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并购IBM和收购moto的案例(1)

合集下载

回顾中国十大并购案(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

回顾中国十大并购案(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

回顾中国十大并购案(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和美国IBM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根据此项协议,联想集团将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交易总额为12.5亿美元。

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正式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这标志着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从此诞生。

至此,联想集团和IBM将在全球PC销售、服务和客户融资领域结成长期战略联盟,并将打造年收人约达120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按2003年业绩计算)。

一、并购背景联想集团其全球员工总数为19000多名,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菜纳州的罗利分设两个主要运营中心;公司的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日本的东京以及美国北卡罗菜纳州的罗利。

个人电脑生产基地设于中国的深圳、惠阳、北京和上海;移动手持设备生产基地设于中国厦门;其他主要的制造与物流设施分别在美国、墨西哥、巴西、苏格兰、匈牙利、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等。

联想拥有庞大的分销网络,在中国有约达400个零售网点为客户提供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联想登上了中国IT业的顶峰,截至2004年,联想已连续8年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IBM创立于1911年,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1万多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4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965亿美元。

根据 Garmer公布的数据,2004年联想在全球PC市场占据了2%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九位,位于 Gateway和苹果电脑之间。

IBM的市场份额为5.6%,位于戴尔和惠普之后名列第三。

从1994年联想签约第一家代理商,到如今联想已拥有8000多家合作伙伴。

其合作规模从1994年的几十万元发展到目前,销售额超过5000万的有91家,超过亿元的就有50家。

二、并购动因联想和IBM之间的并购可谓是一个强强联手的合作。

2004年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doc

2004年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doc

2004年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第三组组员:张明李璐孙兰2004年联想并购IBM案例介绍: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与美国巨人IBM共同签署了双方酝酿达13个月之久的转让协议:联想将斥资12.5亿美元购入IBM的全部PC(个人电脑)业务。

收购完成之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而新公司成立之后,总部将迁往纽约。

一夜之间,中关村土生土长的联想集团成功登陆美利坚,拥有了庞大的国际采购、运营和销售平台。

或许这种反差过于夺目,业界立刻出现了基调完全相反的激烈评论。

誉之者称其雄才大略,毁之者则谓之啼笑姻缘。

“这是中国企业难以拒绝的机会,但同时风险巨大。

”相较之下,联想掌门人柳传志的表态则道出了这一交易的实质:一场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豪赌。

一并购背景: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1万人之多,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4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965亿美元。

联想集团:其全球员工总数为19000多名。

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分设两个主要运营中心:公司的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日本的东京以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联想登上了中国IT业的顶峰,截至2004年,联想已连续八年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IBM就进行了战略转型,为集团客户提供IT服务业务成了IBM 新的利润增长点。

鉴于戴尔、惠普在商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积极的价格策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IBM个人电脑的销售。

2002年,IBM公司将硬盘业务卖给了日立公司,将PC制造业务卖给了Sanmina-SCI公司,个人电脑逐渐退出IBM的生产领域。

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占其总销售额的10%,但利润非常低,对公司每股赢利贡献率不到1%。

放弃低利润的硬件业务,走出无利可图的PC市场,在利润颇丰的服务器、软件和服务业务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正是IB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姆·帕米萨诺接过帅印后一直奉行的策略。

“联想并购ibmpc业务”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ibmpc业务”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报告一、联想、IBM简介联想集团成立于1989年11月,自1997年起,连续7年为中国最大PC厂商,自1999年起成为亚太区最大PC厂商。

其主要业务为消费和销售台式电脑、笔记本、手机、效劳器和外设产品及网络产品等,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设有PC消费基地,年产量约500万台。

联想集团拥有庞大的PC分销网络,包括约4,400家零售店,员工总数约为10,000人。

2003-2004财年,联想集团销售收入为231.8亿港元;全年实现净利润10.5亿港元。

至2004年第三季度联想集团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为26.8%。

IBM于1914年创立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多万人,业务普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到达八百八十多亿美元。

二十多年来,IBM的各类信息系统已成为中国金融、冶金、石化、交通、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等许多重要业务领域中最可靠的信息技术手段。

IBM的客户普及中国经济的各条战线。

二、并购动因〔一〕谋求经营协同效应IBM PC业务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毛利率高达24%,完全是其高昂本钱所致——高投入、高产出、花钱大手大脚导致了IBM高昂的管理费用。

而联想具有良好的本钱控制才能,毛利率仅为14%,却有5%的净利润。

所以,联想与IBM在经营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二〕谋求财务协同效应IBM的优势在于其IT效劳业具有盈利构架。

