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介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重要性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三、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四、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五、对宗教的批判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六、结论: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正文一、引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卡尔·马克思于 1843 年底至 1844 年1 月所写的一篇论文,发表在 1844 年的《德法年鉴》上。
这篇论文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时也是他对德国社会现实和宗教的批判。
在论文的导言部分,马克思阐述了宗教批判在所有批判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宗教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认为,在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
这是因为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宗教批判的基础上,人们才开始对其他领域进行批判。
一旦宗教的幻想被戳破,人们就会发现宗教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并非真实存在,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才是真正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扭曲反映。
在宗教中,人们把现实世界的苦难和压迫归咎于神灵的安排,从而在精神上寻求慰藉。
然而,这种慰藉并不能改变现实世界的苦难和压迫,反而使人们对现实世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陷入了幻觉之中。
四、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将宗教比作人民的鸦片,认为宗教麻醉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痛苦和愤怒。
在宗教的慰藉下,人们甘愿忍受现实的苦难,不再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解放。
因此,宗教成为了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一种工具。
五、对宗教的批判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不仅仅是对宗教本身的批判,更是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因为受到宗教的麻醉,而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利益。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从而激发他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解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一、本文概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的《导言》部分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法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导言》进行解读,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方法论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以期全面揭示其在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黑格尔及其《法哲学原理》一书的概况,包括黑格尔的生平、学术背景以及《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导言》部分,概述其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以及黑格尔在其中所运用的方法论特色。
我们还将简要提及《导言》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哲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概述部分,读者可以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后续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影响奠定基础。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为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导言》中首先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是建立在其绝对精神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绝对精神被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绝对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无法真正解释历史的实际发展。
相反,马克思强调,历史的真正动力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而非抽象的精神概念。
接着,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观。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伦理的实体。
然而,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国家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种对国家的理解,为马克思后来的阶级斗争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在《导言》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的命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完成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是探讨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实现的哲学专著。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思想背景和写作背景三个方面分析该著作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19世纪初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工人的贫困化、劳动条件的恶化以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
此外,当时的欧洲还面临着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德国在19世纪初仍处于分裂状态,普鲁士、奥地利、萨克森等邦国之间存在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冲突。
同时,宗教问题也是当时欧洲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斗争以及宗教改革带来的思想冲突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思想背景在19世纪初的德国,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试图通过辩证法和逻辑学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人类历史的最高目标。
然而,黑格尔的自由观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的,他认为自由是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由。
马克思在接触黑格尔哲学之前,曾受到康德和费希特哲学的影响。
康德哲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而费希特哲学则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行动的重要性。
然而,马克思认为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思想过于抽象和空洞,无法真正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他开始转向黑格尔哲学,试图通过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写作背景马克思在1842年至1843年间担任《莱茵报》的编辑,期间接触到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斗争。
他逐渐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 因此,结合现实,马克思逐渐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德国的思想界 和自己的思想。在关注普通人命运的同时,他开始运用唯物辨证的思 想和方法来观察与评价德国的思想和现实,并思考人类的终极目的。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就产生于这样一种思想和社会背景之中。
• •
•
结论 (1)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建立 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 民社会的正确逻辑。 (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周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周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周泉
