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从17世纪以来,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一直是哲学史上最受欢迎的。
他的法哲学批判的理论经常被认为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生活在18世纪,黑格尔是印象主义和物理学的开拓者。
他深入探索了社会理论、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发掘出其影响历史的理论,并发展出相应的哲学理论,从而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是他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在他认为,法律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由的自然秩序,可以通过人的自我理解,从而考虑到人的精神力量,实现精神上的实践。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的主要思想是,人的行为应该受到道德准则的制约,而不是受制于法律。
他认为,法律是一种灵活的“自由”,可以被人们自由改变。
他把这种灵活的自由称之为“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自身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而这种合理性是依据道德准则来判断的。
因此,他认为,法律不仅仅是限制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人们自身有效地实施道德准则和责任的一种方式,可以实现道德准则。
另外,黑格尔认为,法律也应该受到权威的影响,即由权威机关负责制定法律,并且法律应该根据道德准则来制定和实施。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的理论在当今的法律体系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现代的法律体系将人的自由作为主导思想,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和道德准则来行为,即“自我批判”。
另外,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也会特别关注道德准则,考虑到法律本身的道德效果。
因此,从当今的角度来看,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的理论仍然具有其重要意义。
当今,借鉴黑格尔的法律批判理论,社会已经开始探索更多的道德准则,以保护社会的自由和人的权利。
例如,在社会组织中,组织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理解和道德准则作出决定,以此来促进社会组织和个人间的正义和合理。
此外,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变化,不仅仅是受到道德准则的制约,而且也关心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例如,在继承法和劳动法等领域,实行更健全的政策制度,以更好的保护社会的权利和利益。
总之,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着眼于人的自由,并强调了道德的价值。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摘要: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意义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三、批判的依据和意义
正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于1843 年底至1844 年1 月间所写的一篇文章,发表于1844 年的《德法年鉴》上。
这篇文章对于德国的宗教批判以及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三个主要的论断。
第一个论断是,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虚幻反映,是统治阶级用以控制人民的精神工具。
因此,对于宗教的批判是揭示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
第二个论断是,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们认识到在天国中所寻找的超人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时,他们对于天国中的谬误就会失去信仰,这对于揭示人类社会的真实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论断是,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在宗教中寻找超人,但却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幻象,而非真实的存在。
这一论断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类对于自身价值的虚幻寄托,而非真实的存在。
这三个论断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揭示了宗教的虚幻本质,而且指出了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和追求的重要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逐句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逐句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于178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其导言如下:1、“思考是知识之母”:黑格尔指出,如果我们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先进行思考,思考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2、“思想必须有清晰的界限”:黑格尔指出,思想有其自身的结构,必须给出具体的界限,否则就会混淆视听,从而影响人们的思考。
4、“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黑格尔认为,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只有经过慎重的思考,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于178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其中有四句导言,分别是“思考是知识之母”、“思想必须有清晰的界限”、“任何一种抽象的思想都必须有明确的原则”以及“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这几句导言涵盖了哲学的核心价值——认识论,提出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也指出了思考应该有清晰的界限和明确的原则,以及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首先,“思考是知识之母”,这句话强调了思考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因此,获取知识的过程必须先从思考开始,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才能够获取真正的知识,否则,就会出现知识的偏差甚至误解。
最后,“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指出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这句话提醒人们,只有经过慎重的思考,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因此,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理性,不能因为主观情绪而偏离正确的道路。
综上所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涵盖了哲学的核心价值——认识论,提出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强调思考是知识之母,指出思想必须有清晰的界限和明确的原则,以及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它被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思想家所引用,对现代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哲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摘要:一、引言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三、结论正文:一、引言在卡尔·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出的三个主要论断。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认为,在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他看来,宗教批判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当人们认识到宗教的本质是虚幻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对其他领域的现实进行批判和思考。
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马克思指出,当在天国的神祗的辩护被驳倒后,谬误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
他认为,人们如果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那么他们就不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上述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种寻找超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投射,是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尊重的一种体现。
