动的轨迹所形成的圆周长?还能用刚才所讲的一些方法吗?⑤揭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这里,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疑———疑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三)设计活动使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
”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课堂上创设能让学生参与操作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
“空间与图形”中有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等。
例如,一位名师在教“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数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谓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