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何谓文化

合集下载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何谓文化》一书是余秋雨先生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解释。

全书从四个方面解答了文化究竟是什么。

分别是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一、学理的回答学理的回答中,作者将文化定义为——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作者将文化定义为集体人格引起我的深思,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性的特征,而文化又归结于集体人格。

这提示我们应该注重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塑造,注重提升全民的素质,包括民族礼仪、生活方式、文学素养等等。

作者提到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这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大同社会及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社会主义社会不谋而合。

作者将中国文化的特性归纳为: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礼仪”就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

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

而中庸之道是基于农耕文明四季轮回、阴阳互生的一种整体思维方式,它放弃僵硬和狭窄寻求弹性和宽容。

中华文化这一特征也是中华文明这一古文明几千年从未中断和消亡的原因,同时也从本质上批驳了西方的“中国威胁论”。

中华文明大体上是一种非侵略性的内耗型文明,作者在利玛窦说一文中也提到,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防守型而不是进攻型的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文化的弊病总结为三点:第一疏于公共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公德心的培养和提高自身公共意识,共同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公共环境。

第二疏于实证意识。

实证意识的缺乏也就是科学意识的缺乏,中国文化不具备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和程序。

因此造成民众对谣言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和对虚假的逻辑敏感,而中国的媒体不但没有帮助搜寻证据克服谣言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谣言的传播。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培养群众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善于思考充分发掘人民群众的智慧,培养大家的辩证意识,并付诸于行动。

余秋雨《何谓文化》「下」

余秋雨《何谓文化》「下」

余秋⾬《何谓⽂化》「下」余秋⾬《何谓⽂化》「下」 世界报告(1) ——对话博科娃 说明: 博科娃⼥⼠现任联合国教科⽂组织总⼲事,⼆○⼀○年五⽉⼆⼗⼀⽇,她到中国来亲⾃发布⼀份有关⽂化的世界报告。

⾃从联合国教科⽂组织⼀九四五年⼗⼀⽉成⽴以来,发布以⽂化为主题的世界报告还是第⼀次,因此,这⼀天有历史意义。

发布的地点,在上海世博会的“联合国馆”。

发布仪式上有⼀个环节,是我与她的对话。

对话的程序很简单:先由她介绍这份世界报告的基本思路,接着由我从⽂化价值上作⼀番阐释,最后她表⽰感谢。

两⽅⾯并没有出现具体观点上的切磋和讨论。

联合国的总⼲事,当然是⼀名⼤官,⽽我却没有任何官职,这怎么构得成“对话”的相应⾝份?主持⼈为此向各国听众介绍我:“亲⾃历险数万公⾥考察了全球各⼤⽂明遗址,⼜拥有最多的华⽂读者。

”我连忙更正:“最多”的统计经常在变,现在已经不是。

下⾯就是我在发布仪式上对这份“世界报告”所作的六段阐释,根据现场录⾳整理,并补充了另⼀场发⾔的相关内容。

⼀ 尊敬的博科娃总⼲事,欢迎您来到上海。

由于您亲⾃到这⾥来发布联合国有史以来第⼀份以⽂化为主题的世界报告,今天的上海特别晴朗。

您刚才反复论述,这份世界报告的宗旨是“⽂化的多样性”。

这个宗旨,当然⾮常重要。

但恕我直⾔,⼤家都可能把它看成⼀个很平常的提法,谁也不会反对,谁也不会激动。

产⽣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从学术上说,是出现了“对⽴⾯的泛化”。

对此,我解释⼀下。

“⽂化的多样化”,顾名思义,它的对⽴⾯应该是“⽂化的单边化”,也就是某种⽂化在当今世界的独霸。

但是,现在并没有⼀种⽂化宣布这种企图,也没有⼀个理论家推出这种主张。

就连“单边化”嫌疑最⼤的那个国家,主要也“单边”在国际政治上,它⾃⾝的⽂化则保持着“多样性”。

它近年来对伊斯兰⽂化和中华⽂化的防范,也总是寻找⽂化以外的借⼝。

因此,如果要寻找“⽂化多样化”的对⽴⾯,⼈们缺少现实对象,只能联想到古罗马,联想到刚刚发现美洲时的西班⽛,以及后来的“⽇不落”⼤英帝国。

余秋雨何谓文化

余秋雨何谓文化

余秋雨何谓文化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何谓文化》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节选)何谓文化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简目一、文化到底是什么二、文化的最终目标;三、中国文化的特性;四、中国文化的弊病;五、近三十年的进步;六、当前的文化隐忧。

