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主动性。它认为,学习 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满足感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认知负荷理论则个体在处理信息时的认知资源和能力限制。它为自主学习提 供了关于如何优化学习资源和策略的理论基础。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 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 乐趣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 好的关系,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反馈,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精品课程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如 混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精品课程应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 程、教学视频、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 是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次演示将探讨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同样重要。在信息时代,如何快速有效地获 取、加工和利用信息成为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信息检索和加工方 法,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学习挑战。
Hale Waihona Puke 最后,要重视自主学习的应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 更多自主学习机会,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馈。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综 述
目录
01 一、理解自主学习
02
二、自主学习的理论 基础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学 习 策 略定 义
第 二个 问题 是 ,被 看作 是学 习 策 略 的行 为 的 性 质 的不 确 定 性 。S t e m
( 1 9 8 3 ) 区分 了策 略和技 巧 。前 者指一
第 四个 问题 是 ,学 习策 略是 否对 中介语 言的发展 有直接或 间接的影 响。 R u b i n( 1 9 8 7 )认为学 习策略 与语言 发
史耀芳 ( 2 0 0 1 )
学 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 习过程 中为达到一定 的学习 目标有意识 地调控学 习环节的操作过程。
河南农业 2 0 1 3 年第 1 期( 下)
学术研 究
XU E SH U YAN J 1 U
尤 其是 当别人 要求 他们 注 意 自己 的活 动 的时候 ;策 略包 括语 言行 为 ( 如询 问对象名 称) 和非 语言行 为 ( 如 指 向
表 1 学习策略的定 义
来源
定义
S t e m ( 1 9 8 3 )
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使用 的学习方法 的总的倾 向或总体特征。而学习技巧则是可观察到的学 习行为的具体形式。
We i n s t e i n M a y e r( 1 9 8 6 ) 学习策略是学习时的做法或想法 ,这些做法或想法 旨在影 响学 习者 的信息处理过程。
想 的 ,因此 ,一些 策略是 可 以直 接观 察到 的,而有些则不可 以 ;一般而 言 , 策 略对于 学习 的作用 是 间接 的 ,它为 学习者提供 一些关于第二语 言的数据 , 学 习者能 够对此 进行 处理 ;策 略 的使
底 应该 是把 它看作 是一 种行 为还是 想
法 ,还 是 两 者 都 是 。 O x f o r d( 1 9 8 9 )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第二语言学习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因此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外语非常重要。

有许多因素可能影响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方面的成功,而策略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策略是一种方法,用于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完成任务,比如听、说、读、写和运用外语。

在学习策略研究方面,有众多的研究和理论。

其中有几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比如策略学习模型、学习策略定义、学习策略使用和策略训练。

这些理论和研究有助于了解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习者如何使用策略来实现其学习目标。

策略学习模型通常用于确定学习者使用哪些策略来完成任务。

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策略,比如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确定学习者使用什么样的策略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人因素等。

学习策略定义也可以帮助确定学习者使用什么样的策略。

一般来说,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

根据目标的不同,学习策略也可能有所不同。

有时学习者会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使用学习策略,有时则会通过多种学习策略来实现更广泛的目标。

学习策略的使用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查来确定。

研究人员可以记录学习者使用的策略,然后分析其在学习中起的作用。

这可能会暴露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哪些策略更有效,以及学习者使用哪些策略时取得最佳效果。

策略训练是指将学习者从策略使用中学习到某些技巧,以便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训练过程中学习者将学习如何识别适当的策略,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它们。

训练也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不同的策略的优势和劣势,以便为未来的学习任务做准备。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学习策略研究的类型和理论,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理论和研究来确定学习者使用的策略。

总之,学习者使用正确的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成果,因此了解学习策略研究和实践,对于有效地掌握外语非常重要。

此外,训练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策略使用,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策略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学习策略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的。

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学习策略问题,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研究重点转移到了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相关研究更加活跃,成绩斐然。

总体上讲,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意义;二、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状况;三、学习策略教学及其模式。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效果而采用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技巧性策略,如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和练习;二是认知策略,如阅读教学中的词汇理解策略、精读课文阅读策略等;三是社会文化策略,如怎样进行第二语言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协调以及怎样处理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关系等。

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能够为语言教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1。

语言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不断地学习与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语言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论素养,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

其二,能够促使语言教师深入研究语言学习的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状况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能积极地学习?怎样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怎样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怎样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语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

能够促进教学法的改革和创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运用认知心理学、学习动力学、学习迁移、人类智力结构等理论所开展的研究,必将推动我国现有的外语教学理论得到发展和创新,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学习策略教学及其模式。

学习策略教学是指语言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策略,促进其语言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外学习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以国外的教学模式为代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奥苏贝尔的“认知—情感”(又称“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摘要: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有四十几年的历史,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热点。

