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__修辞学
识活动,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从实用上看: 这有两个方面: (1)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即运用于
说和写。 (2)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即运用
于听和读。
三、言语环境
言语环境指使用语言的环境,简称语境 (一)构成言语环境的因素 1、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 ①时间: ②地点、场合 ③民族习惯: ④对象:
(二)语境学是现代修辞学的基础
1、语境的主要作用有两点,解释功能和过滤功 能。
①解释功能: a 帮助听者推断出存在句子意义之外的信息,
(言外之意) b帮助听者从系统的意义推出具体的信息。 c 语境可以排除歧义,帮助听者获得准确信息。 d 语境可以补足省略 e 帮助听者从“不正常”逐步推断出正常的信息。
文艺
2、美国语言学家马丁·裘斯分为
语体
亲昵(intimate ) 随便 (casual) 商讨(consultative) 正式(formal) 冷淡(frozen)
3、英国伦敦学派
从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目 的、方式及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交际功能 等角度,把影响语体分类的情境分为三 种。
专业性:如科技、广告、新闻等
四、修辞手段和修辞方式
①词语选择 ②句式选择
五、语体 (一)修辞学与语体学的关系 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语体学是修辞学的一门从
属学科。一是主张语体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属于语言学下,与修辞学并列。 (二)语体的特点
(三)语体类型
1、苏联学者对功能语体的分类
口语体
科学体 语体 事务公文
书卷语体
政治
② 过滤功能
a 若一个句子只能表达语境已经提供的信息,一 般不宜说出。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
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
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
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
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
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
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
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
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
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语用学
“球鞋”与“波鞋”原来有这么大的不同!一个鞋的质
量等级被名称、符号的等级所取代。这时我才明白, 同一类东西,有的要用中文名叫之,有的却必须用英 文名称之,是因为其价格等级不同。二者的差别之大, 足以在流行观念里成为两种东西。或者说,同一类东 西,只要能够被冠以英文名,其身价就不同了。这就 是流行文化的力量。
4、海姆斯的语境理论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于1968年把语境归 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 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 范 ”。 ( Cohesion in English,1976 :22) 海姆斯指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时,要有在 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说出相应恰当话语的能 力,即“交际能力”。这交际能力是由于人和社 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说话既要符合语 言规则,又要适应言语环境。
2、几个重要概念
在对语用现象进行专题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区分几个 基本概念: 1)句子与话语 句子:是一个句法学、语义学的概念,是脱离语境条 件的抽象的单位,多用于指抽象的语法结构或脱离语境 条件的结构组合,也就是说,它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 组合起来的、具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其意义就是词汇意 义和语法意义的组合,在任何条件下它的意义都是恒定 的。
生成 解释 酒喝完了,再去买一瓶 歧义
二、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得名 于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1937年自造 的英语“pragmatics”(汉译“语 用学”)
电话会话的开端规律:先说话的总是接电话的一 方。这是一个由召唤(拨电话:发出电话铃声)和应 答组成的相邻对。是由人类会话结构规律决定的。
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 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 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 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 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 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 的恰当选择与使用。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 1983 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 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 研讨会, 1986 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 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 它的学术刊物。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
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违反“质” 合作 不愿
提供答案……
部分相关——违反“量”(过量或不足)
——违反“质”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语用学
语用学:语用学(pragmatics)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作的研究(广义),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狭义)。
源起符号学(semiotics)。
符号学: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
有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联系和区别: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符号学的分支。
语义学主要指狭义的语义学,即逻辑语义学,它研究句子和词语本身的意义,研究命题的真值条件。
语用学研究言语使用上的意义,研究传递语言信息的适宜条件。
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的句子意义,解决“What does X mean?”的问题。
语用学揭示的是三元关系的说话人意义,解决“What did you mean by X?”的问题。
语境(context):最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的上下文。
语境还必须包括语言外的因素。
语境因素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相互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情景知识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的主题、交际的正是程度、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
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而变。
有些语境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例如背景知识、交际的时间、地点等,但有些因素却会变化,特别重要的是相互知识这一因素,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
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建过程。
意义(sense)和所指(reference):意义主要指词语的字面意义,词典中每个词语的意义就是这种字面意义。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用学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
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
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
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
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
语言学概论——语用学
第五章语用学第一节语用和语用学一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只是掌握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并不等于就能很好地运用语言。
要使言语交际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求交际者能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准确、得体的表达。
鲁迅的《立论》中,老师向请教立论方法的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
’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到好报,说必然的遭毒打。
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言语交际不仅要求说话人对话语进行恰当的表达,还要求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准确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二语用学与相关学科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在不同语境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基本规则和基本规律。
