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讲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从17世纪以来,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一直是哲学史上最受欢迎的。
他的法哲学批判的理论经常被认为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生活在18世纪,黑格尔是印象主义和物理学的开拓者。
他深入探索了社会理论、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发掘出其影响历史的理论,并发展出相应的哲学理论,从而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是他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在他认为,法律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由的自然秩序,可以通过人的自我理解,从而考虑到人的精神力量,实现精神上的实践。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的主要思想是,人的行为应该受到道德准则的制约,而不是受制于法律。
他认为,法律是一种灵活的“自由”,可以被人们自由改变。
他把这种灵活的自由称之为“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自身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而这种合理性是依据道德准则来判断的。
因此,他认为,法律不仅仅是限制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人们自身有效地实施道德准则和责任的一种方式,可以实现道德准则。
另外,黑格尔认为,法律也应该受到权威的影响,即由权威机关负责制定法律,并且法律应该根据道德准则来制定和实施。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的理论在当今的法律体系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现代的法律体系将人的自由作为主导思想,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和道德准则来行为,即“自我批判”。
另外,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也会特别关注道德准则,考虑到法律本身的道德效果。
因此,从当今的角度来看,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的理论仍然具有其重要意义。
当今,借鉴黑格尔的法律批判理论,社会已经开始探索更多的道德准则,以保护社会的自由和人的权利。
例如,在社会组织中,组织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理解和道德准则作出决定,以此来促进社会组织和个人间的正义和合理。
此外,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变化,不仅仅是受到道德准则的制约,而且也关心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例如,在继承法和劳动法等领域,实行更健全的政策制度,以更好的保护社会的权利和利益。
总之,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着眼于人的自由,并强调了道德的价值。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世纪是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哲学家们开始
系统性思考和分析的时代。
黑格尔是18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
之
一,他的法哲学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是黑格尔
自己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主义作品之
一。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主要是以批判理性的方法来考察哲学的根源,并试图从理性的角度来解释它们。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主要探讨的是对理性的批判,以及人类对知识的追求。
黑格尔认为,理性在人类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和局限性。
他认为,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感官和思维的限制,因此,理性的批判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人们不能只借助理性来解释一切现象。
黑格尔认为,人类对知识的追求,需要借助理性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他认为,理性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绝对的真理。
只有理性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示人们可能存在的真理。
总之,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以其对理性的批判和对知识追求的观点,对后来哲学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
仅丰富了18世纪哲学的思想内容,而且也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宇宙的本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有个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说明今天的卑鄙行为是合法的,有个学派把农奴反抗鞭子—— 只要鞭子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的鞭子—— 的每一声呐喊都宣布为叛乱;正像以色列上帝对他的奴仆摩西一样,历史对这一学派也只是显示了自己的后背[aposteriori①(见《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33章第23节。—— 编者注)],因此,这个历史法学派本身如果不是德国历史的杜撰,那就是它杜撰了德国历史。这个夏洛克,却是奴才夏洛克,他发誓要凭他所持的借据,即历史的借据、基督教日耳曼的借据来索取从人民胸口割下的每一磅肉。
这是指描述各个社会领域相互施加的无形压力,描述普遍无所事事的沉闷情绪,描述既表现为自大又表现为自卑的狭隘性,而且要在政府制度的范围内加以描述,政府制度是靠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的,它本身无非是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
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呵!社会无止境地继续分成各色人等,这些心胸狭窄、心地不良、粗鲁平庸之辈处于互相对立的状态,这些人正因为相互采取暧昧的猜疑的态度而被自己的统治者一律——虽然形式有所不同——视为特予恩准的存在物。甚至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而另一方面,是那些统治者本人,他们的身价与他们的人数则成反比!
甚至对现代各国来说,这种反对德国现状的狭隘内容的斗争,也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德国现状是旧制度[ancienrégime]的公开的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对当代德国政治状况作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作斗争,而且对过去的回忆依然困扰着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自己的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又作为德国的幽灵在演自己的喜剧,那是很有教益的。当旧制度还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自由反而是个人突然产生的想法的时候,简言之,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而不是个人的错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的一部著作,是他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作品。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批评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认为其内容晦涩难懂,因此很难对全社会产生实际影响。
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过于抽象,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缺乏关注,脱离了实际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们对于法律的真实本质和运作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感受和认识,而黑格尔式的抽象思辨对于深入了解法律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不具备太多的帮助。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将法律抽象化,割裂了法律和社会的实际联系。
他强调法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产物。
法律的兴起和存在是为了维护特定阶级的统治利益,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中,法律的内容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马克思还指出,由于政治权力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法律本质上是保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利益的工具。
它在实践中往往更多地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而非人民的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张要解放法律,就要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建立无阶级社会,消除经济剥削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总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强调了法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并主张通过解放法律来达到社会的真正公正与平等。
这部著作标志着马
克思开始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并奠定了后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完整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祇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世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讲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一、教学要求这部著作是对G.W.F.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
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
二、主要内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
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
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主观的实践是必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动性思维能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要用哲学改变世界,必须把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考量------“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2.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 马克思认为,一切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就是国家摆脱一切 宗教的解放.政治解放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政治解放不是 解放的全部,犹太人依靠政治解放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只有走向人类解放,才能获得人的全面解放.
