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三讲 常人方法学
什么是常人方法学
![什么是常人方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1720ee36ee06eff9aef807e2.png)
17.1什么是常人方法论*[1]?下面的研究试图把各种实际活动、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社会学推理当作经验性研究的题目来对待,并通过把通常给予各种异乎寻常的事件的那种注意力放到日常生活的各种最平凡的活动上,把这些活动当做自身具有存在权利的现象来了解。
这里所主要介绍的是,社会成员用于产生和操纵有组织的日常事务的各种环境的种种活动,与他们用于使用这些环境变得“可以叙述”的种种程序是一致的。
各种叙述实践和叙述所具有的“反思”或者“具体化”特征构成了这里所介绍的要点。
当我们谈到可以叙述时,我所感兴趣的是下面这样一些内容。
我指的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报道的实践,也就是说,是正处在观看和讲述的实践之中的人们所能够利用的实践。
我也指这些实践由一种无限的、不断进行的、偶然性的完成(accomplishment)所组成;它们是在人们所描述的处于组织过程之中的同一些日常事件的帮助下,被人们当作处于这些日常事件之中的事件而引起并且进行下去的;这些实践是由处于那些环境之中的各种团体的人们进行的,他们百折不挠地依赖、认识和运用那些环境的有关这种完成之错综复杂的工作技巧、知识、资格——有关这种完成的权能(competence),并且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以及,他们认为它们的权能是理所当然的,这.本身就向各种团体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环境所具有的各种引人注目的特殊的特征——当然,也向他们提供了各种方法策略、麻烦、设计方案,等等。
由研究社会学并且使各种实际活动变得可以观察的那些人——门外汉和专门人员——得出的种种方法和结果所具有的、某些从结构上看含糊不清的特征,已经由赫尔墨(Helmer)和雷舍(Rescher)概括表述出来了[2]。
他们评论说,当社会成员们对诸日常活动的叙述被人们当作规定(prescriptions)来使用,从而对对象进行定位、识别、分析、分类、使对象变得可以认识、或者使人们在各种可以比较的场合中找到出路的时候,这些规定就是与法则类似的、从时空角度得到限定的、以及“不严谨的”。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fe22c2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3.png)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
常人方法学是一种基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这种方法强调实证主义和定量研究,并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得出科学结论。
常人方法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任何与社会有关的现象,例如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等。
在常人方法学中,研究者通常使用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等,以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验证假设,支持或驳斥理论,或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
常人方法学的优点在于其严谨性和科学性。
它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可以用来指导政策制定和实践。
此外,常人方法学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现象的不同方面,增加我们对社会的认识。
然而,常人方法学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其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常人方法学可能无法捕捉到某些特定的社会现象或个体经验。
此外,它也可能忽略了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因素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总的来说,常人方法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力。
然而,在使用这种
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和缺点,并结合其他研究方法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常人方法论通用课件
![常人方法论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444cb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c.png)
局部性
➢行动的局部性是指,行动是在场景中组织 而成的。
首先,任何行动都处于一个场景之中,即行动具 有空间局部性。上也是局部的。
再次,行动具有索引性,特定行动总是指向别的行 动,永无止境,因此这一特定行动总是局部行动。
索引性(indexity)
(一)论社会秩序问题
(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
常人方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常人在日常生 活中的常识推理实践(common sense reasoning practice)。
核心主张:日常实践是有序的、可观察的、 平常的、有取向的、理性的和可描述的。
日常实践活动的特征
权宜性(contingency)
常人方法学试图从经验上对舒茨的研究予以考 察和论证。
语言学与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指出,语言的意义在 于它的用法,我们只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 能理解语言的意义。
符号互动理论
戈夫曼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研究,重视语言在 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主张从行动者的立场来解 释现实的社会生活。
二、常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帕森斯为常人方法学设定了秩序问题,现象 学则为它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本观点:世界并非是独 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存在,而是人类主观建构 的过程,“世界因我而有,因我而存在”。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这个世界 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我们普通人是如何 建构这种意义的?
