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7.1古人计数|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古人计数”。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数数的方法,能够从1数到10。
2. 理解数的顺序,明白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 认识数的形状,能够辨别不同形状的数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方法,从1数到10。
2. 学生能够理解数的顺序,明白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认识数的形状,能够辨别不同形状的数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数的顺序,认识不同形状的数字。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方法,从1数到10。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小兔子玩具2. 学具: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窗户等,并数一数课桌的数量。
2. 讲解数数的方法: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从1数到10,并讲解数的顺序。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小兔子玩具,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只小兔子,并说出数的顺序。
4.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数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数的顺序1 2 3 4 5 6 7 8 9 10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在家里面找一找不同形状的数字,并画出来。
2.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找到的不同形状的数字进行绘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并数一数课桌的数量,引导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
在讲解数的顺序时,通过出示数字卡片和小兔子玩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独立完成数数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家里面找一找不同形状的数字,并画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
所以,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并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认一认”“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第一个层次通过用小棒代替羊摆一摆,数一数,一方面引导学生一一对应地进行计数活动;另一方面体会“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
当数量超过10以后,自然产生如何进一步计数的需求。
结合新问题“比10多1的数”“如何计数”,引导学生体会到11—20各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层次通过“捆一捆,认一认”,把10跟小棒捆成1捆,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结合对计数器的认识,了解是为和个位,进而拨出10,初步建立“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初步体会数位的概念。
第三个层次通过“做一做,说一说”,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数数活动,直观体会到当个位上的数满十时,需要在十位数拨一个珠子;当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时,用0来表示。
帮助学生经历由数小棒到捆小棒再到拨计数器,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HPM理念,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2022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从古人计数的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然后隐形融入数学史,通过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新的计数单位“十”和“十位”,进而认识11—20各数,采用操作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贯彻“做数学”的理念。
2022版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因此,本节课我以正面评价为主,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宽容对待学生的意见和发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2023年古人计数教学反思 古人计数13怎么表示(五篇)2023年
2023年古人计数教学反思古人计数13怎么表示(五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古人计数13怎么表示篇一教学内容:《古人计数》第一课时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同学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熟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内容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阅历的重要环节。
所以,本课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进展过程。
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关心同学熟悉20以内的数,体会十位制计数法。
教材分析:20以内数的熟悉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第一部分:用1根小棒代表一只羊,摆一摆,数一数此环节,一方面引导同学一一对应的进行计数活动;另一方面体会了“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
当羊的数量超过10以后,自然产生如何进一步计数的需求。
再结合新问题“比10多1的数,如何计数”,引导同学体会到11—20各数产生的必要性。
其次部分:捆一捆,认一认在熟悉到小棒的数量就是羊群详细数目的基础上,设计了“捆小棒”的活动,把10根捆成一捆,直接体会“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
并结合对计数器的熟悉,了解十位和个位,进而拨出十。
在熟悉十的基础上,连续了解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并在计数器上拨出相应的数字,引导同学初步体会数位的概念。
第三部分:做一做,说一说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数数活动直观体会到当个位上的数满十时,需要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
由此,关心同学经受由数小棒到捆小棒再到拨计数器,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让同学认、读、写11~20各数,把握数的组成,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技能目标:培育同学能够精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情境进行表达的力量,培育同学合作与共享的力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74-75的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会认、读、写11~20各数。
2.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建立直观模型,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体会11~20各数的意义。
3.在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体会和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4.感悟数学文化,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10个一就是1个十”,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就是十几。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和抽象出数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识,引入新课1.开火车数1-20的数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看来同学们对这些数并不陌生,可是在古时候,人们并不认识数,他们在记录物品数量的时候就摆一些小木棍,或者小石子。
今天就让我们模仿古人,用小棒记录一下牧羊人家羊的只数。
学生摆小棒,一名学生到前面摆。
4.数小棒数一数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生汇报。
比10多1的数是多少?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1.摆一摆,捆一捆1根小棒就是1个一,2根小棒是2个一,3个一,4个一…10个一。
板书:10个一1个一是1,2个一是2,3个一是3,10个一是10,够10根小棒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这一捆小棒就表示1个十。
板书:1个十10个一是10,1个十也是10,那你知道10个一和1个十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结:10个一就是1个十并板书。
学生动手捆一捆,并说一说是怎么捆的。
先数够10根,再捆在一起。
2.认一认,拨一拨出示计数器,知道它叫什么吗?计数器为了计数方便,我们规定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个位上1个珠子表示1个一,2个珠子表示2个一,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从右边起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1个珠子表示1个十,2个珠子表示2个十,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_古人计数》课堂实录与反思
