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有4大骨干军工企业,即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
财政收入
中国1893年为8867万(关平)两。(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入超过日本决算数1000余万两)
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
进出口贸易
中国1893年进口13506.5万(关平)两,出口12740.6万两
③首开近代中国国家政权扶持民间工商业发展的先例,其先驱示范效应不应抹煞。
2、局限性——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以及清政府政权性质的局限。
①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A、缺乏专业的制度制定体系,制度研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载振与唐文治、王清穆]
B、商部的权力在多方面受到掣肘,这一缺陷使商部在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中,颇受影响。[西方侵略者、清政府、外务部]
参考文献
朱英:《清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影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版
杨念群:《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甲午中日战争》知识出版社1995版
徐卫国:《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
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
兴办企业数量
资本总额(元)
1898年,清政府还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是封建政府首次制定专门奖励发明和经济活动的法规。
3、路矿要政的提出及特点:将铁路、矿务视为富强要政,以支撑衰弱的经济,并在集资、经营和宏观管理上尝试新形式。
①铁路:一是允许民间集股开采;二是要求有关省份制订章程加强管理。
②经营管理:一是经营方式上采用公司组织,向市场化靠拢;二是宏观管理上尝试运用法规,并试图集权于中央。
2、《马关条约》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版
《张文襄公全集》卷43
C、限制外国侵略者在经济上进一步扩张渗透的许多政策及其法规的条款,在实施过程中也未能得到充分执行。[商标注册章程]
③清政府政权性质的局限
清政府封建专制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日本明治政府那样,尽全力在资金及其他方面,对商办民营企业予以实质性的扶助。虽较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已从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转为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保护,但是在这方面仍以口头宣传和政策性鼓励居多,实质性的奖励扶植措施十分有限。
2、民间资本的倡导、宽允与扶持
①倡导
1895年7月,清廷令张之洞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
1895年底,就芦汉铁路兴建一事颁谕,允许能集资千万两以上的富商设立公司筑路,赢绌自负。
1896年,总理衙门又根据王鹏运准民招商集股开矿、官吏认真保护不得阻挠的奏折,咨令有关省份厘定章程,地方官不得勒索。
第六款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三、《马关条约》的助推作用与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
1、巨额赔款导致清政府国库空虚。
19世纪末,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000万两左右,而清政府所借的3.5亿两库平银外债,是清政府年财政收的四、五倍左右。因此,清政府无力偿还外债,被迫以年总收4000-5000万两的关税、盐税、厘金担保。户部上奏:“方今国用匮绌,既异寻常,……罗掘已空,供应何恃?”
煤矿
官
19
16208000
商
53
4704000
纺纱
官
9
6143960
商
6
3023400
机器工业
官
1
100000
商
0
食品工业
官
1
97900
商
0
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
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
中国
日本
人口
4亿
4千万
国土面积
1千万平方公里
37万平方公里
航运业
1894年,轮船26只,共22900吨
1893年,商轮680只,共110205吨
四、主要措施——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1、国家资本的维持、改造与扩张:维持和改造原有的企业,同时向新领域扩张国家资本。
①维持与扩充官办军用工业。
例:张之洞对他"竭力经营"若干年的湖北枪炮厂,制订了一个扩充计划。核心是增加常年经费,引进德国技术设备。他上书要求朝廷允许他"由江南筹款,再加开拓"。经他争取,湖北枪炮厂的常年经费便增加到75-76万两之多,由此湖北枪炮厂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军工厂。
②新的设想-招商承办
招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投资方面的严重困难。御史陈璧建议"为船政开自然之利",开煤铁矿、铸造洋钱、设招商局、兼造民用品,商品化经营。
③向银行金融领域的扩张
例:1897年10月,盛宣怀以"今因铁厂不能不办铁路,又因铁路不能不办银行"为由奏请仿办银行。清廷于11月责成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半年之后,中国通商银行总行在上海开业。基本上是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得到清政府不少的"护持"。
③采矿业:湖南矿务总局和矿务总公司。
五、成果及局限性
1、成果
①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中国近代各时期兴办工业数量(家)
1872~1894
1895~1911
工矿企业
官办
商办
官办
商办
19
53
47
366
纺织业
52
141
食品工业
0
100
其他工业
6
147
②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官与商之间的关系较洋务运动时期有所改善。
2、外商在华设厂,利权大量外溢。“洋人每争一利,必合上下财力惨淡经营,而华商势涣情睽,力分才绌,自非官力为护持,壹志齐心,痛除向来官商隔膜固习,断难与彼族争权。”
3、官员、社会民众有关“设厂自救”的言论高涨。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庭颁布上谕:“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实力研求,亟筹兴革,毋稍懈志,毋务虚名”。最高统治者眼中的自强之道,主要还是练兵筹饷。但是随后,各级官吏纷纷呼吁发展工商实业,加上民间社会舆论的高涨,清庭迫于压力,其经济政策不得不改变。
