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幼儿阶段常见现象及分析
幼儿阶段常见现象及分析
幼儿阶段常见现象及分析
1. 打人—安全感、排斥他人、家长打人
2. 插话—好奇、要求帮助、有共鸣等
3. 撒谎—主客观混淆融合
4. 嫉妒—亲近、拥有、满意、成功
5. 哭—内心需求
6. 重复—个性、认知水平、想象力与记忆力不完善
7. 撒娇—生理周期、任性、霸道
8. 不合群
9. 摸生殖器—自我探索与认知的一部分
10. 执拗—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
11. 发脾气—成长的表现、愿望与能力不统一
12. 偷窃—自己的不是自己的,物权意识
13. 恐惧—环境、动物、黑暗(月亮的故事)
14. 害羞
15. 缠人—心理依赖、家庭成员态度不一等
幼儿阶段的习惯养成: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1. 健康习惯:不挑食、卫生、生活作息
2. 礼仪习惯:尊进长辈、说话有礼貌、诚实
3. 生活习惯:物归原位、自己动手做、爱惜物品。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儿童过度焦虑儿童过度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
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
这类患儿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来很小的事情,也表现出非常敏感和不安。
2.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
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一10%,男童多于女童。
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1)注意力缺陷。
与同龄儿童相比,患儿的注意力显著涣散,持续时间短暂,易受外界干扰,经常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有头无尾。
(2)活动过多。
患儿不分场合,特别好动。
在课堂上经常扭动座位,做小动作;在家里常常乱跑乱闹,扰乱别人;就连晚上睡觉也好来回。
(3)冲动任性。
患儿自制能力很差,遇事不加考虑就行动,活动交换频繁,缺乏条理;患儿易冲动,行事鲁莽.常有伤人和自伤行为。
(4)学习困难。
此类儿童大多智理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因其他认知障碍,学习过程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阅读、拼写、计算、临摹绘图等困难。
(5)行为障碍。
多动症儿童由于好动、冲动等特征,易造成一系列违反课堂纪律,打架斗殴等行为。
3.儿童强迫症儿童强迫症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
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
主要表现包括:①强迫性洗手,一天可达十几次,一次持续十几分钟。
②强迫性计数,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数课本或其他图书上人和物的数目,反复数自己走了多少级台阶等。
③强迫性自我检查,如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放整齐等。
④有的患儿表现为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4.学习困难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包括:(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
(2)诵读困难。
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3)计算困难。
主要表现为缺乏数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10个方面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10个方面
1.缺乏抚爱:由于离婚和其他原因,孩子只与母亲或父亲生活,缺乏父爱或母爱,或在幼托中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2.态度不一: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如父严母宽,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而亲热万分,忽而冷淡不理。
3.儿权社会:视独生子女为心肝宝贝,太上皇,随心所欲,搞绝对自我中心。
4.经常惩罚:为一点小事就经常惩罚或虐待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伤。
5.过分苛求:从大小便习惯训练到学习阅读等,对儿童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
如要求背诵十首、百首唐诗等。
6.不良诱惑: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习惯行为或心理。
7.欲求挫折:对儿童的生理欲求如饮食、身体接触(皮肤抚爱)作出冷淡的或抑制性的反应,以及儿童不愿进食时强迫进食。
8.角色混乱:要求儿童扮演或担负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
9.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好。
10.弄虚作假: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诺言,对孩子问的问题或回避或说假话。
年轻的父母们,为了您的孩子茁壮成长,请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育)。
儿童十大心理问题
委屈。 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大,长期与父母不见面。
五、不适当的吸吮行为
近期影响
吸吮拇指或物品迟迟不消失是一种幼稚的
行为习惯。
远期影响
吸吮频繁或持续时间过长,容易影响下颌
的发育、牙齿的排列不整齐。
五、不适当的吸吮行为
矫正策略
行为矫正着重奖赏与惩罚并举,一般奖赏与惩
罚之比以3:1最为适宜,如果纯采用奖赏或过 多地惩罚甚至责备,则难以奏效。 为幼儿着想,父母应利用空闲时间和他谈话、 唱儿歌、玩积木或看图书等,让幼儿在游戏活 动中忘记吮手指。 在孩子刚有吸吮手指的倾向初期,把衣袖拉长 遮盖着手指也是可行的措施。
九、违拗性严重
心理分析(二)
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
长倒有可能是执拗的,这关键是个理解、 沟通、引导的问题。 家长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处,用孩子 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是非、 知曲直。
九、违拗性严重
近期影响
少数儿童的违拗性不断加重,表现出目中
无人、违反纪律、我行我素,甚至还以此 为乐。
对于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 分离焦虑
陌生焦虑
4.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 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
调节自己的行为
四、过分依恋,缠人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矛盾(反抗)型依恋
四、过分依恋,缠人
远期影响
如果不及时干预,儿童会产生焦虑、忧郁等情
绪障碍,影响学习和人际交流。
七、过分好强
矫正策略
挫折教育
降低要求
关键在于心理疏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
折和批评。
儿童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儿童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儿童的行为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背后的心理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他们的行为。
以下是儿童15种常见行为的心理原因。
1.目中无人:当儿童表现出目中无人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或者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他人的注意和尊重。
2.无法控制情绪:儿童通常在情绪控制方面比成年人更薄弱,当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情绪管理的技能和经验。
3.孤独感:有时候儿童表现出过度依赖他人或者过度独立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孤独。
他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获得支持。
4.挑战权威:儿童常常试图挑战权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表达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人主义,或者是对权威的不满。
