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血管成像

合集下载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并用于人体成像。

30多年的时间里,MRI得到迅速开展,硬件设备和成像技术不断更新。

主磁场、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功能的改良,多通道、多采集单元、并行采集等技术的应用,使MRI设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像速度明显加快。

近几年,超高场MRI在脑功能成像、频谱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心脏检查、冠心病诊断、腹部等脏器的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1]。

1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利用血管内血液流动或经外周血管注入磁共振比照剂显示血管结构,还可提供血流方向、流速、流量等信息,已经成为常规检查技术。

MRA技术主要有时间飞跃法( time offligh,t TOF)、相位比照法(phase contras,t PC)和比照增强MRA(CE-MRA)。

TOF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方法,该技术基于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常用形式有2D TOFMRA和3D TOFMRA。

2D TOFMRA采用较短的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 TR)和较大的反转角,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较好,有利于静脉慢血流的显示,多用于颈部动脉和下肢血管的检查。

3D TOFMRA空间分辨率更高,流动失相位相对较轻,受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多用于脑部动脉的检查[2]。

PCMRA是利用流动所致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流信号的一种方法,包括2D PCMRA、3D PCMRA和电影(cine) MRA。

与TOFMRA比拟,PCMRA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静脉性病变的检查和心脏及大血管血流分析。

CE-MRA是经外周静脉团注比照剂Gd-DTPA后,利用比照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然后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3D fastTOF SPGE,反转角>45°)进行成像。

MRI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大有作用

MRI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大有作用

MRI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大有作用现在能检查头颅血管有无异常的方法很多,比如血管造影、CT、超声、磁共振等。

各检查手段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优势,这些检查手段又相互补充。

那么磁共振头颅血管检查相比于其他检查手段有哪些优势呢?一、mri检查脑血管疾病的优势1、无电离辐射。

磁共振血管检查与CT血管检查以及介入科的血管造影相比,它无辐射,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筛查手段,且短期内的重复多次检查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2、无需造影剂。

磁共振血管检查,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就可以进行脑动脉的成像,它无需注射对比剂,从而避免了造影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3、无创检查。

跟血管造影相比,磁共振血管检查是无创的,不会给患者带来有创的损害。

二、常见脑血管疾病(一)常见脑肿瘤的MRI的检查1、脑胶质瘤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其约占颅内肿瘤的46%左右。

在MRI中,星形细胞瘤平扫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均匀程度取决于其内部结构。

增强扫描侵润性生长的星形细胞瘤一般无强化或仅有轻微斑点样强化,囊性星形细胞瘤可见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2、脑转移瘤脑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恶性肿瘤病人尸检中发现肿瘤有脑转移约30%。

在MRI中,脑转移瘤平扫T1加权像见颅内多发散在小环形或结节样等或稍低信号影,瘤周水肿可十分明显,病灶多位于皮质或皮质下;T2加权像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形高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轻到中度环形或结节样强化。

3、脑膜瘤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非胶质性原发性颅内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

MRI上典型的脑膜瘤多呈质地均匀、边缘清楚的等T1和等T2信号,少数表现为稍长T1及稍短T2信号;T2加权像常见肿瘤边缘有一低信号边缘带,多为肿瘤纤维包膜或肿瘤血管所致。

增强扫描见中度或明显强化;邻近脑膜也有强化,称“脑膜尾征”。

脑胶质瘤、脑转移瘤、脑膜瘤是脑肿瘤中三种很常见的肿瘤,MRI检查显像对于早期发现。

磁共振成像(MRI)扫描须知

磁共振成像(MRI)扫描须知

磁共振成像(MRI)扫描须知磁共振成像(MRI)扫描须知1、磁共振成像简介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是将人体放在强磁场内,利用磁共振现象,把电磁波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得到断层图像。

我院引进最新一代德国西门子公司超导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能多方位、立体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成像清晰、无有害射线辐射等优点。

