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三讲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共75页
第三章 隋唐时期

四、贞观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
(一)贞观统治集团及其特点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帝 宝座。次年,改元贞观。以后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 是唐王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时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 上少有的治世,它的出现是与贞观统治集团的开明统 治分不开的。 贞观统治集团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在专制 主义政治下,执政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往往是政治 开明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在这方面,贞观统治集团 比以往任何一个统治集团都优秀得多。
三、隋唐时期的佛学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 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佛教发展的鼎盛 时期。 作为中国佛教成熟化标志的几大佛教宗派,就是在 这一时期相继建立的,并一直绵延到后世。 几大佛教宗派的思想学说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 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对这些国家佛教的发展、佛教 宗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禅宗
禅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 菩提达摩,真正形成是在唐中叶, 创始人是慧能,代表作是《坛经》, 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禅宗以心外无佛为宗旨,以自悟自 修为教门,以直接简易为方法。其 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 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 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 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②历朝皇帝的扶持 南北朝时,北方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禁断佛教的运动, 只是北方佛教一度濒临绝迹。 隋文帝执政后,立即改变了朝廷的宗教政策,全面 复兴佛教。隋炀帝也笃好佛教,他从智顗受菩萨戒, 建立西禅定寺等,缮写新本,修治故像,铸刻新像。 唐朝20个皇帝中,除武宗反佛外,其余都在不同程 度上崇奉佛教,有的还从僧人受“菩萨戒”,成为虔 诚的教徒。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法律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法律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政治思想和法律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隋朝和唐朝相继建立,政治理念和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思想和制度对于中国的后世影响深远。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在隋唐时期,政治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不同的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并发展,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唯实唯功思想隋朝官员魏徵的代表性思想就是“唯实唯功”。
他认为官员应该以实干为核心,而非等级、血统或地位的优劣。
他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贵族主义,主张选拔人才应以实际表现为重。
这一思想也被唐朝皇帝所接受,成为唐朝政治的重要基石之一。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隋唐时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道家认为,政治应该以自然和人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官僚制度为核心。
隋代官员杨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倡导实行“不言官,不问姓”的理念,主张用人不看籍贯或等级。
3、儒家思想隋唐时期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其强调的是实用主义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在唐代,儒家思想成为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核心。
唐代政治家魏征提出的“官以德为先”观念,认为官员应该重德而不是重权。
另外,唐代儒学界流行的毕升所主持的“尚贤院”更是唐代官员选拔中十分重要的渠道。
二、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也与政治思想一样历经了多次变化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中国得到了一批重要的法律和制度。
1、大典《大典》是隋开皇年间编修的巨型百科全书,包括万历制、大典制、幕府制、黄图、地由图、龙龟图、寻骊图等十八部分。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代最为全面的一部法律和制度手册。
2、律令制度隋唐时期的律令制度是中国法律制度中一次重要的变革,其重要性不亚于汉代的法律制度。
唐代的律令制度主要包括《开皇律》、《唐律疏议》、《唐令》、《儒林义例》等。
3、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也是隋唐时期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经过一系列改革后,在唐代形成了独特的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
9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之三省 • 中书省负责 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 门下省负责 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
回; • 尚书省负责 国家的重要政令。 •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10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之六部
• 六部为 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
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
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
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
正确的是
()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
20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 • 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 • 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
.
23
宽仁慎刑(政治)
《贞观律》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徒-----死刑
有一次,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 严酷的法律。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 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 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 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 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
7
一、隋唐政治制度变革—三省六部制
• 1.创立与发展 • 2.内涵与特征 • 3.作用与影响
.
8
一、隋唐政治制度变革—三省六部制
隋唐政治经济文化ppt课件

