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和苏教版《桂花雨》比较研究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分析比较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分析比较随着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相继投入使用,供各地学校选用,目前已经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新教材有五个版本,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各个版本的教材各具精彩和创意。
在河南省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教材是人教版(朱正威、赵占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江苏教版(汪忠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人教版之外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版本,在河南省有平顶山市、新乡市、周口市、信阳市等几个市使用。
本文试从两种版本教材知识内容体系的编排、具体知识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设计和在高考中的作用差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 教材知识内容体系的编排新课标的教材知识内容编写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生物学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框架来整理和概括生物科学事实,这样虽然容易被理解,但是科学事实本身和若干科学事实的简单堆砌毕竟还不等于科学。
因此新课标教材调整了编写思路,依据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思想,其核心是追求课程内容结构化,而生物学科的内容包括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隐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因此,生物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根据知识理论体系建构,也可以根据学科思想和方法建构,两者各有其合理性。
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各个模块都兼顾了知识理论体系和科学思想方法。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在教材编写体例方面和教材栏目设计方面各具特点。
1.1 教材编写体例的比较在章编排体例中,人教版在每章最后增加了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题,更好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苏教版在每章引言和题图后将各节题目以目录形式呈现,以利于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在节编排体例中,人教版在每节开始以问题探讨这一环节引入本节内容,使学生更快进入情景。
苏教版则是以学习目标的形式使学生明确本节重点。
1.2 教材栏目设计的比较高中生物教材设计时将内容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人教版和苏教版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栏目。
(1)人教版教材内容共分13个栏目,分别属于探究学习和反馈拓展两个板块。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与苏教版对比研究
前苏联教育经验时期,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1953年12月, 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 给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 学的报告》。1956年制订了《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和《文学教学 大纲(草案)》,编写了《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本》。 汉语按知识结构编写,科学性强; 文学按文学史编写,系统性强。 1955、1956、1958 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大规模的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和系统性的尝试,其经验和教训,至今仍值得研究和总结。分科型语 文教材的优点是三者各自的系统性较强,教学效果明显。存在的问题 是:三者怎样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三者怎样配合,较 难解决。
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0—1966)
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6、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6)
1950年出版了《小学语文课本》。1951年出版了《初级中学语文 课本》(宋云彬、朱文叔、蒋伯仁编)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周 祖谟、游国恩)各六册。这是我国第一套统编中学语文教材。
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 培养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提供和思考与练习,分为口 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导读系统:是语文教材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 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 提示、注释、插图。
你认为什么样的教材称之为好教材?
•知识是一种模仿;智慧则是一种创造。 知识是被动的接纳;智慧 是主动的渗透。知识是仅把书本和表象摄入底片的照相机;智慧 是洞悉穿刺事物本质和内核的透视仪。简要的说, 知识是死的, 可以传授和学到;智慧是活的,只能偷到和悟到。
语文教材的发展
古代语文教材 近代语文教材
建国以后的语文教材
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材 21世纪教材
课题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苏教版实验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分析比较研究_小学语文优秀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苏教版实验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分析比较研究_小学语文优秀课题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综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特别是网络世界的崛起,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互动变得异常迅速。