适用于检查全身各种肿瘤,心血管、炎症性疾病等,在神经系统、脊柱、关节等疾病诊断效果更突出。

2、磁共振检查禁忌症1)置放心脏起搏器者进入强磁场可导致起博器失灵而危及生命。

2)眼球内有金属异物者有损伤眼球的危险。

3)动脉瘤术后有银夹者有可能使银夹脱落。

4)幽闭恐惧症患者。

5)危重病人、呼吸循环不稳定者或高热病人。

3、扫描前准备1)取下身上金属物品,包括:手机、钥匙、水果刀、机械手表、硬币、发夹、打火机、活动假牙等,以免影响检查效果或损坏机器,严重者危及生命。

2)信用卡、磁卡等磁性卡请勿带入扫描间,以免内储信号被消除。

3)换掉所有带金属挂勾、拉链、纽扣的衣物,最好不穿含尼龙的衣裤,以免影响检查效果。

4)妇女不要用眼影等化妆品、以免影响检查效果,上环者行腰椎、上腔检查前需取环。

5)进行盆腔(包括膀胱、生殖系统)检查者,请于检查前2小时排便,并饮水500ml。

6)请于扫描当日带既往MRI、CT、B超、X线片及病历,以供医生参考,曾在本院做过MRI检查者,务必带MRI片及检查片号。

请门诊受检查者带门诊就诊卡。

7)进行胃肠道、胰腺、胆道检查需要空腹。

4、扫描过程1)受检者卧于检查床,送入扫描孔,扫描过程中必须保持身体静止不动,可平静呼吸或听医生指挥屏气。

2)扫描时因射频脉冲作用,噪声较大;检查后会使人体体温轻度上升。

3)部分病变不易显示或鉴别诊断困难,必要时需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扫描,此造影无需过敏试验。

如有过敏史,哮喘或心肾功能不全者需提前告知MRI检查医生及护士。

5、患者知情选择1)MRI检查是仪器对人体受检部位间隔一定厚度分层逐层扫描,获取组织器官信息,因而较小的病变可能没有采集到,有漏诊、误诊的可能。

颅内血管因素三叉神经痛的MRI成像特点及诊断意义

颅内血管因素三叉神经痛的MRI成像特点及诊断意义

颅内血管因素三叉神经痛的MRI成像特点及诊断意义颅内血管因素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MRI成像是诊断该疾病的关键检查方法之一。

在MRI图像上,颅内血管因素三叉神经痛呈现一些特殊的成像特点,包括血管压迫三叉神经、颅内血管移位、颅内血管畸形等。

通过这些特点,医生可以明确诊断患者是否患有颅内血管因素三叉神经痛,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内血管因素三叉神经痛的MRI成像特点及诊断意义,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一、MRI成像特点1. 血管压迫三叉神经颅内血管因素三叉神经痛的MRI成像特点之一是颅内血管压迫三叉神经。

在T2WI序列图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管与三叉神经交叉的部位,若血管对三叉神经产生压迫,会导致神经受刺激而产生疼痛。

这种情况在MRI成像上表现为三叉神经受压变形,有时甚至出现神经变细的情况。

这是颅内血管因素三叉神经痛的特征性成像表现之一。

2. 颅内血管移位另一个颅内血管因素三叉神经痛的MRI成像特点是颅内血管移位。

由于颅内血管的畸形或其他原因,血管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移位,对周围神经产生压迫,从而导致疼痛症状。

在MRI成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异常移位的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而判断该血管是否对周围神经产生了压迫,从而引起了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二、诊断意义1. 确认病因通过MRI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颅内血管与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明确病因是由于血管压迫、移位还是畸形所致。

这对于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2. 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通过MRI成像,医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患者颅内血管及三叉神经的状况,进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有些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血管移位,而有些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血管压迫,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MRI成像可以帮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加恰当的治疗方案。

3. 指导手术治疗对于那些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MRI成像还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手术的范围和方式。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比较研究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比较研究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比较研究周理超张亚林廖荣信陈早【摘要】目的比较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某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2例,分别采用HR-MRI和DSA对其进行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比较两种方式对不同程度颅内狭窄的诊断结果、不同形态斑块的诊断结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HR-MRI和DSA都可以有效诊断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狭窄,两者在重度狭窄和闭塞上诊断结果保持一致,HR-MRI在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的诊断上稍低于DSA,但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上准确率优于DSA(<0.05)。

