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

合集下载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的纪录片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如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解读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3. 两个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和讨论两个相关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重要性和相关案例。

2. 案例资料:两个相关案例的详细资料。

3. 分组名单:将学生分成小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案例一: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3. 案例二: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4. 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5. 课堂小结: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重要性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 观察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地点和遗址。

2. 邀请相关专家或历史见证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开展课后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某一特定方面。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如有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和过程进行优化。

九、教学资源: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5个生字。

读记“遵照、汝河、砸毁”等词语,读写“纵队、战略、顽抗、奔流”等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4.在阅读中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每次出现的含义。

5.体会并学习抓住动词与比喻句使文章描写更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每次出现的含义,感受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抓住动词与比喻句使文章描写更生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场面描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让学生抓住动词和比喻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战斗的激烈场面和战士的勇猛表现出来的。

教学策略用刘邓首长照片导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以文中首长的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本节课的引领全篇的问题;结尾的短片再次感受刘邓大军的勇猛,深化主题。

教学准备上网查阅有关跃进大别山和刘邓首长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课件出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他们是谁?(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

)师刘司令和邓政委是一对亲密战友,他们率领的刘邓大军更是战无不胜的军队。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五课就讲述了刘邓大军的一次胜利战斗――板书课题,齐读。

2. 简介历史背景。

师你们知道大别山在哪儿吗?(生汇报资料后,出示课件。

)师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1947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党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大军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20天,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相信大家预习得都很充分,老师考考你,请你开火车来领读词语。

师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紧扣核心,辐射全篇1.结果入手,引出中心句。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定义和背景。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好奇。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问题和观点。

第二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2. 通过资料和实例,解释导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

3.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历程和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历程和事件。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点。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历程和事件,包括具体的行动和决策。

2. 通过时间线或流程图,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点。

3. 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程和事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和认知能力。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程的描述和理解。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和后果。

最新教科版(六三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教案(精品)

最新教科版(六三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教案(精品)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有所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有所感悟。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大别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7年,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讲授新课(一)历史背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

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遵照 决堤 参谋 迅速 战略 叮嘱 顽抗 汝河 挺进 蹚水 血路 漆黑手榴弹 不约而同 猛虎出山 狭路相逢(三)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遇到紧急情况。

教科版语文五年上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语文五年上第三单元教案
4.(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
(2).师:“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为后来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那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先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谁敢说自己是全班读得最好的?”后来的几段朗读中,让学生纷纷挑战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明确: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多次朗读课文,使学生将课文读正确,强化记忆
感知整体,梳理学路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质疑课题,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引导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修饰语(形容词)隆重、庄严。
带着一份隆重,一份庄严,我们再读课题,谁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4.默读1-9节,想想: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什么重大意义?②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读后组织讨论,让学生明白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在敌人的心脏插上了一把钢刀。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七课《千里跃进大别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每次出现的含义,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

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及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对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感受革命豪情。

教学准备:1、“跃进大别山”相应文字、图像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这节课,大家已经了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谁能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把课题再给大家介绍一下。

谁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们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副图(出课件)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往东有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往西有长江中游重镇武汉、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当时,占领大别山是党中央实现解放战争由战略进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它即可分散牵制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又为南下作战,解放全中国打下战略基础。

本课讲的就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决定于1947年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跃进大别山的那场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

刘邓大军是以怎样勇猛的士气、顽强的斗志强渡汝河胜利跃进大别山的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学文,直奔中心。

(一)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迅速默读课文,找出全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的?(二)学生理解中心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文章是怎样围绕“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中心句来写的?也就是说哪些段落写了“狭路相逢”?哪些写段落写了“勇者胜”?引导学生再次快速阅读全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件,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千里跃进大别山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纪录片《千里跃进大别山》片段,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述背景:介绍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的背景,为学生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提供历史背景。

3. 过程讲解:详细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分析其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意义阐述:阐述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迹,让学生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评价展开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7. 总结提升: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了解历史背景,认识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大别山风光;(2)简要介绍大别山的历史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大别山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思考:诗人为何要赞美大别山?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 结合历史背景,思考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结构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课文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理解题目。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写作,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5.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艰苦奋斗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白板等。

3. 分组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4. 情景模拟材料: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布置和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思考。

2. 讲解背景: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和困难。

3. 过程描述: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包括决策、实施和成果等。

4. 历史意义: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 精神内涵:深入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案例分析: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故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教学内容:1. 简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教师简要介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内容:1.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2. 分析刘伯承、邓小平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刘伯承、邓小平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刘伯承、邓小平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事件。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题。

2. 分析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如革命精神、团结协作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拓展思考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生完成拓展思考题,进一步深入思考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分析等。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4. 学生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小组合作法: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4. 实践活动法:学生自主探究和创作。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 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5. 讨论课文: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6.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和口头报告。

7. 总结与反馈:总结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思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阅读理解测试: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效果,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评估的方式和反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和相关网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阅读理解测试题目。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弘扬伟大的人民战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5. 人民战争精神的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相关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民战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同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基本知识: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意义等基本知识。

