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化(73)

合集下载

第3章社会化

第3章社会化

B、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积极影响 、 (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同辈群体 )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 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 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 需要及尊重的需要, 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 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 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 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 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 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 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 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 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 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 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 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 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 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 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 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 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 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 深。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 充。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两难故事示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 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 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 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 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 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 把药偷走了。 提问,汉斯应该偷药吗?他有义务和责任这么做 吗?为什么?


不该偷的理由“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 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 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 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 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该偷的理由“法律禁 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 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 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 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后世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 家商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违反大多数 人的意愿与幸福,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 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时不仅考虑到 适合法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的、超越 法律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及道德的本质,而 非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 义和个人尊严。
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 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到赞扬。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
序依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 维护社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 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
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 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 还重要的道德原则。 A)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1)连续性。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

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1.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

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的含义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含义

3、学校 4、同辈群体(概念掌握与理
解)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社会化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一)强调的观点
1、强调本我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2、强调生理基础与情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本我、自我、超我(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是与生惧来的,,包括一些 本我: 本我 本能的出动,以性的出动和侵犯出动为主。受“唯乐原则”支配,行为 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 2、自我 自我:本我与周围现实世界相互接触,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成的,受 自我 “现实原则”的支配 3、超我: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 超我: 超我 的结果,即“良心”和“理性”
第三章 社会化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含义:
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 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 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 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两个任务: 社会化的两个任务
一是个体知晓社会或群 体对自己有哪些期待, 有哪些规范;二是个体 逐步适应社会,遵守社 会的行为规范。
社会化的历程
儿童期社会化: 儿童期社会化:通过接触母亲、接触家庭接触社会 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 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以预期社

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人 性别角色社会化:
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 性别角色的过程,性别角色 社会化是随文化而变化的。
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
遗传因素(“龙生龙,凤
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 2、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教养方式(宠爱型、放任型、专 制型、民主型)和家庭氛围尤为重要
会化的形式出现,为未来社会角色作准备。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三章社会化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包括广义的范畴:文学、艺术、教育、科 学、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
(二)家庭
1、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2、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1)宠爱型 (2)放任型 (3)专制型 (4)民主型
3、破裂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性格上的隐忧 4、子女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也会影响其社会化内容
A、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道德判断服从权威,以成年人的 观点为标准
B、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并以自己的观点为道德判 断的标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的3个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服从权威、成人意见
服从与惩罚定向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2、习俗水平:判断是非时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2、目的:使个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法律、行使正当权力、 承担义务,促进政治稳定。“顺民”
3、主要内容
(1) 国家象征期:国歌、国旗、国家领袖 (发生在早期儿 童阶段)
(2)抽象国家观念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国家意识(中 期儿童阶段)
(3)国际组织系统期:了解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国际世界
(二)道德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种类
社会化是个人持续终身的过程 (一)基本社会化:童年期。是外界影响决定期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为:
学习生活知识:如穿衣、系鞋带,冷暖 学习语言:掌握外语的最好时期 认识能力:分辩颜色、形状等 掌握行为规范:对人有礼貌、上厕所避开他人等 建立感情联系,道德及价值判断
(二)预期社会化:在校就读期间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人生八阶段任务论: 1、0-1岁:信任与不信任 2、2-3岁: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3、4-5岁:首创性与内疚性 4、6-11:勤劳与自卑 5、12-18岁: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 6、青壮年期:亲近与孤立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化
• 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中所具有的社
会意识及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 的行为方式得到体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 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 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第三章 社会化
•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同
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 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 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 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
第三章 社会化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 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 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 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 织的基础。通俗地讲,就是社会舞台上特 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的权利、义 务、行为规范的人。
第三章 社会化
•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
第三章 社会化ຫໍສະໝຸດ • 这些技能的掌握对于成年的和未成年的个
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未成年的人必须 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逐 步掌握专业技能;成年的人除了不断深化 专业技能外,也需要不断发展基本生活技 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 会,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与专业技能对所有 人几乎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角色学习过程应当包括基本生活 技能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发展,以及与此 同时出现的对角色的理解。
第三章 社会化
心理学者侧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个人成 长,关注人格的自我形成及学习过程;社 会学与人类学侧重于研究社会是如何将个 人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总的来说, 对社会化的研究都是集中在研究人是如何 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 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社会化在心 理学领域又叫做发展,使个体在社会影响 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 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 式,其目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

