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送礼礼仪差异

中西方送礼礼仪差异

中西方送礼礼仪差异中西方遵循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礼仪方面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送礼是一种表达关心和尊重的方式,在中西方社交互动中都非常重要。

下面将探讨一些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送礼的目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是表达感激和尊敬的方式。

在商业交往中,送礼被视为加强人际关系和建立信任的手段。

在西方文化中,送礼更多地强调个人关系和友好的目的。

西方人倾向于重视礼物本身,注重其实用性和质量,并希望让受礼人感到惊喜和满意。

其次,中西方对于礼物的选择也有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礼品的价值经常被视为礼物重要性的标志。

一般来说,礼物应该是高质量的、昂贵的和有价值的,以显示送礼人的尊重和慷慨。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礼物的选择通常要考虑受礼人的兴趣爱好和喜好,以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尊重和关心。

第三,中西方对于礼物的包装和交付方式也有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包装是非常重要的。

送礼人会选择华丽的包装方式,以显示对受礼人的尊重。

在交付礼物时,送礼人会用双手捧着礼物,表示对受礼人的重视。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包装并不像中国那样重要。

通常,送礼人会简单地用礼品纸包装礼物,并用手递给受礼人。

最后,中西方在接受礼物后的回应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受礼人通常会推辞几次才接受礼物,以示谦虚。

与此同时,礼物的接受者也会表达感激之情,并主动邀请送礼人分享礼物或参加一起活动。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接受通常更加简单直接。

受礼人会立即表示感谢,并可能在未来适当的时候回赠礼物作为回应。

总的来说,中西方在送礼礼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的目的是表达感激和尊重,礼物的选择要考虑价值和质量,礼物的包装和交付方式也非常重要,受礼人在接受礼物后会谦虚地推辞几次。

