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之道3
孝悌之道意义-守孝悌的意义
孝悌之道的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
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
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
“孝悌”唯以诚为贵。
中华民族本有数千年的“孝悌”文化传承,历史上感人的孝亲事迹举不胜举。
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风气受到夜来越多金钱、利益的侵蚀,社会人心逐步脱离了“孝悌”为本的人性之道,民众“爱钱”之心与日俱增,而“爱人”“孝悌”之心则逐步被削磨弥散。
“本”坏则“道”毁,全社会的诚信体系、道德素养、侠义正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倒有了几分相似,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关的一系列社会观念、行为底线、信仰体系、价值取向日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业,直接侵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肌体和整体智慧,直接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性、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21世纪是否还有合理的道德价值其一,“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
正是由于人们对“孝悌”思想的重视,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长盛不衰。
在家庭中,“孝悌”思想是根基,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使其他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
孝悌治家心得(通用5篇)
孝悌治家心得(通用5篇)孝悌治家心得篇1孝悌治家心得:以孝悌为根,构建和谐家庭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和谐的关键。
孝,指敬爱父母,悌,指关爱兄弟姐妹。
一个家庭中,如果成员能够做到孝悌,就能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孝悌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许多家庭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不断。
而如果我们能够从小培养孝悌的观念,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悌观念。
例如,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
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关爱兄弟姐妹,尊重彼此,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除了家庭教育,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推广孝悌观念。
例如,在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在社会上开展相关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孝悌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孝悌之情。
例如,定期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定期回家探望父母,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关心兄弟姐妹的生活,帮助解决困难等等。
这些具体的行动不仅能够表达我们的孝悌之情,也能够促进家庭和谐。
总之,孝悌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悌观念,让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推广孝悌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孝悌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孝悌治家心得篇2孝悌治家心得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之一。
孝,即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悌,则是关心兄弟姐妹,相互帮助。
在家庭中,孝悌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关键。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孝悌的重要性。
在我的家庭中,父母一直是我们行为的榜样。
他们孝顺长辈,关心兄弟姐妹,无论何时都充满了爱心和耐心。
这种家庭氛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孝悌,也让我明白了如何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它。
在孝悌治家的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孝悌对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摘要:《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语行事汇编,内容比较分散,但把所有谈孝悌的内容归纳到一起的话,我们发现它还是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学说体系。
《论语》中所说的孝悌观存在许多独特之处,其中有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悌观;儒家;基督教伦理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孔子身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对周公推崇备至,故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
《论语》中孔子从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维度对传统的孝悌之道作了新的阐释和发展,强调子女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论语》中的“孝”被定义为衡量一个人品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孝”的核心在于无违和从礼孝,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首先是孝顺。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悌之道的关键还在于有无孝敬之心。