本文简要叙述这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结合社会实际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成果;研究展望一、引言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思潮的产生,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开始从教学法的研究转向对学习者的研究。

研究者们开始积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性别、语言学技能、认知与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如动机、焦虑)等。

作为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国外研究成果总结o’malley和chamot(1990)将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oxford(1990)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直接策略又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

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根据这个分类系统,oxford还制定出了相应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

cohen (1998)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

ellis(1994)指出,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策略使用上存在着以下五大差异:(1)善学者关注语言的形式,多用参考书获得相关语言知识,对语言的新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比较敏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2)善学者也关注语言的意义,从上下文中猜测意义,并设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3)善学者通常积极参与一切可能对语言学习有益的活动。

(4)善学者通常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具有较高的意识程度,并能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很好地进行调控。

(5)善学者能灵活、恰当地使用策略,并不是同时注意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而是根据需要,有时注意语言的形式,有时注意语言的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是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文章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控制和调节学习进程的能力。

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本综合论述总结出几个重要的策略。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和激发者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提供任务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其次,学校和家长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同时,学校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规划和时间管理能力。

此外,教育技术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和学习软件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和学习社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学习动机。

然而,一些研究也指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动机往往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其次,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存在认识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此外,一些学生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和时间管理的能力,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支持。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 、 外显性和 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在学生实际的学 习中,我们可 以直接观察到学 习 者在使用某种或某些外部的学习操作 ,并对此做 出适 当的监控 , 可见它的外显性特点 。同时 , 学习策略对学 习的调控是在头脑 中借助内部语言进行的内部意向活 动, 它支配和调节着外部操作 , 因而它又具有内隐性的
操 作 性 和 监控 性 是 学 习策 略 结 构 中最 基 本 的 特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 ,学习策略这个研究 领域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掌握 了学习策略才是真正学会 了学习。在提倡素质教育 的 今天 , 只有教会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学 习策略 , 并使学 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才能使学 生提高学习效率 , 获得全面发展 。
2 08 3月 上 刊 货 0 年 号 旬 夫放 才

习 策
略 研
王 娟
究 综

(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 : 学习策略 的研 究是 当今教 育心理 学研 究的
一个热点。本文对学习策略研 究中较有争议 的问题 , 诸 如 学 习策略 的 实质 、 习策略 的类型作 了简要 评析 , 学 分 析 了当今 学习策略研 究的主要进展 ,进一步 阐述 了研 究学 习策略 的现 实意 义。为 的是在 已有研 究成果 的基
特点 。
1985 )认为, 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一系列能够促进信息 获得 、储存 以及使用 的过程 和步骤 。温斯坦 ( Weinstein , 1988 )认为学习策略是指那些为有效学习以及
为 以后使用而保持 信 息所必须 的能力 。另一 种 观点 认 为 , 习策略就 是对 一般学 习活动 , 问题 解 决等 学 如 进行监控 的能力 。 也就 是说 , 习策 略是 支持思维活 学 动的操作过程 , 由一系列技 能组成 , 它 并指 向于头脑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在 低 年 级 , 展 职 业 规 划 的 思 想 教 育 , 自 己的 职 业 未 来 开 对 有 一 个 基 本 认 识 ; 中 间 年 级 开 展 职 业 规划 系 统 教 育 , 行 职 在 进
大学生就业 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 也是高等教育 发展 中的一个重大 问题 ;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
的 前 途 及 发展 , 高 校 和 社会 的 稳 定 也 有 重 大 影 响 。 面 对 当 前 对
严峻的就业形 势, 政府 、 高校 、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应该采取积
极措施。
目前 , 在高校积极开展 职业指导是 一项非常必 要、 紧迫和 重要的措施 。通过职业指导工作可 以帮助大学生客观的认识 自
( 学 习策 略 研 究 的主 要 成 果 。 一) 平 。 职 业 指 导 是 针 对 全 体 大 学 生 的 一 个 系 统 、 杂 、 期 的 过 复 长 程 , 高校 在 正 确认 识 和 高 度 重 视 的基 础 上 , 该 健 全 职 业 指 各 应
导 的 指 导 机 构 , 置 以职 业 指 导 为 中 心 的 职 能 部 门 , 职 业 指 设 为

得 的学 习策 略》 同年 O f d撰 写了 《 言学习策略: 位教师 ; xr o 语 每
应 该 知道 什 么》 19 年 C hn出 版 了 《 习和 运 用 第 二语 言 的 。 98 oe 学