我们对今天小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着重培养在未来社会中敢于有所担当的现代化的人格,培养现代人应有的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一种能与世界对话的能力的真正有用人才。
由此,传统的课程教材体系受到巨大的冲击。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抢占教育的制高点,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而课程教材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这是本课题的时代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
可以说,一套教材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语文教学思想。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很不平衡。
为了更好地从实际出发。
适应各地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正朝着多样化发展,由过去的部编教材(人教版)一统天下发展为今天的一纲多本。
十几年来,各地编写了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教材。
最近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
”这是本课题的政策背景。
为了贯彻纲要精神,20xx年6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台了苏教版实验教材,并当年秋季在全省范围内开始试行。
每个学校在从人教版逐步过度到苏教版,为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新教材改革的理念,在此课题中,我校把“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实验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分析比较研究”作为研究领域,以求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教材调整后,教师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其要领,较好地接受运用。
实际操作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去选择、去整合。
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编选比较研究_于淼_第二章助读系统的比较_2
虽然人教版的注释看似少于苏教版,但内容涵盖却广与苏教版教材。有部分 字句,在人教版教材中得到了详细的解释,但在苏教中却难觅其踪。首先,在苏 教版中的第一个注释,解题,没有介绍滕王阁这一重要地点。这篇古文叫做《滕 王阁序》,因此,应简单介绍此阁。其次如:“千里逢迎”、“童子何知”、“时维九 月”、“层峦叠翠,上出重霄”、“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 体势。”、“钟鸣鼎食之家”、“云销雨霁”、“爽籁发而清风生”、“天高地迥”中的 迥、“所赖君子见机”中的“见机”、“达人知命”、“宁移白首之心”、“穷”、“处 涸辙以犹欢”中的“处涸辙”、“叨陪鲤对”中的“鲤对”等等。当然,这些注释, 只是简单从表面上看是人教版多于苏教版的,但多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这里面确 实有些注释是没有必要的,比如“时维九月”,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出 其意即是:正值九月;还有“云销雨霁”,相信从字面上也能推断出是雨停云散 的意思。诸如此类,时不必过多赘述。而在这当中,有一部分苏教缺少的注释, 却是非注不可,比如“童子无知”,童子在古文中出现,常常会让我们想起一个 形象,这是个小男孩的形象,头上有两个发髻,类似于书童,如没有特别的注释, 很难明白在这篇文章里,诗人所说的“童子”是对自己的谦称;再如“鹤汀凫渚, 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这其中有很多关键的字词,如:“汀”、
《桂花雨》教材分析
那共一场桂花雨中的别样情怀之阳早格格创做《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柔好集文.文章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回忆做家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文风朴素而恬好,浑新而俗致.文章谈话朴真,通篇体现一个“真”字:背读者真正在再现了做家童年的好好死计,热诚天袒露了做家歉富的内心天下,达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验.可谓花香、人乐、语蕴、情真.人教版战苏教版课本皆编选了那篇文章.但是笔者细读之下创制,二个版本的编者正在对于本文的采用上表示出了较大好别,使二个文本浮现出“战而分歧”的局里.一、“城情”、“童乐”各有所沉人教版课本偏偏沉表示“浓浓故城情”,童乐蕴其中.文本更多天死存了本文的结构,让咱们能更齐的瞅到本文做家止文的思路.文本浓浓的故城情溢于字里止间,仅“故城”一词汇正在文中便出现三次.“中春节前后,正是故城桂花衰启的季节.”那是文本第一节的真量,“中春节”是团圆的节日,是思城的节日,“举头视明月,矮头思故城”,此时自然念起“故城”.文章以中春节前后故城的桂花衰启启篇,那浓浓的城情,如那浓浓的桂花香气一般徐徐天弥漫启去,将读者感化其间.中春节富含的人文情愫战着桂花集收的下俗芬芳的香气,为齐文挨下了浓重、唯好的情感基调.苏教版课本偏偏沉表示“悠悠童年乐”,城情蕴其中.编者正在编选时浓化了有闭故城战齐家搬到杭州的情节,正在对于童年快乐死计的回忆中透暴露对于家城的吊唁.“小时间,尔最喜欢桂花”那是文章的第一句,以写“喜欢桂花”启篇,一个“喜欢”曲奔中心,启篇明旨,为写童年之乐定下基调.文章交下去着沉写了“摇花之乐”.文本如许编选缩小了头绪,超过了中心,使文章结构更简朴,脉络更浑晰,文气更通畅,更切合中年级教死阅读.二、邻里之情微风俗之事各有所沉人教版课本为表示“城情”的中心,编选了母亲为多支桂花支给邻居而担心去台风的情节.文章的第三节那样写到故城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启,母亲便启初担心了:“可别去台风啊!”母亲每天皆要正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消不去台风,尔便不妨支几大箩,支一箩给胡家老爷爷,支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二家糕饼干得多.故城的海,故城的人,文中母亲念叨着的是多支“几大箩,支一箩给胡家老爷爷,支一箩给毛家老婆婆……”如许擅良的母亲,如许朴素的希视,如许感人的情景,如许易记的城情.暂居城市的人们,还能体验到那真挚、朴素的邻里亲情吗?那份感情是令咱们羡慕的,背往的,冲动的.所以才有后文中母亲道“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城院子里的桂花.”果然是家城院子里的桂花更香些吗?恐怕不尽然,母亲那样认为,那样道是果为那里不是“故城”,不“胡家老爷爷战毛家老婆”,它的香气里不挂念,不“城情”啊!苏教版课本为了加强“童乐”中心,编选了女母亲燃香吟诗的场景:母亲洗洁单脚,撮一面桂花搁正在火晶盘中,女亲面上檀香,炉烟袅袅,二种香混战正在所有.于是女亲诗兴收了,立即心占一绝:“细细香风浓浓烟,竞支桂子庆歉年.女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绮丽进梦苦.”金黄的桂花衰正在晶莹剔透的火晶盘里,随着袅袅的青烟,檀香燃起去了,它的香气战桂花的香气混同正在所有正在屋中弥漫启去.正在那浓俗的浑香中女亲的诗句悠然传顺耳畔……浓重的花香使人陶醒,悠悠的檀香使人超脱,一家人支桂花时的“快乐”跃然纸上.正在女亲仄铺直道的诗句中,文本创制出浑俗、安谧、祥战、幸运的意境,怎一个“乐”字了得.三、分歧年级,教教目标分歧人教版课本将《桂花雨》编选正在五年级上册,而苏教版课本则将其编选正在四年级上册.