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1)word版本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包容两个自旋状况分歧的电子.③.XXX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守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能够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别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统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杂原子
1、杂原子是指不包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外,有电荷的原子。
它们
卷入了化学反应,形成了大量的物质及离子化合物,其中有些杂原子
表现出特殊特性,如硫氰酸盐类及其他硫酸盐,氧化物、元素络合物、磷根类及其他磷酸盐等。
2、阴离子杂原子包括氮离子(NO3–),氧离子(O2–),氧化物
(SO42–)。
这些杂原子往往被用于构建表示各种化合物的分子式,以及表示各种化合物溶解过程的溶液,其形式一般都是正或负电荷。
二、活性氧
1、活性氧(Active Oxygen)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具有自由自由基或自由
载体特性,可以构成一类性质不稳定的氧分子,例如:自由基羟基氧(·OH)、一氧化氮(·NO)、氧化氮(·NO2)及活性氧(·O2)等。
2、活性氧在地球上的形态十分多样,一般可以分为还原氧和氧化氧,
其中还原氧(·OH)及超氧(·O2)便是衡量活性氧的重要参数。
活性
氧产生的最主要源头是臭氧层破坏及空气污染,同时也是太阳紫外线(UV)的重要来源。
三、原子容量
1、原子容量也称为原子库仑或原子数,是指组成某种元素的原子的数目。
它是用于表示元素活性的量化参数,主要用于衡量比较不同元素的化学反应特性;它被广泛使用于工业合成化学反应,也可用于判断物质溶解和析出反应中元素的构成及参与情况。
2、原子容量可以提示一定元素氧化反应的过程,在绘制一定元素与其他元素活性差异图时,可以参考元素原子容量大小,从而勾勒出各种活性差异之间的关系。
此外,原子容量还可以参照某些离子溶解度规律,用以预测物质的析出反应。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溶液和溶解度1.1 溶液的概念及分类溶液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的稀释的混合物。
根据溶剂的性质,溶液可以分为气体溶液、固体溶液和液体溶液。
1.2 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量溶剂中能溶解最大量溶质的质量。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等。
1.3 晶体生长和溶解过程晶体生长是指在溶液中溶质从溶解状态转变为晶体状态的过程。
溶解过程是指固体溶解成溶液的过程。
1.4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溶液的稀释是指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溶剂,使得溶质浓度减小。
溶液的浓缩是指通过去除部分溶剂或者加入相同种类的溶质,使得溶质浓度增大。
第二章:电解质2.1 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电解质是指在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
根据电离度的不同,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2 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是指溶液中电离物质的浓度与总溶液物质浓度的比值。
电离平衡常数是指在电离平衡时,电离物质的浓度的平方和除以未电离物质的浓度的乘积。
2.3 Alberty模型Alberty模型是用来描述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过程的模型,其公式为lnK = -ΔH/RT +ΔS/R,其中K为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ΔH为反应焓变,ΔS为反应熵变。
第三章:溶液的物理性质3.1 溶液的导电性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中电荷载体的移动。
强电解质的溶液中,电荷载体的浓度较高,因此导电性较强。
3.2 溶液的冰点和沸点溶液的冰点和沸点分别是指在溶质的影响下,溶剂的冰点和沸点降低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形成了混合物,使得溶液的冰点和沸点相对纯溶剂降低。
3.3 溶液的密度和黏度溶液的密度和黏度是指溶液的密度和流动性。
一般来说,溶剂的密度和黏度随着溶质的浓度增大而增大。
第四章: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4.1 离子反应的基本理论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和分子之间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一、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问题都涉及化学平衡的理念,基于此,研究这类问题,我们要从平衡的角度出发,运用化学平衡的观念分析问题。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而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都是可逆反应,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都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可看作化学平衡中的一种特例(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因此它们有化学平衡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1.弱电解质的电离(以CH3COOH的电离为例)(1)弱电解质的电离:CH3COOHCH3COO—+H+。
(2)电离平衡常数:用K表示,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H3COOH)=[c(H+)·c(CH3COO—)]/c(CH3COOH)。
注意: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不随参与电离平衡的分子和各离子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K电离表达式中的各浓度指平衡时的浓度。
通常都用在25℃的电离常数来讨论室温下各种弱电解质溶液的平衡状态。
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它的每一步电离都有相应的.电离常数,通常用K1、K2、K3等表示,其大小关系为K1>K2>K3,一般都要相差104~105倍。
(3)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①共性特点:动(动态平衡)、定(各微粒的含量保持不变)、等(电离的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②个性特点:电离过程吸热;电离程度较小。
(4)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①浓度: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增大离子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②温度: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增大;降低温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注意:区分电离平衡移动与电离程度变化的关系,电离平衡移动的方向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而电离程度是一个相对值,即使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也不一定增大。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主要涵盖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与电化学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焓变、焓变反应图、热化学方程式的热效应计算。
2.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机理: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速率常数和速率方程、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活化能和反应机理。
3. 化学平衡与化学势:化学平衡条件、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势概念、化学平衡与化学势的关系。
二、化学平衡与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氧化态的确定、电子转移与电子转移反应方程的构建。
2. 电化学反应:电解和电池反应、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和析出反应规律、电化学方程的构建和电子平衡。
3. 电化学平衡与电解过程:电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化、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平衡、电池电动势和电动势的计算、电流与电解质变化的差异。
三、其他知识点1.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物的限量与溢量、理论与实际收率。
2. 气体的性质与变化: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的离子化程度、气体的溶解度和溶解度规律、气体的扩散和离子迁移速率。
3. 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在学习高中化学选修3时,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本质,并且对电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抓住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化学问题和拓宽化学思维,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该册教材主要涉及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是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中的重要部分。
一、知识点概述1、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原子轨道等概念,以及原子光谱、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点。
2、分子结构:主要讲解分子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介绍了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类型,并介绍了分子模型、晶体结构等内容。
