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流通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六章 资本主义流通
思考题
解释下列概念:产业资本、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 本、资本总周转、年剩余价值率。
资本的循环时间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又包含 哪些组成部分?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加速资本周转有什么意义?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资本主义流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二、资本周转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周转时间缩短,流通 费用相对减少。 •企业原材料储备量和储备时间大大减少,甚至实现无储备。 •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运输体系建设,缩短了购买和销售时间,加
快了资本周转速度。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崛起,极大地提高了流通效率。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新变化
值在报废以前是基本完整的,价值按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
流动资本:以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 存在的生产资本。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形式的流动资本,使用价 值在生产中全部消费掉,价值也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体现为劳动力的流 动资本,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其价值由活劳动再生产出来。
产品分工转向要素分工,发达国家占据价值链高端,发展中国家 成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和“车间”。
销售阶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有利 场所,能够更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随着信息化和网 络技术的发展,商品流通具有了新模式,如电子商务出现,销 售规模和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商品价值实现随之加快。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 高低。 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PDF版)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一、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一)简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是马克思经过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超越和蒲鲁东主义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的批判)(二)对“达里蒙”货币理论的批判达里蒙将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罪于货币的存在,归结于金银的特权地位,提出了“劳动货币”的解决方案,一克服生产和交换的矛盾(三)内容1、首次明确规定了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始范畴,并科学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商品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特殊性、自然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价值或交换价值是商品一般性、社会属性,是商品纯经济的或社会的存在形式关系: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但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2、首次科学的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生产交换价值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意义:正确揭示了是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及如何形成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明确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基本理论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物的主客观关系颠倒,即物对人的奴役,任何人的主体间关系的物化。
资本主义是典型的、全面的、深刻的异化社会(1)商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商品的一种神化,在思想观念中把商品看作支配人类命运之神,从而加以盲目崇拜。
反映的是商品的一种神秘属性和对人的神秘控制力量社会关系的物化,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其最深的社会根源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2)货币拜物教货币形式: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用物的形式演变改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作为纯抽象的财富,货币成为具有支配人的活动的真实的权力由于货币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和占有一切对象的特征而被当作万能之物(3)资本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给人一种自我生产的错觉,似乎它本身就具有增殖能力,能动的生产出财富这使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它以一种强权和欺骗成立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4、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初步阐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考察了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指出货币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交换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没有对价值形式作系统考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只是简单探讨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直到《资本论》第一卷,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价值形式的全部理论,还有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从而使劳动价值论成为具有高度内在统一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变革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一)理论创立过程①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工资》等著作中对剩余价值初步研究②《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科学的制定剩余价值理论③《资本论》对剩余价值理论深化与完善,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二)内容1、科学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认为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使资本增加值,增值,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资本运动的两个阶段:一、货币G——商品W(形式平等)二、商品W——货币G'(差额形成)价值增值必须是在劳动力商品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2、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绝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价值的出发点和基础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资本的趋势:将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加以结合既要使工作日延长到最大限度,又要使同时并存的工作日达到最大数量(绝对)一方面要使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工人人数减少到最小限度(相对)3、揭示了资本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阐述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不变资本:劳动之前就存在的部分可变资本:可以同活的劳动能力相交换的生活资料三、《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1867年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竞技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趋势,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1)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前提和本质特征:资本原始积累(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他特征①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商品生产(与简单的商品生产相对应)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过程的考察)③科学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发展生产力)及其作用④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二)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使唯物史观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1)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2)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3)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1)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生产(2)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为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策略作了理论论证(3)在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命运的同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进行了科学预测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有计划地生产和劳动、按劳分配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四、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历史趋势(一)资本积累理论从资本主义运动趋势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资本积累理论,从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级是财富的积累,一级是贫困的积累考察资本原始积累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潜藏在它自身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小私有制的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有必然造成对自身的否定。
