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峡库区问题的思考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库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三峡库区,由于库区面积的扩大和水位的上升,湿地资源和部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水域变化对当地的渔业和水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物种也受到了威胁。
2.产业结构问题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库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的渔业和农业逐渐转变为以旅游业和水电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这种变化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农业面源污染和渔民生计的转变等。
3.人口迁移问题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库区的一些村庄和城镇被迁移,大量的人口需要重新安置。
这一迁移过程,对库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可以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和开发湿地资源,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可以加强水域环境治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调整渔业布局,保护水产资源。
推动库区生态补偿机制改革,加大生态保护投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2.优化产业结构库区可以通过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可以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
可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产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可以发展以绿色生态农业为导向的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3.实施人口迁移政策为了解决人口迁移问题,可以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三峡库区深潜水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深潜水问题及对策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库,由于淹没了大片的土地,造成了大量的水库深潜水问题。
这些深潜水问题给当地的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三峡库区的深潜水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三峡库区深潜水问题的原因1. 淹没大片土地造成的地下水位上升三峡库区的淹没土地面积达到了1000多平方公里,这些被淹没的土地上的地下水无法得到补充,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上升。
地下水位上升不仅对当地的农田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还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2. 地质构造影响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岩溶、断裂、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
地下水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容易形成深潜水问题,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地下水突然涌出的现象,对当地的民生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3. 水库水位变化对周边地下水影响三峡水库的水位波动大,长期地下水面受水库的影响波动,使得水库库区地下水深潜问题愈演愈烈。
1. 加强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应该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利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加大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避免水资源浪费。
防止水库库区地下水位失控,形成深潜水问题。
2. 加强地下水管理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评估,掌握地下水的分布、变化和特性,建立健全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监控地下水位的高低,实施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避免地下水级下降过快,形成深潜水问题。
3. 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测体系对库区地下水位进行长期的、动态的监测,发现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库区地下水位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下水位预警信息,提醒库区居民和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深潜水问题的发生。
4. 多元化治理手段在地下水位异常上升的地方,可采取渗排、排污、加大岩溶洞洞内土壤风化、增加蒸发器开发和利用等方式来治理地下水位异常上升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深潜水问题的发生。
5.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地下水位异常上升的危害和对策,引导广大居民关注地下水位的变化,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下水位异常上升的治理工作。
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工作的回顾及思考
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工作的回顾及思考三峡工程的建设,大家都知道吧?它可是咱们中国的“大手笔”,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利枢纽。
可是,想想看,建设一个这么宏伟的工程,背后也有不少“硬骨头”。
其中一个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那成千上万的移民工作。
说起来,三峡工程库区的移民外迁,真的是一场大戏,里面有复杂的决策,也有无数人的辛酸和泪水。
那时候,库区需要腾出地方来蓄水,这就意味着得把很多村庄、许多家庭从原来的土地上“挪”到别的地方。
你说,这得多难啊!你想想,一个人住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都在那片土地上扎根了,突然叫你搬走,心里肯定不愿意。
最开始,移民工作搞得那叫一个乱,许多人都担心搬到新地方后生活会更差,心里别提多不舒服了。
你别看这些移民大部分是农民,他们大多数也没接触过什么现代化的东西,搬去城市里,环境变化大,生活压力大,大家都怕自己成了“外乡人”。
不过呢,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移民工作也在不断改进,也逐渐清晰了。
相关部门也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些人,反而逐步推出了不少补偿和安置方案。
你看,地方相关部门不仅提供了迁移费,还给移民们安排了新的住处,甚至帮助他们找到了新的工作。
虽然这些移民在新环境里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总体来说,搬迁后的生活条件比以前的确好了一些。
新房子虽然不是豪宅,但总比以前的土房子强;而且有了新的生产资料,种地、养殖也能恢复一些经济收入。
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有了这些帮助,移民的心里总是有些不踏实。
刚开始那些被搬迁的村民们,心里总是觉得不安,担心搬到新地方后什么都适应不了,担心邻里之间不好相处,怕自己“掉链子”。
再加上原本生活得好好的,一下子就得接受这么多新变化,肯定有些人觉得这不是“倒霉”是什么?这些老百姓的情绪,也是能理解的。
时间久了,情况慢慢有了好转。
大家逐渐适应了新环境,新社区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
原来那种“人走路不熟,水土不服”的状况开始减轻,许多人甚至在新地方找到了比以前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长江中游,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主要问题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要问题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兴建三峡水库时需要淹没大量土地,导致了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水库蓄水后,水位上涨,沿江岸线形成了大片的水域,原有的湿地、林地等生态系统被破坏。