而在西方文化中,送礼的目的更加注重建立个人关系和友好,礼物的选择更注重实用性和个性化,礼物的包装和交付方式相对简单直接,受礼人会立即表示感谢并可能在未来回赠礼物。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礼品与纪念品——中西方送礼文化(de)差异其实,中外都有送礼(de)习俗,东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礼尚往来,有来有往.中国有句古话,“来而无往,非礼也.”你请我吃一顿饭,我也请你一顿.你送我礼品,我下次也还礼给你.我送你礼品,你不回礼,下次我也不再送了.在外期间,我有一次去法国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来没带礼物.考虑到交通堵塞,就只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这样(de)确有点失礼.不过,轮到我请他和其他朋友吃饭,他也如法炮制,没带礼物.这就是对等原则.然而,东西方文化(de)送礼行为还是有很大差异(de).首先是礼品观念上(de)差异.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de)实质意义,即它(de)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看不中用(de)东西.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被人口压力所困扰,资源匮乏,社会生产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循环,因此,我们尤其注重物质生活,注重物质(de)实用性.给新婚夫妇送礼,过去常常是被面、床单、桌布等,为新生儿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装精美(de)小衣服,都很实惠.不过,现代人更加开明,这些被面、床单或小衣服多得实在难以处置.于是,现在干脆改送钱,爱买什么买什么,真是越来越实用.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礼品,中国人也十分注意其实用价值.比如说中国人送字画、邮集,往往不在乎对方是否欣赏,而在于字画、邮品(de)收藏价值.新年送贺卡,往往选择有奖明信片,说不定对方还可以中奖.过年还可以送保险卡.贺卡、保险卡同样是卡,但实际意义不同.现在生活条件都上了一个层次,中产阶级家里该有(de)都有了.礼送得不对,或送重复了,会适得其反.于是,干脆改送购物卡,缺什么买什么.即使是外事礼品,许多单位往往是按照中国人注重实用(de)标准来定做(de),如手表、皮带、坤包、钱包、衬衣、T恤等.因为这些单位在定做外事礼品时,要考虑到送礼对象不仅是外国人,更重要(de)是还有中国人.中国人注重礼品(de)实用价值,还表现在对价签(de)重视程度上.我们出国时买礼物送人,外国商店(de)店主或店员往往会费很大(de)事专门把价签撕下来,而中国人恰恰就要这个价签,为(de)是让人看到礼物(de)实际价值.我们有时在国内购买降价、打折商品送人,还特意让商店给留下原价(de)价签,或开上原价(de)小票,为(de)是让受礼者感到自己心诚,送上了如此贵重(de)礼物.有些商品(de)原价简直是天价,送礼(de)人明知受礼者不会相信,也要留着原价(de)价签.东南亚一带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送礼时也有注重礼品实用价值(de)倾向,尤其是给中国人送礼.那些主管泰国事务(de)人,T恤基本不用买,几乎都是泰国人送(de).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de)纪念价值.确切地讲,中国人送(de)是礼品,而西方人送(de)是纪念品.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de)小工艺品,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de)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de)书.我常在国内买一些民乐或民歌CD送西方人,价格不贵,一般一盘CD在20元人民币左右,但很受欢迎.在机场和火车站迎接客人,或去医院探视病人,送上一束鲜花,显得既自然又热情,而不必考虑花束(de)大小.同样,在你宴请西方人时,也别指望对方能送多么贵重(de)礼物,可能性最大(de)是本国产(de)葡萄酒,或其他一些价格不贵但颇有纪念意义(de)小工艺品.他们出国旅游,回来后经常会买一些明信片送给办公室同事或亲朋好友,有时送几块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de)不是礼物(de)轻重或礼品价格(de)高低,而是礼品(de)纪念意义.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西方人(de)送礼习惯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其次,中西方文化在送礼(de)目(de)上也显露出不小(de)差异.中国人送礼,往往目(de)性很强.中国人(de)礼,常常是在请求别人帮助前送出去(de).过去,到某人家里提着几瓶酒,一定是有事相求.找别人帮忙时,礼物有时会提前送,为(de)是事情办得更顺利一些.在国外旅行,每每在机场遇到行李超重,我们往往会事先给柜台(de)办事人员送上一件小礼物,希望对方能够手下留情.这些方法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个别西方国家很管用,目(de)无非是在得到帮助或受惠后表示感谢,或是增加请求帮助(de)份量.而西方人注重(de)是送礼这一行为,以及礼物(de)象征意义.他们(de)礼物一般都不贵,而且一般是在得到帮助之后送,以表达诚恳(de)谢意.有一次,我在国内接待美国人,陪了好几天,他们离境前送给我一支印有美国国旗(de)圆珠笔.如果按照中国人(de)价值观念,这是在打发叫花子,因为我毕竟付出了几天(de)辛苦劳动.但是,一支小小(de)圆珠笔,价格不高,一旦印上了美国国旗,就具有了一种特殊(de)象征意义,而且这种宣传效果是不言而喻(de).不过,我曾见过有些为外国代表团开车(de)司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叫花子”,当场把人家送(de)小纪念品仍在一边.此外,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和西方人(de)反应截然不同.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de)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de)礼物过分在意.往往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而在西方,人们在接受礼物时,想到(de)首先是感谢.因此,为了表示谢意,他们往往会当面小心地打开礼物,大呼小叫地称赞一番,激动时还拥抱你一下,与你同时分享快乐.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de)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de)效果.尽管中国和西方在送礼上有如此大(de)文化差异,但并不是说西方文化就一定优越于中国文化,也不能说中国文化表现出虚伪(de)一面,西方文化表现出坦诚(de)一面.首先,任何习惯,只要成了一种礼节,都会带有一定(de)虚伪性,或者反过来说,都是一种善意(de)表现.有些美国人逢人便问候:“Hi, how are you doing”让你感到好像很热情,其实,也许他刚才假装没看见你,或者也许根本就不想与你交谈下去.即便如此,礼节告诉他要作出与你很熟(de)样子.中国人打招呼,一个简单(de)“你好”,并不能说明中国人(de)冷淡,而只能说明中国人(de)务实态度和说话简洁(de)风格.同样,西方人当面打开别人赠送(de)礼物,大呼小叫地赞叹一番,他也许未必在乎你(de)礼物,只是礼节告诉他应该表示谢意,至少表面上应该表现出浓厚(de)兴趣,以免损害对方(de)感情.而中国人等客人走之后才悄悄打开礼物,一是不想给对方以贪婪(de)印象,二是中国人普遍注重礼物(de)实用价值,万一礼物不实用,或对方送重复了,也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因此,礼节告诉他不应该对礼物太在意.中国人(de)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达一个信号:我对你是否送礼、或礼物(de)轻重并不感兴趣,即便你不送礼物也照样受欢迎,也不会影响我们(de)关系.然而,这个信号有时则需要西方人去慢慢体悟.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块菠萝椰子面包和一小包饼干,价值不超过5元人民币再者,就不同(de)行为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往往具有相同(de)心理,只是其外在(de)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比如说,在送礼和受礼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礼品所表现出(de)兴趣是一样(de):送礼者都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送(de)礼品,而受礼者也都因为接受了对方(de)礼品而高兴.然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出来(de)是极大(de)自谦,在送礼时常常故意贬低自己所送礼物(de)价值.即使送给对方(de)礼品价格昂贵,也要说一声“区区薄礼,不值一提”.这种以否定(de)形式来肯定自己所送礼品(de)价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de),他们不懂得这种绕圈子(de)说法,或者说,无法悟出否定中隐藏(de)肯定意义.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常常推辞一番,并且说“哎呀,还带礼物干什么”,在对方再次坚持后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是出于无奈,并伴以“怎么能让你破费”或“下次可不能这么客气”或“下不为例”(de)客套话,然后将礼品放在一旁,显出对礼品漠不关心(de)态度,生怕对方认为自己是冲着别人(de)礼品来(de).然而,就客人走后便悄悄打开礼品这一行为来说,足以证明中国人对受礼也是在乎(de),只是不当面表现出来罢了.而西方人(de)表现形式却相反,他们总是对自己准备(de)礼品采取赞赏(de)态度.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从哪儿买(de),经过了多少周折,或者制作工艺多么复杂,多么不容易,总之是希望你能喜欢.在接受礼品时,尽量表现得对你(de)礼品很感兴趣,对你(de)送礼行为表示感激.关于我们(de)送礼文化,有两件有趣(de)事是我曾经亲身经历(de):一是我们常常把别人送来(de)礼物再拿来送人.过去经济不太发达,自己舍不得花钱买礼物送人.如果别人送来礼物,就干脆把它再送给第三者.第三者又如法炮制,送给第四者.送来送去,自己送出去(de)礼物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又送回到了自己手中.有时,送来送去(de)礼物到达最后一个人(de)手上时,也许已经过了保质期(如食品).二是我们在送礼时,有时没有考虑到受礼人(de)心态和承受能力.尤其是在外交场合,相互赠送礼物讲究(de)是对等,而我们有时却忘记了这条潜规则.有一次,某个国家(de)团组访华,在一番送礼仪式后,外方(de)接待人员找上门来,跟我们急了,因为我们送(de)礼物档次较高,他们没有准备这么好(de)礼物回赠,因此感到没面子,不对等.有时,有些国家并不是经济不发达拿不出钱来,而是他们(de)经费都有预算,用于礼品(de)预算少得可怜.当然,也有些国家经济困难,没有还大礼(de)能力.礼品和纪念品,这是中西送礼文化表现出来(de)差异.我们并不是想说某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de)观念和行为就一定好于另一种文化,而是要说,任何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de)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是在一定(de)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de).我们唯一需要提倡(de)是探究不同文化形成(de)原因,对不同(de)文化给予必要(de)理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de)本意都是积极(de),人(de)内心都是善意(de),关键在于你是否理解在不同文化(de)长期熏陶下,各种不同(de)人类群体对善意所采取(de)不同表现形式.这才是面对文化冲突(de)正确态度所在.与此同时,剖析自己(de)文化,并不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历史就是在不同(de)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前进(de).。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案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案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案以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案为标题的文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种交流中,送礼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关心和友好的方式。