尊敬的许敖敖校长,两岸三地前来祝贺的教育界贤达,各位教授和同学,下午好!感谢澳科大授予我荣誉博士称号。

这份荣誉,不仅仅来自称号本身,更来自于一起获得这个称号的其他名字。

这中间,有名震国际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有指导全国抗击了SARS灾难的医学专家钟南山先生,有领导绕月飞行而被称为“嫦娥之父”的航天专家欧阳自远先生,有很早被聘为美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吴家玮先生,有第一个被聘为英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杨福家先生。

这些科学家,有的我早就熟识,有的则是新交的朋友,几天来有机会长时间交谈,很是兴奋。

我历来认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不是华宅美食,而是与高人相晤。

但是,科学高人们总是极其繁忙,又星散各地,很不容易畅叙。

为此,我要再一次感谢澳科大为我们创造了这个机会。

与这些科学家不同,我这次获颁的是“荣誉文学博士”,因此我今天的演讲也就推不开文化的话题了。

但是在这里我首先要向科学家们叫几句苦:讲文化,看起来好像比你们讲科学容易,其实并不。

原因是第一,科学有定量定性的指标,文化没有;第二,科学有国际标准,文化没有;第三,科学家很少受到非专业的评论,但在当前中国文化界,非专业的评论者在人数上是文化创造者的几百倍,在言论上都非常激烈。

这三个原因,已经造成文化话语的烟雾迷茫。

本来,社会转型的终极目标是文化转型,但是,正当社会各部门纷纷向文化求援的时候,原来处于滞后状态的文化领域反过来充当起了老师。

结果就产生了一系列反常现象,例如,最需要改革创新的时代却推崇起复古文化,最需要科学理性的时代却泛滥起民粹文化,最需要大爱救灾的时代却风行起谋术文化,最需要发掘人才的时代却重拣起咬人文化,等等。

余秋雨谈文化是什么:何谓文化

余秋雨谈文化是什么:何谓文化

《大地的回答》中,则是收录了余秋雨生命中撰写过的一些碑文。其中,还包括他为他的好友、大导演谢晋 先生撰写的墓碑。
最后,在《古典的回答》中,则是精选了四个最权威的经典文本(分别是《心经》《离骚》《赤壁赋》和 《逍遥游》),将它们翻译成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文化究竟是什么?现在,中国到处都在摆弄文化,但很多人心中都搁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没人回答。翻翻 词典凑个定义是容易的,但很多定义,说了等于没说。中国突然渴求文化了,在还没有弄清楚它是什么的时候就 渴求了。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契机,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必须百倍重视。
自序(1) 自序(2) 何谓文化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的最终目标(1) 文化的最终目标(2) 中国文化的特性(1) 中国文化的特性(2) 中国文化的弊病近三十年的进步当前的文化隐忧(1) 当前的文化隐忧(2) 当前的文化隐忧(3)
主席,各国的学者、专家、朋友:我作为本届“世界文明论坛”邀请的唯一中国演讲者,准备从文化的视角, 对“中国威胁论”提出一点异议。
我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学者,坚持独立思维,连任何协会都没有参加。因此,今天也只是从个人的立场来谈中 外文化比较中的一个学术问题。
利玛窦说(1) 利玛窦说(2) 利玛窦说(3) 世界报告(1) 世界报告(2) 世界报告(3) 世界报告(4) 世界化
20xx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目录
01 何谓文化
02 目录
《余秋雨谈文化是什么:何谓文化》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
何谓文化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学理的回答》,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
《生命的回答》,用散文化语言回忆了那些已经离世的多位文化巨匠,如谢晋、黄佐临、巴金和周恩来,因 为他们几乎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此外,最后一篇《仰望云门》,则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台 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写他们是如何对待文化的。

