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版中国药典

合集下载

2015版中国药典(新)

2015版中国药典(新)

凡例
原辅料
制剂中使用的辅料和生产中所用的原材料,其质量控制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规程”及 本版药典(二部和三部)的相关规定;
生产用培养基不得含有可能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物质,
生产过程使用的过滤介质,应为无石棉的介质
凡例
• 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如称取 “2g” ,
氧化的有机物,按规定制备各自的标准溶液,在总有机碳 测定仪上分别测定相应的响应值,以考察所采用技术的氧 化能力和仪器的系统适用性。
• 采用每升含总有机碳低于0.10mg,电导率低
1.0us/cm(25℃)的高纯水作为空白对照。
• 纯化水和注射用水总有机碳(TOC)限度为不得过0.5mg/L
,即≤500ppb。
中国药典2015版培训
2018年7月
中国药品标准体系
◇省级地方药品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药品标准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药品注册标准 国产药品YB、进口药品J
◇药品国家标准 中国药典、局(部)版标准
药典的定义
•药 典
系国家对所编纂制定的药品标准的统一 集成并对其中共性要求给予统一的规定。
• 室温(25℃),纯化水电导率限度为5.1 μS/cm,注射用
水电导率限度为1.3 μS/cm。
检测方法通则
总有机碳(TOC)测定法
• 检査制药用水中有机碳总量,用以间接控制水中的有机物
含量。制药用水中的有机物质一般来自水源、供水系统( 包括净化、贮存和输送系统)以及水系统中菌膜的生长。
• 通常采用蔗糖作为易氧化的有机物、1,4-对苯醌作为难
灭菌物品而言,绝对无菌既无法保证也无法用试验来证实。
• 一批物品的无菌特性只能相对的通过物品中活微生物的概

2015年版中国药典

2015年版中国药典

1、《中国药典》2015年修订情况介绍。

答:“中国药典”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可控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而制定的药品法典。

是药品开发、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的法律依据,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

2015年版《中国药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版。

2010年3月,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成立,历时5年完成新版药典编制工作。

编写期间,将修订后的药典内容全部在网上公示并征求意见,共收到网上反馈意见4000余条,远远超过前几版药典收到的反馈意见数量,体现了社会和公众对新版药典编写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针对各种反馈意见,药典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逐一研究讨论,组织召开标准评审会700余次,向社会反馈意见。

可以说,2015年版《中国药典》不仅凝聚了第十届药典委员会全体委员、广大专家学者、药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药品生产企业的心血,更蕴含着社会公众的共同智慧。

2、2015年版药典实施细则。

答:新版《中国药典》于2015年12月1日起施行,新版《药典》每5年发布一次。

自实施之日起,上市药品质量标准应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品种质量标准。

该品种已列入2015年版药典但未收录的质量标准,也应符合《中国药典总则》的相关要求。

对于那些已提交注册、未获批准的品种,在批准时也要符合2015年版药典标准的相关要求。

3、2015年版《中国药典》主要有哪些变化?答:首先,收到的品种数量增加了27.4%。

2015年版药典计划收录5800个品种,比2010年版药典增加1200多个品种,修订品种751个。

二是通过对《药典》总则、总则、总则的全面增补和修订,整体上进一步提高了对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完善了《药典》标准的技术规定,使《药典》标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三是完善了药品标准体系。

特别是药用辅料品种增加到260种,增加了相关指导原则;在归纳、验证、规范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药典》不同部分常用检测方法的协调统一。

四是2015年版药典附录(总则)和辅料独立卷成册,构成《中国药典》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1 中国药典2015版及使用

2-1 中国药典2015版及使用

2015版《中国药典》内容结构——一、二、三部
一、二、三 部
2015版《中国药典》内容结构——四部
凡例
制剂通则
38个,如:片剂、颗粒剂通则检验方法来自240个,如重金属检查四部
指导原则
30个,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药用 辅料
通则
标准物质与 试液试药
9类,如滴定液的配制
通则规定的内容
2015版《中国药典》内容结构——凡例
通则目次
1953年版 1963年版 1977年版 1985年版 1990年版 1995年版 2000年版 2005年版 2010年版 2015年版
2015版《中国药典》基本情况
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 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方制剂等 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 化药品、放射性药品等 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四部:收载通则和药用辅料
笔画数:
(十一划…. 羟液维)
维生素C
1237页
正文品种
质量标准
2015版《中国药典》的使用
第二步:查阅凡例,明确标准中的共性问题
标准内容
本品含量范围为99.0%~101.0%。
凡例规定
2015版《中国药典》的使用
第三步:查阅通则,确定标准中的通用方法
2015版《中国药典》的使用
第四步:确定检验所需试液种类及配制方法
标准品与对照品
计量 05
04
检验方法和限度
03
精确度 06
项目与要求
02
试药、试液、指 07
示剂
01
名称与编排
凡例是对药典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共计:十二类三十八条
2015版《中国药典》的使用——查阅维生素C质量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

中国药典2015年版

中国药典2015年版维生素Bi素D3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 0。

再取供试品溶液20M注人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应有与对照品溶液相应的维生素〇2主峰或维生素D3主峰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

