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观察

合集下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Actinobacillus suis)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特点:1. 发病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尤其是3-8周龄的仔猪和采食较差的生病猪。

高温、湿度大、密度过高、环境脏乱等因素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的重要诱发因素。

2. 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表现为感染性贫血和红细胞破坏,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厌食、腹泻、发热、呼吸急促、肌无力和贫血等。

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多脏器病变和出血,主要累及脾、肝、肺和淋巴结等器官,可见出血点和出血灶。

诊断:1. 临床症状分析:通过仔细观察猪的临床症状,如贫血、发热、腹泻等,结合猪群的病变情况来推测是否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

2. 细菌学检查:可以采集病猪的血液、淋巴结或脏器的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如革兰染色和培养,从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并进行鉴定。

3. 病理学检查:对于病死猪,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如出血和病变器官的变化,进一步确定诊断。

治疗:1. 抗生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对抗生素敏感,可以选择投入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注射一次,连续3-5天。

2. 免疫治疗: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治疗。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症状和传播程度,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3. 改善饲养环境:改善饲养环境可以减少猪群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机会,如加强清洁消毒,改善通风条件,合理控制猪群密度等,以减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的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发热、腹泻等,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分析、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治疗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和改善饲养环境等手段。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parasuis)是一种猪只感染性高的疾病,主要危害猪只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关节系统等。

该病菌繁殖迅速,易引起病害扩散,因此对其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

特点:副猪嗜血杆菌寄生于猪体内,常常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和结肠中,也可繁殖在外部环境中。

该病的发病与宿主的免疫力状况、病毒感染、环境和管理等因素有关。

病毒感染和猪只免疫力下降是该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表现出呼吸道感染、神经系统病变、关节炎及脓毒症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嗓音嘶哑、肋间隙呼吸音减弱、喉头水肿、吸氧困难、共济失调、抽搐、便秘和腹泻等。

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

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细菌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清凝集试验(AGT)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确认病原体存在。

细菌学检测可通过培养和细菌鉴定方法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草履菌渗透试验、糖梨肉汤试验和静脉注射免疫机制和培养等。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检测病原体DNA的方法。

PCR(聚合酶链反应)和LAMP(循环扩增单酵素放大反应)等都可以实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的检测。

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猪只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可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红霉素、氟喹诺酮和链霉素等。

对于严重病例,可采用神经中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辅助治疗,以防止炎性反应和发病率。

疫苗是副猪嗜血杆菌病预防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提高猪只抵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免疫力。

综上所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通过严谨的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展,保障猪只健康生长。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和家禽等家畜中。

该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口腔溃疡、皮下出血等症状。

本文将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介绍。

一、特点1、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热、口腔溃疡、皮下出血等。

在病程中还可能伴随肝脏和肺部的损害、休克、败血症等。

不同的病情和不同的动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在实际诊断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及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2、传播途径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动物间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途径进行传播,其中猪对该病的传播起到了主要的媒介作用。

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饲料等途径进行传播。

二、诊断1、临床表现在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上,首先要注意动物呼吸道、食道和胃等解剖结构的异同,特别是在患病的早期,对临床表现的观察和检测要特别细心和谨慎。

2、实验室检查在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过程中,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主要有细菌学检查、血液学检查、生物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方法。

其中,血液学检查是最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三、治疗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首先应该针对患病的动物进行综合治疗,尽量减轻其症状和疾病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抗菌药物、支持疗法、营养补充等多种手段。

1、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方案。

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动物体重、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维度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

一般来说,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庆大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等。

2、支持疗法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严重程度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配合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包括输液、血管活性物质、氧气等方法。

3、营养补充在治疗过程中,为了增进动物体质和免疫力,同时降低治疗副作用,需要给予相应的营养补充和饮食保健。

总之,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案,尤其是针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动物物种和年龄等方面进行靶向治疗,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猪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图片.doc

猪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图片.doc

猪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图片概述:猪副嗜血杆菌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主要发生于2周龄至4月龄猪群。