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提出。
他在1938念出版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之后,语用学才真正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而得到确认。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语用学的理论,将西方的语用学理论方法和汉语的实际结合起来,将语用学和修辞学结合起来,对语言交际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语言语用学和社会语用学
语言语用学和社会语用学语言语用学和社会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语言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和交际功能,探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流效果;而社会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语言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情况,也就是语言的交际功能。
它研究的是说话人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目的和听话人的期待来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语用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语义、语用关系、隐含意义、言外之意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避免语言交流中的误解和歧义。
社会语用学则将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意义和功能。
社会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变化和演化。
社会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的社会标记、语言的社会地位、语言的社会功能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语言语用学和社会语用学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些相似之处,都强调对语言使用情境的考虑。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探索语言的使用方式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揭示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语言语用学和社会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上也有一些重要意义。
首先,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避免语言交流中的误解和歧义。
其次,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
最后,它们还可以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语言语用学和社会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都关注语言的使用方式和交际功能,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语言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交际功能,探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流效果;而社会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语用学_外语学习-翻译基础知识
第七章语用学•美国哲学家C.Morris(1946)把符号学分成三大部分:•句法学---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语言符号和世界对应体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此前,逻辑学家R.Carnap(1938)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人生成和理解语言符号的行为、状态和场合”上,使得部分分析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消极地把语用学定义成应付“语义学无法处理的内容”的学科,语用学便似乎成了什么都可以往里扔的“废纸篓”了。
•我们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符号产生交际意图的规律,词语意义和语境结合可以产生语用意义,因此语用学所探讨的对象,应该是语用者解码和推理的规律,即把符号和语境结合,通过推理去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过程。
•研究类似规律的语用学理论包括:•(1)言语行为的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J.Austin1962,J.Searle1969),•(2)会话公设(conversational postulates.D.Gordan&koff1975),•(3)善行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D.Davidson1972, 1980),•(4)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conversational maxims.P.Grice1975),•(5)理性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ity.A.Kasher1976),•(6)悲观互动策略(strategy of interactional pessimism.W.Labov&D.Fanshel1977,S.Levinson1983),•(7)透明原则(principle of transparency.M.Dascal1983),•(8)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G.Leech1983,P.Brown &S.Levinson1987),•(9)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D.Sperber&D.Wilson1986)等。
语用学名词解释
语用学名词解释语用学,又称用语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
它旨在揭示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情境依赖性,分析语言的目的、意图和效果,以及语言在不同社交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语用学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关注言语行为的真正意义和沟通效果。
语用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来执行特定的行为,比如请求、命令、承诺、道歉等。
语用学分析这些行为的语言形式、语义含义和语用后果,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
2. 言语间接性:言语间接性是指通过暗示、隐晦或非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思。
语用学研究言语间接性的语言手段和策略,分析背后的意图和效果。
3.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在社交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语用学分析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境依赖性,探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4. 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详细分析实际对话的录音、录像材料,研究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策略。
会话分析揭示言语行为的交互性和动态特征。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驱动的分析、实验设计、社会调查和语料库语言学等。
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际语言数据,探索语言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各个层面的关系。
语用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教育、广告、政治演讲、司法审理等。
在教育中,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广告中,语用学可以帮助广告商理解消费者的语言需求,设计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广告语言。
在政治演讲和司法审理中,语用学可以帮助分析演讲者或律师的措辞选择和表达方式,揭示其中的意图和效果。
总之,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方面,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意图和效果,分析语言的适应性和变化性。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功能和社会意义,也为语言教学、社交交际和语言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语用学》知识
《语用学》知识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
语用学: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
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脉络如何影响人运用和理解语言。
语用学分析研究影响语言行为(如招呼、回答、应酬、劝说)的标准和支配轮流发言的规则。
语用学还研究语言用于成事的方式。
例如,「我允诺」用于特定语境中就是允诺。
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
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
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
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
现代汉语语用学
语用学和修辞学
