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研究课题总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
课题组成员:
研究时间:
1
一、本研究项目的科学依据(含选题意义,国外研究现状,立论根据,主要参考文献。)
选题意义
什么是有效学习策略?有效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针对一定的任务,主动去采用的有助于学习的一种规则和操作技能。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理解:
(1)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应具有良好的效应,这种效应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2)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畴。学习策略既可以是外显的程序步骤,也可能是隐的思维方式。
(3)由于策略使用者的水平不同,对策略的使用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有水平层次之分。
(4)每一种学习策略在结合具体任务、情境时都可以随机变化。事实上,学习策略在特定性水平上是有差异的,换言之,有些策略具有
通用性,可以广泛地用于许多不同的学习任务,而有些策略则是专门用于特定任务的。
(5)学习策略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有效学习策略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如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情景式学习等,要靠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我们的有些课堂教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
开展有效学习策略研究有以下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有效学习有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花费时间少而收获明显,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成功感,这种情绪体验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会使学生陷入厌学的困境中,导致非智力因素反向发展。同时,有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一定会严重影响一个学生的兴趣、意志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
学生的有效学习直接考量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实施有效学习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地备课,有效地讲解,有效地辅导,有效地布置作业,有效地展开师 2
生交往,在追求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成就自己。
(三)、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天天在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这种怪现象既说明我们的用人体制和评估系统出了问题,也说明我们教师被普遍“格式化”为双面人格。出于良知和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教师们认同并呼吁素质教育,而出于自我保护和急功近利,教师们又拼命地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狂奔。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讲解、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等等,耗费了学生、老师太多的宝贵时间!可见,素质教育离不开有效的教学和有效的学习。
(四)、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新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种种现象都说明:新课程改革需要学生的有效学习,绝不能以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新课程改革造成消极的影响。
国外研究现状
学习策略的研究起源于欧美,对于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国外的学者一直都处于前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Naiman(et.al.1978)和WongFillmore(1979)等先后开展了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试图发现语言学习的优秀者的一些共同特征,即力求发现影响语言学习者成功与失败的原因。J.Biggs(1984)认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可综合为人格、情景和情感等方面,其中人格因素主要涉及能力、认知风格和相关的先行知识,这些方面对个体而言是稳定的;情景因素包括作业的特征、容、难度以及呈现评价作业的背景与有关作业教学的背景,这些因素的特点是具有可变性,情感因素主要涉及动机。Oxford&Nyikos,(1989);Politzer,(1983)研究得出结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的环境和学习者因素的影响。Oxford 和Cohen(1992)则认为,“影响学习策略获得的因素主要有学习风格、知识背景、信念、态度和动机,其次还有焦虑、性别和民族”。Belenky,(1997);Bardovi-Harlig&Bofman,(1989)经过广泛的访谈发现,男生和女生在知识加工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由此证明了不同的知识加工模式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功能操练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交际策略。Cohen,(1998);Rossi-Le,(1995)指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学习策略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Cohen 还提出学习策略不是孤立运行的,它和学习风格的关系十分紧密,学习风格能直接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者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使用不同策略来拓展自己的学习风格。Richard J.Riding&Stephen G.Rayner(1998)也曾经对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作过研究,他们
认为,如果一种特定的风格要与学习的材料的容和呈现方法相匹配,个体就又有可能发现学习任务更容易些,反之,通过开发适于处理最初与他们认知风格不相适应的材料的学习策略,个体可以从中受益。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布鲁纳(Brunner) 3
于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概念后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隐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是可以探测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1956)在其人工概念的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的概念。心理学家Shall和Simon 随之利用计算机有效地模仿了问题解决策略,从而提出“学习策略”的概念,引起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
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的概念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的规则系统。“学习策略是隐的学习规则系统”(Duffy, 1982)。(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Kail和Bisan(1982)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Dansereau(1985)提出,学习是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贮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Jones、Amiran和Katims(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Nisbet和Shucksmith(1986)认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3)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Mayer(1984)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