有时也能感染刚成年猪,体况越好的猪越容易发生。

患猪跛行,站立困难甚至瘫痪,关节肿胀、疼痛、发炎,关节炎表现为关节周围组织发炎和水肿。

关节囊肿大,关节液增多,因含有清亮或微黄的液体而形成波动感。

除了关节炎,本病还可引起浆液纤维素性或纤维素性脓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

通常也能见到脑膜炎以及抽搐等神经症状。

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症状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猪副嗜血杆菌病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猪高烧,且持续不退(从发病到死亡,持续性高烧),体温40.5~42℃,体表皮肤发红,严重者酱红色,耳稍发紫,个别甚至皮肤坏死脱落。

病猪精神萎顿,食欲下降或废绝,畏寒,打堆,昏睡不醒。

咳嗽,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

发病后期,病猪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发青,变紫。

关节肿大,共济失调,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四肢无力,起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

被毛粗乱(典型的毛毛猪,如刺猬),耳杂发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结淋巴结严重肿大,生长不良。

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如遇天气骤变,死亡将增多。

【专家讲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专家讲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专家讲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乱等。

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

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至少有15种血清型。

流行病学: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易感,在断奶以后的保育阶段发病极为多见!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临床症状: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消瘦和被毛凌乱。

病理变化:眼观病变主要是在单个或者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包括腹膜、心包膜和胸膜,损失也可能涉及到脑和关节表面。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对本病做出诊断。

防制:发病猪可肌注恩诺沙星、头孢噻呋、阿米卡星等,大群饲料中可以添加替米考星、恩诺沙星、泰妙菌素、泰万菌素治疗和预防。

抗菌素可以很好地防控本病,由于血清型众多,商品疫苗可能会不对型,发病严重可以考虑做自家苗。

经验总结:本病在临床上确实很常见,这一点不可否认,保育猪一发病,剖检多半都可以见到典型的副猪病变。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副猪是个影子病,是次要的、继发的,常继发感染于迟发型猪瘟、圆环、猪支原体肺炎等。

所以在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控制好上述原发性疾病,副猪自然就没有了!
另附图片
发病猪消瘦、毛炸
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
心包炎、心包积液
副猪和猪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副猪和猪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副猪和猪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关节炎。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兽医论坛|组稿\Email:nmgxmy2008@■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黄明进(广西崇左市天等县畜牧站,广西崇左532800)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suis)是猪感染细菌后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esuis,HPS)是该病的病原%患病猪在临床中主要表现出咳嗽、发烧、四肢不协调、跛行、共济失调、消瘦及被毛粗乱等症状。

在进行病理学检查时可以发现患病猪出现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和关节炎症状。

严重时可以引起患病猪出现败血症,公猪表现为跛行,母猪出现流产现象。

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给养猪业造成的损失巨大%本文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助,降低该病的发生率,进养猪业发展。

关键词:猪;副猪嗜血杆菌;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预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顺序编号.1005-5959(2020)07-035-02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是养猪业中一种典型的细菌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控制是全球养猪业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可促进全球养猪业健康发展。

1病原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esuis,HPS)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副猪嗜血杆菌是巴斯德菌科嗜血杆菌属的成员%该菌最开始被称为猪嗜血杆菌、猪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溶血性嗜血杆菌。

