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获奖作品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一等奖课件)

革命的评价 问题五: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评价
问题六: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为以 后中国革命提供了什么历史教训?
问题探究二:关于武昌起义(5分)
有人认为武昌起义是偶发事件?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为什么?
武昌起义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因为当时主客观条件基本成熟 客观条件: (1)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湖北新军前往镇压保路运动,武汉兵力空虚。 主观条件:革命党人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 (1)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提出及革命思想的传播; (2)组织准备:同盟会的成立加强了革命力量的联合; (3)武装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及黄花岗起义加速革命进程。 (4)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随机应变、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理念特点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
1、学习方式—— A 以学生为主体, B 强调主动探究与体验,
C 重视学习过程,
D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2、教学模式—— A 重视起点行为
B 注重教学目标设计
C 兼顾教学预设与自主生成
教材分析
问题探究四: 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封建势力强大,有人认为是因为 袁世凯运用两面手法欺骗了革命党人,也有人认为是因为 革命党人太软弱。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以上所述三个原因都是。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袁世凯的 两面手法; 主观原因: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底,导致资产阶级 力量弱小,且具有软弱性。
学习测试
1、(1分)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 以被称为“辛亥革命”,是因为它是: (B) A.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B.爆发在农历辛亥年 C.孙中山领导的革命 D.首先在武昌爆发 2、 (难度系数:1分) 武昌起义之所以是辛亥 革命的开端,是因为它是: (C) A.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 B.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C.全国革命高潮的开端 D.一次推翻了清王朝的武装起义
(精选模板)高中历史说课稿三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三篇高中历史说课稿篇1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一)知识构建功能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1、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2、重要的国际关系(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3、民族解放斗争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
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赛课说课稿

高中历史赛课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一节高中历史课,主题是“文明的交汇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这节课旨在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探讨,让学生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单一的路线,而是一个由陆地和海上多条贸易路线组成的网络,它连接了古代的中国、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这条路线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一直延续到15世纪,对促进东西方文化、商品和技术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探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将了解到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通过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同时,希腊雕塑艺术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艺术风格。
此外,我们还会讨论丝绸之路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如,纸张和印刷术的西传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丝绸之路上的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也促进了东西方科学的进步。
在课程的中段,我会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具体历史事件。
比如,我们将会分析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探讨他的使命如何开启了东西方的直接联系。
我们还会讨论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长安成为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使者。
课程的后半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现代世界的启示。
丝绸之路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是文明进步的关键。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与合作?最后,我会组织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每组需要从经济、文化、外交等不同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在座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一课高中历史的内容——《古代文明的交汇与融合》。
一、教学目标在开始本课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内容,我们设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明交汇与融合的基本概念、主要事件和历史意义,能够分析古代文明交流的途径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古代文明的交流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的交流途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明交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其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学法指导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文明,以及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2. 古代文明的交汇点: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如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的开辟等,展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3. 文明的融合与影响:分析古代文明交流后,如何相互借鉴、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历史问题。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交流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文明交汇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在古代,不同文明是如何相遇和交流的?这种交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此作为新课的导入。
2. 讲授新知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几个重要的古代文明交汇事件,如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传播、丝绸之路的开通、罗马帝国的扩张等。
高中历史精品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一等奖第 3 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
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
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高考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考历史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就高考历史课程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说课。
我选择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希望通过这次说课,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成就,掌握其发展脉络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次说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 火药的发明及其军事应用- 指南针的发明与航海事业的发展- 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三、教学重点1.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它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 火药和指南针在军事和航海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古代科技成就与现代生活的联系理解不够深入。
2. 古代科技成就背后的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讲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科技成就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代科技成就的成因及其影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按照教学内容,逐一讲解各个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3. 互动讨论: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点评。
4. 案例分析:选取造纸术或印刷术的发明过程,让学生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小论文,以加深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高中历史说课稿10分钟(优秀4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10分钟(优秀4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如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较新高中历史说课稿10分钟(优秀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说课稿模板篇一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材分析: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本课主要讲美国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
它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后来又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且对我国当今政治的改革大有裨益。
因此本节内容的地位十分重要。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邦联与联邦的区别;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能够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美国两D制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历史唯物世界观B.通过学习三权分立,认识国家稳定对于当今各国的重要意义。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787年宪法中体现的分权制衡的原则难点:对比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初中课程中已经有所涉猎,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主要是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2、学法指导:卢梭说过: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因此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以设问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如独立后的美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美国的开国元勋是怎样解决的?4、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过程:(本课我将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1、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奥巴马与华盛顿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如: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谁?那美国一任总统是谁?他对美国有何贡献?这样从现实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间距离。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版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探索文明的交汇点》。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起穿越时空的长廊,探索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理解这些事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文明间的主要交流方式,掌握丝绸之路、罗马大道等历史交通线路的基本情况,理解这些交流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审视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心,使其认识到文明交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的交流方式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明交流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以及这些交流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三、教学内容与学法指导(一)文明的交汇——丝绸之路1. 丝绸之路的起源与路线: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
我们将从它的起点长安出发,经过中亚,一直到欧洲的罗马,了解这条路线是如何影响沿途各国的文化、经济和政治。
2.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通过具体案例,如佛教的东传、阿拉伯数字的西渐等,让学生感受文化在交流中的传播与变异。
(二)罗马大道——文明的融合与扩张1. 罗马大道的建设与作用:罗马大道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它不仅促进了帝国内部的统一,也加强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2. 罗马与其他文明的交流:通过分析罗马与希腊、埃及等文明的互动,让学生认识到文明交流的双向性和互利性。
(三)文明的碰撞——十字军东征1. 十字军东征的背景与影响:十字军东征是宗教与政治的交织,它不仅改变了地中海地区的力量格局,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 十字军东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通过探讨十字军东征期间的文化交流,如西方对东方科技的接受,东方对西方宗教的态度等,引导学生理解冲突与融合并存的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