•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形成背景
• • • • 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即看 到 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在此思想指导下,黑格尔对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哲学的批判和认识,写作了 《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 of right)(1821年)。 一方面,他力图证明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辨证的思维又赋予他 这种哲学论证以某种程度的革命性。
• (2)思想状况
• 一方面,随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 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鲁士王国的强盛方面。 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另一方面,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 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 极参与政治生 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给 予说明和协调。
•
黑格尔的这种思想代表了19世纪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立场,两重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宗教观
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宗教观作者:林文慧来源:《卷宗》2013年第03期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其中蕴含了大量关于宗教的论述。
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对宗教产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宗教的内涵包括其定义、特性、作用以及对宗教批判的目的和途径进行了基本论述。
只有正确地认识宗教、批判宗教,才能真正地走出宗教的桎梏,在现实中收获幸福。
关键词:马克思;宗教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写作背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写于1843年,是马克思早期的代表作。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说过:“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当时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经历让他发现了现实国家和客观的物质利益有着重大的关系,并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了怀疑。
进而开始了在思想上从黑格尔转向了费尔巴哈,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
1843年10月,马克思与法国的社会主义者及德国的正义者同盟成员建立了联系,并对法国工人运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研究。
从而,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新的理论问题,包括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革命理论、革命实践的统一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促成了这篇《导言》的诞生。
二、宗教的产生(一)宗教产生的自然条件人类产生的初始并没有伴随了宗教、神灵的出现,人们不相信、也不需要宗教、神灵的慰藉,人在只有人的世界里生存、发展。
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大自然出现了很多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风、雨、雷、彗星、闪电、地震……而在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缺乏足够的知识来理解这些现象,出于恐惧,人们很容易把一些坏的、不好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人自身之外还有一个不可知的、强大的存在,这些现象都是由它创造并施行的,而这个存在就是神。
在中国古代所出现的玉皇大帝、雷神、风神等等的神祗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塑造、想象的神,是人格化了的各种强大的自然力。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作时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作时间1. 导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导言》。
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想:“哎呀,又是个哲学家,太高深了吧?”别担心,咱们轻松点聊,搞懂它其实没那么难。
黑格尔可是个狠角色,他的想法在哲学界可是刮起了不小的风暴。
而这篇《法哲学批判导言》呢,是他在1821年左右写的,那个时候,正是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欧洲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
1.1 背景介绍先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
1815年,拿破仑在欧洲掀起的风波渐渐平息,大家开始重新思考社会、政治和法律的意义。
黑格尔在这时候就像一位从容的棋手,瞅准了机会,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觉得法律和道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咱们不能光想着个人的自由,还得考虑整体的利益。
这就好比你在吃火锅的时候,既要享受自己的牛肉,也得想着朋友们的菜品是不是够。
1.2 黑格尔的思维方式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可真是别出心裁,他喜欢用辩证法来解释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对立统一的思想——比如说,牛肉和海鲜在火锅里相遇,虽然风格不同,但共同组成了美味的火锅。
所以,黑格尔认为,法和道德也在这个辩证关系中互相作用,彼此影响。
这样的想法让他的哲学更加立体,仿佛是把人类思想的拼图拼得更加完整。
2. 黑格尔对法律的看法说到法律,黑格尔可真有一套。
他认为法律不仅仅是规章制度,更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在他的眼里,法律是社会的“良心”,它让每个人在追求自我的同时,得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就好比一个班级里,大家都想当班长,但得考虑班级的整体利益,不能光顾着自己。
黑格尔这种观点,听上去有点理想主义,但放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2.1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那么,法律和自由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黑格尔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法律框架下追求的自由。
打个比方,如果每个人都随便在马路上开车,那可真是“见鬼了”。
这时候,法律就像是交通规则,把大家的“自由”引导到安全的方向上。
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人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的乐趣。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于19世纪初期创作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系,也是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和超越的重要文献。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黑格尔思想发展背景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背景处于19世纪早期的欧洲社会和哲学思潮中。
当时,欧洲社会正处在重大变革的阶段,其中包括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崛起以及德国兴起的民族意识。
这些变革对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也使得德国的哲学家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挑战。
此外,康德的哲学思想对于当时的德国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黑格尔对康德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超越。
其次,我们来看看黑格尔思想发展的背景。
黑格尔受到了康德的影响,但他与康德不同,特别是在对于人类认识能力的看法上。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对现象进行认识,无法超越经验得到事物本质的认识。
而黑格尔则认为,人类认识能力可以超越经验到达事物本质的认识。
他强调了人类思维的自觉性和辩证法的运用,认为思维的运动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逐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这一思想发展背景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动力。