后来发现该菌在生长时并不依X,所以最后被为副猪嗜血杆菌%对副猪嗜血杆菌进染时,性%菌形性,具有荚膜。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具有15血清型,血清型菌株之的作用并不叫2流行病学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在集约程度的养%在有发生,-发%副猪嗜血杆菌以猪和断猪为主%该病的发病一为10%,病严重时病50%%发病猪和的猪是该病的染,副猪嗜血杆可以在中%在养度的养,猪群发病为严重,可以发病猪发生全性病%目前,副猪嗜血杆菌多在种时,所以在种时进严的7是预防该病的<2=%3发病机理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后在上呼吸道内进行增殖,上膜,膜的性,成上发生,发性%时,膜细肿胀严重,呼膜发生,加了其他病毒和细菌入的几%在患病猪的感染初期,会出现的菌血症,脑膜、肾脏和肝脏会出现淤血斑,发败血症%在进测时,可以在患病猪的血浆》测到水平的毒素,脏器官会出现维蛋白性血栓%同时也会发生脓性浆膜炎和脑膜,以及发性关节炎%4临床症状患病猪被毛粗乱、咳嗽、消瘦、呼极度困难、跛%严重病例短时出现食欲下降,发烧,反应灵敏性降低,呼加快,共济失调,全颤抖,可视膜发c等,病猪卧倒在地,此时病猪发生亡的几很%5诊断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可以根据该病的流病学和临床中出现的特征性病变,合病理学测果进初步的诊断%确诊可采集患病猪的血液作为病料送往实验室进实验室检测<3=(细菌的定、染等)%6防控措施在副猪嗜血杆菌病流的地进种,在进猪时进严的,副猪嗜血杆菌测果为性的猪严%定期对养的猪进副猪嗜血杆菌测,发现性猪,并进理,防成模的猪发生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鼻腔、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部位,是猪的常见呼吸道细菌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清鼻涕、呼吸困难等。

猪群中出现多发性病例,严重时死亡率较高。

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水、食物和粪口传播等多种方式。

猪群密度过大、饲养环境差、长期接触潜在感染源的生猪容易发生疫情。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猪的临床症状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

2. 组织病理学检查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在活体解剖时,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浆液性分泌物增多,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和肉样肺等病变。

化脓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为其主要病变。

3. 病原学检查实验室细菌学检查是明确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可采用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和血液等标本进行培养和分离鉴定。

副猪嗜血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形成不透明灰白色光滑菌落,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染色可见有大量的多形杆菌。

4.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抗体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可迅速发病,病程急性,病死率高,治疗应尽早进行。

目前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养护治疗。

1. 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疗程一般为7-10天。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doc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doc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概述:近些年,猪场流行疾病频发,如圆环病毒病、气喘病、蓝耳病等,造成猪群抵抗力下降,再加上猪舍环境管理不当,副猪嗜血杆菌就很容易乘虚而入。

对此,本文小编专门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养猪户一定要做好以下防治措施: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1、初步诊断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上,做出初步判断。

1)临床症状患病猪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40.5~42.5℃,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尖发紫,眼睑水肿,部分病猪出现起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四肢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如天气骤变等。

病猪喜卧,不愿站立,行走缓慢或呈犬坐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部分病猪发绀;四肢及腹部皮肤发红;部分病猪出现下痢、皮毛苍白贫血,尿液颜色呈茶红色;也有的猪可以耐过急性期,但会表现出慢性关节炎、脑膜炎等,耐过急性期的猪有的因为腹膜黏连而引起肠梗阻等胃肠道疾病。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不振,咳嗽,消瘦,背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

2)剖检变化剖检病死猪尸体可以发现有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的胸膜炎症状,部分会出现脑膜炎。

这些部位损伤数量不同,会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地方产生黄色、淡红色的液体,和空气接触后会凝结成果冻状,四肢关节发热,发炎。

2、实验室诊断将病猪送至实验室检验,进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药物试验等一系列操作后,能够了解到猪的浆膜、肺、器官等部位都有革兰氏阴性菌,有球状、长丝状、短杆状等等形态,而且以短杆状为最多。

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

从发病猪身体上收集病料,进行巧克力琼脂平板接种,会形成光滑突起的菌落,半透明状,颜色浅灰,直径在0.5~1.0mm,涂片可观察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表现出丝状。

临床中结合症状,实验室检验,解剖结果可以进行综合的判断是否属于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及其病理变化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及其病理变化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及其病理变化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一种猪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表现症状及其病理变化特征,以便更好地加以治疗。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肿帐、跛行和被毛粗乱。

公母猪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急性感染后可引起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后备母猪可表现跛行、僵直、关节和肌腱处轻微肿胀。

