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义礼智

合集下载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仁义礼智译注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仁义礼智译注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1【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2【原文】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13【原文】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1)知及之:知,同“智”。

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

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

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

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针对青少年《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孟子说的仁义礼智四端。

啥是仁义礼智呢?仁啊,就像你看到同学摔倒受伤了,心里着急,赶紧跑过去帮忙,这就是仁。

比如有一次,咱们班的小明不小心摔破了膝盖,好多同学都围过来关心他,有的扶他去医务室,有的帮他拿书包,这就是大家心里有仁。

义呢,就是该做的事儿咱就得去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就好比考试的时候,不能作弊,这是咱们应该坚守的义。

有个故事,说古代有个叫曾子的人,他妻子要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就哄孩子说回来杀猪给他吃。

结果妻子回来,曾子真的把猪杀了,他说答应孩子的就得做到,这就是义。

礼呀,就是有礼貌,尊重别人。

在学校里见到老师要问好,在家里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这都是礼。

比如说,去别人家做客,不能随便乱动东西,要经过主人同意,这也是礼。

智呢,不是说学习成绩好就是智,而是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像我们看到有人欺负弱小,不能跟着起哄,要知道这是不对的,要去制止,这就是智。

同学们,让咱们在生活中努力做到仁义礼智,做个棒棒的好孩子!《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孟子吗?他可是个很厉害的古人哟!他说的仁义礼智四端可有意思啦。

先来说说仁。

比如说,你有一块好吃的巧克力,看到小伙伴没有,你愿意分给他一半,这就是仁。

就像咱们班的小花,每次有好吃的都会和大家分享,大家是不是都很喜欢她呀?义呢,就是勇敢地做正确的事。

假如你看到有人在欺负一只小猫,你勇敢地站出来阻止,这就是义。

有个动画片里,超级英雄总是在保护大家,他们就是很有义的哟!礼可重要啦!见到长辈要打招呼,说“您好”。

在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这也是礼。

有一次,小亮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老奶奶夸他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小亮心里可高兴啦!智就是聪明,不过不是耍小聪明哦,是能分清好坏。

比如,有人叫你一起去偷东西,你知道这是不对的,坚决不去,这就是智。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做有仁义礼智的乖孩子吧!《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孟子说的仁义礼智四端。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文言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孟 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

孟 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

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仁义礼智思想影响深远。

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的生活、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仁”,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孟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在现代社会,“仁”的价值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我们倡导友善、互助和关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在家庭中,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包容和支持,营造了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在职场中,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团队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中,志愿者们无私奉献,关爱弱势群体,传递着温暖和正能量。

这种仁爱精神有助于构建一个充满温情、和谐的社会环境。

“义”,孟子视其为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义”意味着坚守正义、公平和道德原则。

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行事,不追求不正当的利益。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欺诈、不垄断,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勇于担当,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敢于揭露和纠正不公正的现象。

秉持正义的价值观,能够使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增强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和归属感。

“礼”,在孟子的思想中,是社会秩序和规范的体现。

现代社会虽然与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礼”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礼”可以理解为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和社会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意见、权利和感受,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如排队、不随地吐痰等,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在国际交往中,遵循国际礼仪和规则,展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素养。

“礼”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减少冲突和矛盾。

“智”,孟子所指的“智”并非仅仅是知识和聪明才智,更是一种道德智慧和判断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信息和各种选择。

拥有道德智慧,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来源和意义
3.观点的科学性分析
4.结论
正文
一、引言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这一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的,意思是指人的仁爱、正义、礼仪和智慧不是由外在因素所塑造,而是天生固有的。

孟子的这一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所推崇。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来源和意义
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源于他对人性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中就包含了仁爱、正义、礼仪和智慧等美德。

这一观点与儒家思想的主张相契合,儒家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大同,而这一过程需要遵循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

三、观点的科学性分析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孟子的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和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

遗传因素决定了人的一些固有特质,而环境因素则可以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

孟子的观点可以被理解为人的天性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美德,而人的环境和教育
则可以促进这些美德的发挥和发展。