3、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点,阐述了反应机理、化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
二、详细知识点介绍1、原子结构1、原子核:质子、中子组成原子核,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2、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
3、原子轨道: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
4、原子光谱: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光谱,据此可以进行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5、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排列成的表格,分为s、p、d、f等区。
2、分子结构1、分子键: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其中共价键是最常见的分子键。
2、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等,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3、共价键:通过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
4、离子键: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主要存在于盐、碱中。
5、金属键:通过金属阳离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主要存在于金属中。
6、分子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用于描述分子的空间构型。
7、晶体结构:通过晶格结构阐述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方式。
3、化学反应原理1、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方程、反应速率常数等概念,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
2、化学平衡:动态平衡概念,用于描述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状态。
3、酸碱中和反应:通过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酸碱反应的重要类型。
4、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子转移实现的反应,其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尤为重要。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3高中化学选修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011-01-09 17:59:01)转载▼化学学习标签:分类:洪特共价键电离能原子电子对杂谈.原子结构第一章与性质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一、认识原子核.义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电子云:1.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图..云密度越小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电子层(能层):Q.PN、O、、L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M、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轨道d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7. 3、5、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 2.(构造原理)号元素原子~36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含有(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 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②.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③.057146103、)、全空时、f: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df、(p)、半充满(p、d5110001. Cr [Ar]3d.如4s4s、Cu [Ar]3dfd、)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2924(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高中化学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关于高中化学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高中的化学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选修课本的知识通常是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拓展,我们现在学习化学的时候,选修三的内容是不能轻视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化学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1(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 (n-1)d(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 3 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构造与性质第一章原子构造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认识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遇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遇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遇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依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地域的不同样,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样的电子层 .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 L、 M 、 N、 O、 P、 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样种类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 s、 p、 d、f 表示不同样形状的轨道, s 轨道呈球形、 p 轨道呈纺锤形,和f 轨道较复杂 .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 1、3、 5、 7.d 轨道2.(构造原理)认识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依照的原理,外电子的排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 36 号元素原子核(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色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 )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满同样的两个电子.(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据有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样的电子.③ .洪特规则 :在能量同样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样的轨道,且自旋状态同样.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 d10、f14 )、半充满( p3、d5、f7 )、全空时 (p0、d0、 f0)的状态,拥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牢固性.如 24Cr [Ar]3d54s1 、29Cu [Ar]3d104s1. (3). 掌握能级交叉图和 1-36 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 ①依照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依照图⑴箭头所示的序次。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全归纳!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 54s1、29Cu[Ar]3d 104s1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原子轨道加:也瓦子的总十轨ift 呈哦讳醪mW L1+ wpFfe 詆上各隐级上的廉「孰直養Elhm 睡緘丄宇牛佩址」一-牛⑴相同题上㈱子執坦能量的高低;MS 畀卩«d 曲『② 形状相R 的尙子報说能卡的髙低: lh 2令加靭……③ 同橋层内用状相同而伸屛方向 不同的廉了蜿ifi 的昶章和专'如 即“ 2i 如即勘道仰能楚4A 零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 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 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 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 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 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 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态原子的电子按右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 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洪特规则特例:当 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 p0、dO 、f0、p3、d5、f7、p6、d10、f14 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 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 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 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电子云、电子层、原子轨道的含义电子云是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是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