5.欲望得到认可:儿童渴望得到重视和认可,当他们表现出炫耀或者夸大自己的行为时,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赞赏。
6.超额活动:一些儿童表现出过度活跃、好动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过剩的精力,或者是缺乏适当的外在刺激。
7.拖延症:儿童有时会出现拖延症状,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失败,或者是抵制被迫执行任务的压力。
8.冲动行为:儿童常常表现出冲动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后果和风险的判断能力不足,或者是自控力不强。
9.藏秘密:当儿童表现出隐瞒、撒谎或者隐藏行为时,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被责备或者获得特权。
10.打断对话:儿童有时会打断别人的对话,可能是因为他们渴望参与和被听取,或者是他们缺乏等待的耐心。
11.不关心危险:儿童有时会表现出对危险的不关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尚未成熟,或者是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
12.不喜欢分享:儿童不喜欢分享可能是因为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东西,或者是缺乏对他人需求的意识。
13.恶作剧:儿童有时会恶作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是通过戏弄他人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14.负面自我评价:当儿童表现出自卑、自责或者消极的自我评价时,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或者是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的影响。
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引言: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家庭和教育者普遍面临的挑战。
这些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沉默、焦虑、情绪失控等,对儿童的个人和社交发展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深度分析儿童行为问题案例,我们能够了解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并寻找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案例一:攻击性行为1.1 儿童背景介绍小明,5岁,来自寻常家庭。
在幼儿园,他表现出频繁的攻击行为,会推搡、咬人。
1.2 问题分析(1)可能原因:情绪管理能力不足、需求感满足度不高、对言语表达的困难。
(2)解决方案:提供情绪管理的教育培训、建立积极的社交技能、提供感受安全的学习环境。
二、案例二:沉默2.1 儿童背景介绍小芳,4岁,来自单亲家庭。
在幼儿园,她通常保持沉默,不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2 问题分析(1)可能原因:社交不安全感、语言发展滞后、情感问题。
(2)解决方案:建立安全、支持性的环境、提供社交技巧培训、定期进行情感沟通。
三、案例三:焦虑3.1 儿童背景介绍小华,6岁,有一个快要生下来的兄弟。
他在幼儿园出现焦虑症状,例如失眠、胃痛等。
3.2 问题分析(1)可能原因:家庭变化、缺乏适应性应对能力、关注度不足。
(2)解决方案:提供家庭支持、鼓励积极的应对机制、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儿童行为问题的多种多样性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作为家庭成员和教育者,我们需要关注儿童的行为问题,并与儿童一起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情绪管理教育、社交技能培训、建立安全支持性的环境等都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给予儿童关注与支持,理解他们的需求,也是帮助他们克服问题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方法,我们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与社交能力。
观点与理解:在处理儿童行为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行为背后的原因,避免仅仅对表面行为进行斥责。
儿童行为问题是一种信号,反映了他们的需求、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发展状况。
解读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
解读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
儿童的行为问题常常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但这些问题往往并非简单的表面现象。
背后隐藏着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解读。
情绪与行为
儿童的行为往往受情绪的影响。
当他们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可能会通过行为来表达内心的不安和需求。
因此,了解儿童的情绪状态对于解读其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社交环境与行为模仿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交环境的深刻影响。
他们往往会模仿家庭、学校或其他社交圈中的行为模式,因此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于塑造儿童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自我认知与行为控制
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行为控制能力也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一些行为问题可能源于儿童尚未发展完善的自我认知能力,导致难以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心理发展阶段与行为表现
儿童处于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其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了解儿童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行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家庭教育与行为养成
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行为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
解读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情绪、社交环境、自我认知到心理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只有全面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才能有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对于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情绪、社交环境、自我认知和心理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因素,以全面的视角解读和理解。
希望家长和教育者能够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内心世界,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一、行为惯问题
幼儿常见的行为惯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咬指甲和吸吮手指等。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或物品为目的的行为,包括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包括频繁、以身体攻击为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以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情绪相关问题
幼儿常见的情绪相关问题包括胆小、羞怯、焦虑、害怕和恐惧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三、语言发展问题
幼儿常见的语言发展问题包括口吃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认知发展问题
幼儿常见的认知发展问题包括说谎、自私和违规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道德发展和社交能力。
五、心理障碍