第 二 语言 学 习策 略研 究 概 述
策 略》 。这 一 系 列 研 究 成 果 对 我 国关 于 学 习 策 略 的 研 究 具 有 重 大 的指 导 意义 。
成长和发展 ,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
四 、 论 总
渐进 的过程, 需要较长时间的教 育、 培养、 锻炼和调整 。结合 大 学生成长、 成才的发展规律 ,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应该 面向全 体学生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 为学生提供分阶段 、 全方位、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本文将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简要介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

1.义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ESL)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使用的一系列行为或决策,并以此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它们是可以学习的,可以让学习者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和有效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

2.构
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视觉策略、组织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

a)视觉策略:它是指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学习材料来进行第二语言学习,包括熟悉新词汇、学习新概念、激发思考等。

b)组织策略:它是指语言学习者运用来组织、安排学习内容的策略,包括划分学习任务、记忆策略等。

c)自我调节策略:它是指语言学习者主动控制学习过程的策略,包括计划学习内容、监控进度、反思完成结果等。

3.能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语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a) 促进学习效率:通过正确使用策略,学习者可以全面了解学习内容,更快地理解和掌握。

b)强自我调节:通过自主调节,学习者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避免学习过程的混乱和挫折。

c)强学习质量:正确使用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更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学习者应该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并积极地运用它们来改善自身的学习成果。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前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英语教学环境发生了鲜明的变化,教学的重点已从基本的语言知识培养转变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具备较高外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更符合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语课堂作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在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当前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却是很多学生口语能力不错,课堂上的交际意愿却不高,缺乏主动交际意识。

从近年来国内外对二外交际意愿不断增多的,从很多研究中不难看出,如何提高学生课堂交际意愿,已成为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学习策略的定义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第一个不同理解是,目前尚不清楚到底应该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行为还是想法,还是两者都是。

Oxford(1989)只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外部的可视行为,而Weinsteinand、Mayer、Cohen、史耀芳、熊川武把学习策略看作既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又是外部的可视行为。

第二个是,被看作是学习策略的行为的性质的不确定性。

Stern(1983)区分了策略和技巧。

前者指一般的或经过深思熟虑的学习方法,而后者指可观察到的语言学习行为,尤其是在语法和词汇等特定的语言学习领域。

Stern、Chamot、黄旭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其他研究人员把策略这个术语用于Stern称之为技巧的行为。

第三个是,学习策略应被看作是有意识的、故意的或者是潜意识的。

Oxford、Cohen、史耀芳、熊川武强调学习策略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第四个是,学习策略是否对中介语言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Rubin (1987)认为学习策略与语言发展直接相关,而其他学者,如Seliger,则认为这种作用是间接的。