然而,中西方在送礼文化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果不了解并加以解决,可能会引发一些误解和尴尬。

本文将针对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促进更好的跨文化交流。

一、了解礼仪差异中西方在送礼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礼仪习惯。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通常是直接送给受礼者的,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一般是先送给受礼者的长辈或者上级,然后由他们转交给受礼者。

因此,如果在西方文化中直接送礼给受礼者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不尊重长辈或上级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当我们了解到对方的文化习惯时,尽量遵循对方的礼仪规范,避免造成误解和尴尬。

二、选择合适的礼物中西方对于礼物的选择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通常是根据受礼者的个人喜好来选择的,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选择更加注重礼尚往来和象征意义。

因此,在选择礼物时,我们需要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如果是与西方人交往,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个性化的礼物,如书籍、照片、纪念品等。

而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如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红包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礼物,可以更好地传递我们的心意和友好。

三、注意礼物的包装和送礼方式中西方在礼物的包装和送礼方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通常是精美的包装,并在特定的场合或时间送给受礼者。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包装和送礼方式更加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因此,在送礼时,我们需要注意礼物的包装,尽量选择精美的包装,并在适当的场合和时间送礼。

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传统的红色礼盒,并在重要的节日或生日等特殊场合送礼。

通过注意礼物的包装和送礼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示我们的诚意和尊重。

四、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中西方在送礼文化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中国是非常重视送礼礼仪的,在西方送礼行为也非常普遍,但中西方对送礼的看法不同,处理方式和接收方式也不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1.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严格地遵守各自社会的风俗习惯。

可以讲,它们都是某一社会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不同社会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期望,因此,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

譬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十分重视变通、含蓄。

这样的风格在美国文化中则会给人以“不精确”、“模棱两可”的感觉。

在美国社会中,“直言快语”才是人们所崇尚的。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

中国人之“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

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贬低自己,抬高别人。

比如中国人在赠送礼品时,常以贬低所赠之物达到尊人的目的,如:“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而Leech提出的“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的“谦虚准则”则不同。

西方人赠送礼品时,会直接表达希望对方喜欢、欣赏所赠之物。

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大差异。

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最得体的便是说“Thank you”,欣然接受,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符合礼貌准则。

而对于一向以自谦来尊重他人的中国人来说,通常会否定赞扬的真实性,以示谦虚,以此符合礼貌准则。

3.中西不同的面子观和价值取向“面子”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概念,“Face”只是汉语中“面子”和“脸”的英文直译词。

汉语中经常会提到“给面子”、“给脸”、“丢面子”、“丢脸”等。

汉语中“脸”、“面子”通常指群体出于尊敬给予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声誉。

汉语中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人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置于与他人分离的境地。

中西方礼仪差异

中西方礼仪差异

吻面礼
起源
吻面礼也起源于欧洲,最初是在法国兴起的。
礼仪细节
双方互相亲吻脸颊,通常在左右脸颊上各亲吻一次。男性 之间通常用吻面礼,而女性之间则用贴面礼或亲吻礼。
文化差异
在中国和东亚国家,吻面礼不太常见,而在南欧和拉丁美 洲国家则较为流行。此外,在英国和爱尔兰等国家,吻面 礼通常只用在亲密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
中国
在中国,颜色搭配也因文化背景而异。在一些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颜色,因此在一些特殊场合 ,如婚礼和春节等,中国人更倾向于选择穿红色的服装。而在其他场合,颜色搭配则可能更加多样。
04
言谈举止礼仪
言谈礼仪
1 2 3
交流方式
在西方,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坦率的交流方式, 而中国人更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
中国
在中国,接受礼品时需要表现得谦虚和礼貌 。在收到礼品后,一般不会立即打开,而是 先表示谦虚和推辞,然后在对方的坚持下才 接受。在表达感激之情时,一般会用一些敬
语和谦辞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06
公共场合礼仪
遵守规则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权益的保护,在公共场合会更加注 重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他人。例如,在公共游泳池 或健身房等场所,西方人会遵守规定,不随意更改衣 物,不赤裸上身等。
文化差异
在中国,握手礼通常用于正式场合 ,如商务会谈、政要会晤等。而在 一些东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握 手礼则较为少见。
拥抱礼
起源
文化差异
拥抱礼起源于古代欧洲,是西方国家 常见的见面礼仪之一。
在中国和东亚国家,拥抱礼不太常见 ,而在南欧和拉丁美洲国家则较为流 行。
礼仪细节
双方互相拥抱,通常在左右脸颊上各 亲吻一次,有时也会用贴面礼代替。 男性之间通常用拥抱礼,而女性之间 则用贴面礼或亲吻礼。