最后,我们来看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具体写作背景。
这部著作分为两卷,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于1807年出版,开创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
而《实践理性批判》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完成出版。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黑格尔在耶拿大学任教的时期。
当时,黑格尔受到了尼采和费海尔极大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法哲学思想。
他试图通过批判和超越康德的哲学体系,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以回应当时哲学界的挑战。
综上所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背景可以从历史背景、黑格尔思想发展背景和具体写作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这部著作的创作背景处于19世纪早期的欧洲社会和哲学思潮之中,黑格尔受到了康德的影响,但他对于人类认识能力的看法与康德不同,他认为人类思维可以通过辩证法的运用超越经验认识事物本质。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2019年8月(下)国内刊号C N61-1499/C咨政论坛仍然无法挑战传统儒学中天子代天布德的的天命理论的核心地位,但是也已经成为了维持政权稳定所必须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帝国,从其尚在襁褓中的时代到其最后的继承者郑明灭亡为止都一直在享受民族主义带来的支持和局限。
这种民族主义的政权合法性来源使得明朝的民众和政府和他们的宋朝祖先一样对于守住传统意义上的汉土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而对于开疆扩土,殖民人口和改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区自治的举动却缺乏最基本的兴趣。
前者如前文所述,导致了大明帝国的最终崩溃,而后者则使得明帝国对于西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难以有效的统治,甚至必须时常面对心怀异志的少数民族首领所发动的叛乱。
所以用一种有些宿命论的语调来讲,明帝国成也民族主义,败也民族主义。
当满清在1644年攻入关内之后,很明显,其统治集团仍然没有真正的文明化。
其统治思路仍然是基于其游牧奴隶制的落后政治传统而建设的。
这也就使得满清的摄政王努尔哈赤会颁布诸如圈地令和剃发令这样的六大弊政变得不足为奇了。
然而很明显,这样的政策在一个高度民族主义化了的国家中必然激起巨大的反抗。
其中的剃发令甚至引起了比彼得大帝改革时的剃胡令更巨大的抵制,乃至于造成了数十万汉族人口的死亡和绵延至今仍然依稀存在的汉族人口和满族人口之间的对立。
然而,在多尔衮之后掌权的顺治帝,康熙帝和雍正帝都很明显的认识到了这一政策问题。
故而便形成了清朝前期废除六大弊政,不加征丁税乃至最后摊丁入亩以及架空乃至最后用满汉对峙的内阁代替由满人把持的议政王会议的政治改革进程。
而在降低民族隔离度和更紧密的和汉族地主阶层结合起来的同时,清廷也通过文字狱和名为修书实为毁书的学术研究行为来削弱民族主义中有关血统和地域论的部分并抬高文化传统在民族主义中的地位。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中国在进入近代史之后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和多种宗教融合杂居的民族国家的奇特政治特性。
谈谈德国的时代错乱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背景分析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258谈谈德国的“时代错乱”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背景分析 张 洁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1843年马克思在离开《莱茵报》后开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他认真研究了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法国的历史,并引发了对德国历史问题及其原因的思考。
马克思把德国的历史问题归结为“时代错乱”,并着重分析了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为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代错乱;宗教改革;德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258-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写于1843年夏天。
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
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由此引发了对德国历史遗留问题及当时现状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德国当时面临的是一个错乱的时代,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影响了德国哲学和德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马克思自身的思想,成为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的重要历史背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多次提到德国的“时代错乱”问题。
马克思所言的“时代错乱”,是相比较英法,尤其是法国的发展状况而言的,同时也是德国自身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已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资本主义的社会,而德国还处在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中,并且这种封建统治的力量非常强大。
也就是说,当英法的无产阶级在为自身解放而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时候,德国的问题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家批判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家批判【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著作,探讨了国家、法律、个人权利等议题。
本文从国家概念的批判、法律哲学的反思、国家与个人权利的关系、国家批判对当代政治实践的启示和国家批判的意义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该著作的批判,可以揭示出国家权力的本质、法律与伦理的关系、国家与个人权利的平衡等关键问题,对当代政治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和意义。
本文强调了国家批判在哲学和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体自由的影响,展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国家概念、法律哲学、个人权利、政治实践、哲学、国家批判、重要性、影响。
1. 引言1.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探讨了国家和法律的哲学基础,并对现代政治实践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和启示。
该著作被认为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对国家的本质和作用展开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国家是人类自由和道德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个体意志和普遍意志的统一体。
他强调国家的重要性,并试图建立一个理性的政治秩序,以实现人类自由和平等的最高价值。
通过对法律哲学的反思,黑格尔揭示了法律与道德、宪法和社会习俗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法律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他对国家与个人权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主张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个人权利的发展和实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家批判对当代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指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机。
通过对国家批判的深入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现实,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该著作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国家与个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为建立更加公正和民主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背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作为黑格尔法哲学的经典著作,对于法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 分析
