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文化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山水文化是指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合了哲学、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
它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士人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崇拜,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
山水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山水之美山水文化首先展现的是中国山水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可见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和景观的壮美。
中国地域广阔,山脉连绵起伏,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风貌。
山岳巍峨,云雾缭绕,水波荡漾,风景绮丽,这些壮美景色成为文人墨客倾诉情怀、表达自然之美的载体。
二、山水与哲学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
山水自然景观作为人们与自然对话的载体,成为道家、儒家等诸多哲学流派的寄托与表达。
在山水文化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变幻莫测,与之亲近融合,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三、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山水文化不仅表现在自然风景本身,更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绘画中的山水意象强调以虚境取胜,通过墨色勾勒出山水的灵动之美。
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以意境营造为重,借景抒情、借景婉约,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中的山水元素则以旋律来表现,以乐曲的音韵之美传达出山水的壮丽之感。
四、山水文化的历史传承山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与文化价值的传递。
众多的艺术家、文人墨客承袭了山水文化的传统,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历代的山水画家、诗人、音乐家,不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山水文化传世至今。
五、现代山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山水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存在。
山水文化不仅被保留并发扬光大,也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泰山的民俗文化 山中的传统习俗与民间艺术
泰山的民俗文化山中的传统习俗与民间艺术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以其雄伟壮丽的山势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著名。
泰山的民俗文化是这座山区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的集合体,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一、山中的传统习俗泰山的山区民俗习惯深受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
在泰山上,每逢重大节日或庙会,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首先,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泰山上会举行“上泰山”活动。
人们以登山为主题,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景,祈求新一年的平安和好运。
登山过程中,人们会沿途拜庙、点香,向神明祈福。
此外,还有许多人穿着民族服饰,进行传统的舞蹈表演,增添了节日气氛。
其次,每当夏至时节,泰山会举办“泰山纵火”仪式。
这个习俗源于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心。
在这一天,身着红色衣物的人们将点燃柴草和香火,等待夕阳下山。
等到太阳完全下山后,他们会用火把将点燃的柴草扔进山下的河水中,象征着祈求神明的保佑和消灾免难。
此外,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泰山上也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
龙舟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划船比赛,具有悠久的历史。
泰山上的龙舟赛是一个重要的年度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看。
在比赛过程中,人们载着装饰华丽的龙舟,穿着传统服装,共同划船,欢呼雀跃,为龙舟队加油助威。
二、山中的民间艺术除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泰山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
其中,有一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泰山歌舞剧。
泰山歌舞剧是泰山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等元素,以泰山的山水、历史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为题材。
演出过程中,演员们身着传统戏装,优美地舞动身姿,配合着悠扬的音乐,向观众展示了泰山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泰山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传统,如泰山绣球和泰山剪纸。
泰山绣球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细致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而泰山剪纸则是泰山地区独特的剪纸艺术,精湛的剪纸技艺展示了民间艺术家的智慧和创作精神。
泰山拜山文化之旅攻略
泰山拜山文化之旅攻略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涌来泰山,不仅是为了登山观赏山景,更是为了感受泰山的拜山文化。
以下是一份泰山拜山文化之旅攻略,希望能为您的泰山之行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 泰山简介泰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境内,海拔1545米,自古以来被誉为“五岳之首”。
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之称,不仅因为其雄伟壮观的山势,更因其独特的拜山文化而闻名于世。
2. 泰山拜山文化泰山拜山文化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习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式体系。
拜山文化强调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将山神尊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并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敬仰之情。
3. 拜山仪式登泰山拜山的仪式有一定的规矩和流程,通常分为五个步骤:入山礼、报国亭、仰拜石、升封坛、还愿典礼。
在整个仪式中,游客需要穿上正式的仪式服装,跟随导游或山神庙的工作人员一同进行。
4. 祭祀活动泰山作为中国古代的祭祀中心,每年都会有许多重要的祭祀活动举行。
