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合集下载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就德国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角度着笔,以开篇显志的议论笔法,直接指出,已对完成对宗教问题的批判的德国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与方向的新的批判,德国正处于遽速变革的时期。

而批判将带来学习和思考,带来新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维着的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二段马克思即表明了自身立场,即人与宗教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作为唯物主义的伟大先驱,马克思坚定地持反宗教的批判观点,认定是人出于自身的意愿与欲望而创造了地位凌驾于自身之上的人,而非由以神祇为核心灵魂的宗教创造了比自己更为低等的人。

而关于人为何要创造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则指明,宗教作为信仰的皈依,是人在现实的苦难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拯救获得幸福的欲望的反映。

而关于宗教,还有一种颇为有趣的比拟,是将宗教比作精神鸦片”。

鸦片作为一种麻痹神经具有致幻力的老式毒品,除了许诺给人一个美好的梦境外,也具有调剂无聊生活,权作消遣的效用。

但无论怎样说,马克思都指出了,宗教是用以麻痹人类的毒药,而麻痹人类势必会导致生产力低下,社会停滞不前,因此,宗教对德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成为了反对以宗教作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宗教批判成为其他一切批判的起点当宗教的伪善外衣被撕碎时,人所幻想出的美好桃花源也被撕碎了。

失去精神支柱的人类迫切需要新的真理来支撑自我价值观使其不至于崩塌,使自我不至于重新陷入信仰无序的状态之中。

于是哲学家以马克思为首的这批人,他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他开始把批判的视野从宗教本身转移到之前被宗教圣光所遮掩的其他社会领域——从对神性的批判,到对人性的批判,到对由人汇集而成的群体,即社会的批判,最后,至y人所创设并最终用以治人的,政治与法的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感——德国的解放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一直统治者欧洲。

本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予人一种生活和做人的准则,能够在理性上束缚人的种种私欲,使得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总之,宗教有其存在合理性。

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基督教一直占据着欧洲的统治地位,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实行的。

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

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都要按照基督教的教规教义来执行,不允许有任何触犯教规教义的事情发生,欧洲中世纪的异端裁判所对认为是违背《圣经》言行的人都处以酷刑,许多科学家都受到了迫害。

宗教是人最初的、并且间接的自我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是人类童年时的本质,正如儿童是在自身之外看到自己的本质——人的。

人先把自己的本质,转移到自身之外,创造了宗教,然后再在宗教之中找到人的本质,但宗教只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人虽然创造了宗教,但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却成了世界的总理论,“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像鸦片一样,虽然给人暂时的寄托,但长此以往最终会伤害到自己,慢慢地腐蚀人而让人失去自我创造的机能。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像,只去寻找非人了”,宗教使人脱离了现实的幸福,却沉迷于“幻想的现实性中”无法自拔,它是被压迫生灵的栖身之所,它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它是人民的鸦片。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当我读到句话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所感悟的,之前令我一头雾水的内容似乎弄懂了一些,这使我又重拾信心继续读下去。

尽管对这片文章反复读了几遍,但还是没有完全掌握马克思先生在文章中所阐述思想,我只能凭借自己的一点理解,尝试写下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一点感想。

首先,我认为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思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状态,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先生想要表达的思想。

1843年,马克思前往巴黎,而此时在思想上,马克思也逐渐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开始吸收一些费尔巴哈的思想。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有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欧洲许多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对德国现存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垄断不满,对封建君主将人民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满……这些导致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极端愤怒和不满。

这时的马克思已经从一个青年黑格尔派转变为一个富有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的思想新锐。

他主张革命,但不是盲目地暴力革命,而是需要思想哲学进行指导的革命。

在文章的开头,马克思先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为现实世界的苦难,他主张“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马克思从革命的角度要求人民放弃幻想,勇敢地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做斗争。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的导言部分是对法哲学的深入探讨,反映了黑格尔对法律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本文将从导言部分入手,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导言部分主要围绕着法哲学的定义展开。

黑格尔认为,法哲学是对法律的哲学研究,它涉及到法律的本质、起源和发展等问题。

在黑格尔看来,法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由、公正和秩序的追求,同时也是统治者对于社会的控制手段。

了解法律的本质和规律对于理解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导言部分还探讨了法哲学与其他哲学学科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法哲学既是法学领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哲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从法学角度看,法哲学是对法律制度和规范的哲学思考,它帮助人们理解法律的道德基础和内在逻辑。

从哲学角度看,法哲学则是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力的深入研究,它帮助人们理解法律与道德、政治和历史的内在联系。

法哲学既是法学的一部分,又是哲学的一部分,它联系着法律与亚伦哲学的关系,既关心法规中的理性性质,又关心法学的法理性问题。

导言部分还指出了法哲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黑格尔认为,法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揭示法律的真理和正义,发现法律制度背后的道德秩序和政治理念。

通过法哲学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法律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态度,也可以促进法治的建设和发展。

法哲学的研究对于法律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涉及了对法哲学的定义、相关学科的关系、方法论的问题和研究目的与意义等方面的探讨。

