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对课程、教学、评价的观点和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对课程、教学、评价的观点和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界面临着许多重要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的问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和理念。
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认为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程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主张将课程设计为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的模式。
这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践项目、探究性研究和跨学科教学来实现。
此外,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学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掌握适应不同学生研究风格和能力水平的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研究支持和关注。
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评价应该从单一的考试分数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外,可以引入项目制评价、学科竞赛、作品展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评价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而不仅仅看重结果。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创造力。
总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和评价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以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希望未来的课程、教学和评价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然而,陈旧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阻碍新课改继续前行的障碍。
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发展性的评价目的观、“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观、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观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观。
一、“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首先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来审视课堂教学的优劣。
这也要求我们将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由关注教师转移到关注学生上来。
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应该是,或不主要应该是评价教师备课备得如何、教师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讲授是否到位、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等,而应该将视线转移到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身上是否发生了真实的学习、学生真正学习的效果如何等。
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评判标准。
“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观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要求教学目标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指向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讲就要体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和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不再是“挑选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
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可以在学生发展的“平均水平”区域内兼顾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旨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提高。
教学目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考察学生的情意发展,即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
简言之,即要将学生的各种课堂感受作为和认知同等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
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还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改中的教学观全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课改中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一个重难点的问题,教师要努力的、想方设法的给学生教会的问题,但学生就是听不懂的案例,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整体“1”解决问题,学生就是不会把某一个量看做整体“1”。
针对这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要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应以怎样的教学观对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以下“以学论教”。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已成为本次课改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以学论教,教是为了学”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
即使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着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
总之,以往的课堂评价表现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但深入,新课程提出了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它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新课标教学评价观5篇
新课标教学评价观5篇第一篇:新课标教学评价观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观——发展性评价一、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促进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本”。
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高效实现目标。
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以评学为重点,“以学论教”,并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二)促进教师成长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
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
因此,它是一种建立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式。
(三)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
因为,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
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新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一)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与统一基础性目标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教学。
发展性目标包括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情感为重点的良好社会素质。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把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情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4篇)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4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1今天,带着学习的心态认真阅读了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比了两个课程标准的区别,让我收获良多。
新课标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为此2022版课标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作了描述,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切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动,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要“听数学”为“做数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受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验自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获得自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结论,不需要老师教,学生在自己操作、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到并且得到这样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2022版课标所体现的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
以下是一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点:
1. 学生中心: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核心位置,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 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4. 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融合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6. 评价改革: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等方式来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的看法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
评价观,我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一次全面更新和改革。
在这个
背景下,我对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有以下看法:
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多
元智能和综合素养。
因此,课程观应该从以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
生为中心。
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
体验式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观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
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进行
探究式研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综合评价,强调评价应该是全面、多元、客观、公正的。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力。
评价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作品等,以综合反映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都需要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的综合人才。
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1. 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的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其中,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带来了重大变革。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的教学观,包括其背景、特点以及对教学的影响。
2. 背景在过去的教学中,注重的都是教师的讲解,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新课改的教学观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
新课改的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新课改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2.2 教育理念的创新新课改的教学观在理念上与传统教育有较大差异。
它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实践的探索新课改的教学观并非空中楼阁,它经过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成功经验促使教育界对新课改的教学观予以高度关注。
3. 特点新课改的教学观具有以下主要特点:3.1 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3.2 个性化的学习新课改鼓励个性化学习,注重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3.3 融合的教学新课改倡导融合教学,即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4 素质教育导向新课改的教学观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身心健康的培养。
4. 对教学的影响新课改的教学观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1 提高教学效果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2 培养综合能力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关注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
观
系统地渗透品德教育,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我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定的学科知识内容或教学计划,更是研究者从中获得的一切经验和体验。
因此,课程应以研究者的经验为本位,注重个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研究。
同时,课程应是开放的、运动着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期的,以过程或活动形态存在。
我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研究者为中心的转变,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研究的转变,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转变,以及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的转变。
我的评价观认为,课堂评价不应只是简单的判断学生的是与否,而应适时、适当、适量的为学生评价,在评价中为学生把关定向、释疑解难,引领学生走出迷茫,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评价应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探究研究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评价、师生互动评价和品德教育渗透的评价。
其中,品德教育渗透的评价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的、系统地渗透品德教育,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对课程、教学、评价的观念和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对课程、教学、
评价的观念和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对课程、教学、评价的观念和理念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 课程
-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能。
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生
活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强调跨学科研究:传统的学科界限逐渐变得模糊,现实问题
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解决方案。
因此,课程应鼓励跨学科研究和
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
-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应当被培养成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不同观点、事物和问题。
教师应发挥引
导和促进的作用,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 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
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和方式。
从传统的讲授和演示到互动式和实践
性的教学,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3. 评价
- 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不应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应考
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等。
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应多
样化,包括考试、项目作品、小组讨论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
发展情况。
- 反馈和指导:评价应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教师应为学生提
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和改进。
评价应以促进学
生研究和发展为目标,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排名和比较。
以上是我对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些基本观念和理念,希望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精编教师资格证材料分析题必备考点汇总
精编教师资格证材料分析题必备考点汇总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例:请评析材料中某教师的做法。
【理论点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理论点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②创设智力操作活动;③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①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②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①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②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①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②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理论点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1)思想观念上的准备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内容和实施要求,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切实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及评价观,增强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周至县第三中学王瑞婷
通过培训,我不断进行反思: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有怎样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得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会贯穿和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
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用新理念,新方法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改变我们的教学.
