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任务: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受社会文化、政 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发展社会化: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主要任务:在已经掌握的前期社会化内容为基础 上进行深度社会化
(四)再社会化
主要任务:主适应新角色需要或新环境的需要 主动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1、定义:个体掌握和学会所属国家和文化群体的现有政治 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3、遗传对智力水平等心理内容有影响,但并非绝对的 起决定作用,环境有影响作用
“猪孩”
1974年12月,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 安县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患 病,父亲是聋哑人,缺乏照顾的她与猪为 伍,形成猪的习性,1984年才被人发 现。经专业人员检测,当她被外界发现时, 这个11岁的“猪孩”混沌一片,没有大 小、长短、上下、颜色等概念,几乎没有 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意志力和思维 能力,甚至表现的情绪也极为原始简单, 只有怨、惧、乐,没有悲伤。据测量表明, 她的智商为39。
好孩子定向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
3、后习俗水平: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 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实现社会化
三、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包括广义的范畴:文学、艺术、教育、科 学、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
(二)家庭
1、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2、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1)宠爱型 (2)放任型 (3)专制型 (4)民主型
3、破裂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性格上的隐忧 4、子女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也会影响其社会化内容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文化、大众对不同角色的人的行为期待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1、定义:遗传,是由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传递给 子女的生理变化过程
2、遗传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 (1) 基本特征:生理:个头、体型、身高、肤色、 血型 心理:智力、知觉、动作 (2) 性别 (3) 单胎或多胎
A、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道德判断服从权威,以成年人的 观点为标准
B、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并以自己的观点为道德判 断的标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的3个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服从权威、成人意见
服从与惩罚定向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2、习俗水平:判断是非时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要完成的两个任务 1、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的期待,对他设置了哪
些行为规范
2、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社会期待的条件, 自觉地遵从社会行为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 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目的:使个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法律、行使正当权力、 承担义务,促进政治稳定。“顺民”
3、主要内容
(1) 国家象征期:国歌、国旗、国家领袖 (发生在早期儿 童阶段)
(2)抽象国家观念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国家意识(中 期儿童阶段)
(3)国际组织系统期:了解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国际世界
(二)道德社会化
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观点:认知的发展是主体和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社 会化不是文化的简单继承,是百度文库选择的接受过程
2、相观知识: (1)人的认知发展水平:
感知运动阶段:视、听、嗅、味、触
前操作阶段:操作行为不能离开眼前事实 形式操作阶段:可以凭想象进行
(2)与之相应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
(三)学校
1、对个体进行系统教育:全方位内容的教育 2、 学校具有独特的结构
3、课堂活动的影响: 他人在场,众多他人在场产生的效应
(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取决于群体内 的价值取向
(五)大众传媒 电视的影响力
(六)网络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超我:理想、评价善恶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人生八阶段任务论: 1、0-1岁:信任与不信任 2、2-3岁: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3、4-5岁:首创性与内疚性 4、6-11:勤劳与自卑 5、12-18岁: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 6、青壮年期:亲近与孤立
7、壮年期:创造力感与停滞感 8、老年期: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
观点:人格的发展持续一生;主体自我与社会文化 的影响在社会化过程中都起作用;应该教导个体明 确每一阶段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种类
社会化是个人持续终身的过程 (一)基本社会化:童年期。是外界影响决定期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为:
学习生活知识:如穿衣、系鞋带,冷暖 学习语言:掌握外语的最好时期 认识能力:分辩颜色、形状等 掌握行为规范:对人有礼貌、上厕所避开他人等 建立感情联系,道德及价值判断
(二)预期社会化:在校就读期间
“猪孩”
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了9人的“猪孩”考察组, 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猪孩”王显凤 认字、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年后, 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 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 智残,达到69,接近于正常人70的最低水 准;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 平。几年前,王显凤与当地农民李俊来结婚, 并生下一男孩。
1、定义:将个体生活的社会中的既存道德标准、观念熟 悉掌握,并按它的要求发生社会行为的过程。
2、主要内容: (1)关心、体贴他人:理解他人的需要 (2)明确自己的价值标准:一般以社会公认为参考依据 (3)学会价值分析:一般事件、特殊事件的容忍 (4)社会行动:实际行动起来,遵从道德要求做事 (5)认识的道德发展:明辨是非
人格
自我:现实原则,调节上下两者的平衡
本我:唯乐原则,不受道德约束
观点:社会化过程就是促使人格的三个部分平衡 发展的过程,使本我有合理的形式释放的过程。
评价: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重视人的意识的过程。