然而,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射是虚幻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寻找真实的自我,而不再满足于看到自己的幻象。
三、结论总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三个主要论断,即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以及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三、结论正文一、引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卡尔·马克思于 1843 年底至 1844 年1 月期间所写的一篇论文,载于 1844 年的《德法年鉴》。
这篇文章主要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宗教批判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人类在寻求真实现实性过程中的困境。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在文章中指出,对于德国而言,宗教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
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为宗教是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尊重的体现。
然而,宗教并非创造人类的力量,而是人类创造的。
在宗教批判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批判。
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马克思认为,在天国的神圣辩护被驳倒之后,谬误在人间的存在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人们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但找到的只是自己的倒影。
一旦人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不再满足于在寻求真实现实性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幻象,而是开始寻找真正的现实性。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类在寻求超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他认为,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但实际上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使得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而将目光投向了虚幻的天国。
只有打破这种虚幻,人们才能认识到真实的现实性。
三、结论总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揭示了宗教批判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寻求真实现实性过程中的困境。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实用版】目录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意义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三、批判的意义及影响正文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意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卡尔·马克思于 1843 年底至 1844 年初所写的一篇论文,载于 1844 年的《德法年鉴》。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也是他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开端。
在此文中,马克思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并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这篇文章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在文章中指出,对于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
他认为,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为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宗教的批判有助于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批判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宗教教义的批判上,而应该深入到对宗教背后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2.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马克思认为,在天国的幻想中,人们试图寻找超人的存在,但最终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当人们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存在。
然而,这种寻找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因为人们只能在自己所创造的虚幻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倒影。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是因为人类在寻找超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理想的自我存在。
然而,这种理想存在只能在虚幻的世界中找到,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只能面对自己的局限和缺陷。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开创性的作品。
本文试图从文本的结构、内容和主要论述展开,来浅析这一导言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结构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自然哲学批判、第一部分的“论法与主题”的批判、第二部分的“主题及其有机结构”的批判和关于法哲学的转变。
整个导言通过这四个部分的组织,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确立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流程。
在内容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围绕着法哲学的概念进行批判与辩证。
黑格尔在文中指出,传统的法学只关注形式与程序,对法律中的真正本质却无动于衷。
黑格尔认为,法律的本质不仅限于形式和程序,更重要的是法律的思想内核,即法律背后的理性本质。
主要的论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主要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黑格尔批判了传统的自然哲学。
他认为,自然哲学过于追求抽象的理性,忽视了自然与人的实际经验之间的联系。
黑格尔强调,自然和人的关系应当是统一的、有机的,理性不能仅停留于抽象的思考中,而是要包含具体实际的存在。
黑格尔批判了法学的片面性。
传统法学将法律仅仅看作一种形式,忽视了其思想内核。
黑格尔认为,法律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思想与理念,它是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文化表达。
法学应当超越形式,从思想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法律。
黑格尔阐述了法哲学的转变。
他提出,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条文,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表达。
法哲学超越了法学的狭隘视野,将法律置于伦理和道德的框架内来理解。
这种转变意味着法律的概念具有更加广泛的内涵,不再局限于规则和条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通过对自然哲学和传统法学的批判,试图确立一种超越形式的法哲学视角。
它强调了法律中的思想内核和伦理意义,为后来的法哲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这一导言也承载着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和历史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为后来哲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批判是一切思考的前提,甚至没有批判就没有学习。
——批注}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抛弃所谓的把蛋糕做大的幻觉以及把蛋糕做大的不公平的处境。
——批注}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经典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这一著作的理解和探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黑格尔首先提出了他对法哲学的理解和看法。
他认为,法哲学是对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的哲学研究,同时也是对法律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和探讨。
在这一理解基础上,黑格尔开始深入分析了法律的起源、本质和发展。
他指出,法律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规范和制度。
法律又是国家权力的表现和实施方式,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保障和约束。