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山庙会,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祭祀活动之一。
庙会期间,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特色的美食,还可以观看到传统的表演和民俗活动,感受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5. 神话传说泰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场景之一。
传说中,泰山是众神的聚集之地,常常有神仙出现在泰山上上下下。
游客可以在泰山上看到许多与神话传说相关的景点,例如玉皇顶、小天孙等,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起源和发展。
6. 饮食文化到泰山一定不能错过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泰山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许多独具一格的美食。
例如,烧饼是泰山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其酥脆的外皮和鲜美的内馅赢得了游客的喜爱。
7. 周边景点除了泰山本身,周边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
例如,游客可以前往泰山附近的泰安市古城区,体验传统的古建筑和市井生活;还可以前往孔庙和孔林,感受古代儒家文化的魅力。
8. 注意事项在游览泰山时,游客需要注意自身安全。
山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山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山水文化以自然山水为载体,融合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怀。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保护山水文化遗产,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山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保护自然山水和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参与进来。
我们应该加强山水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山水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重视。
只有当大家都意识到山水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做到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其次,要加强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应该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要推动山水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山水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参观。
通过将山水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促进山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在山水文化遗产的周边地区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和景点,并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和体验山水文化的魅力。
另外,要注重山水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
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们应该加强对山水文化遗产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持原始自然风貌和生态平衡。
只有保护好山水文化遗产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才能保证其长久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
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投入,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山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峨眉山的历史文化介绍
峨眉山的历史文化介绍
峨眉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先秦时期,峨眉山就已经成为道家修行之地,被誉为“大道真一之地”。
隋唐时期,峨眉山先后出现了集教、集市、集官、集军等人文景观,成为“巴山第一胜景”。
宋代时期,峨眉山正式成为佛教圣地,开山祖师智顗被封为“峨眉祖师”,佛教文化因此得以传承和发展。
明代时期,峨眉山被明朝官方列为“四大名山”之一,并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时期,峨眉山成为了恢复峨眉山寺规矩的中心,从而使峨眉山寺在佛教界地位更加崇高。
峨眉山还因为桃花源的故事而被传为世间奇观。
近年来,峨眉山的文化旅游事业不断发展,成为了四川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峨眉山的文化景观包括了峨眉山寺、九龙池、洗象池塔林、普贤塔、普贤庙、悬棺、万年寺等名胜古迹,这些古迹见证了峨眉山悠久的历史文化。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资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山水审美的概念进行探索,并对山水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山水文化;山水审美中国山多水众,山高水长,山水资源丰富多奇,并形成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回归、绿色享受的心理需求和旅游审美体验的发展,山水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重。
一、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一)山水文化的概念所谓山水文化,即指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山水的深层次含义不仅仅只是指自然界的“山”和“水”,那些与“山”和“水”相关的花草虫鱼、雨露烟霞,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物都包括在其中,“山”、“水”而为一个“以偏概全”的复合词,几乎涵盖了以山水为主体的整个自然界[1]。
郑国铨先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来理解山水文化,认为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同时,山水文化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结晶[2],应该说这都是山水文化的本质问题。
(二)山水文化精神的本源所谓山水文化精神,就是指我国山水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寄情于自然山水,并寻求其生命意义的依托与艺术感的本原理念,体现了人依托自然、热爱自然及歌颂自然的情愫与情怀,充分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原理论。
我国山水文化蕴涵着极为深邃的思想精神,其集中表现于神仙精神,崇拜自然精神,君子比德精神三种意识形态。
由于人类文明形成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几乎没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一切依赖于自然的恩赐,人们既感谢自然山水的养育之恩而有敬的一面;同时由于人类又受制于自然山水而有“畏”的一面。