两种错误的派别
▪ 实践派,即实践的政治党派,他们否认哲学和 理论,企图通过直接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变现 实关系.他们不懂得只有哲学和理论运用到 现实中,才能消灭头脑中陈腐的观念和旧哲 学.
▪ 理论派则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 这个世界的批判斗争,只在哲学理论中的变 革就足以改变世界,他们看不到现存的哲学 就属于这个世界,是随这个世界而产生的哲 学.所以他们错误地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 中在哲学思想里
▪ ——马恩全集第一卷,第121、120页.
疑难解析
▪ 1.市民社会:
▪ 1市民社会描绘成一个利己主义的、利欲熏心的、尔虞我 诈的、犹太商人的世界,
▪ 2市民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实现相互补充,形成普遍依赖 的需要的体系,是商业社会普遍存在而又必不可少的交换 体系.
马克思的问题是:
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有原则高度的āla hauteur des principes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 各国的正式水平,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 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马克思的肯定回答: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 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 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 事物的根本.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节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第18段:德国的旧制度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
”人类要“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
德国的旧制度也应该愉快的痛自己的过去诀别,抛弃旧制度。
第19段:德国的制度(保护关税、贸易限制制度、国民经济学)是历史正在淘汰的东西,是英国与法国已经淘汰掉的旧制度。
因此,德国的历史“就像一个不谙操练的新兵一样,到现在为止还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补习操练陈旧的历史。
”第20段:德国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德国的哲学(政治)发展水平。
但是德国人的实际解放程度并不会因为德国的文化发展而提高。
“希腊哲学家中间有个一个是西徐亚人,但西徐亚人并没有因此而向希腊文化迈进一步。
”第21段:“德国人幸而不是西徐亚人。
”第22段:德国“是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
强调德国的哲学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德国的实际发展水平。
但是,德国的哲学也是我们批判的对象,我们要同德国“制度的哲学反映批判地分裂。
”第23段:①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这种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自己的现存制度,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延续(即德国哲学)。
这句话表明,德国哲学的水平是世界领先的,但德国的现实制度是落后的。
我们不仅要批判德国的现实制度,也要批判德国的哲学;②德国哲学中倡导的要实现的制度,也不能“局限于他们观念上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实现”,因为德国“临近各国”都“经历过了”,我们的目的和行动不能满足于仅仅实现这些制度。
而要超越这些“观念制度的直接实现”;③德国的实践政治派要求否定哲学(消灭哲学),这一要求从动机上来讲是值得肯定的。
但实践政治派有三点错误:第一,它只是提出了这个要求(消灭哲学),而没有认真实现它,也不可能实现它;第二,对哲学的否定的方式的错误,“该派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过头去对哲学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教学内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祇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世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第二讲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批驳鲍威尔把犹太人解放归结为宗 教解放以及把政治解放同人类解放混淆起来 的错误,马克思发挥了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 之间分裂决定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之间分离 的观点,首次论述了犹太人解放、政治解放 和人类解放的关系。
五、《〈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一)本文的背景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 年底,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该 论文在形式上标明为一部著作的导言,但在内 容上是完整的、可以独立成篇的。《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又称《1843年手稿》(《克罗兹那 赫笔记》(形成关于历史、哲学和政治的9本笔 记摘录)中的一部分),写于1843年夏,未完成, 包括39张手稿,这部手稿直到1927年才由苏共 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第一次用原文发表。
二、《集权问题》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提炼问题” 和“如何培养问题意识”这么个主题。“一 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 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 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 “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 题”。
三、《〈科隆日报〉179号社论》
(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 (二)强调哲学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 作用(哲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哲学化) (三)“苦恼的疑问”与对黑格尔哲学信仰 的第一次倒戈
2、“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 自我意识和具体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说:“哲学已经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注视着外 部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说与世界 的阴谋发生了瓜葛,从透明的阿门塞斯王国走出来,投 入那尘世的茜林丝的怀抱”,哲学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 它应“给现象打上它的烙印”。“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 是哲学的世界化”。 马克思这时还提出了重要的实践概念,但他对“实 践”的理解还带着浓厚的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色彩,即 认为“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他仅仅把实践理解 为从事理论批判的活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 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 继续。
• 要批判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对这种哲学的 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 判,也是对到目前为止德国政治和法意识的整个 形式的最彻底的批判。这种批判要解决的一个问 题是在德国能否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能。
• 与费尔巴哈的比较:
• A.费尔巴哈只看到了人们的宗教异化,思想异化, 看不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即在市民社会和政治 中的异化。
• 马克思既看到了前者,又看到了后者。
• B.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般人的产物,人们信仰 宗教产生异化,马克思认为宗教乃是异化了的、 失掉自身的人的产物,人们由于异化才信仰宗教。