家庭的社会化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 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 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 则。
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
Ø 父母的教养方式 Ø 家庭气氛 Ø 家庭的自然结构 Ø 出生顺序 Ø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Ø 父母受教育程度
西蒙兹认为,父母与 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 要素,一是接受—拒 绝,二是支配—服从 。
这两种基本要素都程 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 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 ,可以组成二维坐标 系统。
学校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 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教学 内容、校风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 的社会化进程。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
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和过程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 的一个经典研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 的理论。
相对而言,“人的个体化”则是近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 一个新的理论关注。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当代 社会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 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 过程。
社会化特性: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
案例一
狼孩
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 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
案例二
齐全哥
“14包行李要10名志愿者帮他扛上去。更雷的是,他连毛巾都带 了7条,卫生纸带够了四年用的。”谈起接送“齐全哥”的经历, 志愿者李虎无奈地说。 昨日,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新生郑 宇在5名家人的陪同下一进校园就引起轰动,连83岁高龄奶奶都坐 着轮椅前来为他“助阵”。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自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之,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倡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社会化课件

社会化课件

第三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二节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的历程和结果第四节自我概念及其发展2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主要问题:一、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三、社会化的作用四、社会化的类型五、社会化的内容六、社会化的基本途径3zuo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弗洛姆4赖兹蒙(L.S.Wrightsman)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

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是受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件所包围,而这些人和事是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

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称为社会化。

5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安德列耶娃6我国社会心理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中,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还有一些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化进行了讨论:沈德灿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时蓉华等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7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化8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社会化的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化的毕生持续性9从社会方面分析,个体的社会化是社会延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化承继和创新的前提。

从个人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

三、社会化的作用10四、社会化的类型(一)早期社会化(二)预期社会化(三)发展社会化(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五)再社会化11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辽宁省—个偏僻的山村,人们发现了一个“猪孩”,由于她的许 多生活习性与猪很相似,因此被人们称为“猪孩”。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已经 11 岁了,其 发育状况和面貌都与正常儿童一样。“猪孩”喜欢趴在猪身上玩耍,给猪搔痒,等猪吃饱后, 她就躺在猪的身边,大口大口地吸猪奶。而且,在平常她会像猪一样轮流用双腿互相蹭拱, 睡觉时也和猪一样“呼噜”、“呼噜”地打着呼睡。心理学家们对 11 岁的“猪孩”进行了 智力检测,结果发现,她的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 1、家庭环境 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榜样,对孩子起到 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过程最重要的因素。人若早期缺乏与父母亲密的关怀关 系,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2、父母文化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父母的理想、情操、家庭关系、生活方式、对子女 的骄阳方式。父母的文化素养对处在童年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所证明。 3、父母教养方式
1、早期社会化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指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 规范和价值标 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2、预期社会化 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例如,学校里进行的教育。 3、发展社会化 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 角等。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以补充、改组、 并融为一体。如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 4、反向社会化 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如在移民家庭里。 5、再社会化 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 为方式的过程。如生活在新兵训练所、军舰、监狱、精神病院和传统的寄宿学校等机构里的。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形成社会规范:社会化是个体形成社会规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遵守社会规范。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 家庭文化等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
添加标题
添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 理念、教育内容等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家庭消 费、家庭财富等
添加副标题
人的社会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03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因素
04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 内容
05 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和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行为模式等

老年期:与同 龄人的互动学 习社交技巧和 规则形成自我
意识
社会化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成 长和发展。
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 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
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
社会角色:个 体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身份
定位:根据社 会规范和期望 确定自己的角

扮演:按照角 色要求进行相 应的行为和表

角色冲突:当 角色要求与个 人意愿或价值 观相冲突时如 何解决和调整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维护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后喻文化,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 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 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 世的前辈的过程。 在这全新的历史时代面前,年长者的经验不 可避免地丧失了传喻的价值。人类已经将自 己所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开始生活在一个 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 “二次大战以前出生 和长大的每一个人都是时间上的移民,正如 他们的祖先曾是空间上的移民一样。” 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 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 得多。但今天却不再如此”。古往今来,没 有任何一代能象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林林 总总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象他们 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 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
(一)艾里克森 的人生成长阶段说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 0——1岁)。 婴儿如果能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良好照料,各 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能使其对周围环境产 生信任感,否则相反。 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 2——3岁)。这 一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 自主控制,用自己感官来熟悉周围环境。父 母应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的自主性行为,过多 的指导和责怪或限制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二、社会化的过程
(一)艾里克森 的人生成长阶段说 7、关注后代和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个人 社会成就相对达到顶峰,子女逐渐长大,使个人增加 对他人特别是下一代的关心。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 形成对后代关注的人,会沉溺于对自我、事业和生活 的关注中。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在人生最后阶 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 给自己的一生作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并给它画 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如果个人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满意 的解释,将陷入一种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之中。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 ),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 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 (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 人格发展五个时期。
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自我和伊底》《文明及其缺陷》 等。
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
的途径。 (二)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社会文化不断延续
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教导生存技能 衣食技能;职业技能 2、传递社会文化 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泳
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
二、社会化的特点
1、终身性 活到老学到老 2、自主能动性 正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3、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和过程
一、社会化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理论 2、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3、R.哈维格斯特六阶段理论 4、库里的“镜中我”理论
角色扮演理论初创
米德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 、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是他人对自 己看法的总和,是各种角色的总和,代表对占 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 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 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 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 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 扮演的角色。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人际互 动中实现的。这就是米德最初的角色扮演理论 。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三章社会化