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什么是文化

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什么是文化

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宽泛的问题,每个人都自己的答案。

试问到大街上问问路人,什么是文化?许多人会说是古代诗词,也有人说是历史故事,也有人说是文物收藏。

这些是文化吗?只能说和文化有关系而已。

还有我们常说跨国婚姻常常会有文化差异。

那么这个“文化”指的是什么?还有经常碰到有人吵架,双方会指着鼻子说对方没文化。

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都提到了文化。

不过对我们来讲,我们确实是说不清楚文化是什么。

目前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像样的定义有200多个。

许多定义都是很抽象的,很难理解的。

比如工具书《辞海》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广义之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比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这只是《辞海》关于文化的定义的简单描述。

如果全部写出来一共是217个字。

而且这种定义的描述十分学术化,并不适合普通大众的普及和认知。

余秋雨老师专门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只有30个字。

相对而言,也比较好理解。

他给“文化”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关键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

而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终要体现在集体人格上。

举一个例子——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有许多主张,用九个字来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主张背后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教导大家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两种对立的集体人格。

君子也是中国古代备受推崇的理想型人格。

了解了这个文化的定义,我们再回来看前面的具体例子。

比如,有些跨国婚姻为什么会失败。

这里面有许多不能调和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文化差异上。

一对生活在国外的夫妻,丈夫是中国人,妻子是西方人。

丈夫到了每年的清明节,都希望回到中国老家去看望亲人,寄托哀思。

妻子则认为工作忙碌,又不放长假,跨越上万里路回到中国很麻烦,她每次都是百思不得其解,常常和丈夫争吵。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什么?余秋雨结合自己多年来对中华文化的研究,首先谈到了自己对“文化”独特的理解,文化可以简单的定义,那就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包括衡阳文化在内的各地文化都起源于中华文化,统属于中华文化。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余秋雨还分析,中华文化之所以传承下来,是因为独有的“中华大道”,具体来讲,可分为“天下大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在伟大哲人王船山的身上,表现出的“天下大道”最明显,他所追求的已经摆脱了一时之道,一地之道,也超越了地域文化的瓶颈,这是衡阳人的骄傲。

两天来,余秋雨登过南岳、踏足石鼓书院、游览了湘江沿岸十里文化长廊,他最欣赏的是保留完整的生态文化,在讲坛中,他给衡阳城市发展建议,多一点生态文化关注,少一点文本文化迷恋,为什么要把生态文化放在第一位呢?余秋雨畅言,他到过西欧不少地方,以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为例,那里的生态文化很流行,在那里的城市生活会让人感到非常的舒心,保护生态文化,就要发展人居环境,城市发展应“以人为本”,如今的自然灾害越发让人忧虑,这就更让决策者思考城市的发展方向,而在南岳,让大家感受了清新的空气,有好山、好水,这是衡阳文化的魅力。

城市发展还要关注创新文化,主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再者,城市还应多一点忧患文化,少一点嬉闹文化;多一点理性文化,少一点民碎文化。

余秋雨肯定了衡阳文化立市的思路,把生态文化发展好了,将会带动旅游业升级,到时,全国各地的游客就会拖家带口来衡阳度假游,那时候的衡阳更具魅力。

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农村长大的孩子在上完学回到家见到一些村里的老人的时候,他们当中很多把咱说成“文化人”,上了大学后和一些比自己学历低一点的人聊天的时候,他们当中有一些人会说咱比他们有文化。

我内心对他们的这种说法并不赞同,我认为学历的高低不能绝对地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

那到底什么才是文化呢?余秋雨先生曾经对文化做出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时间的积累,但是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

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我先不对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阐释进行过多的引用,人家的观点都已经出书了,我再在键盘上敲打出来意义不大,此刻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就在我手边,说来惭愧,上高中我就买了这本书,现在才拿出来翻阅,并不是里面的字我不认识,一个小学毕业的孩子对汉字的掌握基本上可以看所有中文书了,但是要想看懂不同的书就需要不同的阅历。

我只是粗略的翻了翻这本书,我想先把自己对于文化的认识说出来,然后带着我的见解去这本书中“对答案”。

从小学到大学,我总共花费了16年的时间,但是与其他学历低的人相比的时候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比他们有文化,可能我在某一方面的技能比他们擅长,但他们可能在某两方面甚至更多的方面的技能比我们擅长,人外有人。

