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水浒传》是一部杰出古典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说:“《水浒传》这部著作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
”今天本人拟对他们的忠义观念作一浅析。
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义—江湖义气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全文开篇第一回既是对结义的描写:朱武向史进夸说他与陈达、杨春的结义“虽不及关、张、刘的义气,其心则同”。
事实上,这个义就是后来水浒英雄们所有行动的一面旗帜,它渗透了好汉们的社会理想。
先以鲁达为例来分析,他一听说金老汉被人欺负,丝毫不理史进和李忠的劝告,就想去打死郑屠夫.第二日有又找到金老汉住处,在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看住店小二,以防不料金老汉被其拦截.随后他径直赶到状元桥,设法狠揍了郑屠夫,不料却真的把人打死,自己被逼流落江湖,做了和尚.为了一个素不相识之人,从此变得一无所有.他的一言一行,无一不时为了替他人谋利益,帮别人抱不平.再看义字当头的山东呼保义宋公明,江湖人称及时雨,乃郓城县押司,江湖中颇有声望,书中是这样评价“挥金似土”、“排难解纷”、“扶人之困”,凭借自身公务员身份和富裕的家庭以及良好的交际,在小郓城实在是混得风生水起好不快活。
一句话总结水浒传核心思想
一句话总结水浒传核心思想《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忠义”为核心思想,在描绘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中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民对正义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触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水浒传》以无数英雄豪杰为主人公,通过他们的斗争与奋斗,展示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中最突出的核心思想就是“忠义”二字。
忠意呈现在每个主人公身上,无论他们是草寇还是抗倭英雄,他们都秉持忠于国家、忠于天子的忠义之心,为正义与公道而战。
他们通过招兵买马、组织起义、打击贪官污吏等方式,希望能够改变那个深受压迫的社会现实,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体现在每个英雄身上,他们以忠诚为待人处事的准则,不断努力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体现了他们对家国、对正义的热忱之心。
例如,林冲在梁山组织起义前,曾向梁山一众义士发表感慨:“对不起祖国,对不起汉家江山!”。
同时,《水浒传》也通过描绘一些腐败官员的聚敛贪污等恶行,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现象。
忠义观念的凸显和腐败现象的揭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了《水浒传》的核心思想。
李逵、关胜、武松等人在面对贪官污吏的时候毫不畏惧,不惜舍身勇敢面对,他们敢于正面挑战权贵,为百姓申冤。
他们通过对抗腐败的行为,彰显了忠义之心,以身作则,以生命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此外,忠义思想还体现在水浒英雄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守望相助的精神上。
他们组织起义,结成义军,共同对抗腐败和黑暗势力,用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凝聚力量,共同战斗。
在梁山泊的这个大家庭里,英雄们相互信任、互相支持,有时甚至为了救助同伴舍弃了自己的性命。
他们的友谊和团结精神表达了对忠义的崇尚,彰显了忠诚和道义底线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水浒传》的核心思想是“忠义”,通过英雄们对国家、人民和正义的忠诚与奉献,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呼唤社会的正义与公平,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在这个作品中,忠义既体现在英雄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也体现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崇尚忠义的传统价值观,让人们思考和反思社会的不公与不义,呼吁人们向往和追求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
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与江湖文化
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与江湖文化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四大奇书”之首。
该小说以宋朝末年为背景,围绕着108位有胆识、有骨气、有正义感的“好汉”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水浒传以其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而闻名,其中忠义精神和江湖文化是该小说的核心主题。
忠义精神在水浒传中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它强调对家庭、朋友、国家和正义的忠诚。
忠义精神贯穿于全书,几乎每个人物都与忠义联系在一起。
以宋江为代表的典型忠义好汉,他是一个叛逆而又正直的人物,对朝廷的不公和贪官污吏的作恶行径充满愤慨,并以报效国家、立功赎罪为己任。
他发动青州兵变、收复山寨,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实力、有地位的大好汉,但他始终坚守着内心中的良知和正义感。
