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教案2
《铸剑》教案2
《铸剑》教案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瓮(wènɡ) 咻咻(xiū)旌旗(jīng) 咀嚼(jué)B.杳无消息(yǎo) 撮(cuō)开剑戟(jǐ) 青苔(tái)C.剑靶(bǎ) 雉堞(dié)干瘪(biē) 起擎(qíng)D.仇雠(chóu) 弓弩(nǔ)鸱鸮(chī xiāo) 打诨(hùn)解析C项“瘪”应读为“biě”。
答案 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瓮壁辩别骤然面面相觑B.起粟迭好掘开不共戴天C.鳞伤径奔背脊山呼海啸D.排衙惶骇胡疑言不由衷解析A项“辩别”应为“辨别”。
B项“迭好”应为“叠好”。
D项“胡疑”应为“狐疑”。
答案 C3.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B.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经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C.待到近来时,那人的衣服却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
D.随着歌声,水就从鼎口涌起,上尖下广,像一座小山,但自水尖至鼎底,不住地回旋运动。
解析C项为白描,其他为比喻。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
”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
“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B.偷空在宫外闲游的两个小宦官,刚刚回来,一看见宫里面大家的愁苦的情形,便知道又是照例的祸事临头了,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不慌不忙,跑到国王的面前,俯伏着。
C.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
D.“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后,妃子,老臣,以至太监之类,都放声哭起来。
但不久就陆续停止了,因为武士又捞起了一个同样的头骨。
解析B项“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中逗号应改为分号。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铸剑》,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认识到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2.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3. 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铸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5. 写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铸剑》的短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六、教学准备:1. 教材:《铸剑》原文及相关注释版本;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
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
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
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
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
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铸剑》二、介绍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吉林省长市第一零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铸剑教案2 长版
课题课型讲读总节时10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分析体会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能力目标:黑色人的出现及其思想性格的表现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理解黑色人身上“复仇”的精神实质。
情感目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难点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就《铸剑》和古代的“三王冢”故事进行了大致的比较,找出了两文中诸多不同之处,这堂课我们就通过阅读理解来体会鲁迅这样改编的目的和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一、概括小说的情节。
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 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 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完成。
其中第2 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 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 节):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二、分析人物形象。
1. 眉间尺的形象。
这是一个性格多样的人物形象。
小说首先塑造了一个优柔寡断的眉间尺。
例如打老鼠这件事,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善良和软弱。
其次,他的性情中,又有疾恶如仇的一面。
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先是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及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促使他坚强起来决定为父报仇。
于是“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他的双三王冢【译文】楚国的能工巧匠干将莫邪给楚王铸造宝剑,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制成。
楚王因时间久了而发怒,想要杀死铸剑人。
宝剑铸了两把,分为雌雄。
他的妻子当时怀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对妻子说道:“我替楚王铸造宝剑,好多年才获得成功,楚王为此发怒,我要前去送剑给他的话,他必杀死我。
高一语文《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语⽂《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2?⿊⾊⼈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讨论、明确:这正是⿊⾊⼈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王。
3?⿊⾊⼈在刺死⼤王之后,为什么也要⾃刎? 讨论、明确:⿊⾊⼈的⾃刎并不是⼀种绝望的表现,⽽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
他对暴虐的⼤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他的头⼀⼊⽔,即刻直奔王头,⼀⼝咬住了王的⿐⼦,⼏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全⼒上下⼀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壁游了⼀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
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才“微微⼀笑,随即合上眼睛,仰⾯向天,沉到⽔底⾥去了”。
(三)眉间尺与⿊⾊⼈的性格⽐较 讨论、明确:⼆⼈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之仇,但他作为⼀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
⼏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有动静便“出了⼀⾝汗”。
但他经过了⼀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个坚定的复仇者。
⿊⾊⼈与眉间尺并⽆私交,素⽆来往,但却有⼀个共同的⼤敌——“王”。
他富有⽃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的动向;他对敌⼈毫⽆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债的资本。
我的⼼⾥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有与敌⼈同归于尽的决⼼;他善于⽃争,⼀⼊⿍便给了“王”致命⼀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
⿊⾊⼈则是作者塑造的⼀个理想化⼈物。
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四、作业 思考本⽂最后⼀节在⽂中的作⽤。
第⼆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分析“看客”在⽂中的作⽤。
⼆、讨论、分析⽂章主题。
〖2021年整理〗《铸剑》优教2完整教学课件PPT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尤其是情节生动之处。 2、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物性格,下一节课与同学 们交流。 3、找出小说中较难理解之处,下一节课与同学 们讨论。