仅2001年第一季度,IBM的效劳咨询费用与相配套的硬件效劳器的总和就几乎占到了总收入的80%。

这对于联想来说是其继续创造利润的良好根基。

三、并购过程2000年:IBM曾找到联想,并购被提及,但联想当时因把难度和风险看得过重而没有考虑。

2003年冬:事情出现转机,并购再次被提及。

2003年11月:联想组成了会谈队伍飞往美国,与IBM进展了第一次接触。

2003年11月—2004年5月:会谈的第一阶段。

联想收购IBMpc业务案例分析(5篇)

联想收购IBMpc业务案例分析(5篇)

联想收购IBMpc业务案例分析(5篇)第一篇: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事件:2004年12月8日,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IBM 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及个人电脑业务相关的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全球经销网络和服务中心。

新联想将在5年内无偿使用IBM的品牌,并永久保留使用全球著名的“think”商标的权利。

联想收购的动机:一、国内个人计算机市场遭遇瓶颈。

国外厂商的进入,国内个人电脑市场容量虽然增加,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和PC产业的成熟,售价逐渐降低,并且幅度很大,利润空间大幅降低。

二、国际化发展的抱负,并购成为联想国际化路径的首选联想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国际化的品牌的发展思路,但是树立品牌,打通渠道靠一己之力很难。

三、发展品牌、技术、营销渠道的需要联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市场上品牌认知度不高,缺乏销售渠道。

而IBM拥有覆盖全球的强大品牌知名度、世界领先的研发能力以及庞大分销和销售网络。

四、联想商誉的增加大于收购成本。

并购企业购买目标企业时,必须考虑当时目标企业的全部重置成本与该企业股票市场价格总额的大小,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并购可能性大。

对于联想而言,完全凭借自身力量要打造IBM这样一个品牌,资金和时间上的成本不可预计。

IBM公司动机:一、IBM面临危机全球计算机需求量出现下滑,经济萧条导致企业开支缩减,IBM增长率下降。

二、PC业务拖累IBM的整体业绩IBM的服务业务收入金额和占比在1994-2004年间成上升趋势,软件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维持在15%-18%之间,且利润贡献率达33%,但PC业务2001-2004年上半年期间累计亏损9.65亿美元。

三、IBM战略要求IBM的市场战略已经与PC业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IBM要全力争夺的是IT服务以及服务器等高技术含量、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

(完整版)案例一联想收购IBMPC业务

(完整版)案例一联想收购IBMPC业务

(完整版)案例⼀联想收购IBMPC业务案例⼀联想收购IBM PC 业务⼀、并购相关⽅⾯介绍(⼀)并购双⽅介绍(1)联想集团主要业务为在中国⽣产和销售台式电脑、笔记本、⼿机、服务器和外设产品。

总部位于中国北京。

在惠阳、北京和上海设有PC ⽣产基地,年产量约500 万台;在厦门设有⼿机⽣产基地。

在北京、深圳和上海设有研发中⼼。

在中国拥有庞⼤的PC 分销⽹络,包括约 4 ,400家零售店。

员⼯总数:10 000 。

(2) IBM 的PC 事业部主要从事笔记本和台式电脑⽣产和销售。

总部设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

在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和⽇本⼤和设有研发中⼼。

约9 500 名员⼯。

(⼆)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的详细内容收购时间:2004年12 ⽉8 ⽇⾄2005 年 5 ⽉ 1⽇。

收购⾦额:实际交易价格为17.5 亿美元,其中含 6.5 亿美元现⾦、 6 亿股票以及 5 亿的债务。

收购形式:在股份收购上,联想会以每股 2.675 港元,向IBM 发⾏包括8.21 亿股新股,及9.216 亿股⽆投票权的股份。

IBM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 ”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产线);以及位于⼤和(⽇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

收购后规模:本次收购完成后,联想将成为全球第三⼤PC ⼚商,年收⼊规模约120 亿进⼊世界500 强企业。

IBM⾼管沃德出任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改任董事长,柳传志退居幕后。

公司分布:联想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员⼯总数达19000⼈,主要⽣产基地在中国。

股权结构:中⽅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 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如下图)。

⼆、并购背景与动因(⼀)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的背景与动因在上世纪末的时候,联想具体的远期⽬标是在2010年之前以⼀个⾼技术企业的形象进⼊世界500强最⼤企业之中。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J11021334 刘灯辉摘要:随全球经济形势的大幅度变化,企业并购也逐渐成为了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途径。

面对全球经济化的大变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这股企业并购热潮更是席卷我国,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并且随着企业并购的高峰期到来,有相当多的企业并购方案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