3. 分析历史事件:选取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4. 弘扬人民战争精神:讨论人民战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过程性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等环节的表现,培养其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总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检验其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论坛、博客等。

4. 实地资源: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中国解放战争的背景。

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形式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

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背景和原因。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者的思维。

2.2 教学内容: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背景和原因。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者的思维。

2.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决策背景和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决策过程和决策者的思维。

第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实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成果和问题。

3.2 教学内容: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成果和问题。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题,让学生分析成果和问题。

第四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验和教训。

4.2 教学内容: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验和教训。

4.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题,让学生分析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启示。

5.2 教学内容: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启示。

5.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总结主要内容和影响。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1. 简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新课内容展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

2. 使学生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详细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

2.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详细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意义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具体实例,深入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看法。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探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2. 了解句与句的联系,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导入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生:**司令员和**政委)2. 简介历史背景3. 释题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

“跃进”是指一种长驱直入,直攻敌人心脏的进攻方式。

)4. 示标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并在学习中继续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要求: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一边读一边用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生读文)2 检查自读情况①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划(huá huà)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生:抢渡汝河一仗)(师:汝河一仗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

)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查字典理解:“布置”:①放,摆,安排。

②设立,设备。

③购买。

“叮嘱”:①再三嘱咐。

②蚊子叮咬。

③追问。

“不约而同”:①约定。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一)第1—2自然段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战斗的有关情况?(生:时间——1947年8月23日,起因—刘邓大军奉命向大别山挺进,地点—先头部队行军十几天到达汝河北岸。

)2. 齐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挺进;十几天行军。

)(二)找出文章中心句1. 师:这一仗我军取得胜利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2. 指名朗读第9自然段师: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把它勾画出来。

(生:狭路相逢勇者胜)3. 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并质疑问难(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无地可让,此时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提问:①刘邓首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②在文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狭路”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三)第3自然段1. 指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狭路”表现在哪里?(生:前和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紧急。

)2. 自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看出情况的紧急?用”“标出相关的词句。

3. 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并进行小结**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追赶,这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

当18旅到达汝河北岸和时候,敌人早已把渡口的船只统统拖走,砸毁了。

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趟不过去。

(师: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4. 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朗读)5. 师:正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司令员作出了战斗指示(生:狭路相逢勇埏胜)刚才,大家所学习的有关战斗的情况可以用这句话中的哪几个字来概括?(生:狭路相逢)四、总结课文1. 总结课文2. 师:刘邓大军是怎样战胜敌人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课文第4—9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邓大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

2.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3. 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的写作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学习新课以前,谁能结合屏幕演示和老师的板书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有关战斗的情况?(生答)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可以用“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的哪几个字来概括?大家一起说(生:狭路相逢)2、师:现在就请同学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相信通过你们的朗读一定能把当时那种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二、设情境,激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一)字面理解“勇者胜”师: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司令员作出指示(生齐读:狭路相逢勇者胜)“胜”是什么意思?“勇者”是什么意思?(生:胜利,勇敢的人)(二)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勇者”1. 师:在文中“勇者”指的是谁呢?2. 指名朗读课文(接读课文4—9自然段)思考:在文中“勇者”指的是谁呢?(生:刘邓大军—刘邓首长和战士)(二)课件演示:挺进中原片师:在抢渡汝河的战斗中刘邓大军是怎样勇的,大家想看吗?(三)示标师:多么英勇的刘邓大军啊!课文中是怎样表现刘邓大军的勇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的第4—9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邓大军作战的英勇顽强;同时,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有所感悟。

三、品读课文第4—9自然段1. 自读课文4—8自然段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刘邓大军的勇?用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 讨论交流1) 表现刘邓首长的勇第六自然段(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的句子)①“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路。

”②“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

”③“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2) 表现战士的勇第7自然段(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的句子)每条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不留下一个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

冒着敌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进攻另一个据点。

一夜之间,18旅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A.指名朗读师:在这段话中哪两个句子最能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A) 生读句子B) (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句子)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②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C) 读句子比较①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

②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向西南方向奔流。

思考:哪句好?为什么?D) 写作方法指导师:作者正是运用了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更加生动具体,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多练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E) 指导朗读句子B 设置情境(配乐朗读课文)师:有了刘邓首长的英明决策,战士们做好了一切准备,8月23日晚,战斗打响了(课件演示战斗情景读文)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答)C 自读句子师:把你们听到的,看到的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体会:怎么读才好。

D 指名读,指导朗读E 齐读第8自然段(配音)过:正是有了刘邓首长的正确指示和战士们的英勇作战,我军终于取得了(胜利),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

3. 第9自然段1) 齐读课文第9自然段2) 课件演示句子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A.读句子体会: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重大。

)B.指导朗读(采用轮读的方法)四、总结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1.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2. 师:“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为后来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那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先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生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师:抢渡汝河一仗只是跃进大别山中的一次战斗,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激烈的战斗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回家就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资料,我们下一节课交流。

宾西中心学校王艳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