贱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富贵威武贫贱
.
8
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 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加强了皇权:
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影响深远: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 革,为以后历朝沿袭
藩镇割据的特点:
(1)拥兵自重,对抗中央,割据一方(军事) (2)自置官吏、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政治) (3)不向朝廷交纳贡赋(经济)
影响
(1)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
(2)进一步削弱唐的统治至最终灭亡
(3)发展成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
19
宗唐 太
.
20
一、登基 二、贞观之治
1.原因
吸取教训; 确立政策; 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 治集团内部关系。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12
(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
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A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
14
①创立与完善:
2.科举制
隋文帝—— 创立: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
中国政治思想史16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及其政治思想

为民役”说,强调官吏应是人民的仆役, 他的职责就是要给人民以实际利益。这种 “吏为民役”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封建社 会中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贯彻的,但它毕竟 表现了古代政治思想家对民众力量在社会 历史中的作用的认因是什么 ?
• 2.韩愈政治思想的要旨是什么?
韩愈。史称韩愈平生立言“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 为事。就其政治思想而言,愈推尊孟子,贬抑荀 子,而其尊君抑民之说,实际上是背孟而近荀。 韩氏论政之要旨在认定人民绝无自生自治之能力, 必有待于君长之教养。所谓“民初生,固若禽兽 然”,“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
• 三、柳宗元的政治思想
第八章 中国专制天下时期的政 治思想
第三节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及其 政治思想
第三节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及其政 治思想
• 一、儒学复兴的历史原因
• 隋唐统一之后,盛世政治上的积极乐观与
民族心理上的自信力又重新恢复。而儒学 也随之得以复兴。
• 二、韩愈的政治思想
• 唐代儒家足为专制天下之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3.应如何理解和评价柳宗元“吏为民役”
的民本思想?
拓展阅读书目
•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
出版社1998年版,第十二章至十三章。
• 2.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十五章至十 六章。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第三讲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共75页文档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的政治思想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第三讲秦汉时期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

具体而言,李世民选用儒家治道主要体现在仁政与重民两 个方面。
(一)仁义治国
李世民讲论治国之道,处处离不开“仁义”和“仁政”。 他说:“朕观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
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为国之道,必须抚 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 自然安静”。
13
一、“三教可一”论
所谓“三教”,即儒、佛、道。隋朝统一天下后,大一统政 治局面渐至恢复,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有所缓和,反映到意识 形态上,即表现为儒、佛、道三教并立与调和的倾向。王通 “三教可一”论就是在这一政治与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
14
在王通看来,对待三教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将三者融合为一, 让它们互相融通、吸收,取长补短。王通的政治思想即以 儒为主,兼及佛、道。他坚持周孔之道,又援佛、道入儒。 如他以“元气”释天,以“元识”释人,认为“天者,统 元气焉”,“人者,统元识焉”。
28
(二)克制私情,带头守法
李世民比较重视守法,避免以主观意志来取代法令。 正是由于李世民能带头守法,强调法乃“天下之法”,
才出现了“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 的局面。
29
(三)严格执法,“一断于律”
李世民十分重视赏罚对治国的作用,认为赏与罚是国家的 大事,必须慎重。“赏当其功,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 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
23
(二)“国以民为本”
李世民承袭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出:“可爱非君, 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 用,诚可畏也。”
基于这样的认识,李世民提出“国以民为本”,“君依于 国,国依于民”。
24
李世民提出的“存百姓”在贞观统治集团中是有共识的, 如魏徵在上疏中就明确提出:“荀卿子曰:君,舟也,
隋唐政治制度ppt课件