(1994)列出了学习策略的八个主要特点:针对学习策略定义中的问题,Ellis学习策略可以指总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指学习第二语言的具体活动或技巧;学习策略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学习者通常都知道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并能够描述该学习策略的内容,尤其是当别人要求他们注意自己的活动的时候;策略包括语言行为(如询问对象名称)和非语言行为(如指向一个对象想要被告知它的名字);语言策略可以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中执行;一些策略是行为的,而有些策略是思想的,因此,一些策略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而有些则不可以;一般而言,策略对于学习的作用是间接的,它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关于第二语言的数据,学习者能够对此进行处理;策略的使用由于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个人的偏好不同而大不相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文章摘要:自主学习成为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本文将对有关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为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提供方法和借鉴. 一、国外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从20世纪5……聚焦自主学习推进课堂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多年来,自主学习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理论家们特别关注的一大焦点.本文对现有影响较深刻的一些自主学习的理论观点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为进一步认识和探究自主学习提供借鉴.自主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能够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可谓是教学者追求的最终目标.自主学习崇尚个性自由、自主发展,追求批判、创新,关注民主、多元、开放,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自主学习成为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本文将对有关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为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提供方法和借鉴.一、国外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1].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2].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三大类;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一直控制[3].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通过直接教学、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美国密峙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5].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b.j.zimmenrman)教授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做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那么他的学习就属于自主学习.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时间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6].通过对国外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研究者们的出发点不同,具体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总有些大体相同的内容,如注重教师的引导,注重给学生创设主动、积极求知的氛围;强调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教给学生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不断尝试;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与自我强化等等,这些研究对本课题都有借鉴作用.二、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我国古代教育中,自主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这就是说只知道被动学习,却不知道主动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体现出主动地思考与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其实质可谓是自主学习思想的早期萌芽.先秦时期的孟子,也明确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在指出只有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应用起来也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在学术上达到高深的造诣.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也”他认为自主学习是善于学习的表现,又说“自得者所守固,而自信者所行不疑.”就是说通过自己主动获取的知识记忆的更牢固,应用起来更加自如.叶圣陶先生更是精辟的说到“教是为了不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自觉学习者.进入现代,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的相应出台,明确的提出“初步学会自主地学习,独立地探究问题;能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反思,质疑,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想的积极心向,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无疑使得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从纵深方面被广泛关注,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林毓提出“自主学习不限于学习方法上,可以包括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并提出了自主学习可遵循针对性、科学性、思想性、方向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基本原则.九十年代初,李星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有主见的学习”[7].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认识能力”.到了九十年代末,对自主学习含义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程晓棠,她认为自主学习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也就是学习者对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的程度”,“自主学习是一种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她的全面阐述为日后许多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庞维国教授为代表,对自主学习进行了详尽的表述,并在美国著名学者齐莫曼的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可以从“维度”和“过程”两个维度来界定自主学习,既传承了齐莫曼的二维研究框架,而且进一步明确细化框架中的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自主学习的三个特征:能动性、有效性以及相对独立性.此外,余文森等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些理论的提出都对界定自主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2.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教授的“学与教”的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学习与发展”的实践;同时还涌现出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先生创立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先生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上海青浦中学顾冷沅先生进行的“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教学法;上海嘉定中学钱梦龙进行的“导学教学法”研究等,这些教学实验虽未明确提出“自主学习”概念,但都以发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目标,为日后自主学习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庞维国编撰了《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的专著,书中系统的论述了自主学习的特征原理和教与学的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确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主张“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要求“教师掌握一些具体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8].这些理论对于完善自主学习方式切实起到示范作用.纵观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的研究,尽管自主学习含义的阐述不尽相同,但多角度呈现出自主学习内涵,我们需要继续做的就是将理论付诸实际,使得理论真正得到成熟完善的发展.研究自主学习,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时代在发展进步,学习方式必然随之变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中继续去探索研究.三、评述小结自主学习是在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科学性、主体性、创新性等特点.研究自主学习,在理论上有助于使我们从新的、动态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弄清楚学生学习活动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为丰富学生认知智力发展理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解决学生学习厌学与乐学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自主学习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1.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表现出一种边缘化现象.我国在漫长的教育史中一直强调的就是师道尊严,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2.从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及出版的著作和论文看,思辨色彩重,定性研究多,试验、应用研究少,高水平的试验、应用研究更少.3.我国现行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教程大多是国外教材的翻版和经验总结材料,尚缺乏有影响的、为中国学生专门编制的训练教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及其训练效果.(二)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有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趋势1.从思想认识上,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人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要脚踏实地应用和实践这一重要理念.2.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查和实验,获得详实的材料,并结合经验总结,将经验总结概括化、理论化,提炼出符合我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特点的教学指导模式.3.自主学习研究的范围将拓宽.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仅限于其本身,也将研究影响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以及诸种因素与自主学习的相互关系;不仅要在基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而且在高等教育中甚至高等教育后的终身教育中也要充分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4.自主学习的研究将进一步向操作性、实用性发展,使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更接近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实际,这样既便于师生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对学习的指导和实际应用.参考文献:[1] 刘力为, 陈晓慧.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语文进行教学设计[j]. 教育技术的创新, 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 2006[2] 张秀娟. 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5[3]庞维国. 自主学习的测评方法 x[j]. 心理科学, 2003[4]庞维国. 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1[5]李子华.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05[6]王宇.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7]李星.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 高教研究,1990[8]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404 ) 0 0 4
并 为历 代 学 者所 重 视 。例 如 亚 里 士 多德 的读 书法 巾就 有 极 其 丰 富 的 元 认 知 思 想 。 而 卢 梭 强 调 了 对 学 习 策 略 重 要 性 的 认 识 , 威 还 提 出 了 让 学 生 在 “ 中学 ” 掌 握 一 定 的 学 习 策 略 杜 做 .
e a.1 7 /9 6) t 1 9 81 9 。 ,
Wa g Fl oe 0 创 了第 二 语 言学 习 策 略 的 研 究 , 研 n — i m r ̄ 开 l t 其 究 以学 习 英 语 的 墨两 哥 儿 童 为 对 象 , 讨 了这 些 儿 童是 如 何 探 提 高英 语 交 际 能 力 的 ( 晓 堂 、 敏 .0 2 。 程 郑 2 0 ) 此后 , 语言 学 习 策 略 引起 了语 言 教 学 界 的广 泛 关 注 。在2 0 世 纪8 年代 , 引人 注 目的是 O’ al 和C a o等 人 的研 究 。 O 最 M l y hm t e 他 们 ( Malye 1, 9 5 b O’ l ya dC a t 1 9 以 O’ l t .1 8 a, : Mal n h mo .9 0) e a e 性 、 放性 、 统性 、 生 互 动性 的 模 式 转 变 6 师在 教学 中可 开 系 师 教 采用 “ 务 教学 法 ” “ 例教 学法 ” “ 景 教 学 法 ” “ 际 教 学 任 、案 、情 、交 法 ” 符合新 型高职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 利用网络平 台 、 等 并 安 装 专业 实 习 软 件 、创 没 虚 拟 的 贸 易 空 间等 让 学 生 将 所 学 知 识 和语 言 应 用 到 实 践 中 , 在 实 践 中 得 到 深 化 . 而 提 高 他 们 并 从 的 实际 操 作 能 力 和 职业 能 力 。 3提 高教 师 的职 业 素 质 教 育 能 力 . 高 职 教 师 的 教 学 能 力 不 仅 包 括 知 识 和技 能 的 教 学 能 力 , 还 包 括 培 养 学 生恰 当 的 职业 道 德 和文 化 素 质 的 能 力 。优 秀 的 高职 毕 业 生 不 仅要 具备 高技 能 . 且 要 有积 极 的人 生 态 度 、 而 开 拓 创 新 精 神 、 着 应 变 能 力 、 队合 作 精 神 和 敬 业 精 神 等 。许 沉 团 多职 业 已向 就业 者 提 出 了更 高要 求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能 结 合 校 内 外 的 大 量 实 例 启 发 学 生 对 职 业 品 质 重 要 性 的 认 识 。 时提 高 学 生 人 际交 往 、 织 能 力 、 衡 心 态 、 理 冲 突 等 同 组 平 处 多方 面 的 能 力 也是 教师 开展 职 业 素 质 培 养 的重 要 基 础 。 这 就 要 求 教 师通 晓 大 量 的 商 务 仪 、 业 文 化 、 格 教 育 等 知 识 。 L 企 人 并 能 在 课 堂 上 展现 自己 的 职 业风 采 。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第二语言学习已成为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作为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本文旨在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综述,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为有效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而采取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活动。

