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3-50)感染性疾病
2024侵袭性肺曲霉病诊疗
2024侵袭性肺曲霉病诊疗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pu1monaryaspergi11osis,IPA)是曲霉感染引起的一类威胁生命的感染性疾病,病理下表现为无显著组织反应的实质坏死,内含大量曲霉菌丝。
本文总结了IPA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要点,以飨读者。
01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AIPA通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10天以上、血液系统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接受B细胞或T 细胞免疫抑制剂治疗、慢性肉芽肿病、STAT3缺乏、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均为IPA的易患因素。
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实体器官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系统性疾病也被证实为曲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A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住院次数增多、严重烧伤、长期滞留监护室、营养不良、心脏手术后、严重的流感感染等。
A此外,一些环境因素也是IPA的潜在风险因素,包括建筑工程、地理气候因素、烟草的使用、空气、食物或香料的污染、园艺活动或职业。
02临床表现IPA分为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AIPA)或称血管侵袭性(angioinvasive)肺曲霉病、亚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subacuteinvasivepu1monaryaspergi11osis z SAIA)和气道侵袭性曲霉病(airway-invasiveaspergi11osis,AIA),各种亚型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AAIPA病情发展快,可以在数日之内发生症状和影像学显著改变。
症状通常较严重,发热气急症状多见,早期可出现呼吸衰竭。
胸部CT上可表现为结节影或团块影,较大结节周围伴有磨玻璃影,称为晕轮征。
近胸膜处有楔形实变影,肺泡实变影。
器官移植等人群CT也可表现为反晕轮征、空洞、空气新月征或磨玻璃样改变等。
ASAIA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在数周时间内发生显著变化,可与肺炎或肺结核表现类似,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咯血、气急和呼吸困难等。
高中生物选修二和选修三易混易错判断题汇总
高中生物选修二和选修三易混易错判断题汇总1.(选择性必修2 P2正文)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记重捕法。
(×)2.(选择性必修2 P3正文)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选择性必修2 P4正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4.(选择性必修2 P4正文)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5.(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
(×) 6.(选择性必修2 P9正文)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中,N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为时间。
(×)7.(选择性必修2 P9正文)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环境容纳量。
(√)8.(选择性必修2 P15正文)在自然界,一个种群不一定都与其他种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9.(选择性必修2 P15正文)松鼠以红松、云杉等植物的种子为食,但其种群数量与食物的丰欠并不相关。
(×)10.(选择性必修2 P16正文)若要确定合适的捕捞量就需要研究捕捞量与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 11.(选择性必修2 P22黑体)鄂尔多斯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群落。
(×)12.(选择性必修2 P23黑体)群落中某一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群落丰富度下降。
(×)13.(选择性必修2 P28“与社会的联系”)四大家鱼的混养就是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14.(选择性必修2 P32“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15.(选择性必修2 P33正文)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白天才开放。
(×)16.(选择性必修2 P35正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药理名称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drug)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7治疗疾病的物质3.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于透过细胞膜。
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层。
4.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指从胃肠道吸收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圈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5.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指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形成连续性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且外表面几乎全为星型胶质细胞包围。
6.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
7.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慢的药物。
8.吸收( absorption):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9.分布( distribution):指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10.代谢( metabolism):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又名生物转化。
11.排泄( excretion):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12.肝肠循环( 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是指经肝脏排入胆汁的药物,随胆汁排入肠道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
13.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4.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2017-08-30-余杭-俞云松)
病人是否发热?
Yes
感染性疾病
感染部位?
非感染性疾病
病毒
细菌
结核
真菌
寄生虫
G+
G-
根据耐药状况、病情严重程度 经验性治疗
取相应 标本进 行病原 学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
疗效好
疗效不好
停药或降阶梯
碱性磷酸酶染色--NAP积分临床价值
• ①妊娠期:NAP积分增高 • ②细菌性感染时NAP积分值增高 • ③病毒性感染时,NAP积分值一般无明显变化 • 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
NAP积分值减低 • ⑤T细胞淋巴瘤(恶组 ): NAP积分可以0分
CRP与急性炎症活动度和感染严重程度 有良好的相关性
实验室结果的获得
耐药性的评估与证实
危险因素评估
药敏谱(MIC)及耐 药机制
科学的发热待查临床思维
• 思维
–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是认识 的高级形式。
• 临床思维
– 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综合、判断推 理等过程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由此认识疾病 、鉴别判断,做出决策。
– 是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断特定个体所患 疾病的思维过程。
非特异性感染相关实验室指标
• CBC: 白细胞计数+分类 • 体液白(有核)细胞计数+分类 • NAP积分 • ESR • CRP • PCT • ADA • IL-6 • …………..
