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中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学科性质的定位,使语文课程跳出了非此即彼、两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相整合的课程观。它要求语文教学应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听说读写中学语文、用语文,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然而,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在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无形中却弱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了突出人文性的体验、感悟、熏陶、感染,有的教师便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文本内容一笔带过,而是跨过课文做许多的引申和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如有教师处理《兰亭集序》一文,仅用15分钟疏通字词、理解文意,随后便就文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进行延伸,展开“生与死的价值”讨论,引导学生既要珍爱生命,又要看重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至于文章优美的文辞、动人的情意、诗意的描写则过而不入。这种思想教育先行、道统先于语文的做法,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的扭曲,也是对语文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误解。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运用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中,工具性是内涵,人文性是外延。语言文字的教学,语言材料的品读,语文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内容,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情感个性的优化、审美能力的提升只能渗透、融合于其中。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如果说过去囿于双基的传授与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现在我们忽视双基,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光环上,也是一种偏误。

立足文本与整合拓展

新课程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出“语文课程应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理念,强调语文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但在实际操作中,一部分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要语文课文一出现跨学科的知识点,他们就大肆延伸拓展、探究辩论,忘记了语文课的学科定位,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于是,在课堂(尤其是在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上,很多教师便以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展示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以大量的延伸拓展、跨学科的整合渗透代替对文本价值的重视,而与文

本的深层对话、对文本价值的研讨、对语言的品味与鉴赏,这些教师不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就是束之高阁。《江南的古镇》一文语言精美,字里行间跳跃着动感与神韵,但有的教师却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要不要保留这些古镇?怎样处理保留古镇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的探讨上。笔者不禁要问,这种偏离课文本身的教学到底还算不算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有其鲜明的学科定位和职业规范。不管文本内容怎样丰富多彩,也不管学科间如何渗透,语文教学始终姓“语”!学科间的整合拓展固然不可忽视,但学科的自身归属更不容淡化。所以,语文教学应立足于语言的训练,把对语言的感知、揣摩、品味放在首位,通过语言去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审美的愉悦,思维的提升;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知情权,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世界,实实在在地经历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融;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因文悟道,因道解文,进入文本作者的情感世界,真正走近作者,从而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熠熠生辉。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