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就是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去阐述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认识个别资本再生产的形式和条件,搞清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微观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马克思在对前人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一、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不断地吸收活劳动,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才能使自己增殖。
(一)资本循环的定义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所有者带足了货币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新商品,再到市场上去把商品卖掉,收回比原来更多的货币。
这样,资本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从产业资本这一循环运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它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二)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生产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销售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产业资本家以“采购员”的身份,带着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在第二阶段中,资本家以“商品生产者”的身份,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消费,生产出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新商品。
这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环节。
在第三阶段中,资本家以“推销员”的身份,把生产出来商品运到市场上出售,实现了价值和剩余价值。
对于资本家来说,这一阶段关系到资本家能否收回预付资本,赚钱的目的能否最终实现,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资本循环的致命阶段。
(三)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相适应,资本还依次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不停、周而复始地进行地。
1、货币资本的循环和特点货币资本的职能是在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资本市场理论
资本市场理论资本市场是指通过交易买卖证券的市场,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资本市场理论是指对于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投资决策的理论研究。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市场效率论和投资组合理论等方面阐述资本市场理论。
1. 基本概念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基石是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由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构成。
股票市场是指股票的发行和流通市场,可以通过购买和出售股票来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
债券市场是指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市场,债券是企业或政府进行借款的工具,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债券来获取固定的利息收入。
2. 市场效率论市场效率论认为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上的价格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并且投资者无法通过预测市场价格来获取超额收益。
市场效率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假设:弱式市场效率假设、半强式市场效率假设和强式市场效率假设。
弱式市场效率假设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历史价格和交易量信息,无法通过技术分析来预测价格变动。
半强式市场效率假设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无法通过基本面分析来获取超额收益。
强式市场效率假设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公开和非公开信息,无法通过任何信息来获取超额收益。
3. 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指在给定风险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资产组合来最大化投资者的效用。
马科维茨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应该通过选择不同资产的组合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性。
投资者可以通过构建有效前沿来选择最优的资产组合。
有效前沿是指在给定风险水平下,可以取得最大预期收益的资产组合。
投资者可以通过调整资产配置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
4. 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资本市场提供了企业融资的渠道,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支持企业的发展。
其次,资本市场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决策来引导资源流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企业。
第三,资本市场提供了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机会,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卖股票和债券来获取资本收益和利息收入。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整理]
1.生产资本的两种不同划分的区别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这两种划分的依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这两种划分的区别是:第一,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二,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第三,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
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一部分。
2.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资本循环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资金运动的规律。
资本循环原理阐明:为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产业资本家必须把它的资本按照再生产要求的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并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
这一循环原理,撇开马克思分析时的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也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
企业资金只有在不断循环中才能保值和增值。
要保证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顺利进行,也必须根据生产规模、技术构成、购销时间的长短等情况,把全部资金合理地按一定比例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形式上,并使它们各自顺利循环。
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均衡生产,产品要适销对路,从而加速资金的循环。
第三章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② 国际证券投资 • 国际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际证券市场上,以购买外国 政府或企业发行的中长期债券以及购买外国企业发行的股 票等方式所获取利润的投资活动。 • 其中国际债券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一种长期信用工具,可 以在国际证券市场上流通,它代表持有者获得未来定期固 定收益的权力,同时也满足发行者筹措资金的需求。 • 国际债券可以分为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1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概述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及分类 •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
– 1、国际资本:
• 是相对国内资本而言的,是由国内资本转化而来的。当一 国资本跨出国界时,就成为国际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这 样,对一个国家而言,整个世界资本就被分为国内资本和 各国输出的国际资本。
– 2 、世界资本的流动也由此分为国内资本的流动和国际 资本的流动,而国际资本的流动又可以分为国内资本与 国际资本相互转化之间的流动和国际资本在世界各个金 融中心的流动。 – 3、国际资本流动:
• 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作 为一种国际经济活动,国际资本流动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但与以所有权转移为特征的国际商品贸易不同,国际资本 流动的特征是使用权的跨国支配或有偿转让。一般来说, 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分为国际资本流出和国际资本流人。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16论 –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 费雪(I· Fisher)以李嘉图的比较 利益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费雪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主要理论观点: – 费雪认为,一国的资本存量是既定的,既可以生产现时商品,也 可以生产未来商品。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 例分配资本,分别生产现时商品和未来商品,以满足当前消费需 要和未来消费需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则有所不同。 – 费雪认为,利率的差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动因,而国际资本 流动的结果将消除各国之间的利率差异。同时,费雪也承认,由 于各国对资本的限制、国际投资风险、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国际投资并不能使各国的利率完全平均化。 – 费雪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还分析了各国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 差异、利率结构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费雪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中所讲的利率是指实际利率。在无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国际 资本的流动可以使各国的实际利率平均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人们观测到的一般是名义利率。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与通货膨 胀率之和。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各国的实际利率相等,各 国的名义利率差异是由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引起的。假定A国的名 义利率高,但其通货膨胀率也高,其实际利率低于B国,则资本 仍然会由A国流向B国。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一、国际间接投资理论1、古典证券投资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规律。