实验室检查尤其是动态监测必不可少
血常规及中 性分类
CRP
NAP
区分感染、 非感染
指南规范 ▎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修订版)
指南规范▎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修订版)盆腔炎症性疾病(PID)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对女性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在性活跃期女性及其他存在性传播感染(STI)风险者中,如果出现子宫压痛、附件压痛、宫颈举痛等症状,且排除其他病因,则应诊断为PID并给予PID经验性治疗。
如果同时伴有下生殖道感染征象,诊断PID的可能性更大。
诊断PID的附加标准包括口腔温度≥38.3℃、子宫颈或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显微镜检查有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宫颈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感染。
大多数PID患者都有子宫颈脓性分泌物或分泌物镜检白细胞增多。
如果宫颈分泌物外观正常,并且分泌物镜检无白细胞,则诊断PID的可能性不大,需要考虑其他可能引起下腹痛的病因。
如果有条件,应积极寻找致病微生物,尤其是与STI相关的病原微生物。
PID的特异性诊断标准包括子宫内膜活检显示有子宫内膜炎的组织病理学证据、经超声检查或MRI检查显示输卵管管壁增厚、管腔积液,可伴有盆腔游离液体或输卵管卵巢包块、腹腔镜检查见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输卵管水肿、输卵管伞端或浆膜层有脓性渗出物等。
PID的治疗原则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抗菌药物治疗静脉药物治疗有两种方案:①单药治疗:第二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滴,根据具体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间隔时间,如头孢替坦2 g/12 h,静滴;或头孢西丁2 g/6 h,静滴;或头孢曲松1 g/24 h,静滴。
②联合用药:如所选药物不覆盖厌氧菌,需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0.5 g/12 h,静滴。
为覆盖非典型病原微生物,可加用多西环素0.1 g/12 h,口服,连用14 d;或米诺环素0.1 g/12 h,口服,连用14 d;或阿奇霉素0.5 g/d,静滴或口服,1~2 d后改为口服0.25 g/d,5~7 d。
治疗淋病奈瑟菌感染的药物方案有多种选择。
静脉给药B 方案包括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可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
qsofa诊断标准
qsofa诊断标准
QSOFA诊断标准。
QSOFA(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是一种用于评估感染患者严
重程度的简便临床工具,它包括三个指标,呼吸频率≥22次/分钟、意识状态下降(GCS≤13)、收缩压≤100mmHg。
当患者出现以上指标中的两项或更多时,可
能预示着感染患者出现严重情况,需要及时干预。
QSOFA诊断标准的提出,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快速评估感染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QSOFA已被广泛应用,并在重症
监护、急诊医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QSOFA的三个指标分别是呼吸频率≥22次/分钟、意识状态下降(GCS
≤13)、收缩压≤100mmHg。
这些指标是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测量即可获取,无需
复杂的检查和测试。
因此,QSOFA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其次,QSOFA的诊断标准是基于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对于评估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当患者出现两项或更多指标时,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已经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另外,QSOFA的提出对于改善感染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以更快地确定治疗方案,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总的来说,QSOFA诊断标准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临床工具,对于评估
感染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QSOFA的诊断标准和应用方法,以提高感染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病死率,为患
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3盆腔炎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
2023盆腔炎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一系列女性上生殖道炎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及其任意组合。
引起PID的致病微生物多数是由阴道上行而来的,且多为混合感染。
延误对PID的诊断和有效治疗都可能导致PID上生殖道感染后遗症如输卵管因素不孕和异位妊娠等。
一、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关于PID的诊断,多需进行感染指标、病原学和影像学的相应检查。
对此,国内外许多权威机构都给予了相应的诊断标准,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23)》,主要如下:最低标准附加标准特异性标准♦子宫压痛♦附件压痛♦宫颈举痛•口腔温度妾38.3C•子宫颈或阴道黏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检查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实验室枪查证实有子宫•颈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感染。
■子宫内膜活检显示有子宫内膜炎的组织病理学证据;■经阴道超声枪查或MRI枪查显示输卵管管壁增厚、管腔积液,可伴有盆腔游离液体或输卵管卵巢包块;■腹腔镜检查见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输卵管水肿、输卵管伞端或浆膜层有脓性渗出物等。
在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并满足以上三个最低标准之一者,就应诊断为PID并给予PID经验性治疗。
如同时满足以上一个或多个附加标准者,诊断PID的准确性增加。