中西方送礼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送礼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送礼礼仪文化差异因文化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西方送礼礼仪文化差异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西方送礼礼仪文化差异(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

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

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 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开张庆贺等,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

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送钱则较为普遍,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

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

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块手表,一些房间的装饰物,纪念品,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

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中西送礼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

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一)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送礼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中西方送礼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对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进行探讨。

首先,中西方的礼物选择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的价值追求比较贴近生活,人们更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和寓意。

例如,在婚礼上,人们习惯送现金、酒和家居用品等实用性较强的礼物。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选择更多考虑对受礼者的兴趣和喜好,追求独特和个性化。

例如,在西方,人们可能会送书籍、音乐、手工艺品等更加注重情感和个性化的礼物。

其次,中西方送礼的时间有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节日和重大场合的送礼,例如春节、中秋节和婚礼等。

这些节日和场合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送礼也被视为表达美好祝愿和对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的关怀。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随时送礼,例如生日、毕业、结婚纪念日等。

在西方文化中,送礼更加强调对亲密关系的维护和对个体的关注。

再次,中西方送礼的包装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将礼物精心包装,以表达礼物的尊重和对受礼者的关怀。

包装袋和包装纸的颜色、图案以及装饰物的选择都有着特定的意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物本身的精致和个性,包装的简约性更能突出礼物的特点。

相比之下,西方更注重礼物的精致感和独特性,而不太重视礼物的包装形式。

最后,中西方送礼时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送礼的时候通常用双手递给对方,并在接受礼物时表示感谢和欢迎。

对于收到的礼物,人们也会尽快回赠以表达对对方的感激。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在接受礼物时表示谢意,并不会立即回赠,而是在合适的时机回赠一个同样精致的礼物或以其他方式回报。

综上所述,中西方送礼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在礼物选择、送礼时间、包装方式和礼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于中国人来说,礼物的实用性、寓意和节日场合的重要性更为重要;而对于西方人来说,礼物的个性化、感情表达和对亲密关系的维护更为关注。

中西文化的不同

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举例说明中西文化的不同。

总特点:中国:集体主义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强调群体意识,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最后才是个人。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西方:个人主义(以美国为代表)则强调个人主义,这一理念从17-18世纪西欧启蒙运动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

1.中西送礼文化的不同中国人送礼往往注好面子,过分注重包装,而忽视了礼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如送一些昂贵却没有太大用处的营养保健品等。

西方人,送礼则更注重实际功能。

这个礼物能满足主人的某种需求。

如主人需要的食物、酒水等。

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礼物的轻重或礼品的价格的高地,而是礼品的纪念意义。

另外,在中方,主人接受礼物往往不会当场打开,而是等客人离开后再自行拆开。

而西方,则是当着客人的面直接拆开礼物,并直接表达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

2.中西节日的不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宗教的影响,节日也大不相同。

从起源上看,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原始崇拜。

禁忌迷信、祭祀、宗教与神灵信仰等方面,主要目的则在于祈求自身的吉祥幸福;西方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也有为自己祈福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是缅怀上帝、求其保佑。

中方受到传统思想的洗礼,长期以来的节日主要起源于岁时节气,如清明节、春节、元宵节等,在传统节日里,多祭祀先贤、前人。

西方的节日一般宗教色彩浓重,例如复活节、圣诞节等,在这些节日里,多以上帝等为主。

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4.中西宗教信仰的不同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Gift giving etiquette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Gift giving etiquette

• If the recipient did not open your gift, it does not mean that he or she is not interested in it. • We always open the gift after the giver has left .No matter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 we always say "I like it very much".

Flowers are often taken to a hostess of a dinner party at her home, but there are three taboos to remember: First,red roses signify a romantic interest;Second,dan even number of flowers signifies bad luck, as does the number thirteen, and Last,always unwrap the flowers before presenting them. This West Virginia was making what amounted to a pass at his customer's wife.
• It is important to avoid highly personal gifts.
Gifts are normally opened when received.
In Australia 澳大利亚
• Australia is known for its friendly informality and lack of pretence. So modest gifts, such as a business diary, a paperweight, or a coffee mug might be presented as a memento of a visit of business meeting. At a trade show, T-shirts, ties, baseball caps, or a pin may be appropriate mementos. Anything more than these types of gifts could cause embarrassment.

从跨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中西方送礼行为的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中西方送礼行为的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中西方送礼行为的差异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礼尚往来,送礼原是一种礼节性的行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又衍生出不同的意义。

由于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对于送礼也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关于送礼也就有利与弊之说,本文就从跨文化的角度浅析一下中西方送礼行为所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送礼;利与弊1.中国“送礼”行为的缘由及发展中国人喜欢互相之间馈赠礼物,这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礼记》中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尚“仁、义、礼、智、信”,“礼”也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见送礼是一种文化,其中蕴含着“礼” 这一传统美德,并非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贪污腐化。

“礼”这一行为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祭祀过程中,人们除了完成一系列规范的动作之外,还要将自己拥有的有价值的事物如食品珠宝等供献给神灵,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虔诚,并祈求神的庇佑。