这些策略涉及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如词汇记忆、语法理解、听力训练、口语表达等。

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成果,还反映其学习风格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学习策略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并探讨了其与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也有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关注如何通过策略培训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和使用能力,进而促进其第二语言学习的发展。

尽管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策略使用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如何将策略培训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等。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解和应用,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和深远影响的领域。

通过全面综述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1. 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及挑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不仅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拓宽国际视野的必备能力。

第二语言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

第二语言学习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英语语音学习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语音学习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语音学习策略研究文献综述一、发音模仿策略发音模仿是一种常见的语音学习策略。

研究表明,通过模仿母语人士的发音,学习者更容易掌握正确的发音。

McMurray和Arimoto(2024)的研究显示,成年人在模仿英语元音时,能够使用不同的音高和音量来调整语音的音质。

这表明发音模仿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英语语音。

二、语音感知策略语音感知是指通过听觉来区分和识别语音音素和音节的能力。

多项研究发现,语音感知策略对于学习者掌握英语语音非常重要。

包括Nusbaum等人(1986)在内的多项研究表明,语音感知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识别不同的语音音素,并提高他们对语音差异的敏感度。

因此,培养语音感知能力是学习英语语音的重要策略之一三、录音回放策略录音回放是一种常见的语音学习策略。

学习者可以录制自己的发音并回放,以便自我评估和改进。

Schmidt和Richards(1980)的研究表明,通过录音回放可以帮助学习者意识到他们的发音问题,并改善他们的发音准确性。

因此,录音回放策略对于学习者在掌握英语语音方面非常有帮助。

四、语音反馈策略语音反馈是指通过听到自己的发音,学习者能够判断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

研究表明,语音反馈策略对于学习者掌握英语语音非常重要。

例如,Yuen和Yeo(2003)的研究发现,通过语音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准确地发音,并提高他们的发音技巧。

因此,语音反馈策略是学习英语语音的一种重要策略。

总结起来,发音模仿、语音感知、录音回放和语音反馈等策略对于学习者掌握英语语音非常重要。

通过使用这些策略,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偏好可能不同,因此,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他们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提供的文献综述能够为英语语音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关于小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学习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

很多学者认为只有掌握了学习策略才算是真正的学会了学习。

一方面,掌握学习策略已成为衡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根本标志。

另一方面,作为指向认知目标的一种心理操作,策略既是儿童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界定(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学习策略的界定,一直以来在各国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家中存在很大的分歧,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常常将其与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调节的学习等概念相互重叠。

概括起来, 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促进信息的获得、保持与应用的各种过程和方法。

丹塞雷( Dansereau,1985) 认为, 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一系列能够促进信息获得、储存以及使用的过程和步骤。

温斯坦( Wein-stein, 1988) 认为学习策略是指那些为有效学习以及为以后使用而保持信息所必须的能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 学习策略就是对一般学习活动, 如问题解决等进行监控的能力。