【检查】酸值取乙醇与乙醚各15ml,置锥形瓶中,加酚猷指示液5滴,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 lm ol/L)至微显粉红色,加本品2. 0g,加热回流10分钟,放冷,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 lm o l/L)滴定,酸值应不大于2. 8(通则0713)。

装量或装量差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通则0942)检查或照胶囊剂项下装置差异检查法(通则0103)检查,应符合规定。

其他应符合口服溶液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通则0123)。

【含量测定】维生素A取装量或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照维生素A测定法(通则0721)项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即得。

维生素D取装量或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照维生素D测定法(通则0722)测定。

采用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对照品应与标签所注的相符。

【类别】维生素类药。

【规格】(1)每l g含维生素A 5000单位与维生素D 500单位(2)每l g含维生素A 9000单位与维生素D 3000 单位(3)每l g含维生素A 50 000单位与维生素D 5000单位(4)每粒含维生素A 1200单位与维生素D 400单位(一次性包装)(5)每粒含维生素A 1500单位与维生素D 500 单位(一次性包装)(6)每粒含维生素A 1800单位与维生素D 600单位(一次性包装)(7)每粒含维生素A 2000单位与维生素D 700单位(一次性包装)【贮藏】遮光,满装,密封,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维生素私W eishengsu BxVitamin BiCr,H C1c h3C12 H17ClN4OS- HCI 337.27 本品为氯化甲基-3-[(2-甲基-4-氨基-5-嘧啶基)甲基]-5-(2-羟基乙基)噻唑镣盐酸盐。

[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凡例

[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凡例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凡例总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组织制定和颁布实施。

《中国药典》一经颁布实施,其同品种的上版标准或其原国家标准即同时停止使用。

《中国药典》由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及其增补本组成。

一部收载中药,二部收载化学药品,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收载通则和药用辅料。

除特别注明版次外,《中国药典》均指现行版《中国药典》。

本部为《中国药典》四部。

二、国家药品标准由凡例与正文及其引用的通则共同构成。

本部药典收载的凡例与通则对未载入本部药典的其他药品标准具同等效力。

三、凡例是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通则与药品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四、凡例和通则中采用“除另有规定外”这一用语,表示存在与凡例或通则有关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时,则在正文中另作规定,并按此规定执行。

五、正文中引用的药品系指本版药典收载的品种,其质量应符合相应的规定。

六、正文所设各项规定是针对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GMP)的产品而言。

任何违反GMP或有未经批准添加物质所生产的药品,即使符合《中国药典》或按照《中国药典》没有检出其添加物质或相关杂质,亦不能认为其符合规定。

七、《中国药典》的英文名称为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英文简称为Chinese Pharmacopoeia;英文缩写为 ChP。

正文八、《中国药典》各品种项下收载的内容为标准正文。

正文系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按照批准的处方来源、生产工艺、贮藏运输条件等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九、药用辅料标准正文内容一般包括:(1)品名(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与英文名);(2)有机物的结构式;(3)分子式、分子量与CAS编号;(4)来源;(5)制法;(6)性状;(7)鉴别;(8)理化检查;(9)含量测定;(10)类别;(11)贮藏;(12)标示等。

2015年版中国药典

2015年版中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分为四部出版: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以及放射性药品等;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药典包括凡例、正文及通则,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均应遵循的法定依据。

所有国家药品标准应当符合中国药典凡例及附录的相关要求。

新版药典进一步扩大药品品种的收载和修订,共收载品种5608种。

一部收载品种2598种,其中新增品种440种。

二部收载品种2603种,其中新增品种492种。

三部收载品种137种,其中新增品种13种、修订品种105种。

首次将上版药典附录整合为通则,并与药用辅料单独成卷作为新版药典四部。

四部收载通则总数317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检测方法240个、指导原则30个、标准物质和对照品相关通则9个;药用辅料收载270种,其中新增137种、修订97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月卫生部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纂药典问题。

1950年1月卫生部从上海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0年4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

随后,卫生部聘请药典委员49人,分设名词、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个小组,另聘请通讯委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

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任主任委员。

1951年4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对药典的名称、收载品种、专用名词、度量衡问题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决定。

干事会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对药典草案进行修订,草案于1952年底报卫生部核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后,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

《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

《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

0100本制剂通则中原料药物系指用于制剂制备的活性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原料药物。

中药原料药物系指 饮片、植物油脂、提取物、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化学药原料药物系指化学合成、或来源于天然物质或采用生物技术获 得的有效成分(即原料药);生物制品原料药物系指生物制品原液或将生物制品原液干燥后制成的原粉。

本制剂通则中各剂型、亚剂型并不适用于所有原料药物,而应取决于原料药物特性、临床给药需求以及药品的安 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等。

本制剂通则适用于中药、化学药和治疗用生物制品(包 括血液制品、免疫血清、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免疫调节 剂、微生态制剂等)。

预防类生物制品,应符合本版药典三部相应品种项下的有关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生物制品应于2〜8X:避光贮存和运输。