由于其敬畏而产生对自然的崇敬,相信山水为神灵所主宰而祭祀天地,以祈求或感激有灵的自然山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摆脱了对自然山水的部分畏惧心理,转而亲近自然、热爱山水,并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进入所谓“以山比德”和“以水比智”的阶段,故而有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
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__ 朱小芳班级:英语1003学号:1010311127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1.基本概念与其阐述何为山水文化?首先,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
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看,“山水”是一个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即“文治教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以外的属于观念形态范畴的精神财富(如:哲学、XX、文艺、教育和社会制度等)因此概括而来,狭义的山水文化是指:人们以自然山水为关照对象和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如:佛教文化、山水哲学、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等)而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山水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即以自然山水为物质载体、活动空间或观照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和开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既对自然资源充满感激,又对自然现象心存恐惧,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因此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
庄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古代登山文化的探讨
古代登山文化的探讨介绍登山是一种古老的运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进行登山运动,并将其视作一种锻炼身体和精神的方式。
在中国,登山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山岳文明独具魅力,揭示了中国古代人类先了解、探索、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与精髓。
起源和发展最早登山可能是由人们在移居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培养起来的。
古代人类对山的认识带有一定的神秘和崇拜色彩,在祭祀之时,通常会选取高山之巅进行。
由于寻找水源、观测天象、传递消息等不同目的的需要,登山逐渐成为一种日益普及的户外运动。
在古代,很多山峰和山脉被视为神圣之地,人们往往会在其中建立庙宇、修建佛寺、定立坛位等。
在山顶处,往往会设置告示牌、碑文等,用以纪念登山者、记述历史、标示海拔等。
《武功山记》、《三峰秀色赋》等古代文化遗产的出现,也标志着古代登山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文化内涵古代登山文化具有很多的内涵,如体育、信仰、艺术、知识等。
古人在拼搏身体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自我,增长知识。
登山的历程蕴含着人们对于自然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有时也给人们一种追寻自我的感觉。
登山同时也是一种修炼身心的一种文化习惯,可以将身心修炼融为一体,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
登山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勇气、宽容、坚韧、智慧、自由的品质。
登山文化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和思想。
登山已经成为一道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和启示登山文化的传承,不但有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同时也有着积极的现代意义。
登山运动已经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户外运动,在追求体育健身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登山在许多方面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登山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得到锻炼、心理得到调节、人际关系得到增进、自信得到提升。
登山文化还教会我们一些人生哲理,从登山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人生就像登山一样,有起有伏,有顺有波折。
在登山中,我们可能要面对狭窄陡峭、天气恶劣、急流翻涌等等难以预料的情况,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和山水文化
两千多年前的圣贤孔子有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一千多年前的醉翁欧阳修曾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近代进步思想家林则徐写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的例子稍稍有点文学修养的人恐怕都能枚举很多,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到杜甫“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深沉,从王右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到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幽美。
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已然根植于每一个中国文人的心怀,主观而艺术地完美再现于他们的笔端。
中国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山水文化组成的。
纵观历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中国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退居山林,悠游于山水之间、放情于世俗之外,对酒当歌、清流赋诗。
无论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自身的精神情趣,或者是对文化品位的追求,总之,他们对自然山水均有一种特殊的眷恋,偏执到无从可考,又自然到随心所欲。
上至达官显贵、名门望族,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只要略懂文化,就会把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当作最终的归宿。
特别是那些文化品位越高、精神要求越强的人产生这种愿望的念头就越强烈。
说到隐居,还得从头说起。
在尧舜禹时代就多名士,他们也多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尽管如此却深受人尊重,令人诧异。
就像许由,尧有意把帝位禅让于他,而他不但不为所惑,反而认为这弄脏了他的耳朵,竟还要跑到河边去洗一洗,算是真正的隐士了。
而最出名、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要数庄子了,他的一篇《逍遥游》不知羡煞了多少人、引导了多少人、憧憬了多少人。