生长猪表现为发热、关节炎、跛行、肺炎、咳嗽。

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临床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等类型。

①哺乳仔猪的症状急性感染一般先发生于体况良好的仔猪,表现为发病快,精神沉郁、不愿站立,体表皮肤苍白,体温升高(40.5~42°C),消瘦。

关节发炎肿大,常常可见腕关节和遗传关节肿大。

有的病猪震颤,共济失调,有的病猪耳梢发紫、眼睑周围皮下水肿、可视黏膜发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临死前有的呈角弓反射,四肢呈划水样,也有部分患猪无症状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表现皮肤苍白和生长不良,也可发生突然死亡。

②断奶仔猪的症状多为慢性型,表现为食欲下降、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生长缓慢、衰弱、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

食欲废绝、伴发脑膜脑炎、卧地、抽搐而死。

有的猪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易传染健康猪。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理变化病死猪体表常伴有大面积淤血和淤斑,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部的皮肤呈蓝紫色,患猪的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性浆膜炎,此外胸腔积液、心包液、关节液增多。

主要剖检病变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部分可见脑膜炎。

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覆盖在腹膜和胸膜上,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部位有不等量的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呈胶胨状,即呈浆液性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该病在猪群中较为常见,但也有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情况。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对氧气和二氧化碳耐受性较强,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病菌。

本文将详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1. 病原学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弯曲的形态,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现为红色。

该菌对氧气和二氧化碳有一定的耐受性,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长时间存活。

2. 传播途径: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猪群中的感染者可以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被健康猪群摄入后发病。

副猪嗜血杆菌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机体引发感染。

3. 临床表现: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群中常表现为发热、厌食、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

患病猪常出现明显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发热、关节疼痛等。

部分患猪可能出现败血症。

4. 潜在的人畜共患病:除了在猪群中引起疫情外,副猪嗜血杆菌病也有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情况。

研究表明,人类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猪肉或者猪粪便等方式也可能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相应的疾病。

1. 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厌食、呼吸困难、腹泻等。

临床医生应当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猪群中出现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情况,应当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和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3. 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PCR和核酸杂交技术已经成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诊断手段。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猪群中的感染情况,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便利。

4.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技术如ELISA、免疫荧光等也可以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

1. 抗生素治疗:一旦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应当立即进行抗生素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疾病,其特点是高度致死性和高度传染性。

本文将介绍其特点、诊断及治疗。

一、特点1.高度致死性:副猪嗜血杆菌能够产生强烈的毒力因子,导致猪体内出现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病情恶化迅速,往往在数小时内出现死亡。

2.高度传染性:副猪嗜血杆菌可以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及皮肤创口等途径传播,猪只之间易于产生交叉感染,传染途径复杂。

3.临床表现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急促、厌食、精神不振、抽搐、腹泻、肢体僵硬等症状。

二、诊断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病理学检查。

1.临床表现:根据猪只出现的症状,一般可初步判断是否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如出现高烧、精神不振、厌食、腹泻等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脑脊液、病死组织等样本,进行细菌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检测,以明确病原体的存在及其毒力因子。

3.病理学检查:对于临床诊断难以肯定的情况,可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致病病原体。

三、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原体的清除和对症支持治疗。

1.抗生素治疗:在早期抗感染方面,需选择敏感性强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菌素、氨苄西林等。

2.生物制剂治疗:研制了一些生物制剂,如抗菌肽、细胞壁多糖、干扰素等,能有效的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助于控制疾病的发作和传播。

3.对症支持治疗:需要进行对症治疗,积极支持治疗,调整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畅通,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

综上所述,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的急性细菌性疾病,对猪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防治方面,需要制定合理的防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以保证猪只健康及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养猪技术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和胸膜炎,对任何年龄段的猪群都具有严重危害,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尤其是近几年,该病已经成为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危害的一种典型细菌性疾病,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特别是带菌猪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传播。