《7.1 古人计数》课堂实录与反思一、课堂实录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人计数的方法,认识11-20的各数,并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初步建立数位概念。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古代人们计数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古人计数的方法,引发学生对计数的兴趣。
2. 探究计数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古人是怎么计数的?他们是怎么表示11到20的数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计数方法。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古人用石子、小木棍等物品进行计数,将这些物品按照数量进行排列,从而表示出11到20的数。
3. 认识数位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1到20的数,让学生找出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并理解十位和个位的意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十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一。
4.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计数方法的理解。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用石子、小木棍等物品表示11到20的数,并尝试解释十位和个位的意义。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古人计数的方法以及数位概念。
学生总结出:古人用石子、小木棍等物品进行计数,将这些物品按照数量进行排列,从而表示出11到20的数;十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一。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和不足:1. 优点(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古代人们计数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古人计数的方法,引发学生对计数的兴趣。
(2)探究计数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计数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计数方法的理解。
2. 不足(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时,时间安排较为宽松,导致课堂节奏不够紧凑。
北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课时 古人计数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棋辰学校陈慧兰单元学习目标总览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先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读写及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在掌握11~20各数后,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主要包括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9,8,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分别讲解,通过逐步的学习,加强学生对“凑十法”的认识和运用;最后通过制作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快速、准确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能力。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逐步建立数位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从多种算法中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的重要性,为之后的大数认识及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将2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有益的。
二、知识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使学生能熟练地口算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4.使学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并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理解11~10各数的组成,掌握11~20各数的顺序,感知数位的概念。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能运用“凑十法”等方法来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操作、探讨、比较多种形式的训练等方法学习,培养熟练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快乐。
2.经历20以内进位加法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古人计数》课后反思教学体会_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古人计数》课后反思教学体会_教学设计
1. 是创造还是仿造?关于“捆”,即十根,是让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还是“仿造”出来?值得思考。
本课时这个知识点不是创造出来的,理由是作为一个定论性的知识(数学约定以“十”为计数单位),不宜开展探究发现,理应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加以开展,当然,这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2.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操作、交流、讨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发的能力,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3. 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体现生活数学化。
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说课稿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说课稿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7.1 古人计数》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古人计数的方法和方式。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通过实物和图片等直观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他们也需要通过游戏和活动等有趣的方式,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古人计数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实物、图片和课件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出古人计数的方法。
2.教学新课:通过展示课件和实物,讲解和演示古人计数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5.布置作业:设计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一些图示和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
可以通过观察、问答、练习和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在这一节课结束后,我将会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_古人计数》说课稿与反思
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7.1 古人计数》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
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按物点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按群计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0-10的各数,对数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数位的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于如何把十个一捆在一起,形成一个十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1. 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会认、读、写11——20各数。
2. 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3. 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会认、读、写11——20各数。
教学难点是知道两位数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我会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个古人计数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教学新课:我会让学生通过数小棒、捆小棒、摆一摆、拨一拨等活动,理解10个一捆在一起就是1个十的概念。