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并购后,企业与企业的整合后,对并购方案效果决定性作用差异。

因此,研究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这是关键性的。

也是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率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企业的并购的理论入手,阐述了企业并购与跨国并购的基本概念。

以联想公司的并购IBM整合结果为基本案例,将相关企业并购整合理论,综合运用到联想集团的并购实践中,对其企业并购整合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最后对其可借鉴性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企业并购、联想、IBM、整合无论对企业还是社会而言,企业并购是社会资源的重组,意义都非常重要。

并购方案的失败,将会将并购双方企业拖入困难的境地甚至不可挽回。

而且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大幅度浪费,造成社会损失。

从而企业并购的各种要素在企业并购后整合,及在企业并购中,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也是保证企业并购整合顺利,并购方案实施成功的重中之重。

企业并购整合在经济一体化的全球,倍加受到我国企业界与我国理论界相当大的关注量,吸引了各方企业的眼球。

企业并购整合的具体实例着实不少。

值得一说的是,2004年底的一起跨国并购案,夜就是联想集团并购IBM PC部门。

这个跨国并购却引起了争议。

不光在全中国,全世界各个企业领域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因为在我国,企业的并购还像个新生儿,并不是很成熟。

更别说是大型的跨国并购。

所以在企业并购中,我国各企业对整合工作的研究相当不足,技术和经验也是相当欠缺。

但是值得预见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市场化程度也会逐渐提高。

也因为如此,我国各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物竞天择。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作业)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作业)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作业)联想收购IBM案例分析(20101339006王叶财务管理)案例介绍:2004年12月8日,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 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I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及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到17.5亿美元。

届时,IBM将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

此次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将组建起继戴尔、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并意味着联想的个人电脑年出货量将达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120亿美元,从而使联想在目前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4倍。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易,将对全球PC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收购动因对于IBM而言,卖掉PC业务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1、PC产业已经度过了它的黄金时期,就在04年底,Gartner发布了警示,从2005年开始,全球PC市场将进入为时3年的低迷时期。

由于PC制造商标准化自己的部件,从网络端口到键盘,今天几乎所有的电脑都是用同样组件制造并按同一方式工作的,一些相互竞争的品牌有时是在同一亚洲工厂中制造出来的。

因此,公司从单一制造商那里购买设备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价格战随之爆发。

IBM公司继续留在资本集约和高度风险的PC产业中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实际上,IBM 公司多年来一直在撤退。

在1999年,IBM公司停止在零售商店中销售电脑。

2002年,公司外包了大量的PC制造业务。

并购前,IBM 公司在北卡罗莱纳的Raleigh的PC业务集中地仅有2000名员工,还不到公司员工的1%。

2、IBM的PC业务连年亏损,已失去金字招牌的光彩,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IBM于1981年率先打开个人电脑市场,直到1994年之前,IBM一直是个人电脑领域的领头羊。

但从那以后,个人电脑销售额不断下滑,亏损有增无减。

到1998年,个人电脑业务的亏损达到了9.92亿美元。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联想并购摩托罗拉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联想并购摩托罗拉
三年期本票缓解了联想 暂时的现金流压力,进 而帮助联想能够在日后 更加关注于对摩托罗拉 的整合
以29亿美元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
.
3500名多家运营商的合作关系
相关的专利组合和其他知识产权的 授权许可证
04
并购融资方式
在这次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例子中,主要涉及到了两种并购融资 方式:购买式并购和股权交易式并购。联想在并购中一共支付了29亿美 金,分为三个部分:1、6.6美元的现金用于直接支付2、7.5美元用联想 的股份支付 3、15 亿美元是3年期的本票支付。 在本次并购之后,谷歌将得到联想大约5.94%的股份,对于联想 而言,在使用股份作为收购支付的一部分代表着谷歌在这起交易中对联 想的入股,这对于联想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本身联想在安卓圈中并不凸 显其地位,然而一旦有谷歌入股,联想在安卓手机制造商中的地位将大 大提升,在安卓阵营保持坐二往一的地位是很有保证的。而且站在联想 的角度来说,收购摩托罗拉也会得到一部分专利授权和摩托罗拉的移动 通讯技术,还有运营商关系渠道关系、以及相关经验,无疑会大大加强 自己在移动领域的竞争。
谷歌方面
对于谷歌来说,这是一次战略的变化,谷歌当年收购Moto可以 更接近智能手机制造商实现软硬结合;但其CEO拉里佩奇表示,与联 想达成这项收购协议后,谷歌将更专注安卓生态系统的优化和创新。 摩托移动现任CEO Dennis Woodside则表示,联想硬件的专 业经验相信会加速业务的发展。
03
成功之处
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引进了摩托罗拉的员工 及技术,若联想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人的理念和设计 思路,用中国本土的理念和美国理念相碰撞,想必 会制造出联想与摩托罗拉相结合的手机。
总结
联想总的来说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的过程是 成功的,但效果很差,移动业务的发展不但不如预期, 反而出现颓势,如今似乎成了累赘。但不排除未来会 往好的方向发展。