“礼”可以通过物品来表现,渐渐的就具有了物质的含义,在战争年代,小国和弱国需要向大国和强国交纳贡品以寻求庇护。

在史书中就有一些不及时纳贡而引发战争的记载。

送礼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小到同学、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品表达心意,礼物都会派上用场。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也会进行慎重的挑选,按照送礼对象进行挑选,既满足自己送礼的需要,又能使礼物具有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送礼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多注重赠送养生健康一类的礼品。

新型的送礼方式有礼品卡,网上送礼,根据朋友的愿望清单进行送礼等等,这样既节省了挑选礼物的时间,又能让接受者得到自己需要的礼物,可谓一举两得。

2.中西方国家的送礼异同及原因2.1 中西方国家送礼的异同首先不同的国家都有送礼的习惯,每个国家都有约定俗成的送礼文化。

中西方在送礼物方面有相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

在各种节日的时刻,如圣诞节,西方人会互相赠送礼物,互相表达祝福,而中国人也会在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赠送礼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
的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了解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尤为重要。

以下就是一些主要的差异:
第一,对待送礼的态度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被认为是一种表达敬意和感谢的方式,商务活动中常常有送礼的现象。

而在西方文化中,送礼被看做是一种收买和贿赂的行为。

因此,在商务活动中,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礼尚往来,而不是单向的送礼皆大欢喜。

第二,交流方式有所不同。

中国文化中,人们重视面子和互相尊重,在商务活动中,通常会选择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直接冲突。

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一种被鼓励的行为,因为这样可以加强交流和建立信任。

第三,时间观念有区别。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做是一种流动的概念,经常会发生改变和调整。

在商务活动中,靠谱的人常常被认为是那种能够及时和准确地应对突发情况的人。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做是一种只能被浪费的资源,因此在商务活动中,通常会出现准时的现象。

第四,表达感谢的方式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用口头表达来表示谢意,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用书面表达来表示谢意,尤其是在商务场合中。

以上是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

在商务活动中遵守文化习惯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有效促进交流和建立信任,从而达成商务合作的目标。

中西送礼行为案例研究报告

中西送礼行为案例研究报告

中西送礼行为案例探究报告引言:礼仪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达尊重和关怀的方式。

送礼是中西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的社交现象,但在详尽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送礼行为案例的探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送礼行为模式和其背后的动机与含义。

一、中式送礼行为案例探究1. 案例一:敬老爱幼在中国,敬老爱幼是深度人心的传统美德。

当孩子过生日时,家长会邀请亲朋老友参与庆祝活动,亲友们通常会给孩子带上小礼物,如玩具或书籍。

这是一种对孩子本人的照顾和祝愿,也代表对家庭的尊重和支持。

2. 案例二:送红包在中国,人们习惯在传统节日、婚礼或其他重要场合送红包。

红包内含有一定金额的现金,寓意着对对方的祝愿和关爱。

这种送礼方式简易且具有实际价值,是一种凭利和情沟通的方式。

3. 案例三:馈赠鸡蛋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一些家庭会在亲友来访时馈赠鸡蛋。

鸡蛋寓意着生命的连续和繁衍,也代表着主人对客人的殷勤和热忱款待。

二、西式送礼行为案例探究1. 案例一:送花束在西方国家,送花束是一种常见的礼物。

花束的种类和颜色可能会有特定的意义,比如玫瑰花代表爱情,百合花代表祝愿和善意。

这种送礼行为体现了送礼人对接收者的赞美和赠予。

2. 案例二:互换礼物在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送礼方式是互换礼物。

例如,圣诞节期间,家庭成员和友人会互相赠送礼物。

这种方式强调对等和友好的互动,礼物的选择通常会依据接收者的个人爱好和爱好。

3. 案例三:庆祝酒宴在西方国家,为庆祝生日、毕业、晋升等重要场合,人们屡屡会举办酒宴。

除了邀请亲朋老友参与外,主人还会筹办食物和饮料作为款待。

这种送礼行为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忱招待。

三、中西送礼行为的差异和动机1. 礼物类型的差异中式送礼强调的是象征意义,屡屡选择寓意吉祥和各种祝愿的礼物。

而西式送礼更重视好用性和个人喜好,通常选择对方感爱好的礼物。

2. 礼物的包装方式在中国,礼物的包装分外重要,人们喜爱将礼物用精美的纸盒或包装纸包装起来,并用彩带系紧。

中西方送礼差异

中西方送礼差异

西方
内容重于价格
英美人送礼注重其形式的本身。他们 认为,礼物贵贱不在价格,而在于礼 物是否具有实用性或投人所好,给人 一份惊喜。
不敢当面拆,如果过于贵重,有受贿 赠受双方喜欢共享礼品带来的欢快 之嫌,过于便宜,则会导致宾客尴尬。 受赠人常常当着赠礼人的面打开包装
并表赞美后,邀赠礼人一同享受或欣 赏礼品。
中西送礼文化差异对比
中:拿不出手 西:拿得出手
二、送礼目的
中:一般有特定目的 西:注重表情达意
三、送礼禁忌
1、颜色 2、数量 3、数字 4、轻重
差异原因
文化起源
中国
儒家文化重“礼”影响 看重面子,重视礼物价值
西方
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与佛教 多神论与无神论
中西拆礼方式对比
现象
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一般是先 推辞再接受,接受后,表示感谢, 但不当场打开礼物。而西方人一 般则先表示感谢,接受礼物后立 即当场打开,对礼物夸赞一番
原因1:形式与价格
中国
形式重于内容
中国人送礼比较重物,讲究礼品的价 格档次
至于礼品的实用性,则屈居知识性和 艺术性之后。
内在价值、外在包装上下功夫,以呈 现自己的慷慨和对他人的恭敬。
首先, 注意礼品的宗教含义。 其次, 注意礼品的颜色含义。 再如,关于礼品的数量。
投好避忌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每个人对收授礼 品各有忌讳, 主要有个人忌讳和公众 忌讳两种。 由受礼者个人因素引起的忌讳叫个 人忌讳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公 共道德、宗教信仰或职业道德因素不 同所引起的忌讳叫做公众忌讳。
西方:开放
不管喜欢不喜欢,还要先惊叹一声, 盛赞送礼者一番再邀赠礼人一同享受 或欣赏礼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各国风情各有不同,送礼并不是一件简 单的事。事实上,送礼是一门艺术,送什么,送给谁,怎么送等,都大有讲究, 必须遵守其约定俗成的规矩。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各自的送礼文化差异,才能 更好地与西方人进行交际。

