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观点梳理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摘要]本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的两层基本含义进行了梳理,随后展开科学哲学三大流派的其基本及基本意义观点,接着对三大流派的得失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指出三大流派虽然对科学的本质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实际上三者是相通的,其基本观点具有互补性。
[关键词]科学哲学;科学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1 科学哲学的两层基本含义“科学哲学”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研究科学的哲学”,在这层意义上说,它与中国的“自然辩证法”是同一层次的学科,这是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哲学;第二层意义是“科学化的哲学”,哲学要以科学为准绳加以改造,这层意义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哲学。
“研究科学的哲学”自从有科学起就存在了,古希腊哲学家早就对科学的本性有极为深刻的思考;而“科学化的哲学”则是20世纪的产物,它既是西方现代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哲学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必然结局。
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哲学起源于经验论哲学传统深厚的英国,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则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对科学的批判和超越精神。
两种科学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两大主流——英国的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具有本质关联,通常我们把20世纪西方哲学概括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就是对这种态势的总体反映。
当然,实际上还应该加上第三大思潮——宗教哲学思潮才是对现代西方哲学更为完整和准确的把握,因为三大思潮并立的格局如果从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看,正是西方文化和哲学两大传统,即富有理性精神、来源于希腊的古典文化传统和富有宗教精神、来源于希伯来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所共同造就,科学主义思潮更富有希腊特色,宗教哲学思潮更富有希伯来特色,人本主义思潮则介于两者之间,不过就人本主义所普遍具有的非理性特色和人本主义共同具备的对深层意识的体验而言,它更接近希伯来,虽然人本主义并不把上帝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2 西方科学哲学三大流派的转变看清楚西方哲学的战略格局,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艺术进化论的观点梳理
艺术进化论的观点梳理关于进化,当然须提及Charles Darwin,但他却很少用进化这个词,他常用遗传规律和物种渐变来解释进化。
Arthur Danto认为达尔文是一个关于艺术进化论方面持"遗传决定论"的人,因为达尔文曾探讨过他和他胞弟在艺术兴趣方面的不同。
J.T.Merz研究得出,Evolution主要指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存在物的状态和形式持续不断并有次序的发展。
"因此,关于艺术进化也得解决持续不断和有次序这两个方面是否相契合。
艺术的进化概念最初由Herbert Spencer提出,因此被Thomas Munro认为是西方思想史上首次把艺术史纳入一种自然主义进化论中的尝试。
Spencer认为艺术的发展不是偶然现象,它是遵循着从同质到异质的发展进程,他这么解释,神权时代的书写、绘画、雕塑是建筑的附属物,此为同质;而之后分离成为各自独立的状态的艺术门类则为异质过程。
但是,Spencer用的是Progress而非Evolution,因此,他主张艺术是进步而非进化。
Spencer在其文章《Progress:its law and cause》中表达了这些观点,影响了很多人,法国的H.A.Taine、德国的E.Grosse和英国的A.C.Haddon是代表。
因此,艺术进化观点中关于进化的过程就被总结为一种体外实现的遗传,依靠的是模仿和训练的手段,于是形成了艺术传统。
艺术进化论总的说来有两大支:Hegel、H.Bergson的精神进化说,赞同vitalistic的艺术进化,认为有超自然的精神、意识等左右着。
Darwin、Spencer、L.H.Morgan和E.Taylor等人类学家、原始社会学家等组成,这一支实证论色彩和自然主义色彩浓厚。
艺术进化论按照进化态势而划分为:直线发展型unilinear、多线发展型multilinear和循环发展型circulation。
生物学的六大基本观点
单击添加大标 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 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 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 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 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 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 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 架相对清晰。为了能让您有更直观的字数感受,并进一步方便使用,我们设置了文本的最大限度,当您输入的 文字到这里时,已濒临页面容纳内容的上限,若还有更多内容,请酌情缩小字号,但我们不建议您的文本字号 小于14磅,请您务必注意。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 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 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 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 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 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 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 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为了能让您有更直观的字数感受,并进一步方便使用,我们设置了文本 的最大限度,当您输入的文字到这里时,已濒临页面容纳内容的上限,若还有更多内容,请酌情缩小字号,但 我们不建议您的文本字号小于14磅,请您务必注意。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大学基础写作课程笔记整理
基础写作笔记整理一、写作学得性质、目得、特点与内容1.写作学就是一门具有术科性质得专业基础课。
2.写作课得目得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得基础写作功底,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文体写作方法与技巧,能够写出具有一定水平得文章。
3.写作得特点⑴综合性:写作就是一门综合性得脑力劳动。
①内容上,它包罗万象,自然、社会、人生,工业、农业、军事、政治等均可书写。
②素养上,它离不开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语言、天赋秉性等。
③能力上,它涉及观察、感受、想象、理解、表达等众多方面。
④学科上,它相涉到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美学、文化学、语言学、历史学等。
所以,学好写作要作综合得学习、积累、训练。
(2)实践性:写作具有术科性质,像许多技艺门类一样,要训练、试验,由“内”而“外”勤学苦练,方能把综合得东西表现出来,方能成才。
(3)技能性:学习写作必须掌握写作规律,决不能像庸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掌握写作技巧:会观察,能感受,有敏锐得感觉,超常得想象力,善于发现问题,会构思,善谋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样样精通,语言有个性。
