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效果评定标准
麻醉等级分类标准
麻醉等级分类标准麻醉等级分类标准是指通过对药物产生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估和分类的一种标准。
这种分类标准通常用于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麻醉操作,旨在确保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安全和舒适。
下面是一个关于麻醉等级分类标准的参考内容。
一、麻醉等级分类标准的重要性及目的麻醉等级分类标准对于麻醉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麻醉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通过明确不同麻醉等级的分类,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提高手术患者的手术体验和生命安全。
二、常见的麻醉等级分类标准1. 麻醉学会(ASA)麻醉等级分类标准:美国麻醉学会(ASA)将麻醉等级分为I~VI级。
其中,I级表示健康的患者,II级表示有轻微系统性疾病的患者,III级表示有中等程度的系统性疾病的患者,IV级表示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V级表示预计不会存活超过24小时的危重患者,VI级表示已经死亡的患者。
2. 法国麻醉师协会(SFAR)麻醉等级分类标准:法国麻醉师协会(SFAR)将麻醉等级分为P1~P6级。
其中,P1级表示正常健康的成年人,P2级表示有轻度或者中度系统性疾病的患者,P3级表示有重度系统性疾病的患者,P4级表示有严重临床表现或者2个或者2个以上系统性疾病的患者,P5级表示极度危重患者,P6级表示脑死亡的患者。
三、麻醉等级分类标准的适用范围麻醉等级分类标准主要适用于各种手术患者和各种手术麻醉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普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心脏手术、儿科手术等。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四、麻醉等级分类标准的影响因素麻醉等级的分类主要依据患者的身体状态、疾病情况和手术类型等因素。
例如,对于既往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其麻醉等级可能会相对较高;对于一般手术患者,麻醉等级通常会较低。
此外,年龄、性别、BMI指数等也可能对麻醉等级的分类产生影响。
五、麻醉等级分类标准的应用意义麻醉等级分类标准的应用可以为医生提供一种通用的评估和分类方法,以便选择麻醉药物和剂量,并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麻醉质量评估
麻醉质量评估标题:麻醉质量评估引言概述:麻醉质量评估是评价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至关重要。
麻醉质量评估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及时调整麻醉方案,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本文将从麻醉质量评估的概念、方法、影响因素、评价标准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念1.1 麻醉质量评估是指通过对麻醉效果和麻醉过程进行系统性评价,以确定麻醉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和安全标准。
1.2 麻醉质量评估旨在评估麻醉深度、镇痛效果、术中稳定性等指标,为手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1.3 麻醉质量评估可以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式进行,结合多种评估指标综合评价麻醉效果。
二、方法2.1 主观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专家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等,通过主观感受评价麻醉效果。
2.2 客观评价方法包括生理指标监测、麻醉深度监测和镇痛效果评估等,通过客观数据评价麻醉效果。
2.3 综合评价方法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更全面地评价麻醉质量。
三、影响因素3.1 患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不同患者对麻醉的反应不同,影响麻醉质量评估结果。
3.2 麻醉医生因素包括专业水平、经验和技术等,麻醉医生的操作技能和决策能力直接影响麻醉质量评估结果。
3.3 手术环境因素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和手术设备等,手术环境的不同也会对麻醉质量评估产生影响。
四、评价标准4.1 麻醉深度评价标准包括BIS值、MAC值和昏迷评分等,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和意识状态。
4.2 镇痛效果评价标准包括VAS评分、NRS评分和药物使用量等,评估患者的术中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4.3 术中稳定性评价标准包括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理指标,评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生理状态是否稳定。
五、未来发展5.1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和镇痛效果评估方法将不断涌现,提高麻醉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5.2 未来麻醉质量评估将更加个性化,根据患者的特点和手术类型进行定制化评估,提高麻醉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最新麻醉的各种评分标准
麻醉的各种评分标准一、ASA评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Ⅰ级:正常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
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
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ASA分级分六级ASA 1级无器官、生理、生化或精神系统紊乱。
举例:无。
ASA 2级伴有系统性疾病,尚无功能受限。
举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非复杂性糖尿病。
ASA 3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出现功能不全。
举例:糖尿病伴血管系统并发症;既往心肌梗塞史。
ASA 4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经常威胁着生命。
举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
ASA 5级濒死病人,无论手术与否,不抱挽回生命的希望。
举例:主动脉破裂;颅内出血伴颅内高压。
ASA 6级确证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
举例:ASA 1E病人脑死亡;又如健康病人急诊阑尾手术脑死亡E 需要急诊手术的病例(在相应的ASA 级数之后加“E”字)。
二、全麻效果评级标准Ⅰ级: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麻醉效果评定标准与流程
麻醉效果评定标准与流程
目的:为加强手术麻醉质控管理对手术麻醉病人进行分析评定。
范围:麻醉科
定义:麻醉结束后由麻醉医师结合术中病人麻醉情况进行分析评定,麻醉科质控小组每月进行麻醉效果评定分析,医务科审核复查,促进工作的持续改进。
1.病人麻醉结束:
1.1 需要进入麻醉复苏室的椎管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和全麻结束的病人,达到转出复苏室的标准。
1.2 不需要进入麻醉复苏室的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结束的
病人。
2.手术麻醉医师结合术中病人麻醉情况进行分析评定;
2.1 全麻病人诱导期:诱导是否平稳、有无体动、呛咳等反应;维持期:病人有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波动,肌松是否良好等;苏醒期:呼吸循环指标是否正常,肌力恢复的程度及所需时间。
2.2 椎管内和神经阻滞麻醉:根据术中病人的肌松、镇痛、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是否满足手术需求进行麻醉效果评定。
将麻醉效果评定结果详细记录。
3.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每月对全科的麻醉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归纳总结,与以往进行对比,查找不足,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将评定结果和持续改进措施以书面形式上报医务科和医疗质量办公室。
4.医务科和医疗质量办公室每季度对麻醉科的麻醉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归纳总结,提出持续改进建议,并将结果反馈给麻醉科。
麻醉的各种评分标准
麻醉的各种评分标准麻醉是一种医疗手段,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进入一种无痛、无意识的状态,以完成手术或减轻患者的痛苦。
为了评估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医学界制定了各种评分标准。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麻醉评分标准,并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分析。
