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默夫妇电影赏析
是什么毁了这个家(克莱默夫妇影评
是什么毁了这个家?—谈谈电影《克莱默夫妇》《克莱默夫妇》取材于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普通人的家庭剧。
正因为它的故事是当时社会尖锐的话题,触动着每个人的敏感神经,再加上一些单身家庭的人的亲身体会,更是让人感动流泪。
我们看到像克莱默一样为养家在外面辛苦工作的男人,承受着事业和家庭困扰,但还是得苦苦支撑地生活;我们看到像乔安娜一样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业和梦想却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忙碌着重复无味的家务活,缺少丈夫的爱,自己的想法没得到丈夫的回应和认同;我们看到了像比利一样的无辜的小孩子,他们还只是个小孩,本该美好的童年却要承受没有父爱或母爱的痛苦,这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多少阴影。
是什么毁了这个家?他们每个人都是无辜的,到底是什么毁了这个家呢?泰勒-克莱默是个优秀的广告职员,他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工作,而一切为了就是家庭能够有充足的物质支撑,他以为只要有了物质上的满足就能给家里带来幸福,但他错了,过度的重视这个导致他忽略了对妻子和儿子精神上的供给。
妻子和儿子需要的爱他没有给予,他没有给妻子说出心里话的机会,他不理会妻子的感受。
他整天忙碌而无暇照顾妻子乔安娜和6岁的儿子比利。
最后忍无可忍地妻子终于还是离家出走,无论克莱默百般劝阻都无济于事。
泰德的生活瞬间陷入了混乱之中。
他无法兼顾繁忙的工作和照顾孩子两件事,经常遭至上司和儿子两方面的不满。
邻居泰尔玛的出现在剧中至关重要,他就像泰勒在黑暗世界投入的一缕阳光,是多么的温柔和温暖。
泰勒和比利相依为命,渐渐地父子两人亲密无间,难以分离。
在其中,他们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互相理解的阶段,当泰勒不允比利没吃晚餐就吃冰激凌的段落时,比利不听父亲的话吃了冰激凌,父亲对儿子发火,最后比利主动道歉的情节亲切感人,在一次游玩中比利不慎弄伤了眼睛,泰德抱着儿子疯狂地跑到医院。
手术时,泰德紧紧地守在儿子身边寸步不离。
在很多磕磕绊绊中,父子之间的相爱让人为之流泪。
就像泰勒说:“我不知是那本书说,女人天生就有母爱,男人对孩子的爱就比女人少。
克莱默夫妇电影影评
任何事情牵扯到男女权问题的时候,似乎都是一个雷池禁地。
人们暧昧着,躲闪着,选择沉默以对,或者避而不谈。
归根到底,这其实是一个人权的问题,实在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为什么不说是女权,因为一牵扯到女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与之相对性别的男字放在对立的方向上作答。
长久以来,我们都希望在探讨人权问题时,男女两性是平等的。
而不是对立的。
但是很难。
这出于某些固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模式的束缚。
男人认为女人应该怎样,女人认为男人应该如何。
于是在父系氏族社会的稳固下,受到性别压制的另一方才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套价值体系形成和发展运动。
一个族群,如果只是因为女人会经历一个十月怀胎的过程就抹杀了女性的劳动与创造价值,就在分工上出现了排他性那是不公正的。
尽管我们的时代圈里,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合理的不公存在着。
影片《克莱默夫妇》拍摄时美国女权运动余波未散,该片受女权主义影响,反映的是一个受女权主义影响的主妇从离家到离婚与丈夫争夺儿子抚养权最后又为孩子而复归的故事,那是70年代美国后工业时期社会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在家庭日常与社会生活协调中失衡,迷茫进而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离散。
男人与女人在现实里的激战,从上古开始到当下,似乎永远都打不完。
我们的沙龙会里有一个同学提到《圣经》里上帝对夏娃的惩罚是不公的,因为上帝错误地认为夏娃诱使亚当吃下禁果的缘故。
这让我想起在创世纪的神话故事中,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并以亚当为模型创造出了夏娃,从此亚当才有了同伴不感到孤单。
而偷食禁果的故事,最初是一条狡猾的蛇诱使了亚当。
蛇的意象是什么呢?大抵人们静思己心时,发现欲念频生的过程就如一条毒蛇在蛊惑心智。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蛇是原罪的影像,我们尊重这个概念的定型及影射。
进而,出于理性的思考,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夏娃是亚当的附属品。
因为亚当先于夏娃出世。
然而如果依据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论,则夏娃与亚当是共生的。
夏娃存于亚当的心上,是亚当心上的那根肋骨。
影片《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对于这部1979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自己刚开始并没有迫切继续看下去的强烈欲望。
刚开始平缓的剧情并没有引起自己的兴趣,只看到了前半部分就看不下去了,后半部分是和同学一起看的,这次真的不一样了,被剧情深深的吸引了,哭了。
为了父子的亲情也为了夫妻间最后达成的理解。
影片以一个离婚家庭为背景,讲述了父亲与儿子的生活。
最吸引人的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泰德与乔安娜法庭争取孩子抚养权,从双方的陈述中,我们看到了不容忽视的一些社会问题。
1女人究竟该不该在婚姻中保持经济独立2母爱就一定多于胜于父爱吗?3.夫妻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秘方是沟通,不沟通是婚姻裂痕的导火索影片给人们以一种警醒,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冲击。