(4)独特性:写作就是一种个体性得创造性得精神劳动。
就是能动思维得过程,无论体裁得选择还就是其她。
二、写作规律写作得基本规律就是“物一意一言”得双重转化规律。
1.第一重转化:由“物f意”得“意化”转化(意化过程)2.第二重转化:由“意一物”得“物化”转化(物化过程)3.从双重转化规律瞧作者得能力结构由观察、调查、采访、阅读所形成得集录能力一一积累生活;由想象、构思、立意、思索所形成得运思能力一一认识生活;由谋篇、结构、表达、语言所形成得表达能力一一表现生活。
三、学习写作得方法1.多瞧。
开放感官,积累生活。
2.多读。
精读博览,开卷有益。
3.多思。
质疑索解,独立思考。
4.多写。
勤写苦练,熟能生巧。
5.多改。
反复推敲,深化认识。
第一节情感素养一、情感得特点1.突发性。
没有计划、难以人为控制得。
人得情感常常会因一些与自己有关联得大事或小事而在瞬间产生与变化。
观点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观点和理论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本报告对近年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思考。
二、观点概述1.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被视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创新驱动发展观点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 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我国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
3. 共享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整合闲置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共享经济观点认为,共享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降低消费成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 人工智能与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引发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无限遐想。
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推动产业变革,但同时也带来就业、伦理等问题。
5. 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成为金融领域的新兴力量。
数字货币观点认为,数字货币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支付效率,推动金融创新。
区块链技术则被视为构建可信、安全、高效的数字世界的基石。
三、观点分析1.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从政策层面看,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从社会层面看,全民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2. 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绿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3. 共享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在解决资源短缺、降低消费成本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共享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全问题、市场秩序问题等。
“宪政之争”观点梳理
【 关键词 】 资本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宪政的科学内涵
一
、
反 对 宪 政 派
( 一 )杨 晓青 : 《宪政与人 民民主制度之 比较研究 》
5 月2 1日,杨 晓青在 《 红 旗文 稿 》的评 论 《 宪政 与人 民 民主制度之 比较研 究 》中 ,将 “ 宪政”与 “ 人 民民主 ”列
为对立概念 ,认为前者代表西方 ,后者是 中国现行 的制度 。 杨 文认为 ,以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议会 民主 、三 权分立 、司法独 立 、军 队 国家化 与 中立化 ,是 宪政 的关键 性制度 元素和 理念 ,它们 只属 于资本主义和 资产 阶级 专政 , 不适 合社 会 主义 国家 。主张 “ 社 会 主义宪 政 ”人宪 ,是迎 合 了西方 宪政 的政 治强权 和话 语 霸权 ; 此 外 ,她还 以叫人 意外 的直 白姿 态提 出 ,如 果 以宪政 理念 为标准 就无 共产党
一
《 环球法律评论 ) ) 2 o 1 3 年第 l 期刊登 了李步 云、 张秋航《 驳
反宪政 的错误观点—兼论宪政概念 的科学 内涵及意义 》 一文 。 本文对 以王一程 与陈红太两位教授为代表 的有关宪政概念科
学 内涵 的八 点质 疑 ,一一作了 回答 ,驳斥 了反宪政 的错误观 点 。文章指 出 : 我们要 实现法 治 ,就要毫不含糊地坚持宪政
政 概 念 的科 学 内涵及 意 义 》
5 月2 2日, 中共机关报 《 人民日 报》 旗下 的 《 环球时报 》 在杨 晓青一文 后 即发表 了 《 “ 宪政 ”是兜 圈子否定 中 国发展 之路 》的社论声 援 ,论点是 中国要宪法不要宪政 ,因为宪政 就是兜 圈子 否定 中国既定的发展道路 ,是用新说法提 出中国 接受西方政治制度 的老要求 。 ( 三 )孙 临平 : 《 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 宇宙的真理 》 5 月2 2日,中央 军委机 关报 《 解放军 报 》同 日 也 发表 了该报 总编辑孙 临平 《 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 的真理 》的 文章 。孙临平指 出 ,共产 党人要始终同心坚守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信仰 ,笃信 我们 信仰的主义 ,乃是宇宙 的真理 。在党 的 引领下 ,我们靠 中国精神战胜过千难万险 ,今天 ,也一定能 靠 中国精神成功应对各种风险 和挑 战,最终实现 中国梦 。 ( 四 )郑 志学 : 《 认清 “ 宪政”的本质 》 中共中央另一份理论期刊《 党建 》 5月 3 0日刊载署名 “ 郑 志学” 题为 《 认清 “ 宪政 ” 的本质 》 的文章 。该文认为 “ 宪政” 词无论从理论 概念来说 ,还是从制度实践来说 ,都是特指 资产 阶级宪法 的实施 。“ 宪政 ”主张指 向非常 明确 ,就是要 在 中国取消共产党 的领导 ,颠覆社会主义政权 。不能把 “ 宪 政”作为 中国的基本 政治概念 ,以落入其背后 隐藏着 的 “ 话
收集梳理发言材料
收集梳理发言材料
发言材料的梳理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收集和整理:
一、主题梳理:根据发言的要求或场合确定主题,并梳理出与主题相关的观点和论证材料。
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文献阅读、个人经验等方式得到可信的材料。
在整理主题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逻辑关联和论证的连贯性。
二、支撑材料梳理:这部分材料用来支持和论证主题观点。
可以包括事实数据、专家观点、调查报告等。
支撑材料的梳理要注意选择最有力、最可信的证据,使得发言更具有说服力。
三、反驳材料梳理:在发言中,常常需要对不同观点进行反驳和辩驳。
梳理反驳材料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容易进行反驳的观点,结合主题和观点进行逻辑分析和理论辩证。
这样可以使得反驳更具合理性和可信度。
四、个人观点梳理:作为发言者,个人观点和立场至关重要。
在梳理个人观点时,可以根据自身经验、专业知识、思考等来提炼出清晰明确的观点,并撑之以相关的材料和数据。
个人观点梳理要注意言之有据、慎重选择和避免主观臆断。
综上所述,在梳理发言材料时,可以从主题梳理、支撑材料梳理、反驳材料梳理和个人观点梳理四个方面进行收集和整理。
这样可以使得发言材料更具有逻辑性、说服力和可信度。
最后,还要注意整理材料的层次和结构,使得发言更具条理性和可读性。
议论文考点梳理
议论文考点梳理一、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从文中找出,或能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叙述。
(一)寻找文章论点解题思路:很多议论文的文章是直接指示型的,在原文中直接把观点表述出来。
观点一般出现在:(1)标题在寻找议论文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