一、疼痛评分标准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VAS是一种常用的疼痛评分工具,通过让患者在一条直线上标记出自己的疼痛程度来评估疼痛的程度。
这条直线的两端分别标有“无痛”和“最痛”,患者在中间某个位置打上标记,医护人员根据标记的位置确定疼痛分数。
VAS评分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成年人和能够理解其含义的儿童。
2. 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NRS是以数字来表示疼痛强度的评分方法,通常是0-10分,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给出一个数字作为疼痛分数。
数字越大代表疼痛越重,0表示无痛。
NRS评分法对于成年人和大部分儿童都适用,易于操作和理解。
二、镇静评分标准1. 利科-拉姆齐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ale)利科-拉姆齐镇静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
它根据患者对刺激的反应和自主呼吸情况进行评估,分为6个级别,从最轻度的“1级 -安静、警觉”到最深度的“6级 - 无意识,无反应”。
利科-拉姆齐镇静评分广泛应用于麻醉过程的监测和管理。
2. 肖特评分(Sedation Agitation Scale,SAS)肖特评分用于对患者的镇静和兴奋状态进行评估,共有7个级别。
其中,1-2级表示镇静状态,3-4级表示合适的觉醒状态,5-7级表示兴奋状态。
肖特评分适用于麻醉复苏室、重症监护室等环境中对患者镇静状态的评估。
三、麻醉深度评分标准1. 布莱因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布莱因指数是一种用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指标,主要通过监测脑电图(EEG)信号来反映患者的意识状态。
BIS指数范围为0-100,0表示无意识状态,100表示清醒状态。
推荐精选麻醉相关的各种评分标准
刺痛能回缩 刺痛能定位 正确执行指令
12-14分
9-11分
8分以下 (4-7分预后极差, 3分以下多不能生存)
20
新生儿Apgar评分标准
皮肤 颜色
心率 (次/ 分)
反射
青紫或苍 0 无 0 无反应
0
白
身体红, 1 <100 1 有些动作, 1
四肢青紫
如皱眉
肌张力
松弛 0 四肢略 1 屈曲
呼吸
无
0
13
BCS舒适评分
咳嗽时亦无痛 4分 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时无 痛,咳嗽时轻微疼痛 3 平卧安静时分无痛,深呼吸 或咳嗽时轻微疼痛 2分 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咳 嗽时疼痛严重 1分
持续疼痛
0分
14
BCS舒适评分
BCS(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15
呼吸困难程度分级
O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17
呼吸功能简易测试
憋气法:深吸气后憋气,能憋气达30秒表 示心肺功能很好,能憋气达20秒以上者也 不错。
小运动量试验:原地跑一会儿步,让脉搏 增快到每分钟100-120次,停止活动后,如 能在5-6分钟恢复正常,说明心肺功能正常 。
18
血气分析分级
PaO 2
SaO 2 PaCO 2
(mmHg) (%) (mmHg)
心肌梗塞史。
2
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 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6级
• 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威胁生命安全。
4级 • 举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
• 病情危急,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5级 • 举例:主动脉破裂;颅内出血伴颅内高压
麻醉科的各种评分及标准
麻醉科的各种评分及标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Ⅰ级:正常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
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
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ASA Class=【分级】【描述】I 身体健康,不包括< 2个月或>80 岁的年龄层。
II 一个生理系统存在问题,但在控制中,无身体活动限制。
III 一个以上或一个主要系统存在问题,在控制中,身体活动受限制,但未达到失代偿状态,且无立即的生命危险。
IV 至少有一个严重的系统存在问题, 未得到控制,或达到末期状态,失代偿,可能有生命危险。
V 濒死状态,随时有生命危险。
ASA分级分六级ASA 1级无器官、生理、生化或精神系统紊乱。
举例:无。
ASA 2级伴有系统性疾病,尚无功能受限。
举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非复杂性糖尿病。
ASA 3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出现功能不全。
举例:糖尿病伴血管系统并发症;既往心肌梗塞史。
ASA 4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经常威胁着生命。
举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
ASA 5级濒死病人,无论手术与否,不抱挽回生命的希望。
举例:主动脉破裂;颅内出血伴颅内高压。
ASA 6级确证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
举例:ASA 1E病人脑死亡;又如健康病人急诊阑尾手术脑死亡E需要急诊手术的病例(在相应的ASA 级数之后加“E”字)。
麻醉常用评分标准
1级:完全清醒,对正常呼名的应答反应
正常; 2级:对正常呼名的的应答反应迟钝; 3级:对正常呼名无应答反应,对反复大
声呼名有应答反应; 4级:对反复大声呼名无应答反应,对轻
拍身体才有应答反应; 5级:对拍身体无应答反应,但对伤害性
刺激有应答反应。对伤害性刺激无
反应为麻醉。
一般而言,手术所需要的镇静深度为3或4
0级——无运动神经阻滞; 1级——不能抬腿; 2级——不能弯曲膝部; 3级——不能弯曲踝关节。
编辑ppt
7
Ramsay镇静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为不安静、烦躁; 为安静合作;
为嗜睡,能听从指令; 为睡眠状态,但可唤醒; 为呼吸反应迟钝; 为深睡状态,呼唤不醒。
其中2~4分镇静满意,5~6分镇静过度。
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
平稳。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
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
防。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
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
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编辑ppt
11
ASA 分级
【分级】
【描述】
I 身体健康,不包括 < 2个月或 >80 岁 的年龄层。
II 一个生理系统存在问题,但在控制中, 无身体活动限制。
III 一个以上或一个主要系统存在问题, 在控制中,身体活动受限制,但未达到 失代偿状态,且无立即的生命危险。
IV 至少有一个严重的系统存在问题,未 得到控制,或达到末期状态,失代偿, 可能有生命危险。
麻醉常用评分标准
编辑ppt
椎管内麻醉麻醉评分标准
椎管内麻醉麻醉评分标准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等医疗领域。
为了评估椎管内麻醉的效果,医学界制定了一套评分标准,用于描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的深度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椎管内麻醉麻醉评分标准及其各个维度的评估内容。
一、麻醉评分标准的定义和作用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是一套用于评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和效果的指标体系。
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麻醉量,减少手术期间的疼痛和不适。
同时,麻醉评分标准也可以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参考,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二、椎管内麻醉麻醉评分标准的详细内容1. 意识状态评估意识状态评估是椎管内麻醉麻醉评分标准的核心指标之一。
它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活跃程度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来评估麻醉的深度。
常用的意识状态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患者的眼睛活动、言语反应和肌肉张力等。
2. 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是评估椎管内麻醉效果的重要环节。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指标的监测。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体内生物学活性和麻醉药物的代谢情况,进而判断麻醉效果。