当看到泰德对小比利说他要和妈妈一起生活后孩子那悲伤的神情我哭了,为了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如果我不喜欢,可不可以回家”心痛了,离婚对孩子会是怎样一种伤害呢?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父子俩做早餐的场景,或许是导演有意的设计吧,由开头的略带幽默的手忙脚乱的慌乱到结尾父子俩一起在悲伤笼罩下娴熟的合作最后一顿早餐。
给观众呈现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我们体会到了父子俩感情的日渐融洽,反应出比利对没有妈妈的日子的适应,也体现了比利对这种生活的接受。
最主要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情绪吧,引起观众的共鸣。
影片结尾定格于电梯里乔安娜含泪的笑脸。
她放弃了,她爱他的儿子,因为爱所以放弃。
影片发人深思:男人应不应该为了事业而忽视家庭,女人是否注定成为家庭主妇,离异对孩子身心有无法弥补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固有观念: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却被定位成贤妻良母。
乔安娜因为受不了家庭主妇的压抑逃离了泰德的生活代价是舍弃儿子比利。
为了独自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难道没有其他的途径了吗?泰德在乔安娜离开后身兼母职。
他固然体会到身为妻子身为母亲的辛劳。
无疑他是深爱着比利的。
如果夫妻间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或许就不会出现离婚的不幸结局。
乔安娜争取自己的自由胜利了,导演由乔安娜的出走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女性对自己独自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她们已经不谙于做一辈子的家庭主妇,有追求自己事业与理想的权利。
克莱默夫妇
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男人伟大的父爱。如果说《杀戮时刻》里佩服杰克的才智和耍酷值得佩服,《荒岛余生》里查克的信念值得钦佩,《阿甘正传》里这部影片向人们展现了男人可贵的一面———父爱。面对失意,面对失业,面对比利的责怪,泰德表现了男人拥有的勇气、才能、执著、信念,还有伟大的父爱。有一幕让我至今记忆幽深,那就是当比利从栏杆不幸摔下受伤的时候,泰德焦虑惊慌失措的表情和抱着儿子在熙攘人群奔跑以及在医院和儿子握手共渡难关的那一组镜头。那一刻,让我深深体会到泰德对儿子刻骨铭心的爱,让我想起他巨大的转变——从过去那个不顾家庭琐事,不知道孩子年级,不会做法式烤面包,一心工作的大男子,变成了一个能置身于一群妈妈之中,感情投入地观赏比利在舞台上幼稚演出的父亲。泰德在庭辩中说的一句台词“哪条法律规定母亲一定比父亲更适合照顾孩子?母爱必定大于父爱?”,是他18个月生活的深刻体会,也是一位父亲对家庭、对儿子的深爱。为了展示这个主题,影片不惜笔墨地进行了刻画:面对工作和儿子的选择,泰德执着的选择了儿子,丢掉工作后想到的是会因此失去儿子的抚养权,18个月中的每一天都耐心和温和的对待儿子,为了儿子每天都在机智而坚定的找工作等等,这是我看到过的最感人的舐犊情深,这一切都是在向观众表达一个父亲对孩子无私付出的事实。
本片的故事再平常不过,母亲忍受不了自己的家庭地位,毅然选择离开丈夫和孩子,丈夫承担起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身份照顾儿子,母亲回来抢夺孩子的抚养权,最后母亲打赢官司,却因对孩子的爱放弃了对孩子的抚养。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的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故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稀松平常的故事却使观影者被深深的吸引,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这就是该片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的魅力所在。我认为,本片作为一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影片,视听语言成熟而并不出色,画面和音乐的美感并不能和今时今日的“大制作”相比,而本片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故事的架构非常完美,既使观众很轻松的接受又能给人以思考甚至是自省。
克莱默夫妇 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本片自艾弗里·科尔曼同名小说改编,由罗伯特·本顿导演,于1979年拍摄的一部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电影——克莱默夫妇,获得了第52届奥斯卡五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
为何这样一部内容极其普通的电影能获得如此多的肯定?下面就听我细细道来。
泰德·克莱默是一位广告设计师,整天忙于事业而无暇照顾妻子乔安娜·克莱默和儿子比利。
在经历婚姻七年之痒后的一天,厌倦了家庭务事和丈夫漠不关心的乔安娜,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抛下丈夫和儿子离家出走,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泰德的生活骤然陷入混乱之中。
但通过泰德的不懈努力和对儿子无尽的爱,父子俩度过了艰难时期,渐渐适应了没有妻子的日子,此时他俩已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转眼间一年半过去了,泰德忽然接到乔安娜的电话,两人在一家餐馆见了面。
如今乔安娜已是收入丰厚的设计师,她前来纽约是想获得比利的抚养权,两人不欢而散。
开庭在即,然而就在此时,泰德却不幸失业。
为了争得儿子的抚养权,他几经努力,终于在二十四小时内又找到了一份工作。
法院开庭,泰德的律师竭尽全力,但法官还是把监护权判给了乔安娜。
为了避免给比利带来影响,泰德放弃了上诉。
父子俩分离在即,俩人在一起做最后一顿早餐。
等待中,乔安娜打来了电话,她见到了泰德,因为内心的愧疚和对孩子真切的爱而改变了主意,让孩子继续生活在家里。
影片在电梯关闭时开始讲述故事,也在电梯关闭时戛然而止,前后呼应,实则巧妙!片中有非常多的感人情节,比如比利在公园玩的过程中不小心掉下来,泰德抱着儿子不顾一切的奔跑寻找医院,并在比利要忍受缝10针的痛苦时,毅然绝然地对不准他进入陪护的医生说“我是他父亲!我要去陪他!”最终是泰德那伟大的父爱让比利学会了坚强,渡过难关。
