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

合集下载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丰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通过课文学习,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漫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嘿,咱今天就来讲讲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这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啊!当年,刘邓大军那可是相当牛啊!就跟一群勇猛无畏的战士,直接朝着敌人腹地就冲去了。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儿,那真的需要超级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就好像是古代的侠客,单枪匹马闯进了龙潭虎穴,丝毫不畏惧敌人的重重包围。

大别山那地方,山高林密的,路也不好走,可刘邓大军可不管这些,就是要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在那个年代,说不定还吓得腿肚子发软呢,可他们呢,雄赳赳气昂昂的,毫不犹豫地就向前冲。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这一去,那可是让敌人慌了神。

敌人怎么也没想到,刘邓大军居然这么大胆,敢直接跑到他们的地盘上来。

就好比你在家里正舒服着呢,突然有人闯进来打乱了你的一切计划,那感觉,肯定特别憋屈。

而刘邓大军呢,在大别山可没少给敌人找麻烦。

他们就像一群机灵的猴子,敌人怎么抓也抓不住。

时不时地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而且啊,在大别山的日子可不好过,条件艰苦着呢。

可刘邓大军也没怨言,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这一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那真是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

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战士们的英勇和顽强。

咱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都是这些前辈们用血汗换来的。

所以我们得好好珍惜,努力奋斗,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付出。

每次想到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我就觉得热血沸腾。

仿佛自己也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啊,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

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3. 两个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和讨论两个相关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重要性和相关案例。

2. 案例资料:两个相关案例的详细资料。

3. 分组名单:将学生分成小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案例一: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3. 案例二: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4. 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5. 课堂小结: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重要性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 观察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地点和遗址。

2. 邀请相关专家或历史见证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开展课后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某一特定方面。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如有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和过程进行优化。

九、教学资源: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7、千里跃进大别山

7、千里跃进大别山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9自然段思考
• 第三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 进一步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 再次证明这句的正确性。 • 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 • 更形象地说明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对后来解放全中 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用,它为这三大战役 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结束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 本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 个场战斗------强渡汝河,表现了刘邓首长 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烈顽强的精 神
结束
上一页
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
• “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 • 说明在紧急的战斗形势下,大家都在等待刘邓两位首长的 决策,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邓两们首长在大家心中威望之 高,分量之重。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6自然段思考
我军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1、进攻 2、迅速 3、勇猛 其实,刘邓首长就是勇者,那么他们的勇体现在 哪?找出体现他们勇敢的句子或词语。 • 体现在“不管……一定……一定”的决心上,体 现在英明果断的决策上,体现在愿为勇者的精神 上。 • • • • •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
1、“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二次出现在这里有说明了 什么? • 说明首长的叮嘱与已深入战士们的心里,变成了 决心和行动。 2、“每……都……,每……都……,绝不……绝 不……”说明了什么? • 说明战士斗志饱满,信心百倍,已充分做好了战 斗的准备。这是一群“勇者”,胜利必属于他们。
上一页
结束
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 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 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如何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 •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无地 可让,此时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千⾥跃进⼤别⼭》是⼀篇解放战争题材的⽂章,对于学⽣和我都⽐较遥远,⽐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中刘邓⼤军的英勇,从⽽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军向⼤别⼭挺进。

经过连续⼗⼏天的⾏军作战,8⽉23⽇晚上,先头部队⼗⼋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集中兵⼒在刘邓⼤军后⾯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条⼏⼗⾥长的防线。

当⼗⼋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早已把渡⼝两岸的船只统统拖⾛、砸毁了。

河⽔有⼀丈多深,⼈马趟不过去。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平政委来了!”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长陪同,⼤步⾛了过来。

邓⼩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地图,和其他⼏位⾸长⼀起分析了形势。

情况确实很严重,⼤家不约⽽同地望着刘邓⾸长。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段,从这⾥打开⼀条通路。

”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指在地图上⼀画,接着说,“不管敌⼈有多少飞机⼤炮,我们⼀定要迅速前进,⼀定要实现跃进⼤别⼭的战略计划!”他叮嘱肖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了。