结论HR-MRI和DSA对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诊断结果都相对可靠,但是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以及患者满意度上具有明显优势,结果可为患者情况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and DSA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and occlusion.Methods A total of72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ad-mitted to a hospital from October2016to January2019were selected and diagnosed with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by HR-MRI and DSA,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stenosis with different degrees,diagnosis of plaques with different shape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methods.Results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and DSA can both effectively diagnose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of dif-ferent degrees,and the diagnosis results of severe stenosis and occlusion are consistent.HR-MRI is slightly lower than DSA in the diagnosis of mild stenosis and moderate stenosis,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0.05).HR-MRI was more accurate than DSA in the diagnosis of plaque morphology(<0.05).Conclusion 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and DSA are relatively reli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and occlusion,but HR-MRI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diagnosis of plaque morpholog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an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Key words】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

磁共振的检查项目

磁共振的检查项目

磁共振的检查项目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生成详细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

以下是常见的磁共振检查项目:
1. 头部(脑部)MRI:用于检查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

2. 脊柱MRI:用于检查脊柱相关的问题,如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等。

3. 腹部MRI:用于检查腹部器官,如肝脏、胰腺、肾脏、胆囊等的病变。

4. 骨骼MRI:用于检查骨骼系统,如关节损伤、骨折、骨质疏松等。

5. 乳腺MRI:用于乳腺癌筛查、乳腺疾病诊断等。

6. 心脏MRI:用于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肌炎、心肌梗死等。

7. 盆腔MRI:用于检查盆腔器官,如子宫、卵巢、前列腺等的异常。

8. 肺部MRI:用于检查肺部疾病,如肺癌、肺部感染等。

9. 血管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用于检查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血栓等。

10. 颈部和颅底MRI:用于检查颈部和颅底区域的病变,如颈椎病、颅内肿瘤等。

请注意,具体的磁共振检查项目可能因医院、地区以及医生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因此,具体的检查项目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心血管MRI第一部分——磁共振基本物理原理及成像策略

心血管MRI第一部分——磁共振基本物理原理及成像策略
1 0 O1 9 O
系统性 能不断提高 ,特别是磁场强 度革命性地提 升 ,使得成像技 术不断地 完善 和更新 。作 者用 4 个篇章 分别 阐明 L述MRI 尤其是CMR的基本成像 原理及 技术
通讯作者 : 要 点 ,致 力 于 用 简 明 易懂 的语 言使 大 多 数 放 射 科 一 线 1 一 作 者 能 轻 松 愉 悦 地 领 悟 赵世华 ,E — m a i l :c j r z h a o s h i h u a 2 0 0 9 @ MR I 尤其是C MR的魅 力。此 文为第一部 分 ,归纳MR I 基本物理 原理 及MR 图像的
1 6 3 . c o m
产 生 过 程 贺光 军 ,E - ma i l :g u a n Nu n h e @l 2 6 . 【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心血管系统
co m
Ca r di o v a s c ul a r ma g ne t i c r e s o na nc e i ma g i ng :Pa r t I — — The
g u a n g / u n h e @1 2 6 . c o m Re c e i v e d 2 J u n e 2 0 1 3 , Ac c e p t e d 2 4 J u n e 2 0 1 3 王宏 宁 惯 光军,赵世华 . 心血 管MRI 第 一 部 分 一 一 磁 共 振 基 本 物 理 原 理 Ab s t r a c t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M R1 i ma g i n g h a s b e e n wi d e l y u s e d i n c l i n i c a 1 及成 像策略 . 磁 共振 成像 , 2 0 1 3 , 4 ( 4 ) :

磁共振mag序列

磁共振mag序列

磁共振mag序列
磁共振(MRI)的MAG(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序列是一种用于血管成像的技术。

它通过利用磁共振成像的原理,生成血管的图像。

MAG 序列通常使用对比剂来增强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

对比剂可以是通过静脉注射的钆对比剂或通过口服的对比剂。

对比剂在血管内流动,使血管在图像中显示得更清晰。

在MAG 序列中,磁共振成像系统会发送一系列射频脉冲,并接收来自组织的磁共振信号。

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重建,可以生成血管的三维图像。

MAG 序列可以用于诊断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狭窄、血管畸形等。

它还可以用于手术前的规划和评估,以及治疗后的监测。

MAG 序列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运动、呼吸等。

因此,在进行MRI 检查时,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和稳定。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