导言部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述,展现了黑格尔对法律与哲学关系的思考和反思,为后续对法哲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导言部分也激发了人们对法哲学的兴趣和思考,促进了法律哲学的研究和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于法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必将成为法哲学与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马克思以论述宗教为切入点,指出除哲学领域之外,德国在其他领域都处于落后地位的“沉疴”,并期以无产阶级革命唤来“高卢雄鸡的高鸣”而结束全文。

开篇,马克思寥寥几段却十分精当地论述了已成历史的宗教问题:“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这实际上是之前费尔巴哈完成的对宗教的批判———一切其他批判的前提。

然而,马克思总是要更进一步的。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他开始了自己的循循推理:“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这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有存在的“市场”呢?马克思也在自我进行着解答:“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导言》指出了物质的力量以及实践的重要性,让哲学回归“尘世”,并勾勒了社会主义国家哲学之特征、实现方式及其作用与力量所在。

不过,没谈及的是具体操作层面上的东西,人民如何吸食鸦片已不是重点,但无产阶级如何拿起哲学的武器,去实现“人的解放”,是不得不思虑的问题。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对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进行了阐述。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和深刻哲学思考。

尽管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拗口深奥,让我不得不反复阅读,虽然我还是没能完全理解马克思在本篇文章中的深邃思想,但是他的哲学思考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

感受比较深刻的一个是对人的问题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解。

马克思在文中说“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

”在而今看来,这本来就是无可辩驳的真理,但是在过去,就有剥削者剥削被统治者,我们现在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物质充足的社会是由无数先烈、无数共产党人对这一理念的追求,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同样我们也要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

马克思曾经说过:“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让整个世界都自由,我们每个人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

这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阅读本篇文章,还对哲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要想改变世界离不开物质的力量,而哲学就可以通过人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哲学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探索,它可以磨砺我们的思维和智慧,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但是,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探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读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哲学在认识和改变世界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人的权利、幸福来之不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一种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哲学虽然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但其实现却可以转化为具有强大物质力量的实际行动。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开创性的作品。

本文试图从文本的结构、内容和主要论述展开,来浅析这一导言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结构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自然哲学批判、第一部分的“论法与主题”的批判、第二部分的“主题及其有机结构”的批判和关于法哲学的转变。

整个导言通过这四个部分的组织,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确立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流程。

在内容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围绕着法哲学的概念进行批判与辩证。

黑格尔在文中指出,传统的法学只关注形式与程序,对法律中的真正本质却无动于衷。

黑格尔认为,法律的本质不仅限于形式和程序,更重要的是法律的思想内核,即法律背后的理性本质。

主要的论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主要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黑格尔批判了传统的自然哲学。

他认为,自然哲学过于追求抽象的理性,忽视了自然与人的实际经验之间的联系。

黑格尔强调,自然和人的关系应当是统一的、有机的,理性不能仅停留于抽象的思考中,而是要包含具体实际的存在。

黑格尔批判了法学的片面性。

传统法学将法律仅仅看作一种形式,忽视了其思想内核。

黑格尔认为,法律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思想与理念,它是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文化表达。

法学应当超越形式,从思想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法律。

黑格尔阐述了法哲学的转变。

他提出,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条文,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表达。

法哲学超越了法学的狭隘视野,将法律置于伦理和道德的框架内来理解。

这种转变意味着法律的概念具有更加广泛的内涵,不再局限于规则和条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通过对自然哲学和传统法学的批判,试图确立一种超越形式的法哲学视角。

它强调了法律中的思想内核和伦理意义,为后来的法哲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这一导言也承载着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和历史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为后来哲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传世巨著,观伟人风采——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这是一部解放思想的著作,这是一个启发心灵的著作,这是一个思想高度极高的伟人,这是一个文笔极为细腻的伟人。

有幸我拜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熟读几遍,并不全解其中滋味,却也使我心胸开朗许多,思想提升了一个高度,由此感慨良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一些著作,以及后来为一些著作写的序言和导言。

选集共分为四部,以不同的时间段为行书的主要思路和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先后收编两位伟人的著作。

就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为例,本卷讲述了马克思、恩格斯1843——1859年的著作以及后来他们为一些著作写的导言和序言。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欧洲许多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1848——1849欧洲大陆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动摇了旧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反对资本压迫和封建专制,为争取自身的彻底解放开始积极的斗争。

与此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也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机密联系在一起。

在19世纪40年代,他们开始自觉地作为共产主义者进行活动,5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重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便成了科学,为工人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结33 杨培元 2013010227《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反映马克思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也通过结合马克思的其他著作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出德国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哲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革命消灭德国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宗教批判(1—7)、德国现状分析(8—21)、德国的理论(22—27)以及德国应该怎么办(28—48)。

行文思路是先以历史上对宗教的批判为引子,通过对比提出对政治和法的批判,引出全文中心。

接着通过对德国现状的描述和分析证明德国制度的落后以及哲学理论水平的先进性(通过与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从而得出应该消灭旧制度并批判德国哲学来实现变革。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对德国未来变革的解决方法。

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

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

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

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想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的不满意。