满足以上任意一个特异性标准者,可直接诊断PID o二、盆腔炎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一旦做出PID的诊断,就应立即开始治疗,因为预防长期后遗症取决于及早使用推荐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PID治疗最为关键的一环,在临床当中需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菌药物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常见病原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厌氧菌和需氧菌等。
选用原则主要如下:诊断后立即开始治疗,及时、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这或与远期预后直接相关。
选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有效、经济以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静脉给药或非静脉给药以及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诊断学》精编一句话知识点
《诊断学》精编一句话知识点1.(P8)内源性致热原包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医子、干扰素。
2.(P8)外源性致热原的特点是∶能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3.(P8)正常人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调节中枢是∶太脑皮质和丘脑下部控制。
4.(P8)正常体温24小时波动相差不超过∶1℃。
5.(P8)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是∶血液中的自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6.(P9)低热的体温是∶37.3~38℃。
7.(P10)最常发生波状热的疾病是∶布氏杆菌病。
8.(P10)弛张热其体温一天波动范围在∶2℃以上。
9.(P10)最常发生兆张热的长病∶敷血症、风湿热、症肺转核、化脉性效10.(P10)稽留热是指∶体温持续在39~40℃,-日内波动产超过℃。
11.(P10)最常发生稽留热的疾病是∶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12.(P10)最常发生间歇热的疾病是∶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3.(P12)发热伴皮肤结膜出血多发的疾病是∶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14.(P12)口唇单纯胞疹多发的疾病是∶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且疟,流行性感置。
15.(P12)先发热后昏迷多发的疾病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翔、虫暑。
16.(P12)先昏迷后发热多发的疾病是;脑出血、巴比要类药物中毒。
17.(P13)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为∶血友病,低纤维蛋白血症,凝血酶原缺乏症,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因子缺乏症,重症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抗凝物质增多,原发性纤溶或继发性纤溶。
18.(P13)皮肤黏膜出血的基本因素包括∶血管壁功能是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
19.(P13)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皮肤黏膜出血,其原因是∶它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20.(P13)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常见的疾病有∶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缺乏症、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因子缺乏症。
不同代次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比较
不同代次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比较比较不同代次的狗肾传代(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差异。
方法选择生长状态及形态良好的、不同代次的MDCK细胞,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同时接种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观察细胞病变,细胞收获后采用血凝试验测定病毒血凝效价和分离率;以参考流感病毒株测定TCID50值,比较不同代次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
结果3个不同代次的MDCK 细胞对流感样病例标本的分离阳性率、血凝效价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3者TCID50 值相比,相差不超出1个Lg。
结论在相同实验条件以及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态良好的情况下,不同代次的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无差异。
病毒分离培养是流感病原学监测的基础,是流感病毒诊断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1]。
狗肾传代(MDCK)细胞成本低,对流感病毒较敏感[2],广泛应用于对流感病毒的常规监测中。
有资料表明,MDCK细胞的胞龄、密度等因素均会影响流感病毒分离的阳性率[3]。
之前有人对细胞种类、培养液中胎牛血清浓度等影响病毒分离的因素做了研究[4,5],但MDCK细胞传代次数是否会影响流感病毒的分离效果还未见报道。
研究旨在探讨代次相差较大的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是否存在差异。
1 材料与方法1.1 主要试剂和耗材进口DMEM培养基,0.25%EDTA-胰蛋白酶,进口胎牛血清,1%豚鼠血红细胞,细胞培养板。
1.2 MDCK细胞及标本来源3个代次的MDCK细胞(P23、P45、P143)由四川省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日常传代保存,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态良好,细胞传代方法见参考文献[1];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自四川省流感监测哨点医院。
1.3 参考病毒株实验用参考流感病毒株(B/四川安岳/139/2011)分离自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标本,由四川省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鉴定后经国家流感中心复核,血凝效价1:32,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为6.0,-70℃冰箱保存。
疾病学基础复习要点