1. 我的教学观--—不能用爬树标准看待鱼
在现代,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学能力,兴趣爱好等等不同,学生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不能用爬树标准看待鱼,而是要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并且能够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2.我的课程观-—-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学科增加了很多新知识,可是我们老师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前学的知识都是过时的,老化的,甚至是无用的.面对这些新技能和新知识,如何全部掌握我们也很困惑。
再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也达不到,有的学生没有一点计算机操作能力,讲的再好也没用,学生根本听不懂!所以,我认为,适合学生的课程就是好的。
3.我的评价观-——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由于学生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而是要用他的今天和他的昨天比较,用他的今年与去年比较,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学生的进步。
教导处范文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更新思想,转变理念
教诲处范文之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更新思想,转变理念一、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化地理解和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转变理念。
二、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开展,老师要留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三、新课程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老师在教学中要留意联络本人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历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教学四、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开展、时代姓较强的新内容,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本人的知识构造五、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老师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涵养,淡化本人的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好的人六、新课程强调展示知识产生、构成、创新和开展的过程,老师要留意结合新教材中有关内容展开阐述七、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才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老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适宜的时机,适宜的情境,适宜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八、新教材同意学生对咨询题有本人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开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开展空间九、新课程强调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的发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讲解十、新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苦功,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强调以图代文章等,老师要留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一、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要求老师首先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十二、新课程要求老师制造性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老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十三、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要求老师照顾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给吃不饱的学生另外提供补充性挑战十四、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开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改良本人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开展、有利于新课程施行的新的评价形式十五、课程改革中,学校和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多与社区联络,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携手,让课程改革一路走好十六、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各地各校老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最终迈出积极而稳妥坚实的“第一步”十七、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老师一定不要不记得中小学是“根底教育”,不管课程如何改,打牢根底一直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十八、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开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久的不变”,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本人的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历史学科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历史学科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商州区中学南友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历史学科,特别突出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教师需要确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一切都是围绕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评价。
1.从新旧课程观对比来看:①教学是课程创造开发的过程。
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课程既是“文本课程”,又是“体验课程”。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③教学不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传统教学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重学会、轻会学。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探索过程,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2.从新旧教学观对比来看:①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的达成是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制定不同学段、模块、课时的教学目标。
②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的理想诉求,历史教师借助历史教学对学生身心变化的一种期望。
聚焦目标、围绕主旨、滋育素养,深刻理解、精准领会、深谙要旨;择机选择、适切整合、融会贯通。
③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教师绝对主宰教学,新课改要转变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
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历史情境,体验历史境况。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学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作者薄薄的天涯
1.课程观。
我是一名高中政治课教师。
思政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
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课程。
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学方式是
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育价值。
课程
资源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还来自社会、生活、大自然以及实践等。
打破
不同学科的知识壁垒,促进各科知识的结合与融会贯通,形成整体型思维。
注重社会实践和
综合探究,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2.教学观。
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
生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内在潜能。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本领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来教育学生。
关注学
生成长过程,热心引导、鼓励学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敢于拼搏的精神。
3.评价观。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班主学生建立
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
要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
和业务水平。
提倡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多种渠道途径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
学行为。
不得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