3. 疼痛评估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受。
为了评估椎管内麻醉对患者疼痛的缓解效果,医生会进行相关的疼痛评估。
常见的疼痛评估方法包括问询患者的主观感受和观察患者的表情等。
4. 肌肉松弛度评估肌肉松弛度评估是椎管内麻醉麻醉评分标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患者在手术期间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以便医生顺利进行手术。
通过观察患者的肌肉松弛度和骨骼运动情况,可以评估麻醉效果。
5. 呼吸功能评估在椎管内麻醉过程中,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否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医生会通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节律等指标,评估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三、椎管内麻醉麻醉评分标准的应用范围椎管内麻醉麻醉评分标准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和疼痛管理中。
不同类型的手术对麻醉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医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麻醉评分标准来调整麻醉方案,以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
麻醉效果评定规范
麻醉效果评定规范一、麻醉效果评级标准(一)全麻效果评级标准Ⅰ级:(l)麻醉诱导平顺,无缺氧、呛咳、噪动及不良的心血管反应,气管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深浅适度,生命体征稳定,无术中知晓,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优良的条件,能有效地控制不良的应激反应,保持肌体内分泌功能和内环境稳定。
(3)麻醉苏醒期平稳,无苏醒延迟,呼吸、循环等监测正常,肌张力恢复良好,气管导管的拔管时机恰当,无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呼吸道梗阻等,安全返回病房。
(4)麻醉后随访无并发症。
Ⅱ级;(1)麻醉诱导稍有呛咳、躁动和血液动力学改变;(2)麻醉维持期对麻醉深度调节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3)麻醉结束,缝皮时病人略有躁动,血压,呼吸稍有不平稳;(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Ⅲ级:(1)麻醉诱导不平稳,气管插管有呛咳、躁动,血液动力学欠稳定,应激反应明显:(2)麻醉维持期对麻醉深度掌握不熟练,应激反应未予控制,生命体征时有不平稳,肌松欠佳,配合手术勉强:(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延迟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欠佳;(4)产生严重并发症。
(二)椎管内麻醉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麻醉完善,无痛、安静、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有波动,不需要辅助用药;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拉反应,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需要辅助用药;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有呻吟,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尚能完成手术。
Ⅳ级:改用其它麻醉方法。
(三)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Ⅰ级:神经阻滞完善,无痛、安静、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发生;Ⅱ级:神经阻滞欠完善,病人有疼痛表情,肌松效果欠满意,生命体征尚稳定,有轻度并发症发生;Ⅲ级:神经阻滞不完善,病人疼痛较明显,肌松较差,有呻吟,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尚能完成手术;Ⅳ级:改用其它麻醉方法。
麻醉苏醒评分10分标准
麻醉苏醒评分10分标准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麻醉苏醒评分10分标准,各项标准的具体
描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1. 意识清晰度:10分表示病人完全清醒,能够回答问题、进
行对话,并表达思想和情感;1分表示完全丧失意识,没有任
何反应。
2. 疼痛程度:10分表示病人没有任何疼痛感,完全舒适,不
需要使用任何止痛药物;1分表示剧烈疼痛,需要大量止痛药
物来缓解。
3. 恶心和呕吐:10分表示病人没有任何恶心和呕吐症状;1分表示频繁的呕吐和剧烈的恶心感。
4. 头晕和眩晕:10分表示病人没有任何头晕和眩晕感;1分表示严重的头晕,不能站立和行走。
5. 心率和血压稳定性:10分表示病人心率和血压在正常范围
内并稳定;1分表示心率或血压波动很大,需要药物干预。
6. 呼吸稳定性:10分表示病人自主呼吸平稳,无需辅助呼吸;1分表示呼吸频率过快或过慢,或需辅助呼吸。
7. 术后恢复时间:10分表示病人恢复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
恢复到正常状态;1分表示恢复缓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8. 术后并发症:10分表示病人没有任何术后并发症;1分表示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通过对以上各项进行评分,并累计总分,可以对麻醉苏醒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量化。
总评分越高,表示麻醉苏醒效果越好,病人的身体状况和舒适程度越好。
麻醉能力评定标准
麻醉能力评定标准
1.各种神经阻滞成功率≥95%;硬膜外阻滞成功率≥95%;与麻醉相关的Ⅰ、Ⅱ级医疗事故发生率≤0.04%;非危重病人麻醉死亡率≤0.02%;术前访视、术后随访率100%;腰麻后头痛发生率<10%。
2.麻醉死亡率≤0.02%
3.手术、麻醉、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4.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5.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 分钟
6.麻醉记录书写合格率≥90%
7.医院感染率≤10%;成分输血率≥90%;
8.成分输血率≥90%;
9.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 100%
10.抢救设备完好率100%;消毒灭菌合格率100%;万元以上麻醉设备、仪器完好率>95%;
凡是不能得标的降级使用
武陟县麻醉评定小组。
麻醉效果分级标准
麻醉效果分级标准一、概述麻醉是临床手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度。
为了确保麻醉质量的可控性和手术效果的可预测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麻醉效果分级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标准旨在明确各级麻醉效果的定义、评估方法及应用范围,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指导。
二、麻醉效果分级根据麻醉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患者生理机能的影响程度,将麻醉效果分为以下五级:一级麻醉(轻微镇静)(1)定义:患者保持清醒或轻度镇静状态,对指令有反应,呼吸和循环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2)评估方法:患者能够自主维持呼吸道通畅,对疼痛刺激有反应,但可能出现轻度焦虑或不适。
(3)应用范围:适用于轻度疼痛治疗、诊断性检查或短小手术的辅助麻醉。
二级麻醉(意识抑制)(1)定义:患者意识受到抑制,但对强烈刺激仍有反应,呼吸和循环功能可能受到轻度影响。
(2)评估方法:患者能够维持自主呼吸,但对指令反应迟钝,需要辅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手术刺激有一定耐受能力。
(3)应用范围:适用于中度疼痛治疗、中等复杂程度的手术或需要患者配合度较高的手术。
三级麻醉(深度镇静)(1)定义:患者处于深度镇静状态,对一般刺激无反应,呼吸和循环功能受到明显影响,需要积极监测和支持。
(2)评估方法:患者自主呼吸减弱或消失,需要人工辅助呼吸,对手术刺激无反应,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应用范围:适用于重大手术、长时间手术或需要深度镇静的特殊情况。
四级麻醉(全身麻醉)(1)定义: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呼吸和循环功能受到显著抑制,需要全面监测和积极支持。
(2)评估方法:患者无自主呼吸,需要完全依靠呼吸机支持,生命体征波动较大,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麻醉深度。
(3)应用范围:适用于复杂重大手术、高风险手术或需要全身肌肉松弛的手术。
五级麻醉(深度全身麻醉伴肌松)(1)定义:在四级麻醉的基础上,通过肌松药物使患者全身肌肉完全松弛,为手术创造最佳条件。
麻醉常用评分标准
麻醉常用评分标准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它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手段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使其处于无痛或者无意识状态。