中西方赠送礼仪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赠送礼仪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赠送礼仪的差异有哪些中西方赠送礼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礼物的选择: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在选择礼物时考虑的因素有所不同。

在西方,礼物通常是实用性的,并且与收礼人的个人喜好和需求相关。

例如,西方人可能会赠送书籍、家居用品或者体育用品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对受礼人身份、地位和关系的尊重。

常见的礼物包括茶叶、红酒、烟酒等。

2. 礼物的包装: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包装通常简洁、大方,注重礼物的内涵和个人意义。

常见的包装方式是使用彩色纸和蝴蝶结装饰。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包装更加注重外观和装饰,通常采用红色礼盒,装饰有各种吉祥的图案或字样。

3. 礼物的交接方式:在西方文化中,礼物通常在正式场合或生日派对上交给收礼人。

收礼人通常会当场打开并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交接通常在私下进行,而非公开场合。

受礼人会收下礼物,但通常不会当场打开,而是在稍后打开并表示感谢。

4. 礼物的拒收: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一些原因,收礼人有权选择拒收礼物,并且这样的行为通常不会被视为失礼。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拒收被视为对送礼人的不尊重,除非有特殊原因,不应该轻易拒收礼物。

5. 礼物的数量: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数量往往被看作是对受礼人的尊重和慷慨,通常应该是偶数个或数字6的倍数。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数量通常没有固定的规则,可以是任意数量。

总之,中西方赠送礼仪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礼物的选择、包装、交接方式、拒收和数量等方面。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赠送礼物的基本原则。

中西方赠送礼仪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

首先,中西方在礼物的含义和象征上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被视为一种表示友好、关心和祝福的方式,特别是在特殊的场合如生日、婚礼和圣诞节等。

因此,在西方,礼物通常与个人喜好和兴趣相关,以表达对受礼人的了解和关心。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含义更加复杂,它常常被视为寓意着人际关系和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有哪些_中西方送礼习俗特色差异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有哪些_中西方送礼习俗特色差异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有哪些_中西方送礼习俗特色差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送礼不仅是拉关系,更是加强往来,增进情谊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文化风俗不同,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送礼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1.购礼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通常为了方便,往往从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购买礼物。

英美人喜欢购买礼品在一地,而送往另一地。

因为异地礼物有“异国情调”,好满足受礼人的猎奇心理。

有的中国人很喜欢跨国邮寄来的礼品,而英美人会尽量避免跨国邮寄礼品,以避免给受理者带来不便及额外的海关费用。

2.礼品的选择不同。

中国人在节日里送时令的礼品。

例如,在中秋节送月饼和水果,农历新年时送贺年礼品,例如洋酒、香水、水果、巧克力糖等。

中国人也会在亲朋好友的葬礼上送钱。

在中国很普遍而在西方不多见的礼物是从市场上买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东西)。

除了葬礼和开业典礼以外,鲜花不是一种流行的礼物。

而美国人在圣诞时送的礼物比如:产品样品、书桌上的摆设品、酒、饮品、特别的食物等。

鲜花是送给女士的最常见的礼物,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生日礼物、贺礼、给女主人的礼物。

3.送礼的对象不同。

有的中国人为感谢领导或便于工作、提升等,会千方百计地找机会给上司送礼;他们将礼物送给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

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

而英美人做下属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礼物,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关系;他们送礼往往送给客人家的女主人。

4.送礼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送礼比较重物,讲究礼品的价格档次。

中国人通常对礼品的包装是不大讲究的,一般宁可盒子小些,也不希望盒子大而装不满。

在美国以及其他有些国家,人们习惯用彩纸包装和用丝带包扎,有时还习惯附上一张名片。

这是胡静在《实用礼仪教程》中提出的。

英美人送礼注重其形式的本身。

他们认为,礼物贵贱不在价格,而在于礼物是否投人所好,给人一份惊喜。

5.送礼的时机不同。

中国人很讲究雪中送炭,即十分注意送礼的时效性。

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差异有哪些中西方送礼礼仪存在许多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不同之处:1. 礼物的选择:在中国文化中,送礼物时通常会选择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物品,比如酒、茶叶、糕点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喜欢选择一些个性化、有创意的礼物,如花束、珠宝、书籍等。

2. 礼物的包装:在中国,礼物的包装往往注重色彩的红色和金色,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而在西方,礼物的包装注重的是简洁和精致,通常使用有品牌标志的礼盒包装。