幼儿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选择性缄默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或物品为目的的行为,包括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包括频繁、以身体攻击为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以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包括激素水平、气质、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经验累积与强化以及环境因素。
家庭教养环境、交流与文化影响以及暴力性大众传媒和游戏都可能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原则和策略
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原则包括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求和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
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疏导而不是堵塞。
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包括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
解析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
解析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
儿童的行为问题往往是其内心深处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
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有效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
情绪表达与沟通
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时源于无法有效表达情绪。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沟通技巧,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只能通过行为来传达情绪需求。
因此,重视儿童的情绪表达,倾听他们的心声,是满足其心理需求的第一步。
安全感与依恋需求
行为问题可能反映了儿童对安全感和依恋需求的渴望。
孩子们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或依恋关系不稳定而表现出攻击性或退缩行为。
建立安全稳定的环境、培养亲子关系,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
自我肯定与认同感
有些儿童行为问题可能与自我认同感不足有关。
孩子们可能因为自卑、自我否定而表现出挑衅或逆反行为。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正面认同感,是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环节。
控制感与自主权
儿童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体验到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行为问题可能是他们试图在有限控制权的环境中寻求自主。
给予儿童适当的选择权、参与感,有助于满足他们的控制需求。
儿童行为问题背后隐藏着各种心理需求。
理解并满足这些需求,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问题行为,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注儿童的情感表达、安全感、自我肯定和控制感,为他们提供支持与指导,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能更多关注儿童心理需求,创造支持性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只有真正理解并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和谐、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墨。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分析一、行为习惯问题——攻击性行为;咬指甲;吸吮手指二、情绪相关问题——胆小、羞怯;焦虑;害怕、恐惧三、语言发展问题——口吃四、认知发展问题——说谎、自私、违规五、心理障碍——选择性缄默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敌意性攻击: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攻击他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赖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激素水平•攻击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2、气质•困难型婴儿更容易发展攻击性行为模式。
(与教养态度有关:禁令、警告、限制等)•3、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①对攻击行为后果的错误认知—攻击行为能减少他人的挑逗、取笑和其他令人不愉快的行为,因而倾向于用攻击行为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
“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
”•②自尊心过强•③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④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4、经验累积与强化•对于攻击性行为—成人不应予以表扬与鼓励•对于一味忍让、消极躲避—成人应加以制止•注意:•尽可能不要让攻击者从攻击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
•对于被攻击后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他们通过报告老师等有效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减少挫折感。
受挫折的幼儿更具有攻击性。
•5、环境因素•①家庭教养环境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家庭冲突和暴力•②交流与文化影响群体氛围:竞争、紧张VS 友好、合作文化氛围:把攻击行为当做维护个人利益有效手段的社会或以武力决定个人威望的区域——热衷攻击行为•暴力性大众传媒和游戏•--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并习以为常;•--使儿童对现实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动之上,并过分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儿童心理学-幼儿常见行为的解读
对刺激的过度反应
绝大多数儿童在一个充满适宜刺激的环境中会表现得兴致勃勃,但是对另外 一些儿童而言,这些色彩、噪音、高活动水平和运动会让他们不知所措。
不同气质类型的小孩。有时候哪些过度活跃、不能安静下来参与任何一项活动、爱捣乱或者 爱攻击别人的儿童会发现,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周围的环境实在 是充满了太多的刺激了。
精神分析理论
要。 1,想引起他人注意;
2,为了权利和成人抗争;
3,想“报复”成人;
4,平衡因为不能达到成人某些合理期望而产生的无助感
和无能感。
提倡使用鼓励和自然后果法来改变儿童的问题行为,不赞同
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 埃里克森
成人敏锐地感知儿 童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心 理需要和弄清儿童在这 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很 重要的。
成人的期望一定要符合儿童当下的发展能力和水平。
假如成人的期望或者儿童所处的早期教育环境不符合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 儿童就很容易表现出问题行为。
信息传达的不一致性
成人可能会在某种情况下告诉儿童某种行为是不好的,而在另外一种 情况又说这种行为很好。
儿童会分不清哪些行为是可以被别人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被 接受的。 例如:儿童在家庭中何在幼儿园中接受的信息可能存在不一致性。
当儿童“遇到”一个问题时,必须尊重儿童解决 问题的权利,相信儿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信息”:告诉儿童,他该怎样怎样 “你玩具不收拾,太不负责任了。”
幼儿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原因
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环境本身能引发或消除儿 童某种特定的行为。