案例一联想收购IBMPC业务

案例一联想收购IBMPC业务

案例一联想收购 IBM PC 业务一、并购相关方面介绍(一)并购双方介绍(1) 联想集团主要业务为在中国生产和销售台式电脑、笔记本、手机、服务器和外设产品。

总部位于中国北京。

在惠阳、北京和上海设有 PC生产基地,年产量约 500万台;在厦门设有手机生产基地。

在北京、深圳和上海设有研发中心。

在中国拥有庞大的 PC分销网络,包括约 4,400家零售店。

员工总数:10 000。

(2) IBM的PC 事业部主要从事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生产和销售。

总部设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

在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和日本大和设有研发中心。

约 9 500名员工。

(二)联想并购IBM的PC 业务的详细内容收购时间:2004年 12月 8日至 2005年 5月 1日。

收购金额:实际交易价格为 17.5亿美元,其中含 6.5亿美元现金、6亿股票以及 5亿的债务。

收购形式:在股份收购上,联想会以每股 2.675港元,向 IBM发行包括 8.21亿股新股,及 9.216亿股无投票权的股份。

IBM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 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心。

收购后规模:本次收购完成后,联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 PC厂商,年收入规模约 120亿进入世界 500强企业。

IBM高管沃德出任联想集团 CEO,杨元庆改任董事长,柳传志退居幕后。

公司分布:联想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员工总数达 19000人,主要生产基地在中国。

股权结构: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集团 45%左右的股份,IBM 公司将拥有 18.5%左右的股份(如下图)。

二、并购背景与动因(一)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的背景与动因在上世纪末的时候,联想具体的远期目标是在 2010年之前以一个高技术企业的形象进入世界 500强最大企业之中。

将分为三步走:第一阶段是到 2000年,要完成 30亿美元的经营额,利润 1亿美元,进入世界计算机行业百强 60名以内。

联想并购IBM案例

联想并购IBM案例

目录1 并购背景 (1)1.1公司简介 (1)1.2商业环境 (1)1.3财务状况 (3)1.3.1联想财务分析 (3)1.3.2交易价格分析 (6)2 并购原因 (7)3 并购方案 (8)4 并购风险及其治理 (9)4.1人才整合风险及其治理 (9)4.1财务风险及其治理 (10)4.1客户流失风险及其治理 (10)4.1品牌整合风险及其治理 (11)5 并购类型 (11)6 并购结果 (11)7 并购效应 (12)8 并购经验 (14)9 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启示 (14)参考文献 (17)跨国并购案例分析---联想牵手IBM打造世界PC巨头案例简介: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和IBM历经13个月的谈判之后,双方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根据此项协议,联想集团通过现金、股票支付以及偿债方式,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其中包括IBM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业务,并获得Think系列品牌,从而诞生了世界PC行业第三大企业,仅次于戴尔和惠普,。

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新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

新联想集团将会成为一家拥有强大品牌、丰富产品组合和领先研发能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

作为国内知名的IT企业,联想正在走出国门,向着国际化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1并购背景:1.1公司简介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1万人之多,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4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965亿美元。

IBM目前仍然保持着拥有全世界最多专利的地位。

自1993年起,IBM连续十七年出现在全美专利注册排行榜的榜首位置。

公司的业务可分为全球服务、硬件、软件、全球融资和企业投资及其他总共五大部分。

IBM是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型/小型和便携机(Thinkpad)方面成就瞩目。

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仍不断的沿用和发展。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已经成长到一定规模,在日本、国企业之后,他们都相继开始了国际化扩和兼并收购的行动,向着自己国际化的目标靠近,比较著名的企业如TCL、联想、海尔、华为等。