传统的修辞学也是研究语言运用的,但是, 传统的修辞学也是研究语言运用的,但是,它主要是从表达的角 也是研究语言运用的 度研究语音的调配,词语和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以及语体,风 度研究语音的调配,词语和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以及语体, 格等.这些内容无疑也是语用学所要研究的,但是, 格等.这些内容无疑也是语用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就研究的深度 和广度来看,语用学都要大大超过修辞学. 和广度来看,语用学都要大大超过修辞学. 语用学与修辞学有相通之处 有相通之处, 语用学与修辞学有相通之处,可以说语用学的材料就是修辞学 的 材料,它们处理这些材料的宗旨是相通的. 材料,它们处理这些材料的宗旨是相通的.语用学要求提高语言交 际效果,修辞学要求题旨与情境的相互适切. 际效果,修辞学要求题旨与情境的相互适切. 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方法论原则也是相通的 的方法论原则也是相通的, 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方法论原则也是相通的,修辞学要求修辞立其 要求调整和修饰文辞,语用学也是这样. 诚,要求调整和修饰文辞,语用学也是这样.但语用学与修辞学对 语 言材料的研究角度不同,换言之,对于语言交际的诸多因素而言, 言材料的研究角度不同,换言之,对于语言交际的诸多因素而言, 语 用学更重视人际环境(说话的人以及听话的人), ),而修辞学更多的 用学更重视人际环境(说话的人以及听话的人),而修辞学更多的 重
什么是语用
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产生言外之意. 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产生言外之意.句子本身的 含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达的实际意义有时是不同 的. (1)主人与客人."该来的都不来","不该走的 )主人与客人. 该来的都不来" 都走了" 我又不是说你" 都走了","我又不是说你". (2)来宾与翻译."哪里哪里!"-"where-where")来宾与翻译. 哪里哪里! " "everywhere" (3)寄信人与收信人."收到您的来信,知道您还健 )寄信人与收信人. 收到您的来信, 身体很好!)(还没有死!) !)(还没有死 在!语用
什么是语用学
more than one says。汉语可以叫作“意会大于言传”。 说话人等交际主体传递的信息往往不限于话语本身的 字面意义,而是其在一定语境下的交际信息。在这种 情况下,说话人需推知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 即一种以语境为基础,需要推导的隐含信息。
这些例子揭示的现象,英语称为meaning 语用学要解答为什么人们能够意会大于言传,要找出
两男人对话 甲:你是苏州女人,我是日本女人。 乙:不是,我是杭州女人。 两小孩子对话: 甲:你看,我比你尖。 乙:是吗?我昨天比你尖。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 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 一张口就象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 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 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 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 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 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 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 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四、结合法 从动静结合观察中加深对汉语语用意义的理解。
赵树理的小说《登记》中,民事主任对 青年女主人公艾艾的两次评价,用的却是同 一个句子。当他看到艾艾和小晚手挽着手, 自言自语道:“坏透了!跟年轻时的小飞蛾 一个样!”而另一次他给外甥提亲想让外甥 娶人家艾艾,他姐姐问他:“不知道闺女怎 么样?”他说:“好闺女!跟年轻时的小飞 蛾一个样!”同样是艾艾这个人,同样是 “跟年轻时的飞蛾一个样!”这句话,又都 出自民事主任之口,却是态度截然相反的两 种评价。
三、对比法 从不同语言的对比中发掘汉语的语用特色。
语用学和语义学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际成为越来越重要 的研究领域,语用学将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 下语言的运用和理解。
03 语言与认知关系
语用学将进一步探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揭示语 言在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语义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语义计算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语义计算成为语义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旨在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语义的自动理解和 处理。
04
语用学应用场景
语言教学
语言习得
跨文化交际
语言技能培养
语言测试与评估
语用学在语言教学中,可以帮 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的实际使用 ,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意 义。例如,教授学习者如何在 特定语境下使用适当的表达方 式。
语用学在教授不同文化背景的 语言时尤为重要。通过理解不 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规则,学 习者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 流。
语义学的语用延伸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交叉研究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义学和语用学的交叉研究逐渐增多。语义学者开始关注语境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而语用 学者则深入研究语言意义在交际中的运用。
语境对语义的补充
在语义学中,语境是对语言符号意义的补充。通过语用学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语境如何影响意义的表达 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解释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
通过语义分析技术,自动识别和过滤与主题相关 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信息服
务。
机器翻译
翻译记忆技术
利用语料库和语义分析技术,自动记 忆和匹配已翻译过的句子和短语,提 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
语义分析技术
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理解其 含义和语境,从而更加准确地翻译出 原文的含义。
人机交互
特点
语用学
语用学语用学是在语境中考察话语意义的学科。
语用学与语义学都是研究语言的意义。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在语境中考察意义,pragmatics=meaning-semantics。
语境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的知识部分,包括对所用语言的了解以及对交流时的具体场合在内的周围世界的认识。
1.言语行为理论1)施为句和表述句对事实进行描述,有真假之分的句子称为表述句;在说出的同时,也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没有真假的句子,称为施为句。
2)行事行为理论说话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被看成做事。
第一种为发话行为,移动发音器官,发出一定意义的声音的行为;第二种是刑事行为,在发话行为的同时,表明说话的目的和希望所说的话怎样被人理解,即言外之意;第三种为取效行为,话语对听话人产生的实际效果。
语言学家历来关注发话行为,即发音、组词、造句等,取消行为则涉及许多现在无法弄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行事行为称为真正关注的目标,言语行为理论实际就是刑事行为理论。
2.会话含义理论由H.P.Grice提出。
主要探究人们怎样传达没有明确说出来的含义。
1)合作原则人们在谈话中会有意无意地遵循这样的合作原则:“使你所说的话,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具体体现为四条原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2)准则的违背除谎言外,其他违背准则的情况实际是在更深的层次上遵守准则。
会话含义只有依赖合作原则才能推导出来。
主要考点:言语行为的定义,种类,以及实例分析。
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的内容,实例分析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
话语意义与句子意义的区别1.What is PragmaticsThe 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particula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tences and the context and situations in which they are used. Pragmatics includes the study ofa: How the interpretation and use of UTTERANCEs depends on knowledge of the real world.