然而他们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山水的文人,他们只是力求摆脱世俗对自身的限制和对文化的束缚,追求更高位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借助自然山水的力量来传达自己对文化的见解和思想风度。
真正把山林隐士做地道、做漂亮了当是后来的陶渊明了。
他凭借诗、酒、菊花做到了真正的隐士。
或许他的归隐是出于政治原因,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深受后人赞许,也多为引用,更何况他还营造了一个桃花源的山中理想国度,足以成为后代文人的标杆。
福建泉州清源山文化
福建泉州清源山文化一、名字由来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石壁参差,林幽壑深,岩石遍布。
山间水景多姿、泉、涧、潭、瀑有135处。
据《方舆揽胜》一书载:“山有石乳泉,澄洁而甘,其源流衍下达于江,建郡时,以清源名。
”山遂名清源。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二、历史溯源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三、气候特征清源山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
地质结构是通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人所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
年平均气温17度-21.3度C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
最佳旅游时间: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
四、文化遗产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1、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游历大中华,悟道清源山”,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坐落清源山脚下,清源山的道教渊源为世人所熟知。
不仅如此,清源山还是宗教圣地,多元宗教(儒、道、释、伊斯兰教、摩尼教)文化并存是其一大人文奇观。
历史上,儒家、道家、佛家竞相在清源山发展,史上有36岩洞18胜景,形成多宗教集聚的文化名山。
千亭山文化景区简介
千亭山文化景区简介
千亭山文化景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坐落在美丽的黄河岸边,东邻世界文化遗产——周村古商城,西临淄博北站。
千亭山文化景区是一个融历史人文、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
千亭山文化景区自2000年开发建设以来,先后投资逾千万元,历经数年建设,现已成为淄博市及周边县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
景区由千亭山、大禹陵、三国古战场和柳琴戏博物馆组成。
千亭山文化景区总面积为11.25平方公里,其中千亭山面积为7.4平方公里,千亭山大禹陵面积为0.22平方公里。
大禹陵是山东省唯一的大型皇家祭祀大禹的陵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内现有古建筑群6处、石刻50余处,其中的汉阙和明代大禹陵碑是全国罕见的文物瑰宝。
—— 1 —1 —。
山与中国文化
山与中国文化社会学家余光远说:"旅游(休闲)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
"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说:"休闲是一种文化基础"。
休闲学者马惠娣说: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所以,在阐释山地休闲之前,有必要谈谈山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山与中国文化信手翻阅一下中国的文化艺术文本,或回眸一下中华历史长廊,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历来与山有着不解之缘。
古代中国人对于山有着近乎宗教一般的崇拜与敬畏,自夏商时代始,历代帝王都有登山封禅和祭祀山帝的传统。
春秋之前,朝廷设有掌管大山的官吏被称为"岳"。
尧在位时,晚年选择继承人,命四岳"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四岳推荐了舜。
因此,山又称为"岳"。
五岳之首泰山可谓中国的文化山,儒教创始人孔子感慨"登泰山而小鲁",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据考,早期只有东西南北"四岳",因为在中国的文化词汇中,有五行、五谷、五音、五味之说,因此,添加了中岳嵩山,始有五岳之说,以求对应和平衡。
中国的山岳多因是道教、佛教的发祥、壮大之地而声誉鹊起,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五岳是中国道教孕育传播的地方,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与五台山列为四大佛教圣地。
中国古代众多的神话传说都发生在名山大川之中,像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孙悟空与花果山、五台山等,《西游记》、《聊斋志异》提到的魑魅魍魉神仙鬼魅的出没藏身之地则不是山洞就是山头。
而武当山、嵩山与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中华武林文化有着深厚渊源。
山居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可窥见一斑;王维《山居秋暝》对山中美景一咏三叹,唯美之至;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山,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白居易筑草堂于北香炉峰,其《庐山草堂记》开头便是:"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为庐山奠定了很高的声望。
浅谈中国三山五岳中山水文化
浅谈中国五岳中的旅游文化摘要五岳是封建时代帝王加封的。
《史记集解》记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帝王们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喜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
于是悠悠中华的山水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沉淀和发展。
本文以五岳山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主线,浅析各个名山的山水风格和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以期能对五岳的文化地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五岳;旅游文化;精神象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让这片神州大地上处处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个热门的度假方式,在这种探寻、游览、体验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艺术的震撼,于是文化旅游在我国开始兴起。
文化旅游的定义中提到了它的本质“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五岳作为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象征,无疑极具有旅游研究价值,下面就做一些简要分析。
东岳泰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载流传,秦始皇泰山封禅也名流古今。
然而泰山的实际海拔是1545米,在五岳之中排名第三,那为何泰山能为“五岳独尊”呢?据史书记载,盘古开天辟地,最后因逐日而亡,死后身体变成山川草木,而泰山正是由盘古的头部变成的。
当然,泰山自身巍峨陡峻,气势磅礴,符合帝王将相崇高、神圣的身份,故被万世所朝拜。
泰山上文化景点极多,较有名的诸如秦统一封泰山李斯碑、汉武帝大一统无字碑、岱庙、南天门等,无不显示出它的帝王霸气。
历代诗人登泰山也纷纷感叹它的雄伟博大,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绝句。