3. 礼物的接受: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接受通常会表现出谦虚和谦让的态度,接礼者会多次推辞或者感谢。

而在西方,礼物的接受更加直接,通常会立即表达感谢之情。

4. 礼物的送达时间:在中国文化中,生日、结婚等特殊时刻通常是送礼物的合适时机。

而在西方,礼物的送达时间更加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或者对方的喜好进行决定。

5. 礼尚往来的程度:在中国文化中,礼尚往来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原则,即收到礼物后应该及时回赠。

而在西方,尽管送礼回报是受欢迎的,但并非要求必须回礼。

6. 礼物的价值: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价值往往会被人们关注和评判,高价值的礼物会被视为对对方的尊重和好感。

而在西方,更加注重礼物的意义和象征,不仅仅关注其价值。

总的来说,中西方送礼礼仪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文化、地域和传统的不同而造成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礼仪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避免尴尬和误解的发生。

继续写:7. 礼物的数量:在中国文化中,送礼的数量通常会受到关注。

送一对物品或以重复的数字表示的礼物,如双数或八个,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不太注重数量,更关注礼物的质量和意义。

8. 礼物的含义:在中国文化中,送礼物的含义往往与人际关系有关。

例如,送长辈礼物时,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送朋友礼物时,表示对友谊的关心和珍惜。

而在西方,礼物的含义可能更倾向于庆祝特殊的场合或表达对对方的赞赏和关注。

9. 礼物的拆封:在中国,涉及重要场合的礼物通常被视为非常重要,接收者可能会选择私下拆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品与纪念品——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其实,中外都有送礼的习俗,东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礼尚往来,有来有往。

中国有句古话,“来而无往,非礼也。

”您请我吃一顿饭,我也请您一顿。

您送我礼品,我下次也还礼给您。

我送您礼品,您不回礼,下次我也不再送了。

在外期间,我有一次去法国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来没带礼物。

考虑到交通堵塞,就只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这样的确有点失礼。

不过,轮到我请她与其她朋友吃饭,她也如法炮制,没带礼物。

这就就是对等原则。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送礼行为还就是有很大差异的。

首先就是礼品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的实质意义,即它的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瞧不中用的东西。

我想,这主要就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被人口压力所困扰,资源匮乏,社会生产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循环,因此,我们尤其注重物质生活,注重物质的实用性。

给新婚夫妇送礼,过去常常就是被面、床单、桌布等,为新生儿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装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实惠。

不过,现代人更加开明,这些被面、床单或小衣服多得实在难以处置。

于就是,现在干脆改送钱,爱买什么买什么,真就是越来越实用。

即使就是送文化、送高雅礼品,中国人也十分注意其实用价值。

比如说中国人送字画、邮集,往往不在乎对方就是否欣赏,而在于字画、邮品的收藏价值。

新年送贺卡,往往选择有奖明信片,说不定对方还可以中奖。

过年还可以送保险卡。

贺卡、保险卡同样就是卡,但实际意义不同。

现在生活条件都上了一个层次,中产阶级家里该有的都有了。

礼送得不对,或送重复了,会适得其反。

于就是,干脆改送购物卡,缺什么买什么。

即使就是外事礼品,许多单位往往就是按照中国人注重实用的标准来定做的,如手表、皮带、坤包、钱包、衬衣、T恤等。

因为这些单位在定做外事礼品时,要考虑到送礼对象不仅就是外国人,更重要的就是还有中国人。

中国人注重礼品的实用价值,还表现在对价签的重视程度上。

我们出国时买礼物送人,外国商店的店主或店员往往会费很大的事专门把价签撕下来,而中国人恰恰就要这个价签,为的就是让人瞧到礼物的实际价值。

我们有时在国内购买降价、打折商品送人,还特意让商店给留下原价的价签,或开上原价的小票,为的就是让受礼者感到自己心诚,送上了如此贵重的礼物。

有些商品的原价简直就是天价,送礼的人明知受礼者不会相信,也要留着原价的价签。

东南亚一带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送礼时也有注重礼品实用价值的倾向,尤其就是给中国人送礼。

那些主管泰国事务的人,T恤基本不用买,几乎都就是泰国人送的。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

确切地讲,中国人送的就是礼品,而西方人送的就是纪念品。

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

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的小工艺品,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的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的书。

我常在国内买一些民乐或民歌CD送西方人,价格不贵,一般一盘CD在20元人民币左右,但很受欢迎。

在机场与火车站迎接客人,或去医院探视病人,送上一束鲜花,显得既自然又热情,而不必考虑花束的大小。

同样,在您宴请西方人时,也别指望对方能送多么贵重的礼物,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本国产的葡萄酒,或其她一些价格不贵但颇有纪念意义的小工艺品。

她们出国旅游,回来后经常会买一些明信片送给办公室同事或亲朋好友,有时送几块巧克力。

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就是礼物的轻重或礼品价格的高低,而就是礼品的纪念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西方人的送礼习惯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其次,中西方文化在送礼的目的上也显露出不小的差异。

中国人送礼,往往目的性很强。

中国人的礼,常常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助前送出去的。

过去,到某人家里提着几瓶酒,一定就是有事相求。

找别人帮忙时,礼物有时会提前送,为的就是事情办得更顺利一些。

在国外旅行,每每在机场遇到行李超重,我们往往会事先给柜台的办事人员送上一件小礼物,希望对方能够手下留情。

这些方法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与个别西方国家很管用,目的无非就是在得到帮助或受惠后表示感谢,或就是增加请求帮助的份量。