在麻醉过程中,评价患者的麻醉效果对于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麻醉常用评分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得最佳麻醉效果和安全保障。
一、麻醉深度评分标准在麻醉过程中,医生需要准确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出现疼痛感或者醒来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麻醉深度评分标准:1. Bispectral Index(BIS)指数BIS指数是一种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它根据患者脑电波的频率和相位差异来计算一个0到100之间的数值,数值越低代表麻醉越深。
BIS指数可以帮助医生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2. 静脉麻醉深度指数(VDI)VD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多参数分析的麻醉深度评估方法。
它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血压和心率等指标,结合数学模型计算出一个0到100的麻醉深度指数。
医生可以根据VDI的数值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以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二、术后镇痛评分标准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适当的镇痛药物,以减轻术后疼痛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后镇痛评分标准:1. 可视化模拟评分(VAS)VAS是一种通过让患者在一条直线上标记自己的疼痛强度来评估术后疼痛的方法。
直线的一端对应“没有疼痛”,另一端对应“极度疼痛”,患者可以在直线上标记自己的疼痛感受,医生根据标记的位置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2. 数字疼痛强度评分(NRS)NRS是一种让患者根据0到10的数字选择自己的疼痛程度的方法,其中0代表“没有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
患者会选择一个数字来表示自己的疼痛感受,医生根据选择的数字来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
三、血管内插管评分标准血管内插管是将一根细管插入患者的血管中,用于输液、取血或监测血压等操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血管内插管评分标准:1. 针刺相关并发症评分(CVC)CVC是一种用于评估血管内插管相关并发症的方法,包括动脉穿刺、血肿、静脉穿刺困难等。
麻醉的各种评分标准
麻醉的各种评分标准一、ASA评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 5 级:I级:正常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H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
皿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W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V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I、u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
皿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
W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V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ASA分级分六级ASA 1级无器官、生理、生化或精神系统紊乱。
举例:无。
ASA 2级伴有系统性疾病,尚无功能受限。
举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非复杂性糖尿病。
ASA 3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出现功能不全。
举例:糖尿病伴血管系统并发症;既往心肌梗塞史。
ASA 4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经常威胁着生命。
举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
ASA 5级濒死病人,无论手术与否,不抱挽回生命的希望。
举例:主动脉破裂;颅出血伴颅高压。
ASA 6级确证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
举例:ASA 1E病人脑死亡;又如健康病人急诊阑尾手术脑死亡E需要急诊手术的病例(在相应的ASA级数之后加“ E”)。
二、全麻效果评级标准I级:1 、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H级:1 、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麻醉效果评价
麻醉效果评价规范与流程为了规范麻醉效果评定工作,麻醉科设立了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并由该小组负责组织麻醉效果评定小组。
每月一次,小组将对本科室的麻醉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并形成书目材料交医务科。
医务科、医疗质量督查办也会定期对麻醉效果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督导,并进行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
麻醉评级标准主要分为全麻效果评级标准、椎管内麻醉效果评级标准和神经阻滞效果评定标准。
全麻效果评级标准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
Ⅰ级的麻醉效果最好,包括麻醉诱导平稳、插管顺利、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麻醉结束平稳,且没有并发症。
Ⅱ级和Ⅲ级的麻醉效果相对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椎管内麻醉效果评级标准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Ⅰ级的麻醉效果最好,包括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
Ⅱ级和Ⅲ级的麻醉效果相对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Ⅳ级的麻醉效果无法完成手术,需要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神经阻滞效果评定标准也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Ⅰ级的阻滞效果最好,包括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
Ⅱ级和Ⅲ级的阻滞效果相对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Ⅳ级的阻滞效果无法完成手术,需要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在流程方面,住院手术麻醉患者术毕后,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每月进行麻醉效果评定,以确保麻醉效果评定工作的规范和流程的顺畅。
进行评估,确保医疗质量。
医务科和督查办定期进行检查和督导,以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此外,科主任还要督促改进工作。
同时,医务科和督查办也会复查整改情况,并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医疗质量。
我们的医院一直致力于提高医疗质量,特别是在麻醉方面。
我们不定期进行检查和督导,并对工作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以便提出改进措施。
同时,我们的科主任也会督促改进工作。
为了确保医疗质量,我们还会定期复查整改情况,并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估。
麻醉相关的各种评分标准
麻醉相关的各种评分标准麻醉评分标准是临床医生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麻醉程度、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
不同的麻醉评分标准适用于不同的麻醉方法和手术类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种麻醉相关的评分标准,包括麻醉深度评分、术后恢复评分和疼痛评分。
一、麻醉深度评分麻醉深度评分是评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程度的标准。
常用的麻醉深度评分系统包括BIS监测评分法、阿尔多米特指数评分法和L状神经反射评分法等。
BIS监测评分法是通过监测患者的头皮脑电图来评估麻醉深度。
BIS 值在0-100之间,数值越低表示麻醉深度越深。
通常,麻醉深度在40-60之间被认为是理想的。
阿尔多米特指数评分法是利用一个特殊的仪器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
该评分法根据指标的变化幅度,分为浅度麻醉、中度麻醉和深度麻醉三个级别。
L状神经反射评分法是通过检测患者的L状神经反射来评估麻醉深度。
L状神经反射是指患者的肌肉松弛程度以及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应。
根据反射程度的不同,可以判断麻醉深度的轻重。
二、术后恢复评分术后恢复评分是评估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的标准。