宋江的忠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其他“好汉”,使他们集结在一起与不公正作斗争,并表达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
江湖文化是水浒传中的重要背景和风格特点。
江湖,是一个跳脱于封建社会体制之外、独立存在的社会组织,也被称为“武林”。
江湖的人物互助互爱、结义为兄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团结精神。
他们与朝廷、官员以及地方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立,有时甚至与朝廷展开军事对抗。
江湖之间有着一套独特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比如约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即打抱不平、拯救百姓,同时也要重视义气和忠诚。
这种江湖文化塑造了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和江湖文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核心精神。
这种忠义精神是对社会道德的肯定和回应,是对封建思想束缚的挣脱和反抗。
江湖文化则是对封建社会制度和现实的一种解构和嘲讽,它象征着人们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向往。
水浒传中的人物虽然身处江湖,但他们却追求着人性的光辉,他们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忠诚和正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忠义价值的可贵。
不可否认,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和江湖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忠义精神的崇高追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基石之一,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保持坚守正义的品质。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摘要:“忠义”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理论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忠义中的“为君”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也正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为了正义和真理可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正流思想一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了绝路。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
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
《水浒传》的作者就沿着这一长期形成的思维格局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第二,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尤其是在思想和见地方面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直接鼓舞了封建人民大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因此,《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李逵,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1
【内容提要】《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是被很多前辈学兄、老师探讨过的话题,其中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本文针对近年来在各种资料上所出现的观点,力求以一个新的思路,把《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重新探讨梁山起义失败而以悲剧收场的原因,并把“忠”即“赤诚无私、尽力而为”,义即“诚实做人、真诚待人”的观点同我国的当今社会相融合,以实现“忠义”思想可以在每个平凡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体现的目的。
【关键词】“忠义”思想、传统文化、悲剧原因、现实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茫茫浩宇,悠悠宙流。
勤奋智慧的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
我们说,中国古典文化是人类封建时代文化中发展水平最高且贡献最大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基于民族主义感情的武断。
当我们翻开中华民族数千载的历史画卷,我们都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不仅拥有悠久的史学传统,瑰丽的文学艺术以及宏富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她还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为博大精深与睿智的科学智慧。
而哲学智慧又无疑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中最活跃,最敏感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民族道德与伦理的至高境界。
而同时,“忠义”思想又伴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思想相始终的一个基本内涵。
一.“忠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内涵。