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运用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有什么关系b: How speakers use and understand SPEECH ACTs说话者如何使用和理解言语行为c: How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s is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句子的结构如何受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关系的影响2.Semantics and pragmatics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Semantics studies sentences as units of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while pragmatics studies utterances as instances of the linguistic system. The former stops at the sentence level; the latter looks at bigger chunks of conversation. Theformer regards sentences as stable products; the latter treats utterances as dynamic processes. The former analyses sentences in isolation; the latter analyses utterance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ir contexts of situation.3. How does utterance meaning differ from sentence meaning?A sentence is a grammatical concept, and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often studied as the abstract,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ntence itself. But if we think of a sentence as what people actually utter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it becomes an utterance, and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actually uttered or used. Therefore, while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and that of an utterance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The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Take the sentence “my bag is heavy” as an example. The sentence meaning of it is “my bag is heavy(not light)”The utteranc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varies with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ttered . It could be uttered by a speaker as a straightforward statement, telling the hearer that his bag is heavy. It could also be intended by the speaker as an indirect, polite request, asking the hearer to help him carry the bag.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the speaker is declining someone’s request for help. All these ar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me utterance “my bag is heavy”. How it is to be understood depends on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ttered and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4. Why is Utterance meaning context-dependent?The notion of contex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V arious components of shared knowledge have been identified, e.g.,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knowledge of what has been said befor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in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and knowledge about each other.Context determines the speaker’s use of language and also the hearer’s interpretation of what is said to him or her. Without such knowledge,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would not be possible,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such knowledge,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cannot be satisfactorilly accounted for in a pragmatic sense.5. Micropragmatics1) Reference:p1442)Inference: It refers to the listener’s use of additional knowledge to make senseof what is not explicit in an utterance.3)deixis(p144)4)Anaphora(p145)Macropragmatics6.Austin made the primary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types of utterances: constative and performative.1)Constatives: utterances which roughly serves to state a fact, report thatsomething is the case, or describe what something is, eg:I go to the park every Sunday.I teach English.2) Performatives: utterances which are used to perform acts, do not describe or report anything at all; the uttering of the sentence is the doing of an action; they cannot be said to be true or false.eg:I do.( as uttered in the course of a marriage ceremony.)I name this ship Queen Elizabeth.I bet you 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I promise to finish it in time.I apologize.I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3)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tivesA. They are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B. they cannot be performed unless language is used;C. they have connected with them performative verbs, the occurrence of which as a main verb in a present tense, indicative, active, a first person sentence makes explicit what act a speaker intends to be performing in utteringthe sentence.4) How to distinguish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1. Conditions: true or false (constative)2. grammatical criterion: (performative)first person singular sub.simple present tenseindicative moodactive voice7.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nstatives & performatives cannot be maintained.All sentences can be used to do things.Saying something can be understood as doing something.8. The theory of the Illocutionary Ac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Austin holds that there are three senses in which saying something can be understood as doing something.Locutionary Act 发话行为Illocutionary Act行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取效行为Locutionary Act(发话行为/言中行为): (1)the utterance of a sentence with specific sense and reference;An illocutionary act: an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 To say sth is to do sth.(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 peaker’s intention)A perlocutionary act: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m saying something;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utterance (the effect of those words on hearer.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utterance.)9.Searles’ five categories of illocutionary act1.representatives 陈述类those kinds of speech acts that state what the speakerbelieves to be the case or not.(state, describe,swear, report etc.)Eg:The earth is flat.Chomsky didn’t write about music.It was a warm sunny day.2.declaratives:宣告类those kinds of speech acts that change the world via theirutterance(name, declare, nominate, point)You’re firedPriest:I now pronounce you husband and wife.Referee裁判员:You’re out.Jury Foreman陪审团团长:We find the defendant guilty.3.directives指令类speech acts by which the speaker tries to get the hearer to dosomething.