隋炀帝改革:
1、废三师,设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 合称五省
2、增谒者、司隶二台,与御史合称三台
3、改太府寺为少府寺,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寺为 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与督水监并称五监
二、唐代国家结构
1、三省
(1)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省
长官称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隋唐时期的国家组织 二、隋唐时代的国家结构 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四、隋唐时期的监察制度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国家组织
一、隋朝国家组织的改革
隋文帝时,对国家组织进行了改革,其改革 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了北周所施行的以《周礼》六 官为模式的国家组织,恢复了魏晋以来的国家组 织。
国家组织:三师、三公
门下省——长官原称侍中,后改为纳言,次长黄门 侍郎,属官有录事、通事舍人、散骑常侍、通直 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下辖城门、尚食、尚药、 符玺、御府、殿内六局。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次长为左右仆射。下辖 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
秘书省——长官为秘书监,下辖著作曹、太史曹, 分别以著作郎、太史令为首长,此外还有校书郎、 正字、司历、监候等属员。
五监: 国子监——掌教育、学校 军器监——掌兵器制造 少府监——掌皇室手工业 将作监——掌大型工程 督水监——掌河渠水利
九寺五监在行政关系上要接受尚书六部 的指挥
第二节 隋唐时代的国家结构
一、隋代的国家结构
1、两级制(州县制/郡县制)
(1)隋文帝时,裁撤各郡,裁并州县。取消地方长 官自行选用属吏的制度,改由中央直接任命
尚书所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共辖二十四司,分掌国家行政。各部 设尚书为部长,侍郎为副部长;各司设郎 中为司长,员外郎为副司长。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课件

2、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含义: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考试科目; 举,是选拔人才;
14
(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经济
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②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 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 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 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依据 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4
唐的开国和治世与动乱
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天宝危机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 朱温废帝
5
1、贞观之治
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 思想,励精图治;调整统治政策;隋的奠基;政 治统一和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 劳动。
表现: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
世界领先、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形成)
1
政治
经济
文化
①“三教合一”潮流
①曲辕犁发明、筒车出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
①中央实行三省 现、均田制一度盛行, 域;
六部制:三省互 使农业经济繁荣;
②雕版印刷术、火药
相牵制,分工明 ②江南进一步开发,经 发明和以僧一行为代
确,既提高了办 济重心开始南移。缂丝 表的天文成就,使唐
事效率,又加强 技术推动了丝织业发展; 代科技进入新阶段;
了皇权,中央集 ③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 ③书法艺术达到新高
权制度逐步完善。产部门,瓷器成为必备 峰:狂放不羁的草书、
②但安史之乱后 生活用品并远销欧洲。 注重法度的楷书;绘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韩愈“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 《原道》篇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
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韩愈进一步指出,儒家之道与释老之道的一个重大区别在
于,儒家之道不仅仅止于道德自觉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 内心的境界,而且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
37
所谓仁存乎内,义见乎行,心和行的统一才是“道”的全 部。
在人才选用方面,科举制代替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
8
三、文化状况
唐代则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诗词歌赋、 小说话本、音乐舞蹈,还是器物建筑、服饰餐饮等,都有 了高水平的发展,构成了史称“盛唐”的主要文化内涵。
9
南北朝以来佛教盛行,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社会文化 背景。
在这一过程中,佛教面临着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与世俗权力的关系。 二是与纲常名教的关系。
31
2.重农 李世民认为:“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 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以农为本”是李世民治国方略 的一项基本原则。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唐太宗即位后切实推行均田制和 租庸调法。此外,李世民还采取 了一些奖农、劝农措施,制定了 限制徭役的法令。
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故孔子曰:鱼失水 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25
唐太宗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安定,提出“无为而治,德之 上也”。作为一项治国政策,李世民的“无为而治”有两 层含义:
一是儒家以道德教化天下; 二是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
26
三、法治思想
李世民贞观统治集团十分看重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称“法”为“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22
具体而言,李世民选用儒家治道主要体现在仁政与重民两 个方面。
第三讲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资料