➢行动的权宜性是指,行动并非按照事先规定 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根据 场景条件,依赖自身“永无止境”的努力而完 成的。因此,普通人的行为是一项“成就”。
➢为什么普通人,甚至训练有素的社会学加都 会对这一成就熟视无睹呢?这是由日常生活的 “想当然性”决定的。
常人方法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
![常人方法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bb036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2.png)
• 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表达是普遍的,尽管它模糊和不 精确,却不妨碍交流。反之,如果语言过于准确却会 破坏互动的意义。
• 常人方法论从不试图对行动进行理论说明,只要描述 和说明索引性表达的合理性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 够体现日常生活真实面貌。
揭示索引性表达的合理性经验研究例子
(夫妇俩人在客厅看电视)
– 传统社会学将人视为“判断的傀儡”,认为行动者 在社会行动中通过主动遵从已被内化了的规范而做 出符合社会规范秩序的行动。这忽略了人类实践的 积极创造性,不能真正说明行动者是如何赋予行动 以意义,如何感知和解释行动,规范如何支配行动 。
• 批判传统社会学的科学主义取向
– 传统社会学要求社会学家科学地描述世界,将科学理 性用作解释人类行动的方法论准则。
• 代表作:《常人方法学研究》(1967年) ,该书是常人方法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也 是常人方法学的主要代表作。
• 其他代表人物:萨克斯、西库雷尔、齐默 尔曼、波尔纳、谢格罗夫等。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渊源
•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 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 • 维特根斯坦与日常语言哲学 • 符号互动论
三、日常生活与推理实践
• 常人方法学就是沿着舒茨开辟的道路投入对日常 生活的实践的分析,研究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 何运用尝试性知识、程序和思考来解释日常情境 并行动的方法,并从普通人的日常行动及其看待 行动的思考模式来考察社会现象。
• 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受到社会学训练的普 通人,他们才是现实社会的真正建构者和诠释者 。社会并不需要社会学家的分析、观察和评论, 因为社会早已按大多数人的观点和方法“客观 ”“现实”的存在和运行了,社会学家只需要观 察日常实践生活的形式特征就行了。
• 加芬克尔在1954年创造了“常人方法学 ”(ethnomethodology)一词,由ethno、 method 、 ology三部分组成,分别意为常人(普通人 everyone或成员)、方法、学问,合起来意为常 人方法学,意为一门研究常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 处事所用的方法的学问。
【精华】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超详细的复习资料)
![【精华】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超详细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c1906aad4d8d15abe234e43.png)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 情感 敬慕 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 才智 仁爱 4.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 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物质基础:社会分工 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 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常人方法学
![常人方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f696890d6bec0975f565e268.png)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谈话作为社会现象 (1)A:“你好”
B:“你好” (2)A:“我是史密斯先生,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呀?”
B:“是的,我是布朗先生。” (3)A:“我是史密斯先生,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呀?”
B:“我听不见。” A:“我是史密斯先生。” B:“哦,史密斯。”
加芬克尔在1954年自己创造了“常人方法 学”(ethnomethodology)一词,由ethno、 method 、ology三部分组成,分别意为常人(普 通人everyone或成员)、方法、学问,合起来意 为常人方法学,意为一门研究常人在日常生活中 行为处事所用的方法的学问。用加芬克尔本人的 话来说就是:“常人方法学的研究在分析日常生 活活动时,将其看作(社会)成员的方法,成员 用它们使日常生活看起来是理性的,并出于各种 实践目的使行动是可讲述的(reportable),也就是 ‘可说明的’(accountable)……”。
二、常人方法学的重要影响
1、常人方法学从彻底的经验一元论出发,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社会的全新图像。
2、具有新的思维方式的常人方法学,使社 会学从神化走向人化。
三、常人方法学的局限
1、常人方法学所研究的问题还比较狭窄
2、常人方法学家之间虽然具有共同的理论基 础,但其理论分支之间有时也存在相互矛 盾之处
1967年他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即《常人方法
学研究》(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该书
是常人方法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也是常人方法学 的主要代表作。
常人方法学的代表人物还有萨克斯(Harvey Sacks, 1935-1976)、谢格洛夫(Emanuel Schegloff)、西库列尔(Aaron V. Cicourel)、齐默 尔曼(Don H. Zimmerman)、波勒纳(Mel Pollner) 等人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600fe9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5.png)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