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分析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青年时期未完成的政治哲学残篇,写于1843,该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
《批判》一书其中部分遗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标题是1927 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首次发表的时候加上去的。
一、人物简介黑格尔(1770-1831)全名: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最完整的的表现。
黑格尔思想前后也不是一致的。
(1)青年时期的黑格尔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推崇理性,主张人权,他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渴望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于兴盛,对当时德国的四分五裂表示不满和悲愤。
(2)晚年的黑格尔思想逐渐趋于保守,在继续主张改革和进步精神的同时,极力论证普鲁士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赞美普鲁士王国。
1、社会历史背景(1)德国社会状况:19世纪初期,德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国家。
经济上,长期的战争和封建割据,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政治上,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但是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2)思想状况:随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鲁士王国的强盛方面。
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给予说明和协调。
(3)黑格尔《原理》形成背景: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即看到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评 >导言》念书报告一、篇名及作者篇名:《<黑格尔法哲学批评 >导言》;作者:卡尔·马克思二、第一版社及版次写于 1843 年终 -1844 年 1 月,载于 1844 年《德法年鉴》,原文是德文,中译文收入人民第一版社1956 年第一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452-467 页。
三、本书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背景: 1841 年春,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曾想进入大学谋一哲学教师职务,从事教课与研究工作,何如当时普鲁士政府对待不一样看法的知识分子严禁在大学内有讲学的自由。
而马克思在这样的形式下断然放弃大学谋职的梦想,转而决定经过从事学术研究和报刊工作,投入到社会斗争之中。
以后马克思任职《莱茵报》主编。
在任职时期,他渐渐认识到自己从黑格尔那边接受过来的对于国家和法的看法与客观现实生活天壤之别,从中发现了矛盾。
而这一发现又推进了马克思去注意被过去法律思想家所小看的经济问题,并依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要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就一定进行自我批评,即对深入他心里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评,以消除追求法的真谛的巨大思想阻碍。
经过大批阅读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843 年终到 1844 年初,《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及其导言由此应运而生。
内容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评》作为马克思在其初期发展过程中的一部重要文件,是其第一部批评黑格尔哲学的著作。
它是一部拥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之作,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不行代替的作用。
而《 <黑格尔法哲学批评 >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当时还未达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评》的第一版而撰写。
在《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的看法,经过对现有宗教以及德国社会制度的思虑,侧重批评了黑格尔的法学和国家哲学,揭穿了德国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限制性,提出了德国的出路即进行以哲学为指导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中心的解放运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目录一、引言:介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重要性二、德国对宗教的批判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三、宗教的本质1.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2.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四、宗教与世界的关系1.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2.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五、宗教批判的实质1.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2.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六、结论: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的批判的胚芽正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 1843 年底至 1844 年初创作的一篇重要文章,载于 1844 年的《德法年鉴》。
这篇文章在德国的哲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宗教的批判尤为激烈。
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的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在马克思眼中,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因此,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读经典文献梳理第1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读经典文献梳理(50篇)第1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 1843底—1844.1(马恩选集1卷)本卷开篇部分选收的三篇文章,列宁认为《德法年鉴》时期的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初)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写在1843年 10月中-12月中的《导言》发表于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中最早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思想。
背景:1.一方面,裂及使他感到“苦恼的问题”。
马对青黑“抽象的空论”深恶痛绝,开始深入思考哲学的现实意义。
他已意识到,在研究国家生活的过程中,不应用当事人的意志解释一切,而应去关。
2.另一方面,费尔巴哈炸开助于主词和宾词的颠倒,把现实的主体——人,变成了理念或精神的宾词,人变成了具有客体性的思维的产物,这是一种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的颠倒。
因此,要正确理解现实的人和世界的关系,就不能从思维出发,而应从现实的存在出发;不能从抽象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出发,而应从当下的、直接感性的存在出发,也就是从具体的人和具体的自然界出发,从“感性对象性”出发,把理念看成是现实主体的宾词。
上述两方面的背景,促成了马克思写作《导言》。
意义: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书目”中说:马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结构:第一部分(1—7段):马认为由费完成的批判是一切其他批判的前提,并要求对宗教第二部分(8—34段):马指出,德国想完成反对以宗教为慰藉的现实世界的斗争,第三部分(35—49段):马从哲学层面创造性提出了“无产阶级”概念,并以其为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希望所在。
内容:1.1843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导治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是宗教、政治批判的理论提升,阶级批判是宗教、哲学、政治批判的归结。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家批判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家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主要探讨法哲学和国家的问题。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对国家的批判观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家批判,即黑格尔对国家的理解、国家批判的内在逻辑和对国家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我们来探讨黑格尔对国家的理解。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将国家理解为“理性的观念”和“现实的道德”。