但中国企业在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走出国门的过程中,都分别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以著名科技公司联想集团的两个跨国并购案例为切入点,阐述其跨国并购和整合的过程,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联想集团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从案例中抽取一些普适性的经验教训,推而广之,为其他中国企业所借鉴,促进其跨国并购的成功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两个案例是本文论述的主要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国际化战略AbstractUnder the t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over 30 years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there has been a lot of famous enterprises growing into a certain scale .FollowingafterJapan and South Korea,they have started expansion and mergers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approach to their international target.Some of them typically are Lenovo,TCL,Haier ,Huaweiect.However,during the process of going out of the country in a M&A way,th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e across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and difficulities.This essay from Lenovo Group,the world-famous technology pany,with its two M&A case studies,penetrated deeply into the topic,expatiated the process of M&A,by means of analysis,parison and induction,so as to find out the issues they faced alone the way of M&A and the eleme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as well as the universally applicable experiences.Through spreading the mentions above,other Chinese enterprises can draw a lesson from it,so as to improve the way of M&A,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se two cases are the main basis of this essay.Key Words:Chineseenterprise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International strategy目录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二)文献综述1(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情况2二、案例介绍3(一)联想集团企业概况3(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案例介绍3(三)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案例介绍4三、案例分析4(一)案例分析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思路4(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案例分析5(三)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案例分析10四、结论11(一)联想集团跨国并购给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启示11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12(三)解决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中问题的对策13 参考文献16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跨国公司的兼并与收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表现。

跨国并购成功案例

跨国并购成功案例

篇一:跨国并购案例分析跨国并购案例分析——联想集团并购ibm pc部门一、引言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没有一家大的美国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自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在家电、电梯、日用化学、食品饮料、汽车和it等多个行业开展了激烈的竞争。

为了更好的应对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我国企业纷纷迈出国门以寻求创造性资产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本文选择联想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家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浪潮中处于风潮浪尖的企业,其并购ibm pc部门的案例成为近些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典型案例。

二、联想集团并购案背景介绍(一)并购双方简介1.联想集团简介惠阳及深圳、印度的庞帝其利(pondicherry)及墨西哥的蒙特雷(monterrey)设有个人电脑制造基地,并于全球采用合同制造及oem。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联想首次上榜,排名第499位,年收入167.88亿美元。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2012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联想集团再次上榜,排名第370位,年收入295.744亿美元,利润4.73亿美元。

过去的十几年里,联想集团秉承“让用户用的更好”的理念,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提供最新最好的科技产品,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联想从2003年更换标识,2004年成功签约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到今天与ibm形成战略联盟,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顶级企业的行列。

2.ibm公司简介ibm,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的英文缩写。

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心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雇员31万多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

联想并购摩托罗拉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摩托罗拉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摩托罗拉案例分析
2014年1月,中国联想宣布以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谷歌旗下
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的手机业务。

这一收购具有里
程碑意义,因为它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进行的一项重大收购,同
时也标志着联想希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努力。

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后,联想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自己的品牌
和产线,并能够在全球市场上扩大销售。

此外,联想还从摩托罗拉
移动的技术和专利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这些技术和专利将有助于
联想在研发和设计方面取得进展,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
产品。

此次收购还将有助于增强联想在全球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摩托
罗拉移动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非常高,而这是联想迄今为止无法做
到的。

因此,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联想将能够在美国市场上更
加广泛地推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然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过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这是联想首次进行的大规模并购交易,因此该公司需要耗费大量时
间和资源来管理新的业务和流程。

此外,摩托罗拉移动在全球市场
上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联想需要增加对该业务的投资
来扭转局面。

总之,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是一次重大的并购交易,该交易
为联想提供了机会进一步扩大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虽然该交易
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但联想有望从中获得长期收益。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跨国并购的案例逐渐增多。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联想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之一,于2005年以18.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并获得了ThinkPad品牌的所有权。

该交易使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和技术,实现快速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 联想成功的关键在于对IBM个人电脑业务具有战略性的认知,并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了产能和市场份额。

2. 海尔收购高斯贝尔电器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于2016年以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高斯贝尔电器公司。

这次收购对于海尔来说是一次全球布局的重要举措,加强了其在高端家电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显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声誉的战略意义。

- 海尔通过与高斯贝尔电器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高端家电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3. 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普拉斯堡中国化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于2018年以7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领先的轮胎橡胶生产商普拉斯堡集团。

这次收购使得中国化工在全球轮胎橡胶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突显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和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 中国化工通过与普拉斯堡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其在轮胎橡胶行业中的综合实力和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以上案例展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取得了诸多成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些案例的参考内容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的战略思考和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和国际化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案例分析(MISSYAO)

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案例分析(MISSYAO)

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案例分析(MISSYAO)2014年1月30日,联想集团以29亿美元的价格从谷歌手中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多少令人有些差异,不是黑莓,不是HTC,也不是酷6,而是摩托罗拉移动。