一般来说,除无特定病原体猪外,大部分猪都含有该菌,往往在健康猪的呼吸道内存在,具有微弱毒力。

发病率的高低与猪免疫状况、细菌毒力密切相关。

另外,长途运输、气候炎热、受凉、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等,也会影响该病的发生。

发生特点。

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一般在断奶前后以及保育阶段比较容易发病,发病率通常为10%~15%,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50%左右。

部分仔猪群由于没有获得母源抗体,会在断奶后1周出现发病,在断奶后10~42天达到发病高峰。

该病尽管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是春、秋、冬三季的发病率相比于夏季要高。

在整个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对其他多种全身性疾病的轻重程度以及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既与病毒性呼吸道冠状病毒相关,也与支原体肺炎逐渐流行相关。

2、临床症状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被毛失去光泽,腹泻,呼吸困难,咳嗽,共济失调,关节肿胀等,且还会伴有化脓性鼻炎、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心包炎以及胸膜炎等。

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公猪患病后会呈现跛行。

病猪发生急性感染后通常在2~5天内死亡,慢性感染通常经过大约15天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且病猪预后不良,往往会形成僵猪。

3、实验室诊断病料采集。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胸腔积液、腹水、肝脏、心脏以及肺脏作为材料。

细菌分离与纯化。

在无菌条件下,先对病料表面使用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接着使用火焰进行消毒,再使用无菌剪刀剪取非病变与病变相交处的深部组织,在胰蛋白大豆琼脂(TSA)培养基上涂布,放在5%二氧化碳、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24 h培养,对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然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镜检,接着进行纯化,再次于TSA培养基上接种,放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会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菌落,直径在1~1.5 mm左右,表面湿润、光滑。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猪只和其他动物,但也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该病在猪只群体中传播迅速,导致生产力下降,并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

了解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养猪业务相关人士和兽医来说至关重要。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和水源进行传播。

感染后,猪只可能表现出以下症状: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皮肤瘙痒、腹泻和贫血等。

患病的猪只还可能出现关节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并发症。

副猪嗜血杆菌病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此猪只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并逐渐丧失生产能力。

诊断方法要确诊副猪嗜血杆菌病,通常需要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

通过观察患猪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病。

接着,兽医需要收集患猪的血液、粪便和尿液等样本,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体检测。

副猪嗜血杆菌病通常通过血清学检测和培养分离法来确认诊断。

还可以根据猪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副猪嗜血杆菌病,就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目前,治疗该病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的使用。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猪只的个体情况,可以选择口服抗生素或者注射抗生素。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新霉素、庆大霉素、多黏菌素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配合适当的营养支持和卫生管理,以帮助猪只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于猪只的饲养环境和饲料水源需要保持干净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维护饮水设施,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对于新引入的猪只需要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其不携带病原体。

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注意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扩散范围也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措施。

目前,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兽医人员和养猪业务相关人士仍需不断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猪只的健康监测和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控措施,以实现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主要特点为高度致死性和病变范围广泛。

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生物安全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猪只之间的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的饲料或水源进行传播。

感染后猪会出现食欲减退、体温上升、呼吸急促、下痢、皮肤发绀、出血等症状。

病程一般很短,大多数猪在感染后一天内死亡。

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出血、淋巴结肿大、器官肿胀和气道充血等,尤其是肝脾肿大明显。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

临床表现有助于与其他猪类疾病鉴别,例如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等。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对死猪进行尸检,观察病理变化,包括器官肿胀、出血、肉眼可见的小出血点等。

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查,通过分离和培养细菌,以及使用特异性试剂进行鉴定,确诊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物安全措施。

抗生素是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

根据病菌的耐药性和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生物安全措施也十分重要,包括隔离治疗、加强饲料和水源的卫生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等。

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表现:急性病例往往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常见后肢关节肿大,生长不良,直至衰竭而死亡。

猪群经常伴随其他呼吸道病原如:支原体肺炎、PRRS、PCV-2、猪流感、伪狂犬病等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会加大,会加剧生产中保育舍的PMW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措施(仅供参考)1、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在国内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很少有报道,但从报道的只少数药物有敏感性,如氟甲砜霉素、头孢菌素、替米考星等。