还有最后,当法庭把抚养权判给乔安娜时,泰德仍在寻找最后一丝机会,“如果我上诉呢?”当听到律师说:“这回你得付出孩子的代价,我必须传唤孩子作证”时,泰德纵然不舍却还是放弃了上诉的权利,因为他不能伤害自己的孩子。
克莱默夫妇观后感
克莱默夫妇观后感幸福e家:《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克莱默先生像所有的丈夫一样,醉心于工作之中,而克莱默夫人,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家庭主妇,操持家务,打理家庭丈夫孩子。
但是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却暗藏波澜。
克莱默夫人不满丈夫的冷漠,不顾及她的感情只知道工作,她过的非常不开心。
最后,她毅然选择离开,离开家庭和孩子,去寻找自己的生活。
而另一方面,因为克莱默夫人的离开,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克莱默先生,他焦头烂额的应付着工作与儿子,在家庭和事业中间忙得焦头烂额团团转,他和小孩的关系也由最开始的尖锐相对转化为互相疗伤,直到重建家庭秩序,进入到其乐融融的温馨状态……看了这个电影,我们有很多的感受。
影片一开始便是克莱默先生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的样子,甚至下班了也不想回家,而是缠着同事和上司讨论工作。
回家后丝毫感受不到妻子的异样,炫耀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就。
就连妻子拿着行李要走也不当回事,反而大发脾气,宣泄自己的工作压力。
大男子主义,自以为是,投身工作,忽视家庭,无视妻子。
这就是克莱默先生,这也是克莱默先生所代表的那一类结了婚的男人们。
这种家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男人养家,女人做家庭主妇。
在这些男人的眼里,妻子在家里所做的一切都是“轻松”的,家务、带孩子,几乎是举手之劳;而自己在外拼搏,才是真正对家庭的贡献,没有自己家庭就无法存在。
所以妻子要完全配合自己,否则就是不合格。
克莱默先生对乔安娜说,他确实回家晚了,但这也是为了工作。
这句话已经是他最大的让步,仅此而已。
对他来说妻子只是因为受了忽视而闹脾气。
乔安娜真的走了以后,他气急败坏,原因是他正在争取一个大客户,工作非常紧张,妻子竟然挑这个时候离家出走,实在太不懂事。
他一点都没有担心妻子,只是埋怨。
在后来争夺抚养权的法庭上,乔安娜说克莱默先生从未与她沟通过,每当她想倾诉想沟通,他都选择敷衍她。
这是多么多么痛苦的事!自己的丈夫都不肯花一点点的时间和自己谈心,谈了也不当回事,那这个世界上究竟还有谁是在乎自己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话实在不假。
克莱默夫妇中父亲给比利做饭的片段赏析
克莱默夫妇中父亲给比利做饭的片段赏析母亲的爱如同涛水般澎湃,一般母亲都是感情上表现比较明显的,我们总是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母爱无私。
但是父亲的爱比较深藏不露,父亲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只会默默地付出。
很多人说自己的父亲是多么严厉,而是我们不知道他严厉背后的故事。
我们小时候肯定会犯错,父亲有可能会直截了当地指出你哪里错了,又该怎么做。
《克莱默夫妇》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父子情,他们由当初错误百出变成了默契度十足的父子。
克莱默是一个工作狂,他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而不知道冷落了自己的妻子。
妻子对此也很愤怒,所以选择和他离婚。
克莱默一直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工作,让家人过得更好,这就是他最大的目标,自己也没想到会这样。
第二天比利要单独和爸爸在一起了,爸爸也没有经验,他们俩做饭也是失败的。
他还要送比利去上学,他还问比利上几年级了,这足以说明克莱默平时有多不关心比利了。
乔安娜离开以后,比利非常想念她,克莱默帮他收拾玩具时,发现比利还留着妈妈的一张照片。
他们的日子逐渐恢复常态,爸爸也学会了如何打理家务。
因为克莱默既要忙家务,还要工作,所以事情总不是两全其美的,他在工作上又有了失误,所以老板很生气,克莱默心里肯定也不好受。
克莱默和比利一起吃饭,但是比利执意要吃冰淇淋,但是克莱默制止不了,所以就把他关进了房间。
比利一直在哭,然后克莱默等他没有哭的时候进去看看儿子,他给儿子盖上被子,这时比利也没有睡。
他们俩聊了一会儿,克莱默说出了乔安娜为何会离开的原因,是因为他想要乔安娜成为某种人。
克莱默和比利相处的越来越融洽了。
克莱默教儿子如何踩脚踏车,他大声说,不要停,这意味着克莱默希望儿子能够沿着道路一直走下去,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克莱默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同时关心的叫儿子不要起太远了。
克莱默有一次送比利去上学,这和第一次截然不同,他要比利亲自己一下,离开的时候也是一直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儿子,这和第一次送儿子来学校匆匆忙忙离开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克莱默眼中的不舍与关心。
《克莱默夫妇》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反思
《克莱默夫妇》对⼥性⾃我价值的反思《克莱默夫妇》作为⼀部反映社会伦理的电影,淋漓尽致地将单亲家庭以及传统伦理道德刻画得深刻⽽细微。
该部电影全⾯透视了传统世俗视野下的⼥性⾓⾊与地位,将⼥性囿于相夫教⼦、安分守⼰、与世⽆争的贤妻良母、应该⽢⼼失掉⾃⼰的个性、成为男权社会和家庭的附属品这样的框架中。
通过对主⼈公乔安娜不满社会伦理现状、极⼒颠覆⼥性现有地位、重新回归⾃我的建构,全⾯反映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以乔安娜为代表的⼥性颠覆刻板、回归⾃我的艰⾟历程,揭⽰了乔安娜现象对现代⼥性的⾃我价值。
电影《克莱默夫妇》刻画了⼀场令⼈震惊、令⼈反思的家庭悲剧,描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传统婚姻观对具有较强独⽴意识⼥性的束缚,也正是这种世俗的婚姻使得乔安娜向往美好的⽣活终结和痛苦的开始。
