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品与纪念品——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其实,中外都有送礼的习俗,东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礼尚往来,有来有往。中国有句古话,“来而无往,非礼也。”您请我吃一顿饭,我也请您一顿。您送我礼品,我下次也还礼给您。我送您礼品,您不回礼,下次我也不再送了。在外期间,我有一次去法国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来没带礼物。考虑到交通堵塞,就只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这样的确有点失礼。不过,轮到我请她与其她朋友吃饭,她也如法炮制,没带礼物。这就就是对等原则。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送礼行为还就是有很大差异的。首先就是礼品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的实质意义,即它的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瞧不中用的东西。我想,这主要就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被人口压力所困扰,资源匮乏,社会生产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循环,因此,我们尤其注重物质生活,注重物质的实用性。给新婚夫妇送礼,过去常常就是被面、床单、桌布等,为新生儿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装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实惠。不过,现代人更加开明,这些被面、床单或小衣服多得实在难以处置。于就是,现在干脆改送钱,爱买什么买什么,真就是越来越实用。
即使就是送文化、送高雅礼品,中国人也十分注意其实用价值。比如说中国人送字画、邮集,往往不在乎对方就是否欣赏,而在于字画、邮品的收藏价值。新年送贺卡,往往选择有奖明信片,说不定对方还可以中奖。过年还可以送保险卡。贺卡、保险卡同样就是卡,但实际意义不同。现在生活条件都上了一个层次,中产阶级家里该有的都有了。礼送得不对,或送重复了,会适得其反。于就是,干脆改送购物卡,缺什么买什么。
即使就是外事礼品,许多单位往往就是按照中国人注重实用的标准来定做的,如手表、皮带、坤包、钱包、衬衣、T恤等。因为这些单位在定做外事礼品时,要考虑到送礼对象不仅就是外国人,更重要的就是还有中国人。
中国人注重礼品的实用价值,还表现在对价签的重视程度上。我们出国时买礼物送人,外国商店的店主或店员往往会费很大的事专门把价签撕下来,而中国人恰恰就要这个价签,为的就是让人瞧到礼物的实际价值。我们有时在国内购买降价、打折商品送人,还特意让商店给留下原价的价签,或开上原价的小票,为的就是让受礼者感到自己心诚,送上了如此贵重的礼物。有些商品的原价简直就是天价,送礼的人明知受礼者不会相信,也要留着原价的价签。
东南亚一带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送礼时也有注重礼品实用价值的倾向,尤其就是给中国人送礼。那些主管泰国事务的人,T恤基本不用买,几乎都就是泰国人送的。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确切地讲,中国人送的就是礼品,而西方人送的就是纪念品。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的小工艺品,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的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的书。我常在国内买一些民乐或民歌CD送西方人,价格不贵,一般一盘CD在20元人民币左右,但很受欢迎。
在机场与火车站迎接客人,或去医院探视病人,送上一束鲜花,显得既自然又热情,而不必考虑花束的大小。同样,在您宴请西方人时,也别指望对方能送多么贵重的礼物,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本国产的葡萄酒,或其她一些价格不贵但颇有纪念意义的小工艺品。她们出国旅游,回来后经常会买一些明信片送给办公室同事或亲朋好友,有时送几块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就是礼物的轻重或礼品价格的高低,而就是礼品的纪念意义。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西方人的送礼习惯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其次,中西方文化在送礼的目的上也显露出不小的差异。中国人送礼,往往目的性很强。中国人的礼,常常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助前送出去的。过去,到某人家里提着几瓶酒,一定就是有事相求。找别人帮忙时,礼物有时会提前送,为的就是事情办得更顺利一些。在国外旅行,每每在机场遇到行李超重,我们往往会事先给柜台的办事人员送上一件小礼物,希望对方能够手下留情。这些方法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与个别西方国家很管用,目的无非就是在得到帮助或受惠后表示感谢,或就是增加请求帮助的份量。
而西方人注重的就是送礼这一行为,以及礼物的象征意义。她们的礼物一般都不贵,而且一般就是在得到帮助之后送,以表达诚恳的谢意。有一次,我在国内接待美国人,陪了好几天,她们离境前送给我一支印有美国国旗的圆珠笔。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在打发叫花子,因为我毕竟付出了几天的辛苦劳动。但就是,一支小小的圆珠笔,价格不高,一旦印上了美国国旗,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而且这种宣传效果就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我曾见过有些为外国代表团开车的司机,为了证明自己不就是“叫花子”,当场把人家送的小纪念品仍在一边。
此外,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反应截然不同。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的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的礼物过分在意。往往就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
而在西方,人们在接受礼物时,想到的首先就是感谢。因此,为了表示谢意,她们往往会当面小心地打开礼物,大呼小叫地称赞一番,激动时还拥抱您一下,与您同时分享快乐。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的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的效果。
尽管中国与西方在送礼上有如此大的文化差异,但并不就是说西方文化就一定优越于中国文化,也不能说中国文化表现出虚伪的一面,西方文化表现出坦诚的一面。
首先,任何习惯,只要成了一种礼节,都会带有一定的虚伪性,或者反过来说,都就是一种善意的表现。有些美国人逢人便问候:“Hi, how are you doing?”让您感到好像很热情,其实,也许她刚才假装没瞧见您,或者也许根本就不想与您交谈下去。即便如此,礼节告诉她要作出与您很熟的样子。中国人打招呼,一个简单的“您好”,并不能说明中国人的冷淡,而只能说明中国人的务实态度与说话简洁的风格。
同样,西方人当面打开别人赠送的礼物,大呼小叫地赞叹一番,她也许未必在乎您的礼物,只就是礼节告诉她应该表示谢意,至少表面上应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免损害对方的感情。而中国人等客人走之后才悄悄打开礼物,一就是不想给对方以贪婪的印象,二就是中国人普遍注重礼物的实用价值,万一礼物不实用,或对方送重复了,也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因此,礼节告诉她不应该对礼物太在意。中国人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在向对方传达一个信号:我对您就是否送礼、或礼物的轻重并不感兴趣,即便您不送礼物也照样受欢迎,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然而,这个信号有时则需要西方人去慢慢体悟。
打开一瞧,原来就是一块菠萝椰子面包与一小包饼干,价值不超过5元人民币再者,就不同的行为来说,中国人与西方人往往具有相同的心理,只就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比如说,在送礼与受礼时,中国人与西方人对礼品所表现出的兴趣就是一样的:送礼者都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送的礼品,而受礼者也都因为接受了对方的礼品而高兴。然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极大的自谦,在送礼时常常故意贬低自己所送礼物的价值。即使送给对方的礼品价格昂贵,也要说一声“区区薄礼,不值一提”。这种以否定的形式来肯定自己所送礼品的价值,就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她们不懂得这种绕圈子的说法,或者说,无法悟出否定中隐藏的肯定意义。
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常常推辞一番,并且说“哎呀,还带礼物干什么”,在对方再次坚持后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就是出于无奈,并伴以“怎么能让您破费”或“下次可不能这么客气”或“下不为例”的客套话,然后将礼品放在一旁,显出对礼品漠不关心的态度,生怕对方认为自己就是冲着别人的礼品来的。然而,就客人走后便悄悄打开礼品这一行为来说,足以证明中国人对受礼也就是在乎的,只就是不当面表现出来罢了。
而西方人的表现形式却相反,她们总就是对自己准备的礼品采取赞赏的态度。她们会告诉您这就是从哪儿买的,经过了多少周折,或者制作工艺多么复杂,多么不容易,总之就是希望您能喜欢。在接受礼品时,尽量表现得对您的礼品很感兴趣,对您的送礼行为表示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