翻开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历史的历史画卷,我们当即会发现中国哲学史波澜起伏,川流不息的律动,但无论是中华文化与哲学思想发展到哪个阶段,其中的伦理道德思想无不闪烁出“忠义”这一基本内涵。
孔子曾提出“克已复礼”的济世之方。
但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起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具为仁之本与!”(《学而》)从上文我们不难读出老夫子对于“仁”“爱”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诠释。
即一:“孝悌”,也就是对长辈尽孝道,对朋友要尽悌道,而孝悌之人,不至于犯上作乱;二“爱人”即要求人们之间互相友爱,尤其是统治者要推行“博爱”;三“忠”即臣下对统治者要绝对忠诚。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以忠义思想为主题贯穿全书。
忠义思想包含了对忠诚和义气的崇尚,并表现在人物的行动和人物关系中。
1. 忠诚:《水浒传》中的众多人物都展现了对忠诚的追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08位好汉,他们为了保卫山寨和民众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反抗腐败官府的斗争中。
他们舍弃了个人的享受和幸福,选择了为民众和正义而奋斗的道路。
这种忠诚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职责的忠实履行,对山寨和战友的忠心耿耿。
2. 义气:《水浒传》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义气情感。
好汉们出生入死,同甘共苦,血战不死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对义气的高度追求。
他们不仅相互帮助、关心,而且甘愿为义气而牺牲自己。
《水浒传》中的哥哥之情、结拜兄弟情、兄弟姐妹之情都是义气的具体表现。
3. 对忠义的讴歌和赞美:《水浒传》通过描绘忠诚和义气的形象,来讴歌和赞美这种品德。
书中多次强调了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称赞了这种品德的高贵和伟大。
例如,在描写豪杰死后的墓志铭中,总结了他们的忠义行为,抒发了悼念之情。
整部小说通过描述这些忠义形象,鼓励人们学习他们的品质并追求忠诚和义气。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诚和义气的追求和崇尚。
这种思想通过塑造众多的忠诚义气的形
象,来表达对这种品德的赞美和推崇。
同时,这也激励着读者追求忠诚和义气,为正义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从何而来
,
对 于 正 确 认识 和 评价
。
《 水 浒 传 》 是 很 有必 要
与 它 成 书 的 年代 有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我 们 都知 道
,
,
水 浒故 事 产
生 于 北宋末 年 井 争 与 民 族 矛盾
,
,
在南宋 开 始 流行 先 是宋 金 对 峙
, ,
发 生这 样 那 样 的缺 点错 误是 难 免 的
对 他 们
下把 扰 敌扬王
,
保 护百 姓
“
,
反 对投 降
,
,
坚持 抗 战等
“
,
都 称作 忠义之 举
”
、
。
那些 有突 出 表 现 的 还有
。
,
被誉
“
为 忠义 人
民兵
”
“
”
、
忠义 士
,
”
或被朝廷 救封 为
,
。
秉义 郎
,
“
宣 义郎
”
,
“
忠义 军
”
、
忠义 .
, 。 ,
,
是 压而不 服 的 架势 奋 深
, 。
越 弄越 僵
,
,
很有点象 当 年鲸 治水 人 们认 识 是 由浅 入
,
,
这 些 同志 忘记 了
。
让 他们 自 己 在 实 践 中进 行 比较 和
,
由简 单到 复 杂
由现 象到 本 质
, 。
循 序渐进
我们 应 当相信 大 学 生 们 有这 种能力和 觉 注 重 发 扬他们 当 中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浅报名号:000108 姓名:李修玉浅谈《水浒传》的忠义精神内容摘要:《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这部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领袖,梁山好汉被黑暗的社会昏暗的朝廷逼上梁山,走上聚义之路,后有在宋江的领导之下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国家,为皇帝出征,最后在朝廷“以贼灭贼”的政策之下走上失败的道路。
一百零八好汉因为义而汇聚在梁山,领袖宋江更是不仅对朋友义气,而且对朝廷也忠心,在他的领导下,梁山好汉保境安民,惩贪官、除恶吏,招安后又外抗大辽,内平方腊,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轰轰烈烈的梁山起义找不到正确的出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他们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奸臣的阴谋诡计害死,最终以悲剧结局。
梁山好汉们虽然结局悲壮,但却成为了万人景仰的忠义之士,他们的故事千古传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梁山好汉在宋徽宗时代,也就是北宋末年,当时北宋由盛而衰。
在外有少数民族侵扰边境,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在内宋帝贪图享乐,既不勤政,也不爱民,滥用高俅、童贯、蔡京等奸臣,他们对人民大肆压迫,搞得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的社会之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起义就是这时声势最浩大的一支义军,梁山好汉的故事由此而生,并经过历代人的广泛流传,最终由明代作家施耐庵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整理,重新创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的是梁山一百零八好好汉因为在乱世被奸臣所害被迫上梁山聚义,被朝廷招安后赤胆忠心为朝廷南征北战,终因朝廷昏暗不明,被奸臣所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忠”和“义”是梁山好汉的共同点,是他们行事的基本原则。