该部电影全⾯透视了传统世俗视野下的⼥性⾓⾊与地位,将⼥性囿于相夫教⼦、安分守⼰、与世⽆争的贤妻良母、应该⽢⼼失掉⾃⼰的个性、成为男权社会和家庭的附属品这样的框架中。
然⽽乔安娜作为敢于向世俗挑战的⼥性形象,为了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肯定、为了⾃⼰的理想与思想敢于通过⾃⼰的努⼒和奋⽃⽽换来⼈⽣悲剧。
影⽚表⾯上看是⼀部普通的家庭剧,之所以还能获得强烈的反响、震撼⼈⼼,是因为该部影⽚的题材和主题从⼀个普通的家庭悲剧出发触动的是整个社会的现实,有着发⼈深省的强烈影视效果。
影⽚中塑造的⼀个普通家庭在精神层⾯上巨⼤变化有着⾮常普遍的现实意义,让每个⼈都会联想到家庭⽣活中所⾯临的误解、⽆助。
电影中⼥主⼈公的⼼灵创伤依然为现代⼈所体验,具有强烈的现代现实意义,是⼀部跨越国界、感动世⼈的经典之作。
本⽂通过《克莱默夫妇》中对⼥性⾃我价值反思的⾓度对男权主义思想下⼥性刻板形象、对夫妻⼼理刻画去透视⼥性⾃我价值、对乔安娜颠覆传统思想下的⼥性形象、对⼥性⾃我价值的反思与启⽰进⾏了详细的分析。
⼀对男权主义思想下⼥性刻板形象的分析影⽚中刻画的主⼈公乔安娜作为美国名校毕业的⾼材⽣,天⽣具有聪慧伶俐的资质,并拥有较强独⽴能⼒。
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甜中带酸,酸中带涩,涩中亦有无穷回味,这就是我看完影片《克莱默夫妇》的感受。
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场面,有的只是两个实力派演员对于家庭与亲情的完美演绎。
《克莱默夫妇》,这部1979年拍摄的美国影片,在临近2009年之际仍然给我们这些中国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平常的故事,简单的画面,却丝毫掩饰不了影片跨越时空的巨大吸引力。
生活中的小题材,成就的却是电影中的巨作,感染观众之余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乃至自省,这也许是影片最大的成功,也是电影最高的境界所在吧。
也许只有从影片的英文名字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导演的深意。
《Kramer vs. Kramer》,看上去是一场克莱默夫妇之间的战役,但这场战役远不止在克莱默夫妇之间进行,也远不是父母争夺小孩抚养权那么简单。
这是父爱与母爱的较量,是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挑战,是爱与爱之间的冲突。
可以说,冲突不仅贯穿影片始末,也激荡在观众的心中。
没有大的场面,没有煽情的对白,但观众的心却被牢牢抓去。
当被观众同情的冲突双方对簿公堂的时候,真正的矛盾展开了,真正的冲突爆发了,观众也就在此时发现自己的内心在跟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挣扎。
Vs.,这是整部影片的核心词,克莱默夫妇在争夺,泰德内心在挣扎,乔安娜内心在挣扎,比利内心在挣扎,每个观众内心也在挣扎。
能够把人物的内心斗争刻画得如此到位,把戏剧冲突表现得这般淋漓尽致,实乃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
还是从影片的开头讲起吧。
影片以母亲乔安娜的离开为开头,当乔安娜声泪俱下地向儿子比利倾诉自己的爱时,每一个观众都将自己的同情毫不犹豫地给了乔安娜,同时也不免心存疑惑,既然乔安娜那么爱自己的儿子比利,为什么还要离开他呢?是丈夫泰德的背叛,是自己另有所爱,抑或其它?无论怎么样,乔安娜离开了,带着痛苦的眼泪,带着内心的斗争,带着观众的同情和疑问,她最终选择了离开。
当离开时电梯门缓缓关闭的那一刻,影片的另一个主角登场了。
准确地说,乔安娜的离开标志着丈夫泰德以一个父亲的形象登场。
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看完此部电影,感觉确实一举囊括五项奥斯卡奖项实至名归。
在此应用课上讲的一些表现手法进行几个场景的分析。
泰德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作为一个广告设计师,事业有成,然而在他兴冲冲回家想同妻子分享自己即将升职的消息时,妻子却告诉他她再也无法忍受泰德一心扑在工作上忽视了妻子儿子整个家庭,她已然决定离家出走。
这一切将泰德的生活彻底打乱,不得不在工作同时照顾儿子,如何带孩子对于泰德来说简直是灾难:第一次做早餐的手忙脚乱;对于购物一窍不通的他只得接受儿子的指导;同时影响了工作不得不向老板保证自己可以应付这一切,为后来丢掉工作埋下了伏笔。
泰德在单独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渐渐学会了很多,父子二人在相依为命中变得密不可分,父子关系相比从前日渐密切,他教小比利骑自行车,买冰淇淋,小比利眼睛受伤他心急火燎抱着比利奔向医院…此时事业有成的妻子乔安娜却找上门来争夺小比利的抚养权,双方对簿公堂,泰德最终败诉了,但最终乔安娜意识到父子二人密不可分,放弃了与泰德争夺抚养权,父子二人终归得以在一起。
当妻子乔安娜找上门来时提出诉讼时,泰德恰好因为照顾儿子影响了工作被老板炒掉了。
为了拥有抚养儿子的资格,泰德必须迅速找到一份新工作,心急如焚的他再度应聘,在等待求职结果的过程中画面剪切蒙太奇处理与配乐十分到位,泰德在等待过程中十分焦虑,他必须得到这份工作才能有打官司的资格,而同时圣诞宴会上的人们尽情欢乐,举杯庆祝互祝快乐,画面一转,唯有泰德满心焦虑地坐在办公室门口的椅子上等待未知的结果,晚会的音乐声正衬托着泰德的不安与焦虑,而当他四处打量时,门开了,总监告诉他被录用了,瞬间泰德变得豁然开朗满心欢喜,道谢后的泰德进入了热情的人群,此时脸上阴霾一扫而光,周围欢乐人群的画面切换与音乐声再次衬托着泰德的喜悦,他甚至吻了一位公司同事,远景镜头近景镜头交替,观众明显能够感觉出泰德心境的欢欣鼓舞。
而同一生活事件在影片开始与结尾的重复出现,乔安娜离开后泰德不得不去照顾儿子,第一次做早餐显得十分狼狈,面包泡在了杯子里,不光烤糊了,还打翻了锅烫伤了泰德自己;结合小比利的埋怨,对于妈妈的伤感与之后的购物经历统统表现出泰德毫无经验,也体现出他之前对家人与家庭生活缺乏细致的关心与了解,毫不熟悉。
克莱默夫妇观后感
克莱默夫妇观后感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克莱默夫妇》的电影。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让我反思了很多东西。
影片讲述了一个叫做约翰和琳达的夫妇生活中的故事。
他们原本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开始出现了一些危机。