2. 农业发展问题三峡库区的农业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土地资源的减少,水库的蓄水造成许多耕地被淹没,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土壤的质量下降,水库库区的土壤基本上是由长江和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泥沙,土地肥力较低,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3. 产业发展问题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库区地理环境对于传统产业的影响较大,加强特色产业的开发仍然需要面对一定的人才、技术、市场等问题。
4. 环保和资源利用问题由于三峡库区地区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发展历史,生态破坏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由于资源效能低下,一部分资源利用受到限制。
二、对策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针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植树造林等方式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可以推动建设生态示范区,推动生态产业增加值,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
2.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峡库区可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实施科技兴农、生态农业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拓展特色产业和提升竞争力三峡库区可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特色产业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拓展市场,并且不断加强产业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库区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4. 加强资源管理和环保三峡库区可以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通过推广资源节约型、环保型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并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重庆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构筑物三峡大坝的所在地。
库区水域面积广阔,地理环境优越,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特色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主要问题1.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三峡库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水域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资源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而环境保护又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难以取得平衡。
2.产业结构单一三峡库区的传统产业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主,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传统农渔业虽然是三峡库区的特色产业,但其发展受到了时间约束,产业结构单一使得库区特色产业发展缺乏多样性和活力,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3.科技创新不足在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的不足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够使得三峡库区的特色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4.市场需求不足三峡库区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市场需求相对薄弱。
库区特色产业的产品销售受到限制,导致产销不畅,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5.基础设施滞后三峡库区的基础设施滞后,如农村道路、交通、水电等,使得特色产业的生产条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响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对策1.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在特色产业生态发展过程中,要加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资源开发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合理的开发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三峡库区需要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现代化农业和渔业,同时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库区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峡工程运行以来的几个问题思考
Engineering 2 (2016) xxx–xxx三峡工程运行以来的几个问题思考郑守仁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Wuhan 430010, China1. 概述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将三峡水库蓄水分为:围堰挡水发电期、初期运行期和正常运行期。
2003年水库蓄水至135 m水位,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7年蓄水至156 m 水位,进入初期运行期;2009年枢纽工程完建,具备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 m的条件,仍按初期蓄水位运行。
初期运行的历时,主要根据库区移民安置情况、库尾泥沙淤积实测观测成果以及重庆港泥沙淤积影响等情况,确定需用时6年,即2013年水库蓄水至设计水位175 m,进入正常运行期。
三峡工程于1993年施工准备,1994年12月开工,1997年11月6日大江截流,1998年开始施工左岸大坝和电站厂房。
2002年10月大坝泄洪坝段导流底孔过流,11月6日导流明渠截流,左岸泄洪坝段、左厂房坝段、非溢流坝段及升船机上闸首建成,开始挡水。
2003年6月,蓄水至135 m水位,7月左岸电站首批机组发电,双线五级连续船闸通航,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
2004年右岸大坝及电站厂房开始施工,2005年左岸电站14台机组全部投产。
2006年6月右岸大坝混凝土施工至坝顶高程185 m,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爆破拆除,拦河大坝全线挡水,10月蓄水至156 m水位,提前一年进入初期运行期。
2007年右岸电站7台机组投产。
2008年8月,大坝及电站厂房和双线五级连续船闸全部完建,具备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 m的条件;移民工程县城和集镇迁建完成,移民安置、库区清理、地质灾害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专项,经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可满足水库蓄水至175 m水位的要求。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三峡工程2008年汛末实施175 m试验性蓄水,标志着三峡工程由蓄水位156 m运行转入175 m试验性运行。
蔡其华关于三峡水库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
蔡其华:关于三峡水库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蔡其华:关于三峡水库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作者: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及调节水资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进入围堰发电期,2006年10月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进入试验性蓄水阶段,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设计的正常蓄水位175米。