从心理层面分析小孩咬指甲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从心理层面分析小孩咬指甲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咬指甲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习惯行为,很多家长都会对此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小孩咬指甲的原因,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为家长们解决疑惑,帮助他们正确引导孩子改掉这一习惯。
一、小孩咬指甲的原因小孩咬指甲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焦虑和压力:咬指甲常常是一种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方式,小孩可能面临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或情绪困扰等。
2. 惯性行为:当小孩在某个时间段内形成了咬指甲的习惯,就很难改掉。
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反应模式。
3. 模仿行为: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等。
如果有身边人也有咬指甲的习惯,小孩更容易受到影响。
4. 自卑感:有些小孩可能因自身形象或社交能力等原因而感到自卑,咬指甲则成为他们消极情绪的宣泄途径。
二、解决方案了解小孩咬指甲的原因之后,下面将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小孩改掉这一习惯。
1. 建立心理沟通:与孩子进行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家长可以主动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咬指甲的具体原因,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并找到更适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2. 培养良好的习惯: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保持指甲的整洁和修剪适当长度。
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个目标,约定小孩不咬指甲的时间段,逐渐延长无咬指甲的时间。
3. 找到替代行为:为了将孩子从咬指甲的行为中转移出来,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寻找替代行为,例如使用恰当的抗焦虑工具(如手指球、橡皮筋等)或进行一些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肌肉等)。
4. 提供情绪支持: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及时提供情绪支持。
给予孩子安全感和鼓励,向他们传递积极的能量。
5. 榜样效应:家长在儿童面前应成为良好的榜样,不咬指甲并树立积极的态度。
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孩子,让他们逐渐明白咬指甲并不是一个好习惯。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咬指甲行为较为严重且长时间无法改变,家长可以寻求心理专家或医生的帮助进行专业咨询和治疗。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一、人际交往问题及表现:1.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可他不去参加,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楞。
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即使去活动也不遵守游戏规则。
2.行为难以捉摸,喜怒无常,经常打人骂人,或经常动手动脚威胁别人,狂妄、粗暴。
3.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课堂不守纪律,经常胡胡闹。
4.不懂交往规则,不善于处理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责任感。
二、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1.犯错误后不能诚恳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总会歪着头斜着眼,满脸的委屈或是不在乎,还会不断的顶嘴,辩解的理由总有很多,离开老师时嘴里会不住的絮絮叨叨表达不满。
2.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喜欢在课上或课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样子,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怪叫或做鬼脸,毁坏班级或自己的物品,上课坐不住和别人说话,甚至对同学和老师进行报复。
三、小学生厌学心理表现:1.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总是打哈欠,昏昏欲睡。
听课时不是在玩东西就是跟别人小声讲话,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当老师提问他时,他还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
2.做作业时不专心,有的把字写的歪七扭八、乱七八糟,字迹很难看清,甚至有的学生抄袭别人的作业。
3.做事不主动,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想着无关的事、看着无关的事,不做该做的事。
4.课间活动行为冲动、动作张扬,经常一听到下课铃就往外跑,直到上课铃响才恋恋不舍满头大汗的回到教室,即使憋得难受该上厕所,他也不会回来。
四、入学的不适应表现:1.被送到学校父母要离开时,拉着父母衣服舍不得离开,甚至哭鼻子。
2.来到学校后,不是头疼就是肚子疼,感觉学校的饭菜饭菜不可口,学校的床铺不舒服,最盼星期六或是放假日的到来。
3.在校时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不爱说话,不断给家来打电话,一打电话就会哭叫,并让父母接他回家。
4.自己的事情解决不好,比如吃饭前、饭后要去洗手,清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床铺等。
五、注意力不集中:1.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经常东张西望或是发呆。
儿童行为心理分析
儿童行为心理分析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表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童行为心理问题及其分析:1.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对于离开父母或熟悉环境时出现的情绪困扰和担忧。
这可能表现为儿童拒绝上学、怕黑、害怕孤单等行为。
分析分离焦虑的原因可以从家庭环境、过往经历、个人特点等方面入手,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和适应离开父母的环境。
2.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ADHD):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是儿童行为心理问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这种情况下,儿童常常难以集中注意力、过于活跃、冲动或者易分心。
分析ADHD的原因可以从生物因素、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入手,寻找适合儿童的支持和干预措施。
3.社交困扰:社交困扰是指儿童在与同龄人或他人交往时出现的困难和矛盾。
例如,儿童可能缺乏自信、害怕与他人交流、难以解决冲突等。
分析社交困扰的原因可以从个体特点、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来考虑,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
4.焦虑和抑郁:儿童也可能面临焦虑和抑郁等类似的心理困扰。
焦虑可能表现为儿童对未来的担忧、回避一些常见的场合和活动。
而抑郁则可能表现为儿童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对生活丧失乐趣等。
对于这些困扰,可以分析个人特点、家庭环境和生活事件等方面来寻找支持和干预方法。
5.学习困难:儿童学习困难可能表现为对其中一学科的困扰、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
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可以从学科特点、个人学习风格和学习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来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干预。
总结起来,儿童行为心理分析是通过对儿童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综合评估和解释,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困扰,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干预。