二、家庭
家庭(family)是由婚姻、血缘或 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 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和侧面。
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 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 童,使之逐渐社会化。
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 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家庭物理环境
瑞典 理学家丹尼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10~15岁的儿童分别安置在两个不同的
重过程,重结果
在美国的学校里,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很多,不仅是玩的内容自由选择,教师们 还极力鼓励幼儿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譬 如画画,多鼓励孩子自由创作,对画的内 容、形式、技法均不限,所以美国的孩子 总是画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画出的 “作品”则让大人们不知为何物。
在中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更多地是按照 老师的要求去做,画画往往是照着老师的 样子画,画得越像得到的评价就越高,所 以中国的孩子总能画出挺像样的画,画技 高超的小画家也层出不穷。
与美国教师注意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 幼儿进行相互比较的做法正相反,中国的教师 最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即利用小红花、小红 旗等方式鼓励孩子们竞赛,看谁表现得好。
在中国,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当纠正孩子的 不良行为时常常是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 孩子作榜样的方式。所以中国人从小就学会用 外在的、客观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特别是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2.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 一个社会人
3.社会化是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得以 延续的基础
案例:
安娜,被人发现时只有6岁,是个私生子, 她的外祖父坚持把她藏在顶楼的一个房间 里,不许她见人,没有参与社会相互作用 的机会。她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保 持清洁,也不会自己吃东西;她感情麻木, 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6-8周快乐3-4个月生气8-9个月悲哀、害怕12-18个月亲切感18个月害羞2岁骄傲感3-4岁内疚感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练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自觉遵守社会行为 规范、逐渐调整社会关系;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担任新角色、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的过程,是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为了适应新的环 境和知识更新的状况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进行 的继续社会化。
3.复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 老年人由于担任的角色转换而进行的第二次 社会化。 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 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 工具角色转换为情感角色; 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
人是社会的动物,从呱呱落地的那一时刻开 始,人就要接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就 要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和教养,就要在 社会中生活,学习并适应在人类社会中生存下去 的各种需要。这种逐渐学习,逐渐适应的过程, 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和社会规 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3.同辈群体(peer group)
同辈群体往往指在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 趣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从人际互动的角度来看,那些在家庭背景、思想观 念和兴趣爱好方面具有较大相同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 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
在同辈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与学校 和家庭环境中的新的东西:
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的校风和校规,学校内的群体或组织,学校确定和 使用的教科书,都会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才能顺
利实现。教师是学生社会化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对学生特 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化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人对“罗森塔尔效应”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决定
2.学习基本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用以维 持社会秩序和正常运转的工具。它通常通过习俗、民 风、时尚、道德、法律以及各种各样的制度、规章和 纪律等形式表现出来。
3.内化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 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 它为个人确定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提供导向作用。
3)对学校教育制度另一批判是针对考试的
考试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成绩好能力不一定强, 成绩差能力不一定弱,那为什么一定要考试?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替代考试的其它工具 (不是最好的,但却最有效):在义务教育阶段,考 试仍然是几乎所有学校教育中最通用的约束实施教育 和接受教育双方不滥用各自权利和检验知识传播效果 的工具。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只要高等教育甚至高中 教育以及“好学校”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稀缺资源, 考试就仍然是解决资源分配问题的公平手段。
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包括:
——学生的身体特征:教师对有魅力和惹人喜欢的学 生怀有智力和成绩好的期望; ——学生的性别:教师对男女学生产生不同的期望, 认为女孩子语文和英语的成绩好,男孩子理科的成绩好;
——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教师对家庭社会经济
地位好的学生的期望高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的学生。
学校教育的功用
2.学校: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
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 系统性,带有强制性。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 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 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 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 社会角色,理解和把握 在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 系。
其一,家庭给儿童传授的文化知识、社会规范等是不系统、不全 面的,而学校传授的却是系统、全面的; 其二,家庭偏重于对儿童进行口头语言和形象思维训练,而学校 却偏重于书面语言和逻辑思维训练; 其三,较之家庭,学校更加有计划、有意识地促使儿童参加范围 更大的集体生活,使他们得到有益于身心发展的集体锻炼; 其四,较之家庭,儿童在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有 形课程”,而且还要学习大量的“无形课程”; 其五,较之家庭,儿童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他 们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