所以我个人认为学历≠学识,文凭≠文化。

我取得了大学文凭的前提是我考上了大学,相比那些没考上的学的同学我就是有文化么?我认为我只是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多努力了那么一点,所以是我多学了一点导致我上了大学而不是我上了大学就比他们有文化,而我上了大学后又学了一些他们未曾接触的专业课程,这也不能叫做有文化,因为我在学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他们可定也没闲着,他们也在为了生存而学习着。

并且同样是在上大学的同学之间,都学着不同的专业,专业的造成了文化的差异了么?显然没有,所以上了大学并不代表就有文化。

文化获取的途径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在各种场所文化都能得以传播。

余秋雨《何谓文化》原文欣赏

余秋雨《何谓文化》原文欣赏

余秋雨《何谓文化》原文欣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何谓文化》原文欣赏【导语】: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吧何谓文化——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简目一、文化到底是什么?二、文化的最终目标;三、中国文化的特性;四、中国文化的弊病;五、近三十年的进步;六、当前的文化隐忧。

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笔记

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笔记

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笔记#0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终结果是,集体人格。

中国的集体人格是君子,君子人格是儒家的觉者和道家的真人。

文化的最终结果不是一大批书,而是一大批人。

#02 文明的门槛青铜器;成型的制度;创造文字。

#03古巴比伦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成为了永远的战场1.两河流域水草丰美,却一马平川,无险可依,所以战火纷飞2.侵略者为消灭文化,人为决堤3.缺少地理纵横,天灾战乱后文明缺少迁徙回旋余地对比中国1.四周高山、沙漠、大海等天险,外地不易入侵2.内战是为了把持中国文化,而不是消灭3.幅员辽阔,遇到天灾战乱也有扭转和迁徙的空间#04 埃及文化1.统治阶级维持自身神话,缺少和臣民的沟通2.长久的安定使得埃及越来越保守封闭,不与外界沟通对比中国统治者不故弄玄虚,文字是通识密码#05 印度文化1.眼花缭乱的自相掩盖、自相挤压、自相踩踏中消亡2.历史和想象互不相分,真实和传说严重混淆,于是历史消亡在想象中,真实中断在传说中。

对比中国1.始终保持一个稳定的主体框架,以《周易》为起点的哲思,以《诗经》为起点的文采,尊荣,代代相传。

2.保持着可信的价值目光,从春秋到司马迁形成的价值观,使中国文化大道上出现了主流意识形态。

#11 先秦:文化奠基时代道家:老子是让中文文化获得世界身份的最高代表。

被翻译成外文的著作按发行量排序,《老子》排名第二,第一是《圣经》。

儒家:如果说秦始皇在领土上让中国成为中国,那么孔子则在思想上让中国成为中国。

法家(韩非,李斯):现实主义者,对统一中国贡献最大,最硬又最惨。

#12 秦朝:永恒的底盘文化框架:法家统一文字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从行政格局上改变了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决定中国文化的走向#13 汉朝:永恒的框架 + 永恒的目光文化框架: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文景之治,无力面对匈奴的危机)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董仲舒)佛教,开始兴起《史记》是《二十四史》的母本,司马迁影响了后续的史学家的目光,使得全部历史获得了比较近似的精神价值归向#14 三国:分裂大帝国的文化并不是文化的最佳状态,分裂时代反而能孕育文化的勃勃生机曹操:第一流的文学家#15 魏晋魏晋名士:阮籍,嵇康(竹林七贤),陶渊明开启文化创造时代,但缺少社会气场,时空上显得孤独#16 南北朝北魏政权(鲜卑族)全面汉化:拓跋宏(孝文帝)汉语、汉服、汉礼、通婚、迁都洛阳拓宽了汉文化的生命气场,为唐王朝奠定了前期准备鸠摩罗什(最高等级的佛学家,翻译家)前秦派大军把鸠摩罗什从龟兹(qiū‘cí)抢到凉州,后秦又派大军攻打凉州,把鸠摩罗什抢到长安佛教是外来宗教,需要翻译,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这四个人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译经家#14 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17 唐朝:是中国文化最高荣誉所在,是中国文化取得世界身份的最高一级台阶李白、杜甫、王维唐代文化人格地标:颜真卿世界都城:长安(没有国界的商业生活)精神价值:没有主题信仰,精神开放;兼容并包的宗教观,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