其间,长江流域发生了强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热议,有人甚至质疑这些灾害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长江水利委员会作为水利部派出机构,承担着长江流域的水行政管理职能,既是三峡工程的设计总成单位,又是三峡工程的运行调度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及时研究解决三峡工程的有关问题,并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说明。
为此,现就当前社会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谈谈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关于三峡水库诱发干旱问题今年年初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4成,其中中下游偏少近5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
在三峡水库加大下泄对中下游持续补水的情况下,中下游河段来水仍偏少2~5成,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来水偏少5成,汉江来水偏少5成。
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3~5米。
1—5月,三峡水库补水约190多亿立方米,汉江丹江口水库补水约57亿立方米,抬高中下游干流水位1.0米左右,最大抬高约1.5米。
在三峡和丹江口水库大量补水的情况下,5月初,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仍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或接近同期最低。
水库加大下泄为中下游补水,对缓解旱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罕见少雨是造成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而造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自去年年底以来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南方热带系统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等天气因素。
(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天气是指短时间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电、下雨、台风、沙尘暴等。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重庆市万州区至宜宾市的长江上游,是中国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库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特色产业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库区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一些新兴产业如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和特色手工艺品等逐渐崭露头角,为库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
产业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亟需解决。
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不足。
为了推动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环保水平。
通过综合多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库区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完。
2. 正文2.1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现状分析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峡库区的特色产业主要包括水电产业、旅游业和农业等。
水电产业是三峡库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得这里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生产基地之一,水电产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旅游业也是三峡库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三峡风光秀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三峡邮轮的开通更是为当地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峡库区的农业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由于地处深山峡谷,气候条件独特,这里的农产品质量优良,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峡库区的特色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对策,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2.2 主要问题分析三峡库区特色产业在生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匮乏问题。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资源相对匮乏。
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
三峡工程是综合治理和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三峡库区经济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峡工程自正式开工建设以来,按期实现了各个阶段目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新变化、新格局,倍受国内外广泛关注。
初《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这对促进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将对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促进库区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峡工程运行及其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功能的发挥,涉及三峡库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诸多领域,包括水库综合调度与管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环境质量与安全等各个方面。
加强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恢复和改善库区自然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从根本上保证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持续发挥。
当前,三峡库区正面临着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艰巨任务,这迫切需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可持续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库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百万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库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种种原因,历史欠账较多,目前经济发展较湖北省、重庆市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
三峡库区深潜水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深潜水问题及对策三峡水库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
由于其峡谷险峻、风光秀美,成为了许多游客前往游览的热门景点。
三峡水库的庞大水量和潜在的深潜水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三峡库区深潜水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三峡库区深潜水问题1. 水位变化导致深潜水问题三峡水库每年都会进行蓄水和放水的操作,导致水位的变化。
这种水位变化会对库区内的岩石和地下水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深潜水问题。
特别是在放水期间,库区地下水位下降,岩石裂缝内的水位也会下降,进而形成深潜水区域。