依照《语文课程尺度》的央供,五年级动做第三教段的起初年级,正在阅读教教中央供教死“正在阅读中揣测文章的表白程序,体验做家的思维感情”.人教版课本正在编选《桂花雨》时基础死存了文章的止文框架,让教死正在阵阵花香中体验做家那易舍城情的共时,教习做家正在文章的起启转合中表情达意的要领.苏教版课本将《桂花雨》编选正在四年级上册.动做第二教段《语文课程尺度》央供教死“能收端掌控文章的主要真量,体验文章表白的思维感情”并“收端体验做品中死动的局里战柔好的谈话”.苏教版课本正在编选是超过中心,缩小头绪,表示童年之乐,也便更切合中年级教死的认知火仄.鲁迅先死道,一部《白楼梦》,经教家瞅睹《易》,讲教家瞅睹淫,好人瞅睹缱绻,革新家瞅睹排谦,流止家瞅睹宫闱秘事.共样的文本,编选者分歧,编选正在分歧的年级,竟不妨浮现出如许分歧的情形.咱们西席正在深进解读文本后,也应根据教段的分歧,教教目目标各同,干迥同的教教安排.(待绝)《桂花雨》是一篇表白思城之情的集文,浓烈的情感隐躲于朴真的笔墨里前,游弋于浓浓的道道之中.教教那课,西席的任务便是戴着教死所有把文章由浅进深天读进去,沐浴着芬芳的“桂花雨”,走近做家的内心天下,体验做家拜托正在桂花雨中的思城之情.怎么样举止读法的迁移,举止一戴一、一戴多式的研读,让“中心阅读”更具备效性?皆去刊登一下下睹吧!。
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板块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板块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高中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其中的阅读板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阅读板块的设计和策略上可能存在差异,探究不同版本的阅读教材存在的异同点有助于发现教材中存在的优缺点,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将比较分析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阅读板块的设计和策略,进一步了解两个版本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对语文教材的研发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板块:1. 阅读内容:以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非文学类等阅读材料为对象,比较两个版本在阅读内容方面的差异及各自的优势。
2. 阅读策略:以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活动、学习方式等为对象,比较两个版本在阅读策略方面的差异及各自的优势。
3. 教学实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两个版本阅读板块的认知和评价,提取出两个版本在实际教学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比较分析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板块。
三、论文结构安排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
第二部分: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板块的概况。
介绍两个版本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板块,包括阅读内容、阅读策略等方面。
第三部分: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内容的比较研究。
从文学类、非文学类等方面比较两个版本的阅读内容特点。
第四部分: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策略的比较研究。
从阅读活动、学习方式等方面比较两个版本的阅读策略。
第五部分: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板块的教学实践比较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得到教师和学生对两个版本阅读板块认知和评价,分析两个版本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对比研究
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对比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对比展开了深入研究,先对比了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编写体系,然后又阐述了其异同之处,并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创新和改进之处,如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兴趣和探究、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兴趣和探究、内容不但文字兼美,还要贴近生活实际、增加程序性知识的分量,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通过以上措施,使得学生的自身语文核心素养获得提高。
关键词: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对比引言:在教育的改革中,必须要改革的就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教材,这也是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此改革下,有利于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
对于教材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将其教育的理念体现出来,而且这也是对学校教育内容的规定。
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对学生的素养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教育的改革下,要给予高度重视课程改革。
由此以来,才能够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得到改变,将其大批的优秀人才培养出来。
1.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对比(一)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编写体系的对比对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进行分析,我们主要从低中高三个年级进行阐述,首先低年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将其重点为识字和写字,以语文阅读和交际为辅。
从一年级教科书角度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分别为汉语拼音、识字和课文,而且在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语文园地。
此侧教科书的衔接性特别的好,然后,中年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主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渗透相应的写作,其重点为综合学习能力。
而且也将其略读课文加入其中,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最后,高年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