常人方法学是一种研究普通人们如何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策略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通常采取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效果和影响。
常人方法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人们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等。
它旨在揭示人们普遍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常人方法学中,有一些常用的名词,如:
1. 问题解决:指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人们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问题解决的能力常常被视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之一。
2. 效用:指人们对某个决策或行动的期望结果的价值评估。
效用是人们在做决策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启发式: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采取的一些简单的、经验性的方法或规则。
启发式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但有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4. 决策树:是一种用于辅助决策的图形工具,它通过分析不同决策
的结果和概率,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总之,常人方法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入地了解人们思考和行动方式的方法。
通过对常人方法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三讲 常人方法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三讲 常人方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d4c07a2daf1ffc4fff47ac3b.png)
加芬克尔等人发展一套独特的研究技巧,如追踪 访问、亲身观察、文件解释和“破坏试验”法。 “破坏试验”法是故意干扰和打破人们通常的行 为方式,以观察人们的反应。通过这些方法来揭 示社会互动中隐含的行为规则,对社会成员的日 常生活做出描述与阐释。
(2)方法论特征 反思性、适当性、描述性
四、常人方法论的影响与评价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主讲:文 军 教授
jwen@
第十三讲 常人方法学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二、常人方法学的早期思想 三、常人方法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四、常人方法学的影响及其评价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创立于1960年 代中期,这个词是由加芬克尔在1954年发明的。 “ethno”指的是普通人,“methodology”是方法论 之意,所以常人方法学分析的是普通人处理日常生 活社会互动的基本方法。
2、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
(1)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日益脱离 社会进行了经验的批判; (2)拒斥传统社会学研究中建立在科学主义与客 观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学假定; (3)对传统社会学科学理性的批判。
三、常人方法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1、常人方法学的批判特点
⑴反身性:传统社会学太过缺少自我批判。 ⑵传统社会学未能真正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建构知识,背 叛社会事实。 ⑶传统社会学把把生活世界当作取材对象,殊不知每一 种题材都能单独扮演主题的角色。 ⑷在讨论科层制或组织内行动时,常人方法论则研究行 动者使用这些因素的实际情形。 ⑸常人方法学主张社会化是小孩与成人之间的双向沟通 的互动关系。
该理论的思想来源是:⑴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⑵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⑶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 言哲学;⑷符号互动论;⑸经典社会学理论。
第十三讲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第十三讲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https://img.taocdn.com/s3/m/6df92f1f360cba1aa911da56.png)
2、社会学语言学转向的理论溯源
(1)语言学转向的一个重要理论传统就是法国的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在结构主义中,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于:语言是 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约定俗成 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部分。而言语是是 言语活动中个别的特殊的部分,具有个人特色。
在后结构主义中,一切都变成 充满差别的系统,在系统之外 存在所谓的超验所指。 (2)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史来 看,将“语言”问题带入社会学 理论的直接尝试则要归功于现 象学社会学和符号互动论。
但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在突出语言在认知过 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的不确定性时,过分强调语言的 自主性及其意义的不确定性,把对社会实践的一切研究都 归结为一种话语的分析,否认语言是客观现实的表现或呈 现,认为所有的认知最终都只是一种“语言游戏”的结论
, 从而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谢谢!