2、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要点(1)抗生素治疗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暴发效果不理想,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上述敏感抗生素对发病猪进行注射治疗,每隔4~8h用药一次,同时对全群其他猪进行预防。

(2)该病的治疗效果不好,所以在猪场生产中,重在于预防。

由于该病通常伴有支原体和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在饲料中添加科学的药物组合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

建议如在仔猪断奶前3天到断奶后10天饲料中按每吨饲料添加氟甲砜霉素60克(原粉计算)+强力霉素300克;或支原净125克+氟甲砜霉素50克。

(3)免疫:有条件的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菌苗进行免疫。

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

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该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可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在其发病前10-14天内进行首免,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天以上间隔。

(4)消除应激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Ⅱ在猪群中的传播。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方法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方法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方法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有临床诊断和快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技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有临床诊断和快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技术:1临床诊断首先,病猪侧卧,腹式呼吸极其微弱,不仔细观察很难看出有呼吸动作,因副猪嗜血杆菌病可导致心脏衰竭,多在深夜死亡,所以经常在早晨发现死猪。

其次,多发性纤维素渗出性浆膜炎,在所有脏器浆膜表面均有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尤其“绒毛心”可作为特征性诊断。

第三,胸腔、腹腔、心包内多有大量浑浊积液。

第四,关节不一定肿胀,多为整条腿肿胀,剖开可见皮下水肿,个别猪关节囊内渗出严重,有时刺破关节囊,囊内液体可喷射而出。

2快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技术疾病诊断通常建立在畜群病史调查,临床症状和尸体解剖的基础上细菌的分离培养对确诊是必要的,但往往不能成功,这是因为副猪嗜血杆菌十分娇嫩,相对于标本中同时可能出现的其它细菌,难以满足其生长需要。

据报道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副猪嗜血杆菌真实的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确认采集来的标本中是否存在副猪嗜血杆菌。

研究人员不仅要对有严重临床症状和损伤的猪进行尸体剖检,还要对处于疾病急性期的猪在应用抗菌素之前采集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细菌分离培养好选择浆膜表面物质或渗出的脑脊髓液及心脏血液,即使损伤轻微或不明显也要这样做。

尽管常规诊断有些困难,但在加有抗菌素的选择培养基上接种以后,用特殊的稀释技术可成功地在从呼吸道采集来的标本中培养出大量细菌。

现在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病毒室已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的快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技术,可对该病作出迅速的诊断。

用生物化学的检测方法可将副猪嗜血杆菌从其经NAD或V因子依赖的微生物中鉴别开来。

有时其它的NAD依赖的细菌类(L类嗜血杆菌,猪放线菌、吲哚放线菌)会被误认为嗜血杆菌。

这些细菌在鼻窦,扁桃体或肺脏中大量存在,但只有较低的致病力。

在一个猪群中出现副猪嗜血杆菌的几个菌株或血清型并非少见,甚至在单个猪上的不同标本中也可发现不同的菌株或血清型。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主要特点包括症状严重、迅速发展和死亡率较高。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测,治疗则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严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患者往往表现为高热、寒战、体温不稳定等严重症状,常伴有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2. 迅速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情进展较快,常在数小时至几天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休克、脓毒症、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等。

3. 死亡率较高: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情严重,且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其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高热、寒战、中毒症状等,结合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和病原学检测。

血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等异常,尿液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

病原学检测可通过分离和培养副猪嗜血杆菌进行确诊,也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进行初步筛查。

3. 影像学检查:副猪嗜血杆菌病患者常出现多种器官的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如肺部感染、心脏炎症等,可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生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早期和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对于控制感染和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2. 支持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患者常伴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需要进行积极的支持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氧疗、抗休克等。

3. 外科干预:对于部分病情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患者,如合并脓胸、脓尿等并发症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1、临床症状:病猪发热(体温40.5-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只饮少量水,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咳嗽,全身皮肤发红,耳梢发紫,眼结膜发绀,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共济失调。