把握标题,对于分析和把握文章的论点至关重要。
题目本身是中心论点。
(2)开头部分第一种情况:开门见山,直接把中心论点点出。
第二种情况:引出论点。
一些议论文是在初步议论之后,在第一段末尾或者第二、三自然段才摆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事例引出;诗歌引出;现象引出)(3)结尾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末,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
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部分——结尾;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
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找论点还要注意五个分析:第一,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第二,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
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第三,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
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第四,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特别提示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
(二)提取文章论点解题思路:这类文章,论点并不明显,需要自己归纳总结。
归纳论点有三个步骤: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
每一个自然段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有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紧密,构成一个共同的层次,会有一个层意,然后把层意提取出来,归纳一下,就形成了文章的论点。
归纳论点要注意,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民族形成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民族形成理论的基本观点作者:张丽娟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者,他们对民族形成问题的相关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从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一般时间、一般过程、一般途径、一般规律及特殊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形成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形成;基本观点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197-0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民族形成理论,并依据后来的研究成果不断加以完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形成问题的论述,涉及到了民族形成的时间、条件、一般规律,民族形成与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的关系,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时期形成的民族、欧洲中世纪形成的一些大民族、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民族等。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从氏族、部落解体到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社会过程。
在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了两次社会大分工。
分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后果——私有制、产品交换、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这一切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为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1]。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是与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未达到很高的程度有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2]。
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这就是说,城乡的分离和对立是与野蛮时代、部落制度、部落的地方局限性向文明时代、国家、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哲学与文化》基础知识梳理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基本概念:(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③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过程和结果),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社会历史性(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是社会关系中的活动,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2)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基本观点: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真理的含义、特点;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直接通过感觉器官关于食物现象、外部联系、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真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辩证统一。
〖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来源不等于途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真理客观性和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的特征】〖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清晰表达的观点
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清晰表达的观点逻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
透过逻辑思维,我们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更容易处理的部分,并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论证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清晰表达观点。
一、明确观点和目标在开始表达观点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以及想要达到的目标。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和选择合适的论据。
例如,如果我们要表达对某个政策的看法,就需要明确是否支持或反对该政策,以及想要影响什么样的观点。
二、梳理逻辑关系在表达观点时,我们需要将观点与事实、论据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
梳理逻辑关系有助于确保我们的观点连贯、合理,并且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前提与结论等方式来构建逻辑关系。
三、提供充分的论据为了支持我们的观点,我们需要提供充分的论据。
这些论据可以是事实、数据、研究结果、专家观点等。