这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是相符的。

四、结论
孟子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虽然出自古代,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 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 ②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 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
③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 为宽大为怀的仁者、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 ,宽容大度,推己及人。
思考:
• 刚才我们提到,孟子强调“人性本善”, 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 在哪些方面呢?
“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 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 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 端说” 。
四端说 (正)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性善论)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 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 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结论: 仁义礼智——人之本性应存之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4: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 小到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 反省自己,如果是真诚无欺的,再没有 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尽力按恕道(即推 己及人;名词作状语)去做,求仁没有 比这更近的了。”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内涵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

[孟子仁义礼智]仁义礼智

[孟子仁义礼智]仁义礼智

[孟子(mèng zǐ)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仁义礼智篇一:三字经详解(xiánɡ jiě):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wǔ chánɡ)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是道德(dàodé)的根底(gēndǐ),是不能乱的纲纪,在具体事项上如何才能到达五常呢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天赋与人的天性,也是天德,是不能够紊乱的。

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之中无法抗拒的力量;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

五常之中以仁德为首,仁统四端,有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所以古人在很多时候只用一个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一篇里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说君子在吃一餐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离开五常之德,至于生活动乱困苦、人生挫折困顿的时候,更应该是如此。

那么,什么叫做仁呢通俗地说,仁慈、有爱心就是仁。

仁是体,慈是相,爱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

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

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

《论语》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

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事项空对空地谈仁,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

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根底的,喜欢才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

简化汉字的爱,干脆连心也掏去了,更赤裸裸了。

慈那么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在具体事项上如何才能到达仁呢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五条标准,就是恭宽信敏惠。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1.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

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2.孟子说:“至于说到人的(天生的)情性,那是可以认为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天性善良。

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性的过错。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

(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有人(同别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不能充分表现他的天性的缘故。

《诗经》上说:‘上天生养众民,有事物便有法则。

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是懂得道的啊!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3.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

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认识

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认识

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认识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于仁义礼智的认识极其深刻,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首先,孟子对于仁义的认识是非常重视的。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良知,应该发扬热爱他人、关心他人的精神,实践仁义的原则。

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怀、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孟子关于礼的理解也非常重要。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

孟子强调要尊重长辈、敬爱师长,要遵守社会规范和家庭规矩,通过遵循礼的原则来维系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另外,孟子对于智的认识也不可忽视。

他认为智慧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智慧,是指导行为和决策的能力。

孟子强调要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要明辨是非善恶,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只有拥有智慧,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综上所述,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认识是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

他的思想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以仁和义为准则,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同时要遵循礼的规范,尊重他人,保持社会和家庭的和谐。

同时,我们要发扬智慧,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
深入学习和领会孟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使我
们的行为更加合乎仁义礼智的要求,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摘要:
1.引言
2.孟子的观点:仁义礼智是我固有的
3.主观唯心主义的解释
4.科学性分析
5.结论
正文: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是孟子的著名观点。

这一观点意味着仁义礼智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品质,而非由外部环境灌输而来。

从主观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可以被解释为人类的主观精神是创造世界的源泉,物质世界是人类意识的产物。

但是,这一观点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本性是由基因和进化过程决定的。

基因决定了人类的生理特征,也影响了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一些行为和思维方式逐渐成为了人类的本能,这些本能包括了对于仁义礼智的追求。

因此,仁义礼智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品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受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但是,这些影响并不意味着仁义礼智是从外部环境灌输而来的。

相反,这些影响可以被看作是激发和培养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品质的过程。

人类在接触外部环境时,会根据自己的本性和需求做出选择,这些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自我实现的过程。

因此,孟子的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并不是纯粹的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而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意思是: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出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原文(节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译文:
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

’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

《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

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民众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优美的德行。

’”
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孟子》中的仁义之道

《孟子》中的仁义之道

《孟子》中的仁义之道钱逊先生作者 | 钱逊《孟子》七篇,是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内容丰富。

全书从孟子与诸侯谈治国之道、仁政思想的对话开始,然后逐步展开。

其中,有孟子与弟子谈古圣先贤功绩、三代兴亡经验的问答,也有孟子对于为臣、为士、为人之道的阐述和对不同学派思想的辩驳,最后归结于对人性善和心性修养的论述。

从具体到抽象,从政治、人生到哲学,《孟子》七篇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读《孟子》,不宜把它当作单纯的哲学或政治学说来读。