一、总论:1.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使血管成像的MRI技术,一般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使血管显影安全无创,可用多角度观察,但目前MRA显示小血管和小病变仍不够满意,还不能完全代替DSA.2.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

EPI技术可与所有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3.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4.MR水成像:是采用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动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

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5.窗宽(window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6.窗位(window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察组织的CT值位中心。

窗位的高低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7.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

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8.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9.HRCT:高分辨率CT扫描,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10.CTVE:CT仿真内镜成像,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模拟内镜检查的过程。

11.空间分辨力(spatialresolution):在一定密度差前提下,图像中可辨认的组织的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3.0T MRI肝脏及其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3.0T MRI肝脏及其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肝 脏 ; 共 振 血 管 造影 ; 期 动 态增 强 磁 多
R 4 . 4 52 文 献标 识 码 B
中图 分 类 号
30 I 有 更 高 的 信 噪 比( N , .TMR 具 S R) 更快 的 时 间分辨 率 以及 更广 泛 的空 间分辨 率 ,在完 成 常规 动
态 MR增 强检查 的 同时 , 能显示 脏器 血管 。 文探 还 本
延 时期各 期之 间 间隔 6 作 为患者 喘息 时间 。 s 将采 集 到 各期 图像 的原 始数 据在 A W42后处 理工 作站 作 D .
最 大强 度 3 MI D P重建 , 图像 可任 意旋 转 , 行轴 位 、 冠
磁共 振扫描 仪 ,采用 8通 道 t s 控 阵体表 线 圈 。 o o相 r
分 析 病灶 的强 化 特 点 。结果 :0例 正 常对 照 组 清 晰 显 示肝 总 动 脉 、 固有 动 脉 、 左 、 右 动 脉及 分 支 三 级 以上 , 1 肝 肝 肝 清 晰 显 示 门静 脉 主干 及 分 支 4 6级 以 上 。 3 肝癌 和 8例 血 管瘤 患者 在 多 时 相 三维 动 态 增 强扫 描 后 能 明 确诊 断, - 2例 并

5 4 5・
交 通医学 20 0 8年 第 2 2卷 第 5期 Me f o u i t n , 0 ,o. .o dJo mm nc i s 0 8 1 2N . C ao 2 V 2 5

影像检验科 ・
[ 章 编 号 ]0 6 2 4 (0 8 0 — 5 4 0 文 10 — 4 0 20 )5 0 5 — 3
首 先行肝 脏轴位 平扫 ,采 用快 速恢 复快 速 自旋 回波 (R S — L 序 列 , F FE X ) 加脂 肪 抑 制 , 用 呼 吸触发 进 行 利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21.01.069--临床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滕云(辽宁省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110000)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60例经造影技术确诊为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

结果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诊的58例患者中,脑出血17例,占29.31%;颅内动脉瘤21例,占36.21%;脑梗死20例,占34.48%。

20例脑梗死患者中,15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18mm,5例患者梗死病灶直径>18mm。

5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情况,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分别为17例、22例、16例,具有颈内动脉狭窄3例。

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可显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价值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脑动脉炎、脑动脉瘤等,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起脑组织缺血,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

因此,临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并予以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传统CT诊断技术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被临床广泛应用,其在诊断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提高病变检出率。

股骨头微血管影像观察方法

股骨头微血管影像观察方法

股骨头微血管影像观察是一种用于评估股骨头血供情况的方法,常用于骨科医学和研
究领域。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股骨头微血管影像观察方法:
1.X线血管造影: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察股骨头血管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在患者体内注入一种特殊的造影剂,并使用X射线来观察该造影剂在股骨头微血管中的
流动情况。

这可以提供有关血管的结构和血流状态的信息。

2.CT血管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用于观察股
骨头血管。

它通过连续的X射线切片图像来生成三维血管图像,帮助医生评估血管造型、血流和血管病变情况。

3.MRI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MRI)血管成像也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用于观察股骨头血管。

