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导学案2
高中语文 3.9《铸剑》学案
《铸剑》【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学习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鲁迅的作品《铸剑》二. 本周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阅读理解鲁迅的《铸剑》,并掌握阅读小说作品的规律与方法。
三. 知识归纳总结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考查要点]1. 明确小说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能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 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 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
6. 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归纳]1. 人物描写(1)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 人物形象(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个部分。
①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②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与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铸剑》导学案教师版
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2、黑色人形象分析
讨论、明确:与敌斗争坚决、彻底,不带私心的原侠精神
3、眉间尺与黑色人这两个人谁是主人公呢?
2、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眉间尺——一个就要去完成复仇大业只有十六岁的少年,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他的举动。
二、分析文章主题
1、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刘浩洋
审核人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A层:讨论、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B层:讨论、分析文章主题
C层:分析、品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
与
方法
讨论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学习重点
分析文章主题
学习难点
分析、品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考点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共享案
集备修正
个性补充
讨论、明确:这种情节表面上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但鲁迅所描绘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正是这些闲人,使“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却是对他一式的点头。他知道这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的战士都在此灭亡,中了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那正是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正是这些麻木的灵魂使夏瑜(鲁迅小说《药》中的革命者)的血白流。今天又使眉间尺掉进了“无物之阵”而无所用其力。
《铸剑》教案2
《铸剑》教案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瓮(wènɡ) 咻咻(xiū)旌旗(jīng) 咀嚼(jué)B.杳无消息(yǎo) 撮(cuō)开剑戟(jǐ) 青苔(tái)C.剑靶(bǎ) 雉堞(dié)干瘪(biē) 起擎(qíng)D.仇雠(chóu) 弓弩(nǔ)鸱鸮(chī xiāo) 打诨(hùn)解析C项“瘪”应读为“biě”。
答案 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瓮壁辩别骤然面面相觑B.起粟迭好掘开不共戴天C.鳞伤径奔背脊山呼海啸D.排衙惶骇胡疑言不由衷解析A项“辩别”应为“辨别”。
B项“迭好”应为“叠好”。
D项“胡疑”应为“狐疑”。
答案 C3.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B.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经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C.待到近来时,那人的衣服却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
D.随着歌声,水就从鼎口涌起,上尖下广,像一座小山,但自水尖至鼎底,不住地回旋运动。
解析C项为白描,其他为比喻。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
”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
“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B.偷空在宫外闲游的两个小宦官,刚刚回来,一看见宫里面大家的愁苦的情形,便知道又是照例的祸事临头了,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不慌不忙,跑到国王的面前,俯伏着。
C.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
D.“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后,妃子,老臣,以至太监之类,都放声哭起来。
但不久就陆续停止了,因为武士又捞起了一个同样的头骨。
解析B项“一个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中逗号应改为分号。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铸剑》,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认识到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2.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3. 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铸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5. 写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铸剑》的短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六、教学准备:1. 教材:《铸剑》原文及相关注释版本;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七课 铸剑 导学案
7 铸剑一、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人物的性格发展脉络,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核心知识)3.揣摩小说语言,赏析表达效果。
二、课文助读1.走进作者鲁迅1881 —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主要作品:小说《孔乙己》《药》《故乡》《祝福》《阿Q正传》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秋夜》等,杂文《灯下漫笔》《记念刘和珍君》等。
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2.写作背景《铸剑》初稿完成于1926年10月,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
辛亥革命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
《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
3.相关知识(1)关于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最新鲁迅铸剑教案11篇
鲁迅铸剑教案11篇鲁迅铸剑教案11篇鲁迅铸剑教案(1)浅谈鲁迅《铸剑》《铸剑》是鲁迅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里面的一篇小说。
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我之所以会对《铸剑》这篇文章感兴趣,是因为刚读起这篇文章时,主人公眉间尺与老鼠之间的生动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精彩绝伦的描写让我对鲁迅更加敬佩。
下面请让我浅浅地分析一下《铸剑》这篇文章。
首先从写作背景谈起。
本文是鲁迅在1926年10月完成的。
当时的鲁迅于北京在内与兄弟周作人不和,在外与政府及政客不和,内心受到深刻的打击,为了暂避军阀官僚们的迫害,于是便来到了厦门。
我想这正是鲁迅之所以会把复仇心理与原侠精神融合在《铸剑》里的原因吧。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政府,人民民不聊生生活痛苦,而且愚昧的国民性更让鲁迅深深地感到失望,加之个人在北京的悲惨遭遇,不但外人政府不理解,就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无法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所以鲁迅就写出了《铸剑》这篇文章。
因为小说其实就是现实的最好反映。
《铸剑》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主人公眉间尺为报杀父之仇的复仇故事。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了眉间尺戏鼠,然后明仇;第二部分是发展,写了眉间尺寻仇受阻遇到黑色人相助,为报仇而献头;第三部分是高潮,写了眉间尺和黑色人为了智取王命而血战;第四部分是结尾,写眉间尺、黑色人、楚王三首俱葬。
据我查资料所知,鲁迅的《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炼成了,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
铸剑_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语文教材:《铸剑》选自鲁迅《呐喊》教学目标:1. 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学生阅读《铸剑》选段,了解故事梗概。
二、故事情节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铸剑》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眉间尺、国王、黑衣人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艺术特色分析1. 教师讲解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
2. 学生结合《铸剑》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象征手法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铸剑》中的象征手法,如剑的象征意义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人物形象心理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如眉间尺从最初的勇敢到后来的绝望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阅读《呐喊》中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
2. 写一篇关于《铸剑》的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铸剑》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象征手法和寓意的深入理解;(2)鲁迅先生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概述《铸剑》的基本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提升。