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

推动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

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中“法哲学”指的是什么?从我对全书的理解,法哲学应为一种国家哲学,即一种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种意识形态。

而黑格尔的法哲学就是普鲁士的国家哲学,是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工具,是为其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的工具。

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应该存在。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黑格尔思想的对现存统治秩序的维护,因此也就顺里成章的成为普鲁士的统治思想。

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用其激昂、锋芒毕露的笔锋,对现存的统治思想进行针峰相对的斗争。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宇宙精神的表现,是决定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创造性因素。

由此出发,他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归属于国家的概念领域。

国家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决定力量,家庭和市民社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它们是从属于国家的,它们的存在是以国家的存在为转移的。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观点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

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作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

马克思还指出,国家不可能超越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

“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

我们可以总结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理论内涵,从中可以体会到马克思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革命思想。

(一)马克思揭示出人是人最高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什么?个人观点:人的本质即人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自由或者权利、或者说是人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美好事物。

我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我们组成员的认同,不知道在座的其他组同学是怎么看待的。

马克思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出发揭示人的本质的,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使之对象化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因而上帝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

因而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马克思显然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说,“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影象。

只去寻找非人了。

”但是,马克思显然没有停留在这一观点上,他在导言里面指出了人之所以去宗教里面去寻找自己本质的原因,或者说他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

那就是,“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象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因此,在这一部分最后,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很显然,我们读者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应该怎样实现实现自己的本质呢?人怎么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人呢?那就是要批判现存的使人不成为人的制度,批判把人不当作人的法和国家,使人成为国家和法的主人,才能实现自我。

这就是马克思在后面所阐述的要达到的人类解放。

(二)人类的解放或者彻底的革命需要彻底的理论来指导在以下两页的篇幅里,马克思描述了德国的现状:比如,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呵!社会无止境地继续分成各色人等,这些心胸狭窄、心地不良、粗鲁平庸之辈处于互相对立的状态,这些人正因为相互采取暧昧的猜疑的态度而被自己的统治者一律——虽然形式有所不同——视为特予恩准的存在物。

甚至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而另一方面,是那些统治者本人,他们的身价与他们的人数则成反比!)描述现状后,马克思自然表露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说,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

说出这样的话,并不是马克思头脑的激情,而是他激情的头脑!虽然德国历史现状低于当代其他政治国家水平,但是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却异常的发达,正如文中所言,“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

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

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马克思随后提出,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同时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

既然,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与现代文明保持同步,那么还为什么还要批判它呢?马克思随后给出了答案,因为他们观念上的制度就具有时他们现实的制度的直接否定,而他们观念上的制度的直接实现,他们在观察邻近各国的生活的时候几乎就经历过了。

(第7页最后一段)以及,,如果德国国家制度的现状表现了旧制度的完成,即表现了现代国家机体中这个肉中刺的完成,那么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现状就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未宗成,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

这样,我们就很明了,因为德国的这种观念上的关于国家和法的理论在其他国家已被实践证明存在缺陷,因而应受到批判,何况这种理论本身高于德国现实,不能满足德国现实的需要。

那么德国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呢?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指导德国人获得彻底的解放,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常水准呢?马克思也给出了答案,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德国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意思就是说,德国现在所需要的理论就是那种能够反映人的普遍要求的,真正从人的本质出发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指导德国的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德国人的普遍解放!这正好跟第一个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观点相衔接,相呼应。

(三)德国应该进行彻底的革命,而不是纯政治的革命德国人的普遍解放所需要的理论找到了,那么是否意味着有了彻底的理论就可以了呢?马克思语气很坚决的说:可是,彻底的德国革命看来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难。

那是什么困难呢?那就是德国不能象英国、法国那样进行纯政治的革命。

文章里面对纯政治的革命的条件进行了分析。

文章指出,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

接着,马克思作了具体分析,我这把纯政治革命的条件归纳为两点:第一,一定阶级和市民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对立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因而它还能作为整个市民社会的总代表。

第二,一定阶级必须是处在革命的上升期。

它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

在这瞬间,这个阶级和整个社会亲同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普遍代表。

在这瞬间,这个阶级本身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理性和社会的心脏。

反看德国,他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首先、革命对象即德国各邦政府把现代国家的文明缺陷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结合起来了,因而革命的水平就应该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

马克思说,“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着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那么从另一方面看,它分担了这一发展的痛苦,而没有分享这一发展的欢乐和局部的满足。

有朝一日,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水平以前就处于欧洲瓦解的水平。

(第11页第4段)第二、资产阶级已经不能领导革命。

在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它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已经发展起来了;它刚刚卷入同贵族的斗争就卷入了同无产者的斗争;资产阶级还不敢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表述解放思想,而社会情况的发展以及政治理论的进步已经说明这种观点是陈旧的了。

德国资产阶级缺乏那些彻底、勇敢、尖锐、无情,缺乏和人民心胸相同的开阔的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实行政治暴力的感悟,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第13页最后一段)也就是说,在德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以及资产阶级具有天然的狭隘性,这使得它很难形成为一个革命的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