MRI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图像。

对于股骨头微血管的
观察,动态增强MRI技术常被用于评估血流和血管解剖。

4.骨密度检测:虽然骨密度检测主要用于评估骨量和骨质疏松症,但也可以提供有关股骨头微血管供血情况的间接信息。

低骨密度可能与血供不足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股骨头微血管影像观察方法的选择与具体情况和医疗设备可用性有关。

具体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需求进行决定。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

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

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腹部平扫和MRI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腹部平扫和MRI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腹部平扫和MRI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介绍腹部平扫和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领域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它们有着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但同时也具备许多重要的优点,使得它们在腹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腹部平扫和MRI在不同方面的应用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

一、腹部平扫的应用1. 腹部结构显示:通过采集患者躯体前后纵向、横截面等各个角度的图像,腹部平扫可以提供清晰的内脏器官和血管结构图像。

这对于肝脏、胰腺、肾脏和胆囊等脏器疾病的定位与分析非常重要。

2. 肿块评估:由于其高灵敏度,腹部平扫对于肿块以及其他异常改变的检测尤为有效。

例如,在肝癌或乳头状甲状旁体亢进症等情况下,通过腹部平扫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和分析病情。

3. 肠道评估:腹部平扫可以用于评估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例如,可以检测消化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隆氏症。

4. 泌尿系统评估:腹部平扫是检查肾脏、尿路和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及相关异常改变的重要手段。

例如,可以帮助发现肾结石、肾囊肿等问题,并在早期就进行干预和治疗。

二、MRI的应用1. 软组织显示:MRI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生成高对比度的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软组织结构。

因此,在评估复杂的腹部解剖结构以及检测各种良恶性软组织肿瘤时,MRI是非常有优势的。

2. 血管成像:通过MRI血管成像技术,医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血管的分布和表现,从而进行血管异常的诊断。

例如,在肝脏动静脉畸形、脾门静脉高压等情况下,MRI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信息。

3. 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特殊的MRI技术,可对水分子在组织间运动、扩散的情况进行定量测量。

它在评估肝纤维化和脂肪肝等疾病、解剖学结构异常及囊性病变方面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4. 功能性成像:MRI还可以通过功能性成像技术评估器官或系统的生理功能。

例如,在评估胆道系统排空功能和胆汁淤积问题时,MRI功能成像可以提供准确的检查结果。

三、腹部平扫和MRI的比较1. 显示效果:腹部平扫能够提供良好的骨骼和器官分辨率,适用于快速定位以及初步的疾病筛查。

MRI主要检查的内容

MRI主要检查的内容

MRI主要检查的内容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产生详细的身体内部结构图像。

它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MRI主要检查的内容。

首先,MRI主要检查的内容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骨骼、关节和盆腔等部位。

在头部MRI检查中,可以观察到大脑、脑干、小脑、视神经、脑血管等结构,对于脑部肿瘤、脑血管病变、脑炎症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而颈部MRI检查则可以显示颈椎、颈部血管、颈部淋巴结等结构,对于颈椎病、颈部肿块等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其次,MRI检查在胸部方面可以显示肺部、心脏、气管、食管等结构,对于肺部肿瘤、心脏病变、气管疾病等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在腹部MRI检查中,可以观察到肝脏、胆囊、胰腺、肾脏、腹腔等结构,对于肝脏肿瘤、胰腺炎、肾脏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也非常有帮助。

此外,MRI检查还可以用于骨骼和关节的成像,对于骨折、韧带损伤、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在盆腔MRI检查中,可以显示盆腔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等结构,对于盆腔肿瘤、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诊断也非常重要。

除了部位不同,MRI检查的内容还包括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

T1加权成像主要用于显示解剖结构,对于骨骼、脑部、脊柱等结构有较好的分辨率;而T2加权成像主要用于显示组织的水分含量,对于肿瘤、炎症、水肿等病变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总的来说,MRI主要检查的内容涵盖了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病变,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MRI检查,医生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帮助他们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此,MRI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脑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认识