可以说泰山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中的一座碑,一个鼎,它以它的磅礴、巍峨的形象展现出这种文化的大气和庄严,展现出这种文化应获得的仰望与尊重。
简述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历程
1、简述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历程。
人们与大自然精神关系及其产物——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自然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学。
一、自然崇拜。
人类社会最初阶段,有如幼儿一般,只知向母亲——大自然索取食物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除对大自然恩赐的感谢和威慑的恐惧并未产生更多的感情和精神关系。
二、宗教与审美。
秦统一中国以后,国家统一,交通便利,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
至汉代,中国产生道教,传入了佛教,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逐渐产生影响。
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之居所,故上山修炼,以求成仙得道。
佛教则要求信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通过苦修以求解脱。
出于教义和修身养性,他们把名山胜境作为超脱尘俗的“佛国仙山”,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
道教和佛教虽与自然神崇拜有许多联系,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宗教是崇拜人神鬼神,而自然崇拜是崇拜自然神。
“天下名山僧占多”,他们占名山胜境,只是借助于自然环境,推行宗教,不是崇拜自然山神和水神。
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经魏晋南北朝三个半世纪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转变,并产生了崭新的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绘画以及渗透在名山大川之中以寺庙宫观为主的人文景观文化。
风景区的拓展也沿宗教审美的道路而展开。
士族豪富进而把自然山水引入自己的居住环境,营造山水园林,以随时享有大自然之美三、审美与科学。
清末以后,帝国主义入侵,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风景文化趋于衰微。
然而,现代自然科学的传入和在我国的兴起,却给风景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对于自然山水成因规律的科学探索,虽然早有不少科学家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如宋代沈括,考察雁荡山风景地貌的成因,认为是流水对地形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前后用三十年时间,遍历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洞察山川的美学特征,而且探索其成因,尤其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
但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来研究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还是开创于本世纪之初,而全面广泛的研究风景区的自然科学,如地质、地貌、植被、野生生物、水文气候、生态等科学,则是二、三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解放后的事。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山水”一词源于中国,最早用于诗歌中,意为原野、山林和河流。
由于中国自然山水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了“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指以山和水为主题和表现对象,体现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山水文化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系统介绍“山水文化”的知识大全,包括以下方面:一、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表现对象,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感性理解,展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审美,传递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的文化内涵。
二、山水诗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山水景观为写作对象,在抒写自然美景的同时又融入个人哲理,既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悟。
诗人杜甫、白居易、王维等都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感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三、山水文化的历史山水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文化繁荣和实力强盛,山水文化得以迎来了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和诗歌,不仅迎合着时代的风潮,更是相互影响,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四、山水文化的内涵山水文化的内涵涵盖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对传统道德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文化历史的回溯和反思等多个方面。
山水文化让人们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本真思考。
五、山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山水文化仍旧拥有着较大的生命力。
山水风光、山水文化、山水旅游、山水艺术,都离不开山水文化的关注和引领。
同时,山水文化也给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如何保护山水资源、如何传承和发扬山水文化等等。
六、结语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从山水画到山水诗,蕴含着千百年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艺术成果。
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山水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我们创造出更加美妙的艺术世界。
中国山水文化
来。
桂林山水
第二讲 山水与景观
• 桂林山水的传说 • 很久很久以前,桂林这个地方既没有山,也没有水,
更谈不上人烟繁盛,桂树成林。那时,桂林这个 地名都 还没有呢!那么,桂林这个地方,为什么会生长出成林的 桂花树?为什么会有奇山秀水而名满天下呢?这还得从王 母娘娘的蟠桃盛会说起。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被孙悟空搅 乱后,开不成了,天上四位鼎鼎大名的仙女――嫦娥、织女、 麻姑、和元女便呼朋引伴,包览瑶池的风光去了。一路上 但见那仙山琼阁,玉树银花,天池荷开,凤鸾和鸣,好一 派仙家胜境。麻姑突发奇想说:“转了一圈,瑶池不过如 此,凭我等的法力,也可造一座出来。” 嫦娥当即赞同: “说的是,我等何不找个地方,各施法力,也造座瑶池乐 乐。” 元女小心地说:“触犯了天条,可不是闹着玩 的。” 织女心生一计:“那我们到人间去,远离是非之 地。” 嫦娥道:“我等不如即刻分头下界,各造一园, 看谁技高一筹。”
第二讲 山水与景观
• 2、声音
• ................秋 声 赋(欧阳修).............