2、利奥塔:语言游戏
语言是虚构的现实,现实是语言所 虚构的。在利奥塔看来,所有的叙 事或知识都是“语言游戏”,该一理 论沿袭维特根斯坦的理论。 利奥塔在后期放弃语言游戏这个概 念,代之以“语法体系”概念,因为 他认为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暗含 人类中心论。
3、波德里亚:消费即语言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体现语言学转向,因 为在其间,他试图将一种激进的语言理论嫁接到 马克思主义上以捕捉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的巨大 变迁。可以说,波德里亚的语言学转向体现在对 消费的全新理解之中。
(3)作为权力运作脉络的语言,即话语表达社会 位置和社会距离。 (4)作为生活世界的语言,即语言连贯生活世界 的各个领域,构成共时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体。 (5)作为行为和互动模式的语言,即是指语言本
身就是社会行动。
二、从社会语言学到语言社会学的形成
常人方法学
![常人方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e13f1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e.png)
5、帕森斯的影响
• 帕森斯的全部社会学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社 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作为帕森斯的学生,加 芬克尔使得社会秩序成为常人方法学的一个核 心问题。
• 两个人对社会秩序的解释完全是相反的。
• 帕森斯认为,社会中存在一种规范秩序;它是 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一致性理解,通过内化过程, 使成员得以共享这种规范秩序;当社会成员按 照它规定的规则行事时,就产生了社会中稳定 的事实秩序。这一“规范内化模式”的核心要 点是三个命题:(1)稳定的社会秩序依赖着 行动者在行动时遵守规范或规则;(2)规范 或规则是社会独立于个人预先决定的;(3) 对于维持一种社会秩序来说,关键在行动者的 意识中被内化的道德性规范。
• 制度化谈话分析的代表人物:萨克斯、谢格洛 夫、吉弗逊等人。
• 制度性谈话分析的内容:制度化场景中的谈话 分析,如教室、法庭、新闻采访、医生—病人 之间及其他制度化互动形式中的谈话分析。
• 制度性谈话分析的特征:包括某些对谈话互动 的制度性限制,并不可避免地涉及成员的互动 策略与制度性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 之后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1954年 在芝加哥大学从事陪审团研究,1955年 进入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66 年任教授,1966-1975年任社会学系主任, 1988年退休。
• 主要代表作:
• 《他人的感知》(1952年,博士论文)
• 《常人方法学研究》 (1967年)
• 《实践行动的形式结构》(与萨克斯合 著,1970年)
• 研究结论: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制度化环境 中,人们的谈话行为都受谈话轮次形式系统的 制约,并且轮次形式影响了不同谈话者常规性 互动的范围。因此,制度性谈话分析与日常生 活谈话分析之间依然有着内在的连贯性。
《常人方法学》课件
![《常人方法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d4223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e.png)
目录
CONTENTS
常人方法学的定义与背景常人方法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常人方法学的实践应用常人方法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常人方法学的案例分析
常人方法学的定义与背景
常人方法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沟通中如何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学科。它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经验和行为,并试图理解这些常识、经验和行为背后的逻辑和结构。
基于常人方法学的观察和分析,教育环境的设计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育效果。
常人方法学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和有效。
组织文化的分析
常人方法学可以帮助组织分析其内部的文化和行为模式,理解员工之间的互动和组织结构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观察和分析员工的行为,常人方法学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招聘、培训和管理员工。
总结词:介绍常人方法学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观察和参与观察来研究社会现象。
总结词:探讨常人方法学在组织变革中的应用,分析如何通过关注组织成员的日常实践来推动组织变革。
介绍常人方法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观察和反思来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词
在教育领域中,常人方法学可以帮助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互动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语言运用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比较不同文化和社会
通过观察和描述不同文化中的社会现象,常人方法学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减少文化误解和冲突。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0f42e46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d.png)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8总学分数: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
在本门课程中将系统介绍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有代表性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和重要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思想,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最新开展,注重内容的逻辑性、规范性和联系实际。
具体说来,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从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开始,系统介绍自孔德、斯宾塞开始,到涂尔干、韦伯等形成阶段的社会学理论,经过当代前期的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互动论,到最后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的新开展。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有如下要求:1、系统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开展、分野与分期2、掌握重点社会学家和重要社会学流派的重要理论观点,并融会贯通3、能用某理论观点分析解释相关社会现象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导论1.1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2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分野与分期这一章从总体上介绍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以及从产生之初到今天这一整体过程中的理论流派和开展阶段。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从16世纪以来的社会史和思想史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2.1生平及理论倾向1.2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2.3实证主义的社会学学说孔德是“社会学之父。
他在社会学创立阶段做出了自己独特贡献。
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以及他的理论学说中核心局部: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并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3.1生平及理论倾向3.2个人主义社会观3.3社会有机论3.4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被誉为“社会学亚圣”,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具有非常高的声望。
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他的理论观点中的核心局部,即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另外,还要求学生比拟斯宾塞与孔德之间的异同,在比拟中更深刻地掌握二人的社会学理论观点。
第四章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4.1生平及理论倾向4.2社会学方法论4.3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4.4对自杀的实证研究4.5宗教和知识社会学涂尔干是社会学理论形成时期的重要经典理论家。
常人方法论
![常人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d2f533e3d0d233d4b14e69c8.png)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本观点:世界并非是独 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存在,而是人类主观建构 的过程,“世界因我而有,因我而存在”。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这个世界 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我们普通人是如何 建构这种意义的?