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是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
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二、构造原理和能级交错图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可以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
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是指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指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洪特规则是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是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d、f)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可以用来掌握能级的分布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
三、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是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可以用元素周期表来表示。
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都具有周期性,具体可以参考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实验化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三个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1.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一个研究有机物的科学,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
在高中化学选修三中,我们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性质。
(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基础,是通过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来为化合物指定一个唯一的名称。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按照碳原子的数目、主要官能团和辅助官能团等进行分类和命名。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包括分子式、结构式、立体结构等。
通过结构表示法,我们可以清晰地描述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可以用来描述化合物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可以用来描述化合物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涉及到医药、食品、染料、塑料等领域,深入了解有机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化学知识。
2.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的科学。
高中化学选修三中的生物化学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生物能量转化和生物信息传递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是生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我们将学习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了解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生物能量转化:生物能量转化是生物体利用能量进行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过程。
我们将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能量转化的机制,并了解能量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利用。
(3) 生物信息传递:生物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转化。
我们将学习DNA和RNA等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基因的表达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生物化学为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它对于医学、生物工程和农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性质1.能层和能级:(1)能层:离核越近的能层能量越低,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例如,第一能层只有 1 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 2 个能级(2s、2p)等。
(2)能级: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 s、p、d、f 等,各能级可容纳的电子数为其轨道数的两倍,即 s 能级可容纳 2 个电子,p 能级 6 个电子,d 能级 10 个电子,f 能级 14 个电子。
2.构造原理: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
比如,按照构造原理,电子会先填充能量较低的轨道,再填充能量较高的轨道。
存在能级交错现象,E(3d)如>E(4s) 、E(4f)>E(5p)等。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1)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电子出现概率约为 90% 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
s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p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且 np 能级各有 3 个相互垂直的原子轨道(用、、表示),nd 能级有 5 个轨道,nf 能级有 7 个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再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 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当电子排布在 p、d、f 等能级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状态时,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5.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周期: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族: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除Ⅷ族外),共有十六个族。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
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 .能级与能层能层(n)—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N0p Q能级(1)Is2s2p3s3p3d4s斗p4d4f5s♦••最多电子数226261026101斗2■■2818322n22.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电子的原子轨道呈哑铃形加能级上1个np能级上3个各能级上的原子轨道数目次1能级上5个能级上“个'①相同能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HS<7IP<JHI< 7/f②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能量关系< ls<2s<3s<4s .......③同一能层内形状相同而伸展方向不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归、2]»、2p軌道的能量相等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人多数元索的电屮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了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J©、⑥、⑥、@ ▼⑥⑥、® @、■⑥、、⑥砒点'能级交错: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 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轨道形扌记忆方法有哪些?电了可以使整个原了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了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最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故•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了原了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了,且电旋方向相反(用“ t ! ”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口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
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
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
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
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3。
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1、能层与能级能层即电子层,按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 K、L、M、N、O、P、Q 等。
能级则是在同一能层中,能量不同的电子亚层,例如 s、p、d、f 等。
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n 2)f <(n 1)d < np。