1897年初,褚成博奏请筹画抵制洋商改造土货,主张官府对华商"力为护持","痛除向来官商隔膜锢习",总署议复,表示应官商合力、官助商办,推广制造。
1895年7月,清廷还电令张之洞"筹款购备小轮船十余只,专在内河运货以收利权"。
②扶持工商
1896年初,张之洞奏准动用息借商款60 万两,另加息借官款,作为设立苏州商务局的股本。山西商务局也有招商集股的职责。
1898年,在康有为的呈请下,清廷谕令刘坤一、张之洞试办商务局事宜。两个月后,张之洞奏准设汉口商务局,并拟定了8条"应办之事"。
③激励机制
1898年8月,清廷在北京设农工商总局,任命端方等人为督理,"随时考查"、具奏农工商事务。虽然农工商总局不具备统一管理全国农工商事务的权力,它却是清政府第一次设立的新型经济部门。此外,清廷还谕令沿海各省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日本wenku.baidu.com893年进口8943.1万日元,出口9043.4万日元
【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19世界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序幕,同时期19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30年间,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封建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制度制定机构与其他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商部与工部]
②实施过程中的缺陷:
A、有些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切实的贯彻执行,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实际作用。[地方官员玩忽职守,敷衍塞责,敲砸勒索]
B、新设立的保商护商机构以及执掌实业的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功能,有的甚至起了反作用。[厦门保商局有名无实]
棉纺业
1894年,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
1893年,纱厂40家,纱锭38万多枚
生丝
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5403吨
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
煤矿
1894年,426.1万吨
1896年,54.4万吨
军工企业
中国除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四大骨干企业外,规模较大的湖北枪炮厂在甲午战争中部分投产,另外还有山东机器局等16个军工企业
财政收入
中国1893年为8867万(关平)两。(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入超过日本决算数1000余万两)
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
进出口贸易
中国1893年进口13506.5万(关平)两,出口12740.6万两
③首开近代中国国家政权扶持民间工商业发展的先例,其先驱示范效应不应抹煞。
2、局限性——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以及清政府政权性质的局限。
①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A、缺乏专业的制度制定体系,制度研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载振与唐文治、王清穆]
B、商部的权力在多方面受到掣肘,这一缺陷使商部在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中,颇受影响。[西方侵略者、清政府、外务部]
参考文献
朱英:《清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影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版
杨念群:《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甲午中日战争》知识出版社1995版
徐卫国:《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
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
兴办企业数量
资本总额(元)
1898年,清政府还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是封建政府首次制定专门奖励发明和经济活动的法规。
3、路矿要政的提出及特点:将铁路、矿务视为富强要政,以支撑衰弱的经济,并在集资、经营和宏观管理上尝试新形式。
①铁路:一是允许民间集股开采;二是要求有关省份制订章程加强管理。
②经营管理:一是经营方式上采用公司组织,向市场化靠拢;二是宏观管理上尝试运用法规,并试图集权于中央。
2、《马关条约》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版
《张文襄公全集》卷43
C、限制外国侵略者在经济上进一步扩张渗透的许多政策及其法规的条款,在实施过程中也未能得到充分执行。[商标注册章程]
③清政府政权性质的局限
清政府封建专制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日本明治政府那样,尽全力在资金及其他方面,对商办民营企业予以实质性的扶助。虽较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已从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转为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保护,但是在这方面仍以口头宣传和政策性鼓励居多,实质性的奖励扶植措施十分有限。
2、民间资本的倡导、宽允与扶持
①倡导
1895年7月,清廷令张之洞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
1895年底,就芦汉铁路兴建一事颁谕,允许能集资千万两以上的富商设立公司筑路,赢绌自负。
1896年,总理衙门又根据王鹏运准民招商集股开矿、官吏认真保护不得阻挠的奏折,咨令有关省份厘定章程,地方官不得勒索。
第六款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三、《马关条约》的助推作用与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
1、巨额赔款导致清政府国库空虚。
19世纪末,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000万两左右,而清政府所借的3.5亿两库平银外债,是清政府年财政收的四、五倍左右。因此,清政府无力偿还外债,被迫以年总收4000-5000万两的关税、盐税、厘金担保。户部上奏:“方今国用匮绌,既异寻常,……罗掘已空,供应何恃?”