脑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认识

脑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认识
沈明恩;陈宪;钟克祥;李昌宪
【期刊名称】《华西医学》
【年(卷),期】1995(0)S1
【摘要】脑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认识沈明恩,陈宪,钟克祥,李昌宪华西医大附一院放射科CT·MRI室MRA应用临床时间不太长,但随着磁共振软硬件技术的提高,其图像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不少血管性病变的检出率接近常规血管造影。

MRA可避免血管穿刺和使用造影...
【总页数】2页(P56-57)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预饱和;纵向磁化;动脉和静脉;脑部;成像方法;动质;图像数据采集;时间流逝;华西医大
【作者】沈明恩;陈宪;钟克祥;李昌宪
【作者单位】华西医大附一院放射科CT.MRI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
【相关文献】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J], 张筱双
2.磁共振成像(MRI)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畸形和颅内动脉… [J], 赵庆秋;郝拴发
3.3.0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 [J], 张磊;葛延平
4.3.0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 [J], 张磊;葛延平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J], 薄文伟;周杰;许梓童;候学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MRI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
• 经过上述各个方法的血管图像采集之后,得到的 只是层面内的血管节段影像,要想获得整个成像 范围的血管影像,必须使用最大强度投影(MIP) 重建技术。MIP是将三维空间的高强度信号投影 于一个片面内,形成连续的血管立体影像。 • 3D空间的数据投影可以沿着左右方向投影、前后 方向投影、头尾方向投影,也可采用多角度旋转 投影,即先选定某一轴,然后设定投影平面沿着 该轴旋转某一角度,最后再行投影。经过连续多 次视角投影产生的一系列图像,还可用电影模式 显示,以区别不同血管在空间的不同位置。
• 2.三维TOF MRA 三维TOF(3D-TOF)同时采 集一个容积,这种容积通常3~8cm厚。3DTOF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采集薄层,可薄于1mm, 最终产生很高分辨力的血管影像。另外,3DTOF对容积内任何方向的血流均敏感,所以对 于迂曲多变的脑动脉的显示有一定优势(图46)。但是对于慢血流,因其在成像容积内停 留时间较长,反复接收多个脉冲的激励也会被 饱和而丢失信号,所以3D-TOF不适于慢血流 的显示,也因此不能对大范围血管成像,这是 3D-TOF的主要缺陷。3D-TOF一般不用于静脉 以及具有严重狭窄和流速较低的动脉。3DTOF也可用预饱和带,以显示某一特定方向的 血流。
• (二)常用的PCA方法 • 1.3D-PC 3D-PC是最基本的PCA方法,其优点是能用很小 体素采集,结果减少体素内失相并提高对复杂流动和湍流 的显示。另外,3D-PCA可在多个视角对血管进行投影。
用3D PC方法获得 的脑部静脉图像
• 2.2D-PC 是对一个或多个单层面成像, 每次只激发一个层面。2D-PC成像时间短, 但空间分辨力低,常用于3D-PC成像前的 流速预测成像。 • 3.电影(cine)PC 电影PC是以2D-PC为 基础,其图像是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 (时相)获得的,这种采集需要心电或 脉博门控。电影PC在评价搏动血流和各 种病理流动状态方面很有用。