余秋雨《何谓文化》两个故事

余秋雨《何谓文化》两个故事

余秋雨《何谓文化》两个故事余秋雨《何谓文化》两个故事摘自余秋雨《何谓文化》里讲述的两个故事和感悟:真正有了文化,就不会再“扮演文化”真正有了文化,就不会再“扮演文化”。

这个道理,一听就明白。

这真像,真正的功夫高手不会一边走路一边表演拳脚。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凭着是否扮演,来猜测真假和深浅。

我想起了两件小事。

很多年前,我还在任职的时候,曾经组织过上海人文学科著名教授的一次聚会,《英汉大辞典》主编、复旦大学外文系的陆谷孙教授也应邀前来。

很多教授看到他来了就纷纷围上去,其中好几个对他说话时都夹着英语。

但他,从头至尾没说一个英语词。

因为在他看来,那次聚会,从内容到人员,都没有讲英语的理由。

而他,更没有理由要表演英语。

还有一次,东北某地聘请我和当时还健在的汪曾祺先生担任文化顾问。

聘请仪式上的发言者也许考虑到我们两人都写散文,便美词滔滔。

汪曾祺先生显然有点受不住了,便边听边轻声地把那些话“翻译”成平常口语,像一个语文老师在当场改错。

他的年龄,使他有资格这么做。

发言者说:“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今天天气不错”;发言者说:“在场莘莘学子,一代俊彦”,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在场学生们也挺好”。

这就构成了一种幽默效果,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发言人不仅没有生气,而且以自嘲的口气感谢汪先生,说:“您老人家已经在做文化顾问了。

”一听就知道,汪曾祺先生和那位发言者,谁更有文化。

那位可爱的发言者唯一的.毛病,是在“扮演散文”。

因此,我一再告诫学生,拥有文化的第一证明,是不再扮演文化。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省察四周了。

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不会扮演“当代名士”。

他不会写着半通不通的民国文言,踱着不疾不徐的遗老方步,数着百年文坛的散落残屑,翻着笔迹草率的谁家信笺,又矜持地抖一下宽袖。

他也不会扮演“历史脊梁”。

不会用嫉妒来冒充正义,用诽谤来展示勇敢,用疯话来显露风骨,顺便再从电视剧中学一点忧郁的眼神,慈祥的笑容。

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定义

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定义

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定义
今天听书,听到余秋雨老师对文化的极简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而对于集体人格,他又是这样定义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集体人格是指一群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

这种共同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当中成为一种本能。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对于文化的极简定义,因为在《辞海》中,对于文化的定义足足有200多个字,而且晦涩艰深,读完定义不但没有理解文化是什么,反而因为定义里面涉及到的其他多个定义而更晕乎。

而余老师的定义,则浅显易懂并且内涵丰富。

这真是一个值得一听的节目。

何谓文化-余秋雨

何谓文化-余秋雨

自序(1)文化究竟是什么?现在,中国到处都在摆弄文化,但很多人心中都搁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没人回答。

翻翻词典凑个定义是容易的,但很多定义,说了等于没说。

中国突然渴求文化了,在还没有弄清楚它是什么的时候就渴求了。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契机,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必须百倍重视。

渴求是因为缺失。

既然缺失了,就不会清楚它究竟是什么。

因此,天下很多渴求,都是以提问的方式来表达的。

对于文化问题,我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来试着回答。

回答分以下四个部分——一、学理的回答;二、生命的回答;三、大地的回答;四、古典的回答。

请容我分别加以说明。

学理的回答这主要是我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

其中包括——第一篇,我在境外一所大学获颁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

听讲者除了广大师生外,还有同时获颁荣誉博士称号的那些第一流科学家。

因为是向科学家论述文化,因此力求讲得严密、干净、周致;第二篇,我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演讲者,论述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本性。