约翰的记忆开始退化,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琳达开始照顾他,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
电影真实地描绘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和他们家庭成员的生活。
我认为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因为时间是无法回来的。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他们对我们的爱。
约翰的病痛虽然很痛苦,但最让他感到痛苦的事情是他无法记住身边的人,他不再是那个可以照顾家庭的约翰。
这样的痛苦感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经历的。
电影中,琳达一直在照顾约翰,这是一种真正的关爱和牺牲。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更加注重物质财富和自我实现。
但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亲情和爱情,这些东西要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
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爱,但在关键时刻,这就是温暖我们内心的东西。
另外,电影中还有些细节让我十分感动。
比如说,当约翰开始在街上走失时,琳达到处去找他。
而当她终于找到他时,她用手给他照相,告诉他这是他们的家。
这一幕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对夫妇的深情。
总的来说,电影中的情节丰富,表现手法细腻,可以让人们深入思考很多。
生命是无价的,时间也是一样。
我们应该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人,珍惜他们的存在。
这样才能真正活在当下,活出自己最好的人生。
克莱默夫妇之观感
《克莱默夫妇》之观感这部影片拍摄于1979年,总的来说是一部简单的家庭伦理电影。
但是在跨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后,还是能够给我们震撼。
质朴的画面、语言、服饰、场景,简单的剧情结构却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宏大华丽的场景,它能够有如此大的生命力与它的感情倾入是密不可分的,真实的感情是它能让我们落泪的根本原因,但是其中蕴含的各种道理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克莱默夫妇是美国寻常的一个家庭,泰德是一个公司的高级职员,每天为了生计、家庭收入而奔波,乔安娜结婚后是一名专职太太,她常常因为与丈夫不能有效的沟通而苦恼,但她的丈夫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婚后第八年,当泰德回家想与妻子分享他晋职的喜悦时,妻子却要离开他和他们的儿子比利。
影片一半在讲述父子俩没有乔安娜的生活,一半在讲述乔安娜与泰德争夺儿子抚养权。
当泰德了解到乔安娜离开他们的真正原因时并没有表现出气愤和抱怨,在母亲离开儿子18个月的生活中,比利与父亲建立了美好的家庭生活,而乔安娜的母爱却促使她打破这样的生活。
但最后的结局是母亲放弃了争夺儿子的抚养权,这是这个家庭最好的结果,对比利最有益。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看到了父子之情、母子之情,看到了家庭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很明显乔安娜在冲突中选择了寻找自己失去的理想,但她却不能压抑自己对比利的母爱,也正是由于母爱使得她最终放弃了比利的抚养权。
通过克莱默夫妇的冲突我们似乎看到了整个社会的一个弊病,在寻找理想的路途中不免失去亲情,首先是泰德其次是乔安娜。
造成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他们故意的,只是在自己还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就已经选择了。
泰德一味的赚钱养家忽视了与孩子妻子的亲近和交流。
对于一个家庭经济基础固然重要,这是维持一个家庭的根本因素,但亲情纽带是联系他们在一起必不缺少的部分,乔安娜刚刚离开时,父子俩的生活并不默契。
这也是泰德在平时生活中与儿子缺乏交流造成的,父子俩的冲突也在潜移默化中升级:比利不小心扳倒了杯子;放学接比利迟到;对比利说话爱答不理;强迫比利吃洋葱等等。
《克莱默夫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克莱默夫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克莱默夫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1979 彩色 105分钟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编导:罗伯特·本顿(根据艾弗里·柯尔曼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奈斯勒·阿尔门德罗斯主要演员:达斯廷·霍夫曼(饰泰德·克莱默)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乔安娜·克莱默) 贾斯廷·亨利(饰比利·克莱默)本片获1979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奥斯卡金像奖,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奖,洛杉矶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奖,好莱坞外国记者最佳影片金球奖【剧情简介】这是发生在美国70年代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这家人姓克莱默,丈夫泰德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职员,他的事业正处于鼎盛时期,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妻儿。
他以为只要勤奋工作,着意进取,自然就会给全家带来荣誉和幸福。
他的上司欧克纳很赏识这位得力助手,提升他为大西洋中部沿岸地区的业务负责人,泰德为将要取得的事业的更大成功而兴奋不已。