六、社会化问题
1.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再社会化是一种特殊性质的社会化,一般发生在 社会化中断或失败而经历的过程,通常特指对违法分 子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教化过程,并往往通过一些特 别的机构(全面控制机构)予以实施。 再社会化主要集中在初社会化失败、中断或理想 被严酷的现实击碎后,但中年人或老年人社会化过程 中同样可能出现中断,而出现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按自愿程度可以划分为主动的自愿再社 会化和被动的强制再社会化两种形式。
与超社会化对立的现象就是“过分个性化” (over-individuation)。
3.反社会化(anti-socialization)
反社会化是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和冲 突的亚文化的过程,是对一定社会的社会化总目 标的背离。 反社会化可以分为正向越轨(创新)和反社 会行为(犯罪)两种类型。
七、社会化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四、社会化的主体
在社会学中,通常把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 境称为社会化主体或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family)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是人生的 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儿童在家庭 中生活时间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他们首 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次才是幼儿园和学校的影 响。儿童的家庭生活对其社会化产生着深刻的影 响。
主动 再社 会化 被动 再社 会化
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 进行的再社会化 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 同的他乡后进行的再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而不 得不进行的再社会化
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而被社会强 制进行的再社会化
我国 强制 再社 会化 机关
工读学校 (特殊教育)
劳动教养所 (行政处罚) 劳改场所 (刑罚处罚)
二、社会化的内容
笼统地说:社会化的内容就是要学习做人, 或者说学习现存社会的文化。 具体地说:
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学习基本社会规范
内化价值观念
培养社会角色
1.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基本生活技能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首要的 学习内容,它包含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衣 食住行方面自我料理的能力。 谋生能力:人们作为一个正式的社会成员在 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自谋生路,自食其力的能力。
1.家庭
(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 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 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 化奠定了基础。 (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 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 爱的培养。 (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 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管教孩子的几种方式: 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
家庭社会化主体地位受到其他社会化主体的 挑战: 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可能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 间还要多; 儿童入学年龄越来越提前化等。
1)在同辈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 先为他们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 等的基础上和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 关系。这种活动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 灵活的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 冲突的能力。许多人的领袖意识就来源于自己在同伴 中的角色。
2)个体在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的亚文化的影响。 由于在同辈群体中个体可以摆脱像家庭或学校环境中 那些社会权威的约束,因此他们可以自由地从事自己 喜欢的活动,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使个体某 些朦胧的感受在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中产生共鸣,而 形成较为独特的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 标准、兴趣爱好、服饰发型、隐语等等。这些都构成 了对个体社会化发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
“镜中我” 的概念首先来自于莎士比亚的一句 台词, “每个人对于另一个人而言都是一面镜子, 映射出确乎有过的那种样子。” 也即自我是社会的 产物,我们必须要通过别人来确认我们对自己的判断 和认识。简单地说,他人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他人那 里感受到自己和理解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
4.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过程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 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 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 规定的规范办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人能够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是因为具有 特殊的生理条件: 1.人类具有超越本能(instinct)的能力;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4.人有语言的能力。
社会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人事实上没 有办法在无人的环境下认识自我。正如刚生下来的婴 儿,并不能理解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他们还没有 形成任何意义上的自我。在几个月之后,他们逐渐地 开始把自己和父母区别开来,并当不同的人来对待, 渐渐地他们不仅获得了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认识,而且 也开始理解和认识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 由此库利提出,人对自己的了解实际上是通过他 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镜中我” 。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三、社会化的条件 四、社会化的主体 五、社会化的过程
六、社会化பைடு நூலகம்问题
七、社会化的理论
一、社会化的定义(socialization)
怎样理解“后勤社会化”或“养老社会 化”中的“社会化”?
这些用法中的“社会化”多是指将原来 由于单位或国家承担的事务推向社会,准许、 提倡或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与社会学中的 “社会化”相去甚远。
如基础教育中因为升学考试而出现的歧视制度— 分班制度,这一制度在孩子们尚未理解社会基本含义 的时候就已经被社会贴上了某种标签,似乎顺理成章、 非常合理的分班制度,实际上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分层 结构。
2)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 纳税人的钱为什么更偏向城市学生。失去接受 更高教育的机会会使农村人口失去了更多的竞争机 会和获得更高经济收入的机会,进而强化了我国城 乡二元格局和社会的不平等。
劳改 场所 (刑 罚处 罚)
少年犯管教所(管教满14 岁不满18岁的罪犯)
劳改管教队(监管已判刑 且适宜在监外劳动的罪犯 )
监狱(监管已判刑而又不 适宜在监外劳动的罪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