演讲时,与外国学者有比较尖锐的辩论;第三篇,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的对话。

那一天,联合国发布了自成立以来第一份有关文化的世界报告。

我向到场的各国学者,对这份世界报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其他两篇漫谈式的文章,可能比较切合当今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

一篇是说个人身上的文化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一篇是说市长们应该如何来建设城市文化。

这些演讲和文章加在一起,从学理上比较完整地回答了“何谓文化”的问题。

但是,说是学理,却并不艰深。

艰深大多是为了掩盖鲜活的真相,我没有权利掩盖,所以避免了。

生命的回答这是本书中最让我动情的部分。

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

谢晋的弱智儿子,天天在门孔上张望着,等待爸爸回来,结果连眉毛都磨光了。

最后我们知道,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一个亮点,投出一份企盼。

谢晋就像他儿子,在门孔上不离不弃。

文化在灾难时代应该有什么作为?萧伯纳的中国学生黄佐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就告别老师,远赴国难。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后感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后感连着几日大雨,无法安然劳作,一时无聊透顶,便随手在书架上拿了本书准备扫扫盲。

书拿到手一看——是余秋雨大师的——《何谓文化》一书。

此书刚买不久,因诸事繁多且杂,没能在书到手第一时间即看。

又因我现居农村,买东西极为不便,此书还是托友人在重庆书展时买下寄予我的。

书价不菲,还好包装不错,书也厚重。

打开书页一看,的确,内容也很厚重。

余老惜言如金,开篇即奔主题——何为文化。

没想到如此厚重的一本书一日光境便被我收入腹中。

我于是又开始起了漫长的消化吸收这何为文化之路。

说实话,活这多年,我还从未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或者说,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想过文化到底为何物这一话题。

虽然我本来就不算“文化界”里的人。

当然了,以我的资质,也许根本就没有资格把这个话题经深思熟虑后再发上几句无关痛痒的蹩言。

但我还是想说说,也算是一个生活于人类生活最低层的人的个人对文化的感悟和看法。

2、对于何为文化这个话题,用余老自己的话说他“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来试着回答”。

从内容上看,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还很认真、也很仔细和耐性。

接着,他从四个方面全面的阐释了他内心的“文化”之所有内涵与范畴。

这四个部分如下:一、学理的回答;二、生命的回答;三、大地的回答;四、古典的回答。

至此,我突然发现,要系统的解释出“文化”这两个字的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

余老对“文化”的定义据他自己说“可能是全世界最简短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这就是他所拟定的文化涵义。

马上,他又通过一桩跨国婚姻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引出了“文化差异”。

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他却因草草收笔而使我未见诸端。

“精神价值”为目前可知的唯一高等生物——人类所独有。

我想这是余老之所以第一个词语便用这“精神价值”的原因——这是他将要谈到的文化的侧重点,原因很简单,目前人类可知的只有人类才有文化,亦只有人类才懂得这“精神价值”为何物。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何谓文化》是 2022 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

该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全面诠释文化究竟是什么。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翼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篇一“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为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经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不少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宛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自认为)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彻底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斗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何谓文化》读后感1《何谓文化》读后感1《何谓文化》是著名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是一本有价值的、厚重的读本。

在《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先生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首次对文化这一根本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首先在学理层面上进行分析辨源,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

第二部分在生命层面上展开追述,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经历,从这些大家身上寻找文化的奥秘。

除此之外,余秋雨又结合了自己对多处文化遗址的考察,从古典中提炼文化涵养,谈古论今,引人深思。

在第一部分中,余先生给文化下了一个全世界最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

“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非常赞同余先生的观点。

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

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

如果以爱和善良为目标,那么,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全都会因为这个隐藏的光源,而晶莹剔透。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多次表示,对于人类最终的善良原则和道德原则,不可讨论,也不必讨论。

它们像星座一样高耀头顶,毋庸置疑,必须绝对服从。

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余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

所谓“礼仪”,就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

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

“中庸之道”,简单说来,就是中国文化在本性上不信任一切极端化的诱惑。

从文化哲学上也批驳了“威胁论”。

外国列强曾以“威胁论”为由,挑起事端,欲引发战争。

书中对此事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

最让我佩服的是余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弊病的剖析了,一针见血。

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弱项,是疏于公共空间。

余秋雨的文化解释与人生态度

余秋雨的文化解释与人生态度

余秋雨的文化解释与人生态度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作家和教育家,他以其深邃的文化见解和独特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众多读者和粉丝的喜爱。