2. 深潜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潜水在三峡库区的存在,不仅对地下水资源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原本依赖深潜水的植物和生物会受到影响,生态系统也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3. 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库区内的地质条件复杂,存在着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而深潜水的存在可能会加剧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特别是在水位变化大的情况下,地下水对地质条件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1. 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针对三峡库区的水位变化情况,可以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预测水位变化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水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及时获取水位和地下水位的数据,进行分析预警。
2. 科学合理地进行水位调整在进行蓄水和放水操作时,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水位调整,避免频繁的水位变化对地下水和岩石造成过大影响。
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水位调整方式,缓解深潜水问题的出现。
3. 加强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针对库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可以加强地质勘测和监测,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进行及时排查和整治,提高库区内的地质灾害防范能力。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对于深潜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可以采取生态补偿和生态恢复措施,修复深潜水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三峡库区位于中国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库之一。
三峡库区因三峡工程建设而形成,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三峡库区特色产业逐渐兴起,如农业、旅游、水产养殖等,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部分工业和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水质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结构单一,依赖性强,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或自然灾害,就会带来较大的经济风险。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支持,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多元化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
这样才能保障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2 问题意识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库工程,也是中国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在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过程中,三峡库区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是当前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水库蓄水和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
产业结构单一也是制约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三峡库区的主要产业仍以水利发电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长期依赖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难以满足当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不足也是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面临的挑战。
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和配合,而当前三峡库区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还存在不足,制约了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步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快推进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内容结束】2. 正文2.1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现状分析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随着三峡水库的建设和运行,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三峡库区,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咱们大江大河的那块宝地。
说到三峡,许多人脑海中立马浮现的是雄伟的水坝、奔腾的江水,甚至还有那令人心潮澎湃的“长江一号”轮。
确实,三峡库区作为长江的一颗明珠,它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不说别的,就是那水质、植被、动物啥的,都是咱们绕不开的话题。
要说三峡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老实说,真是件既头疼又充满挑战的事儿。
你看,那儿的地势、气候一言难尽,偏偏又是咱们水资源的“黄金宝库”。
要是在不小心的情况下,搞不好一个小小的生态失误,后果可不是一般的严重。
首先得说,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不单单是一个“保护”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养”字。
当年修三峡水库的时候,不光是调水调能,连带着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物种减少等问题也都迎面而来了。
像三峡那一带的土地,曾经因为过度开发,山坡上的土壤都被“洗”得干干净净,水土流失的问题简直让人看了心疼。
尤其是那暴雨一来,山体滑坡的风险更是增加。
说白了,就是得有人为这块“金饭碗”多操心,不能让它吃了咱们的资源,反过来还让咱们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
可是,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毕竟这几年水土流失还是时不时闹点儿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和当地的村民都付出了很多心血,采取了一些措施,像植树造林、修复湿地、治理河道,简直是“火力全开”,一点不含糊。
你看,库区沿线的山头,不知道种了多少树,尤其是那种抗水土流失的植物,一棵棵栽下去,仿佛把大地都重新抚摸了一遍。
还有那湿地保护工程,不光是防洪的利器,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人类的脚步走得再快,生态保护的步伐也要紧跟着,咱不能一味地去掏空大自然的“银行”,得懂得投资和回报。
三峡库区的水质问题,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大家别看那水库水位高,水面开阔,实际上水质一旦污染,后果可不得了。
特别是那边的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问题,曾经也让环保专家们愁得不行。
你要是去了库区的周围,一定能看到各个村庄、城市在下游放出的污水,不光味道呛人,简直就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暴击”。
三峡库区深潜水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深潜水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问题概述三峡库区是中国著名的水库及风景区,也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
在三峡库区的深潜水问题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深潜水是指在水库中水位下降时,由于库区水深较大,对水库淹没区和库岸带来的影响。