各国间存在利率差别是国际证券投资即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
2、资产选择理论主要研究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际证券的选择和优化组合。
最初由美国的投资学家马柯维兹在1959年提出。
在证券组合投资中,不同证券的收益与损失经常可以相互抵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主要内容: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既不要把自己的全部投资都放在一种股票的债券上,也就是俗话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要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股票。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产业结构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pproach)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打破了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观念,提出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Market Imperfection)或不完全党争。
他的理论后来又由金德伯格(C. Kindlberger,1969)加以补充和发展,形成产业结构论。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1、市场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1)产品市场不完全。
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2、垄断优势(1)市场垄断优势。
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2)生产垄断优势。
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3)规模经济优势。
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
• 关于第二点,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来看,社会预 付资本在任何时候也必须有一部分采取货币形式, 因为只有这样社会再生产才不会停止。但从社会 总资本角度看,货币预付量大小随周转期间而变 化。
• (四)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 • 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 的基本
公式是:
• 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 系。它表明,要使 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I 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之间,以及第II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I部类对 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 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才 能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从而社会总资 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 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 资料两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组成的。
•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来看是由不变资本、可变 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组成的。
• 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 料两大部类,按价值形态分为c、v、m三个部分, 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只有弄清了 社会产品 的组成,才能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 (七)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 从两大部类交换的条件和公式:I(v + m)= II c,还可 以派生出一个从第II部类出发的两大部 类之间进 行交换的条件和公式,这就是: II (c + v +m)= I (v+m) + II(v + m)
流通理论的发展历程
流通理论的发展历程流通理论是从古代开始逐渐形成的,经过多个时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流通理论主要研究货币、商品的交换与流通方式。
流通理论的最早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交换经济。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主要依靠直接交换商品来满足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商品交换逐渐出现不便。
为了方便交换,人们开始使用某种特定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这就是流通的雏形。
随着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流通理论逐渐形成。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研究货币的意义和功能,以及货币对商品交换的影响。
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在18世纪提出的流通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流通的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提出了流通的概念,并认为流通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
他研究了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如市场、商人等,并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困境和矛盾。
进入20世纪,流通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独立的领域。
流通理论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货币、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等展开。
流通理论主要研究货币和商品的交换过程,分析流通的各个环节和机制,揭示流通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流通理论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现代流通不仅是商品交换的方式,还涉及到物流、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
流通理论开始关注物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新的研究领域,以适应实际经济的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流通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直接交换到货币交换的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流通理论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实际经济的发展和规划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我们相信流通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是指用于解释和描述国际上资本流动的一类理论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涉及到经济体之间资本的流动、投资决策和利益平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资本流动模型的要素和内容:
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描述不同国家之间在特定产业上的相对优势,从而影响资本的国际流动。
- 国际投资组合理论:解释投资者如何在不同国家和资产类别之间分配资本,以实现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风险。
2. 汇率决定和利率平价理论:
-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趋向于调整,以使得不同国家的商品价格在本国货币下相等。
- 利率平价理论:描述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即预期利率的差异会影响资本流向。
3. 资本市场理论:
- 国际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国际上的资本市场,分析资本流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包括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
4. 投资决策模型:
- 现金流量模型:描述投资决策过程,考虑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以及折现率的影响。
- 风险管理模型:考虑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过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遍。
5. 政治经济学因素:
- 政府政策:研究政府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干预,如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和资本管制。
- 政治风险:考虑政治因素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包括政治不稳定和法规变化。
这些模型有助于解释和预测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更好地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资本流动的规律
资本流动的规律
资本流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本流动是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变为商品形式,再由商品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的运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流动通过购买和销售两个阶段实现,即资本流通过程为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再由生产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2. 资本流动是资本循环的组成部分,资本循环包括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在购买阶段,资本家将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创造了剩余价值;在销售阶段,生产出来的商品通过出售转化为货币,实现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3. 资本流动的规律性在于,资本流动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即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资本家会不断进行投资和经营。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法规等。
4. 资本流动的规律性还在于,资本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它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等。
5. 资本流动的规律性也表现在全球化趋势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资本流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国际贸易等已经成为全球化趋势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流动的规律性表现在跨国公司和跨国投资的不断增多、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等方面。