孝敬之心又具体落到“无违”这一点上。
若无孝敬之心,则物质上的赡养便会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根本无法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这就要求子女对父母持恭敬之心,要做到尽可能地顺从父母的意志,满足他们的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从已有的“礼”制。
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这就是强调“孝道”的施行不能违背“礼”。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做到:“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
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祭之以礼,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簋而哀戚之。
不违此礼,是无违之理也。
”只有依礼而行,才能真正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
由此可知,“孝道”施行的本质还在于无违。
孝心始终是孝行的发端。
《论语》强调施行“孝道”一方面要做到“无违于礼”,另一方面也要做到“无违于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指出对于父母的孝顺体现在继承父母的遗志。
儒家修身思及提升方法
儒家修身思及提升方法1.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理解,达到对道理与规律的认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2.诚意正心:保持内心的真诚与纯净,端正心态,做到诚实不欺,公正无私。
3.修齐治平:从个人修养开始,进而治理家庭(齐家),再扩展到国家社会(治国)乃至天下太平(平天下)。
这是儒家由小及大、由内而外的修身路径。
4.学而时习之:持续不断地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并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反复琢磨、修炼。
5.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礼制,尊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规范。
6.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
7.每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反省,检查自己言行是否符合仁、义、礼、智、信等德行要求。
8.亲师取友:选择良师益友,相互切磋学问,共同提高道德素养。
9.养心:保持心境平和,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修养内心,使其达到不为外物所动,始终保持理智与清醒。
10.慎独: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独处时亦如众人面前一样遵守道德规范。
11.力行近乎仁: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只有将学到的道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体现仁爱精神。
12.知耻而后勇: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为此感到羞耻,进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勇气,不断提升自我。
13.尽孝悌之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14.博学于文:广泛涉猎各类文化知识,包括诗书礼乐等,以充实自身文化底蕴,提高道德境界。
15.约之以礼:用礼仪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举止得体,既符合社会秩序,又能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总的说来,儒家修身是一个长期且全面的过程,涉及个体内心的修炼、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等多个层面。
写孝悌的作文
写孝悌的作文
自古以来,孝悌之道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它是一种礼仪,表示尊敬和爱护父母,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
孝悌之道可以从很早就开始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要尊重父母,尊重老人,尊重长辈。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要把父母当作自己的朋友,把家庭当作自己的家,把父母当作自己的宝贝。
孩子要学会照顾父母,给父母买衣服、给他们买礼物、帮他们做家务等,这样可以表达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护。
孝悌之道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尊重上,还体现在对其他人的尊重上。
孩子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尊重他人的文化,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财产,尊重他人的身份。
孝悌之道是一种道德,它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尊重上,还体现在对他人的尊重上。
孩子们要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礼貌、有礼貌的人。
《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之孝悌篇》优秀教案
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之孝悌篇孝悌篇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劝孝歌》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之孝悌友爱篇《孝经》二章《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这里节选两章,以资诵读。
选文导读孝为人伦之基,作为一个伦理概念,孝来自于自然关系的自然感情,并在其基础上产生的伦理和文化规范。
但作为社会自然人在血缘关系上的“亲亲之爱”所体现的能力和行为本身并不构成真正的孝。
使孝真正有别于天然亲情的是“爱亲敬长”的感情。