通过对儿童行为心理的分析,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
分析小孩咬指甲的心理原因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分析小孩咬指甲的心理原因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小孩咬指甲是一种常见的不良习惯,许多家长都面临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困扰。
本文将分析小孩咬指甲的心理原因,并提供一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小孩咬指甲的心理原因分析小孩咬指甲的心理原因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1. 焦虑和压力小孩咬指甲往往与焦虑和压力有关。
小孩可能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困难或者家庭问题等。
咬指甲成为了他们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
2. 注意力不集中小孩咬指甲还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
当他们感到无聊或者缺乏刺激时,他们会开始咬指甲以寻找一种刺激感。
3. 情绪失控有些小孩咬指甲是因为他们情绪失控。
当他们遇到挫折或者有情绪上的波动时,咬指甲成为了他们应对情绪的一种方式。
二、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针对小孩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家长可以尝试以下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1. 搞清楚原因首先,家长应与孩子沟通,尝试搞清楚咬指甲的原因。
只有了解了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 建立积极的心理氛围家长应该尽量营造一个积极的心理氛围,鼓励孩子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供支持和帮助。
家长可以借助家庭活动、亲子游戏等方式增强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到安心和被关注。
3. 提供替代行为为了帮助孩子改掉咬指甲的习惯,家长可以提供一些替代行为。
例如,给孩子准备一支小笔或者橡皮擦,当他们想要咬指甲时,可以用这些工具来转移注意力。
4. 奖励机制制定一个奖励机制,当孩子成功避免咬指甲一段时间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表扬、小礼物等。
通过奖励机制,可以正向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以上方法无法解决问题,家长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师或儿童心理学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三、总结小孩咬指甲是一种常见的不良习惯,背后可能隐藏着焦虑、压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原因。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沟通、建立积极的心理氛围、提供替代行为、奖励机制等方法来帮助孩子戒除咬指甲的习惯。
儿童偷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分析
儿童偷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分析儿童偷窃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它可能对儿童的社交和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儿童偷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行为,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1. 欲望与满足儿童偷窃行为通常与欲望和满足感相关。
当儿童感到物质上或情感上的不满足时,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偷窃来满足这种欲望。
例如,如果儿童在家庭中缺乏物质资源或关爱,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偷窃来获得这些东西。
此外,偷窃行为也可能是一种寻求刺激和刺激感的方式。
2. 自尊与认同儿童偷窃行为还可能与自尊和认同感有关。
当儿童感到自己在家庭、学校或社交圈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尊重时,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偷窃来获得一种被关注和重视的感觉。
偷窃行为可能成为他们获得自尊和认同感的一种方式,尽管这种方式是不健康和不适当的。
3. 控制与权力儿童偷窃行为还可能与控制和权力的需求相关。
当儿童感到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缺乏控制和权力时,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偷窃来获得一种掌控感。
偷窃行为可以让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影响和控制自己的环境,尽管这种控制是以不正当的方式实现的。
4. 情绪调节儿童偷窃行为还可能与情绪调节有关。
当儿童面临情绪困扰、压力或挫折时,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偷窃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
偷窃行为可能成为他们应对情绪困扰的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短暂的情绪解脱。
5. 非言语沟通儿童偷窃行为还可能是一种非言语沟通的方式。
当儿童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或情绪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偷窃行为来传达这些信息。
偷窃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求助信号,暗示着儿童内心的不满和需求。
针对儿童偷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干预措施:1.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提供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满足儿童的需求,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以减少儿童对偷窃行为的依赖。
2. 培养积极的自尊与认同:鼓励儿童参与积极的活动,提供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认同感,减少对偷窃行为的倾向。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现在,越来越多的宝贝都存在着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小行为或习惯,有时候家长们会严厉制止,有时候则颇为无奈,不知怎样去帮他们克服改正。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分析宝贝产生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得到解决。
下面例举10种常见的儿童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行为一:打人、咬人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
多见于女孩。
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
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
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
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模块十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应对
作业
作业:课后题
1.2攻击性行为
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开始学会骂人,再大一些,就会动手打人。这是 他们最原始的攻击方式和情绪发泄方式。一两岁的孩子也会有意无 意地吐出一些骂人的词语,但这时大都是无意识的。。
到了三岁之后,就是有意识的了,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注意孩子在这 方面的恶性发展,帮助他们培养文明的举止,使不满情绪由合理的 渠道渲泄出来。
保教人员有什么高招?
• 对策之一: 观察幼儿哭的时间或原因 • 对策之二: • 幼儿哭泣时,首先想办法稳定幼儿情绪,或转移幼儿注意 力,保教人员可以让幼儿完成他平时喜欢的任务,陪幼儿玩游戏 等。对个别幼儿,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