通过提供可靠的论据,我们可以增加观点的可信度,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观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论证来解决可能存在的质疑或异议。
四、避免逻辑谬误在表达观点时,我们需要避免逻辑谬误的出现。
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能导致观点不准确或不可信。
常见的逻辑谬误包括搅混因果关系、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等。
通过避免逻辑谬误,我们可以提高观点的逻辑严谨性和说服力。
五、运用逻辑结构在表达观点时,我们可以运用逻辑结构来组织文章。
常见的逻辑结构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比较对照等。
通过合理运用逻辑结构,我们可以使观点表达更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例如,我们可以先提出主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或者将不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
六、语言表达的清晰度除了逻辑思维外,语言表达的清晰度也是表达观点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使用准确、简明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抽象的词汇。
另外,注意句子结构的简洁和连贯,避免长句的堆砌和过多的从句。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道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个人愚见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系统的、全面的、能够开启心性、启迪智慧、激发人们创造性的智慧宝典;同时也是一部“诠释”中国人灵魂底色的书。
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曾对黄老道家思想进行过一次深刻总结。
他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当我读到这个评价之后当场震惊了,这个深刻的总结无疑是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道德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正是因为这个评价促使我下定决心对老子《道德经》一书要一探究竟。
那么这部书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其实就是“道”和“德”这两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道”?“道”就是“首”“之”,“首”就是脑袋,代指心思、思想,“之”就是往、到达的意思,字面也就是可以理解成胸有成竹心思先到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思想高度与客观真实的契合度;多指客观规律、因果规律、真理真相、真知灼见在头脑中如实的反映;比如真理、规律、窍门、行之有效的策略、方式方法等。
《道德经》文中的道多指规律、也可以理解为老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高度的一个呈现,现实生活我们有很多时候可以将“道”理解为因认知不同而导致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什么是“德”?“德”就是“彳”“十”“目”“一”“心”,也就是在目标的道路上一心一意地付出实际行动并且有所收获的意思,这就是“德”;既指志向、心意又包含人的项能力方面能够获得、达到其中一种目的的意思;多指按规律做事,品行方面操守比较好、特指好的品行,心意、志向,得到,施与他人恩惠、好处,因奉献自己而收获的美誉。
“道德经”这三个字我个人认为从其中一种程度上说可以将其理解为知道并做到的策略和法门,也可以理解成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也可以看成是其中一种程度的得到,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调侃《道德经》其实应该叫《得到经》的原因所在。
人类中心主义流派观点梳理
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3.完善人类中心主义,有必要揭示非人类生物的内在价值。 通常,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价值赋予有利于人类的自然事物,把自然事物当作实现人的目
的的工具。然而,墨迪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事件都对我们生活其间的那个整体有影
响。”“一个个体的良好存在既有赖于它的社会群体,又有赖于它的生态支持系 统。”“对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未必就要求只有人是所有价值的源泉,也不拒绝相信 自然之物有其内在价值。”
(1)宇宙人类中心主义 (2)神学人类中心主义
(3)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4)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渊源
(1)宇宙人类中心主义
其核心论点就是主张人类在空间方位的意义上是宇宙的中心或曰人类居 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在西方,这种古代的宇宙人类中心主义是寄生于以古
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公元2世纪)的“地球中心论”之上的。就是说,宇宙
墨迪不赞成林恩· 怀特把人类的作用说成是自然界有机体上的癌瘤。他引用亚 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开篇的话:“所有的人天然想获得知识。”尽管有预言 警告说:“知识会增加不幸。”但在整个历史中间,知识的积累使人得以不断地
发展。“我们正生活在知识危机日益迫近的历史时期。我们积累的知识足可以使
我们“移山”,当我们迄今不知这样做是否有利于我们的最大利益。” 在墨迪看来:“当人类具有的那些关于开发自然的知识,超过了我们运用它 维系我们种的延续和改善我们生活质量的知识时,就发生了生态危机。”但,
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此相应,人类中心主义成为 理论界的众矢之的,遭到猛烈的抨击和批判。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 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环境问题的“罪恶之源”,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从根本上否认、反对、突破或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上世纪中叶后, 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的发展开 来就是最好的例证!)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2.哲学的起源和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①哲学源于时代,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并随之变化发展。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未必科学)3.哲学的研究对象: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4.哲学与天下观、办法论、自然科学(三个关系)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关键:哲学家的加工。
(2)哲学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联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前进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哲学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尺度)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意意识。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读书笔记中如何细化和梳理作者论证的思路