术后恢复评分主要用于评估患者在手术后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功能、镇痛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常用的术后恢复评分系统包括ASA评分和Aldrete 评分等。
ASA评分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全身麻醉评估的标准,用于评估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术后的生理状态。
ASA评分从I到V级,级别越高表示患者的生理状态越差。
Aldrete评分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在术后恢复室中的恢复情况的评分标准。
Aldrete评分包括5个指标,分别是意识状态、呼吸功能、循环情况、活动能力和氧饱和度。
每个指标的分值从0到2,总分最高为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恢复情况越好。
三、疼痛评分疼痛评分是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标准。
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对于制定合理的镇痛方案非常重要。
常用的疼痛评分工具包括VAS 评分法、NRS评分法和面部表情评分法等。
麻醉效果评价
麻醉效果评定的规范与流程一、组织管理1.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麻醉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麻醉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并形成书目材料交医务科,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2.医务科,医疗质量督查办定期对麻醉效果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督导,并进行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
二、麻醉评级标准(一)、全麻效果评级标准Ⅰ级: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激反应,又无呼吸和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术野。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1、麻醉诱导期稍有呛咳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流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束缝皮时病人略有躁动,循环和呼吸稍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Ⅲ级:1、麻醉诱导经过不平稳,插管有呛咳、躁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激反应强烈。
2、麻醉维持期深浅掌握不熟练,致使应激反应强烈,呼吸和循环抑制或很不稳定。
肌松不良,配合手术勉强。
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冗长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拔管后呼吸恢复欠佳。
4、产生严重并发症。
(二)、椎管内麻醉(硬、腰、骶)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
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肌松欠佳,有内脏牵引痛,需用镇静剂,血流动力学有波动。
(非病情所致)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
Ⅳ级:需要改其它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
(三)神经阻滞效果评定标准(颈丛、臂丛、下肢神经阻滞等)Ⅰ级: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
麻醉常用评级标准
4级:病人清醒,有3级的表现并能认识环境中的人或自己所处的位置。
★改良的OAA/S评分(The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
1级:完全清醒,对正常呼名的应答反应正常;
2级:对正常呼名的的应答反应迟钝;
中度90~61(9~6.1g/dl)体力劳动后感到心慌、气短
重度60~31(6~3.1g/dl)卧床休息时也感心慌、气短
极度<30(3.0以下g/dl)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肌力分级:
评分描述
5力量正常
4+在强负荷下力量轻度下降
4能够对抗中等负荷
4-能够对抗轻度负荷
3能对抗重力完成运动
2不能对抗重力
1仅有肌肉收缩,可能只能被触及
★内脏牵拉反应
0级:病人安静,无痛及不适感,无恶心及呕吐;
1级:轻度不适,恶心,无牵拉痛、呕吐;
2级:诉恶心,轻度牵拉痛,无呕吐;
3级:牵拉痛明显,有恶心、呕吐、鼓肠。
★清醒程度分级
0级:病人入睡,呼唤无任何反应;
1级:病人入睡,呼唤时有肢体运动或睁眼、头颈部移动;
2级:病人清醒,有1级的表现同时能张口伸舌;
麻醉常用评级标准
★全麻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
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冗长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拔管后呼吸恢复欠佳。
手术麻醉与麻醉诊疗前病情评估标准
手术麻醉与麻醉诊疗前病情评估标准作为一名麻醉医生,首要职责就是保证手术病人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应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为病人的尽快尽可能的功能康复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及生理保护;安全的麻醉始于手术前,全面的麻醉前评估和准备工作能极大地化解手术麻醉风险;通过全面的评估可以发现一些影响治疗效果的未知病情,这样麻醉医生就能预见到问题所在,并制定出相应计划来最大限度地减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术前评估给予医生信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亦使患者充分相信医疗保障系统对自己健康所做的努力;麻醉前评估的最终目标最大限度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并尽可能地降低围术期费用;麻醉前评估的手段阅读病历,体检病人、与病人交流获取相关病史,最终达到掌握病情的目的;麻醉前评估的内容1.获得有关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病人精神状态的资料以及拟行手术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必要时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与手术医师、病人取得共识;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有关问题,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告知患者有关麻醉、围手术期治疗以及疼痛处理的事项,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促进恢复;麻醉前评估的时间平诊手术:术前一日;急诊手术:麻醉前;麻醉前的评估的重点循环功能含血容量与血红蛋白及呼吸功能含呼吸道通畅与否,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麻醉前评估的结果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病人是否处于合适的手术时机何时手术、禁食起始时间;2.在无必要进行其它检查和治疗,术前医嘱是否符合麻醉要求;3.填写术前访视单,并制定麻醉及围术期处理方案如有无特殊麻醉监测设备功辅助治疗,例如:自体输血,备血量,备特殊血液用品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手术后有无特殊监护需要,有无转入ICU必要,有无术后进行机械辅助通气需要、有无术后镇痛需要等;4.进行麻醉前谈话,病人和或病人的委托人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以示对麻醉风险知情同意;病史询问1.详细询问及查阅住院病史记录,分析原发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治疗反应,应特别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和液体平衡状态;2.了解病人精神状态,发育情况,有无贫血、脱水、紫绀、发热、过度肥胖;近期内的体重变化;小儿麻醉必须常规称体重;了解病人日常活动情况,包括最大活动量;3.仔细检查和查阅体检记录,注意血压、脉搏、体温、呼吸、血、尿、粪、出凝血时间等常规检查结果;以及全面检查了解心、肺、肝、肾、脑等生命器官的功能状况;特殊病人应注意上下肢血压的差异;4.检查中发现有明显异常或并存内科疾病时,常需进一步作有关的实验检查或特殊功能检查,必要时同有关医生商讨进一步术前准备的措施;5.询问病史时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重在疾病的症状、体征、治疗的近期变化,对不熟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用药等应积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应明确治疗现患病症及并存疾病所用药物种类、剂量,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抗凝药、抗糖尿病用药如胰岛素以及抗痉挛药是重点,应对是否继续使用、停药的潜在反应、与麻醉药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做出思考与决定;6.