在以往的中年级单元编排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将其导语、课文和习作以及拓展为此专题的主要部分。
而且其中也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交流平台栏目等等。
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进行分析,我们主要从低中高三个年级进行阐述,首先,在低年级教科书的每册中,将其相应的练习设置了其中,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拼音和汉子。
《桂花雨》教材分析
那同一场桂花雨中的别样情怀《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优美散文。
文章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回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文风朴素而恬美,清新而雅致。
文章语言质朴,通篇体现一个“真”字:向读者真实再现了作者童年的美好生活,真诚地袒露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
可谓花香、人乐、语蕴、情真。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编选了这篇文章。
但笔者细读之下发现,两个版本的编者在对原文的选择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使两个文本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气象。
一、“乡情”、“童乐”各有所重人教版教材侧重表现“浓浓故乡情”,童乐蕴其中。
文本更多地保留了原文的结构,让我们能更全的看到原文作者行文的思路。
文本浓浓的故乡情溢于字里行间,仅“故乡”一词在文中就出现三次。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这是文本第一节的内容,“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是思乡的节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自然想起“故乡”。
文章以中秋节前后故乡的桂花盛开开篇,那浓浓的乡情,如那浓浓的桂花香气一样渐渐地弥漫开来,将读者浸染其间。
中秋节富含的人文情愫和着桂花散发的高雅芬芳的香气,为全文打下了浓郁、唯美的情感基调。
苏教版教材偏重表现“悠悠童年乐”,乡情蕴其中。
编者在编选时淡化了有关故乡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节,在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中透露出对家乡的怀念。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是文章的第一句,以写“喜欢桂花”开篇,一个“喜欢”直奔主题,开篇明旨,为写童年之乐定下基调。
文章接下来着重写了“摇花之乐”。
文本如此编选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主题,使文章结构更简单,脉络更清晰,文气更通畅,更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
二、邻里之情和风雅之事各有所重人教版教材为表现“乡情”的主题,编选了母亲为多收桂花送给邻居而担心来台风的情节。
文章的第三节这样写到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比较
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比较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苏教版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都被广泛使用,它们在编写理念、内容选材、编排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编写理念来看,苏教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材的编写中,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人教版教材则更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确保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同时,人教版也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精选经典文学作品和优秀范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内容选材方面,苏教版教材的选文更具时代性和地域性,往往会选取一些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江苏地区特色的文章,让学生能够贴近生活,感受身边的语文。
比如,会有描写江苏风土人情的散文、讲述当代江苏人物故事的记叙文等。
人教版教材的选文则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和优秀范文。
从古代诗词到现代散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文学,丰富多样的选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视野和丰富的文化滋养。
编排结构上,苏教版教材通常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将相关内容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学习目标,通过多篇文章的相互印证和补充,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人教版教材则更多地按照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梯度来编排,从字词、句子、段落、篇章逐步递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在课后练习的设置上,苏教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练习题形式多样,包括探究性问题、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等。
例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开展社会调查等。
人教版的课后练习则更侧重于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多为字词积累、阅读理解、写作训练等常规题型,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选文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选文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文言文的选文与教材的整体设计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教版和苏教版是两种比较常用的教材,两种教材的文言文选文也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本研究选取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的文言文选文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其文言文课程的差异性和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一定关联性。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的文言文选文,探究两种教材的文言文课程的差异性和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一定关联性。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选文分析。