也就是说, 学习策略是支持思维活动的操作过程, 它由一系列技能组成, 并指向于头脑中的特定目的( Nisbe etc, 1986) 。

梅耶( Mayer, 1981)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任何被学习者用来促进学习效能的活动。

这些不同看法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根据学习策略所起作用,丹塞雷认为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基础策略和辅助性策略组成。

基础策略是指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

2. 辅助策略主要指保证基础策略有效操作的策略,包括计划和时间筹划、注意力分配与自我监控和诊断策略。

这些辅助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和维持某种内在状态, 以使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基本策略。

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随着日益增多的移民和外国人,人们的需求是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并发展职业生涯和发展世界视野。

研究发现,学习第二语言不仅仅是学习它的文法,也包括学习适当的策略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

本文重点讨论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聚焦于不同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模型并讨论了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议题。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具有良好结构的行为,可以用来提高效率,降低学习难度和改善学习过程中的结果。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一种被认为可以改进学习者的学习技能的工具,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

研究表明,采用适当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技能,这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所关注的焦点。

过去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尝试着探索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其中,Oxford和Naiman的学习策略模型(Oxford & Naiman, 1978)被广泛用于第二语言教学。

这一模型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首要步骤是学习使用策略,以改善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技能,比如语法、发音、词汇和表达能力等。

Oxford and Naiman模型包括:激励和目标设定,内在驱动,记忆和叙述,准备性活动,理解和内省,和诊断反馈等六大学习策略。

在Oxford and Naiman模型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模型(L2LST, OMalley and Chamot,1990)。

该模型提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应该采取哪种策略取决于他们的特定期望,学习背景和语言技能。

另一方面,Chamot 和Vandergrift提出了基于活动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模型(AbL2LST, Chamot and Vandergrift, 1996)。

这一模型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种,以便学习者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

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首先对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结构做了简要的概括,然后归类、分析了中国学者在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章15篇。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指出了目前国内研究中学生学习策略存在的问题。

最后归纳了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业成绩在中小学阶段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因此了解学生学习策略发展和使用特点,设计有效的学法指导来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选取合适的学习策略,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些学习策略变得非常重要。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bruner(1956)首先提出“认知策略”的概念以来,学习策略的习得与使用就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仍是众说纷纭。

r.e.mayer、 dansereau等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和步骤。

dduffy、 pintrich等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

s.j.derry则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1]。

在学习策略的概念方面,国内研究者如史耀芳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蒯超英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它表现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2]。

刘电芝则将其看作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有目的、有意识采用的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等,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3]。

谭顶良将学习策略的涵义界定为:学习者为有效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4]。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国外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结构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代表性观点有三种:多因素结构,如j.nisbet&shucksmith(1986)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提出,学习策略包括提问、计划、调控、审核、矫正、自检6个因素[5];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4个方面[6];二因素结构,如d.dansereau (1985)提出学习策略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基本策略;一种是辅助性策略[3];三因素结构,如mckeachie et al(1990)提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3];pintrich等人(1987,1991,1993)编制的学习动机与策略问卷中策略部分也是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7];pokey &blumenfeld(1990)在学习策略的测量研究中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努力策略[8]。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摘要] 外语学习策略是影响外语学习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和外语教师的重视。

本文就国内外有关外语学习策略的界定、分类、以及国内研究现状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概括。

[关键词] 外语语言学习策略语言一、引言语言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态度、动机、自信心、智力、认知风格、人格因素及学习策略等个人因素对外语学习成败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上述诸多学习者个人因素中,学习策略是影响外语学习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一系列行为。

20世纪40年代,harlow harry提出了“学会学习”的概念。

1956年jerom s bruner 提出了“认知策略”的概念,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摈弃那些无效策略。

学习策略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不同的研究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分歧。

rod ellis (1994)从众多有关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中抽取几个典型的概念,并归纳出关于语言学习策略诸多定义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习策略到底是外显行为,还是内隐的心理活动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学习策略是利用有效信息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水平最理想的方法。

而stern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种内化策略。

第二,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的总体特征还是具体的学习技巧?stern区分了学习策略与学习技巧,他认为策略最好用于泛指语言学习者采用方法的一般趋势或总体特点,技巧用于描述可视行为的具体形式。

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策略”一词既可以用来指一般学习倾向也可以指那些学习中采取的具体行为或技巧。

第三,学习策略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bialystock认为,学习策略是无意识的行为。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策略是有意识的行为。

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综述

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综述

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综述1引言自布鲁纳于1956年首次提出“认知策略”以来,学习策略出现在大众眼前。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既定的应试知识的传授,忽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环境中,缺乏自我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继而失去继续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投入更加适合自己、更加富有计划和价值的学习中。

而学习策略正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是有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的方针。