•
•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
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
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
第二讲 山水与景观
• 三位仙女听了,抚掌称妙。于是商定,看谁三天之内能 在人间造一座最美丽的林园。第一天过去了,麻姑选中了 今属于云南省路南县的一个去处,造出一座云南石林来, 堪称“天下第一奇 观”。麻姑喜不自胜。第二天过去了, 织女选中了现在叫杭州的地方,造出西湖美景,织女禁不 住笑靥如花。第三天来了,元女选中了后来叫洛阳的地方, 拂尘一挥,劈出了龙门石窟,玉手一指,遍地盛开姹紫嫣 红、雍容华贵的牡丹。她对自己的佳作也得意万分。唯有 嫦娥,下凡三天,总选不中一处尽如人意的地方。眼看所 剩的时间不多了,她焦急地往南飞去。当她来到如今叫做 桂林的地方,但见赤地荒野,无水无山,老百姓生活苦不 堪言。嫦娥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嫦娥从月宫中取来 桂花树种,仙袖一拂,便植下漫野桂花树来。“桂林,桂 林,桂树成林。”此后 才有“桂林”这个地名。
山文化答题
1、正德厚生语出《尚书·大禹谟》
2、山文化的保障是和谐
3、山文化的动力是创新
4、员工与企业的共好,要求公司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注重员工健康和员工成长。
5、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正德厚生,臻于至善
6、山文化体系中共有6个核心文化要素
7、山文化的基础是专业
8、为了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好,我们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五大工程,这五大工程不包括信息工程
9、共好是公司的目标,是公司在一定阶段内期望达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蓝图。
10、山文化中对组织的要求有2个
11、集团公司“ONE CM”战略的正确理解是一个中国移动
12、集团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的是责任和卓越
13、山文化的源泉是自信
14、山文化中,对个人的要求有3个
15、四感不包括荣誉感
16、我们对客户遥核心承诺是做为客户提供卓越品质的移动信息专家
17、三篇文章中不包含开放进取
18、创新,和谐反映了贵州公司对各级单位的评价标准,是各级单位
完成自身组织使命的动力源泉
19、专业,执行,自信反映了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阐述了我们要做什么样的移动人。
20、山文化的体系中共有6个核心文化要素。
关于挖掘山历史文化的建议
关于挖掘山历史文化的建议随着现代社会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视,挖掘山历史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为了系统地研究山历史文化,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
该机构可聚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考古发掘等方式,对山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该机构还可承担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任务,为山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二、加强文物保护文物是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对于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投入,对山的文物进行普查、登记、修缮和保护。
此外,还需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旅游资源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价值,可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参观体验。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山的历史文化环境,避免过度商业化,确保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山的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而今,可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研讨会、展览等,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团体的交流合作,推动山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
五、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电视、网络、自媒体等,传播山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此外,可编写出版相关书籍、教材,培养更多山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
六、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在学校开设山历史文化课程,让学生从小了解山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
同时,开展山历史文化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山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综上所述,挖掘山历史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山历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六盘山文化(一)
六盘山文化固原市局(公司)人事政工科陈永强1935年,一位历史的巨人站在六盘山巅,遥望南飞的雁阵,吟诵出气壮山河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从此,六盘山便名扬海天下。
生活六盘山下、黄河边上的宁烟人传承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激励下,宁夏烟草走过二十多年的光辉历程。
六盘山文化和行业共同价值观是相一致的。
六盘山文化是一种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文化,老一辈革命家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
生活在新时代的宁烟人牢固树立和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把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精诚团结,无私奉献,努力为构建责任宁烟,诚信宁烟,和谐宁烟而奋斗。
六盘山文化有助于宁烟人发扬“负重拼搏”的精神,六盘山文化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文化,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罕见的艰难险阻。
宁烟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围绕“小省也能干成事、干好事”的思路,不断地解释自己,充实自己,超越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坚持信念,克服困难,努力使宁夏烟草又好又快发展。