2.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选文分析。
3. 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选文的比较分析。
4. 基于比较分析结果,探究两种教材的文言文课程的差异性和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一定关联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总结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选文的共性和差异,探究两种教材的文言文课程的差异性和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一定关联性。
2. 实证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收集和分析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反馈,探究两种教材的文言文课程的差异性和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一定关联性。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选文的差异性和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一定关联性,有助于了解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对文言文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五、预期成果在完成本研究后,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总结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文言文选文的共性和差异。
2. 探究两种教材的文言文课程的差异性和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一定关联性。
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
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摘要: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文化对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都力求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两个版本的教材在体现外国文化、阶层文化、年龄文化和特殊群体文化方面各有所长,但在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女性文化、当代农村文化、城市文化方面都表现得不够。
通过比较这两套教材选文的多元文化类型的共性与个性,对今后的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比较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态势。
从世界教育改革来看,文化多元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各国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
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教育,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而课程又主要由教材来体现。
在教材中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对不同版本教材的选文的多元文化类型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今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本文选取以下两套小学语文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至6年级),共12册;二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称“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至6年级),共12册。
多元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具有不同的类型。
这里主要是参考班克斯的多元文化分类法,再根据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将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多元文化的类型划分为一般文化、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文化、地域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和特殊群体文化七种。
一般文化是指人类共享的文化,即不分种族、年龄、性别、地域的普遍性的文化,包括生态文化、科普文化、景物文化、思维方式文化、一些不带民族色彩和意识形态的情感文化等;民族文化分为外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华夏民族文化;阶层文化分为精英阶层文化和普通阶层文化;性别文化分为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年龄文化分为成人文化和同辈文化;地域文化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特殊群体文化是指非“常态”人的群体文化,这一群体与一般群体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他们要么智力超群,聪明过人,要么在某一方面有缺陷,属于弱势群体。
《桂花雨》教材解读
花雨缤纷入梦甜——琦君《桂花雨》教学解读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与原文相比,两个版本都有删改。
虽然经过删改后的文本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但我们还是能够闻到琦君文字中那股浓郁的桂花香味。
对琦君来说,那是故乡的味道;对读者来说,那是文字的气息。
这篇文章像琦君的大部分回忆性散文一样,文字是香甜而温馨的。
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怀恋,都散落在那阵阵的桂花雨中。
文章以“桂花雨”为题,首先在读者眼前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图景,就像一个香甜的梦境,把读者吸引到这个梦境中。
文本首先提出桂花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小时候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唯独对桂花是个例外。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具有转折关系的句群,以人教版为例: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作者从开花时和不开花时桂花的两种状态来说明桂花树的样子笨拙,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也不与繁花争艳,接着才道出自己对桂花情有独钟的原因——是由于桂花的香气实在太迷人了。