他认为国家是理性的产物,是人们共同意志和行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理性自觉的体现。
在国家中,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人格和自由,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
与此黑格尔也将国家理解为“现实的道德”,即国家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使人们能够在社会中和谐共处。
黑格尔对国家的理解既包括理性的观念,又包括现实的道德,将国家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了实现人类理性和道德的共同体。
我们来探讨国家批判的内在逻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对国家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他认为国家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黑格尔指出国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他批判国家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滥用和腐败现象,认为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黑格尔对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批判,指出现行的法律制度可能不完善、不公正,不能很好地保障公民的利益和权利。
黑格尔对国家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批判,认为国家的道德发展不够完善,缺乏对公民的真正关怀和保障。
黑格尔对国家批判的内在逻辑是从权力、法律和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指出国家存在一些制度问题和道德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我们来探讨对国家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对国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国家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和完善的,是人们理性意志的产物,因此国家的发展是有一个方向和趋势的。
具体来说,黑格尔认为国家的发展趋势是朝着自由和平等的方向发展的,是朝着更加公正和完善的社会体制发展的。
我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我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背景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
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
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
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想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的不满意。
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
推动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
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宇宙精神的表现,是决定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创造性因素。
由此出发,他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归属于国家的概念领域。
国家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决定力量,家庭和市民社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它们是从属于国家的,它们的存在是以国家的存在为转移的。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观点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
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作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的导言部分承载着重要的哲学思想。
本文从作者简介和文献背景入手,介绍了黑格尔这位哲学巨匠及其作品的背景。
在分别对该书的简介、导言内容、主要观点、重要性以及批判与评价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导言的启示、作者对导言的看法以及导言在哲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精髓,以及它在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者简介、文献背景、观点、重要性、启示、研究意义、分析、批判、评价1. 引言1.1 作者简介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重要代表。
他曾在图宾根大学和耶拿大学担任教授,后来又在柏林大学任教。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绝对理想主义的创立者”。
黑格尔的思想颇具开创性和系统性,特别是他的“辩证法”,影响深远。
他对历史和社会的哲学思考,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黑格尔的作品主要有《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等,其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更是其重要著作之一。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被后人广泛研究和解读,对后世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既有启示性,也引起了许多争议,但无疑是当代哲学界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1.2 文献背景文献背景是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审读文献时,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创作该作品的背景和动机,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
该作品是黑格尔对法哲学的深度思考和批判,展示了黑格尔对法律、政治和道德的探讨和分析。
在当时的德国,法哲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因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导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未完成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而撰写的,是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进一步概括和发挥了其通过黑格尔法哲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社会目标,清晰地阐明了哲学和无产阶级在实现“人的解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的标志1844年以前,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
《导言》就是这一转变完成的标志。
列宁曾指出,这篇文章和同时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一起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的完成。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写作背景19世纪前半叶,德国正在经历从封建专制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正在由法国转移到德国。
适应当时德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从1835年起至1844年止,在德国思想界出现了以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原名施密特)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和封建神学开展了批判,特别是费尔巴哈深刻地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世俗世界,把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得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从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但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资产阶级的立场,却停留于此,未能进一步去分析和批判现存的世俗世界,从而超越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眼界。
正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考察法国工人运动所获得的新观点、新见解,写成了《导言》一文,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将青年黑格尔派憧憬的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目标提升到无产阶级的“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宏伟的远景和蓝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读整体与结构细解政论性著作。