2、剖检病变:剖检病死猪,可见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多发性炎症,胸水、腹水增多,肺脏肿大,出血、淤血,肺脏与胸腔粘连,心外膜与胸腔粘连,心包有纤维素性渗出。

3、诊断:无菌采取2头濒死猪的血液,将血液接种到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并与葡萄球菌作交叉划线接种,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猪副嗜血杆菌存在,呈卫星状生长。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4、治疗:⑴隔离病猪,对场地、栏圈、用具进行严格消毒,每天1次。

⑵对无临床症状的猪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进行紧急免疫;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支原净80毫克、金霉素240毫克、阿莫西林200毫克,连喂7天。

⑶病猪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毫克、金霉素500毫克、支原净160毫克,每公斤饮水中添加速补康2克,连续喂饮7天。

同时每45公斤猪体重用氨苄西林1克、氨基比林10毫升、庆大霉素10毫升肌肉注射,连用7天。

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除4头重病猪死亡外,其余猪病情明显好转。

2天后,每头猪用青霉素240万单位,容大胆素10毫升连续肌肉注射3天,猪群完全恢复健康。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该疾病在猪类中广泛传播,对猪的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以便广大养猪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防治这种疾病。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主要特点包括:①在猪体内定植数量巨大,可以在猪血液中存活并引起感染;②可以引起败血症、败血症性关节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等严重疾病;③易感染年龄主要是出生3周至3个月的仔猪,由于仔猪的免疫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④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严重者往往死亡率较高,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1. 临床症状观察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活动力减退、关节疼痛、皮肤发红、呼吸急促等。

养猪者可以通过观察猪的临床症状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了副猪嗜血杆菌。

2. 血液检测对疑似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猪进行血液检测是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血液培养、PCR检测等方法来确认是否存在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3. 病理学检查对于死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来确认死因,包括肺部、心脏、脾脏等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1. 使用抗生素对于被确诊感染了副猪嗜血杆菌的猪,可以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生素需要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2.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副猪嗜血杆菌容易通过皮肤或黏膜进入猪体,因此需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猪之间的接触和交叉感染。

对生猪场的消毒工作也需要加强,以杀灭环境中的副猪嗜血杆菌。

3. 提高猪的免疫力对于仔猪来说,提高其免疫力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关键。

可以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加强仔猪的营养,注重环境卫生等,从而提高其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对猪类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的疾病。

养猪者需要密切关注猪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疑似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症状,尽快进行检测和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症状沉郁、呼吸频率增加、倦怠神经症状很轻关节炎发热关节肿胀、跛行、震颤、共济失调、苍白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斜躺后备母猪可发生流产,有时抗生素控制后,其后的产仔也可发生严重感染保育猪咳嗽、呼吸困难生长不良,被毛粗乱•病理变化纤维素性化脓性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鉴别诊断:H. Parasui应该与链球菌病、猪丹毒、猪放线杆菌病、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滑膜支原体也可引起3-10周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免疫目前尚无通用有效的疫苗:有15种血清型不同的抗原,某些血清型还有抗原型亚型用一种血清型制备的全菌死苗,接种后不一定能提供对其它血清型的保护力,甚至不能抵抗同一血清型的亚型异源性保护作用很弱,因此,可以使用自家组织灭活苗•药物预防对副猪嗜血杆菌有效的药物:很多易产生耐药性阿莫西林、氟喹诺酮类、先锋类、氟甲飒霉素在发病前用药如:断奶后连续添加支原净100 ppm +先锋4号100 ppm或支原净100 ppm +氟甲飒霉素100 ppm或支原净100 ppm +环丙沙星250 ppm•治疗一旦发病,治愈的可能性很小但应该注意,不仅发病猪要治疗,而且同栏甚至同舍的猪也要治疗(诺华)副猪嗜血杆菌(Glasser)•1910 K Gl sser首先报道该病;•全球流行;•国内目前呈上升趋势。