在陆续收购IBM PCD 业务、IBM X86服务器业务后,联想终于在其短板——移动业务下了一次狠手。

对于联想来说,多了摩托罗拉的加持,联想在移动业务上的发展定会更平顺。

据悉,当联想完成这次收购后,摩托罗拉移动的3500名员工,2000项专利,品牌和商标,和全球50多家运营商的合作关系都归入联想移动业务集团,由联想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军执掌。

收购自然是有利有弊,我们不妨来看看联想在这次收购中获得了什么,以及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29亿美元究竟买到了什么?!下面就是我们对这次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所做出的案例分析。

联想的处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当今IT产业领域,来自联想的技术微不足道。

在创新决定市场的今天,联想“上不去下不来”的处境情理之中。

在和大多数国际企业相比,联想任仍然停留在“营销主导型”公司的层面,而不是一个技术型公司,从这一点讲,联想和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本质的区别。

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

机遇的降临谷歌对摩托罗拉移动最感兴趣的资产就是专利,从后续的一系列裁员、出售工厂等动作来看,其对手机业务实际上并没有太大兴趣。

收购之后,摩托罗拉移动至少已经亏损10亿美元,且盈利无望,谷歌可能也不愿意让手机业务拖累公司整体业绩。

联想收购的动机联想收购摩托罗拉,至少是符合一个大趋势的,即硬件和低端科技产品的制造甚至服务流向发展中国家。

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两起大规模收购(即10年前联想收购IBM Pc 业务和现在收购的摩托罗拉)肯定会在短期内拉低联想的利润。

但平心而论,这起收购为联想带来的好处也是很多的,符合其长期发展需求和企业利益。

总的来说,本次收购在五个方面可以为联想带来莫大好处。

1、用品牌开路摩托罗拉移动的品牌资产还在,毕竟是美国和拉美的第三大安卓智能手机厂商。

联想国际化战略的经典案例分析

联想国际化战略的经典案例分析

联想国际化战略的经典案例分析介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联想公司在国际化战略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

本文将通过对联想公司的国际化路径、战略调整以及相应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联想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经验。

一、联想的国际化路径联想成立于1984年,最初是一家专注于个人电脑生产的公司。

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大,联想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1990年代初,联想决定将国际化战略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并将目光瞄准了全球最大的电脑市场——美国。

二、进军美国市场的策略联想进军美国市场的策略是通过收购来实现的。

在2005年,联想以18.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IBM个人电脑业务,成功进入了美国市场。

这一收购并不仅仅是技术和市场份额的转移,更是联想获取国际化经验、品牌影响力和研发实力的重要途径。

三、战略调整与全球化布局在进入美国市场后,联想逐渐调整了其国际化战略。

首先,联想把全球总部设在了美国,并聘请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级管理团队。

这个举措不仅帮助联想更好地了解全球市场,还有利于品牌的国际化。

其次,联想对产品进行了本土化调整,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和喜好进行定制开发。

而且,联想还通过加强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以及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来支持其全球化布局。

四、经典案例的分析1.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这一经典案例标志着联想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并获得了IBM这一全球知名品牌的授权。

通过整合双方资源,联想迅速实现了跨国并购,使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2. 联想在印度的发展联想在印度的发展也是一起成功的案例。

联想在进入印度市场时采取了本土化策略,根据印度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习惯,开发了各种价格适中的产品。

此外,联想还注重在印度市场建立了强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帮助他们赢得了市场份额。