任务⼀级⼀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的飞机⼤炮多么厉害,⼀定要杀出⼀条⾎路,跃进⼤别⼭。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每颗⼿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就打,绝不留下敌⼈的⼀个据点,绝不留下⼀个顽抗的敌⼈。

漆⿊的夜空被战⽕照亮了。

冒着敌⼈冲天的炮⽕,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如猛虎出⼭,杀向敌⼈。

他们攻占了⼀个村庄,⼜扑向另⼀个村庄;拿下⼀个据点,⼜进攻另⼀个据点。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

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2.指读4-6节课文,思考:①面对紧急情况,首长们是怎么办的?②刘司令员做了什么指示?接着组织讨论。

讨论思考①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4、5两节,使他们明白刘邓首长进行了实地察看,认真分析了形势,从而体会首长的英明果断。

讨论思考②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6节,使学生知道刘司令员下达指示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强调要靠进攻打开通路;第二是强调必须迅速前进,必须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第三是勉励战士们要勇、要猛。

24.千里跃进大别山

24.千里跃进大别山

24.千里跃进大别山24.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通过重点段的教学,进展句与句的联络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布置〞、“叮嘱〞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进展给自然段分层的训练。

教学难点读懂重点段〔第3、6、8自然段〕中的每句话、注意句与句的联络,弄懂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道背景,理解意义〔一〕在解放战争中,有许多气壮山河的战斗故事。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为夺取全国成功创造条件。

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二〕看图,认识哪位是刘伯承,哪位是邓小平。

二、讲解题目,导入新课〔一〕齐读课题,指点大别山的地理位置。

大别山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是战略上非常敏感的部位。

〔二〕理解“千里〞“跃进〞在课题中的意思。

“千里〞不是指正好一千里。

“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不是一个城一个城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

一举插进敌人心脏,课文中讲了跃进大别山途中的一个战斗故事。

〔三〕简介课文主要内容,本篇课文写的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剧烈的战斗之一。

主要讲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杀出一条血路的。

三、初读课文,标自然段〔一〕读难字音:遵、析、提。

〔二〕理解词语:跃进遵照分析叮嘱不约而同通过查字典和联络上下文理解。

四、再读课文,说说意思先讲〔1~3〕先头部队遇到紧急情况。

接着讲〔4~6〕刘邓指挥,布置强渡。

然后讲〔7~8〕部队遵指,杀出血路。

最后讲(9)刘邓大军成功跃进大别山。

朗读课文,根据课后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结构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课文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理解题目。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写作,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

九年级: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曹禺。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在大别山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通过讲述他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现了他们在困难环境中的顽强生存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情感和命运,表现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立体,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他在大别山区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不惧危险,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革命英雄。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大别山区的艰苦环境和革命斗争的艰辛。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感受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阅读《千里跃进大别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革命事业的信念。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精深、感人至深的伟大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总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伟大作品,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这部小说对我们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更让我们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5.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艰苦奋斗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白板等。

3. 分组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4. 情景模拟材料: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布置和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思考。

2. 讲解背景: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和困难。

3. 过程描述: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包括决策、实施和成果等。

4. 历史意义: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 精神内涵:深入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案例分析: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年语文A版第六册《千里跃进大别山》ppt课件

年语文A版第六册《千里跃进大别山》ppt课件

武汉
南京
遵照
布置 参谋 迅速 战略 叮嘱 顽抗 汝河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 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 座浮桥。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 杀向敌人。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 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进 攻另一个据点。一夜之间,18旅就攻下 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 通路。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 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背景介绍:
1946后,当人民还沉浸在抗日战争的胜利的 喜悦中时,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 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 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 百一十余万。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 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 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 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 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 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 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 座浮桥。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 杀向敌人。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 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进 攻另一个据点。一夜之间,18旅就攻下 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 通路。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 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 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狭路相逢勇
者胜”的意思。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谈谈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

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

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

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

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

“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

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五、总结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

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2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千里跃进大别山_小学语文_

千里跃进大别山_小学语文_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16个生字;掌握“布置”“叮嘱”等重要词语,学习一些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给自然段分层次,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给自然段分层次,概括段意,有感情朗读课文为重点;理解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比喻的手法,了解其好处为难点。