深潜水问题主要表现为库区地下水位下降、地壳下沉、地表沉降、库区生态环境受损等问题。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深潜水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如何有效应对深潜水问题,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分析深潜水对三峡库区的影响、深潜水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提出应对深潜水问题的对策,从而为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深潜水对三峡库区的影响深潜水对三峡库区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水库不断填充,水库底部深层水体的温度、氧气含量和营养盐浓度等水质参数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深潜水中的水质状况直接影响了湖泊内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
深潜水中的氧气含量较低,同时含有大量的富营养物质,这对湖泊中的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了一定影响。
深潜水中还可能含有大量的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长期以来,深潜水问题一直困扰着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大量的废弃物质和过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湖泊富营养化现象进一步加剧,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加强对深潜水问题的监测和研究,探索有效的治理措施,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有效保护好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总字数:262】2.2 深潜水问题的根本原因三峡库区深潜水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过度的水库调控。
由于三峡水库的调度需要满足不同的用水、发电和航运需求,导致水库水位波动频繁,深潜水的形成和蔓延加剧。
三峡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三峡地区目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 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 %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
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
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
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
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
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库,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的潜力和优势。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进程加速,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环境资源利用不合理三峡库区的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环境污染、过度开采等原因,导致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大量的地下水被过度开采,使得当地水资源日益匮乏。
同时,工业、农业等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环境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凸显。
解决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推动治理方案的实施,加强农业、工业等行业的环保要求,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二、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三峡库区的特色产业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渔业等领域,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生产效率和质量难以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产业效能,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特色产业的开发需要满足市场需求,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解决措施:加强产业技术研发,提高特色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推动特色产业向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转型。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提高产业内人才素质,推动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峡库区地理环境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公路、水利设施等。
这些都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若基础设施建设不跟上,将会造成特色产业规模受限,市场开拓受阻等问题。
解决措施:优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并进行合理利用、维护,提升物流配送、营销渠道等方面的效率和质量,以满足特色产业的需求。
四、市场需求多变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需要特色产业的时时调整和更新,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经济的提升。
对于三峡库区而言,处于特殊地位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资源,需要开发出精品化、个性化、区域性的特色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把握市场动向,紧跟市场变化。
解决措施:构建市场需求导向,以创新理念和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加强特色产品的品质和形象;挖掘特色资源,改善产品品种,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产品范围;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特色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三峡水库管理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当前三峡水库管理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三峡水库管理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156米蓄水后三峡水库管理现状今年8月我区三期移民工程顺利通过了国务院验收,9月20日三峡水库156米正式蓄水,现我区水位基本保持在156米左右。
水库建成后我区干支流岸线总长334公里,江面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形成消落区23.4平方公里。
蓄水三个月来,我区认真搞好三峡水库综合管理,各部门和镇乡街道扎实工作,水库管理取得了较好成绩。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一是面源污染有所减少。
积极推进生态富民家园示范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__0口,实施“一池三改”20__0户。
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成推广面积40万亩。
开展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开发利用,防止了人畜粪水的流失。
深入推进医院废水整治和养殖污染防治,严格做到达标排放,面源污染量较以前大大减少。
二是流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船舶污染监管,船舶防污取得长足进步。
我区现有船舶垃圾接收单位2家,接收船一艘,年接收船舶垃圾约900吨。
有围油栏1320米,收油机4台,吸油毡1900公斤,可一次性处理溢油20吨。
全年检查船舶371艘,检查处理缺陷1245项,处罚违章船舶38起,对排污未达标的船舶勒令限期整改,复检合格率100%。
蓄水以来没有出现重大船舶污染事件。
三是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大。
万州区乳峰乳业公司水污染治理项目基本建成,废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养殖、乳制品、废水得到有效治理,在线监测等设备正在实施安装,明年初将对污水处理工程进行验收。
公司现年减排污水量21.9万吨,四是污水垃圾处理厂(场)建设运行良好。
明镜滩污水处理厂日平均处理污水8000立方米,污水收集率达87%,水质监测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长岭生活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380-400吨,从20__3年7月至今已累计处理垃圾40万吨,主城区生活垃圾处置率达100%。