疾病学基础—G1 简述免疫系统功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表现答:(P12~13)免疫系统功能的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消极表现:引起免疫损伤,免疫损伤既反映在感染性疾病的损害性表现中,也成为诸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免疫防御:机体防止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它有害物质的能力,或称抗感染免疫。
免疫自稳:既是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组织,细胞的能力,也是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各效应作用适度与相互平衡的能力。
免疫监视:机体杀伤和清除体内异常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2 试述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力的构成和二者关系答:(P11~12)固有免疫的构成:屏障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分泌性蛋白。
适应性免疫的构成:T B 淋巴细胞,抗体。
二者关系:机头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高度协调一致,两者相辅相成。
固有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病原生物实际上是一个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过程,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识别准备了条件;而适应性免疫的效应也会因为固有免疫的参与而更为有效和完善,如抗体清除抗原的作用就需依赖补体系统激活与吞噬细胞,NK 细胞的激活而得以实现。
(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无严格选择针对性的防御功能,被视为机体免疫防御的外层防线。
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和抗原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防御功能。
)3 试举例说明根据抗原和宿主机体间的亲缘关系,抗原有哪些类型答:(P23)抗原类型:1异种抗原: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病原微生物植物蛋白动物血清。
2 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如人类的血型抗原,ABO 血型,Rh 血型。
3 自身抗原: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如在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晶状体蛋白,脑组织等。
4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大肠埃希菌Q14 型脂多糖与人结肠黏膜存在共同抗原4 以IgG 为例,绘图说明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包括结构域Fab 段和Fc 段)答:(P28)(lg:免疫球蛋白。
脓毒症指南2023版解读
脓毒症指南2023版解读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提高脓毒症的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相关领域的专家们不断更新和完善脓毒症的指南。
2023版脓毒症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诊疗建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 2023 版脓毒症指南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脓毒症的定义与诊断在 2023 版指南中,脓毒症的定义依然强调了机体对感染的失调反应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与以往版本相比,诊断标准更加注重器官功能障碍的评估。
对于感染的判断,指南指出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等多方面的信息。
常见的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的,需要综合分析。
在器官功能障碍的评估方面,指南推荐使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或快速 SOFA(qSOFA)等工具。
SOFA 评分涵盖了呼吸、凝血、肝脏、心血管、中枢神经和肾脏等多个系统的功能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器官功能状态。
qSOFA 则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呼吸频率、收缩压和意识状态的改变,适用于快速筛查可能的脓毒症患者。
二、早期识别与监测早期识别脓毒症患者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指南强调了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脓毒症的警惕性,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的变化。
在监测方面,除了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如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还应重视血乳酸水平的监测。
血乳酸升高通常提示组织缺氧和代谢紊乱,是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此外,指南推荐对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以指导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三、液体复苏液体复苏是脓毒症治疗的重要环节。
2023 版指南指出,在脓毒症患者出现低血压或血乳酸升高时,应立即开始液体复苏。
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
在 30 分钟内快速输注 30ml/kg 的晶体液,然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如血压、心率、尿量、血乳酸水平等)评估液体复苏的效果。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进展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u)
起源:成熟T淋巴细胞,不表达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
多数为CD4+CD8-表型,表达不同的TH1/TH2的表面趋化因子受体
可能会存在生物学异质性。 流行病学
明显地域特征:亚洲高发,欧美低 病因: 不详,部分与HTLV-1和EBV感染有关
是最常见的T-NHL。国内约占50%-60%。
图1 1314例诊断明确T细胞及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研究病例的构成图。
如何提高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