(ask, order, request, command, advise)Give me a cup of coffee.Could you lend me a pen?Don’t do that.•I order you to leave the room.•I beg you to give me some advice.• missives 承诺类:speech acts that speakers use to commit themselves to some future action,(promise, bet)•I’ll be back.•We will not do that.•Warning is also a commissive, as “If you do that again I’ll beat you to death”, because it also commits the speaker to doing something.• 5.expressives 表达类speech act s that express the speaker’s psychological state about sth,( what the speaker feels.)•(thank, congratulate, apologize, welcome, deplore对…深感遗憾)•Congratulations.•I’m sorry.•I apologize for stepping on your toe.10. Direct speech act:speech act where a direct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an utterance.•Eg:using an interrogative form(Can you…?) to ask a question(Can you swim?)11.Indirect speech act:speech act where an indirect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an utterance.•Eg:using an interrogative form(Can you…?) not to ask a question(Can you help me with this?)12.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proposed by Herbert Paul Grice ,is about that the participants must first of all be willing to cooperate; otherwise,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to carry on the talk. This principle has the four following maxims (p15413.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has to be assume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In daily conversations people do not usually say things directly but tend to imply them. The word “implicature” is used to refer the extra m eaning that is not explicitly expressed in the utterance.1)in making conversation, the participants must of all be willing tocooperate;otherwise,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for them to carry on the talk. This general principle is called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写cp定义)2)while conversation participants nearly observe the cp, they do not always observe these maxims.These maxims can be violated for various reasons, but only when they are flouted, do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occur.15.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s a series of maxims, which Geoff Leech has proposed asa way of explaining how politeness operates in conversational exchanges.Each maxim is acompnied by a sub-maxim, which is of less importance.These support the idea that negative politeness (avoidance of discor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ositive politeness(seeking concord).(p158)实例分析1 .A:I think 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 home.•The speaker has violated the first Quality maxim,which says “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In the literal sense, no human being would marry a lioness, and therefore, at this level, it is a false statement. However, the deliberate violation of the maxim will lead us to interpret it as a metaphor, meaning that his wife had a bad temper.2. A: What do you intend to do?B: I have a terrible headache.B has flouted the maxim of Relation,sinc e he did not answer A’s questiondirectly. However, assuming that B was co-operative, A was likely to derive the implicature that since B had a terrible headache, he would probably just lie in bed and do nothing.3. A: Can you tell me the secret?B: But John is there.In the conversation, the maxim of relation has been flouted. A will assume that if B is cooperative his reply must be relevant in a different sense: I will not talk about my secret now because I do not want to let John know.4. A:Let’s go to t he movies.B: I’ll bring the Kleenex.The answer of B seems irrelevant to A’s utterance. By doing so, A will likely derive the implicature that B has accepted his suggestion, and is going to get prepared.5. A: Would you drive a Mercedes?B: I wouldn’t dri ve ANY expensive car.By violating the maxim of relation, B intends to implicate that Mercedes is an expensive car, and he would not drive a Mercedes.6.A:Where’ve you been?B: Out.A violation of the first Quantity maxim was recognized, which says “make y our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 of the exchange” . B was supposed to provide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of the place he had been to; however, he didn’t. By such a violation, B probably implied that “I do not want to tel l you where I have been”.7. A: I know you are a famous sociologist. Could you define the term “culture”please?B: Well, culture is culture. That’s it.B violates the first Quantity maxim which requires one’s utterance to beinformative enough and also th e Maxim of manner which requires one’s utterance to be perspicious. BY such violation, B probably wanted to imply that he would not tell the exat definition of “culture” so that A could think about it by himself. 8. H: Let’s dine out with the kids this wee kend.W: Ok, but not M-c-D-o-n-a-l-d-s.> This is said when it is known to both husband and wife that the latter has no difficulty in pronouncing the word “Mcdonalds”. Thus the wife has flouted the maxim of manner. Her utterance has the implicature that I don’t want the kids t know we are talking about bringing them to Mcdonalds.9. A: Where is X?B: He’s gone to the library. He said so when he left.In this dialogue, the second maxim of Quantity is violated, which requires one’s utterance not to be over informative. The first part of B’s answer is enough for A’s question, but by adding the second part, the speaker may implicate that he is not sure whether X has really gone to the library.10. A: When is Susan’s farewell party?B: Sometime next month.This is said when it is known to both A and B that B knows exactly when Susan is going to give her farewell party. Thus B is withholding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at this stage of conversation and is thus flouting the maxim of quantity.The implicature t hat results is “I do not wish to tell you when the party is going to be held.”。