了解个人史,过去史、以往手术麻醉史及治疗用药史:1个人史应注意是否吸烟、吸烟时程及量;有无嗜酒及使用安眠药等,鼓励病人术前2~4周减少吸烟,术前一周戒烟,以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和围术期肺部并发症;嗜酒者因戒断酒精会诱发严重高血压、震颤、谵妄和抽搐,并明显增加麻醉药用量;滥用兴奋药者可能导致心悸、心绞痛、消瘦和降低心律失常和惊厥的发作阈值;2围麻醉期用药所致的意外异常不良反应较为多见,应注意区别是变态反应还是药物反应;真正的变态反应病史中有皮肤征象如皮肤发红、发痒、荨麻疹,面部或口腔肿胀,呼吸短促、窒息、喘鸣,低血压血管虚脱等,应进一步寻找可能的变态反应源;3对有麻醉史的病人应重在了解:①对镇静、镇痛及麻醉药物的敏感性;②有无气管插管困难病史;④围术期有无麻醉不良反应如术中觉醒、牙损伤、术后严重恶心、呕吐、术后心梗或心衰、术后苏醒延长或ICU停留时间等;7.在病史询问及病历的阅读中,应特别注意:1诊断是否明确;2手术的部位、方式、时间长短及是否有特殊要求;3有无异常的手术麻醉史、家族史;4特别注意病人的特殊状态:如妊娠、月经期、精神抑郁或焦虑等;5有无遗漏的重要病史及并存疾病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糖尿病、甲亢、冠心病、青光眼、癫痫等;在术前评估中麻醉医生应该认识到:能适应日常生活的患者状况并不一定就是能满足手术的最佳状况;例如一定程度的肾前性氮质血症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术前患者仍能适应日常生活,但是手术麻醉时血管扩张可能引起低血压或永久性肾损害;应仔细评估围手术期操作对此类患者生理的影响;体格检查麻醉医师对病人的体检应全面,但要突出重点;应重在判断围麻醉期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困难程度,心、肺、脑的功能,脊柱、四肢状况等;1、一般状况测血压,对疑有大动脉病变病人应测上下肢血压,了解其压差;测脉搏的节律及频率及饱满度;测呼吸的节律及频率及呼吸方式;了解体重与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以指导用药量及输液量, BMIkg/m2=体重kg/身高m2,正常男性的为22 kg/m2,女性为20 kg/m2, BMI 25~29为超重,BMI≥30 kg/m2为肥胖,若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0%,为病态肥胖;小儿标准体重及参考计算公式见表1-1;表1-1 正常儿童体重及估计公式年龄或月龄体重kg初生婴儿±男;±女一个月初生婴儿体重+1~三个月初生婴儿体重×23~12个月月龄+9/21~6岁年龄×2+87~12岁年龄×7-5/22、颈部:头颈部的检查的目的在于评估气管插管的难易程度及围麻醉期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困难程度;应从张口大小应大于2横指、头颈活动度能自行将下颌触及胸部,能向后伸展,侧向旋转无疼痛或感觉异常、甲颌距离颈部完全伸展时,从下颌突至甲状切迹的距离,应大于3~4横指,喉部的活动度,有无甲状腺包块、气管有无移位等方面评估;具体评估方法见第四章气道管理技术;3、心、肺: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心界大小、心脏听诊有无杂音、奔马律、心包磨擦音,呼吸通畅与否,有无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听诊有无哮鸣音、干湿啰音及范围;4、腹部:腹胀程度、腹压大小、有无腹水,包块,腹壁静脉曲张;五、脊柱四肢:脊柱有无畸形、感染,四肢肌肉有无萎缩、杵状指、紫绀及皮肤感染等;六、神经系统:意识状态、颅神经功能、认知能力及周围感觉运动功能;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依病人年龄、所患病症、拟行手术而有所不同;1、常规化验检查我国目前通用的观点为:择期手术术前一般应检查近期一般为术前一周内的血常规HB、HCT、BPC、出凝血功能检查,对小儿、50岁以上的病人尤其应做此检查;2、血生化检查酌情而定;如合并呕吐频繁、肠梗阻等情况,年龄>65岁,患有慢性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长期口服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类固醇等类药物,应查血电解质及肌酐、尿素氮等;3、心电图年龄>40岁男或50岁女应做EEG,对EEG异常结果,结合病史、体检等,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心要时请心内科会诊;4、胸部X线片当有临床指征时,如长期吸烟、老年人、肥胖、重要器官病变包括恶性肿瘤和类风湿必关节炎等,应做胸部X线片检查;评估麻醉风险及建立与病人的关系麻醉医生与拟手术的病人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访视病人中应充分考虑到病人及亲属的焦虑、紧张、恐惧,以及因对手术室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无助心态,给病人一个轻松的环境,向病人表达你的关心和理解,介绍手术麻醉过程及手术后有关麻醉方面的问题,特别强调麻醉过程需要病人自己的努力和帮助,以增加病人信心,建立起病人对麻醉医生的信赖;对麻醉方案与麻醉预案应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及亲属说明,告知与麻醉有关的术中的危险,告诉病人发生机率较高的麻醉并发症,如硬膜外阻滞后背痛、神经损伤、尿潴留等人;全麻气管插管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恶心呕吐等;告知病人手术麻醉过程中某些用药与处理无法及时与家属沟通,某些危险事先无法预测,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并要求病人或委托人在麻醉同意书上签字明确表示已知晓麻醉风险,愿意接受麻醉;必须特别强调麻醉同意书是术前的重大契约,是麻醉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之一;拟定手术日期后,应指导病人禁食、禁水;尤其应向小儿家长介绍术前禁食的重要意义;一般而言,成人麻醉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如末次进食为脂肪含量很低的食物,也至少应禁食8小时,禁水2小时;小儿术前禁食固体食物并禁奶8小时,1~5岁小儿可在麻醉前6小时进少量清淡液体,禁水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术前2小时进清淡液体clear water,并不增加误吸的危险,建议对≤36个月者禁奶和固体食物6小时,禁饮2小时,>36个月者,禁食8小时,禁饮清淡液体2小时;根据麻醉前病人病情和体格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将病人分为六级:ASAⅠ级:指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正常,体格健壮,—能耐受麻醉和手术;ASAⅡ级:指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虽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完全,日常活动不受限制,—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ASA Ⅲ级:指病人重要器官功能病变严重,功能受损在代偿范围内,日常活动受限,但尚能完成,―对施行麻醉和手术仍有顾虑;ASA Ⅳ级:指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已威胁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均有危险;ASAⅤ级:指病人病情已达濒死阶段,不论手术与否难以存活24小时—手术麻醉冒更大风险;ASAⅥ级:已宣布为脑死亡的病人,其器官被用于捐献;如系急诊手术,在分类顺序之前冠一“急”或“E”字,以示麻醉风险大于平诊手术; ASA分级及病人年龄可以初步预测病死率,ASA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见表1-2;表1-2 ASA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ASA分类ⅠⅡⅢⅣⅤ病死率%~% %~% %~% %~% %~%全身各器官功能评估麻醉手术的危险性,常因同时并存重要器官疾病而明显提高,使麻醉处理复杂化;1、心血管系统:区别心脏病的类型、判断心功能、掌握心脏氧供需状况是进行心血管系统评价的重要内容;明显影响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心血管因素有心功能、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及治疗情况、心律失常等;1.心功能分级:对心功能评定目前最适用者仍是根据心脏对运动量的耐受程度来衡量;目前常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四级分类法表1-3;I、II级病人进行一般麻醉和手术安全性应有保障;表1-3 NYHA心功能分级法分级标准Ⅰ体力活动不受限,无症状,日常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和呼吸困难Ⅱ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休息后感舒适Ⅲ体力活动显着受限,轻度活动即出现症状,休息后尚感舒适Ⅳ休息时也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任何体力活动增加不适感有创或无创的心功能检查可提供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左室舒张末期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心指数cardiac index,CI等一些客观的指标;心功能分级与心功能检查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如表1-4所述;表1-4 心功能分级与心功能检查之间关系心功能分级EF静息时LVEDPmmHg运动时LVEDPmmHgCIL/Ⅰ>正常≤12 正常≤12 >Ⅱ~≤12 正常或>12约Ⅲ>12 >12 约Ⅳ>12 >12 约注:二尖瓣正常时,PCWP=LVEDP2.