泰德的妻子乔安娜美丽、温柔,此时正在儿子的房间里,像往常一样哄着他睡觉。
比利在母亲的爱抚下,恬静地进入梦乡。
看着已经入睡的孩子,乔安娜那双疲倦的眼睛里流露出无限爱意。
她强忍住泪水和叹息,轻轻地走出儿子的房间,从衣橱里取出旅行皮箱,随便收拾了几件衣服,又把儿子的一件运动衫也放在里面。
然后坐在沙发上,点燃了一支烟来排遣无可奈何的心情,焦躁地等待着丈夫回来。
门铃响了,乔安娜的身体颤动了一下,这是她等待着的人回来了,但今天的等待和往日的期待完全不同。
泰德进了门,看也不看乔安娜一眼,漫不经心地在她脸上吻了一下,就直奔厨房去挂 ... 。
有个同事 ... 身亡,他得跟公司联系。
乔安娜神情严峻地望着泰德,心里充满了怨愤,她冲着他说:“我要走啦!”没有反应。
乔安娜气得浑身发抖,眼里闪着泪花,费了很大力气又说了一遍“我要走了”,然后径直走到壁橱旁,指着摆在上面的钥匙、信用卡、支票本,交待着家里的事情……泰德那自信、自得的神情消失了,他这才注意到妻子是一副气恼和认真的样子。
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电影《克莱默夫妇》讲述的是一个美国普通的家庭婚姻问题。
影片紧紧扣住人物的情感关系、情感线索,以人物间的亲情来打动观众。
我看完后很感动。
影片题材和主题深刻地触及了社会现实,从而具有了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影片一开始是乔安娜不顾丈夫的劝阻坚决出走,流着眼泪进电梯下楼;原因是丈夫作为一个广告设计师,整天忙碌而无暇照顾自己和6岁的儿子比利。
在妻子离家出走后,丈夫泰德忙碌于工作和儿子之间,顾此失彼。
由于自己不会做饭,第一顿饭做得很糟糕。
第一天送儿子去上学的时候,他连儿子念几年级也不知道。
晚上回来太没办法让儿子好好吃饭。
他无法兼顾繁忙的工作和照顾孩子两件事,经常遭至上司和儿子两方面的不满。
就这样泰德父子俩相依为命地生活着。
从为儿子打翻杯子暴跳如雷到为儿子学会骑单车而感动落泪,从一场关于雪糕的僵战到床前的谈心,游玩中比利不慎弄伤了眼睛,泰德抱着儿子疯狂地跑到医院,紧紧地守在儿子身边寸步不离。
直到最后为了争取儿子的抚养权忍受屈辱在一天之内找到工作,十八个月,是泰德对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进行审视的过程,也是一对父子逐渐走向无法割舍的过程。
转眼间一年多过去了,泰德忽然接到乔安娜的电话,两人在一家餐馆见了面。
如今乔安娜已是收入丰厚的设计师,她前来纽约是想获得比利的抚养权,两人不欢而散。
然而就在此时,泰德却不幸失业。
但为了争取儿子的抚养权,他几经努力,终于在二十四小时内又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法庭上,双方的律师全都咄咄逼人。
虽然有泰尔玛出庭作证说泰德是位好父亲,法官还是把监护权判给了乔安娜。
为了避免给比利带来影响,泰德放弃了上诉,但泰德在法庭上的陈词也已经打动了乔安娜。
在儿子将要离去时,乔安娜打来了电话,她告诉泰德,自己改变了主意,不再要求获得比利的监护权了。
父子最终不用分离。
主人公泰德虽然开始忙于工作,导致妻子离家出走,但是出于对儿子深沉的爱,最后担负起了一个父亲的责任,和儿子快乐的生活。
结局完美,但是却能反映社会现实:个人的理想、事业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夫妇冲突和家庭离异的悲剧和美国家庭妇女们在女权主义感召下,走出家庭而去寻找自我的意义。
社会学-克莱默夫妇影评
对家庭关系的启示
家庭沟通
影片展示了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 间的沟通障碍及其影响,启示观众在 家庭中应注重有效沟通,及时表达情 感和需求。
家庭角色
亲子关系
影片中亲子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提醒 观众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建立亲密 的亲子关系。
克莱默夫妇的角色定位和转变对于家 庭关系有重要启示,强调夫妻双方共 同承担家庭责任,促进家庭和谐。
阶层冲突
电影中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如富人阶层与蓝领阶层之间的对立。这 种冲突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和分裂。
社会期望与个人选择
社会期望
电影中的克莱默夫妇面临的社会期望 是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 ,这种期望可能不适合每个人,个人 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做出选 择。
个人选择
电影中展现了克莱默夫妇在面对家庭 和职业选择时的挣扎。他们需要平衡 个人的梦想和社会的期望,选择适合 自己的生活方式。
凯瑟琳·克莱默
女主角,托马斯·克莱默的 妻子,一位贤良淑德的家 庭主妇,但在家庭破裂后 展现出了坚强的一面。
罗伯特·克莱默
托马斯和凯瑟琳的儿子, 是夫妻双方争夺抚养权的 关键。
02
CATALOGUE
社会学角度分析
家庭角色与性别关系
家庭角色
电影中展现了传统家庭角色的分工,男性作为家庭的经济支 柱,女性作为家庭照顾者的角色。这种分工在当今社会仍然 普遍存在,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故事梗概
婚姻破裂
影片的主人公克莱默夫妇原本是 一个幸福的家庭,但随着时间的 推移,夫妻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 ,最终导致婚姻破裂。
争夺孩子抚养权
为了争夺孩子抚养权,夫妻双方 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引发了 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观后感《克莱默夫妇》由导演罗伯特·本顿亲自改编艾弗里·科尔曼的同名小说而成,是一部反映单亲家庭问题的杰作。
曾获得第五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五项金像奖。
描述泰迪和琼安这对夫妇,他们育有一子比利。
泰迪是一个事业心强的人常因工作放弃与妻儿的团聚,琼安终于提出与他离婚,儿子留给他抚养。
泰迪对父兼母职一事手忙脚乱,后来不得不放弃工作,选择家庭,与儿子相依为命的亲情确实感人。
影片反映了美国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家庭婚姻问题。
个人的理想、事业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夫妇冲突和家庭离异的悲剧。