在《桂花雨》原文中,琦君喜爱桂花的理由更加率真: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1]宁可被人看作俗气,也要吃桂花,可见桂花的香气是多么迷人。
在琦君的文字中,把摇下来的桂花用来做糕饼、泡茶,做桂花卤和桂花栗子羹,无不与“吃花”有关。
于是,为了能“吃”到这香甜的桂花,自然就有了童年时记忆深刻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围绕“摇花乐”,作者写了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记忆。
母亲在台风季节的担心,桂花盛开时小村人家“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些记忆都充满了温馨。
“浸”字本与液体有关,取“浸泡”、“让液体渗入”之意,但在这里作者却说“浸在桂花香里”。
按照一般的说法,这个句子本来可以这样说: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飘满了桂花的香气。
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比较
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得比较摘要《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与《语文课程标准》得实行,对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新得要求。
对比苏教版与人教版两个版本教材得共性与不同,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关键词教学改革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得颁布,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得理念,对语文教学得目标提出了新得要求;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得变化。
基于这一变化,许多新课本不断涌现,其中引人注目得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与苏教版语文教材。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与苏教版语文教材得共性1、它们都着力体现多元文化理念。
人教版语文教材与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都包括了民族文化、一般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地域文化、阶层文化等多种文化。
从总体上瞧,既包括了中华民族得传统文化,也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与国外得民族文化;既包括精英阶层得文化,又包括普通阶层得文化;既含有城市文化,又含有乡村文化等。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得文化。
文化得内容非常丰富。
2、它们都引进了少数民族得文化。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得文化。
如何实现各民族间得理解、尊重与与睦相处始终就是我们面临得重大问题。
作为中国得启蒙教材,有必要介绍各个民族得文化。
这两个版本得教材对少数民族得文化都有所反映,人教版教材中得《藏戏》《雅鲁藏布大峡谷》《文成公主进藏》等描绘出了藏族得风俗礼节、风景以及藏族与汉族之间友好得情谊;《与田得维吾尔》《七月得天山》等描述了维吾尔族得风光与日常生活。
但就是,这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得文章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仅占课文总量得2、5%;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也只占了课文总量得3、1%。
3、在这两个版本得教材中有关男性得文化占据了绝对得主导地位,但关于女性文化得比例则相对较少。
在这两个版本得教材中,不管就是从儿童类作品瞧,还就是从成人类作品瞧,有关男性文化得课文都居多数。
这些男性人物都表现出了坚强、勇敢与探究得性格特色,从而具有了较高得认同感。
女性人物却仅仅被赋予弱小、温柔与贤淑得性格特征,除了苏教版教材中得花木兰、海伦·凯勒、桑兰以及人教版教材中得居里夫人以“强者”得身份出现以外,其她女性都就是以弱小得形象出现得。
初中语文人教版与苏教版古诗词
初中语文人教版与苏教版古诗词摘要:一、引言二、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词简介1.内容概述2.特点分析三、初中语文苏教版古诗词简介1.内容概述2.特点分析四、人教版与苏教版古诗词的异同1.题材差异2.风格差异3.教育理念的体现五、如何选择适合的古诗词教材1.学生年龄特点2.教育目标3.教师教学需求六、结论正文: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选择哪个版本的教材更适合我们的学生?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接下来,我们将对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古诗词教材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教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教版古诗词教材。
人教版古诗词教材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我国古典诗词的精华。
教材中的诗词既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有不为人知的佳作。
人教版古诗词教材的特点在于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展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丰富的练习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品味诗词。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苏教版古诗词教材。
苏教版古诗词教材同样具有较高的品质,其内容编排注重诗史的脉络,以及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苏教版古诗词教材的特点在于强调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通过设置多样的练习题和活动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教版和苏教版古诗词教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题材、风格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首先,在题材方面,人教版教材更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苏教版教材则更强调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其次,在风格方面,人教版教材严谨认真,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苏教版教材则更具创新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在教育理念方面,人教版教材强调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而苏教版教材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的古诗词教材呢?首先,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和苏教版《桂花雨》比较研究