近二十年来,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逐渐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学习者“学会学习”、“有效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学习策略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者们对智力、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进行的积极探索,产生了大量有关学习策略的新理论、新知识,使大众对学习策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然而,目前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界定、结构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且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应用也相对零散,因此,现将近年来有关学习策略的部分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并简要介绍学习策略在不同年龄阶段个体中的应用及效果,以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并促进学习策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主题2.1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2.1.1学习策略的界定时至今日,对学习策略的界定一直在研究者中存在较大的分歧,百家争鸣,各执一词,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种是有倾向的界定,也就是肯定了学习策略与学习目标的关系,肯定了学习策略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有利于学习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丹塞雷: “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知识获得与贮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

”林崇德、傅安球“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

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

”国内史耀芳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浪潮和对信息技术的强烈需求,学习第二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成人通过各种方法学习第二语言,以满足自己在世界各地沟通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一些有用的内容,以及研究者们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各种观点。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最常见的定义是:策略是学习者使用其认知和行为进行活动,以实现特定学习目标的有效方法。

策略有助于学习者使用有用的技巧、想法和方法来解决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问题。

因此,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改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其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力。

关于学习第二语言的策略,有几个主要的研究方面,包括策略分类、策略选择、策略使用和策略教授。

于策略分类,研究者们提出了以下一些主要类型,包括: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视觉策略、触觉策略、口头策略、听力策略、写作策略和语音策略。

策略选择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中常用的策略。

研究者指出,学习者在选择策略时,应考虑自身的语言能力、学习需求、语言发展水平以及当前语言环境等因素。

此外,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策略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使用第二语言。

另外,学习者在使用策略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为此,研究者建议学习者应当积极地观察和反思学习过程,并努力思考他们使用的策略是否很有效。

最后,学习者在使用策略时,应努力运用策略教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力和技能。

研究者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设计出适合学习者的策略教授方法,且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策略教授的方法。

从以上可以看出,策略的研究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语言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障碍,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技能。

因此,对策略进行更多的研究和讨论,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见解。

总之,本文讨论了有关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一些有用研究,并且提出了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使用策略的一些建议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第二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学习策略研究综述关于小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学习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

很多学者认为只有掌握了学习策略才算是真正的学会了学习。

一方面,掌握学习策略已成为衡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根本标志。

另一方面,作为指向认知目标的一种心理操作,策略既是儿童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的界定(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研究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逐渐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学习策略的界定,一直以来在各国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家中存在很大的分歧,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常常将其与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调节的学习等概念相互重叠。

概括起来, 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把学习策略看作是促进信息的获得、保持与应用的各种过程和方法。

丹塞雷( Dansereau,1985) 认为, 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一系列能够促进信息获得、储存以及使用的过程和步骤。

温斯坦( Wein-stein, 1988) 认为学习策略是指那些为有效学习以及为以后使用而保持信息所必须的能力。

1 / 9另一种观点认为, 学习策略就是对一般学习活动, 如问题解决等进行监控的能力。

也就是说, 学习策略是支持思维活动的操作过程, 它由一系列技能组成, 并指向于头脑中的特定目的( Nisbe etc, 1986) 。

梅耶( Mayer, 1981)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任何被学习者用来促进学习效能的活动。

这些不同看法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根据学习策略所起作用,丹塞雷认为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基础策略和辅助性策略组成。

1. 基础策略是指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

2. 辅助策略主要指保证基础策略有效操作的策略,包括计划和时间筹划、注意力分配与自我监控和诊断策略。

这些辅助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和维持某种内在状态, 以使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基本策略。

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2.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最新资料推荐------------------------------------------------------ 3.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从我国学习策略的研究及出版的著作与论文看来,思辨色彩重,定性研究多;实验、应用研究少,且高水平的实验应用研究更少。

我国的学法研究兴起于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79 年至 1987 年上半年为自发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1979年 10 月河南平顶上市中心心理学会在部分中学开展的中学生学习心理学实验。

该实验结合中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讲授心理学知识。

湖北大学黎世法概括出的优秀学习者成功学习的八环节学习方法及开展的相应最优教学方式实验;1982 年开始,北京八中、北京景山学校、哈尔滨九中、福建龙岩一中等中学开设了学习方法课。

天津一中、北京二中、上海大同中学等一些学校制定了《学习章程》印发给学生;1987 年下半年开始为自觉联合探索的阶段。

该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小学、中学、大学、军事院校等职工系统的学习科学研究会。

这些学会的成立对我国学法指导的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组织与推3 / 9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一批有关学习科学的专著与学法指导书页相继出版,有关报刊也陆续刊登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