片剂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圆形或异形的 片状固体制剂。

中药还有浸膏片、半浸膏片和全粉片等。

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另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貼 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阴道泡腾 片、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与口崩片等。

含片系指含于口腔中缓慢溶化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含片中的原料药物一般是易溶性的,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收敛、止痛或局部麻醉等作用。

舌下片系指置于舌下能迅速溶化,药物经舌下黏膜吸 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舌下片中的原料药物应易于直接吸收,主要适用于急症 的治疗。

口腔貼片系指粘贴于口腔,经黏膜吸收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口腔貼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通则0931)检查。

咀嚼片系指于口腔中咀嚼后吞服的片剂。

咀嚼片一般应选择甘露醇、山梨醉、蔗糖等水溶性辅料作填充剂和黏合剂。

咀嚼片的硬度应适宜。

分散片系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勻分散的片剂。

分散片中的原料药物应是难溶性的。

分散片可加水分散 后口服,也可将分散片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

分散片应进行溶出度(通则0931)和分散均匀性检查。

可溶片系指临用前能溶解于水的非包衣片或薄膜包衣片剂。

2015版中国药典电子版

2015版中国药典电子版

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电子版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分为一、二、三、四部分。

从内容上看,共有2158种药材和汤剂(618种)、植物油和提取物(47种)、处方制剂和单剂(1493种)等,共2158种。

药典第二部共记载2271种。

《药典》第三部分共有生物制品137种,包括预防一级(48种)、治疗二级(78种)、体内诊断三级(4种)、体外诊断级(7种)。

药典4包含药用辅料(270),一般原则和指南(339)。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特点-新版《中国药典》的内容包括药材和汤剂618种,植物油和提取物47种,处方药和单味制剂1493种,第二卷2603个品种。

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一、二卷2271篇共记载2165个品种。

-新版《中国药典》是自1953年第一版以来的第十版。

本版《药典》在保持药典科学性、先进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控制要求。

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和经验,提高药典标准化水平,体现我国当前医学发展和检测技术水平,促进中药质量的提高,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继续在产品升级换代、促进我国医药工业健康发展、提高《中国药典》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说明:-本版《药典》是我国药品质量保证标准。

立足科学、先进、规范、权威,着力解决制约药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药品标准的质量控制水平,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和经验,客观反映了我国医药工业的现阶段水平,临床用药及检测技术。

对提高药品质量将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中国药典》在世界上的积极影响。

-《中国药典》实施以来,历史药典以来记载的同类药品标准,卫生部颁布的药品标准,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发布的新药认证标准,以及升级为国家标准的国家。

-未列入《中国药典》范畴的制剂规格,按《中国药典》中同类品种的有关要求执行,并按原批准文件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是中国药典出版社于2015年6月5日出版的,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撰。

中国药典分为四个部分:一个包含药材和煎剂,植物油和提取物,调配制剂和单一风味制剂;第二种是化学品,抗生素,生化药物和放射性药物;第三部分包含生物制品。

一般原则有四个,包括制剂的一般原则,测试方法,指导原则,参考物质和测试溶液的相关一般原则,药物赋形剂等。

2020年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卫生局发布公告,正式颁布了202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新版《中国药典》将于2020年12月30日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该药典包括一般示例,文本和一般原则(该版本的药典结合了各种药典的常用附录,并重命名了原始附录一般原则[3]),这是药物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监督和管理的法律依据。

所有国家药品标准均应符合中国药典的有关要求。

新版《药典》进一步扩大了药品品种的收集和修订范围,包括5608种药品。

收集了2598个品种,并添加了440个新品种。

第二部分有2603个品种,其中492个新品种。

三部分共收集到137个品种,包括13个新品种和105个修订品种。

首次将上一版《药典》的附录纳入一般原则,并与新药典的第四部分一起,将药物赋形剂分成册。

四个部分共收集了317项通用原则,其中包括38项通用制备原则,240项检测方法,30项指导原则和9项相关的参考材料和参考材料通用规则。

收集了270种药用辅料,其中新添加的137种和修订的97种。

本版《药典》是中国药品质量保证规范,以科学,先进,规范和权威为基础,着眼于解决制约药品质量和安全的突出问题,并努力提高药品标准的质量控制水平,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和经验,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目前制药行业的水平,临床用药和检测技术。

它在提高药品质量的过程中将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并将进一步扩大和增强中国药典在世界范围内的积极影响。

自实施之日起,中国药典所包含的品种,历史药典中最初记载的同一品种的药品标准,卫生部发布的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新药品认证标准。

药品管理,同时废止升级为国家标准的国家标准。

药品注册标准不符合中国药典有关规定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提出补充申请。

药品注册标准中规定的检验项目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检验项目或者质量指标高于中国药典要求的,应当按照原药标准执行相应的项目和指标。

实施中国药典。

对于未列入《中国药典》类别的制剂规范,其质量标准应当按照《中国药典》同一品种的有关要求执行,其规范应当按照原始批准文件执行。

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颁布和实施将对确保药品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和促进医药工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