第十二章:常人方法论
常人方法论的理论背景 常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加罗德•加芬克尔(美,Harold Carfinkel, 1917-)195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4年之后长期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任教。代表作:《常人方法学研究》(1967)。
常人方法(ethomethod)是指普通人或社 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为解决各种日常问题所 运用的方法。
(一)论社会秩序问题
(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
常人方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常人在日常生 活中的常识推理实践(common sense reasoning practice)。
核心主张:日常实践是有序的、可观察的、 平常的、有取向的、理性的和可描述的。
日常实践活动的特征
权宜性(contingency)
可说明性(accountability)
行动的可说明性是指,行动的某些部分可以被 参与者或旁观者向他人描述或报道,并因此可以 被理解,不过这种说明也是局部的。
规则的作用不是用来规制行动的,而是使行动 成为“可说明的”。
反身性(reflexivity)
行动的反身性是指,行动与说明和场景之间 的不可分性。
加芬克尔对帕森斯秩序命题 的颠倒
稳定的、一再出现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 权宜性努力的成果或成就。
规则与其说是在行动之先,是行动的“蓝图” 和规定,还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使行动成为 “可说明的”、“可描述的”的一种工具。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e968377ccbff121dd368381.png)
第十七章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1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常人方法学的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1.常人方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1)加芬克尔哈罗德·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是常人方法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①人物生平加芬克尔1917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1935年起进入新泽西纽瓦克大学学习经济学,1942年在北卡罗莱纳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46年到1952年在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院师从帕森斯攻读博士学位,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衫机分校任教,于1954年在该校晋升为副教授,1957年到1966年曾就职于美国公共卫生部,现为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②学术贡献加芬克尔在1954年自己创造了“常人方法学”一词,该词英文为ethnometh-odology,由ethno、method、ology三部分组成,分别意为常人、方法、学问,合起来即是常人方法学,意为一门研究常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处事所用的方法的学问。
1967年他出版了《常人方法学研究》,利用舒茨的研究思路,来思考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行动理论,说明了常人方法学的研究程式,从而为常人方法学奠定了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该书是常人方法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2)其他代表人物除了加芬克尔以外,常人方法学的代表人物还有萨克斯、谢格洛夫、西库雷尔、齐默尔曼、波勒纳等人。
萨克斯发表的社会学与社会语言学的著作,对常人方法学特别是对话分析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西库雷尔发展了常人方法学的认知路线,他的常人方法学被称为认知社会学。
齐默尔曼的研究兴趣也在于对话分析,但主要是分析制度场景中的谈话。
波勒纳等人则对人们建构现实感的通用程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方法。
2.理论渊源(1)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尽管帕森斯是加芬克尔的博士导师,但加芬克尔也对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进行了批判,主张从日常生活经验角度来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与社会秩序问题,采取的主要是微观的视角,超越了帕森斯行动与秩序理论的困境。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5ca50e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0.png)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
常人方法学是一种研究人类思考和行为的学科,主要关注的是某些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
该学科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常人方法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类思维的一般特征、思维活动的各个层次和过程,以及人类行为的发生和变化机制。
其中,常人方法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社会认知,即研究人们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思考和理解。
在常人方法学的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是词义解释。
因为人们的语言使用和对词汇的理解都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来说,同一词汇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常人方法学通过探究人们对于词汇的理解过程,来研究人类思维的本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常人方法学并不是一种精密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也并非完全科学化。
