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内分泌疾病的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内分泌疾病的护理

机体内各种脏器功能的协调和稳定是由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共同构成的网络进行调控的。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协调人体生长、发育、性成熟和生殖等生命过程。激素是内分泌系统调节机体生理代谢活动的化学信使,由一系列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所合成和分泌,参与细胞内外联系的内源性信号分子和调控分子,进入血液和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在人体内,多数内分泌细胞集中形成经典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胰岛等;另一些内分泌细胞则分散存在于某些脏器,或广泛散布于全身组织中。此外,还有些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内分泌腺体或细胞合成的各种激素通过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并立分泌、腔分泌、胞内分泌、神经分泌和神经内分泌等方式发挥效应。在正常生理状态时,各种激素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各种反馈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调节作用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于内分泌功能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其功能障碍常导致生长迟缓,性分化异常和激素功能异常,严重影响小儿体格和智能发育,易造成残疾或夭折。因此,对小儿内分泌疾病应给予及早的关注。

儿童糖尿病

1.疾病定义: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致使血糖增高、尿糖增加的一种病症。糖尿病可分为:①胰岛素依赖型(IDDM),即I型糖尿病占98%;②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即II型糖尿病,儿童发病甚少;③其他内型:包括青年成熟期发病型,继发性糖尿病,某些遗传综合征伴随糖尿病等。

2.发病原因:I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

与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3.临床表现:儿童糖尿病起病较急剧,多数患儿常因感染、饮食不当或情绪激惹而诱发。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但婴儿多饮、多尿不易被察觉,很快可发生脱水和酮症酸中毒。学龄儿可因遗尿或夜尿增多而就诊。年长儿可表现为精神不振、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等。

4.治疗:采用胰岛素替代、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目的:消除临床症状,预防并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纠正代谢紊乱,防止糖尿病引起的血管损害,使患儿获得正常生长发育,保证其正常的生活活动。①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治疗IDDM最主要的药物。新诊断的患儿,开始治疗一般选用短效胰岛素(RI),用量为每日

0.5-1.0U/KG。分4次于早、中、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临睡前注射一次(早餐前用量占30%-40%,中餐前20%-30%,晚餐前30%,临睡前10%)。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②饮食控制:根据患儿年龄和饮食习惯制定每日的总能量和食物成分,以维持正常血糖和保持理想体重。③运动治疗,通过运动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利于血糖控制。

5.护理措施:糖尿病是终身性的疾病,患儿必须学会将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及运动疗法融入自己的生活,护士应帮助患儿及其家长熟悉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①饮食控制食物的能量要适合患儿年龄、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要,每日需能量(卡)为1000+(年龄x80-100),对年幼儿宜稍偏高。饮食成分的分配:碳水化合物50%、蛋白质20%、脂肪30%。全日热量分三餐,早、午、晚分别占1/5、2/5、2/5,每餐留少量食物作为餐间点心。当患儿游戏增多时可给少量

加餐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食物应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限制纯糖和饱和脂肪酸。每日进食应定时、定量,勿吃额外食品。饮食控制以能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脂正常为原则。②指导胰岛素的使用:A.胰岛素的注射:每次注射时尽量用同一型号的1ml注射器以保证剂量的绝对准确。注射部位可选用股前部、腹壁、上臂外侧、臀部,每次注射须更换部位,一个月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以免局部皮下脂肪萎缩硬化。B.监测;根据血糖、尿糖监测结果,每2-3天调整胰岛素剂量一次,直至尿糖不超过"㈩㈩"。鼓励和指导患儿及家长独立进行血糖和尿糖的监测,教会其用纸片法检测末梢血糖值。C.注意事项:防止胰岛素过量或不足;根据病情发展调整胰岛素剂量。③运动锻炼:糖尿病患儿应每天做适当运动,但注意运动时间以进餐1小时后、2-3小时以内为宜,不住空腹时运动,运动后有低血糖症状时可加餐。④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⑤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皮肤的破损,坚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口腔、牙齿的检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⑥预防合并症。

6.出院指导:针对患儿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特征,提供长期的心理支持,帮助患儿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适度的运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减轻心理压力。指导家长避免过于溺爱或干涉患儿的行为,应帮助患儿逐渐学会自我护理,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