写于1843年,马克思时年25岁,发表于1844年《德法年鉴》。
是马克思尚未提出共产主义思想时期的著作,从题目来看,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从背景来说,起因于对德国现实的不满,黑格尔哲学的反感。
那我们从文章入手,看一下马克思到底说了些什么。
文章结构:一共有48自然段,有的仅仅是一句话,一个问题,就成一自然段。
1-7自然段:论宗教。
8-21自然段:德国的现状。
22-27自然段:德国的理论。
28-48自然段:德国的“怎么办?”——武器的批判第一个话题:论宗教。
马克思关于宗教有一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就是出自本文,在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关于宗教问题在当时社会的发展。
德国在宗教领域出了很多大师,确切地说,是在反宗教方面出了很多大师。
首先是马丁路德,他属于16世纪的改革家,推出了宗教改革,后来影响到了加尔文的荷兰宗教改革,据恩格斯评价,加尔文的改革比较彻底,宗教的组成是“完全民主共和的”,并由此推动了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海上马车夫。
而路德改革拖了一条“庸人的辫子”,仅仅取消了教皇的统治,而又把诸侯的统治加在老百姓身上,这个马克思在文中有论述,一会就能谈到。
另外一个有名的认识叫做施特劳斯,他写了一本著作《耶稣传》。
从名字看就很有意思。
我们知道的宗教经典是《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其它的一些基本上是一些议论信仰的、感悟的著作,经院哲学又提倡盲目的信仰,不提倡研究,甚至禁止研究。
因此在宗教研究领域来说,是不能出现异端的,像布鲁诺,就被烧死了。
应该是噤若寒蝉。
而这个施特劳斯却要写耶稣,而且写来写去,又把?《圣经》牵扯进来了,说圣经不是神赐,而是早期基督教团队的集体创作。
这下炸营了!这就等于否定了圣经的神圣性。
再次一个,可以扯上费尔巴哈。
他的功劳在于进一步指出了,所谓的宗教,不过是人们对尘世的恐惧的拟人化表达。
神性就是人性,进一步把宗教的虚幻性揭示出来了,要从革命性来说,比施特劳斯更加进了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青年时期未完成的政治哲学残篇,写于1843,该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
《批判》一书其中部分遗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标题是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首次发表的时候加上去的。
、人物简介黑格尔(1770-1831)全名: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国家哲
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最完整的的表现。
黑格尔思想前后也不是一致的。
(1)青年时期的黑格尔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推崇理性,主张人权,
他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渴望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于兴盛,对当时德国的四分五裂表示不满和悲愤。
(2)晚年的黑格尔思想逐渐趋于保守,在继续主张改革和进步精神的同时,极力论证普鲁
士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赞美普鲁士王国。
二、社会历史背景
(1 )德国社会状况:
19世纪初期,德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国家。
经济上,长期的战争和封建割据,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政治上,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
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但是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2)思想状况:
随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
鲁士王国的强盛方面。
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
给予说明和协调。
(3)黑格尔《原理》形成背景:
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一一即看到
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在此思想指导下,黑格尔对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哲学的批判和认识,写作了《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 of right)(1821年)。
一方面,他力图证明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辨证的思维又赋予他这种哲学论证以某种程度的革命性。
性和妥协性。
一方面,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表示不满,要求废除封建关系,主张改革,实现国家和民
族统一。
另一方面,由于对国家的依赖性以及对人民的畏惧,有拜倒在君主权力之下,希望在君
主制的范围内实现某种改良。
德国的资产阶级希望社会变革,但是不愿意付出代价,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向往和热情完全是德国式的,即只向往他的自由平等原则,但不是革命行动,德国仅仅在思想上伴随了法国革命的进程。
那么,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它是由19世纪德国社会状况决定的,封建势力强大。
三、思想背景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影响。
费尔巴哈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早在1839年在《哈雷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哲
学批判》一文,就标志着他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公开的、彻底的决裂。
随后,他于1841年
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特别是1843年发表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更加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纲要》写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承受着,被,
即客体)。
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4] (P115)
因此,“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也就是说, 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
”费尔巴哈的这一唯物主义方法彻底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把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再次颠倒过来。
对马克思写作《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评价《刚纲要》: “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 这就是: 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
”从信的上述内容不难断定: ( 1) 马克思对《纲要》中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 包括费尔巴哈的颠倒方法是肯定的。
因此,结合现实,马克思逐渐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德国的思想界和自己的思想。
在关注普通人命运的同时,他开始运用唯物辨证的思想和方法来观察与评价德国的思想和现实,并思考人类的终极目的。
在该部分中,马克思开始反思人类政治活动的目的,触及人的解放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就产生于这样一种思想和社会背景之中。
四、逻辑结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按照两个逻辑线索展开的。
其一,马克思主要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政治分析工具, 治方法
在批判中建构唯物辨证的政
论。
其二,马克思结合德国和整个西欧的政治状况,从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三个部分,
对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批判分析,其中主要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阐释马
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马克思并未像费尔巴哈那样对黑格尔全部思想作批判,甚至也没有对黑格尔的全部法哲学思想作批判,他选择的批判内容具有政治哲学指向,其中主要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关于官僚政治的深切批判以及民主政治的阐述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在该部分中,马克思开始反思人类政治活动的目的,触及人的解放议题。
五、结论和启示
(1)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建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的正确逻辑。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