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3)教师是否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铸剑》,总结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2)评价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3)评价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刻的寓意;(3)了解鲁迅及《铸剑》的历史背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铸剑》与其他作品的关联;(3)学会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3)树立敢于反抗、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铸剑》的故事情节及其象征意义;2.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 鲁迅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刻寓意;2. 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炼观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启发;4. 比较分析法:对照其他作品,分析《铸剑》的独特之处;5. 批判性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作品。
五、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铸剑》的故事梗概及其背景;3.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4.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5. 评价《铸剑》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铸剑》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铸剑》文本,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理解其性格特点。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9铸剑学案
课题:《铸剑》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一、介绍作者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
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
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
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
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
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第3课《铸剑》教案
第3课《铸剑》教案教学目标.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2.理解黑色人身上“复仇”的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黑色人的出现及其思想性格的表现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2.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出现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用神奇的笔法为我们勾画了古人们对那个世界的认知,以及那个世界给他们带来的爱恨情愁。
那么这堂课前老师给你们推荐的“三王冢”的故事,不知大家读得怎么样了?理解了多少?我们先来欣赏这个故事。
二、复述“三王冢”的故事。
找两个同学用自己的话将“三王冢”的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更正翻译理解上的错误。
师:好,听完这个故事,大家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生: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一个无名的侠客为了帮助干将的儿子复仇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三、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文《铸剑》,画出生字生词,并共同解决读音问题。
叱水瓮憎恨芦柴咻咻毛骨悚然拂拭骇异匣子颈子浑圆后苑仇雠杳无消息雉堞旌旗背脊灼热排衙鸱鸮磷火不暇计较午膳打诨缘竿胡诌颧骨暴躁兽炭面面相觑皓齿莠民缓辔戈戟黄钺起粟煎熬恍然大悟掣起疾趋2.初步比较两文之异同。
好,我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鲁迅改编的故事与古代的“三王冢”的故事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都表现了“复仇”这个中心,都围绕着少年的家仇展开,都出现了一个侠士帮助他完成了复仇任务。
不同点:鲁迅的《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
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铸剑教案2长春版
铸剑2 分析体会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
一、概括小说的情节。
第二部分(第2
):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
二、分。
这是一个性格多样的
打老鼠这件事,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可以看出
妻子说道:是男孩的话,等他长大成人,
随后就拿等到他后来
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1
的是黑色人的出现。
他的心虽然
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他接受了黑色人的建议,因为他相信这样的复仇
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
黑色人具有很强的战斗精神和智慧,
“你的父亲给楚王铸造宝
用了好几年才铸成,
终于得到了雄剑。
从此以后,
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2。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3)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深入解读课文,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3)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铸剑》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的历史、文化知识;(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品味鲁迅的语言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主题感悟:(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体会;(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知识;(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选取实例进行点评;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主题思想的体会,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鲁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现实意义的联系能力;4.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思维。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3.铸剑》word教案 (2).doc
长春版九年级上《铸剑》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想1.本单元主题是“成长如蜕”,关注成长中的心理与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几篇小说,理解其主题,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铸剑》篇幅虽长,但情节简单,教学时重点分析少年眉间尺的性格变化。
2.传授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自我质疑解惑,积极激活学生思维。
以文后“相关链接”为实践引导,启发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习惯。
要求学生评价文中人物,明确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借助媒体重现小说情节氛围。
学后,安排探究性写作实践。
4.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2.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教学难点: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步骤:1.投影《孝子传》和《搜神记·三王冢》故事,导入新课,同时播放背景乐曲——《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简介作品及作者。
梳理小说情节。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简述故事梗概。
(2)学生评价并补正。
(3)浏览课文,明确情节:(链接图片)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
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
高潮、结局:智取王命,鼎中啮头。
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过渡:由小说三要素知识转入人物形象分析。
2.眉间尺形象分析(重点突破)(1)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眉间尺性格的内容,并说说眉间尺有什么性格?(2)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分析。
(3)学生各抒己见。
(4)明确: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
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铸剑》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眉间尺形象分析
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4?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
讨论,明确:作者笔下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着。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3?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
讨论,明确: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语文:语文学案 《铸剑》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必修第一册]9《铸剑》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一、介绍作者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
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
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
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
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1881。
9。
25—1936。
10。
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铸剑》 导学案
《铸剑》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风格。