目前,学习学、学法指导在一些学校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在学校开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张向葵等人以 500 名中学生做被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最后应用 SPSS 进行分析,得出在学习策略运用上,初高中存在着年级的差异,并有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学习行为到高年级后逐渐形成习惯化,其意识程度反而降低;年级增高学业压力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下降;高年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淡化。

他们还得出在学习策略的应用上存在性别的差异,反馈调节策略运用方面,男生随年级的升高迅速提高,而女生则有下降的趋势。

余欣欣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还认为学习策略水平的高低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初中阶段学习策略的发展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

潘颖秋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初三到高三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没有表现出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

辛涛等人的研究表明,就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来看,初中和高中阶段不同成绩组的学习策略水平表现出不同特点。

初中阶段,高中低组的策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低分组在学习策略---------------------------------------------------------------最新资料推荐------------------------------------------------------ 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中等成绩组和高分组,但在高中阶段,不同成绩组的学习策略水平则不存在这种差异。

上述研究表明对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

三、国外研究综述相对于国内的研究,外国学者对学习策略进行了许多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一下四个方面:1.在选择性注意策略方面,Thorndyke 和 Stasz 在 1980 年的研究提出快速学习者善于对地图的有关部分引起注意,且具有更好的选择注意策略。

2.在编码策略方面,莫利(Moely)在1969所作的研究表明,89岁以下的儿童,很少自发采用分类编码策略学习与回忆,但到了 1011 岁,采用分类编码策略进行学习与回忆的证据明显增加。

3.在精加工策略方面,Simpson在1994年以差点儿就考不取大学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为被试作了研究,他总结了六种用以学习课文的精加工策略。

结果发现,学生在精加工策略使用上的得分和他们的阅读测验的分数高度相关,而且对这些学生进行精加工训练后,明显比对比组的阅读测验的分数更高。

4.在提取策略方面,Salatas 和 Flavell 在 1976 年将大学生、三年级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分成自发回忆组、指导回忆组和灵活回忆组三组进行了回忆研究。

5 / 9结果发现,幼儿不能自发地应用分类回忆策略,但在清晰指导下能应用这种策略;大学生多数未自发应用分类回忆策略,但在清晰指导下全部用这种回忆策略;在灵活回忆的条件下,分类回忆的指导不明显,但有一半幼儿、大多数三年级小学生和全部大学生采用分类回忆策略。

关于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Rigney 认为,认知策略就是学生用于获得、保存和提取各种不同的知识和作业的运算和程序;Kirby 指出:认知策略是指与认知运算的控制过程有关的过程。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 Gagne 对认知策略研究较为系统,他指出:学习过程是受某些内部执行的控制过程所修改和调节的,这些内部定向的技能就叫认知策略。

他在论述这两者关系时认为,学生在学习着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进行导致更多的学习的反省思维。

显然,在个人继续进行学习时,他们也就越来越多的增强自学,乃至所谓独立学习的能力。

可以设想;这是由于学习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控制他们自己内部过程的实际技能。

从中可以见,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具有因果关系,即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

四、学习策略研究的意义由于学习策略涉及到学生如何有效地---------------------------------------------------------------最新资料推荐------------------------------------------------------ 学习的问题,因而在近半个世纪里,它也就成为教学论、教学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等学科中一个久盛不衰的研究课题。

当然,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基本上也是刚刚起步,尤其在教学实践中它迄今尚未受到普遍的足够的重视。

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但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策略研究有助于丰富教学论的基本理论。

教学论是教与学的基本理论, 它既要研究教的问题, 也要研究学的问题。

教与学是彼此促进、相互统一的。

研究学习策略, 不但为教学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学依据, 必将使其理论得到充实与发展。

(二)研究学习策略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终身教育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掌握一定的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策略研究正是让学习者主动去获得最佳学习效率, 使学习者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中把握机遇, 充分展现自我。

(三)实施学习策略教学是改善大学新生学习现状, 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长期以来, 大学新生的学习相当部分是被动的。

他们对于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何时学缺乏主动性, 不知怎7 / 9样处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什么之外, 还应教给学生怎样学。

对于教学质量而言, 它最终体现在学生学得怎么样上。

所以, 实施学习策略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

与国外学习策略研究比较, 我国研究起步晚, 尚处于较低水平, 需要广大学者对学习策略予以更多的关注, 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五、研究反思我国在学习策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习策略的看法存在分歧。

鉴于学习策略内隐性的特点,对策略的识别和观察尚存在较大困难,难以对其进行直接测量,因而不同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存在分歧,对学习策略的结构、影响因素等有不同看法。

2.研究水平较低,范围较窄,深度不够。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学习策略研究与实验多集中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等比较低级的策略上,集中在学习环节的完善与改进上;而对内隐的高级的元认知策略、资源策略、管理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技能策略的研究较少,深度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