教学思路:以扶为主,扶放结合,总结教法,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讲读中,总结教法:“抓住重点,问题引路,读读议议”;在自学中,指导学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用具:录音机,录音磁带,放大挂图,生字卡片,词句卡片,幻灯(片),小黑板,一幅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读书会,导入课题。

1.讲故事。

教师把课文内容改编成口头故事,讲给学生听,注意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体现故事的趣味性。

2.导入课题,板书后揭题。

提问:①大别山在什么地方?②千里指从哪里到哪里?③跃进是什么意思?抽两三名学生回答,师生帮助。

3.辨析,讲解,结合地图,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二、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读准生字字音和二类字字音。

2.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要求学生轻声读生字,并做书空练习。

2.轻声读词语,理解意义。

3.对重要词语,除理解意义外,还要会运用,做口头造句练习。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抽学生读拼音,说结构,组词。

注意正音的字:“取”“据”韵母是ü而不是u;“嘱”“渡”韵母是u而不是ou。

注意:“跃”“置”“析”是整体认读音节。

辨形,容易错笔画的:遵,渡,嘱,揭,陪等。

2.出示形近字,辨析,组词。

抽两三名学生完成。

3.出示词卡,抽学生读,口头说说意思并造句。

语文A版语文三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

语文A版语文三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

拓展学习:
•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 2、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读一读。
战士们冲锋时的动词:
• 冒着、搭起、杀向、攻占、 扑向、拿下、进攻、攻下、 打开。
•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 山,杀向敌人。
②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 南方向奔流。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 山,像一把钢刀插 进了敌人的心脏。
测试
• 1、解释“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 2、填空 • 大军像( ),向西南方向( )。 • 刘邓大军像( )插进了( )。
•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 3.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 预习我尽力 •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3、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 遵照 刘邓大军 汝河 叮嘱 决堤 不约
而同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4、“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出现几次?
千里跃进大别山
•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
省交界之地,它北临淮河,南心
脏,会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所以说 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重大。1947年8月 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在炮火 轰鸣中激烈的汝河之战开始了。
• 学习目标
•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 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 扬斗志。
关的句子。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 5、作者用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画出相应的句子。
刘司令的话:
•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 手段,从这里打开一 条通路。
•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 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 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 划。
• 要记住,现在时狭路相逢 勇者胜,要勇,要猛!
• 每支步枪都插好刺刀,每 颗手榴弹都接好后盖,遇见 敌人就打,绝不留下敌人的 一个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 抗的敌人。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及课例)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及课例)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说全文教学)一、说教材《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战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匪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历经一年,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本文着重讲了1947年8月24日夜,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强渡黄河,胜利跃进大别山,以他们的“英勇顽强”证实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根据课文的实际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16个生字,辨析形近字“遵。

尊”,“拖、托”,“渡、度”,“揭、渴、喝”,掌握多音字“划”,理解“跃进、叮嘱”等词的意思,能用“布置”、“叮嘱”造句。

2.用“分层的方法”学习重点段落,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中,我“用分层的方法学习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教学的重点。

将“运用文中的事实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既要体现教师的“精讲”,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凭借教者的精讲,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因此,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图表演示法”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用“指导分层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5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5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5篇)《千里跃进大别山》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

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

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

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

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

“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

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五、总结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

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 向南挺进。
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 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
在狭窄的路上两军相遇,勇敢 的一方将会取得胜利。在此也表 现了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顽强 拼搏的精神。
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什么地?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 开一条通路。‛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 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 山的战略计划!‛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 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为后来 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 役奠定了基础。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那些为了 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 先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拓展学习
抢渡汝河一仗只是跃进大别山中的 一次战斗,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还 有许多激烈的战斗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课后就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资料,我们 下一节课交流。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 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 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读一读生字 跃(yuè )进 遵 (zūn)照 汝(rǔ)河 渡 (dù )口 拖(tuō)走 参谋(mó u)
纵(zòng)队 陪 (pé i)同 分析(xī) 狭 (xiá )路 漆(qī)黑 决堤(dī)
‚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 胜’,要勇,要猛!‛
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什么地方?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 敌人。‛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 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同学们,你们认为刘邓大军是怎 样战胜敌人的呢?
你对‚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呢?请结 合课文和同学们谈一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