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忠君”是最基本的道德,梁山泊杏黄旗上的“替天行道”即是梁山好汉的目标。
一、不同的人物所忠于的对象也不同。
封建社会所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有:忠、孝、节、义,其中“忠”是第一位的。
“忠”在当时的理解很狭隘,大多数认为“忠君”就是“忠”,但这只是“忠”的一个方面,对皇帝忠心固然是“忠”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忠于职守也一样是“忠”,梁山好汉在这一点是共同的。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摘要:一、水浒传的概述二、忠义水浒的主题思想三、忠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特点四、忠义水浒的现实意义正文:《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忠义水浒传》,作者是明代的施耐庵。
作品以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山寨聚义、抗击官府腐败的故事。
一、水浒传的概述《水浒传》以宋江、李逵、武松等梁山好汉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故事从宋江怒杀阎婆惜开始,到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结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间英雄的抗争精神。
二、忠义水浒的主题思想《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是忠义。
梁山好汉在面临官府压迫时,选择了挺身而出,捍卫民众利益。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精神,既是对封建统治的反抗,也是对民间道义的坚守。
作品通过展示梁山好汉的忠义行为,传递了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观念。
三、忠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特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其中宋江、李逵、武松等主要人物最具代表性。
1.宋江:性格沉稳,善于谋略,有着极高的威望。
他主张招安,希望通过归顺朝廷,实现民间正义。
2.李逵:性格豪爽,忠诚耿直,勇猛无比。
他是最早加入梁山的好汉之一,对宋江忠诚至极。
3.武松:性格刚毅,疾恶如仇,武艺高强。
他的故事如“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等,展示了他的英勇事迹。
四、忠义水浒的现实意义《水浒传》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了民众对正义的渴望。
作品中的忠义精神,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呼唤人们坚守道义,捍卫公平正义。
水浒传主题思想
水浒传主题思想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描写革命英雄为主题的史
诗性作品。
在小说中,描绘了108位水泊梁山好汉在宋朝末年对抗腐败官员和阶
级压迫的故事,彰显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和主题思想。
忠义为主题
水浒传以忠义为主题,通过主人公梁山泊的好汉们展现出了对忠诚、义气和正
义的追求。
故事中,梁山好汉们聚义以来,以忠诚、义气和正义为准则,相互扶持、团结一致,对抗贪官污吏和邪恶势力,明确表达了保护弱者、打击不义的价值观。
反抗压迫为主题
水浒传突出了反抗压迫的主题,展现了普通百姓对封建统治下的不满和反抗。
小说中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不公,激起了人们对压迫的愤怒和反抗的冲动,表现了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对追求自由平等的向往。
人性善良为主题
水浒传揭示了人性善良的主题,尽管梁山好汉们身处险恶环境,但他们仍保持
着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善良的追求。
故事中展现了梁山好汉们的仁爱、宽容和同情心,表达了人性本善的信念,对人性的观察和探讨。
总结
水浒传作为一部古典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包括忠义、反抗压迫和人
性善良等。
通过对108位梁山好汉的生动描绘,小说传达了对忠诚、对正义的追求,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人性善良的坚信。
这些主题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特殊价值观,也对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引发人们对道德伦理和社会正义的深刻思考。
_水浒传_的忠义观浅论_刘东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8.10《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认为它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义说,认为它是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以上所说的几种思想倾向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宣传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就《水浒传》的“忠义观”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水浒传》忠义观的内涵《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小说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统摄全文的最核心的思想是:“忠”和“义”。