亦
民
水
君
能
能
水 舟
覆
载
也也
舟 舟 ,,
。 ,
(一)、民本论与君臣一体论
➢ 1、民本论:君权的绝对性与相 对性
➢民本论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 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 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 定民生为政治之本。
➢ 唐初君主经常关心的问题:
国家、君主与民众在政治上究竟是什么关系 ? 如何处理好君民关系以实现李唐王朝的长治
➢女皇帝武则天和她的周朝: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 是比较迷信的,很依赖佛教、道教,但 也很懂得利用儒学,特别是大力推动科 举制度,选拔了大量儒生以取得支持, 同时也任用酷吏严厉镇压反对派。可以 说她并没有什么系统的政治思想,而是 机敏地利用一切学说和教义维护她的权 力,虽然她的出现引起了中央权力中枢 的混乱,但是对于普通民众并没有太大 影响,她的灵活政策大体上顺应了时代 的发展,唐朝的繁荣得以持续。
武 则 天 像
•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玄宗通过政变上台,初期励精图治,整顿了 官僚统治系统,国家控制的户口超过隋朝, 使得唐朝的繁盛达到了顶峰,杜甫诗中有 “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 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社会治安 极好,“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玄宗崇 尚道教,对佛教实行了严格控制,他本人是 一个艺术家,也是文化事业的支持者,当时 文化艺术高度开放和繁荣,到达了整个中国 历史上无可企及的高峰,涌现出象杜甫、李 白这样后世无法超越的伟大诗人,也使得唐 朝在所有古代王朝中放射出独特的瑰丽光彩, 至今仍有巨大的魅力。
在隋唐,中国古代社会进入鼎盛时期,皇帝 制度及其统治思想也达到了成熟阶段。
帝制成熟的主要表现是: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 佛、老的道与儒家不同,无补于社稷。 “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 子焉而不父其父பைடு நூலகம்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 而不事其事。”(《原道》)
• 韩愈认为人性有三品,“上等者,善多而 已矣;中等者,可导上下也;下等者,恶 多矣。”(《原性》)上品的人本性善, 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的德性, 而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感 情适中而协调,这种人“就学而易明”; 中品之人本性善恶混合,五德混合、杂而 不纯,这种人可以使之“导而上下”;下 品之人性本恶,这种人的所能达到的最高 境界是“畏刑而寡罪”。
• 韩愈关于人性的结论:上者可教,下者可 制。总之,是“上智与下愚不移”。 • “然则性之上下也,其终不可移乎?曰:上 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 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此品则孔子 谓不移也。” (原性)
• 韩愈的人性论在本质上是要所作的把人性 和封建等级秩序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专制 政治的等级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 其人性论的局限在于,他并不是在更抽象 的水平上认识人的本质,他的人性论所要 回答的问题并不是“人是什么”,而是要 说明等级结构为什么是合理的。
• 第二节 韩愈的道统学说 •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 号昌黎先生,邓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 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 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升 任刑部侍郎 ,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 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 关于道的定义,韩愈说:“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 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 与德为虚位。”(《原道》) • 韩愈认为,儒家的道不同于佛、老的道, 儒家的道是“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 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 私言也”。(《原道》)
中国社会思想史隋唐时期的社会思想.ppt.Convertor

隋唐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一节时代特点总体特点“唐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陈寅恪(1)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体系的转折田制税制政制兵制科举制度(2)思想上的三个特点:第一,唐初封建经济繁盛,却无深刻的思想体系问世,值得注意的是地主阶级空前的反省意识。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第二,道教风行、佛教兴旺、儒学昌明,三教并行,相互吸取,呈现出开放的文化心态。
第三,中唐时,随着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韩愈、柳宗元等“原道”思想家。
(3)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世界文明史上五大文化圈:基督教、东正教、回教、印度、儒文化中华文化圈的基本要素:汉字儒教中国式律令科技中国化佛教第二节,韩愈的社会思想一、文化道统论1、建立道统论的目的是为了“排佛道”。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
”2、文化道统论:韩愈仿照佛教传法世系的“祖统说”,建立起一套儒家的道统论,作为自己思想的基础。
(1)重新解释“道”的含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
(2)道统说:虚构了一个道统来对抗佛教的“祖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天如使兹人有知乎,非吾其谁哉!”“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
隋唐时期的政治共47页文档

隋唐时期的政治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