这种爱敬已经大大超越了“父母给了我生命”等仅仅出于自然的血缘关系,而上升为以爱敬为标志和本质的伦理要求,让人在其中学习普遍意义上的如何做真正爱敬他人的人。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1]。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注解:[1]悌tì:敬爱兄长参考译文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
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
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
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
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
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1]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亲亲仁民爱物文言文翻译
古圣王曰:“亲亲,仁之本也。
”是以,王者以孝悌为先,教民以孝悌之道。
孝悌者,人心之基,国家之柱石。
孝子顺孙,慈父慈母,相敬如宾,和睦相处,家道兴盛,国运昌隆。
故曰:“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仁民者,王者之政也。
王者视民如子,爱民如赤子。
不独以政令威严,更以仁德感化。
故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王者知民心之向背,顺民心而行,则国泰民安。
若逆民心,则民怨沸腾,国将不国。
爱物者,王者之心也。
王者视万物如一,不以己私欲而伤万物之性。
山林川泽,草木鱼虫,皆有所用,不可轻废。
王者以道德教化,使民知爱惜物力,节用而保物。
故曰:“天地之大德,生而无害。
”王者爱物,则万物得其所,天地得其所,而天下太平。
亲亲之德,仁民之政,爱物之心,三者皆以道德为本。
道德者,心之正也,行之正也。
心正则思善,行正则事成。
故圣王以道德教化天下,而天下归心。
昔者,孔子游于泰山之下,见其草木茂盛,鸟兽相乐,叹曰:“噫!泰山其颓乎?草木鸟兽各得其所,天下何其和平也!”孔子以此知仁民爱物之理,遂著《春秋》以传之。
夫亲亲仁民爱物,非独王者之事,亦士人之责也。
士人当以仁为本,以道德自持,以身作则,教化世人。
亲亲者,当亲其亲,敬其兄,慈其子,以孝悌传家;仁民者,当爱其民,恤其困,扶其危,以仁政治世;爱物者,当惜其物,节其用,护其生,以道德保物。
盖闻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以,人人亲亲仁民爱物,则天下大治,四海升平。
夫如是,圣王之道得以传之万世,而吾民亦得以安居乐业。
今夫世之君子,或有亲亲而不仁民,或有仁民而不爱物,或有爱物而不亲亲。
三者不能兼备,必有一失。
故君子当自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成其德,以传其道。
呜呼!亲亲仁民爱物,实为圣王之道,君子之行。
愿吾辈勉力践行,以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10大美德
10大美德10大美德主要有:一、仁爱孝悌;二、谦和好礼;三;、诚信知报;四、精忠报国;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独;七、见利思义;八、勤俭廉政;九、笃实宽厚;十、勇毅力行。
1、仁爱孝悌“仁”德的核心是“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
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谦和好礼礼作为道德规范,其内容比较复杂。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称为“礼制”、“礼教”;作为接人待物的形式,称为“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称为“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称为“礼让”。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互不可分的。
礼包含有“谦和”之德。
谦者谦虚、谦让也。
中国人自古就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哲理。
老子曾以江河处下而为百谷之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谦德亦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即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在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
中国历史上的“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
3、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
《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
真实无妄是天道,而对诚的追求则是人道,故“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以诚为基础,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的美德。
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
《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
”孔子把“信”作为做人的根本。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
“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与机制。
孝悌之道
家风——孝悌之道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省心录》有言:“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中国自古就将孝悌之道当做齐家美德,可与璞玉比美,更为百善之首。
所谓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一个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爱,家庭就会美满幸福,此为仁义,更为人性。
中华民族重人伦、讲孝道。
有个幽默的小故事:一幢住着不同种族的人的房子着火了,犹太人首先抢出钱袋,法国人首先背出情人,中国人则首先救出老母。
故事只是用诙谐的方式阐述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可见中国的教育中,孝道多么重要。
林语堂曾说: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儿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
“孝”是中国亘古不变的话题,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郯子为年迈视物不清的父母亲自上山取鹿乳。
为了得到鹿乳,他披上鹿皮,装作小鹿,去母鹿肚子下挤鹿乳,差点被猎人射杀。
一国之君为孝顺父母尚且亲力亲为,可见古代人对孝道的重视。