“忠义说”最早的代表是明代的李贽,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忠义水浒传序》。
这篇文章评《水浒传》抓住了两点:第一点,他认为《水浒传》这部小说是一部发愤之作,作者身在元代,心系宋朝,出于对当时朝廷那些文武大臣缺少忠义以及宋代灭亡的愤怒写了《水许传》。
这是他立论的一个根据。
第二点,他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认为“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
尤其“忠”,主要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由于后期人们对忠义的强调,忠义《水浒》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明刻本几乎都冠以“忠义”二字。
其实《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也就叫作《忠义传》。
《水浒传》的“忠义”内涵是复杂的。
全传本《水浒传》第五十五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向了绝路。
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是宋江这一形象。
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
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
《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
但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乃是这样一个悲剧:“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而反倒“在水浒”;“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现实,而最后还是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忠”与“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
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故“士大夫亦不见黜”,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中讴歌的“仗义疏财,济危扶困”,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总之,“忠义”的内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简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简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于伟(中共五常市委党校黑龙江·哈尔滨150200)摘要《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
忠义思想是《水浒传》中表达主要思想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宋江。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观价值与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以宋江为首的好汉们从替天行道到受招安,最后灭亡,其中表现的忠义思想,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1作者的忠义观在《水浒传》中,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
无论是“九天玄女授天书”,还是宋江临死表白“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
,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终于使得艰难缔造的义军接受“招安”,导演出悲剧的结束。
而《水浒传》中的“义”,主要在于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
“义”与“不义”,在很大程度上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
具体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也是“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均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基础,又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
这正是小说成书以来,被各阶层普遍接受和广为传颂的原因。
2宋江的忠义观宋江作为梁山英雄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内涵无疑是整个《水浒传》思想的高度集中,他也就成为了忠义思想的最大承载者。
他有别于其他好汉的最大特点是:忠义集之一身又相互矛盾冲突,即努力使之协调又无法真正将二者完美统一。
“忠”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
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整个起义军的悲剧。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
民起义的小说。
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民很少,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宣扬忠义思想。
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