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思考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1997年实现了大江截流,完成了85米水位的一期工程,2003年完成了蓄水135米水位的二期工程,到2008年完成了蓄水175米水位的最后工程。
三峡工程建成后,形成了长约600余公里,水域面积1084平方公里,蓄水量393亿立方米的特大型水库。
三峡水库作为全国淡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基地,库区的水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数亿人的饮水安全,事关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范围包括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
库区是指三峡库区和重庆市主城区,包括湖北、重庆的20个区县;影响区是指对库区水质影响明显的区域,包括湖北、重庆、四川42个区县;上游区是指三峡库区的上游流域范围,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的38个地市214个区县。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的水环境保护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但由于水文、河道等发生变化,水流速度减缓,自净能力下降,部分支流下游回水区水环境质量有下降趋势,大宁河、神女溪、梅溪河等回水段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2007年,全市58条主要次级河流120个监测断面中,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约占30%。
加上江面漂浮物打捞工作任务繁重,农村面源污染,畜禽、水产养殖以及船舶污染等影响,库区水环境保护压力极大。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生 态 环 境 是 人 类 社 会 生 存 和 发 展 的基 础 . 保 持 良好 的 生
态环境 . 是可 持续发 展 的客观要 求 . 也是 实现 可持续 发展 的
现 实 需 要 三 峡 库 区 作 为 我 国 最 主 要 的生 态 功 能 区 . 其 生 态
涵养功 能对水利 工程 、 水 土保持 、 水质保护 、 生物 多样性等 功
能具有 特殊 的、 重 要 的 战 略 意 义 。重 庆 市 三 峡 库 区 作 为 三 峡
库 区的主要 部分 . 保 护好 重庆市 三峡 库 区的生态环 境 . 是 重 庆市环境保 护 的 目标 . 也是 国家战略 的需 要 。
至世 界最 为特殊 的生态 功能 区 , 其水 土保持 、 水 质 保 护 和 生
流有 6条水 质均达到水域 功能要求 . 水质 改善明显
( 2 ) 水 土流 失未 得到根 本解 决 。 土 地 石 漠 化 程 度 形 势 严
峻。 三峡库 区系古滑 坡 、 坍塌 和岩崩 多发 区 。 水 库蓄水后会诱
论述保护 重庆 市三峡库 区生 态环 境的重要 性 . 指 出库 区蓄水后 生 态环 境得到 改善 。 但整体 趋势仍 然没有得 到根本
中图分 类号 : X 5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0 6 4 ( 2 0 1 4 1 0 4 — 0 6 2 — 0 3
( 2 ) 重庆市 三峡库 区生 态环境 的重要 地位 。生 态环境 是 人类发 展的物质基 础和制约 因素 . 人类 生产生 活所需 的一 切 物质基础 都来 自于与其息息相 关的生态环 境_ 1 _ 重庆市 三峡 库 区位 于长江 中上游 结合部位 . 是我 国生态环境保 护的重 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关于三峡库区生态补偿问题的思考付琴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重庆 401147摘要: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现就对加快转变库区发展方式,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浅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生态补偿;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0)06-0207-02随着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三峡水库淹没区移民就地后靠安置,给三峡库区生态带来影响。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将成为“后三峡时代”移民搬迁后续建设的重大课题。
现就对加快转变库区发展方式,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浅谈点认识和思考。
一、在三峡库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1.生态补偿的概念生态补偿是依靠政府,通过行政、法律、财政、市场等多种手段,让生态保护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是生态保护者受益,以消除生态环境中的外部性,解决生态环境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只享用权利不承担义务、只利用不保护、只顾着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保护成本大损害成本小等等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同时激励人们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促使人们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至。
2.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制定的生态受益方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方支付相应费用的制度。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其生态功能和价值,其机制应当包括对生态环境损失给予补偿、恢复、综合治理,以及对因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社会组织、居民进行资金、技术和实物上的补偿等制度。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培育生态保护地区的造血功能,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区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建立库区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1)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三峡库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它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区,是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更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和全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
三峡工程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双重效应。
一方面,建设三峡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建设长江流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还从整体上提高了国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激发了华夏儿女建设国家的信心。
17年来实施开发性移民,库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投资环境,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水库蓄水后,使库区7.9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大量良田沃土被淹,就地后靠安置移民生存空间减少,外迁人口有限,生活压力加大,不得不靠开荒垦殖来养家糊口。
库区境内山地占幅员面积的88%,土地贫瘠,滑坡、泥石流多,石漠化趋势突出。
近年来,后靠移民对库区周边山体的过度耕伐,破坏了库区生态环境,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大江大河上建坝的成败关键在移民,国内外这方面的教训不胜枚举。
三峡工程建设本来就体现了以人为本,自始自终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让移民从工程建设及运行中获益。
目前,三峡水库已蓄水至175米高,即将全面投产运行,发电经济效益正逐步显现;然而,三峡库区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房屋被拆、耕地被淹、厂矿关闭、生态破坏,尽管国家对淹没线下移民房屋耕地等进行了补偿,毕竟被淹土地是无法复制的,脐橙、蔬菜等支柱农业产业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就地后靠移民收入普遍下降,生活有每况愈下的趋势。
在移民大搬迁中,大量移民失去淹没线以下的良田沃土,移民就地后靠安置加重了库区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压力,人地矛盾加剧。