这一观点为后续的思考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理解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黑格尔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法律和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法律和自由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
在一定程度上,法律的存在和实施是为了保障和促进人的自由,而自由的实现和发展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约束。
法律和自由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法律和自由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也为我们探讨法律和自由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方法和途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黑格尔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了法律、自由、道德和国家等多个重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通过对这一著作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也为我们对法律和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所启发,也能为读者对法律哲学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本文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册》/1972年版/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point d’honneur[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完整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祇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世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节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第18段:德国的旧制度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
”人类要“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
德国的旧制度也应该愉快的痛自己的过去诀别,抛弃旧制度。
第19段:德国的制度(保护关税、贸易限制制度、国民经济学)是历史正在淘汰的东西,是英国与法国已经淘汰掉的旧制度。
因此,德国的历史“就像一个不谙操练的新兵一样,到现在为止还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补习操练陈旧的历史。
”第20段:德国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德国的哲学(政治)发展水平。
但是德国人的实际解放程度并不会因为德国的文化发展而提高。
“希腊哲学家中间有个一个是西徐亚人,但西徐亚人并没有因此而向希腊文化迈进一步。
”第21段:“德国人幸而不是西徐亚人。
”第22段:德国“是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
强调德国的哲学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德国的实际发展水平。
但是,德国的哲学也是我们批判的对象,我们要同德国“制度的哲学反映批判地分裂。
”第23段:①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这种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自己的现存制度,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延续(即德国哲学)。
这句话表明,德国哲学的水平是世界领先的,但德国的现实制度是落后的。
我们不仅要批判德国的现实制度,也要批判德国的哲学;②德国哲学中倡导的要实现的制度,也不能“局限于他们观念上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实现”,因为德国“临近各国”都“经历过了”,我们的目的和行动不能满足于仅仅实现这些制度。
而要超越这些“观念制度的直接实现”;③德国的实践政治派要求否定哲学(消灭哲学),这一要求从动机上来讲是值得肯定的。
但实践政治派有三点错误:第一,它只是提出了这个要求(消灭哲学),而没有认真实现它,也不可能实现它;第二,对哲学的否定的方式的错误,“该派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过头去对哲学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如下:
1. 认识是历史性的过程:黑格尔认为,认识不是静止的、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深化和完善的,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也逐步更加全面和准确。
2. 辩证法是认识的最高形式:黑格尔主张辩证法是认识的最高形式。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不断的矛盾和斗争,事物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黑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辩证法的方法,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本质。
3.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黑格尔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性。
他认为,唯心主义片面地强调了意识的主观性,忽视了客观存在的重要性;而唯物主义则过于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忽视了意识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
黑格尔试图通过他自己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来克服这两种观点的不足,将主体和客体、意识和存在统一起来,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 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 继续。
• 要批判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对这种哲学的 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 判,也是对到目前为止德国政治和法意识的整个 形式的最彻底的批判。这种批判要解决的一个问 题是在德国能否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能。
• 与费尔巴哈的比较:
• A.费尔巴哈只看到了人们的宗教异化,思想异化, 看不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即在市民社会和政治 中的异化。
• 马克思既看到了前者,又看到了后者。
• B.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般人的产物,人们信仰 宗教产生异化,马克思认为宗教乃是异化了的、 失掉自身的人的产物,人们由于异化才信仰宗教。
• 马克思:
• 德国专制制度是中世纪野蛮制度的延续,它虽然 也应成为革命的对象,却不具有当代革命的典型 性。只有立足于完备的现代国家,才能提出人类 解放的任务。
• 马克思: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不同,它与宗教并 不矛盾。
• 鲍威尔:从政治解放和宗教对立出发,认为国家 权威和信仰是对立的。
• 马克思:认为国家和宗教都是虚幻的普遍性。
• 鲍威尔:
• 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认为社会压迫的根 源在于宗教,在德国为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而斗 争的信教的犹太人,也即犹太教的信徒。德国犹 太人争取政治解放斗争的逻辑要求他们首先放弃 犹太教并成为无神论者。认为犹太人不放弃自己 的宗教,就无权要求政治解放。
• 马克思:
• 政治解放和宗教解放不是一回事,政治解放不要 求宗教解放为前提,它也达不到消灭宗教的结果。 不能简单地把犹太人的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犹 太人问题固然有时表现为神学问题,实际上是个 世俗问题。
• 人类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便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在导言后面将要进行的探讨(也是对这项工作的一点贡献)开始并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其所以如此,只是因为这一探讨是从德国开始的。
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要犯时代错误。
甚至对于我国政治现状的否定,也都成了各国的历史储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
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辩,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辩打交道。
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按法国的年来说,我也不会是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现代的焦点了。
不错,德国历史上有过一个引以自豪的运动,这个运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没有进行过,而且将来也不会仿造进行。
我们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了复辟,而没有和它们一起经历革命。