总之,资本流动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追逐利润、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等方面。
这些规律性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也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参考价值。
资本论第二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进而更进一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依次通过3个阶段:购买、生产和销售3个阶段,一次采取3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各自完成一种特殊职能,最后回到原来的起点,这一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
资本循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就是资本周转。
2.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综合就是社会资本,社会总产品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起点。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由C+V+构成(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与此相应,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分。
流通经济学复习资料
流通经济学导论一、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流通理论评析1、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二卷。
马克思的流通概念主要包括三个含义,即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
商品流通主要是指先卖后买。
马克思曾对商品流通这样定义:“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他强调了商品流通时一系列无休止的社会性交换行为。
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流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即总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产生,并随着商品流通停止而停止。
资本流通即货币作为流通的起点首先转化为商品,然后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1)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主要在以下三个流通公式中体现,即总资本流通公式、小流通公式和大流通公式(2)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分析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以下方面:(a)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商品,而商品是以交换为前提的,区别商品与产品的唯一特征是交换,从而将交换、流通摆上了经济问题的核心问题。
(b)马克思研究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于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势”,商品流通反映的是微观主体之间交互活动的总体,从宏观角度探讨商品经济,无疑应更多地探讨商品流通问题。
(c)资本流通是发达的商品流通。
从简单商品流通W-G-W,到发达的商品流通G-W-G`,流通的形式和本质都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核心是,由简单的商品流通中对使用价值的追逐转化为发达的商品流通中最价值增值的追逐。
(d)资本主义的根本弊病在于商品流通不能实现,正是由于资本主义条件下流通无法实现,马克思才从根本上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流通经济理论才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至少在以下两点上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一,流通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方式或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唯一解,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物的流通也必然采取商品流通方式,而且进入流通的商品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而且还包括劳动力、信息、资本、技术等等生产要素;第二,商品流通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商品所有者“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以及“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地意志”,因此,要进行商品流通,首先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创造出不同的“商品所有者”,其次,每一商品所有者必须认真考虑对方的需求,也就是商品所有者至少要做到“利己不损人”。
第五讲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
所谓生产性流通费用:
• 是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 有关的费用。(220) • 包括保管、包装、运输等方面的费 用。(221、225、226、228、229) • 思考:生产性流通费用是否创造价 值?它与纯粹(非生产性)流通费 用是否相同?
2013-7-12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11
1、方式:资本周转方式
• “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 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 本的周转”。(231) •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013-7-12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15
固定资本
• 固定资本的定义: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 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 资本。(233) • 固定资本的特点: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 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 程中发挥作用,价值则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 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 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 式逐渐收回。(233-234)
13
(二)内容要点
•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 •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联系: 研究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 资本的运动 • 区别:重点不同。 • 研究资本循环问题的重点在于资本的 • 形态变化 • 研究资本周转问题的重点在于资本的 • 周转速度。
2013-7-12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14
2013-7-12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16
• 固定资本的周转:(237)“独特的流通, 引起独特的周转” • 固定资本的价值周转与它的损耗有密切 关系 • 固定资本的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 耗两类 • 折旧是实现固定资本更新的基本途径, 是固定资本价值周转所采取的特殊形式。
《资本论》第1卷的逻辑体系
《资本论》第1卷的逻辑体系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其逻辑体系可
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品和货币理论: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商
品的二因素和货币的本质,阐述了价值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
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3. 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积累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历史趋势,阐述了资本积累的规律和影响。
4. 资本流通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分析,揭
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连续性和周期性,阐述了资本流通的规律和影响。
5.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马克思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
规律和条件。
以上是《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理论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历史趋势。
资本流通理论
资本流通理论:
资本流通理论(Circulation of Capital Theory)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罗曼·洛克(R.L.Ricardo)首先提出。
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资本的周转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这种理论,资本的周转率是指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
当资本周转率增加时,生产率会增加,从而导致经济增长。
因此,资本流通理论认为,提高资本周转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资本流通理论中还认为,资本的周转率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和资本结构。
例如,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率,减少生产周期,从而提高资本周转率。
资本流通理论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 一。
• 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要正常的顺利的
进行应遵循的规律
第一节 产业资本的循环
一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态
(一)、产业资本:是指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 通运输业及邮电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付 本 10万 周转价值为6000元
资 本 1
工具1万:年转移3/10, 周转价值为3000元
4 流动资 年周转5次 ,周转价值为
万 本 4万 20万
元
一年内的预付资本周转速度:
= (0.1+0.6+0.3)万+20万 14万
= 1.5次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 中所占的比重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磨损 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固定 资本 磨损
有形 磨损 无形 磨损
资生本产技由指率术于机提进科器高步学、技设制术备造进等出步固、定 社会劳动生产率新提机高器而引 起的贬值
折旧
资本所有者依据固定资本的磨 损程度逐次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 它是固定资本进行价值补偿的一种 办法
二、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3、商品资本的循环: (1)、循环公式:W’- G’ —W …P …W’简写为W —W’ (2)、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第一,它是从商品资本开始再到