退出
(2)将“客”改成了“黑色人”“宴之敖者”, 并把他塑造成舍己为人、行侠仗义的古代侠士的形 象。
(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更大的普 遍性和适应性,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王”暴戾、 荒淫的性格。
(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 监、老臣、武士、侏儒、围观群众等次要人物,使 故事的内容更丰富,主题也更有意义。
二、自主探究
1、复述“三王冢”的故事。 2、找两个同学用自己的话将“三王冢”的故 事复述一遍,然后更正翻译理解上的错误。 明确: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一个无名的侠 客为了帮助干将的儿子复仇不惜牺牲生命的故 事。
3、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4、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文《铸剑》,画出 生字生词,并共同解决读音问题。
1、作者回顾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 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 家。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弃医从文。 1909 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礼教 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5)作者用近于荒诞的手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生 动的情节,例如,干将铸剑的过程,尤其是铸成之 时的神奇景象;还有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更加惊心 动魄,使这个故事更生动,人物更活灵活现。
(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 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最新鲁迅铸剑教案11篇
鲁迅铸剑教案11篇鲁迅铸剑教案11篇鲁迅铸剑教案(1)浅谈鲁迅《铸剑》《铸剑》是鲁迅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里面的一篇小说。
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我之所以会对《铸剑》这篇文章感兴趣,是因为刚读起这篇文章时,主人公眉间尺与老鼠之间的生动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精彩绝伦的描写让我对鲁迅更加敬佩。
下面请让我浅浅地分析一下《铸剑》这篇文章。
首先从写作背景谈起。
本文是鲁迅在1926年10月完成的。
当时的鲁迅于北京在内与兄弟周作人不和,在外与政府及政客不和,内心受到深刻的打击,为了暂避军阀官僚们的迫害,于是便来到了厦门。
我想这正是鲁迅之所以会把复仇心理与原侠精神融合在《铸剑》里的原因吧。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政府,人民民不聊生生活痛苦,而且愚昧的国民性更让鲁迅深深地感到失望,加之个人在北京的悲惨遭遇,不但外人政府不理解,就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无法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所以鲁迅就写出了《铸剑》这篇文章。
因为小说其实就是现实的最好反映。
《铸剑》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主人公眉间尺为报杀父之仇的复仇故事。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了眉间尺戏鼠,然后明仇;第二部分是发展,写了眉间尺寻仇受阻遇到黑色人相助,为报仇而献头;第三部分是高潮,写了眉间尺和黑色人为了智取王命而血战;第四部分是结尾,写眉间尺、黑色人、楚王三首俱葬。
据我查资料所知,鲁迅的《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炼成了,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
铸剑_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语文教材:《铸剑》选自鲁迅《呐喊》教学目标:1. 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学生阅读《铸剑》选段,了解故事梗概。
二、故事情节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铸剑》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眉间尺、国王、黑衣人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艺术特色分析1. 教师讲解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
2. 学生结合《铸剑》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象征手法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铸剑》中的象征手法,如剑的象征意义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人物形象心理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如眉间尺从最初的勇敢到后来的绝望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阅读《呐喊》中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
2. 写一篇关于《铸剑》的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铸剑》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象征手法和寓意的深入理解;(2)鲁迅先生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概述《铸剑》的基本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提升。
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3)教师是否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铸剑》,总结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2)评价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3)评价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342019-08-04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铸剑》为基础,通过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铸剑》的主题思想,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3. 学会从现实角度审视作品,提升自身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铸剑》;2.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包括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革命者的歌颂等;4. 联系现实,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5. 总结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情节进行深入剖析;3. 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铸剑》;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4. 思考:联系现实,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5. 总结:总结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铸剑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的“孟尝君烧剑”故事,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中的铸剑主题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根据《铸剑》改编的影视作品,如2001年的电影《鲁迅》,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鲁迅笔下的世界,进一步理解作品;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铸剑”为主题的小品文或短篇小说,通过创作实践,体会文学创作的乐趣,提升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程度;3. 创意写作:收集学生创作的“铸剑”主题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文学元素的运用技巧。
铸剑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铸剑教学设计引言铸剑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作为一种传统的金属加工工艺,铸剑技术在不同文化中发展出各种风格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个铸剑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铸剑艺术的兴趣和技能,并帮助他们了解这一古老传统的背后文化和历史。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铸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使学生了解铸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培养学生的金属加工和雕刻技能。