对心脏氧供需平衡的评估:应注意运动量、运动极限与心绞痛发作之间的关系,心绞痛、冠心病治疗用药情况,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平板运动试验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体格检查中应注意从颈、胸、心、腹等部位寻找有无心衰的表现;先天性心脏病的麻醉风险主要与心功能及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房缺或室缺的病人如心功能仍在Ⅰ~Ⅱ级或以往无心力衰竭史者,能较好地耐受一般手术;如果同时伴有肺动脉高压者,则死亡率显着升高,除非急症,一般应暂缓手术;已施行手术矫正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如室缺或法四的病人即使修补术后,仍可能存在残留的影响;如室缺病人残留肺动脉高压、右室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等,部分病人可能因希氏束损伤而产生完全性传导阻滞,法四病人术后大多数残留右室功能障碍,左束支传导阻滞,右室流出道梗阻或肺动脉分支狭窄,可能诱发右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少数病人有残留的室缺或左室功能障碍,因此,术前有必要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心功能、肺功能压、心脏残留病变等情况,必要时请心内科会诊;高血压病人的危险性取决于是否并存继发性重要器官损害及其程度及高血压控制状态;只要不并存冠状动脉病变,心力衰竭或肾功能减退,即使有左室肥大和异常心电图,只要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和恰当麻醉处理,耐受力仍属良好;凡舒张压持续大于90mmHg,均需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治疗后的病人病理生理可得到改善;抗高血压药物可持续用至手术当日;对在病史中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病、肥胖病、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周围动脉硬化、不明原因的心动过速和疲劳的病况时,应高度怀疑并存缺血性心脏病,准确评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对预防和治疗术中及术后出现严重心脏并发症非常重要;术前有心肌缺血者,术中及术后心肌梗塞发生率明显增高;陈旧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年龄、部位、目前心功能、残余的心肌状态、目前的最大活动量与未来心脏事件的相对风险有关;心梗后心肌的愈合主要发生在4~6周;一般人群的围术期心梗发生率为%,冠心病为1%,陈旧性心梗者为6%,新近发生心梗的再发率6%~37%;二个月内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6个月内有心肌梗塞未行冠脉搭桥术或介入治疗者的心脏病患者,不宜进行择期手术;对麻醉处理有影响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术前应控制其心室率在80次/分左右;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或慢性双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伴左前或后半半支传导阻滞,术前需做好心脏起搏器准备;无症状的右或左束支传导阻滞,一般不增加麻醉危险性;房性早博或室性早博,偶发者,在青年人多属功能性,一般无需特处理;在40岁以上的病人,房、室早博发生或消失与体力活动量时密切关系者,应考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频发5次/分,多源性或R波T波相重的室性早博,容易演变为心室纤颤,术前必须用药物加以控制;安装起博器的病人术前应明确起博器的型号与功能,安装时间,目前病人症状与心功能,如果安装时间在6周内,应注意中心静脉穿刺可能造成电极移位,起搏失败;手术前应请专科医生会诊,判断电池电能状况,并调整为非同步起搏状态,以防术中干扰信号诱发意外起搏,术后应重新评估起搏器功能;长期应用利尿药和低盐饮食病人,有并发低血钾、低血钠的可能,术中易发生心律失常和休克,应及时补充钠和钾;2、呼吸系统肺部术后并发症是仅次于心血管并发症的围术期死亡原因,术前应明确肺疾病的类型及严重程度,结合手术部位、持续时间等因素,对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性做出判断,加强术前有关处理可明显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生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麻醉前应了解病人有无呼吸系统疾病或与其它系统并存疾病;如病人处于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期间,如感冒、咽炎、扁桃体炎、气管支气管炎或肺炎,手术必须推迟到完全治愈1~2 周后方能手术,否则术后易并发肺不张和肺炎;术前呼吸系统有感染的病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较无感染者高出四倍;临床评估呼吸系慢性感染和气道功能不全的病史和体征有:①.呼吸困难:活动后呼吸困难是衡量肺功能不全的主要临床指标;②.慢性支气管炎:凡一年中有持续 3 个月时间的慢性咳嗽、多痰,有二年以上历史者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此为慢性阻塞性病,术后易发生肺泡通气不足或肺不张;③.感冒: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抑制呼吸功能、呼吸道阻力增加以及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④.哮喘:提示呼吸道已明显阻塞;⑤.吸烟:10~20支/日,即使是青年人肺功能开始就有变化,20 支/日以上,并有10年以上历史,即并存慢性支气管炎;术前戒烟24~48小时,可降低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戒烟>4周,可改善纤毛功能并减少气道分泌及刺激性,择期手术至少应要求戒烟二周,彻底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功能;⑥.高龄:老年并存慢性疾病,尤以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实质性病变为多见,它可继发引起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是老年人麻醉主要危险原因之一,须做好细致的术前工作;肺功能评估:对于肺功能差逊的病人,术前必须行肺功能的检查,但一些简易的床边检查的作用也不宜忽视,常用的如下:①.屏气试验:20秒以上,麻醉无特殊困难;短于20秒者肺功能已属显着不全;心肺功能异常都是使憋气时间缩短的原因,至于心与肺何者为主,可以根据临床情况而确定;②.吹气试验:被测者尽力吸气后,能在3秒内全部呼出者,示时间肺活量正常,若5秒以上才能完成呼气,提示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④.火柴试验:施行时是将一点燃纸型火柴置于病人口前15厘米远处,让病人张大口用力将火柴吹灭;不能吹灭火柴的病人最大通气是都低于正常值的 80%以下,或是低于时间1秒肺含量85%以下;肺功能检查与血气分析:基础动脉血气分析有助于提示和警示医生病人呼吸功能障碍的程度并区分是否为单纯慢性低氧或高碳酸血症;阻塞性呼吸功能障碍以呼气流速率异常为特点,通气障碍可以为功能性或器质性,其代表性的疾病有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气道内新生物、甲状腺包块等;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以肺顺应性下降为特征,气道阻力一般正常,肺容量下降;主要代表病变有肺水肿、肺纤维化、胸膜炎、膈肌活动受限等;肺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阻塞性或限制性疾病,并可评价病人对治疗的反应;通过测定肺机械力学及功能性贮备并提供客观的肺功能评价,肺功能检查尤其是分肺功能试验可为是否进行肺切除提供帮助,但用于预测是否可能发生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性尚不明了;一般认为:肺活量<预计值的60%,通气储量百分比<70%,第一秒用力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60%或50%,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可能性大.