• 第一部分过程中,沿梯度方向场强不同,因而进动频 率不同,最后造成相位不同。第二部分开始后,静止 组织自旋反转过来进动,最终正相期获得的相位与负 相期丢失的相位相等,静息组织相位最终为零;而流 动组织的自旋还要运动一段距离到不同位置,所以第 二部分结束时相位不回到零,流动的剩余相位与移动 距离成正比,即与速度成正比。 • 流动组织的相位偏移不仅与速度成正比,而且与梯度 的幅值和间期成正比。通过改变梯度的幅值和间期, 使某种速度的血流产生的相位差最大,则该速度的血 流在图像上信号最高。采集前可根据所要观察的血流 的速度,选择一个速度编码值(Venc),即选定了梯 度的幅值和间期,则在图像上能突出显示该速度的血 流。快血流速Venc约为80cm/s,中等速度Venc约40cm /s,慢血流Venc约10cm/s。
第六节 MRI血管成像
• MRI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具有无创伤性,其 成像时间短,可在三维空间显影。MRA 的成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描 述组织磁化矢量的大小,最典型的是时 间飞越法;另一种方法是显示组织磁化 矢量的相关方向或相位,最典型的是相 位对比法。另外,随着快速成像技术的 发展,对比剂增强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 也不断扩大。
• (三)不同的TOF方法 • 1.二维TOF MRA 二维TOF(2D-TOF)MRA是 依次采集一组薄的单层二维层面,每个TR周期 只采集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全部采集完成之后, 位置稍微移动,再采集另一个相邻层面。因为 在TR之间血流只需要穿行一个层面的短距离, 所以血流被饱和的程度较小,即使慢血流也能 形成良好的信号对比。因此2D-TOF对慢血流 也很敏感,2D-TOF主要用于慢血流的显示; 另外,由于2D-TOF的饱和效应较小,故可以 对大范围的血管成像,例如肢体血管的成像。
• (二)PC法 • 1.2D-PCA 应用于:①MRA的扫描定位像; ②显示颅内AVM和动脉瘤,并通过不同的 流速编码可显示颅内AVM、动脉瘤中的快 速血流和慢速血流;③进行血流方向和 流速定量分析;④可用于评估门静脉和 肝静脉状态等。 • 2.3D-PCA 应用于:①评估颅内AVM、动 脉瘤;②显示颅内静脉畸形和静脉闭塞; ③全脑大容积血管成像;④评估外伤后 的颅内血管损伤;⑤显示肾动脉。
• 另外,只有沿编码方向的自旋运动才会 产生相位变化,如果血管垂直于编码方 向,它在PCA上会看不到。操作者可选择 编码梯度沿任意轴,例如层面选择方向、 频率编码方向、相位编码方向或所有三 个方向。当流动在每个方向都有时,采 集需沿三轴加流动编码梯度,这样扫描 时间是沿一个方向时的2~3倍。PCA的参 数选择灵活性较大,使之比TOF成像方式 更为复杂。
四、MRI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
• 经过上述各个方法的血管图像采集之后,得到的 只是层面内的血管节段影像,要想获得整个成像 范围的血管影像,必须使用最大强度投影(MIP) 重建技术。MIP是将三维空间的高强度信号投影 于一个片面内,形成连续的血管立体影像。 • 3D空间的数据投影可以沿着左右方向投影、前后 方向投影、头尾方向投影,也可采用多角度旋转 投影,即先选定某一轴,然后设定投影平面沿着 该轴旋转某一角度,最后再行投影。经过连续多 次视角投影产生的一系列图像,还可用电影模式 显示,以区别不同血管在空间的不同位置。
(一)基本原理
• 时间飞越(TOF)法血管成像是最广泛 采用的MRA方法,TOF技术使用伴有流 动补偿的梯度回波序列,其TR值非常短, 该方法的基础是“流动相关增强”机制。 流动相关增强效应是指流动的自旋流进 静态组织区域而产生比静态组织高的MR 信号。
• (二)TOF血管成像的饱和效应 • 如果血液在此容积内停留几个脉冲的一段时间, 也会受到短TR脉冲的反复激发而被饱和导致丢 失信号,所以TOF法要求血液以较高的速度进 入扫描容积,并在短时间内穿过该容积,或者 采用较薄的成像容积,以减少饱和。 • 血管饱和效应的大小决定于流速、TR和容积厚 度,快速流动的血液饱和效应小,缓慢流动的 血液饱和效应。另外,垂直于层面流动的血液 饱和效应小。对于垂直于容积层面流动的血液, 当满足v=D/TR时(v为血液流速,D为容积厚 度),血管的MR信号最高。