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
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
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
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
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
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
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
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宋江的这种“忠义”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了的,是一种愚忠,因此这种忠义也就使梁山好汉在一定意义上成了统治阶级的鹰犬,而这种忠义因恶人当路,统治阶级不是真心收降,而必然走向不归路,致使宋江忠义的理想幻灭,酿成水浒悲剧,英雄豪杰们为忠义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奸人所害,宋江自己也是饮酒而亡,就是在他临死时,还是不忘“忠义”,怕李逵造反,也要李逵饮药酒,并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义不负朝廷,恐你造反,坏了梁山“替天行道的”忠义之名。”可见他至死不悟,愚忠到了极点,而李逵讲忠义舍命陪了宋江。这种忠义让人哀之,痛之。因此说忠义使英雄们走向了末路。
(一)作为企图解决这种危机的手段,他们广泛使用一种以忠义为名的各种政策。名称不一,花色繁多。他们用忠义的旗帜来募兵,召集地主武装,组织“忠义社” ,对其中头头委以官职。他们用忠义敛财,号召地主富民“献纳储蓄,以助国用” ,叫做“忠义户民” ,也同样委以官职。他们还用忠义之名招降策反,凡北方政权众人来归顺,甚至汉奸来投奔,都赐成为“忠义归朝人”或“忠义归正人” 。
“忠”是忠于朋党,忠于正义,不向恶势力低头,但这里的“忠义”都是狭义的,众英雄在当时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也将忠义的内涵扩而大之,将反抗目光转向金人,这些变化是在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厅”之后,这是“忠义”质的变化,忠义内涵由狭义变为广义,由忠义于朋党、人民扩而大之为忠义国家、国君,因为国家是国君的代表,为国君效力,抗击外来侵略,到以宋江完成了易帜之举,为招安做好了准备。
忠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在阶级社会里总是阶级的道德。不过他长期被统治的思想家从理论上把它变成某种独立自在的东西。甚至把它们设想为一种使命。这种把统治阶级自己的思想赋予普遍性的形式,是会使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被压迫阶级习于接受。加上忠义的实质是忠于王室、国家,长期以来,中国封建阶级的思想家也是把国家描写成驾于社会之上的。忠义也要求忠于君主,而这个君主在表面上或实际上也联合着利益冲突、彼此敌对的人。因此,封建社会中人们对国家的崇拜,是忠义观念、政策得以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往往把君主作为国家的象征,因此在民族矛盾尖锐时,忠义又含有爱国的内容。
明朝人评论宋代的招抚政策说:“宋固仁厚,流为姑息”。不是“仁厚”,并非“姑息”,而是由于政治危机。自北宋末期到南宋,封建地主国家几乎时时刻刻处于覆灭的边缘。大搞忠义政策是他们开的一张挽救自身的药方。自北宋到南宋,从最初民间的忠义社等各种社会力量,到南宋王朝的忠义政策,情况错综复杂。但可说明,忠义成为当时流行的口号,成为思潮。《水浒》的产生,与这种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二)宋代统治者从他们当时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出发大肆提倡收编那些民间的抗金部队,一律称为“忠义军”和“忠护军” 。宋代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广泛推行的以忠义为名的招抚政策,照直说,就是对农民起义军实行的升官发财的引诱。开门见山地说这种政策的特点是当时流行的言语:“要高官,受招安” 。鲁迅深刻地指出,这类谚语是当时的百姓提取了朝政精华的结语。
根据《水浒》的描写,宋江的“替天行道”的忠义,是九天玄女①为他制定的。《水浒》的四十二回第一次出现的“替天行道”的口号,第七十一回宋江正式挂起那面黄旗,天降石碣上有镌刻着“替天行道”“忠义双全”。这样宋江的忠义就完整而“得体”了。“替天行道”的忠义既有别于在朝派的忠义,又有别于一般在野派的忠义,而是效聚绿林人物的忠义。然而《水浒》的作者又告诉人们,宋江的忠义是广得人心的。宋江的忠义获得了上至东京皇帝赵佶,下至济州知州张叔夜这一伙“圣主”的赏识和褒奖,博得了众多江湖好汉甚至黎民百姓的感念和敬仰,还博得了九宫山道士罗真人、五台山和尚智真的欣赏和称赞。真是三教九流,众口交誉;朝廷草野,言之凿凿,似乎是有口皆碑了。
从《水浒》作者所描写的宋江受招安的全部行动来看,宋江的“中心愿”也包含了打方腊的内容,因为这种行动虽然不是平虏,却也是作者所认为的“保国安民”的范围,这就是说,《水浒》描写的宋江的忠义,表现在宋江的行动上,就包括了征辽和打方腊两方面③。
而在对《水浒》的研究中,一般容易看到宋江的忠义引导农民军走向投降,而不太注意征辽中描写忠义所表现出来的爱国内容。第八十五回欧阳侍郎招降宋江,吴用向宋江献策,指出两条道路:要富贵,投降辽国;要忠义,报销宋朝。而宋江最终选择了后者。这样的忠义观,大致也是《水浒》作者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却也不能过于夸大,并由此得出宋江受招安“人民要求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政府合作抵制外侵的思想底蕴”。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DIV id=content><script src="/mx/baid.js"><DIV id=viewad><script src="/a/l什么农民起义,也不是在宣扬什么投降主义。凡此,皆是其社会客观效果的某一方面。南宋以来的水浒故事,是特定时代的一曲昂入云天的“乱世忠义”的颂歌。施耐庵的《水浒传》,则又从而集其大成。