五、麻醉管理与复苏质量评估标准一、麻醉质量评估标准:1、麻醉效果:无痛、肌松、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应激反应、病人无严重不适和全麻时无术中知晓等;2、麻醉并发症少,麻醉意外发生率低,无差错事故发生,麻醉死亡率低或等于零;3、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手术医师、病人满意;二麻醉效果评级标准1、全麻效果评级标准Ⅰ级:l麻醉诱导平顺,无缺氧、呛咳、噪动及不良的心血管反应,气管插管顺利无损伤;2麻醉维持深浅适度,生命体征稳定,无术中知晓,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优良的条件,能有效地控制不良的应激反应,保持肌体内分泌功能和内环境稳定;3麻醉苏醒期平稳,无苏醒延迟,呼吸、循环等监测正常,肌张力恢复良好,气管导管的拔管时机恰当,无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呼吸道梗阻等,安全返回病房;4麻醉后随访无并发症;Ⅱ级;1麻醉诱导稍有呛咳、躁动和血液动力学改变;2麻醉维持期对麻醉深度调节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3麻醉结束,缝皮时病人略有躁动,血压,呼吸稍有不平稳;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Ⅲ级:1麻醉诱导不平稳,气管插管有呛咳、躁动,血液动力学欠稳定,应激反应明显:2麻醉维持期对麻醉深度掌握不熟练,应激反应未予控制,生命体征时有不平稳,肌松欠佳,配合手术勉强: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延迟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欠佳;4产生严重并发症;2、椎管内麻醉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麻醉完善,无痛、安静、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需要辅助用药;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拉反应,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需要辅助用药;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有呻吟,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尚能完成手术;Ⅳ级:改用其它麻醉方法;3、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Ⅰ级:神经阻滞完善,无痛、安静、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发生;Ⅱ级:神经阻滞欠完善,病人有疼痛表情,肌松效果欠满意,生命体征尚稳定,有轻度并发症发生;Ⅲ级:神经阻滞不完善,病人疼痛较明显,肌松较差,有呻吟,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尚能完成手术;Ⅳ级:改用其它麻醉方法;三、麻醉病人转出手术室标准:一旦手术结束,麻醉医师应依据手术麻醉期间病人总体情况的评判,参考麻醉前评估以及手术结束时病人实际所处状态优劣,特别是呼吸,循环、意识水平等要素观测结果,迅速对病人能否转出手术室及其去向如送运原病房、麻醉后恢复室或重症监测治疗室作出客观、正确的决断,使得病人能安全度过手术麻醉后恢复期;1、麻醉后病人恢复情况评定除了集中对呼吸、循环、肌张力和神志方面进行评定外,还应结合不同麻醉方法的特点,有所侧重,尤其是注意有无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1全麻病人恢复情况包括气管内麻醉和静脉麻醉者手术结束病人拔除气管导管前和/或停止静脉注射麻醉药后可通过计分法评定病人麻醉后恢复程度和质量,对恢复缓慢者可进行必要的治疗,如肌松药的拮抗或继续予以呼吸支持等; 麻醉恢复情况评分可参照以下标准,恢复最好者为9分;2椎管内麻醉病人恢复情况一般情况下若能在椎管内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且麻醉平稳、效果良好的病人,手术后会在短时间内从麻醉状态下完全恢复过来;但鉴于术后短时间内椎管内麻醉药及术中麻醉辅助药的残余作用,尤其是对那些麻醉管理困难,术中呼吸循环功能变异较大的患者,手术结束时要对其麻醉恢复情况作一正确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好麻醉小结及随访记录。
二、术前会诊、讨论制度
1. 麻醉前一天由专人或担任麻醉病室访视病人。
2. 详细、全面了解病情选择麻醉方法、决定麻醉用药。
3. 向病人介绍麻醉方式及病人必须注意与配合的事项,解除病人思想顾虑。
2、麻醉维持期深浅掌握不熟练,致使应激反应激烈,呼吸和循环的抑制或很不稳定,
肌松不良,配合手术勉强。
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冗长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
拔管后呼吸恢复欠佳。
4、产生严重并发症。
二、椎管内麻醉(硬、腰、骶)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八、药品管理制度
1. 麻醉用药均凭处方领取,麻醉结束当日,由麻醉者书写处方,专人领取。
2. 麻醉药品实行“五专”管理,定期清点,保证供应,及时清理过期失效药物。
3. 麻醉药品如哌替啶、吗啡、芬太尼等,应加强保管,班班交接。
九、仪器、设备保管制度
1. 由专人负责保管贵重仪器,定期维修、消毒。
1. 遇有疑难危重病例,应组织全科进行麻醉方案的探讨和选择。
2. 对每例病案的讨论应记录在册。
3. 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好应急防范措施。
4. 必要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备案。
5. 做好病人或家属的解释工作及办好签字手续。
六、安全防范制度
1. 经常开展安全医疗教育,加强麻醉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一、岗位责任制
1. 麻醉前要详细了解病情,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具准备情况,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操作制度。
2. 麻醉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必要监护。
3. 麻醉期间不得兼顾其他工作,如病情发生突变应迅速判其临床意义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同时告知术者,共同研究妥善处理。
4. 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
6. 施行椎管内神经阻滞,必须首先掌握气管内插管术。
七、业务学习制度
1. 平时以自学为主,每月定期进行小讲课一次。
2. 遇难危重病例麻醉后及时进行经验教训的探讨,提高理论水平。
3. 施用新麻醉药品前,应认真学习药物的药理性能,掌握适应症,处理并发症,做好应急措施。
4.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各类学习班,加强知识更新,积极撰写论文。
4. 如发生麻醉意外、事故、差错或严重并发症的并例,应及时向医院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组织全科讨论。
四、交接班制度
1. 遵守“接班不到,当班不走”的原则,特别危重病人正处于危险中不交班,应协同处理。
2. 交班内容包括:病人情况、麻醉经过、特殊用药、输血输液、管理药品等。
五、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4、无并发症。
Ⅱ级: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实缝皮时病人略由躁动,血压和呼吸稍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Ⅲ级:1、麻醉诱导经过不平稳,插管有呛咳、躁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激反应强烈。
3. 定期维修和校准仪表收据。
4. 麻醉咽喉镜等用具福尔马林熏蒸或用过氧乙酸或酒精浸泡。
5. 注射器,输液管,硬膜外导管,牙垫等推广一次性用品。
6.椎管内麻醉用具用关于,高压灭菌消毒,提倡一次性。
2.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3. 充分做好麻醉前的准备,严格检查各种抢救器具和备齐抢救药品。
4. 严格查对制度,熟悉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等。用过安培应保留至病人离开手术室后弃去,以便复查。
5. 使用易燃易爆麻醉药品时,严防起火baozha,各种麻醉气体钢筒颜色、标志醒目。
麻醉效果评级标准
一、全麻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
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 源自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2. 麻醉机用后应关闭各种开关,取下与病人呼吸道连接的各种装置,彻底清洗并消毒,特殊感染应按特殊感染常规处理。
3. 使用贵重仪器后,应在仪器使用卡上签名。
十、麻醉用具保管消毒制度
1. 由专人负责麻醉用具的请领、保管。
2. 各手术间的用具管理由当天在该手术间实施麻醉者负责,如有丢失或损坏,应及时报告、处理、补充。
4. 访视负责向全科报告病人情况,遇有疑难、危重病人的麻醉应全科进行讨论,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案。
5. 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积极的防范措施。
6. 认真填写术前会诊单。
三、术后访视制度
1. 麻醉者应在72小时内对麻醉后病人进行随访。
2. 将麻醉后有关情况记录在麻醉单上。
3. 遇有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应会同病房主管医师共同处理意见,随访至情况好转。
保持相对稳定。
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引痛,需用镇静剂,血流动力
学有波动。(非病情所致)
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但不够
理想,勉强完成手术。
Ⅳ级:需该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
三、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
(颈丛、臂丛、下肢神经等)
Ⅰ级: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
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肌松效果欠满意,病人有疼痛表情;
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疼痛较明显,肌松效果较差,病人出现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
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
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麻醉科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