读书笔记中如何细化和梳理作者论证的思路读书是一种愉悦的事情,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在阅读一本书之后,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作者的论证思路进行细化和梳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够为读书笔记的撰写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作者的论证目的和主题。
在读一本书之前,我们可以先浏览一下书的目录和简介,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记录。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者的论点和论据来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论点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而论据则是用来支持论点的事实、数据和案例等。
通过梳理作者的论点和论据,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其次,我们可以将作者的论证思路进行细化和分类。
在读书笔记中,我们可以将作者的论证思路按照不同的主题或者观点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作者的思路。
例如,如果一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我们可以将作者的论证思路按照环境问题、影响因素、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分类。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地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和对比的方式来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例如,一本书中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这些解决方法的优缺点,来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观点。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例和引用的方式来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在读书笔记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者引用一些有说服力的观点来支持作者的论证思路。
通过举例和引用,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作者的思路和观点,同时也可以增加读书笔记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读书笔记的整体逻辑和结构。
在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整体的逻辑和结构,以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名师单元教学设计本任务要向学生明确大任务的框架、流程,并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一”,理解“学习之道”。
引导学生通读六篇课文,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目的、方法途径、态度、经历等角度,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可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做初步的分类梳理。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诵读六篇课文,尤其是两篇古文,做到不读错音,不读破句。
2.关注两篇古文的关键字、词、句,落实翻译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熟读成诵,理解《劝学》《师说》的内容;背诵《师说》。
教学过程导入步入高中阶段之后,很多同学发现自己在学习方法上还存在不足,在某些学科的学习上感觉困难。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要在文章学习的基础上组织一次班级演讲比赛,题目是《改造我们的______学习》。
通过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具体的帮助。
“演讲比赛”是本单元的大任务,同学们将用9课时的时间,依次完成下面三个学习任务。
1.形成自己演讲的观点和立场。
阅读本单元的六篇课文,梳理作者的观点,加深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从学习的本质出发,就学习与外界的关联、学习与自我的关联,进行深入广泛的思考,形成自己演讲的观点和立场。
2.确定自己演讲中做针对性批驳的错误观点。
阅读本单元前四篇课文,梳理文章层次,把握论证脉络,分析论证手法;看看列举了哪些错误现象,作者是如何先批判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的,从而确定自己演讲中要针对性批驳的错误思想或错误做法。
3.学习写演讲稿并完成演讲。
查阅资料,了解演讲的分类和方式,磨练演讲技巧,按照“破立结合”的思路写一篇演讲稿并完成演讲。
接下来,预计用3课时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入,先介绍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增加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活动一:流利诵读,熟悉文本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论说文还是随笔,诵读都应认真做到:读准字音,读好停顿,体会作者强调的重点;力求流畅自然,把握节奏。
基本观点梳理
基本观点梳理基本观点梳理基本观点梳理发布时间:2018-09-0811.道德是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道德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一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体系一经形成,就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没有道德规范的调整,人们就不知道应当如何交往和共处。
如果道德水平低下,人们也难以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
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人们才能彼此尊重,和谐共处,社会才得以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水平和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1)道德是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道德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高尚的道德,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支柱。
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水平和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2)在我国,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同时每个公民还应该遵循共同的道德准则,这就是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
(3)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责任和庄严使命。
3.道德与法律既各具特点又相辅相成(1)道德与法律各具特点。
首先,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始终存在,它的评价标准是人们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而法律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和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其次,道德主要通过个人良心、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而法律是凭借国家权力强制实行。
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发挥作用的根本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