3. 巩固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数位概念的理解。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节课的优点在于:1. 教学设计紧凑,环节清晰,能够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位概念。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7.1 古人计数》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包括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了解古人是如何进行计数的,以及不同的计数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数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于计数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计数,但对于计数方法的理解还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验各种计数方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知道它们是古代人民发明的计数工具,以及简单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知道它们是古代人民发明的计数工具,以及简单的加减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不同计数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际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数学规律。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算筹、算盘等古代计数工具的模型或实物。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故事讲述或生活场景,引出古代计数工具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古代商人用算筹进行交易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算筹计数法。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教学反思古人计数教学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借助“数星星的孩子”这个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的计数方法,体会十进制记数体制,并借助计数器或小棒,经历数的形成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了解这些计数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数学,但是他们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古代的计数方法。
因此,在讲授古人计数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式,通过借助计数器或小棒,让学生亲身体验数的形成的过程,从而了解十进制记数体制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听讲和操作。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困难。
比如,有的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珠子代表10个单位,有的学生在摆小棒时出现了小棒捆绑不整齐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通过举例子、做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讲解速度过快,学生难以跟上我的思路。
其次,我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无法充分体验数的形成的过程。
最后,我在评价学生时,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评价,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打算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其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十进制的含义;再次,加强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最后,注重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我还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寻求改进措施。
例如,我将放慢讲解速度,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我将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探究;我将更加注重过程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马莉《古人计数》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
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
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摆一摆,数一数。
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体会“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
二是捆一捆,认一认。
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一个十”。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数位的概念。
三是做一做,说一说。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数数活动同时,帮助学生经历由数小棒到捆小棒再到拨计数器,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目标有3个:1、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会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3、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是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会认、读、写11——20各数。
教学难点是知道两位数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1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怎样让学生理解数位并把它类化为自己的知识。
2、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经验,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针对这些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
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地数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再让学生经历一捆小棒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字符号,把小棒,计数器和数字符号很好的对应起来。
《古人计数》反思(5篇范文)
《古人计数》反思(5篇范文)第一篇:《古人计数》反思《古人计数》教学反思本节课使学生借助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会认、会读以及会写11—20各数;初步认识数位中的“个位”和“十位”;对“满十进一”有一定的了解。
并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
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古人计数”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主线,不断引出各个内容和教学重难点。
授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个别同学对数位的意义还是不太理解。
本课教学设计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我认为有成功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一、成功之处:1、创设了孩子们喜欢的教学情境,到达了激趣的目的。
2、教学形式多样,让学生在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中,达到动手、动脑、动口的目的。
并在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使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变得简单生动。
二、不足之处:1、老师说的有点多,语言不够精炼。
应该让学生多说,老师注意适当引导。
2、课堂上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性的语言较平淡。
3、没有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摆,去捆,去拨计数器,通过在动手中发现“满十进一”的知识,这样他们会更理解,记忆的更深刻。
4、课堂纪律的管理不太好,由于本节课的学习用具太多,一年级的孩子的好奇心很强,所以有个别同学的注意力都在这些学具上,一直在动。
第二篇:古人计数教案及反思《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义城完小梁丽霞教学内容:古人计数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学准备: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教学方法: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案北师大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结绳计数法在实际中的应特别强调结绳计数和刻痕计数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演示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古人计数的基本概念有了较好的掌握,但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课后,我需要布置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将数学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
4.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学难点与重点(北师大版)
1.教学重点
-理解古人计数的基本方法:结绳计数、刻痕计数等,并能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数活动。
-掌握数的顺序和数的符号,能够正确进行数数和识数。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人计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数数的情况?”比如,数玩具、数水果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计数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古人计数》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学生对古人计数方法的兴趣明显,他们对于结绳计数、刻痕计数这些古老的方法感到新奇。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计数经验,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引言《古人计数》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古人的记数方法和数码的由来,是一篇比较实用的文化课。