商品资本结束,从而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再生产过 程。第二,商品资本循环又容易造成一种假象,好像资本主义 生产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而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生产。 (二)、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产业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预付 企业 可变
资本
甲 5万元
剩余 可变资本年 年剩余 价值率 周转(次) 价值量
100%
9
45万元
乙 5万元 100%
3
15万元
企业
预付可 剩余 变资本 价值率
可变资本年 周转(次)
甲 5万元 100%
9
乙 5万元 100%
3
年剩余 价值量
45万元
15万元
甲企业年剩余价值率:9×100%= 9乙0企0%业年剩余价值率:3×100%=300%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影响
(一)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 省预付资本特别是预付流动资 本
企业
年生产剩 余价值量
每月所需 流动资本
年周转 速度 (次)
年需预付 流动资本 总量
甲
1万元 12 1万元
相同
乙
1万元
1
12万元
获得同量的剩余价值,甲企业的年预 付流动资本只是乙企业的1/12。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 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1)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
A、 从运动的内容看,都包含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
B、从运动的形式看,都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出发 点。
C、从运动的过程来看,都经过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 过程的统一。
D、从运动的目的看,都是为了价值增殖。
(2)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区别:
社会资本运动:资本主义社会中相互交 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
(二)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
的关系
1、 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
A、 从运动的内容看,都包含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 费。
B、从运动的形式看,都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 自的出发点。
C、从运动的过程来看,都经过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 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三)、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上述两个 条件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第二节 产业资本的周转
一、产业资本循环 (一)、资本周转:就是指不断重复、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二)、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关系: 1、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都是资本运动的
形式。 2、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所揭示的问题不 同,资本循环理论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 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 的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而资本周 转理论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 方面揭示 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折旧费
折旧率 =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4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固定资本的年周转 流动资本年周转
预付资本 = 的价值总额 +
的价值总额
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总额
举例
厂房3万:年转移1/30, 周转价值为1000元
预 固定资 机器6万:年转移1/10,
3、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 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 同影响;后者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 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厂房、机器等 生产
生 资料
产
原材料、燃料等
资
本 劳动 工资
力
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V)
(四)固定资本的磨损:有形磨损、无形磨损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
和流通
一、社会总资本与社会总产品 (一)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及关系
个别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各自独立 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社会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总和。
个别资本运动:个别资本家为了实现价 值增殖,而使其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和 周转的运动。
2、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 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它的物质形态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它的 价值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 次回收。
生产
生 资料
产
资 本 劳动
力
厂房、机器等 原材料、燃料等
工资
价值逐 次转移
价值一 次转移
一次 收回
固定 资本
1、有形磨损(物质损耗):固定资本由于在 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 耗。
2、无形磨损(精神损耗):固定资本在有效 使用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而造成的价值损失。
3、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加速折旧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有
加剧的趋势,为了避免或减少无形磨损,资本 家往往会采取加速折旧、技术改造的方法。
二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指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 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殖,然后重新回到 原有的资本形式为止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 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是由资本所在部门的生产条件和流通条 件决定的。
(二)、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 用它来表示资本周转的速度。它表示为下式,其中U表示资本周 转的计量单位,u表示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n表示资本周转 次数。可见,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A、在数量和规模上有区别。
B、个别资本的运动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 流通; 而社会资本流通既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 流通,又 包括生活消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1、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
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 和。它在价值上就是社会总产值。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 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 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 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物质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 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D、从运动的目的看,都是为了价值增殖。
2 、 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区别:
A、在数量和规模上有区别。
B、个别资本的运动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 本 流通;而社会资本流通既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资本 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一般商品流通。
二、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
n=U/u
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一)、生产资本按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 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定义:
1、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和工具等 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物质形态在生 产过程中保持不变,而它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地 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逐渐周转到产业资本家手中。
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 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 余价值。 物质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 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2)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5、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要依
次通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 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 价值发生增殖、
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二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1、货币资本的循环: (1)循环公式:G-W …P …W’- G’简易写为G- G’ (2)货币资本循环的特征:第一,货币资本的循环明确地
揭示出货币资本运动地目的和动机就是为了价值增殖;第二, 货币资本循环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生产资本的循环: (1)、循环公式: P …W’- G’ —W …P简易写为:P… P (2)、生产资本循环的特征: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来源 于生产过程而非流通过程,从而克服了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 性;第二,生产资本循环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