• 马克思:
• 德国专制制度是中世纪野蛮制度的延续,它虽然 也应成为革命的对象,却不具有当代革命的典型 性。只有立足于完备的现代国家,才能提出人类 解放的任务。
• 马克思: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不同,它与宗教并 不矛盾。
• 鲍威尔:从政治解放和宗教对立出发,认为国家 权威和信仰是对立的。
• 马克思:认为国家和宗教都是虚幻的普遍性。
• 鲍威尔:
• 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认为社会压迫的根 源在于宗教,在德国为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而斗 争的信教的犹太人,也即犹太教的信徒。德国犹 太人争取政治解放斗争的逻辑要求他们首先放弃 犹太教并成为无神论者。认为犹太人不放弃自己 的宗教,就无权要求政治解放。
• 马克思:
• 政治解放和宗教解放不是一回事,政治解放不要 求宗教解放为前提,它也达不到消灭宗教的结果。 不能简单地把犹太人的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犹 太人问题固然有时表现为神学问题,实际上是个 世俗问题。
• 人类解放: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品读经典《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
品读经典《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来自青年随想00:0018:11试问:德国能不能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即使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德国的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
正像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
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
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但是,新教即使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
现在问题已经不再是世俗人同世俗人以外的僧侣进行斗争,而是同他自己内心的僧侣进行斗争,同他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
如果说新教把德国世俗人转变为僧侣,就是解放了世俗教皇即王公,以及他们的同伙即特权者和庸人,那么哲学把受僧侣精神影响的德国人转变为人,就是解放人民。
但是,正像解放不应停留于王公的解放,财产的收归俗用也不应停留于剥夺教会财产,而这种剥夺是由伪善的普鲁士最先实行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教学文案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祇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世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
一、教学要求
这部著作是对G.W.F.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
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
二、主要内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
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
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主观的实践是必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动性思维能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要用哲学改变世界,必须把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考量------“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总之,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为他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不停的编造新词汇解释世界,与其妥协,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打转,也就是说,只是要改变关于世界的观念,而无法改变世界本身。
在从思想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生活方
面------即在现实中实现哲学继而消灭哲学方面,大多数哲学家都没有触及,这使得哲学的作用多数时候只停留在思维上,而没有切入实际,从而不具有物质力量。
但是在历史进程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这一点在马克思看来是关键的。
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却在涉及人时陷入了唯心主义,将人周围的世界抽象化了,抽离了,苦难变成了非普遍现象,变成了少数人的例外,而与社会现实无关,所以费尔巴哈等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或是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为现实”,总之他们忽略了有主观的实践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马克思在剖析德国现状时痛心地说道,“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
”可以说,马克思激烈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观点的缺陷正是当前德国最致命的缺陷,因为“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而这些彻底需要的产生,看来既没有任何前提,也没有必要的基础”(毫无疑问,要产生“彻底需要”,必须使人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
这个缺陷导致“(法国和英国)那里,正在解决问题;(德国)这里,矛盾才被提出”,“德国并不是和现代各国同一个时候登上解放的阶梯,甚至它在理论上已经超越的阶梯,它在实践上还没有达到”,“(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
也就是说,德国的实践和精神不仅相互脱离,而且实践水平大大低于英法等国家。
德国罗在了后面。
当然马克思并不会认为是某些哲学家们导致了德国的此种畸形的意识形态,但他认为他们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德意志的意识形态。
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大声疾呼:“应该像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德国人的解放就使人的解放…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
同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费尔巴哈》中,都用了不少篇幅来彻底批判宗教。
因为他认为,既然宗教是这个现实的,不合理的,“颠倒了的”世界的产物,是为其服务的有感情的制度,是其“总的理论”,那么对宗
教的批判的预期的目标便是批判那个“颠倒了的世界”本身,是批判使宗教产生的社会矛盾本身。
虽然说在“人创造了宗教”这一基本点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是一致的,但马克思显然认为这不足以使费尔巴哈的观点免于被批判。
因为尽管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为人的本质,但他把人的本质抽象孤立地看待,他被遮蔽,从而不可能看到最根本的现实性的问题------宗教的产生是由于历史进程,宗教里所表现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苦难的抗议以及寻求慰藉,宗教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实的普遍的社会矛盾,而不是因为个别人的偶然,而且,宗教这种作为“颠倒了的”世界的总理论的意识,也绝对不是单个的人所能产生的,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中。
费尔巴哈的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了,但却没有要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意思,因为他的精神与实践脱节,由于没有和实践结合,它的观点缺乏更实际的意义,根本无法切入现实,从而对现实作些改变。
而马克思认为,要消灭宗教最根本的原因和最大的意义就是,一个不需要宗教来麻醉的世界才是真正合理的,幸福的。
因此宗教批判不仅要使人摆脱对自己处境的幻想,还要使人作为有理性的人真正来思想和行动,来使宗教批判真正实现其最大意义-----改变使人抗议的现实,来建立自己所需要的现实性,“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就在于此,他希望德国不再止于思维,而是跨出实践的步伐,去尝试发掘思想的更大更现实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