而西方人注重的就是送礼这一行为,以及礼物的象征意义。

她们的礼物一般都不贵,而且一般就是在得到帮助之后送,以表达诚恳的谢意。

有一次,我在国内接待美国人,陪了好几天,她们离境前送给我一支印有美国国旗的圆珠笔。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在打发叫花子,因为我毕竟付出了几天的辛苦劳动。

但就是,一支小小的圆珠笔,价格不高,一旦印上了美国国旗,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而且这种宣传效果就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我曾见过有些为外国代表团开车的司机,为了证明自己不就是“叫花子”,当场把人家送的小纪念品仍在一边。

此外,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反应截然不同。

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的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的礼物过分在意。

往往就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

而在西方,人们在接受礼物时,想到的首先就是感谢。

因此,为了表示谢意,她们往往会当面小心地打开礼物,大呼小叫地称赞一番,激动时还拥抱您一下,与您同时分享快乐。

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的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的效果。

尽管中国与西方在送礼上有如此大的文化差异,但并不就是说西方文化就一定优越于中国文化,也不能说中国文化表现出虚伪的一面,西方文化表现出坦诚的一面。

首先,任何习惯,只要成了一种礼节,都会带有一定的虚伪性,或者反过来说,都就是一种善意的表现。

有些美国人逢人便问候:“Hi, how are you doing?”让您感到好像很热情,其实,也许她刚才假装没瞧见您,或者也许根本就不想与您交谈下去。

即便如此,礼节告诉她要作出与您很熟的样子。

中国人打招呼,一个简单的“您好”,并不能说明中国人的冷淡,而只能说明中国人的务实态度与说话简洁的风格。

同样,西方人当面打开别人赠送的礼物,大呼小叫地赞叹一番,她也许未必在乎您的礼物,只就是礼节告诉她应该表示谢意,至少表面上应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免损害对方的感情。

而中国人等客人走之后才悄悄打开礼物,一就是不想给对方以贪婪的印象,二就是中国人普遍注重礼物的实用价值,万一礼物不实用,或对方送重复了,也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

因此,礼节告诉她不应该对礼物太在意。

中国人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在向对方传达一个信号:我对您就是否送礼、或礼物的轻重并不感兴趣,即便您不送礼物也照样受欢迎,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

然而,这个信号有时则需要西方人去慢慢体悟。

打开一瞧,原来就是一块菠萝椰子面包与一小包饼干,价值不超过5元人民币再者,就不同的行为来说,中国人与西方人往往具有相同的心理,只就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比如说,在送礼与受礼时,中国人与西方人对礼品所表现出的兴趣就是一样的:送礼者都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送的礼品,而受礼者也都因为接受了对方的礼品而高兴。

然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极大的自谦,在送礼时常常故意贬低自己所送礼物的价值。

即使送给对方的礼品价格昂贵,也要说一声“区区薄礼,不值一提”。

这种以否定的形式来肯定自己所送礼品的价值,就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她们不懂得这种绕圈子的说法,或者说,无法悟出否定中隐藏的肯定意义。

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常常推辞一番,并且说“哎呀,还带礼物干什么”,在对方再次坚持后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就是出于无奈,并伴以“怎么能让您破费”或“下次可不能这么客气”或“下不为例”的客套话,然后将礼品放在一旁,显出对礼品漠不关心的态度,生怕对方认为自己就是冲着别人的礼品来的。

然而,就客人走后便悄悄打开礼品这一行为来说,足以证明中国人对受礼也就是在乎的,只就是不当面表现出来罢了。

而西方人的表现形式却相反,她们总就是对自己准备的礼品采取赞赏的态度。

她们会告诉您这就是从哪儿买的,经过了多少周折,或者制作工艺多么复杂,多么不容易,总之就是希望您能喜欢。

在接受礼品时,尽量表现得对您的礼品很感兴趣,对您的送礼行为表示感激。

关于我们的送礼文化,有两件有趣的事就是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一就是我们常常把别人送来的礼物再拿来送人。

过去经济不太发达,自己舍不得花钱买礼物送人。

如果别人送来礼物,就干脆把它再送给第三者。

第三者又如法炮制,送给第四者。

送来送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又送回到了自己手中。

有时,送来送去的礼物到达最后一个人的手上时,也许已经过了保质期(如食品)。

二就是我们在送礼时,有时没有考虑到受礼人的心态与承受能力。

尤其就是在外交场合,相互赠送礼物讲究的就是对等,而我们有时却忘记了这条潜规则。

有一次,某个国家的团组访华,在一番送礼仪式后,外方的接待人员找上门来,跟我们急了,因为我们送的礼物档次较高,她们没有准备这么好的礼物回赠,因此感到没面子,不对等。

有时,有些国家并不就是经济不发达拿不出钱来,而就是她们的经费都有预算,用于礼品的预算少得可怜。

当然,也有些国家经济困难,没有还大礼的能力。

礼品与纪念品,这就是中西送礼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

我们并不就是想说某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观念与行为就一定好于另一种文化,而就是要说,任何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都就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我们唯一需要提倡的就是探究不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对不同的文化给予必要的理解。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本意都就是积极的,人的内心都就是善意的,关键在于您就是否理解在不同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各种不同的人类群体对善意所采取的不同表现形式。

这才就是面对文化冲突的正确态度所在。

与此同时,剖析自己的文化,并不就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

历史就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进行相互交流与学习中前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