关注热点 T细胞淋巴瘤有无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 是否有比CHOP方案疗效更好的方案 如何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作用地位 一线治疗的方案是否需根据病理亚型选择
德国300例PTCL患者随机分4组: CHOP-14,CHOP-21,CHOEP-14,CHOEP-21 在CHOP基础上缩短周期或加强化疗OS和EFS均无明显改善。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研究表明: Hyper-CAVD,M-BACOS,ASHOP,MINE, CR率与CHOP无显著差异,也无显著生存受益。 LNH98T8实验表明: 老年患者以铂类为主的方案不优于蒽环类为主的方案 结论:PTCL仍无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尚无比CHOP方案疗效更好的方案 CHOP方案治疗PTCL3年总生存率占53.9%
药物
靶点
病例数
临床研究
核苷类似物
吉西他滨
非特异性DNA合成抑制
10
ORR 60%
AraG
506U78(Nelarabine)前药
对T细胞选择性的毒性
8
Ⅱ期ORR 14%
免疫毒素
Denilenukin difitox
IL-2 受体
传染病学笔记
第一章总论令狐采学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主要取决于病原体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一)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二)隐形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是大多数传染病中最常见的表现。
大多数人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三)显性感染即传染病发作,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机体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四)病原携带者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持续时间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慢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时间>3个月,对HBV感染>6个月。
(五)潜伏性感染条件: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结核杆菌感染。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五种感染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是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学前卫生与保育 1 第一章 练习测试题
第一章练习题一、选择正确答案,并填写在括号中1.同龄男孩的()高于女孩,且自青春期开始,这一差异逐渐变大。
(1)体重(2)体脂重(3)瘦体重(4)体脂率2.婴儿时期的()比较高,6、7岁时达到最低,以后又逐渐升高,且随年龄的增长女孩高于男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3.( )(14.(1(2(3(45.(16. 7kg,身长能增加(17.(1)4岁(2)6岁(3)8岁(4)10岁8. 在体格生长方面,父母的高矮对子女有较大影响。
这是描述的()现象。
(1)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2)生长发育的长期趋势(3)生长发育的遗传因素影响(4)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影响9.()因素制约着儿童生长潜能的外显程度,决定了生长发育的现实性。
(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社会因素(4)家庭因素10. 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在()状态下脉冲性分泌的生长激素可连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
(1)运动(2)进食(3)休息(4)睡眠11.下列关于环境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1)营养是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2)体育锻炼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
(3)定时进餐、进餐后适当休息,有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
(4)与成人相比,儿童具有不同的饮食行为、生理和代谢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们不易受环境污染物的侵袭。
12.下列()行为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1(2(3(413.(1)2(2(3(4)514.((115.((116. ((117. 适用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数据,且可用于不同度量单位指标间比较;也可用于不同种族和地区间的比较的方法是()。
(1)均数法(2)离差法(3)标准差分法(4)百分位数法18. ()采用纵向动态的观察方法,最能反映儿童的生长轨迹和趋势,体现生长的个体差异。
(1)生长水平评价(2)生长速度评价(3)指数评价法(4)发育年龄评价19.生长曲线图法可评价()。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Moko病)入侵对我国香蕉产业的风险分析
2020年12月Dec.2020第40卷(增刊)Vol.40,Sup.热带农业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香蕉细菌性枯萎病(Moko 病)入侵对我国香蕉产业的风险分析①杨腊英②林培群周游郭立佳汪军梁昌聪黄俊生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1)摘要青枯菌2号小种(Ralstonia solanacearum race 2)引起的香蕉细菌性枯萎病(Moko disease )是香蕉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
为保障我国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Moko 病害入侵我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
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结合近期对香蕉病害普查结果,在对该病害的国内外分布状况、潜在经济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等方面的分析基础上,采用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 )程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Moko 病病原菌的综合风险R 值为2.32,属于高度危险的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相关部门应对其加强检疫防范,防止其被带入国内。