4. 帮助学生培养耐心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铸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学习不同文化中铸剑的发展历程,如中国、日本和欧洲等。
- 了解铸剑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使用方法。
2. 材料准备和工具介绍- 学习铸剑所需的材料,如金属、炉具、模具等。
- 介绍所需的工具和器材,并教授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3. 铸剑的基础技巧- 学习铸剑的基本工艺流程,如设计、打磨、制模、熔铸等。
- 教授金属加热和倒铸的方法和技巧。
- 练习不同类型剑刃和剑柄的制作技术。
4. 铸剑的装饰技巧- 学习铸剑的装饰方法,如雕刻、打磨和涂饰等。
-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装饰风格和技巧,如中国的刻花和日本的彫刻。
-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独特的剑柄和壳部。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和互动讨论- 结合幻灯片、视频和演讲,向学生介绍铸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技术原理。
-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深入理解。
2. 实际操作和示范- 提供实际操作的工作坊,让学生亲自参与铸剑的制作过程。
- 由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并提供指导。
3. 小组合作和创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设计和制作一把铸剑。
-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展示和评估- 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铸剑作品,并进行评估和反馈。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学生作品评估- 根据学生制作的铸剑作品的质量、创意和技巧进行评估和分数打分。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刻的寓意;(3)了解鲁迅及《铸剑》的历史背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铸剑》与其他作品的关联;(3)学会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3)树立敢于反抗、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铸剑》的故事情节及其象征意义;2.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 鲁迅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刻寓意;2. 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炼观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启发;4. 比较分析法:对照其他作品,分析《铸剑》的独特之处;5. 批判性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作品。
五、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铸剑》的故事梗概及其背景;3.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4.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5. 评价《铸剑》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铸剑》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铸剑》文本,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理解其性格特点。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3)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深入解读课文,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3)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铸剑》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的历史、文化知识;(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品味鲁迅的语言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主题感悟:(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体会;(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知识;(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选取实例进行点评;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主题思想的体会,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鲁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现实意义的联系能力;4.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思维。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3.铸剑》word教案 (2).doc
长春版九年级上《铸剑》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想1.本单元主题是“成长如蜕”,关注成长中的心理与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几篇小说,理解其主题,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铸剑》篇幅虽长,但情节简单,教学时重点分析少年眉间尺的性格变化。
2.传授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自我质疑解惑,积极激活学生思维。
以文后“相关链接”为实践引导,启发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习惯。
要求学生评价文中人物,明确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借助媒体重现小说情节氛围。
学后,安排探究性写作实践。
4.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2.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教学难点: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步骤:1.投影《孝子传》和《搜神记·三王冢》故事,导入新课,同时播放背景乐曲——《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简介作品及作者。
梳理小说情节。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简述故事梗概。
(2)学生评价并补正。
(3)浏览课文,明确情节:(链接图片)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
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
高潮、结局:智取王命,鼎中啮头。
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过渡:由小说三要素知识转入人物形象分析。
2.眉间尺形象分析(重点突破)(1)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眉间尺性格的内容,并说说眉间尺有什么性格?(2)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分析。
(3)学生各抒己见。
(4)明确: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
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铸剑教学设计2
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完成。
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眉间尺形象分析1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教案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瓮(wènɡ) 咻咻(xiū)旌旗(jīng) 咀嚼(jué)B.杳无消息(yǎo) 撮(cuō)开剑戟(jǐ) 青苔(tái)C.剑靶(bǎ) 雉堞(dié)干瘪(biē) 起擎(qíng)D.仇雠(chóu) 弓弩(nǔ)鸱鸮(chī xiāo) 打诨(hùn)解析C项“瘪”应读为“biě”。
答案 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瓮壁辩别骤然面面相觑B.起粟迭好掘开不共戴天C.鳞伤径奔背脊山呼海啸D.排衙惶骇胡疑言不由衷解析A项“辩别”应为“辨别”。
B项“迭好”应为“叠好”。
D项“胡疑”应为“狐疑”。
答案 C3.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B.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经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C.待到近来时,那人的衣服却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