六盘山文化有助于宁烟人发扬“务实苦干”的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
”就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不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宁夏烟草在漫长的岁月里薪火相传,不畏艰险,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继往开来。
体现了宁烟人不甘落后、不畏艰难、奋发图强、攻坚克难的艰苦创业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六盘山文化有助于宁烟人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中的“长城”二字本身就是一种团结奋进精神的象征,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的祖国的和平统一,心连心,手牵手,共同筑起了抵御外寇的“长城”。
宁夏烟草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相信在六盘山精神鼓舞下,宁烟人全员上下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抢抓机遇,相信就没有跨不过的坎,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盘山文化有助于宁烟人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文化山水有清音“驾言出游,日夕忘归”。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一直将自然山水视为其家园。
人们行其所行,得其所得,乐其所乐,或登山临水以游览,以观卉木鱼鸟;或结庐而居,隐递终卷,以畅超然之情;或行吟于山水,评棋品画,谈玄斗举,以清茗对山月。
时俗世伪,皆她之于后,真可谓;得意丘壑,养真葆华。
山水之胜,在乎山也在乎水。
山水车来一体,殊难分离。
画家黄虹集曾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国山形地势、江河湖泊之景。
在此重在论山,单就山而论,我国的名山之多,风景之胜,便不知吸引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
这不仅仅是因为名山大山中蕴含着钟灵之气,而且还因为中国文化具体就表现为对天与人或者无、地、人之间关系的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持天、地、人三者同一的观点尤占上风、在今天,也有所谓的“人杰地灵”之说、而“山为地之胜”,在人们心中,山岳高耸,直入云霄,凌空出世,得天独厚。
据《所志》上载;“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玩小巧示人。
”汉武帝登泰山后的感觉是“高矣,极矣,大矣,符其,壮美,特矣,驻矣,惑矣……”。
由此之故,古人对山的信赖、崇拜、乃至神话就随之产生。
这逐渐给山添加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色彩,“名山”缘由此而形成。
这里,形成名山大川的自然背景—一加剧烈的地壳运动,自然界沧海桑田的逐渐变化,倒是被忽赂不计了。
人们对名山的景仰,虽仍是因为其雄伟高峻,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从孔子的以山比德、以水比智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到庄子的“山林与!暴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的亲和山水的审美感受,无不含有一种精神的交流,即精神的输出与赋予。
以后的传统文人或隐远山水,或寄怀山水,或放志山水,都在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的交流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名山文化。
中国的山水审美始于先秦、成于汉,风行于魏晋、盛唐,此后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春秋时代,孔子提出“仁者乐山”之说,据《韩待外传》解释:“天山者,万物之所据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
出云导民异乎天地之间。
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也,”这种比德伦的山水现已具有人性的内容,它开始摆脱对山水直接的物质性功利,而代之以超然的精神性功利了。
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实际上是希望达到“物与神游”、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这种“乘物以游心”的心态,启发了后人对山水的纯粹审美态度和古代的隐逸文化。
在汉代,山水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当时,文人“仕不得志”便纵情山水。
庄子逍遥游的基本态度重新得到重视,放志于自然山水成为一种生活情趣,一种人生态度,即忘批劳,外荣辱,清静闭处,养志存神,尽事闹情逸致。
这时期的代表之作有司马相加的《上林赋》、扬雄的《蜀部赋》和《羽猎赋》、班团的《两都赋》以及张衡的《两京赋》》和《南都赋》等汉代大赋。
我国的山水诗歌始于东晋。
在先秦诗歌中,山水景物往往只有“比”、“兴”作用,或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其自然之美并未受人注意。
在汉大赋中,山水开始作为其它事物的背景或陪衬。
从晋代谢灵运开始,则开启了一代山水传派。
因为自那时起,自然山水才开始作为真正的、纯粹的审美对象而出现。
继后的山水诗人有陶渊明、谢眺、鲍照等人,后至唐宋又有王维、李白、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诸家。
山水传文趋于成熟,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成为山水诗文的美学特征。
在此重在谈山,说山是一种文化,乃是因为十大夫文人已将山岳掺进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调,所以山也与他们的生活处处结缘。
求仙、采药、隐逸、游览园林、宦游、游冥,均是与山结缘的具体表现。
是故古人不仅以山入诗,以山入文,而目工以山入画。
我国的山文化也由形成、发展而至昌盛、光大。
有关山岳的记载始于战国时期成书而流传至今的《山海经》中的《山经》。
全书记载了451座山,26个山区。
这些早期的记述大多与山岳家把有关。
我国最早的山志专书是晋代释慧远的《庐山记略》,它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中的《山川典》汇聚的山川胜迹文章就有煌煌三巨性、东汉应动《风俗通义》已载有五岳四读。
至于有关名山的游记,那更是不胜枚举。
这一切都印证了中国人不仅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累了有关山岳的丰富知识,而且还在自已的山岳观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
无论是寄情于山水的魏晋名上,还是宋代文人画之代表米家父子的米点山水,和倪云林在简淡的一山一水之笔中表现出来的“平”、“漠”、“淡”、“远”之境;无论是杜甫在咏泰山时所展现的“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荡情怀,还是“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游客豪兴,都与这种山岳文化并生并存,共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1、魏晋的山水文化先秦以前的文学作品,并不乏对自然的描写,但目的却不是为了认识自然美。