关键词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茄科雷尔氏菌2号小种;风险分析中图分类号S436.67文献标识码A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0.增刊.004Risk Analysis of Banana Bacterial Wilt Disease (Moko Disease)in ChinaYANG LayingLIN PeiqunZHOU YouGUO LijiaWANG JunLIANG ChangcongHUANG Junsheng(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CATAS/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 Tropical Crops,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ropicalAgricultural Pests,Haikou,Hainan 571101,China)Abstract Banana bacterial wilt or Moko disease,caused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 race 2,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diseases in banana production.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anana industry in China,the risk analysis of Moko disease was analyzed,According to som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he results of recent general surveys of banana diseases in China,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istribution status,potential economic harm,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the infected hosts of Moko disease were analyzed,based on which the risk of the infection of Moko disease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available software Pest Risk Analysis (PRA).The PRA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risk R value of Moko disease was 2.34,which indicated this disease was of high risk.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quarantin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pathogen of Moko disease from being brought into China.Keywords banana ;banana bacterial wilt ;Ralstonia solanacearum race 2;risk analysis香蕉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
坏死性淋巴结炎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_0
坏死性淋巴结炎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坏死性淋巴结炎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
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本病在日本报告很多,约占颈部淋巴结活检的 3%~9%。
患者多见于青春期,年龄在 10 岁~30 岁常见,偶尔也有老年人。
女性多见。
简介坏死性淋巴结炎[1]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根据其临床经过,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史,出现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数增多及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自限性等特点,提示本病可能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
很多学者对多种病毒,如腺病毒、微小病毒以及人疱疹病毒属的许多成员(CMV、EBV、HHV8)等进行过研究。
早期集中在对病毒的血清学研究,后期则倾向于用更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本病受累组织中病毒基因组的存在。
但至今尚难以说明EB 病毒、HHV8 病毒在本病中扮演的角色。
Huh 等对本病 26 例淋巴结组织进行了检测,在其中的 8 例中发现了 KSHV/HHV8 的 DNA,似乎提示 HHV8 可能与本病的发展也有一定联系,但该研究中未用原位杂交明确有意义的病毒 DNA 阳性细胞数,因此也不能说明本病与病毒感染的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病毒感染与本病的联系尚待进一步明确。
1/ 202 发病原理细胞凋亡是近年本病组织学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Takakuwa 等应用 DNA 末端标记法在本病受累组织中发现了细胞核 DNA 断裂的现象,此为凋亡的早期特征。
Takano 等在油镜下发现了受累组织中确有凋亡细胞的典型形态学改变,如核染色质的凝聚及凋亡小体的形成等。
Kikuchi 病坏死区的原位免疫组化分析显示 Fas 及 FasL 存在于许多组织细胞和某些淋巴细胞中,perforin( )的淋巴细胞亦多见。
研究显示 CD8 的细胞多表达 Fas 及 FasL,CD4+则较少表达,而本病损害区以外的组织或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Perforin 及Fas 和 FasL 的细胞均难以见到。
感染性疾病引起心电图ST—T改变(附198例)
感染性疾病引起心电图ST—T改变(附198例)
丛晓丽;刘敏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
【年(卷),期】1994(000)012
【总页数】1页(P23-23)
【作者】丛晓丽;刘敏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2]黑龙江省商业职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1
【相关文献】
1.对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认识——附尸检材料分析 [J], 邹竞竞;李耀辉;赵英
2.过量饮酒引起心电图缺血性ST段改变22例临床观察 [J], 于晓华
3.阿米替林中毒引起的心电图改变(附10例分析) [J], 束峻峰;严志康
4.过量饮酒引起心电图缺血性ST段改变临床观察 [J], 于晓华
5.心电图ST-T改变(四)明显除极异常引起的继发性ST-T改变的诊断与评价 [J], 胡大一;张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白斑病的关系 存在争议! 多数学者认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形成口 腔白斑中起着原发性的作用。 念珠菌感染感染使白斑癌变危险性增加!