相反,常人方法学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观察和个人的经验,因此,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常人方法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现代社会学理论——剧场理论和常人方法学
![西方现代社会学理论——剧场理论和常人方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697bba3c580216fc710afd04.png)
▪“20世纪60年代,一种更现象学式的互动理论出现了。
这一理论更多地源自舒茨的现象学传统,而非米德的实用主义传统。
该理论为分析互动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探究人们用以建构现实感所使用的方法。
这种强调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常人方法学。
就像名字所标明的那样,常人方法学研究人们使用的人际之间的…方法‟。
与胡塞尔和舒茨一样,常人方法学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在彼此之间创造并维持一种关于社会世界的现实感”(特纳2007:395)。
▪一、互动的反身性和索引性本质▪1、反身行为和互动(特纳2007:396)▪(1)互动行为维持着某一特定的现实观。
▪(2)即使事实与信念相反,但人类互动亦然支持相反的信念。
▪常人方法学:解释人们共享现实感被建构、维持和变革的概念和原则的发展。
▪“许多人类互动都是反身性的。
人们以支持特定现实观的方式来解释彼此之间的暗示、姿态和其他信息。
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也被以反身性的方式来解释,以维持信仰和知识的体系。
反身性概念集中注意于研究互动中的人们是如何维持这个预设——他们受特定现实所导引的。
许多互动论的探讨都强调这一问题:反身性互动是如何发生。
”(特纳2007:396)。
▪2、意义的索引性(特纳2007:397)▪(1)索引的知识:互动各方的传记、他们声明的目标、他们过去互动的经验。
▪(2)索引性表达:表达的意义是与某一特定的背景相联系。
▪(3)意义索引性的功能:在具体情境中,互动者是如何制造现实的。
▪ 1.1个人运用关于情境中何者为真的共同观念发展一套表达系统;▪ 1.2索引性概念到引着研究者进入实际的互动场景,进而来观察行动者如何建构索引性表达。
▪二、加芬克尔的早期研究(特纳2007:397-399)▪1、常人方法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寻求人们赋予世界以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
▪2、语言是使现实建构得以完成的媒介。
▪3、重视索引性,即社会成员与特定背景和情景相联系。
一个发言,其索引必然多于实际所说,还包含着只有在情景的上下文中方可明白的含义。
13第十三章 现象学社会学与常人方法
![13第十三章 现象学社会学与常人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65644b9ed630b1c58eeb557.png)
式。莫里斯(Morris)则主张,它们是她所谓的 创造性社会学(Creative sociology)中的两个学派; 道格拉斯(Douglas)则将其涵括于“日常生活之 社会学”(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标题之下。
2020/6/1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以外,舒茨生前
没有再出版任何著作,只是在各种杂志上发表了
数十篇文章,其中大多收录在他去世之后陆续出
版的四卷本《舒茨文集》(Collected Papers)中。
舒茨的学生瓦格纳(Helmut Wagner)还编撰了出
版了《论现象学与社会关系》(On
• 舒茨认为,作为社会科学分析对象的普通人,当他们面对 外在世界、理解世界时,并不仅仅是在进行感知的活动。 他们和科学家一样,也是运用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抽象构造 来理解这些对象,舒茨称这些构造为为“手头库存知识” (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普通人正是通过这些库存 知识来理解世界的。
• 社会世界:在理解他人行为的主观意义时,我们 往往和他人处在一个直接经验的世界;在理解客 观世界时,我们则处在一个匿名的世界中。理解 社会世界意味着理解人们界定其情境的方式。
• 社会世界包括直接经验世界和间接经验世界,后
2020/者6/1 又包括前辈世界和后辈世界。
10
生活世界
• 生活世界(lifeworld)即“包含人所牵连的种种 日常事物的总和”(纳坦森语,Maurice Natanson),是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 并被认为是最高的实在。胡塞尔最初称之为“自 然态度的世界”,它与自然态度和主体间性紧密 联系。舒茨接受了胡的下述观点:1、人类特有的 自然态度和生活世界,虽被熟视无睹,但却塑造、 影响了人们的角色和行为方式;2、人们感到他们 分享着相同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行为就象是生活 在一个经验和感知的共同世界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rn in 1917, Harold Garfinkel is one of a handful of sociologists to have founded a major sociological research programme, and he is perhaps the only one to have done so in the 20th century. Unlike many major theorists, whose individual contributions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sociological canon, Garfinkel's contribution is identified with a distinctive empirical approach that continues to be taken up in sociology and a number of other social science fields. He coined the term ethnomethodology - to describe a unique orientation to the production of social order. This term became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approach he founded. His book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1967) was a landmark publication that articulated the ethnomethodological programme and illustrated it with a number of studies. Much of Garfinkel's contribution is embodied in a research programme, consisting of studies written by his students who took up his research agenda.
