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动力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5.1)--第三章第5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其基本性质、趋势,并对社会发展起根本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对这一原理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点:注意的第一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注意的第二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矛盾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过程,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则成为了驱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它深入剖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矛盾运动的规律。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指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生产能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进步与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力得以提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不断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人的创造和实践:人的创造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社会历史的辉煌成就,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存在,而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指社会矛盾在发展中呈现的一种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矛盾运动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的普遍性: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无论在任何社会形态下,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2.矛盾的特殊性:社会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因此需要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境来认识和解决矛盾。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源泉,具有斗争性。
不同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4.矛盾的发展性:社会矛盾具有发展性。
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由量变逐渐转变为质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 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 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 劳动技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体力 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 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与广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 生产力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剩余价值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为依据,历史上 的生产关系有过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如原始公社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 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 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 对象和客体要件。
马克思哲学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 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 意识
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 决定作用 中的决定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 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 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 分组成 (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 权是核心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 度和增长速度等。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 社会的发展。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 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马 尔 萨 斯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 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 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 等。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其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其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 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其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 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笔记)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重点复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作用:①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②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作用: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③人口因素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作用:①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③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社会意识含义: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态,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个人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动力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社会变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 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 二、赏析毛泽东诗词:贺新郎 读史
• 贺新郎· 读史 1964年春
•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 因此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 阶级还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 社会形态质变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次社会 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完成的。 •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 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 资料:劳动资料。它是人们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媒介体, 同时又是人的自然机体的延伸。其中,生产工具具有决 定的意义。生产工具决定和制约着人们改造自然的尺度。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 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
•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政治上层建筑Βιβλιοθήκη 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任何政治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思想 理论指导下 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意识的产物;
•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 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保障观念上层 建筑的存在与作用的实现。
• 基本原理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注释】 三皇五帝: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 “三皇”,把太皞(hao4 明亮)、炎帝、黄帝、少 皞、颛顼(zhuanxu)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 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的领袖。 • 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它可以武装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 ②它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化,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手 段 ③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 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 素。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人口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数量级、几何级;战争和疾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决定社会的结构、形式和面貌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否适应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人民群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总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 史阶段它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上
②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A 生产资料所有制使生产劳动得 以进行 B 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 它决定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 地位和 相互关系 D 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 1、经济基础: ①含义:由社会一定发 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实质:是社会一定发 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 度。
封建 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③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区别:第一,反映的问题不同。经济制度反映 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据。 经济体制是指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管理形式, 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的是社会 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第二,存在状态不同。经济制度稳定,经济体 制灵活多变。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可以采取不同 的经济体制。 联系:第一,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 与基础。 第二,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又反作用
石器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 生产关系的变革
A 生产方式的变化和 发展总是从生产力 的变化发展开始的。 B 生产力是衡量生产 关系进步与否的客 观标准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① 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 阻碍生产力发展。 ③ 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复杂性。
非 意识 形态
2001文17题: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 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 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具体而言, 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构成。社会基本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实体要素)是: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也叫劳动 手段)、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是衡量生产 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 劳动资料不等于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的总和,生产资料包括了“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但不是其实体要素、基本要素,而是非 实体要素。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缩短,其作用越 来越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 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 点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 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 会存在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唯心史观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表现为宿命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超社 会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天”、“绝对精神”等)决 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另一种表现为唯意志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少 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3、旧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1)不懂得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动因及客观规律性; (2)看不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 关系:后者决定前者,前者指导后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和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物质 生产 实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
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的、辩 证的过程,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1)任何人都不能 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客观规律 性); (2)人们可以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 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主体选择 性、自为性)。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同一; ●社会形态的性质由经济形态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 决定,故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故又 称为社会制度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 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 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 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的五种社会 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上层建筑:
A.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B.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
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等两部分组成。
C.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
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D.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 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 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 支配人们的行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上层 适合 建筑
b.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 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
C.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 基本的。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 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 用。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
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 质和变化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另 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其他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一方面“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排除异己”。
学习马原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原的心得体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过程是一段启蒙的旅程。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我深刻认识到,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灯塔,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有着自己的规律和动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通过学习历史和社会科学,我深刻认识到,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根据社会规律来把握社会矛盾,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出现和发展。
学习马克思主义,我意识到,只有摆脱私有制的束缚,实现资源的公有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才能够解决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学习马克思主义,我明白了人民是历史的主角,唯有让人民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人,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利益诉求,认识到只有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精神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学习马克思主义,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只有依靠科学精神,才能够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实践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才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才能够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 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 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里的阶级性 是从人们对待真理的态度而言,而不是真理 本身)。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 发展变化,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发生 变化和发展。
然而,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都不能脱离 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3)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 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 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其 它一切活动的基础。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 会的机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或影响 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原理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 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 命性变革的基础;
(2)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从这里出发, 马克思主义破解了“历史之谜”,揭示了人 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
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 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 想理论观念。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 主导地位,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4、国家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审美观念 是由其生活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也必将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意识是以理论、观念、心理等 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的。
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心 理
“被”?
❖ 折射出弱势群体的无奈,无法掌握自身命运。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 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 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 现。
❖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列宁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阻 碍作用。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 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社会关系都 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支配。
(2)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的生 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 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 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 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 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 关系体系。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 分。
(1)意识形态就是思想上层建筑或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 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2)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 叫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 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 织形态和设施。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 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 起重要作用。
一、君主立宪制
❖ 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 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 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 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 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 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必须变革 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思考: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 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述我国进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原始社会 青铜器→奴隶社会 铁器→封建社会 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
❖
❖ 4、半总统制 (如:法国 俄罗斯) ❖ 又名半议会制,是一种具有总统制的实质,
但在形式上保留议会制,而且总统作为国家 元首又掌握行政大权的政体。半总统制的内 阁有相对较稳固的地位,国会权力相对缩小。
❖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共和政体 (如: 中国)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变 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 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 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 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 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 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 哲学、科学等,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 识。
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要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 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 社会物质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 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 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恰当,对于 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 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 要的作用。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 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 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 动者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力中还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 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2、生产关系 (1)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 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注意:
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 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 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 始。
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 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这种 前提决定。
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 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历史上有两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 革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 亡之时。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国体和政体 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哪个是统治阶级,那个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 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的构成形式。它表 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 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第五专题 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动力是什么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 用
重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决定 力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 更替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 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过来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 律的内容与要求
(1)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客观要求: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
织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一种政体形式。在这种 制度下,内阁的权力减弱,其权力不仅受到 宪法的限制,而且受议会制定的法律以及议 会的限制。
❖
❖ 3、委员会制 (如:瑞士)
❖ 亦称为合议制,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 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 共同行使。各委员不但职权相同,并且进行集体议事,决议 是以投票结果来作出的,而且实行集体负责。在委员会制下, 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是议行合一的关系。瑞士是使用委员会 制的唯一国家。
❖ 1、二元君主制 (如:尼泊尔 约旦 摩洛哥 二 战结束前的日本)
❖ 2、议会君主制 (如:英国 日本)
二、民主共和制
❖ 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 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 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 举产生,任期限定。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 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 统共和制等。
国家与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 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要 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实 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 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 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 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