他的著作《文化苦旅》、《文化的长河》等都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

而他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兄弟》更是深情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独立思考、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余秋雨的文化解释和人生态度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余秋雨的文化解释余秋雨在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之一,他的文化解释非常深入细致,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深刻的细节是他将中国文化的本质概括为“传统的人性观念”。

余秋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许多深刻的人性观念,这些人性观念反映了人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理解和追求。

而这些观念又根植于中国人的价值观、生命观和世界观之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讲到了“文化的多样性”,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多样的、复杂的现象,它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语言、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这些方面都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思想特征和生命力,这些都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余秋雨指出,当我们去研究一个文化时,尤其是离我们较远的文化时,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和理解这个文化,我们要试着去了解它的历史、它的背景、它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对这个文化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基础。

二、余秋雨的人生态度余秋雨的人生态度可以用“独立思考、坚韧不拔”这个词组来概括。

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和作家,余秋雨凭借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深邃内涵和人性魅力的作品。

他的小说《兄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描述了一个伟大的家族兴衰的历程和一个英雄人物的成长和自立。

这部小说中,余秋雨通过对主人公兄弟关系的描写、对爱情、对生命的思考,展示了一个坚强、自立、努力追求自我价值的人生态度。

除了小说之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和演讲也表现出了同样的人生态度。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是我的阅读风格的一种新的尝试,初次读及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

由于自己的理解尚浅,我也只能对一部分的文字有一点感悟。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这部分也是我自己认为最值得反复阅读的地方;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的追忆,这些巨匠,用余秋雨的话说,“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学理的回答的第一部分“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新的诠释,“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所有经过人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有特定的文化环境,正如文章当中列举的鲁迅,并不是鲁迅创造出来了《阿Q 正传》、《孔乙己》、《药》,而是正因为了有了中华文化的沉淀,才能够造就出像鲁迅这样的作家。

在文化的最终目标方面,余秋雨把它定义为“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在这部分里面,他列举了美国企业家贝林的例子,奋斗了一生,成功了一生,到人生的花甲之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他感悟到了人一生真正的追求。

“我一直以为有钱才能做慈善。

他(一个津巴布韦青年)让我明白,我这一生把梯子搭错了墙,爬到顶上才发现搁错了。

”正如贝林所说,做慈善并不需要等,也并不必须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行动,只要我们心里有爱和善良,那我们就已经在做慈善,已经具有普及文化的力量,也就有与历史共存的机会。

正如余秋雨所言,“就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存在,也必定是无数前人善良的结果。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还有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中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年之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第一篇: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

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

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

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

何谓文化读后感5篇

何谓文化读后感5篇

何谓文化读后感5篇何谓文化读后感篇1继《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后,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日前又推出了新著《何谓文化》。

这20年来,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散文发展的走向。

这类创作模式让散文成为一种承载历史和文化、言之有物的文体,其中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拷问,无疑让散文本身拥有更为丰沛的生命力。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诗歌创作日渐式微,而散文则接过了接力棒,创作方面发展有力,而且显得朝气蓬勃,不得不说“文化大散文”模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余秋雨延续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文化内核的探求,通过“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部分,对“文化”这一人类的共同命题进行了分析。

书名为“何谓文化”,而不是“何为文化”,说明并不奢求试图去真正阐释文化的内涵,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巨匠的言行、学者间的辩论等多重维度,尽力去还原人们所谓的“文化”,也在当今社会普遍“渴求文化”这一重要的精神契机中,让文化不再远离生活,而更具有现实意义,甚至指导意义。

此外,《何谓文化》里,余秋雨还动情追忆了许多文化巨匠的往事,在“生命的回答”这部分中,和读者分享了谢晋、巴金、章培恒等人给他带来的文化冲击,比如大导演谢晋的儿子,曾每天在门空上张望,等待父亲回来,结果连眉毛都磨光了,“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一个亮点,投出一份企盼。

何谓文化读后感篇2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