D.随着歌声,水就从鼎口涌起,上尖下广,像一座小山,但自水尖至鼎底,不住地回旋运动。
解析C项为白描,其他为比喻。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
”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
“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B.偷空在宫外闲游的两个小宦官,刚刚回来,一看见宫里面大家的愁苦的情形,便知道又是照例的祸事临头了,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不慌不忙,跑到国王的面前,俯伏着。
C.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
D.“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后,妃子,老臣,以至太监之类,都放声哭起来。
但不久就陆续停止了,因为武士又捞起了一个同样的头骨。
解析B项“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中逗号应改为分号。
答案 B5.《铸剑》中的眉间尺对老鼠忽憎忽怜,说明他的性情( )A.刚愎 B.胆怯C.大度 D.优柔解析根据人物的表情等判断。
答案 D6.有关鲁迅《铸剑》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铸剑》选自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其中包括《奔月》《铸剑》《出关》《理水》《采薇》等文章。
B.《铸剑》取材于《列异传》《搜神记》《吴越春秋》《赵绝书》。
鲁迅在原文仅有的二百多字的基础上,“只给铺排,没有改动”,却演绎了一个富有现代精神的复仇故事。
C.小说中“剑”既是经过高温高压锻炼的、纯青的、透明的、冰也似的复仇之剑,也是小说主人公“黑色人”的精神象征。
D.小说“复仇”主题鲁迅式的开掘与展开,是在三头相搏时开始的,其场面描写诡奇而绚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
解析D项小说“复仇”主题鲁迅式的开掘与展开,是在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
答案 D7.黑色人要用眉间尺的头与剑去复仇,比较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 )A.要战胜强大于己的敌人,就要用诡计取得胜利。
B.要向敌人复仇,应先向自身复仇,与旧的自我决裂。
C.骗取王的信任,表明自己已杀了王的敌对者。
D.黑色人骗取眉间尺的信任,为自己复仇。
解析A项“用诡计”不合适。
C项“王”没有“信任”他。
D项黑色人是替眉间尺报仇。
答案 B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突然失了光辉,唯有青光充塞宇内。
B.“你不要疑心我将骗取你的性命和宝贝。
”暗中的声音又严肃地说。
“这事全由你。
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C.第十一届女子垒球锦标赛标识如汉字中的“女”字,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与体育运动暴发生命激情的相互融合。
D.他的工具,我早已都卖掉了来救了穷了,你已经看不见一点遗迹;但他是一个世上无二的铸剑的名工。
解析A项应为“骤然”,二者都有“忽然”之意,但“骤然”的程度更重一些,更能突出那种“出乎意外”。
B项应为“严冷”,“严肃”侧重指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严冷”多用来形容声音。
C项应为“爆发”,二者都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暴发”多用于具体事物,如“山洪暴发”;“爆发”多用于抽象事物,如“爆发革命”。
答案 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9~13题。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
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
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
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
王又狡猾,……眉间尺偶一疏忽,终于被他咬住了后项窝,无法转身。
这一回王的头可是咬定不放了,他只是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叫痛的声音。
黑色人也仿佛有些惊慌,但是面不改色。
他从从容容地伸开那捏着看不见的青剑的臂膊,如一段枯枝;伸长颈子,如在细看鼎底。
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蓦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淜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
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
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
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
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
先前还会在鼎里面四处乱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到底是一声不响,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9.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判断修辞手法时要注意修辞的外部标志。
答案比喻,如“他从从容容地伸开那捏着看不见的青剑的臂膊,如一段枯枝”“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
10.眉间尺由优柔善良的少年一跃成为本段中意志坚定的复仇者的形象,他是如何进行转变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可以说,人物性格的转变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重要的是外部环境的逼迫,可以结合课文中关于眉间尺所处的环境的描写去分析他转变的过程。
答案他由一个性情优柔的少年,在复仇渴望的推动下,在周遭“恶狼环伺”环境逼迫下,愤而变成冷心冷面的“复仇天使”,二者是复仇者成熟前后的两个阶段。
11.文中色彩的选用非常特别,“黑”“青”等色彩多次出现,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要注意这样的颜色在营造环境方面的作用,还可以结合这两种颜色在历史中经常出现的场合来分析。
答案青色在我国历代都是下层平民的服色。
青衣、青剑、纯青色是复仇者一以贯之的服饰,作者借助青色给我们塑造了宴之敖这一复仇者的形象。
黑色则造成阴暗、沉郁、悲痛、庄重的氛围,渲染了复仇的悲剧气氛,且黑色也是复仇者最偏爱的颜色。
12.《铸剑》中“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你是如何理解的?本段文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解答对这个高潮的认识时可以结合这个情节对体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而对感情基调的解释要结合文段中语言文字的表述风格。
答案①“三头相搏”是第一个高潮,使黑衣人和眉间尺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文章还有后一个高潮——“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②本段文字的感情基调是崇高、神圣、惨烈与悲壮。
13.结合本段文字简析《铸剑》浪漫主义的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了解浪漫主义的特点,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表现在:丰富奇特的想象,离奇荒诞的情节,夸张的手法等。
宴之敖就是鲁迅反抗复仇精神的艺术化身,这就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
想象奇特,情节荒诞,如“三头相搏”,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杨曾宪①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
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
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
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②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
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
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
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
但新文化很快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
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
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③玩物丧志。
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比呢?④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
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
重读鲁迅,我仍然如针芒在背。
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
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