煤矿
官
19
16208000
商
53
4704000
纺纱
官
9
6143960
商
6
3023400
机器工业
官
1
100000
商
0
食品工业
官
1
97900
商
0
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
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
中国
日本
人口
4亿
4千万
国土面积
1千万平方公里
37万平方公里
航运业
1894年,轮船26只,共22900吨
1893年,商轮680只,共110205吨
四、主要措施——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1、国家资本的维持、改造与扩张:维持和改造原有的企业,同时向新领域扩张国家资本。
①维持与扩充官办军用工业。
例:张之洞对他"竭力经营"若干年的湖北枪炮厂,制订了一个扩充计划。核心是增加常年经费,引进德国技术设备。他上书要求朝廷允许他"由江南筹款,再加开拓"。经他争取,湖北枪炮厂的常年经费便增加到75-76万两之多,由此湖北枪炮厂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军工厂。
②新的设想-招商承办
招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投资方面的严重困难。御史陈璧建议"为船政开自然之利",开煤铁矿、铸造洋钱、设招商局、兼造民用品,商品化经营。
③向银行金融领域的扩张
例:1897年10月,盛宣怀以"今因铁厂不能不办铁路,又因铁路不能不办银行"为由奏请仿办银行。清廷于11月责成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半年之后,中国通商银行总行在上海开业。基本上是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得到清政府不少的"护持"。
③采矿业:湖南矿务总局和矿务总公司。
五、成果及局限性
1、成果
①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中国近代各时期兴办工业数量(家)
1872~1894
1895~1911
工矿企业
官办
商办
官办
商办
19
53
47
366
纺织业
52
141
食品工业
0
100
其他工业
6
147
②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官与商之间的关系较洋务运动时期有所改善。
2、外商在华设厂,利权大量外溢。“洋人每争一利,必合上下财力惨淡经营,而华商势涣情睽,力分才绌,自非官力为护持,壹志齐心,痛除向来官商隔膜固习,断难与彼族争权。”
3、官员、社会民众有关“设厂自救”的言论高涨。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庭颁布上谕:“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实力研求,亟筹兴革,毋稍懈志,毋务虚名”。最高统治者眼中的自强之道,主要还是练兵筹饷。但是随后,各级官吏纷纷呼吁发展工商实业,加上民间社会舆论的高涨,清庭迫于压力,其经济政策不得不改变。
1897年初,褚成博奏请筹画抵制洋商改造土货,主张官府对华商"力为护持","痛除向来官商隔膜锢习",总署议复,表示应官商合力、官助商办,推广制造。
1895年7月,清廷还电令张之洞"筹款购备小轮船十余只,专在内河运货以收利权"。
②扶持工商
1896年初,张之洞奏准动用息借商款60 万两,另加息借官款,作为设立苏州商务局的股本。山西商务局也有招商集股的职责。
1898年,在康有为的呈请下,清廷谕令刘坤一、张之洞试办商务局事宜。两个月后,张之洞奏准设汉口商务局,并拟定了8条"应办之事"。
③激励机制
1898年8月,清廷在北京设农工商总局,任命端方等人为督理,"随时考查"、具奏农工商事务。虽然农工商总局不具备统一管理全国农工商事务的权力,它却是清政府第一次设立的新型经济部门。此外,清廷还谕令沿海各省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日本wenku.baidu.com893年进口8943.1万日元,出口9043.4万日元
【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19世界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序幕,同时期19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30年间,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封建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制度制定机构与其他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商部与工部]
②实施过程中的缺陷:
A、有些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切实的贯彻执行,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实际作用。[地方官员玩忽职守,敷衍塞责,敲砸勒索]
B、新设立的保商护商机构以及执掌实业的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功能,有的甚至起了反作用。[厦门保商局有名无实]
棉纺业
1894年,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
1893年,纱厂40家,纱锭38万多枚
生丝
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5403吨
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
煤矿
1894年,426.1万吨
1896年,54.4万吨
军工企业
中国除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四大骨干企业外,规模较大的湖北枪炮厂在甲午战争中部分投产,另外还有山东机器局等16个军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