在本次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文特点和教材要求,设计了本文档所述的教学方案并进行了反思。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和数码由来。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古人计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数码计算。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人计数,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 知识点•古人计数的方法•数码的由来2.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
•学生理解数码的由来。
3. 教学难点•学生运用古人计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数码计算。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任务型教学、讨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三个环节。
1.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通过将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点的重要性。
本次教学选用“设计一个古人计数的流程图”作为任务,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2. 讨论学习讨论学习是指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的方式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本次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古人计数》的内容,讨论古人计数的方法和数码由来,并进行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3. 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来掌握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手尝试使用古人计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数码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流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古人计数》一文,对古人计数有一个初步了解。
2.导入通过给学生一些计数题目的方式,导入本次教学。
3.任务型教学任务一:分组合作,设计一个古人计数的流程图。
任务二:展示流程图并进行评价。
4.讨论学习结合《古人计数》的内容,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从古人计数的方法和数码由来两个方面来讨论,以此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知识点。
5.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亲手尝试使用古人计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数码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7.1 古人计数》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包括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
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智慧,同时也能掌握基本的计数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于计数方法的了解基本上为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计数方法。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能够用这两种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的原理及应用。
2.难点:算盘计数法的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计数方法。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算筹、算盘、电脑课件等。
2.学具:算筹、算盘、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计数工具,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怎么计数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让学生观察、操作,理解两种计数方法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用算筹和算盘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算筹和算盘,现代还有哪些计数工具?引导学生了解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古人计数》。
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能认、读、写11-20各数。
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
3.了解数的起源以及数的符号化经历,初步培养学数学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理解这些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感念,正确读写11——20各数教学过程:一、创设古人计数的情景,揭露课题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计数的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
(板书:古人计数)师:准备好了吗?用姿势告诉我。
生:坐好。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发明数字,他们就用小石块、小木棍来记录物品的数量。
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古人,试着用小棒记录羊的只数。
这些羊都关在羊圈里,为了让你们更清楚地记录羊地数量,我放出一只羊你们就在桌上摆出1根小棒。
(不能一个个出声数出来,每出去1只羊,就摆1根小棒,出去两只就摆两根小棒。
)注意了,老师要开始放羊了你们准备好小棒。
看好了,播放课件,学生摆。
师:老师放完羊了,你们摆好了吗,用姿势告诉我。
师:牧羊人到底有多少只羊?我们请XX小朋友带我们大家一起数一数。
生:1、2、3、4、5、6、7、8、9、10、11。
师:你们记录了几只?跟他的一样吗?师:看着这些小棒,这里面有几根呢?生:10根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10根小棒是几个一?生:10个一。
师:真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个一,2个一......10个一播放课件那10个一是多少呀?生:10师:这么多的小棒放在一起计数起来就不是很方便。
如果你是古人,你会怎么做?二、组织操作,探索新知老师这有一个小办法,注意看,老师把它怎么了?捆成了几捆?生:1捆。
师:谁知道这时候1捆是什么?生:1个十师:咦,谁听到他刚才说了一个什么?生:1个十师:我们刚才说了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所以我们说10个一就是一个十。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向自己提出了一下几个问题: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怎样让学生理解数位并把它类化为自己的知识?2、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经验,是教学中该怎样突破?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自然而不做作?针对这些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
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地数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再让学生经历一捆小棒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字符号,把小棒,计数器和数字符号很好的对应起来。
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位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严格遵循知识形成发展的逻辑体系展开教学,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
实际上,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多样,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经过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的有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1、用计数器拨出11、写出11以及感受不同数位上数的意义,然后通过12这个数巩固刚才的过程。
而对于13——18则让学生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数摆一摆、拨一拨、和同桌说一说数的组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非常注重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学期
1. 是创造还是仿造?关于“捆”,即十根,是让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还是“仿造”出来?值得思考。
本课时这个知识点不是创造出来的,理由是作为一个定论性的知识(数学约定以“十”为计数单位),不宜开展探究发现,理应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加以开展,当然,这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2.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操作、交流、讨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发的能力,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3. 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体现生活数学化。
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