• 另外,PCA利用PCA的速度-相位固有关 系获得血流的生理信息,有利于血流定 量和方向研究。在高场强(1.0T~1.5T) 条件下,TOF和PC法均能较好地进行血 管成像;而在低场强(0.5T)条件下, PCA对头部和体部均较好,而TOF只对 大血管,例如Willis环、颈动脉等显示较 好。 • 使用钆剂注射、心电门控、脂肪饱和、 磁化传递以及屏息等方法会提高TOF和 PCA图像的质量。
• 另外,根据对比剂到达各级血管的首过 时间,可以设定最佳数据采集时间,有 目的地选择动脉或静脉成像。用于这种 动态CE-MRA的脉冲序列的扫描时间要 求非常短,才能与各级血管的首过时间 同步。扫描时间一般为10~20ms,对于 胸、腹部应该行屏气扫描。 • 血管信号强度会随着钆对比剂浓度的增 加而提高,MR血管成像中一般采用0.1~ 0.3mmol/Kg的注射剂量。
五、临床应用
• (一)TOF法 • 1.3D-TOF 主要用于:①评估Willis环;②评估颅 内AVM,显示供血动脉和异常血管巢(团);③发 现和评估颅内动脉瘤,对>3mm的动脉瘤效果较好; ④可用于腹部血管检查。 • 2.2D-TOF 主要用于:①评估颈动脉及颈动脉分歧 部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②评估椎-基底动脉 形态、有无狭窄及闭塞;③评估脑静脉解剖;④ 也可用于评估主动脉弓、周围血管如盆腔和下肢 静脉等。 • 3.MOTSA和SLINKY 主要用于评估:①全脑范围动 脉;②颈动脉及分歧部血管形态及闭塞性病变
பைடு நூலகம்
• 最近有厂家在MOTSA扫描的基础上,发明了滑 动 间 隔 ky 采 集 ( sliding interleaved ky, SLINKY)技术, SLINKY也使用多个薄层块3D 采集,但其采集特点是沿层块方向(Z-轴)连 续采集,在ky轴方向(层面内相位采集方向) 以间隔方式采集数据,解决了MOTSA的层块边 缘伪影(SBA)伪影和血管截断问题。 • 在不同的TOF方法中,通过适当地选择TR、翻 转角、TE及分辨矩阵等,可得到最佳的血管成 像。
三、对比增强MRA
• 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d MRA,CEMR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MRA方法, 其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尤其对生理运动区 的胸部(包括心脏大血管、肺血管)血管、腹 部血管以及搏动性强的四肢血管显示极佳。 • CE-MRA使用极短TR(≤5ms)与极短TE (≤2ms)的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在如此短TR 与TE的情况下,各种组织的纵向磁化都很小, 其信号强度也很小。如果在血管内团注磁共振 顺磁对比剂,血液的T1弛豫时间会极度缩短, 血管T1弛豫时间远短于背景组织的T1弛豫时间, 血液呈高信号,在血管与背景间形成强烈对比。
二、相位对比法MRA
• (一)基本原理 • 除TOF MRA外,PC法MRA(简称PCA)技术是另 一个有价值的评价血管疾病的方法。相位对比 血管成像(PCA)是用磁化矢量的相位或相位 差异作为信号强度以抑制背景信号、突出血管 的信号。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双极梯度对流动编 码,即在梯度回波序列的层面选择与读出梯度 之间施加一个双极的编码梯度,该梯度由两部 分组成,这两部分梯度脉冲的幅度和间期相同, 而方向相反。
• 另外,根据对比剂到达各级血管的首过 时间,可以设定最佳数据采集时间,有 目的地选择动脉或静脉成像。用于这种 动态CE-MRA的脉冲序列的扫描时间要求 非常短,才能与各级血管的首过时间同 步。扫描时间一般为10~20ms,对于胸、 腹部应该行屏气扫描。 • 血管信号强度会随着钆对比剂浓度的增 加而提高,MR血管成像中一般采用0.1~ 0.3mmol/Kg的注射剂量。
• 3.电影(cine)PC 电影PC是以2D-PC为 基础,其图像是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 (时相)获得的,这种采集需要心电或 脉博门控。电影PC在评价搏动血流和各 种病理流动状态方面很有用。 • 与TOF法相比,PCA有更好的背景抑制, 具有较高的血管对比,能区分高信号组 织(例如脂肪和增强的肿瘤组织)与真 实血管,能提高小血管或慢血流的检测 敏感度;而TOF应用于快速流动血管最 好,可用于观察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