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地产换帅内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海地产换帅内幕
中海地产与大股东中国建筑的矛盾源远流长,在国企复杂的权力拉锯和巨变的行业环境之下,中海地产下一步将走向何方?《财经》记者董文艳/文马克/编辑11月15日深夜,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郝建民突然辞任,董事会副主席肖肖接任。《财经》记者获悉,当晚消息一出,中海地产一些正在外出差的高管被要求紧急返回总部待命,对离职缘由亦不知情。“这是一次突然袭击,总部很多人事先也不知道。”一位中海地产总部员工说。截至发稿,郝建民因何离职,是否有高层授意或其他不可知因素影响,尚无定论。但据《财经》记者了解,中海地产大股东中国建筑与中海地产的矛盾源远流长,或为此番变故的深层原因。矛盾源远流长矛盾源自管控,早在中海地产诞生时便埋下内部争斗隐患。1979年,中建在香港安家,后组建中建控股子公司中国海外集团。早年,孙文杰从中建授命,带一队人马赴香港做工程总包。之所以取名中国海外,是因为在中建内部,最早给中海地产的定义便是出国做工程承包代建,赚外汇回来。主业是出国代建,顺便在香港做地产开发。在中建各大工程局负责人眼中,“早年中海地产是中建看不上的小拇指”。中建投资孙文杰做中海地产,类似如今的创业风险投资。那时,孙文
杰凭借其母公司中建的关系,承接了华润等国资背景企业部分工程代建。尽管有步步做大的势头,但中海地产当时的业务量与业绩,完全无法与中建匹敌,更无法得到母公司更多的关注度。由于做地产开发比工程代建获利更多,1988年,在中海地产集团之下,孙文杰成立子公司中海地产,中海地产亦是中建系统的孙公司。中海地产早年在香港和澳门投资地产开发项目,多与港资地产企业联手合作开发。后瞄准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拿地开发。1992年中海地产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家以自身在港资产直接上市的中资企业。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中海地产,公司市值从超340亿港元骤降至43亿港元。在中海地产人看来,那时母公司中建并未尽全力拯救中海地产,中海地产更多靠自身力量转危为安,在紧要关头贡献现金流的,是中海地产代建业务线承接的数个香港大型工程及内地数公司。这为此后双方关系紧张埋下伏笔。这轮濒于破产风暴,让中海地产人发觉,尽管身为中建旗下公司,但一定程度上,依靠母公司输血的想法已然破裂。至此,孙文杰率领中海地产坚定转向。一方面加大力度在港澳做代建,同时去中东等地代建工程赚取现金流,另一方面大规模加码内地城市的地产投资。为争取大股东中建支持,孙文杰也强化海外工程建设,赚得利润多数上缴中建,之后再抽取其他资金投资中国内地。这轮内地加码让中海地产规模
迅速膨胀。以致到2002年末,中海地产主营业务销售额已达29亿港元,仅次于当时中国最大规模房企万科。由于中海地产将业务重心转移至地产开发领域,且战线拉回中国内地,这条业务线与中建最早成立中海集团,主打代建业务的初衷产生偏差。脱离了海外发展的指导路线,此举令中建内渐生不满。2001年,孙文杰担任中建董事长。孙上任后,一直在平衡中建与中海地产的关系。此后,中海地产一些项目强制规定必须由中建施工参与,同时强化中海地产利润上缴至中建总部,再由中建总部分利润给各大工程局这一分配制度。以此彰显大股东中建对中海地产的支配地位。孙文杰治下的中海地产,整体思路为加大力度赚钱,做大规模,提升利润率,从而向国资委证明中海地产的成功。同时及时上缴利润,满足大股东中建的要求。然而,中建与中海地产矛盾并未真正消解。过去,中海地产不仅规模快速扩大,利润也维持高位。利润高一面源自其地产开发利润相比中建传统建设业务而言,已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中海地产最初采取最低价中标模式,通过强势压低工程方利润的做法,减缩成本,提高利润。香港起家的中海地产,较早接受市场化及盈利原则,由于出身中建系,对工程中的利润点了若指掌,使得中海地产压成本能力更加高于同行。而这让中建各工程局因自身利润被压低更为不满。在内地,此种做法逐渐演变成,地产开发
商中海地产开始指挥工程方兼股东方中建。中海地产的一个地方公司总经理,一度可以指挥中建工程局负责人。且中海地产常从中建各大工程局抽人来支援。在国企中,这一级别不对等现象性质特殊,如同乙方级别高于甲方。不满渐渐积压,源头在利润和人才管控。中建与中海地产的关系已有不可调和之矛盾,处在爆发边缘。孙文杰及后来的中海地产接任者孔庆平都意识到这一点,二人都身段柔软,善于平衡。此后,中海地产通过利润上缴制度来尽可能压制大股东的不平衡感,弥补关系漏洞。同时,也逐渐从中海地产内部弱化国企科层层级制度,减少从中建抽调人才,改为加大中海地产自身人才培养,如大力发展“海之子”人才工程。努力平衡之下,局面维稳,矛盾压制,双方渐相安无事。同门交锋然而,好景不长,被掩盖的问题几经发酵,再度出现。由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结束,中建业务利润出现下降苗头。由于承建业务与地产开发一样有利润滞后表现,数字在2012年反映出来,中建的业务利润率增速仅15%,增速下滑。中建内部出现冗员等管控问题。中建各大工程局普遍感受到压力,意识到,在工程代建之外,地产开发才是真正的利润奶牛。“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拖欠工程款,用地来顶账。而顶账的项目,都给了中海地产去开发。各工程局还是没有吃到肉,但经营压力却实打实给了中建工程局。
中建对于赚得盆满钵满的中海地产很气愤。”一位接近中建地产的人士说。在外部市场的变化背景下,中建各大工程局经营指标多无法完成。而中建内部认为这与中海地产受益于内地房地产市场,通过长期压低各工程局工程款、提升溢价能力不无关系。加上此时的子公司中海地产承接了中建的顶账项目开发,又筑墙封闭,与中建系统交流较少,且自身人才体系生长,内部俨然如同独立王国。至此,大股东中建系对于中海地产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为了缓和新矛盾,孙文杰着手于中建内各工程局联合成立一家地产公司,即中建地产。中建地产开始负责将各地政府顶账的土地项目重新揽至麾下,自己做开发,分利润。此后,背靠中建现金流,中建地产也开始走招拍挂拿地路线,渐入地产公司发展正轨。中建系与中海地产的矛盾局面暂得以缓解。2010年5月,孙文杰从中建退休。《财经》记者从数位中海地产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此前,孙文杰曾钟意于同为中建出身、一直在中海集团奋战的孔庆平接任其位。孔庆平曾与中建系统出身的易军展开角逐,但最后易军得到更高层面支持,接任中建董事长之位。而孔庆平则继续担任中海地产董事会主席。“和孙文杰与母公司中建乃至住建部各领导关系紧密不一样,孔庆平在中建一直没什么话语权。此后中海地产领导层班底与中建的关系,一代比一代疏离。”一位原中海地产中层管理者对《财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