《孟子》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孟子》的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开门见山地提出:“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仁义,是贯穿于《孟子》的核心理念。

仁义表现于为人之道。

孟子说,士的追求,“仁义而已矣”。

他提出,仁是人的“安宅”,即精神家园;义是人生的正路。

他又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明确指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个人的物质生命不是最高的价值,精神生命高于物质生命。

为人之道就在于“居仁由义”,以仁为立身的根本,以义为行事的准绳。

只有做到坚持“居仁由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所有这一切,集中表现于其“养浩然之气”的思想。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时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孟子对于为人思想的集中的哲学概括。

“居仁由义”是为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对坚持“居仁由义”的独立人格的要求,也是“浩然之气”的具体表现;舍生取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人生价值观的说明。

“浩然之气”是所有这些作为的集中表现。

孟子见梁惠王1从“仁义”到“仁政”仁义表现于为政之道。

孟子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思想:他认为当时社会动荡混乱,根本原因在于“上下交征利”,解决的途径就在以仁义治国,实行王道仁政。

孟子认为,治国之道无非仁与不仁,王道、霸道两途。

把仁义推广到治国,就是仁政;以德行仁是王道,依仗暴力、不行仁义是霸道。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什么仁义礼智信的意思:“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英语翻译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courtesy, wisdom and trust构成及发展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

三、【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 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 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 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 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一、【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 皆有怵1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2誉於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 同情心、怜悯心,古代君王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 同情心、怜悯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以不忍伤害 别人之心,行为于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象在 手掌上玩东西一样了。所以说到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 心这个问题,比如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下井去,人们 都有恐惧害怕警惕的心理,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亲结 交,也不是要求取乡党朋友的称誉,更不是厌恶担心别人 指责自己见死不救的坏名声才产生怵惕恻隐之心的。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 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 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一点,当然 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9)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9)

在《悲惨世界》中,当身为市 长 的冉阿默默地扛起压在车夫身 上的马车的一瞬间;在面临失事危 险的飞机上,周恩来总理把救生 衣脱下穿在一个小女孩身上的那一 刻;当伟大诗人杜甫在自己的房子 为秋风所破,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千古佳句的时候, 无不生动地诠释着恻陷之心、悲天悯人思想。 试想,倘使生活的世界到处充斥着恃强凌弱 的惨象,恻隐之心被冷漠之心乃至冷酷之心 所取代,人的本性、人的尊严又从何谈起?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 为义。 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 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 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 中“义”的一面。
“孔融让梨”“让地三尺”的故事家喻户 晓。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 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己留在最后。 在食堂排队打饭,总有不少人蜂拥插队; 在公汽站台候车,虽然车上有足够的坐位,人 们却推搡着涌向车门;两辆车在狭窄的路上迎 面相逢,司机互不相让,结果造成交通堵 塞……太多的争抢场面,让我看到了人们辞让 之心的缺失。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品顺路7号的一栋 居民楼发生一起人伦惨剧,住在六楼的 一对婆媳疑发生激烈争吵后,从广东紫 金老家来到深圳帮助带孩子的婆婆廖某, 一气之下抱着仅11个月大的婴儿推开卧 室的窗户纵身跃下,一老一幼就此结束 了生命。邻居称,一名少妇从电梯冲到 门外后,没有先抱起坠楼的婴儿,而是 边哭边骂并狠狠地朝着倒在血泊中婆婆 的身躯猛踹了好几脚。
《聊斋志异》里面讲到一个叫宁采臣的人, 只身一人住在一个荒寺中,夜有一美丽女子突 然出现,先诱之以色,后诱之以金,且告“夜 无知者”。宁采臣正色道:“你不怕别人议论, 我还怕别人说闲话呢。偶然一失足,就会成为 一个道德沦丧的无耻之徒 !”当即将这名女子 呵退。其实,这名“女子”实以色、金诱人之 鬼。而正是宁采臣的羞恶之心,救了他自己一 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