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概述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特点。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表达的意义和目的,以及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情境。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它不仅仅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形式,还关注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和效果。
语用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交际行为:语用学研究语言交际的各个方面,包括言语行为、语用规则、言语行为的意义和效果等。
它探讨人们在交流中是如何使用语言,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2. 言外之意:语用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字面意义,还包括言外之意。
人们在交流中常常使用间接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通过隐喻、比喻、讽刺等手法来传递信息。
语用学研究这些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和解读方法。
3. 语境和交际情境:语用学强调语言使用的背景和环境对语言意义的影响。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根据交际情境来理解和运用语言。
4. 社会文化因素:语用学认为语言使用是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可能导致人们在交流中使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和表达方式。
语用学研究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对真实语言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研究。
通过对真实语言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
而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来验证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
语用学的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语言使用的规则和特点,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例如,在教授外语时,教师可以教授学习者如何根据交际情境来选择和运用语言,以及如何理解和解读言外之意。
同时,语用学的研究也对翻译、口译等语言相关的职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特点。
通过研究语言交际行为、言外之意、语境和交际情境、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语用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它对语言教学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其他语言相关的研究和职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专业的语用学理论
专业的语用学理论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主要探讨语言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语用学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对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专业的语用学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剑桥学派的思想家约翰·奥斯汀和西尔斯·西尔贝弗利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表达事实的,同样也是用来通过进行言语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现实世界的。
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解读他人的话语意图以及合理运用语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一种通过详细研究对话交际细节的方法,旨在揭示人类交际的基本规律。
会话分析关注对话中的语言现象、对话结构以及交际参与者的角色扮演等方面。
通过分析对话中的转移、追问、暗示等言语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的方式以及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说话人意图理论说话人意图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意图及其背后的目的。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和推断他人的言语行为所包含的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求。
说话人意图理论的运用在语言学习、语言教学、翻译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通过分析文本和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来推断文本中的意义和信息。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根据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断话语的含义。
而在实际应用中,语用推理也被广泛用于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以及语义理解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
五、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由美国语用学家嘉德·利夫科夫提出的。
礼貌原则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使用礼貌语言,以维护和改善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根据礼貌原则,人们可以更好地选择言辞、运用语言策略,并在交际过程中遵循一定的交际规范和礼貌方式。
总结以上介绍的专业语用学理论只是其中的几种,每种理论都在不同的领域和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在学术研究中,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语言意图,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
语用学概述
二、语用学的主要内容 目前语用学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语用学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述 1.概述 2.语境 2.语境 3.指示语 3.指示语 4.言语行为 4.言语行为 5.语用原则 5.语用原则 6.预设 6.预设 7.会话含义 7.会话含义 8.关联论 8.关联论
思考与练习:
(2)研究听话人的理解: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how more gets communicated than is said. (Yule.1996:3) said. (Yule.1996: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understanding intentional human action. (Green, 1996:2) action. 1996: Pragmatics, as a topic in 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context to make inferences about meaning. (Fasold, 1993) meaning. 1993)
(1)研究说话人的意义: 研究说话人的意义:
a)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speaker meaning.(Yule.1996: meaning.(Yule.1996:3) b) Pragmatics is a theory which seeks to characterize how speaker use the sentences of a language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Kempson, 1975:84) 1975:84) c)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users to pair sentences with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would be appropriate. appropriate. (Levinson,1983:24) (Levinson,1983:24)
什么是语用学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语法学界从七十年 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借鉴国外句法学、语用学 和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形成了三个平面的语 法理论,倡导语法研究应该把句法平面、语 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区分开来,在具体的研究 中又要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在语法学 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八十年代以来直 到今天语法研究的新理论和研究热点。这一 理论的倡导者为胡裕树、张斌、范晓等。
“今天是星期天。”表意有多少?