2、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排布式能准确表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例如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²2s²2p⁶3s¹。
3、原子轨道s 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哑铃形。
每个能级中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s 能级 1 个,p 能级 3 个,d 能级 5 个,f 能级 7 个。
4、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泡利原理指出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 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洪特规则则表明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逐渐增大,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离能逐渐减小,电负性逐渐减小。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1、共价键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根据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 键和π 键。
σ 键头碰头重叠,稳定性较高;π 键肩并肩重叠,稳定性相对较低。
2、键参数键能、键长和键角是描述共价键的重要参数。
键能越大,键越稳定;键长越短,键越稳定;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用于预测分子的空间构型。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等于σ 键电子对数与孤电子对数之和。
4、杂化轨道理论常见的杂化类型有 sp、sp²、sp³等。
杂化轨道的形成使得原子的成键能力增强,分子的空间构型更加稳定。
5、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和键的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
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
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
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
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 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 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来源于原子外电子层构型的周期性。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周期(左右)同主族(上下)原子结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增大能层(电子层)数相同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逐渐增大元素性质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7负价数=(8—族序数)最高正价和负价数均相同,最高正价数=族序数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注意反常点:ⅡA族和ⅢA族、ⅤA族和ⅥA族)逐渐减小电负性逐渐增大逐渐减小(2)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①同一元素:一般情况下元素阴离子的离子半径大于相应原子的原子半径,阳离子的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的原子半径。
②同周期元素(只能比较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如:Na>Mg>Al>Si>P>S>Cl③同主族元素(比较原子和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如:Li<Na<K<Rb<Cs,F-<Cl-<Br-<I-④同电子层结构(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上一周期0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阴离子与同周期0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随核电荷数增大,微粒半径依次减小。
如:F-> Na+>Mg2+>Al3+(3)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金属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
判1.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2. 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性比较断依据3. 单质还原性越强或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越强(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子的先后)4.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5. 若x n++y x+y m+则y比x金属性强6. 原电池反应中负极的金属性强7. 与同种氧化剂反应,先反应的金属性强8. 失去相同数目的电子,吸收能量少的金属性强(4)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非金属性比较本质原子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判断方法1. 与H2化合越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2. 单质氧化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电解中在阳极上得电子的先后)3.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4. A n-+B B m-+A 则B比A非金属性强5. 与同种还原剂反应,先反应的非金属性强6. 得到相同数目的电子,放出能量多的非金属性强三、共价键1、共价键的成键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2、共价键类型:(1)σ键和π键σ键π键成键方向沿键轴方向“头碰头”平行或“肩并肩”电子云形状轴对称镜像对称牢固程度强度大,不易断裂强度小,易断裂成键判断规律单键是σ键;双键有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三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两个为π键。
(2)极性键和非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键定义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相同不同共用电子对位置不偏向任何一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成键原子的电性判断依据不显电性显电性举例单质分子(如H2、Cl2)和某些化合物(如Na2O2、H2O2)中含有非极性键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根和氢氧根中都含有极性键(3)配位键:一类特殊的共价键,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另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所形成的共价键。
①配位化合物:金属离子与配位体之间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
如:Cu(H2O)4SO4、Cu(NH3)4(OH)2、Ag(NH3)2OH 、Fe(SCN) 3等。
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3、共价键的三个键参数概念对分子的影响键长分子中两个成键原子核间距离(米)键长越短,化学键越强,形成的分子越稳定键能对于气态双原子分子AB,拆开1molA-B键所需的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强,越牢固,形成的分子越稳定键角键与键之间的夹角键角决定分子空间构型(1)键长、键能决定共价键的强弱和分子的稳定性,键角决定分子空间构型和分子的极性。
(2)键能与反应热:反应热=生成物键能总和-反应物键能总和四、分子的空间构型1、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许多性质是相似的,此原理称为等电子原理。
(1)等电子体的判断方法:在微粒的组成上,微粒所含原子数目相同;在微粒的构成上,微粒所含价电子数目相同;在微粒的结构上,微粒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相同。
(等电子的推断常用转换法,如CO2=CO+O=N2+O= N2O= N2+ N—= N3—或SO2=O+O2=O3=N—+O2= NO2—)(2)等电子原理的应用:利用等电子体的性质相似,空间构型相同,可运用来预测分子空间的构型和性质。
2、价电子互斥理论:(1)价电子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A Bn型分子(离子)中中心原子A周围的价电子对的几何构型,主要取决于价电子对数(n),价电子对尽量远离,使它们之间斥力最小。
(2)ABn型分子价层电子对的计算方法:①对于主族元素,中心原子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配位原子按提供的价电子数计算,如:PCl5中②O、S作为配位原子时按不提供价电子计算,作中心原子时价电子数为6;③离子的价电子对数计算如:NH4+: SO42-:3、杂化轨道理论(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①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参与杂化。
②杂化后的轨道一头大,一头小,电子云密度大的一端与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重叠,形成σ键;由于杂化后原子轨道重叠更大,形成的共价键比原有原子轨道形成的共价键稳定。
③杂化轨道能量相同,成分相同,如:每个sp3杂化轨道占有1个s轨道、3个p轨道。
④杂化轨道总数等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之和。
(2)s、p杂化轨道和简单分子几何构型的关系杂化类型sp sp 2sp 3sp 3不等性杂化轨道夹角180 o120 o109o28′中心原子位置ⅡA,ⅡB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中心原子孤对电子数0 0 0 1 2 3分子几何构型直线形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形三角锥形V字形直线形实例BeCl2、HgCl2BF3CH4、SiCl4NH3、PH3H2O、H2SHCl(3)杂化轨道的应用范围:杂化轨道只应用于形成σ键或者用来容纳未参加成键的孤对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