局部诱因 (1)托牙 托牙性口炎 (2)局部潮湿 (3)局部干燥 (4)慢性刺激 过度吸烟
临床分类
1966 Lehner 分类,做了修改 ✓ 伪(假)膜型念珠菌病
颗粒样改变:下唇肿胀,唇红皮肤交界处常有 散在突出的小颗粒。诊断时镜检真菌,多次发 现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可初步诊断
念珠菌性口角炎
双侧口角区的湿白糜烂
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 为一组较少见综合征的总称,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1.具明显的家族性和遗传性 2.发病早,常在青春前期可发病 3.口腔损害为重要的特征且常为首发症状,表现 为慢性假膜性损害 4.常伴有面部皮肤、头发、指甲、鼻腔、眼结膜 的念珠菌感染 5.伴全身代谢或内分泌功能紊乱
白念
年龄
儿童及老人
病损特征 自觉症状
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 厚、致密、高出表面, 易拭去、遗留糜烂出血 创面
疼痛
全身反应 可伴有全身反应
幼儿或全身虚弱 者 假膜较紧、较不 易剥离、强行剥 离遗留出血创面
无痛或微痛、烧 灼感 不明显
治疗
(一)消除可能的局部诱因并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
(二)局部药物治疗
1. 2~4%的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保持口腔为碱性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 殖,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粘附
(三)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 (chronic erythematous candidosis) 义齿性口炎
1.发生率:女性25%,男性10%
2.年龄:配戴义齿的中老年人
3.部位:与上颌义齿相接触的腭、龈粘膜, 下颌较少见
4.症状特点:局部灼痛
4.病损特点:萎缩性损害与假膜性损害共存
萎缩区粘膜呈亮红色水肿,其上可见细小密集的 圆形小水疱,表覆丝绒状白色斑块或黄白色的条 索状或斑块状假膜
(2)用途和用量 首次一天200mg, 以 后每天100mg, 连用7-14天
(四)支持治疗 增强机体抵抗力:胸腺肽、转移因子、 匹多莫德等 (五)手术治疗 念珠菌白斑伴有中重度异常增生者
预防 避免产房交叉感染 注意哺乳期卫生 纠正不良习惯 全身性疾病应注意有无口腔白色念珠菌 病的发生 应注意抗生素及全身用药对念珠菌致病 作用的影响
约7天 轻
第二节 口腔念珠菌病 Candidosis /candidiasis
病因 病原因子及其特征 病原因子:念珠菌(假丝酵母菌), 白色念珠菌最常见,白念及热念毒力最强 存在形式: (1)芽生孢子 (2)假菌丝
生物学特点
➢ G+菌,耐寒不耐热,最适PH为4~6, 喜酸恶碱
➢ 不发酵乳糖
临床表现
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70% 20%
面部不规则的红斑-水疱-痂壳,口腔 疱疹密集,溃疡面较大。水疱在面部沿三 叉神经排列成带状,从不超过中线,口腔 内的损害形成后也不超过中线
成人多表现为三叉神经痛样的剧痛,儿童患 者疼痛较轻
累及眼支时伴有角膜溃疡,假如累及颅内膝 状神经节时,可出现赖-亨综合征,表现为面 部带状疱疹与味觉改变和面瘫共存
好发部位
口腔内任何部位, 尤其是口腔前份,咀嚼粘膜
症状特点
全身反应较严重,但当口腔内出现水疱 性病损后,则发热逐渐消失
病损特点
前驱期 水疱期 糜烂期 愈合期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30~50% (recurrent herpetic stomatitis) 主要表现为唇疱疹(herpes labialis)
腭部:由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呈乳头状增生
舌背:丝状乳头增生,色灰黑,称为毛舌
3.特殊的病理特点及预后 病理:轻到中度异常增生 预后:恶变率高于4%
念珠菌性唇炎
1.年龄:高龄患者多见,一般在50岁以上 2.部位:多见于下唇
3.病损特点:
鲜红色糜烂:下唇红唇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糜 烂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
局部反应
咀嚼疼痛,流涎等
处理
对症治疗 注意患儿的休息和护理 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 口服 10mg/kg,
每天4次 中医中药治疗 口炎颗粒、板蓝根等
局部治疗
预防
及时发现疫情和隔离患儿是控制 本病的主要措施!