这在当时的美国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同时影片还涉及到了西方社会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妇女解放问题。
在影片的深层含义上,导演对男女两性的关系如何调整、如何实现以及妇女应如何保卫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追求生活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这也是影片的意义之所在。
影片有几组对比性的镜头,生动地体现了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琼安脸部的大特写:克制住眼泪的楚楚动人的脸庞。
最后一个镜头也是琼安的大特写:临上楼时伤感而又美丽的容貌和脸上的泪痕。
同样,影片一开始是琼安不顾丈夫的劝阻坚决出走,流着眼泪进电梯下楼;结尾则是琼安回来,放弃了领走比利的要求,在丈夫的目送下拭去眼泪进电梯上楼。
这些对比呼应,不仅体现了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也唤起了观众无限的思索。
此外,影片中先后出现的两次泰迪和比利父子准备早餐的场面,也正同样象征着父子间的关系和泰迪性格的变化,使人不由得联想到了泰迪在这十八个月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导演在前后编排上也颇费心思。
前后两次泰迪为比利准备早餐,前后两次电梯门的关闭,甚至一句“别被臭虫咬了”也先后两次分别从琼安和比利的口中说出。
导演精妙的安排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使人回味无穷。
然而《克莱默夫妇》最彰显的成就还是表演。
达斯汀·霍夫曼没有给我这个遗憾。
电影《克莱默夫妇》观后感
电影《克莱默夫妇》观后感受够了快速而又乏善可陈的生活节奏,若偶尔能欣赏到一部简单却能激荡心灵的电影便会让人得到精神上的宽慰和灵魂深处的释放。
当我看完《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深知它有让我宽慰和释放的魅力。
影片《克莱默夫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个度过七年之痒的美国普通夫妇的感情生活.男主人公泰德是一家公司的高级职员,在激烈竞争的美国社会里,他辛苦地为了维持这个家疲于奔命,却忽视了妻子的感情.在他职务晋升之际,妻子乔安娜却要离他而去.留下了年幼的儿子。
妻子的出走,对一向自信的泰德是个沉重的打击.面对天真的儿子和繁琐而陌生的家务事他乱了方寸,束手无策克莱默先生不得不开始又当爹,又当妈的生活。
在这段日子里,克莱默先生克服了生活与工作上的种种麻烦,父子俩越来越亲密,互相依赖。
一年半后,事业有成的太太回到纽约,昔日夫妻开始了一场夺子大战。
法庭上的抚养权争夺战,律师们之间为达目的的唇枪舌剑,刀刀见血。
当泰德的律师严厉的质问乔安娜“你人生中最重要最长久的婚姻关系是失败的,是不是?”,乔安娜泪流满面,而看着前妻的泰德向她示意着“不”。
婚姻的结束,并不代表这对爱人有多失败,反而使他们,在法庭上,通过那些尖锐的问题,进一步的理解彼此,理解彼此对于贝利的爱,是如此真实而深刻。
虽然妻子乔安娜回来为争夺儿子的抚养权和泰德打了一场官司,并赢了官司,可在影片的结尾她为泰德父子的真情所感动又准备放弃抚养权.影片并没提示克莱默夫妇能否重新牵手,而是把这一空间遐想留给了观众,意味悠远。
我们总是需要站在故事的环境和时代去体会,才能感知作品的真谛。
无论东西方的文化背景有着怎样地千差万别,但所有的离婚对孩子的伤害无疑是最大的。
影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婚姻与个人的理想之间的矛盾。
影片涉及到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女人就要相夫教子?就要为家庭牺牲自己的追求?女人如何保卫自己的独立个性,如何追求生活意义?男人如何发展自己的事业又兼顾家庭呢?《克莱默夫妇》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些问题。
【2018最新】克莱默夫妇赏析-优秀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克莱默夫妇赏析篇一:克莱默夫妇电影赏析《克莱默夫妇》赏析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
我们观赏一部电影,更多的是从它的表现形式来体会这部电影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主题意旨。
我们最后一堂课所观看的《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曾获得第五十二届奥斯卡五项金像奖。
它反映了70年代美国单亲家庭的种种问题,关于理想事业与家庭生活引发的冲突和矛盾。
故事大概讲述了妻子乔安娜不能忍受丈夫泰德只顾事业,离开了儿子和丈夫。
泰德努力与儿子一起生活。
而后妻子事业有成,回来与丈夫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炫目的场面,但它胜在“以情动人”,克莱默夫妇为爱争夺抚养权,又为爱放弃抚养权,让我们,为爱感动。
我想,赏析一部电影,首先应该想到它的精神主旨。
《克莱默夫妇》,英文名是《Kramer vs. Kramer》。
看似应该是克莱默夫妇之间的战役,为争夺抚养权而产生的矛盾,但其中也包含着泰德与儿子比利之间的冲突。
记得有一幕中,儿子与父亲去超市买日常用品,泰德随意挑选,但儿子却能准确说出母亲经常选用的牌子,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熟悉与对父亲的一些抗拒,充分展示出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内心挣扎。
夫妻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父爱与母爱之间的冲突。
克莱默夫妇都深爱着比利。
出于爱,泰德放弃了再次申诉抚养权的机会,“不能伤害到比利。
”他这样说。
出于爱,乔安娜将抚养权拱手相让,“我来这儿接孩子回家,但是突然发现这里才是他的家。
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不带走他了。
”她如是说。
为了争夺抚养权,他们曾忍受双方律师对彼此的伤害,但是出于爱,最后,他们为了比利达成了一致。
我想,这部电影中很好的诠释了家庭与亲情,有许多冲突与内心的挣扎,虽平淡却又真实细致,让观众为之触动。
电影里面还涉及到事业与家庭的冲突。