同一个话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传递的隐含信息,类似信息 远不是其表面意义。 情景1:丈夫潜心事业,不知休息,妻子出于关心, 在星期天对丈夫如是说。 情景2:丈夫不干家务,但答应妻子星期天帮忙, 到了星期天上午十点仍在床上看电视,此时妻子对丈夫 如是说。 情景3:父亲工作忙,平时很少陪孩子玩,在孩子 的要求下,父亲答应星期天带孩子去动物园,但到了星 期天父亲又要到公司,此时孩子对父亲如是说。 …… ……
四、汉语语用学的研究课题
1、语境与语用 2、汉语的口气 3、汉语的话题和话题结构 4、汉语的焦点及焦点结构 5、汉语的言外之意 6、汉语语序 7、汉语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8、汉语的语气与言语行为
汉语语用学的研究方法
一、变异法 从言语的变异中寻求汉语的语用的规律。
“教我的那个韩国教练个子很高,皮肤黝黑,据说 是前国家滑雪队运动员,他的英语说得一塌糊涂,滑雪 的姿势帅得一塌糊涂,但也英俊得一塌糊涂。” 《中国民航》2004年第六期:〈雪舞南山,淡天一 片琉璃〉
(二)国内语用学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外语界学者就 将语用学介绍到了国内。随后出版了为 数可观的评介、研究的著作、文章。胡 壮麟(1980)的“语用学”是国内最早 介绍该学科的文章。何自然的《语用学 概论》(1988)、何兆熊的《语用学概 要》(1989)是最早系统介绍语用学的 著作。研究集大成文献:束定芳(2001) 主编的《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 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 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沈家煊,1996)二、语用学的发展❑1、语言研究发展历史:⏹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50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70年代初:语义学研究(引入语境概念,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几个阶段。
⏹发展缘由(1)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认识的深入,人们意识到有的语言现象只能从语用学的角度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对语言现象的语用研究可以弥补传统语言研究以及理论语言学的不足。
如:屋里太热啦。
(2)从语用学的角度去解释使用中的很多语言现象比从语义学的角度去解释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如:“有人摔倒了。
”(3)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该句子表示的交际意义或隐含信息之间往往是有差异的,语用学可帮助解说如何对类似差异进行补缺。
如:甲:桌上的苹果到哪里去了?乙:刚才我饿了。
甲:桌上的苹果到哪里去了?乙:孩子们刚在屋里玩。
(4)语言使用中的语境因素可使人们对交际中的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动态语境能让话语或语言结构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体现语言语用的灵活性、多变性、丰富性。
皮特买了一辆车。
这车是皮特买的。
三、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的定义(1)从说话人角度研究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意义的学问。
语用学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成功的交际。
(2)从听话人角度研究语用学语用学研究人们“明白在交际中要说的”比“听到表面上说的”到底多了些什么。
语用学研究如何理解人们刻意表达的言语行为。
(3)从语境角度研究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境意义的学问。
语用学研究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
(4)从社会动态交际的角度研究语用学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者在适当的语境下灵活地谴词造句的能力。
语用学研究人们相互交谈中的意义。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1983年列文森把语用学研究分成两大流派:(1)英美学派: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内容:指示语、会话含义、言语行为、会话结构、预设等。
这种语用学是微观语用学(语用学的分相论)(2)欧洲大陆学派:认为凡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有关的因素都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对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
这种语用学是宏观语用学(语用学的综观论)研究范围: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篇章语用学、计算语用学等。
四、语用学与语义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都是对意义的研究,但它们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意义进行的研究。
语义学主要研究非语境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境意义,重点是“用意”,即话语在特定语境中所传递的交际意义。
例如:“火!”“孩子就是孩子。
”“今天是。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这样区分: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的句子意义,解决“X表示什么”的问题;语用学揭示的意义是三元关系的说话人意义,解决“通过X,说话人意指什么”的问题。
❑“对意义的语用学讨论几个明显的标准:(1)是否考虑了发话人和受话人,或言者或听者;(2)是否考虑了言者的意图或听者的理解;(3)是否考虑了语境;(4)是否考虑了通过使用语言或依靠使用语言而实施某种行为?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是肯定的,就有理由认为我们是在讨论语用学。