我们经历了复辟,首先是因为其它国家勇敢地进行了革命,其次是因为其它国家受到了反革命的危害;在第一种情形下,我们的统治者感到害怕,在第二种情形下,我们的统治者没有感到害怕。
我们往往只有一度在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才在我们牧师的领导下,处于自由社会。
有个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把农奴反抗鞭子——只要它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性的鞭子——把每个呼声宣布为叛乱;历史对这一学派,正像以色列上帝对他的奴仆摩西一样,只是表明了自己的过去,因此,这个法的历史学派本身如果不是德国的历史产物,那它就是杜撰了的德国的历史。
这个夏洛克,奴仆式的夏洛克,发誓要凭他的期票,历史的期票,基督教德意志的期票来索取从人民心上剜下来的每一磅肉。
相反地,具有条顿血统并有自由思想的那些好心的热情者,却到我们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去找我们自由的历史。
但假如我们自由的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末我们的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况且谁都知道,在森林中叫唤什么,就有什么回声。
还是不要触犯原始的条顿森林吧!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向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仍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
在同这种制度进行斗争当中,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
它不是解剖刀,而是武器。
它的对象就是它的敌人,它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因为这种制度的精神已经被驳倒。
这种制度本身并不是值得重视的对象,它是一种按照应当受到蔑视的程度而受到蔑视的存在物。
批判没有必要表明自己对这一对象的态度,因为它已经清算了这一对象。
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
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
这里指的是描述各个社会领域间的相互倾轧,描述普遍的沉闷和不满以及既表现为自大又表现为自卑的偏颇,也就是描述专以维护一切卑鄙行为为生的,而且自己本身也无非是一种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鄙事物的那个政府机构内部的一切。
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啊!社会没有止境地分成行形形色色的行帮,这些心胸狭窄,心地不良,庸俗粗暴的行帮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它们这种暧昧的猜疑的关系能够使它们的统治者毫无例外地——虽然形式不同——把他们看成只是仰仗统治者的恩典才活着的东西。
甚至他们还要承认自己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的事实,而且还要把这说成是上天的恩典!而在另一方面,则是那些身价和人数成反比的统治者!针对这个对象的批判是肉搏的批判;而在肉搏战中,敌人是否高尚,是否有趣,出身是否相称,这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给敌人以打击。
不能让德国人有一点自欺和屈服的机会。
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宣扬耻辱,使耻辱更加耻辱。
应当把德国社会的每个领域作为德国社会的污点加以描述,应当对这些僵化了的制度唱一唱它们自己的曲调,要让它们跳起舞来!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它们对自己大吃一惊。
这样才能实现德国人民的不可抗拒的要求,而各国人民的要求的本身则是这些要求得以满足的决定性原因。
这种反对德国现状的狭隘内容的斗争,对现代各国来说,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的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
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
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如何透过德国的幽灵在演它的喜剧,那是很有教益的。
当旧制度还是有始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自由反而是个别人偶然产生的思想的时候,换句话说,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并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
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
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
相反地,现代德国制度是一个时代错误,它骇人听闻地违反了公理,它向全世界表明旧制度毫不中用;它只是想象自己具有自信,并且要求全世界也这样想象。
如果它真的相信自己的本质,难道它还会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并求助于伪善和诡辩吗?现代的旧制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
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在埃斯库罗丝的《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里已经悲剧式地受到一次致命伤的希腊之神,还要在琉善的《对话》中喜剧式地重死一次。
历史为甚么是这样的呢?这是为了人类能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我们现在为德国当局争取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愉快的历史结局。
可是,一旦现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本身受到批判,即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现状,不然的话,批判就会认为自己的对象所处的水平低于这个对象的实际水平。
下面就是一个例子!工业以至于整个经济界和政治界的关系是现代主要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是怎样使德国人开始发生兴趣的呢?是由于保护关税制度,贸易限制制度,国民经济学。
条顿主义从人变成了物质,因此,我们的棉花骑士和钢铁英雄也就不知在哪个黄道吉日一变而成爱国志士了。
所以在德国,人们开始承认独占在国内的主权,并给它以对外的统治权。
所以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才刚刚开始。
这些国家在理论上反对的,而且依旧当做锁链来忍受的陈旧的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被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这个美好的未来刚从狡猾的理论过渡到无耻的实践。
在法国和英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或社会对财富的控制;在德国却是国民经济学或私有财产对国家的控制。
因此,在法国和英国是消灭已经发展到最大限度的独占;在德国,却是把独占发展到最大限度。
那里,正在解决问题;这里,矛盾才被提出。
这个例子充份说明了现代问题的德国式的提法,说明我们的历史就象一个笨拙的新兵,只会重复旧的操练一样,到现在为止一直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重复旧的历史。
因此,既然德国的整个发展没有超出德国的政治发展,那末德国人能够参与现代问题的程度顶多也只能象俄国人一样。
但既然个人不受国界的限制,那末整个国家就不会因为个人获得解放而获得解放。
希腊哲学家中间曾经有一个是斯基台人,但这丝毫也没有使斯基台人接近希腊文化。
我们德意志人幸而不是斯基台人。
正象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意志人是在思想中,哲学中经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的。
我们是本世纪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本世纪的历史同时代人。
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继续。
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着——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本世纪所谓的问题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
在先进国家是同现代国家制度的实际脱离,在甚至还没有这种制度的德国,首先却是同这种制度的哲学反映的批判脱离。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自己这种想象的历史和自己的现存制度联系起来,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
他们的未来既不能只限于对自己现实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否定,也不能只限于对观念中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实现,因为他们这些理想制度就包含了对现实制度的直接否定,而理想制度的直接实现,他们在观察邻国的生活的时候几乎已经经历过了。
因此,德国的实践派要求否定哲学是正当的。
该派的错误并不在于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在于仅限于提出这个要求,没有认真实现它,而且也不可能实现它。
该派以为,只要扭过头去,背朝着它,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
它的眼光的狭隘就在于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现实的范围,或者以为哲学甚至低于德国的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
你们要求人们必须从生活的现实萌芽出发,可是你们忘记了德国人民生活的现实萌芽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