【摘要】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入选了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桂花雨》,但呈现方式却不一样,笔者从单元的角度、插图的选配、文本的删选三个角度来比较两个版本的《桂花雨》。
最后给出教学建议,并感知琦君散文的特色,体悟琦君散文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桂花雨》;比较研究;琦君散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这篇文章和琦君的大部分回忆性散文一样,文字平易,香甜而温馨。
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入选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但呈现的方式却不一样。
一、单元的不同
人教版和苏教版虽然都入选了《桂花雨》,却将其放在了不同的年级段和不同的单元。
《桂花雨》入选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同单元的文章都是写景的散文,单元主题是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
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该单元的课文都蕴含着美育因素。
所以,删去了原文关于故乡和杭州的描写,只在课文最后两段写到:“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愁。
《桂花雨》入选在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单元专题是月是故乡明。
所以人教版保留了对故乡的描写和中学到杭州的语句,更有利于单
元专题的诠释。
二、插图的不同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插图都用了“摇桂花”。
人教版的插图是小女孩和妈妈,背景是农家的屋舍和家禽。
女孩和妈妈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抱着桂花树摇呀摇呀。
图片很形象,能让学生体会琦君童年摇花之乐。
苏教版的插图是小女孩和父亲,同样是农家的装扮,仿佛也闻到了那淡淡的桂花香。
除了“摇花乐”的插图,人教版还有一个男孩模样的孩童在拾桂花,虽然很有童趣,但似乎与文章主题不符。
苏教版则是用半透明的图片,整页整页的“下”着“桂花雨”,桂花的花瓣在书页中纷纷扬扬,书本似乎浸在桂花的香味中,很有情境性。
三、文本的删改
(一)母心和童心的诠释。
虽然对原文的删改不同,但都抓住了“摇花乐”,抓住了作者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深情怀恋,抓住了琦君散文母心和童心的主题。
琦君曾说过:“我就只会写自己:自己的童年与故乡、自己的亲人师友、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在这动荡的大时代里如何挣扎奋勉。
尽管在写自己,却仍觉得在写和我同时成长、同时受苦受难、同时努力奋斗的所有的朋友们。
因此我也就没有放弃这支写自己的笔。
”所以儿童读起琦君的文字会很亲切,很好懂。
人教版这样描写母亲: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的季节。
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
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了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苏教版这样描写母亲: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盆中。
虽然只是短短几句却勾勒出具有传统美德、慈悲善良、勤劳朴实的母亲。
童心的诠释,两个版本都描写了摇桂花的场面,读者仿佛看见了大人们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地摇着桂花树,看见了那一阵阵金色的桂花雨纷纷飘落,也仿佛听见了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二)佛心的删改。
琦君散文另一大特点就是佛心。
由于琦君的父母亲和启蒙老师都是佛教徒,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琦君自能深得个中三味。
原文这样写道: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
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可能考虑到佛堂供奉的场景与儿童不合,两个版本都对其进行了删改。
琦君曾述说自己对佛心的体悟:“我并不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深奥佛理,但觉一颗无争、无怨、无尤的心,就是佛心啊。
”琦君的“佛心”更多的是乐善、行善。
我觉得课文完全没有必要避免这个场景,佛文化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契机。
四、教学建议
虽然这篇课文在两个版本中的年级不同、文本不同、专题不同,但教师要具有文本解读的能力,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领略琦君文字平易而有诗意的特征,感受琦君文字中浓浓的思乡情愁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重点画面设置情境,抓住“摇花乐”这一场景,通过多种形式,如朗诵、表演等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情感,进入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儿时的琦君。
抓住关键字词和句子。
如:“浸”——感受桂花之香;“缠”——摇桂花给琦君的童年带来了多大的欢乐;“赶紧叫人提前摇桂花”——理解母亲的形象,品读母亲摇桂花和作者摇桂花的两种心理状态。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理解作者借母亲之口表达思乡之情。
琦君说:“一直只以一颗单纯的心,从事写作,从来没有试着去探讨生命的价值,文学的使命。
也不去烦心迎合什么潮流,或刻意为自己建立起什么风格。
我只是诚诚恳恳地、兢兢业业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样的文字更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思考。
琦君正是这样始终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去写作,无物质之累、也无精神之累,所以《桂花雨》才能折射出如孩童般纯美的心田,体现她审美人生的心态和情趣。
五、文本延伸——体悟琦君散文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中,而应该多多了解文本背后的作者。
教师只有多阅读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
琦君散文所呈现的主题与内涵,都与琦君的成长经历、生活体悟、创作理念息息
相关,所以琦君散文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琦君散文情感丰富。
琦君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琦君真挚的情感流露在她的行为、她的思想、她的文章上,也就是这样真诚的琦君才能让我们读她的文章跟着哭、跟着笑。
孩子的心是善良的,是易感的,读琦君散文能很容易感受到那一份真诚而受其感动。
琦君的散文浅显易懂。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中,而应该通过一篇课文,让孩子热爱上这样的文字,让孩子课后去更多地阅读。
(责任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