五、联想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经验1. 敏锐抓住机遇联想通过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成功进入了全球最大的电脑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过程 收购协议于2004年12月8日公布,于 2005年1月27日获联想股东批准通过,2005 年05月01日下午3点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 购IBM全球PC业务.
3.影响 中国:实现了中国品牌战略上的大突破,是中国 在实现后现代过程中,走向世界的一种新选择。 其特点在于,在技术实力不足的国情条件下, 把市场力转化为资本力,再用资本力整合生产 力,以企业强国方式走向世界。 联想:IBM的电脑研发力量,先进的管理和文化. 是联想最缺门的东西.收购IBM对联想进入国际 PC高价值品牌产品领域发展至关重要.合并后的 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 第三大PC制造商。
这里真正的赢家是IBM。
二.收购moto
1.背景 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原因是因为联想本身手机的兼容性, 系统流畅性还是不如那些所谓的大厂商的。当然联想是 一家大型公司,它发家靠的是传统PC,但是传统PC的趋 势我们也看到了,随着移动终端的崛起传统PC行业正在 衰退,所以联想需要马上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联想的手 机技术无论外观设计还是软件技术都不如国内的很多厂 商,那么必然要通过收购像摩托罗拉这样技术相对成熟 的移动公司。至于到底前景怎样谁也不好说。就像两年 前我们铁定的说诺基亚能靠微软重新回归世界,可是最 后连手机业务都被人收购了。
对于任何一个优秀的产品来说,品牌的战略都包括最少5年以上的计划和财务安排。如果不是实施这 样一个五年期的品牌战略。而仅仅是随便进行一个为期一年的品牌投资将是出于一些策略性的考虑。 是打造一个联想的品牌来支撑Think还是打造Think来力挺联想,这样的两难困境使得联想无法实施如何 理性的品牌投资。 TCL收购汤姆逊点燃了中国企业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的热情。我个人坚持认为这样的收购战略比自己 去海外进行品牌推广更高效。但是,我这里推崇的国际品牌收购,意在拥有这样的品牌而不是租用。 实际上,这笔交易对于联想来说,相当于每年支付1.3亿美元来租用IBM品牌,另外还需承担5亿的 债务。这个非常高昂的租赁费用!如果不在协议里规定联想品牌“租用”的协议过期后,IBM可以在 五年后出售其拥有的联想股权而且不遭受贬值风险,那么它今天收购来的这些有形资产可能来完全贬 值,一文不名。 为什么联想要接受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的制造商没有真正领会品牌的文化 和内在逻辑,以及它对于消费者和市场营销的根本意义。品牌通过降低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从 而支持着高价产品策略,但是品牌的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尽管对于其产生的边际收益来看这样的投 资完全值得。品牌就是更高价格的指向。 中国目前的商业文化仍然是生产和价格主导;而不是品牌主导。他们更相信低成本是他们最终致 胜国际竞争者的秘笈。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品牌不过是廉价商品的象征。实际上,这个名字越具有 符号意义,商品就可以更少的依赖低价来竞争。但是,任何试图减少这种价格依赖性都不值得花上 17.5亿的租赁费。 品牌远远不只是一个标识,它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品牌也不是高堂庙宇,每年让消费者 顶礼膜拜—次。它就是生活中个人成功的标志,像星巴克、耐克、索尼、宜家以及IBM。这就是为什 么公司愿意巨额打造品牌,因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售出,从而换来丰厚的回报。 可能另外一些联想用来平衡这个交易劣势的内幕没有公布。那些没有公布的品牌使用条件和更新 条款仍不为公众所知,联想应该为自己留有余地。如果这样的话,联想应当透露这点,起码让他们的 股东们可以坚信公司并未陷入圈套。 但是,当然股东们会严重关注这笔交易的荒唐性,而理智地表现出他们不满。因为这场交易使他 们的股权被稀释,长期的品牌价值能否抵消这种稀释的可能更是很渺茫。
பைடு நூலகம்
2.过程 2013年的除夕,联想在这一天宣布以 约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智能 手机业务。此举不仅再次显示联想在走向 国际化市场过程中运用并购手法日益娴熟, 也使联想手机将因此次并购打开欧美市场 通道,获得成熟市场的“通行证”。
3.影响 第一,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中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能让联想 获得大量的专利授权以及全球运营商合作关系,在未来手 机外观和其他关键部位有充分的话语权,日后也更能放得 开手脚。 第二,摩托罗拉移动这个巨人即使倒下了,它也早已 深入人心。通过收购摩托,联想也收获了一个在全球市场 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手机品牌,这为在日后联想打入全球手 机市场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同时也能加速联想的手机业务 快速发展。 第三, 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的目的已经实现了,而现在 也难改摩托的亏损局面未来的局面堪忧,谷歌此时抛售摩 托,正是有摆脱摩托亏损而拖累自己的嫌疑。谷歌也能更 好的保持与其他手机厂商合作的关系(谷歌的Android系 统),谷歌也是乐此不疲。