疱疹性咽峡炎
病原体 柯萨奇病毒A4
部位
口腔后份如软腭、扁桃体、 悬雍垂,从不累及牙龈
自然病程 全身反应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stomatitis
牙周黏膜教研室 陈方淳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 手足口病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结核 球菌性口炎
✓坏死性龈口炎 ✓深部真菌病
单纯疱疹 Herpes simplex
流行病学特点
• 患病率
• 性别分布 • 年龄分布 • 好发季节
30%~90%
6个月~2岁 冬春季多见
90%假膜中白念为阳性 常与念珠菌唇炎或口角炎并存,有时可伴有上腭 的乳头状增生
(四)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
(chronic hyperplastic candidosis)
念珠菌性白斑病 1.部位:颊、腭、舌背
2.病损特点
颊部: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 生;或为附着紧密的白色角化斑块,似一般白斑
➢ 胞壁外层含有与粘附有关的甘露聚糖蛋 白,破坏此蛋白有利于抑制白色念珠菌病 的致病
➢ 以毒素致病,其毒素相当于病毒或磷脂 酶A样活性
发病机制 1. 念珠菌的毒力:侵袭力,粘 附力和细胞外酶的作用
2.易感因素 全身诱因 (1)药物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
(2)全身疾病影响 营养与吸收不良 代谢功能障碍 糖尿病 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功能缺陷 艾滋病等
(3)副作用:较轻,偶有消化道反应
2.酮康唑
(1)作用机理:抑制控制真菌细胞膜成 分的DNA和RNA的合成 (2)用途和用量 一次口服200mg, 2-4 周为一疗程;注意肝损害
3.氟康唑
(1)作用机理 三唑类新型抗真菌药物, 控制真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麦角固醇 的合成,对人体不出现明显的肝毒性
确诊靠活检,但应在控制感染后进行
鉴别诊断 1.创伤性溃疡 2.恶性肿瘤 3.梅毒 4.深部真菌病
治疗
抗结核治疗 局部封闭治疗 对症治疗
第四节 球菌性口炎 Coccigenic stomatitis
临床表现
溃疡表面覆盖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假膜 较厚、致密、高出表面,易拭去、遗留糜 烂出血创面 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唾液增多,疼痛明显
年龄 部位 发疱 溃疡特点 复发史
皮肤损害 全身症状
疱疹样阿弗他溃疡 青少年与成年人多
见
较少累及咀嚼粘膜
疱疹性龈口炎 6岁以下儿童多见 可累及咀嚼粘膜
无发疱史 散在分布,不融合
周期性复发
有发疱史
成簇分布,可融合为不规 则溃疡
复发无周期性,与诱因有 关
无
可有,复发时以唇红、口 周皮肤损害为主
轻
原发损害时较重
(二)局部治疗 1.消毒、防腐药物 2.抗病毒药物: 5%无环鸟苷软膏 每日4~6次 5%疱疹净,具有干扰素样作用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zona)
病因: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erpes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 成人感染引起带状疱疹,可获得终生免 疫,儿童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
第三节 口腔 结 核
口腔粘膜结核初疮 口腔粘膜结核性溃疡 口腔寻常狼疮
病 因:结核杆菌
临床表现
结核性溃疡:边界清楚,表现为浅表、微凹而 平坦的溃疡,基底可见暗红色的桑椹样肉芽肿。 边缘微隆,呈鼠啮状。患者疼痛程度不等,也 可出现硬结现象,不如恶性溃疡明显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对于无复发史而长期 不愈的浅表溃疡,应怀疑此种损害, 结核史、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透视 等有助于诊断
多数可获得终生免疫
治疗
➢ 抗病毒药物 ➢ 免疫调节药物:转移因子、胸腺肽等 ➢ 止痛:卡马西平、阿司匹林 ➢ 营养神经药物:WitB1、WitB12 ➢ 糖皮质激素 ➢ 局部治疗 ➢ 中医中药治疗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病原体 柯萨奇病毒A16,肠道病毒71
发病情况 集体场所爆发大流行
年龄
3岁以下幼儿
部位
手指、足趾背面,指甲周 围及足跟 边缘,口腔主要累及颊唇 舌、软腭
好发季节 四季可见,夏秋季多见
皮肤损害 突发性丘疹,很快形成散在小水疱, 不破溃,自行吸收干燥,自愈
口腔病损 散在的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
自然病程
5~10天
全身反应
较轻,轻微感冒样症状
atous /atrophic candidosis)
抗生素性口炎
1.年龄:主要是老年人,常伴有明显的全身性诱 因,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
2.部位:尤其是舌部
3.症状:口腔干燥、味觉异常、粘膜灼痛
4.病损特征: 假膜性损害(继发):似雪口并伴有口角炎 萎缩型损害:最常见,表现为粘膜充血、糜烂 及舌背成团块状的萎缩,周围舌苔增厚
好发部位
口唇或接近口唇处
症状特点
全身反应较轻,局部表现为刺痛, 灼痛,痒感
病损特点
❖成簇水疱,糜烂结痂,无瘢痕,有色素形成 ❖复发病损常出现在原病损的部位或附近 ❖自然病程7~10天,主要与诱因或机体免疫 状态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疱疹样阿弗他溃疡 2.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3.手足口病 4.疱疹性咽峡炎 5.多形性红斑
临床表现
念珠菌性口炎
(一)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雪口病) (pseudomembranous candidosis, thrush) 1.发病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