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玛瑙工艺品鉴定入门(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玛瑙工艺品鉴定入门(二)

采访人

吴树知名文化学者、作家。

受访人

张海青(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会员、文物拍卖企业玉石器鉴定师)

吴树:在上期“古代玛瑙工艺品入门”一文中,张海青先生介绍了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玛瑙制品器型及相关知识,这一期,我将继续与张先生探讨历代玛瑙制品的制作工艺特征及鉴定要领。

张海青:好的。

吴树:张先生,据我所知,您研究古玉,包括古代玛瑙制品的真伪鉴别多年,是否能公开一些这方面的“独家秘笈”?

张海青:独家秘笈谈不上,玩玉时间长了,总会有些心得。首先,鉴定新工老工,应当将制作工艺乃至治玉工具列为首要研究对象,因为器型、纹饰易仿,用古老的工具治玉多半得不偿失。

吴树:愿闻其详!

张海青:古代玛瑙制品的制作工艺和其他古玉的制作过

程是完全一样的,玛瑙的摩氏硬度达到7,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只有6-6.5,而且玛瑙的脆性也比玉器大很多,容易崩茬、断裂,再加上古人治玉工具十分原始落后,从制作难度上来说,玛瑙甚于玉,所以中高古时期的玛瑙器物多以素器为主,刻绘纹饰的相对少见。

在砣具出现之前,玛瑙、玉器加工主要通过打制加磨制,从考古出土的打制玛瑙箭镞、刮削器等月牙状的撞击面可以看出敲击成型的痕迹。至于史前文化时期是否已经出现砣具,杨伯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的玉人都先后发明并使用原始砣机磨治玉器。比如牛河梁出土的红山玉器兽面玉牌饰(图23)上的干脆利索的长线条纹饰,中间粗、深,两端窄、浅的工痕特征,完全可以相信是砣具制作的痕迹。

吴树:毫无疑问,砣具的使用贯穿了一部中国治玉史。您能否简单谈谈砣具的发展、演变概况呢?

张海青:砣具存在的的历史长达数千年,几乎伴随着整个玉石器制作历史,而且一直到民国时期,在电动工具发明之前,治玉的砣具都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可能由骨质、竹木质砣具逐渐演变为铜器砣具、铁质砣具。铁质砣具的发明和使用,帮助战汉时期的治玉达到巅峰状态,堪称鬼斧神工。

吴树:除开砣具,了解治玉工艺、寻找玛瑙制品残留

的工艺痕迹,也应当是玛瑙收藏者的必修之课吧?

张海青:没错,这方面其实有些好的经典值得我们细读。如:清末时期的李澄渊所作《玉作图说》(图24),就是介绍古代治玉工艺流程最详细的图文资料。他“历观玉作琢磨各式绘以成图”,每图都附有文字注解,图中绘有治玉工匠制作时的实物图片,并对关键的重要工具特别绘制出来:一、捣砂,二、研浆,三、开玉,四、扎砣,五、冲砣,六、磨砣,七、掏膛,八、上花,九、打钻,十、透花,十一、打眼,十二、木砣,十三、皮砣等十三个工序。深刻了解并理解这些工艺特性和细节,是鉴识古代玛瑙玉器真伪的基础和前提。

吴树:尽管制作工艺和治玉工具在鉴定古玉方面非常重要,但大部分收藏者还是习惯“一见钟情”,追捧“一眼货”,我也一样。外观其形、内观其神,是不是也有道理呀?

张海青:这也没错,不过所谓“外观其形”,我觉得绝非只看器型纹饰那么简单,而是在可视范围内整合各种因素,作综合判断。

吴树:哈哈,请举例说明!