Epidemiology-猪上呼吸道常在细菌;-母源抗体可以避免发病;-母源抗体可以保护6—8周龄的仔猪。

•临床症状:-呼吸困难,消瘦,跛行,被毛粗乱;一急性死亡;•剖检变化:一心包炎,关节炎,胸膜炎为其特征性病变。

• .......... —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7周龄以前发病,则重点免疫母猪;8周龄以后仔猪发病,则免疫母猪和仔猪;一母猪免疫程序:•首先全群母猪,在产前2个月首免,1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次产前1个月免疫一次;一仔猪免疫程序:•在常发病前7周首免,间隔2 —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

如仔猪10—11周出现临床症状,则3—4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观察
【摘要】在猪的饲养过程中,发现部分哺乳仔猪和保育阶段的小猪持续出现主要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

经过对病猪进行临床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实验和PCR方法的检测,确定该传染病主要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所引起。

【关键词】临床剖检;细菌分离培养;PCR方法;副猪嗜血杆菌
随着世界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养猪业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1]。

由于饲养环境的局限和其它的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使得该病逐渐呈现流行趋势,对养猪业的危害也日益严重。

近期,在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接受一送检病猪,根据畜主口述和临床观察,部分哺乳仔猪和保育阶段的小猪持续发生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废绝、被毛粗乱、咳嗽、气喘,关节肿大、跛行,眼结膜发绀、嗜睡和神经症状、腹泻等症状,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

发病猪病死率高达40%以上。

我们通过临床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和PCR方法鉴定,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和多病原的混合感染。

猪只发病快,体温升高40.5℃~42.5℃,病猪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被毛粗乱,腹式呼吸,挤堆,卧地不愿起,当站起来时腿发抖,站立不稳,常可见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关节腔有积液;呼吸困难,后期腹式呼吸甚至张口喘气,有的病猪耳稍发紫,眼脸周围皮下水肿、鼻腔、眼有较多的分泌物;部分病猪出现拉稀,濒死猪皮肤发黄。

部分出现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死前呈角弓反射,转圈、四肢划水样,也有部分患猪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心包、胸膜、和腹膜等处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也可能涉及脑膜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病猪胸腹腔以及心包内有大量积液,积液呈淡黄色,有的呈胶胨状;脏器表面大量纤维素性渗出;肺与胸腹膜发生粘连,肺脏大面积坏死,有肉变或虾肉样实变;部分病死猪肝脏表面纤维素性渗出严重,肝脏发黄且易脆,胆囊肿大;脾出血性梗死,边缘有小锯齿状突起;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斑或有白色坏死灶,肾皮质出血,乳头有出血点;膀胱壁增厚,且内壁有出血点;脑表面有出血点。

病理解剖、细菌分离和PCR方法鉴定如下: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在TSA培养基上有副猪嗜血杆菌的典型菌落,通过生化试验,其结果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生化特性。

通过PCR方法的鉴定,获得824bp 的条带,与预期的目的DNA大小一致。

虽然本病例是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但由于副猪嗜血杆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较严重,掩盖了其它病原对猪体造成的损害,故从临床剖检上只能看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典型症状。

由于本病原是一种存在于上呼吸道的共栖菌[2],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因此,人们常常会忽视本病的潜在危害。

在我国,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密集饲养[3],猪场一旦感染该病,即呈带菌状态,很难得到根除。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呈
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4、5],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科]
【参考文献】
[1]冯王龙.副猪嗜血杆菌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6:24~25.
[2]赵冉,陈琼,蔡振鸿.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J].福建畜牧兽医,2008,30(3):20~23.
[3]罗军荣,花象柏.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与病理学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169~179.
[4]S mart N L,Miniats O P,MacIness J I.Analysis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isolates from southern Ontario swine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fingerprinting[J].Can J V et Res,1988,52:319~324.
[5]蒋征,李军星,姜平.副猪嗜血杆菌分离与基因分型鉴定[J].畜牧与兽医,2008,40(6):47~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