3、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对常人方法学最主要的影响是他对“规 则”问题的批判性分析。此外,由于常人方法学对 日常语言的重视,许多日常语言哲学家对常人方法 学家的社会分析也产生了不少影响,特别是谈话分
析学者的许多想法都颇为收益于此。
4、符号互动论
戈夫曼对日常“接触”和 “互动仪式”的研究,与 常人方法学多有相契。他 晚年关于“互动秩序”的 提法也与常人方法学对秩 序问题的看法有异曲同工 之妙。
2、常人方法学的主要概念
(1)说明(accounts)是指 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宣称正在 从情境当中获取意义的能力。 说明包括语言和意义。
第十三讲 常人方法学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二、常人方法学的早期思想 三、常人方法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四、常人方法学的影响及其评价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创立于1960年 代中期,这个词是由加芬克尔在1954年发明的。 “ethno”指的是普通人,“methodology”是方法论 之意,所以常人方法学分析的是普通人处理日常生 活社会互动的基本方法。 该理论的思想来源是:⑴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⑵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⑶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 言哲学;⑷符号互动论;⑸经典社会学理论。
2、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是对常人方法学影响最大的理论 传统,为常人方法学家提供了如何解决社会学问题的基 本思路。 胡塞尔认为知识,仅限于直接来自感性现象,其余的知 识范畴,属于人对事物的直觉,深思或内省之产物,应 该给予祛除。舒茨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日常生活世界的 了解与描述。这两种观点对常人方法学有很深的影响。
1、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常人方法学理论是帕森斯理论的一种“颠倒”,即将帕森 斯对社会秩序的解释“去神化”和“去物化”,使整个帕 森斯的秩序理论摆脱意志论的色彩,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的经验角度来理解社会秩序。 对帕森斯的理论进行批判,认为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 动者权宜性努力的“成果”;规则在行动之后,是使行动 成为“可说明的”一种工具;如果存在社会“秩序”的基 础,那也是认知性而非规范性。
2、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
(1)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日益脱离
社会进行了经验的批判; (2)拒斥传统社会学研究中建立在科学主义与客 观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学假定; (3)对传统社会学科学理性的批判。
三、常人方法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1、常人方法学的批判特点
⑴反身性:传统社会学太过缺少自我批判。 ⑵传统社会学未能真正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建构知识,背 叛社会事实。 ⑶传统社会学把把生活世界当作取材对象,殊不知每一 种题材都能单独扮演主题的角色。 ⑷在讨论科层制或组织内行动时,常人方法论则研究行 动者使用这些因素的实际情形。 ⑸常人方法学主张社会化是小孩与成人之间的双向沟通 的互动关系。
5、经典社会学理论
常人方法学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接近经典社会学家 的观点,如涂尔干晚年对社会认知的关注,韦伯 对社会学方法论的论述和解释社会学的设想,尤 其是齐美尔对“社会如何是可能的” 的思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常人方法学的早期思想
1、常人方法学代表人物
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 萨克斯 谢格洛夫 (Emanuel Schegloff) 沙德诺 (David Sudnow) 特纳 (Roy Turner)
总的来说,常人方法学反对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的客 观实体论”,否定社会事实的外在性与约制性。认为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依照其社会化所习得的规 范与价值,作为参考架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日常 生活中,都在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
常人方法学反对功能学派和互动论的“社会事实的既 存论”。这两派都忽视了互动过程中个人的自主性与 主观意义的存在。常人方法学特别重视个人的情境释 义及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