我想,家庭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的。
影片分析课电影
我爱他,但不带走他析《克莱默夫妇》之情节“他早上醒来,应该在自己的家,醒来就能看见我画的云,我来接他回家,却发现这才是他的家,我爱他,但不带走他…”。
当乔安娜泪流满面的说完这句话时,不觉以泪流满面,爱他,就是给他最好的,我的孩子。
《克莱默夫妇》内容用个不太好的比喻就像行云流水,但是平淡却充满情趣充满韵味。
影片关于家庭,孩子。
泰德忙于工作,妻子乔安娜全职太太,顾家。
但是缺乏交流,丈夫的忽视让乔安娜决心离开,留下刚七岁的孩子,比利。
开始了泰德与比利的两人生活。
影片充满生活的气息,做早饭。
刚开始时,没有默契。
泰德与儿子手忙脚乱的准备早餐,泰德明错了却说喜欢,这里觉得他固执,两人的对话一直在对立的说话。
锅子掉在地上,泰德生气的说着脏话,比利在一旁看着。
乱糟糟的头发,无奈的看着。
当乔安娜与泰德见面时,开始的礼貌,似乎是一场不错的对话,后来当乔安娜她是孩子的母亲,要回孩子时,泰德生气的扫过杯子,就走了。
作为一个女性,虽然还没有爱情,没有孩子。
但可以想象妈妈离开孩子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思念之情。
影片中泰德与乔安娜对峙法庭时,泰德面对乔安娜律师的质问,歇斯底里的喊着那是儿子同学咬他耳朵,我不能不去见他老师;比利在发高烧,我要陪着他,我要整夜陪着他。
电影应该是有感情的,乔安娜在法庭上说出了泰德没时间听的话,爱她不用非得时时刻刻在她身边出现,只需要一次交流,只需要当她需要的时候可以安慰她。
如果说影片是反应女权主义的复苏,不否认,但当看到乔安娜最后决定带走比利,只是上楼去看他,在电梯上去的哪一刻,不觉泪流满面。
再回想起影片开始时乔安娜忧郁悲伤地脸的大特写,又觉得乔安娜是对的。
如果说影片也讲述女权主义,女人在社会上地位的提高,需要用离婚,离开孩子来展现,不由的觉得有些不忍。
乔安娜与泰德两次因电梯而隔,也留下了遗憾,人生完美的是太少,不能什么都想要。
泰德与比利的父子关系随着影片的进程不断地加深。
刚开始的不和谐到比利泰德围坐在饭桌前吃着早餐,拿着各自的书,有秩序的进行着一天的生活时,觉得感动,他们像是有种相依为命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莱默夫妇》赏析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
我们观赏一部电影,更多的是从它的表现形式来体会这部电影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主题意旨。
我们最后一堂课所观看的《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曾获得第五十二届奥斯卡五项金像奖。
它反映了70年代美国单亲家庭的种种问题,关于理想事业与家庭生活引发的冲突和矛盾。
故事大概讲述了妻子乔安娜不能忍受丈夫泰德只顾事业,离开了儿子和丈夫。
泰德努力与儿子一起生活。
而后妻子事业有成,回来与丈夫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炫目的场面,但它胜在“以情动人”,克莱默夫妇为爱争夺抚养权,又为爱放弃抚养权,让我们,为爱感动。
我想,赏析一部电影,首先应该想到它的精神主旨。
《克莱默夫妇》,英文名是《Kramer vs. Kramer》。
看似应该是克莱默夫妇之间的战役,为争夺抚养权而产生的矛盾,但其中也包含着泰德与儿子比利之间的冲突。
记得有一幕中,儿子与父亲去超市买日常用品,泰德随意挑选,但儿子却能准确说出母亲经常选用的牌子,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熟悉与对父亲的一些抗拒,充分展示出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内心挣扎。
夫妻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父爱与母爱之间的冲突。
克莱默夫妇都深爱着比利。
出于爱,泰德放弃了再次申诉抚养权的机会,“不能伤害到比利。
”他这样说。
出于爱,乔安娜将抚养权拱手相让,“我来这儿接孩子回家,但是突然发现这里才是他的家。
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不带走他了。
”她如是说。
为了争夺抚养权,他们曾忍受双方律师对彼此的伤害,但是出于爱,最后,他们为了比利达成了一致。
我想,这部电影中很好的诠释了家庭与亲情,有许多冲突与内心的挣扎,虽平淡却又真实细致,让观众为之触动。
电影里面还涉及到事业与家庭的冲突。
我想,家庭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的。
男人除了事业也应该对家庭有所关怀,女人也可以寻找自己的工作与事业。
这样家庭才能和睦幸福。
虽然没有曲折的剧情,但是整部电影里有许多经典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第一幕是乔安娜的侧脸,温柔地端详着孩子睡着的样子,轻声说:“我爱你。
”画面十分的温馨静谧,而后画面一转:泰德工作十分顺利,街头演奏者拨弄吉他,节奏欢快,烘托泰德的心情舒畅,但是音乐突然被敲门声打断,故事节奏也紧凑了起来。
夫妻之间矛盾冲突爆发。
我觉得开头画面的设置十分协调,能给观众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之感。
随着剧情发展,刚失去母亲的比利对父亲有些抗拒,嫌弃父亲做的早饭,对父亲的迟到生气,而父子矛盾的激发在于儿子不听父亲的话硬是不吃正餐去吃冰淇淋。
同时,这又是一个转折点。
这给了父子之间一次谈心和解的机会。
在泰德的独白里,显示了他对婚姻生活的反思,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爱。
从此,父子便一起默契的生活,父亲的形象也变得温情起来。
电影中还有一些画面特别细致温暖。
一幕是刚开始乔安娜收拾行李的时候把比利的一件衬衫放进了箱子里;一幕是泰德帮儿子整理玩具发现妻子照片在儿子抽屉里,温柔的把它放在床头,给儿子盖上被子;一幕是泰德挤在一堆母亲中看儿子的演出,给紧张的儿子对口型;最动情的则是儿子受伤了泰德不顾一切的狂奔,并坚持守候在儿子身边;还有为了能打赢官司不顾一切地在圣诞节那天疯狂的寻找工作……
电影的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出现了一些对比镜头。
故事的展开由乔安娜与泰德争吵后在电梯处分手离开,结尾处又一次在电梯中道别,整个故事结束。
以及刚开始泰德做饭时手忙脚乱与后来要送儿子离开时与儿子配合默契地做早餐之间的对照。
总之,这部电影让我笑,也让我哭,给了我很大的温暖和触动,让我感受到了爱的伟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