可以说,真正以审美之情感去盛赞自然山水的,当首推曹操。
其《观沦海》一诗,交流了上者之气。
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酒植,山岛统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人对确石山和沧海的赞美,实际上表达了胜者在借景抒情,自我赞美。
自曹操以后,魏晋的山水文化在我国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然,也有人认为山水文比始兴于汉代。
但汉代人们对山水之审美仍属。
不得已立慰藉”,到了魏晋;山水的自然之美才真正成为人的自觉审美对象。
这一时代风尚的最明显表现,便是文人士流的生活行为。
如孙绰“居于会稽,游山放水,十有余年”(《晋书·孙绰传》)。
其兄孙统“家于会稽,性好山水……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同上)。
阮籍“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曾游东平,乐其风土”(《晋书·阮籍传》)。
他们希望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陶冶。
竹林七贤之所以隐居竹林,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亦缘于此。
仕途失意,穷上失职,自然要倡幽寻胜,企求隐退了。
他们审视山水,欣赏山水,自然要求自身溶于山水。
他们在山水中流连往返,在游山玩水中抒发自己的感受,竞相吟咏山川之美。
可以说,如果没有魄告文人的山水文化意识,则很难有以后的山水诗画、山水散文的发展。
对此宗白华先生有一段话总结得非常精辟;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超入玄境。
当时画家宗炳云:“山水质而有灵趣”;诗人陶渊明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谢灵运回河“摸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以及表老伯的“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王右军与谢太博共登冶决,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句子那合北固海云;“是来睹三山,便回然使人有凌云意。
”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超然玄远的意趣。
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
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空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郭景纯有诗句曰:“泓静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则觉神超形越。
”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渗透在当时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赏中。
(《美学散步·论和晋人的美》)2、名山与古刹中国的佛教寺庙大多建在名山之中,故有俗语道:“天下名山僧占多’。
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描述的道教的所谓仙境.大多是我国一些著名的风景胜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蒿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经山、天台山、罗浮山、阴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云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此皆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道教理想的仙境虽是幻想的产物但在当时的确不失为人间的问天福地、道现如此、寺庙已是这样。
因为名利古寺一般都坐落在景色秀丽、古木苍郁的名山胜景之中。
自古以来,寻景探幽,其文是与访道拜佛有关系的。
中国名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而往往山以寺灵,寺以山名,佛寺、道观、神庙乃是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原意是官署。
《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西汉以后,寺指寺院,即僧众做奉佛像和居住馆行的居所。
自南北朝至唐代,佛寺已遍及全国,布局也渐趋定型。
当时曾把官赐者称为“寺”,私造的叫“招提”。
后来通称佛寺为“刹”,故寺院也有梵刹、禅刹、古刹之称。
刹是梵文音译,意为土田、国。
为什么名刹一般都要建在名山,这首先得从名山名川为什么和宗教结下最初的渊源说起。
在远古,人门都认为高山峻岭是通天之处,是仙居神府地。
《礼记·祭法》中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又《山海经》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
”为求风调雨顺,免受灾祸袭扰,古人很早就开始了祭祀山神的活动,并遍及神州诸国。
据史籍记载,当时,有451座山被奉为山神祭祀,贫民和统治者都不例外。
据《史记·封禅书》载:“天子祭天下名川大山,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兴盛,大兴寺庙成为一种时尚。
在南北朝,仅建康一带就有寺庙500余所。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江南春绝句》云:“千里莺啼映绿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记,便是当时时尚的真实写照。
当然,佛寺道观建在山中,还与佛教道教的本身特质有关。
作为僧人,在山光水色中高谈洗理可以散虑澄怀,获得样机亏便。
而道则以山为神仙之居所,只有居山时叫中吸天气,俯饮地泉”,方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东晋以后,般若学僧人逐渐发震成了一种“山林禅”,此“禅”把佛教的“内心浪静”的境界与老庄玄学的“自然造意”的处世之道揉合起来,以山林为佛教馆一清修之处。
持教者“入深山,注兰普(寺院),二岭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门寂安居实潇洒。
”(玄觉《永嘉证道歌》)在合山胜地,右金碧辉煌的专场建筑有千姿百态的佛塔、毛描金在彩的后拿,右珍藏即转世文物有奇丽在严的装饰。
正如有人形容五台山时所说的那样,是“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
到过庐山的人,决不会忘记东林寺。
这不仅是因为古代名僧慧远曾居住过此专,还因为此令的位置绝佳。
陆游曾描述它“正对香炉峰。
峰分一技东行自北而西,环会四抱,有如城廓,东林在其中,扫地者请之倒挂龙格”。
据说,慧远只是路过、歇息于庐山,然而这种幽雅清静的环境吸引了他。
他“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于是就在西林寺筑龙泉精舍,后又迁东林寺,在长达36年时间里。
“迹不太低,影不出山”,阐扬佛理。
遂成返尔闻名的南方佛教中一则“重要派别的代表人物。
慧远在庐山时,曾撰写有《佛为铭》和《庐山记》篇章,这些篇章把整个山河和佛的神明、得道成佛联系起来,使人感到幽静的自然景观与清远的心理情否融汇共生的境界。
自古以来,古刹依附于名山,形成“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历史格局。
反过来,名山之所以有名,则大多因为其有众筹的占利名寺。
自古民众游览名山大多是因为他们要朝山进香.现在情况如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