不足:从研究心理失常得来;过分强调本能,忽视社 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强调儿童期形成的人格一生不 变,是教条的。
(三)发展社会化: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主要任务:在已经掌握的前期社会化内容为基础 上进行深度社会化
(四)再社会化
主要任务:主适应新角色需要或新环境的需要 主动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1、定义:个体掌握和学会所属国家和文化群体的现有政治 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3、遗传对智力水平等心理内容有影响,但并非绝对的 起决定作用,环境有影响作用
“猪孩”
1974年12月,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 安县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患 病,父亲是聋哑人,缺乏照顾的她与猪为 伍,形成猪的习性,1984年才被人发 现。经专业人员检测,当她被外界发现时, 这个11岁的“猪孩”混沌一片,没有大 小、长短、上下、颜色等概念,几乎没有 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意志力和思维 能力,甚至表现的情绪也极为原始简单, 只有怨、惧、乐,没有悲伤。据测量表明, 她的智商为39。
好孩子定向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
3、后习俗水平: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 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实现社会化
三、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包括广义的范畴:文学、艺术、教育、科 学、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
(二)家庭
1、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2、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1)宠爱型 (2)放任型 (3)专制型 (4)民主型
3、破裂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性格上的隐忧 4、子女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也会影响其社会化内容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文化、大众对不同角色的人的行为期待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1、定义:遗传,是由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传递给 子女的生理变化过程
2、遗传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 (1) 基本特征:生理:个头、体型、身高、肤色、 血型 心理:智力、知觉、动作 (2) 性别 (3) 单胎或多胎
A、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道德判断服从权威,以成年人的 观点为标准
B、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并以自己的观点为道德判 断的标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的3个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服从权威、成人意见
服从与惩罚定向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2、习俗水平:判断是非时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要完成的两个任务 1、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的期待,对他设置了哪
些行为规范
2、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社会期待的条件, 自觉地遵从社会行为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 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目的:使个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法律、行使正当权力、 承担义务,促进政治稳定。“顺民”
3、主要内容
(1) 国家象征期:国歌、国旗、国家领袖 (发生在早期儿 童阶段)
(2)抽象国家观念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国家意识(中 期儿童阶段)
(3)国际组织系统期:了解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国际世界
(二)道德社会化
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观点:认知的发展是主体和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社 会化不是文化的简单继承,是百度文库选择的接受过程
2、相观知识: (1)人的认知发展水平:
感知运动阶段:视、听、嗅、味、触
前操作阶段:操作行为不能离开眼前事实 形式操作阶段:可以凭想象进行
(2)与之相应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
(三)学校
1、对个体进行系统教育:全方位内容的教育 2、 学校具有独特的结构
3、课堂活动的影响: 他人在场,众多他人在场产生的效应
(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取决于群体内 的价值取向
(五)大众传媒 电视的影响力
(六)网络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超我:理想、评价善恶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人生八阶段任务论: 1、0-1岁:信任与不信任 2、2-3岁: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3、4-5岁:首创性与内疚性 4、6-11:勤劳与自卑 5、12-18岁: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 6、青壮年期:亲近与孤立
7、壮年期:创造力感与停滞感 8、老年期: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
观点:人格的发展持续一生;主体自我与社会文化 的影响在社会化过程中都起作用;应该教导个体明 确每一阶段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种类
社会化是个人持续终身的过程 (一)基本社会化:童年期。是外界影响决定期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为:
学习生活知识:如穿衣、系鞋带,冷暖 学习语言:掌握外语的最好时期 认识能力:分辩颜色、形状等 掌握行为规范:对人有礼貌、上厕所避开他人等 建立感情联系,道德及价值判断
(二)预期社会化:在校就读期间
“猪孩”
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了9人的“猪孩”考察组, 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猪孩”王显凤 认字、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年后, 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 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 智残,达到69,接近于正常人70的最低水 准;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 平。几年前,王显凤与当地农民李俊来结婚, 并生下一男孩。
1、定义:将个体生活的社会中的既存道德标准、观念熟 悉掌握,并按它的要求发生社会行为的过程。
2、主要内容: (1)关心、体贴他人:理解他人的需要 (2)明确自己的价值标准:一般以社会公认为参考依据 (3)学会价值分析:一般事件、特殊事件的容忍 (4)社会行动:实际行动起来,遵从道德要求做事 (5)认识的道德发展:明辨是非
人格
自我:现实原则,调节上下两者的平衡
本我:唯乐原则,不受道德约束
观点:社会化过程就是促使人格的三个部分平衡 发展的过程,使本我有合理的形式释放的过程。
评价: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重视人的意识的过程。
不足:从研究心理失常得来;过分强调本能,忽视社 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强调儿童期形成的人格一生不 变,是教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