“不少人以前一直问我,什么时候联想手机进入美国市场?答案就是在这 个交易完成的时候。”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刘军说。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些 都是这些高层的狂言,收购的效果的确是这样,但是这只是做大做强,高 层的好大喜功,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可以高谈阔论,说我们要进军美国市 场了,但是那摩托罗拉在美国可怜的市场份额联想你有底气说提高上去吗, 把摩托罗拉的名号装在联想上,还不如说是把联想装在摩托罗拉上,一个 本来就没有什么份额的亏本好几年的品牌套上一个小弟弟,他有发展的空 间吗。但是归总来说我们还是要对民族品牌有信心,这的确是走向世界的 好机会,但是这远远不够,我想一个企业的核心还是发展自己的科技,拥 有自己的专利,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专利,而不是买别人的专利,通过砸 巨款来获得国际名声。 但是,在这场收购当中 对于联想来说,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 名度是目的,这29亿美金在未来2-3年内势必会有成效。对于Google来说, 大量基础专利已经到手、又收获了项目运营经验、同时也恢复了纯软件公 司的身份,终于可以专心搞“新的安卓”了。对于行业来说,这笔交易虽看 似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目前的安卓阵 营格局来说,已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大局仍在Google的掌控 之中,不管Nexus 6变成什么样,无论Android的继任者是谁,都是可以理 解的,Android理论上会越来越好。而联想也会越来越好。
4.看法 对于联想这又一高举,不禁要仔细思考,联想继并购IBM的PC业务后, 虽然大家都不怎么看好,但是最终的市场份额数据就是那样清楚,成 为了中国品牌中拿得出手的品牌。不仅是中国品牌而且是世界品牌。 然而这次收购摩托罗拉,大多数人还是不怎么看好,刚开始的股市也 不好。但是我想这是一部分股民联想的不信任照成的。一部分还也许 是股民对联想杨元庆等高层口再出狂言的反感不信任。 杨元庆表示,从实际情况看,此次收购可以实现多个目标,一是通过 收购可以快速进入一些关键市场。二是获得非常优秀的品牌。三是将 获得宝贵的知识产权,通过此次交易联想将获得2000多项专利,进一 步增强创新能力。四是产品组合进一步得以加强。此前摩托罗拉的明 星产品一直受到业内好评,双方携手将有助于联想产品系列更加丰富。 五是获得人才和专业团队。此次收购后,约有3500名摩托罗拉移动分 布在全球各地的员工将加入联想。 杨元庆还表示,交易完成后,借助摩托罗拉表现强劲的北美和拉丁美 洲市场,联想将在成熟市场进一步提升与运营商和零售商的紧密关系。 “加上联想在新兴市场的迅速成长,我们希望在2015年整合完成后的第 一个年度,在全球市场销售1亿部手机。”杨元庆说。联想明年或卖出1 亿部手机
4.看法 对于一直亏损的个人电脑业务,IBM早已萌生退意,从而可以将资源集中到一些附加 值更高的产品线上:比如大型电脑和全球服务业务。而联想正好相反,作为中国电 脑市场的领军者,通过并购它可以将自己的全球销售额提高4倍,到达12亿美元。从 表面上来看,这场交易是双方各取所需,理所应当。但美中仍有不足,在五年后失 去IBM品牌,对联想而言,Think商标还能有什么价值吗? 从公众的角度来理解,这场交易只是IBM的退出战略,在苛刻的限制条件下通过短期 的品牌授权,从而获得丰富的现金流、债务偿还、还有股权。如果聪明的话,联想 可以通过购买IBM的股份,而不是让IBM购买联想的股权,从而将自己紧紧的挂靠在 强大的IBM身上,从而提高联想自身品牌的认知价值。IBM可以而且将会出手这些股 权;如果当它预见到联想的失误从而来弥补自己的投资损失。联想,从另一方面来 说,将不会剥离它在IBM中的股份,这些股份将增值而且真正的帮助联想参与IBM的 业务,即使将来在它的产品中已经没了IBM的标志。这些都是公关们应该做的事情。 不知道联想的董事长柳传志在获得IBM这样短期的品牌授权时作何感想。李东升, TCL董事长,在收购汤姆逊电子时也购买了RCA品牌20年使用权。但他不需要汤姆逊 的保护伞来经营RCA品牌,RCA一直都是一个独立的强势品牌,无论谁拥有它。 于是,联想陷入了这样一个两难境地:认真投资打造联想的主品牌因此减少了近期 对联想IBM Think系列产品的投资吗?这就意味着要放弃短期的销售收益,但是很可能 赢得长期的品牌价值和联想公司形象的提升。或者是花钱支持近期的IBM Think产品 的品牌建设,从而放弃了对于联想这样一个初级制造商提升远期的附加价值的机会。 如今的悖论将吞噬联想的品牌价值,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物流132 傅永敬 杨威威 赵若凡
一.并购IBM
1.双方背景 IBM: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IBM就成行了战略 转型,为集团客户提供IT服务业务成了IBM新的 利润增长点。鉴于戴尔、惠普在商用台式机和 笔记本电脑上积极的价格策略已经严重影响到 了IBM个人电脑的销售。 联想:在国外市场进展缓慢,而在国内市场 又面临激烈竞争,这是联想以及很多中国企业 所面临的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