(Leech,1981,P455)❑语义学与语用学关系的三种观点:(1)语用学是语义学的一部分;以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生成语义学派为代表。
(2)语义学是语用学的一部分;以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等为代表。
(3)语用学与语义学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补充。
(Leech,1981)作为对意义的一种研究,语用学是对语义学的补充和发展(1)“你能把杯子递给我吗?”(无真假。
话语本身就是实行某种行为。
)(2)“门口有条狗。
”(可以判断其真假。
但是警告、恫吓?)(3)“他十年前出生在这里。
”(他?这里?十年前?)(1)、(2)、(3)属于语用学的三个主要课题:言语行为、会话含义、指示词语。
五、几个重要概念❑意义:(1)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2)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Grice(1957)把“意义”区分为自然意(natural meaning,简称meaning-n)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简称为meaning-nn). 自然意义反映事物的内在特征;非自然意义则反映说话人的人为意图,要考虑语境因素。
例如:乌云意味着要下雨。
喝酒他的脸就发红。
约翰真够朋友。
Grice 指出,说话人(S)想要通过话语(U)来表达非自然意义(Z),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S发出U,试图在H那儿引起某种效果Z;②说话人S意欲通过受话人(H)认识到上述意图(1)以达到此目的。
(3)抽象意义与语境意义抽象意义,即按照一种语言的规则,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词、短语、句子的意义。
语境意义(话语意义)与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有关。
例如:他是一头牛。
a、他很勤劳、朴实b、他很强壮c、他很倔强d、他很老实、憨厚e、他很卤莽❑语境(一)语言语境(1)语音、语法、词汇、结构等语言知识(2)上下文等语篇知识(二)非语言语境(1)背景知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常识>、特定的社会文化规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2)情景知识:(时间、地点、人物特征、社会地位等)(3)相互知识:(交际对对方的了解)参考文献:⏹《语用学论要》陈克守、尹海良⏹《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语用学概论》何自然、冉永平⏹《当代语用学》姜望琪⏹《汉语文化语用学》钱冠连第二讲指示语综论一、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1、指示词语定义:巴尔—希勒尔1954年的《指示词语》: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
”①正在下雨。
②我饿了。
③我半小时以后回来。
结论:指示词语是不能用语义学的真假条件来衡量的词语,它们的意义只有依赖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2、指示语:在语境中才能确定其所指对象或所指信息的词语或结构。
二、指示语的分类:依据菲尔默《指示词语讲义》、列文森《语用学》归纳,指示词语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我、我们、咱们、他、你/您、有人时间指示:此时、从前、明年这个时候、有时地点指示:这里、那里、这个地方、附近、老地方话语/语篇指示:综上所述、诸如此类社交指示:您、刘师傅、老王三、指示系统的组织方式在面对面交谈中,指示系统,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一般是:①中心人物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时间;③说话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的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四、指示语的不同用法(一)指示语的指示用法:1、姿势型用法:借助副语言特征才能理解。
“这是真货,那是假货”“他不是公爵,他是。
他是男管家。
”2、象征型用法:只需知道言语事件的基本时间空间参数就可以理解。
“这座城市真美。
”“如果愿意,你们都可以跟我来。
”“那是我在街上买的。
”(手势/象征)(二)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照应用法:一个词语的所指跟前面的别的词语的所指为同一个对象。
“约翰走进来他点上个火儿。
”“我出生于伦敦,并且一直住在那儿。
”(文内照应)具有指示功能的词语既可用于文外照应,又可用于文内照应;用于文外照应时,有姿势型和象征型两种用法,用于文内照应时,具有粘连的作用。
人称指示人称指示语就是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可分为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要把语法上的代词概念和语用上的指示词语区别开来,在言语交际中,人称角色是互换的。
(一)第一人称指示“我”、“咱”单指说话人,一般是确定的。
“我们|、”“咱们” 较复杂:(1)包括交际的双方或多方,对方可以在场,也可以不在场或根本不存在;走,我们进去瞧一瞧。
(咱们)我们都是有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应该能理解学生的心情。
(2)不包括交际的对方,只表示说话人一方;您安心养病吧!我们过几天再来看您。
您安心养病吧!等您病好了,咱们(我们)一块儿上西山去玩。
(3)仅指交际的对方或听话人一方,不包括说话人一方。
咱们实话实说,你有没有怕他们的时候?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4)用复数借指单数。
我们认为,语用学与社会学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现象。
(二)第二人称指示(1)用第一人称表示我相信,我们每个青年同志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领导)(2)第二人称还可以泛指任何人,这时用单数代词表示。
你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你就得好好学习,下一番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