我觉得《水浒》中大事宣传的宋江的忠义是南宋的社会思潮,②并且还是当时封建政府提倡的一种政策。
从北宋末期到南宋,约相当于十二世纪开始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宋王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腐败和没落,国势衰弱,军队无能,统治集团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穷于应付;他们对来自北方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集团发动的军事进攻,也难以招架,危机重重。
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水浒与忠义,须臾不可离”。这不仅是说《水浒》的提名时常冠以“忠义“二字,主要还是说它的实际描写中具有忠义的内容,并且还是它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社会出现的忠义观念,它的核心是忠,因此忠义二字常常在实际上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忠义的“忠”字。按照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的要求,不仅在朝的人,就是在野的人,也要讲忠字,所谓“在朝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是君不二是为忠”,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都是这种意思。
根据南宋人的记载,宋高宗绍兴年间,封建朝廷招降的既定方针是“每招致,必以厚爵” 。这个方针一直到宁宗、理宗时代,还继续沿用。不是厚爵,就是厚饷厚禄。众官禄的引诱,配合着忠义的口号,对农民起义发生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它一方面又使起义军队伍中的不坚定分子和变节分子上钩,从而引起农民队伍的分裂,甚至导致失败;别一方面又使各色各样的投机分子、流氓分子和野心家,自觉地利用这条“杀人放火受招安”的道路,投机革命,打入起义队伍,起着从“内里蛀空”的作用。
由此可见,《水浒传》的“忠义”内涵复杂,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又有符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愿望和意志的一面。因此《水浒》中描写的忠义,即作反叛,又行忠义,统一起来,叫做“替天行道”的忠义。
我们知道,历代的剥削阶级统治集团习惯于把忠义之名赠送给他们的贤臣,而且是那些“文死谏,武死战”的人物。最早的忠义大臣据说是比干,李元操为陈暄帝撰写的祭比干一文中称赞他“忠逾白日,义概秋天”。向宋朝统治阶级那样把忠义之名慷慨地赠送,忠义社,忠义军,忠义户,忠义人┅┅几乎是忠义的帽子满天飞,却是历史上的新鲜事,是一个创造。这个创造对后世封建统治阶级发生过影响,一直到清代同治年间,封建官僚“抚驭”当时的一支起义军的首领宋景诗时,也要激以“忠义”。
“义”是正义,是由不义引发的,统治阶级中以高俅为代表的腐化堕落、欺男霸女,为非作歹、妥协投降、危害国家、多行不义,致使“官逼民反”,各路英雄豪杰义愤填膺,走上反抗之路。由于英雄们都不满现实,意气相投,故晁盖上了梁山当了首领后,将“分赃厅”改为“聚义厅”,提倡“义”字当头,要讲义气,讲究除暴安良。他这是一呼百应,因为这符合绿林豪杰的性格特点,是英雄们的共同点和一致愿望,故星火成了燎原之势。一百零八将中杰出人物鲁智深便是以“义”字投奔水泊梁山的。那日他与朋友饮酒,偶遇金氏父母,二人哭诉镇关西欺骗、威逼他们的经过,刚一听完,鲁智深便怒发冲冠,要去打抱不平,最终三拳打死镇关西,为避难出了家,又因为仰慕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而野猪林仗义出头,义救临危的林冲,最终投奔梁山。
确实,《水浒》中出现的征辽描写不是偶然的,这是作家宣传忠义观一个方面,也是他为什么要写宋江受招安的一个原因。凡是比较熟悉《水浒》的内容的人都能发现,七十一回以前,书中主要描写宋江怀有忠义,并望招安的思想和心情。唱出《满江红》词以后,却急转直下,宋江也就立即要到东京去了,这首词曾一度被骂为“投降宣言书” 。但仔细分析,下阙的开头几句,值得注意,“统才虎,御边幅”号令明,军肃威。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这就和后来的征辽相呼应的。也和前面的第三十回宋江和武松的一番话相呼应。这番话也曾一度斥为投降派语言,不妨引录如下: “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这段话中无杨志二字,大概因为杨志无须武松“撺掇” ,第十二回杨志早就透露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封个封妻荫子”的思想。
也正如上面所说,鉴于南宋各种忠义名称的复杂性,我们作评论时要坚持两条:一、当忠义这个口号主要表现为农民起义向封建统治阶级投降时,那就是否定的。二、当忠义这个口号主要表现为反抗金王朝统治者的侵略和压迫时,我们对他的评价就应该是肯定的。评论《水浒》的忠义,也应该坚持这两条。
《水浒》中描写宋江的忠义表现为抛弃梁山,取消造反,接受招安,这是十分清楚的,当然是投降的行径。但《水浒》宣扬的忠义是否含有反抗民族侵略的内容。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水浒》描写的征辽、打方腊问题的看法。
总之,宋王朝这种“忠义政策”无非是要达到几种目的:第一,是为了把各种抗金势力纳入他们的政治轨道,为他们利用;第二,瓦解或者改编那些农民起义军。面对抗金的农民队伍,又正可以用忠义之名,诱使他们放下阶级斗争的旗帜,放弃进行阶级斗争的任务。南宋王朝在对金的关系中有主战主和之分,不同时期又有所侧重,但总的说是投降主义的。因此,被收编了的农民义军的反抗民族压迫的要求也就往往被限制和取消,第三,更好的利用各地的民团一类的地主武装,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服务。
《水浒》这部小说,数百年来毁议纷纷,但它一直广为流传。它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官逼民反”仍然深刻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凡此种种,只能导致这样的结论:《水浒》是一部杰出的古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