BEST
1.4
偷窃背后的秘密
在幼儿期的孩子身上经常会发生“拿”别人东西的现象,这种行为与成年人的偷窃行为不 同,因为儿童还未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判断,控制自己的能力正待发展,分不清自己的 和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只知道自己喜欢就拿来了。 但是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的态度:或是深恶痛绝,狠揍一顿;或是装作没看 见,放纵孩子的行为。 这些都是不合适的,这两种极端的处理办法都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变成“偷盗狂”。
防治: (一)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 消除幼儿紧张情绪 (三) 转移幼儿注意力 (四) 家园联系
说谎
原因: 无意说谎——由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低
有意说谎——(1)逃避责备或惩罚;(2)想报复他 人,引起他人注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防治: (一) 了解原因,确定对策
(二) 运用正面范例,鼓励诚实行为 (三) 家园联系,以身作则,共同教育
• 3.孩子打架骂人的行为是模仿或家人娇宠得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现在,越来越多的宝贝都存在着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小行为或习惯,有时候家长们会严厉制止,有时候则颇为无奈,不知怎样去帮他们克服改正。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分析宝贝产生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得到解决。
下面例举10种常见的儿童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行为一:打人、咬人原因1 :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 :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 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冋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 :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行为二:插话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
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1、“因事制宜”。
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
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
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
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
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 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
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
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3、“言传身教”。
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行为三:嫉妒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比自己的多。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
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对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
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
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
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
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Λi-⅛ι^rv%ΛΛΛ∙^¾r‰r⅛⅛Λi^m^ΛΛs⅛s⅛¾∏ΛmΛ⅛¾mΛΛi^Λi~√¾nΛΛΛs⅛r⅛r⅞ΛΛs⅛r⅛!^^ΛΛΛr⅛nuw Z Z Z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行为四:哭“哇,,哇,,” “好啦,好啦,别哭了。
” “哇,,哇,,” “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
”“哇,,哇,,”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
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
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
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
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
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
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
”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
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行为五:撒娇有的宝贝特别爱撒娇,家中的老人说: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但有人又不时地告诫: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
这时候该听谁的?儿童心理分析: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
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
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
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
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行为六:不合群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1、宝宝表现为怕生。
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
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
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
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
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
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
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
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
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
让孩子广交朋友。
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
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
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
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 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行为七:执拗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小宝宝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
基于此,家长们采取了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
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以下几点:儿童心理分析: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