要让三峡工程利益更多的惠及库区及移民,有效改善和恢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系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
从三峡电站发电收益中提取资金,用于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后续项目建设,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三峡电站及其水库运行需要,也符合“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治理”的开发建设原则;更能够体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
二、库区生态补偿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居民享有均等的发展权利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如果以生态保护或其他名义取消、限制这种权利,就必须对这一地区的居民进行合适的补偿,否则,对于这些地区的居民是不公平的。
而目前,国家缺乏完善有效的生态效益机制,对于我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指导思想上面临“两难”抉择,责任和权利不相对等三峡库区具有保护自身和国家生态安全和在经济欠发达的基础上缩小与发达差距的二重性,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还需要承担资深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但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承担既保护环境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压力大,困难多。
2.生态管理职责交叉,资金使用不到位,生态保护效率低生态安全保护是巨大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
从现实状况看,部门住到的政策涉及导致责任主题不明确,生态保护效率低,生态保护区居民受益少。
3.补偿标准“一刀切”,执行中存在不均衡和不公平“一刀切”政策设计,导致政策实施脱离实际。
在退耕还林补偿中,我国仅就南北划分两个标准,地处西部的库区得到的补偿标准较低。
4.以项目工程的补偿方式导致生态政策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生态保护缺乏可持续性5.生态补偿政策制定过程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生态补偿政策的目的是调节生态安全保护者的经济利益。
然而,现代经济信息在现行的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常常缺乏相关利益者的广泛参与机制。
(三)解决现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解决现行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三峡库区未来发展,需要从多个层次和角度进行调节,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待生态补偿将生态补偿机制从政策层面提升到法律层面上来。
加强生态保护立法,为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法律依据,这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根本保证。
2.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财政政策在政府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设生态补偿科目。
政府的直接预算支持、各种专项补贴和必要的政策支持,是生态环境保护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随着西部煤、石油、天然气、水电资源的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被改变,这些资源开发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应征收“生态税”或”生态附加税“,保证补偿资金有长期稳定的来源,并在输出的资源和能源的价格中有所体现。
4.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由政府拨出一笔专项资金,建设生态环境补偿基金。
除优化已有的支出项目和新增财力充实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社会团体或个人的资助与援助,逐步构建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社会捐助、市场运作为辅的生态补偿基金来源。
参考文献:[1]梁红.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J].青海统计,2008(7).[2]吕志祥.刘嘉光.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缺失及重构[J].商业研究,2009(11):391.[3]孙开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库区科学发展[M].决策导刊,2009,07.[4]毛亚林.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有关问题的研究及思考[J].神业科技,2009,07.可以集中财力办教育,减少超实力举债、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等现象发生。
(二)深入推进治理义务教育乱收费工作,提高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益为了促进义务教育较快发展,应当坚持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与加大教育投入并举、完善规范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已出台的方针政策,巩固已取得的工作成果;坚持学校收费工作透明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促进教育公平。
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严格教育收费审批权限,稳定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标准。
同时,要完善学校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和经常性审计公告制度,让财政投入的义务教育资金消费得明明白白。
(三)积极探索义务教育投资多元化为解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民间资本兴办义务教育应该完全放开,同时利用社会捐资、建立教育基金等方式筹措经费维持义务教育的健康运转,使教育投资多元化。
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应当更加积极大胆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运用民间资本发展义务教育尤其是对农村、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如:民间资本兴办学校,兴建、修缮校舍、引进师资,改善办学条件和水平。
(四)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核定模式的优化1.日常管理支出应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核定不同学校维持日常管理的开支范围大体相同,主要包括日常办公费、电话费、会议费等。
如果按照以学生数为参数的公用经费核定方式进行计算,不仅会造成小型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受阻,而且也会导致大型学校的经费远远超过实际所需的经费。
因此,根本的措施是预算保持经费的够用而不富余。
由于不同学校的日常管理经费项目范围区别不大,因此可以按学校为单位进行核定,以满足学校管理活动的实际需求为目标,按照学校各项管理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来核定每项支出的标准。
2.非经常性支出可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分位”核定就公用经费的使用情况而言,各种支出可以分为经常性支出和非经常性支出两种。
所谓非经常性支出是指在一定规模限度内,不管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增加,学校都要进行并且数量相对保持不变的投入,主要包括图书、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以及校舍和设备维护等。
非经常性支出的核定可采取学校定时申报、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分位”核定的办法。
即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学校非经常性投入的现状建立学校资源需求名单,根据需求的紧迫性和投入效果的重要性程度对递交购建申请的学校进行排序,使教育资源占有较少的学校在非经常性支出的核定方面得到较多财政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1]沈百福.地方教育投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55.[2]刘泽云,袁连生.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2):32-36.(上接第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