张海青:好的。下面通过一些简单的实物图片,去直观地的了解下各时期古代玛瑙的部分特征,请大家重点看图,注意器物“自身语言”。

1.兴隆洼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时期。

这对小玛瑙(玉髓)环(图25),制作方式非常原始,先打制,再磨制而成。制作年代不晚于红山时期,甚至兴隆洼文化时期或更早。我们可以先看整个轮廓是不规则圆形,内圈是打制而成,右图的内圈更是明显的椭圆形。内圈的打磨方式更是少见,弧度是内凹,看解玉砂的研磨工痕可以清楚看出磨制方向是上下方向,制作打磨方式非常特殊。

图26-27是史前文化的玉髓?i,主要了解上面的碱皮壳,由于玛瑙硬度比玉还硬,不易受沁,一般连碱皮壳和浅灰皮云雾沁都非常少见。这枚玉髓?i很典型,既有碱皮壳又有薄薄一层浅灰皮云雾沁。

2.夏家店时期的玛瑙磨盘珠(图28),注意观察孔道端口的皮壳包浆状态。

夏家店时期玛瑙(玉髓)?i(图29),注意观察?i口片切割特征。

3.西周玛瑙珠管,市面上很多,深受藏友们喜爱。北方夏家店、中原、四川一带都有发现,中原地带西周墓出土玛瑙珠管多作为玉组佩中的连接件出现,同时搭配的可能还有费昂斯琉璃珠、松石珠等。鉴定要点主要还是孔道(图30),水亮孔道特征。有单面孔的,即孔道一端大,一段小,也有两端对打孔的。对光看,孔道内的不规则旋纹,在光折射下,像波光粼粼的水面一样。当然,在仿品越做越精的今天,光看孔道还不够,应当综合器物型制、皮壳、包浆、光气等各

方面综合去判断。

4.春秋、战国时期。

图31是一件春秋大玛瑙环,民间称为车轱辘环、平台环。注意观察器物上面的牛毛纹特征。会看牛毛纹,只是最简单的基本功之一,但需说明,很多藏友只认牛毛纹,而现在仿品的牛毛纹可以以假乱真。再说,有一些古代玛瑙制品,制作非常精良,打磨极细腻,根本看不到牛毛纹。所以,如见牛毛纹就认真,看不到牛毛纹就认假,也有可能打眼,需要有更全面的知识去综合评判。

图32是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平台型玛瑙环,注意观察这个时期玛瑙的光气和包浆,这枚玛瑙环型制规整,有一种像黄玉一般的温润光泽,制作精良,美不胜收。

5.图33是一件辽代玛瑙管,注重掌握牛毛纹特征,辽代玛瑙制品上大多有这种短促的牛毛纹特征。但是还有一些是制作更精细的玛瑙制品,用放大镜也看不到牛毛纹的,就需要综合孔道、型制等特征去判断年代和真伪。

6.元代。

制作金玉的工匠,许多来自征战中的各国,随着先进治玉工艺的交流,材料器械的充足保障,造就了自唐末以来中原工匠所无法享有的优越环境,从而也带来更好的治玉工艺和更高的效率。因此,元代玛瑙制品的工艺痕迹普遍有别于前朝各个时期。元代以前的玛瑙制品大多能看到大致相类似

的各种短促有力牛毛纹打磨痕,元代则很少见到,比较常见的是相对细长一点的打磨痕,而且孔道比起辽以前的孔道更细,一般都是两端对打孔。大量玛瑙制品的风行,我个人推测也许从元代中晚期才开始,从元代历朝帝王画像上能看出一点端倪,第八代皇帝元文宗的帽子系带是玛瑙制的阴刻线枣核型珠。由于元朝历时较短,且制作技术进步,其玛瑙制品的观感更接近明清时期。

7.清代玛瑙灯笼珠。(图34)

挑这么一颗开门的,皮壳包浆都很厚重的清代灯笼珠,可以让初学者能比较直观的感受到包浆的含义。

吴树:谈到包浆我插一句,这个词儿广泛被藏家念叨,您能给它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吗?

张海青:所谓包浆,简单说就是岁月留于器物表面的痕迹。有的由于光氧化,有的是人为摩挲,有的则是土埋水浸导致,等等各种因素,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的亮光。这种光温润滑熟、精光内敛、沉静迷人,和一些新仿制品的贼光和故意制作的磨损痕形成明显对照。有些器物上的包浆淳厚、明确,即是藏友们所说的“一眼货”,的确毋庸置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我们只会看这些简单的包浆、磨损痕,仅仅是入门级。有些精美的古代玛瑙制品,完成制作之后,使用时间短,自然就没有这种丰厚的磨损痕和包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