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3、探讨小说的主题,理解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中“剑”的象征意义。
2、难点(1)探究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
(2)体会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作品背景《铸剑》写于 1926 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通过这个充满复仇与反抗精神的故事,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觉醒的期待。
四、预习导航1、阅读小说《铸剑》,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铸剑的方法和传说。
五、课堂探究1、故事情节梳理(1)请同学们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说主要讲述了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
眉间尺的父亲为楚王铸剑,成功后被楚王杀害。
眉间尺决心为父报仇,在黑衣人的帮助下,最终与楚王同归于尽。
(2)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眉间尺的成长与得知父亲的遭遇,第二部分是眉间尺决心复仇却犹豫不决,第三部分是眉间尺遇到黑衣人并决定将复仇之事托付给他,第四部分是黑衣人在王宫与楚王斗智斗勇,最终成功复仇。
2、人物形象分析(1)眉间尺眉间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眉间尺是一个善良、优柔寡断但又有着坚定复仇决心的人。
他在得知父亲的死讯后,虽然心怀仇恨,但起初在面对老鼠时仍表现出了善良和犹豫。
然而,随着复仇信念的逐渐坚定,他最终勇敢地迈出了复仇的步伐。
铸剑.doc
二龙乡学校2014——201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铸剑》导学案主备:李雪飞审阅:审批:【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鲁迅先生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6、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背景:鲁迅在回顾自己半生经历时,曾说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怀疑起来。
”怀疑什么,怀疑的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的革命者。
当他看到辛亥革命之果实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被杀害,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学生。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
《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构思的。
作者就是要通过本文来表达出强烈的复仇精神。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2、通过朗读课文,把你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这篇小说共分为四部分,这四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2、概括眉间尺、黑色人、看客们的形象。
3、分析文章的主题。
【拓展阅读】小说相关知识(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因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导学案一. 教学内容:学习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鲁迅的作品《铸剑》二. 本周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阅读理解鲁迅的《铸剑》,并掌握阅读小说作品的规律与方法。
三. 知识归纳总结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考查要点]1. 明确小说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能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 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 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
6. 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归纳]1. 人物描写(1)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 人物形象(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个部分。
①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②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与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4. 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③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结:1.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的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2.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通过这些人物描写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情况。
3.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代事件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围,表达人物的心情、表现主题等。
四. 课文分析《铸剑》:1、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从1919 年“五四运动”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
从新中国成立到当今的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他的主要作品如下。
(1)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
(2)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3)诗歌:《自题小像》、《赠画师》、《无题》(运交华盖欲何求)、《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4)杂文集16 部。
①《热风》;②《坟》;③《华盖集》;④《华盖集续编》(1926);⑤《而已集》⑥《且介亭杂文二集》等(5)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如下。
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②《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6)学术著作有:《摩罗力诗说》、《文化偏至论》、《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
2、①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是教学重点。
②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3、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4、文章结构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完成。
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5、人物形象分析(一)眉间尺形象分析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可是当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
当老鼠“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时,他却“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踩死了老鼠。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3、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明确: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
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这时的眉间尺,“复仇”二字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
4、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明确:作者笔下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着。
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
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
但无论如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5、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讨论,明确: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
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二)黑色人形象分析1、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表面上看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
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说:“……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
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
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
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
2、黑色人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明确:这正是黑色人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大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大王。
3、黑色人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明确:黑色人的自刎并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
他对暴虐的大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
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才“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三)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明确:二人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
几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
但他经过了一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
他富有斗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他对敌人毫无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
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鼎便给了“王”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