放眼当今社会,孝道事迹也是比比皆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浙江金华陈斌强,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将母亲绑在身后,骑着电瓶车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顾老年痴呆症的母亲5年如一日。
普通百姓为孝顺父母不畏艰辛,媒体大众亦为其孝道颂扬。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中国人不仅从古今故事中学习孝道,甚至从动物的行为天性中启发感悟,孝,深入骨髓。
中华民族重友爱、讲悌道。
古人云,善事兄长曰悌。
悌道也是天性使然,人在幼童时期,同在外边和小孩们玩耍,如果有人欺负他哥哥,弟弟一定要帮助哥哥,即使弟弟无力帮哥哥去打对方,也一定在旁边哭泣。
自古兄友弟恭的故事很多,周代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位兄长,泰伯和仲雍。
他们三兄弟都是周文王的爷爷太王所生,当太王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时候,非常欢喜,觉得这个孙子是圣主之相。
而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亲如此疼爱孙子,两个人就相约,以父亲生病的名义上山采药。
这样一上山,就再也没有回来,把天下让给了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位给周文王。
第一讲孝悌
兄弟睦 长者先 对尊长 过犹待 低不闻 事诸兄
孝在中 幼者后 勿见能 百步余 却非宜 如事兄
财物轻 长呼人 路遇长 长者立 进必趋
怨何生 即代叫 疾趋揖 幼勿坐 退必迟
言语忍 人不在 长无言 长者坐 问起对
忿自泯 己即到 退恭立 命乃坐 视勿移
◎谨 朝起早 冠必正 衣贵洁 年方少 勿践阈 执虚器 斗闹场 人问谁 借人物
《孝经》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为清朝康熙年 间秀才李毓秀。其内容采用《论语· 学而篇》第六 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 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文除“总叙”外,分 为七个部分,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 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此书在引导少年儿童知书识礼、孝敬长辈、培养 爱心、文明做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数百 年来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最佳读物。
‚把个人纳入关系结构的儒家哲学很 可能会革新我们对全球关系的认识,而 中国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会担负起‘平天 下’的责任。‛ ‚西方绝大部分伦理学是建立在个人 主义的基础之上,而儒学中的‘个人’ 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人’,强调人的关 系性、共生性。这个理念非常健康,它 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图景。”
慎终追远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 而) 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 就会趋于淳厚了。”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慎终追远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 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 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 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 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 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 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刘氏家训
刘氏家训一. 刘氏家训1. 敦孝悌孝悌为百行之先,凡为人子弟者,当尽孝悌之道,不可忍灭天性,兹我族子孙,宜敦孝悌于一家。
2. 睦宗族宗族为万年所同,虽支分派别,实源同一脉,不可相视为秦越,兹我宗族,务宜敦一本之谊,共亲亲之道。
”3. 和乡邻乡邻为同井之居,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不可相残相斗,务宜视异姓如同骨肉之亲。
4. 明礼让礼让为持己处世之道,非徒拜跪坐揖之,文必使亢戾不萌,骄泰不作,庶成谦谦逊顺之风。
5. 务本业士农工商,各有其业。
故古人云:业精于勤,毋荒于嬉。
惟务其业者,乃得自食其力。
可见食其力者,敢不专其事乎。
6. 端士品士为四民之首,隆其名,正以贵其实也。
故宜居仁由义,以成明体达用之学。
若使窬闲,不惟上达无由且士类有玷。
7. 隆师道师道为教化之本,隆师重道,正以崇其教也。
使不尊崇之,不特教化不行,而且有亵渎之嫌,何得漫言传道。
8. 修坟墓坟墓所以藏先人之魂骸,每年宜诣坟祭扫,剪其荆榛,去其泥秽,以妥祖灵。
切勿挖掘抛露,致祖宗之怨恫。
9. 戒犯讳同姓子侄,每派宜择定一名字以为名,凡属五服内之嗣孙,不得犯父兄伯叔之名,即上祖之名字亦当讳之。
10. 戒争讼争讼非立身之道。
故争必有失,讼必有凶。
以忍让处之为尚,勿致有忘身及亲,倾家荡产之悔。
11. 戒赌博赌博非人生正业,一入场中,不惟百业俱废,而且身价亦轻,宜自守本分,切勿贪财,害累终身,勉之戒之。
12. 戒淫恶淫为万恶之首,天所不宥,报应循环,所谓淫人妻女,妻女淫人,宜检身防过,勿致损人败节。
13. 戒犯上自古尊卑上下,名分昭然。
不得以卑凌尊,以下犯上。
宜行后长,勿致有犯在上之失。
14. 戒轻谱家谱之修,所以叙一本也,谱编成帙,正是乃一家之宝,务宜珍重收藏,以便考查世系。
切勿轻弃,以亵祖宗,宜共凛之。
二、刘氏族训诗、格言和戒律1)刘氏族训诗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处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舍语,晨昏须奉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孝子之道
孝子之道、事亲之道第一节:事奉父母,以爱与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胡须完身保名。
不能以父母之遗身污行秽言,枉道而行,贻父母羞。
孝者须完以下:供养父母,不贻父母羞,尊敬父母,正身扬名。
第二节:四肢懒惰,不管父母;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好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放纵耳目之欲,使父母蒙羞;逞勇斗狠,危及父母;巧辞争辩,使父母面窘;怀半点不敬怠慢怨恨之心。
以上皆为不孝也,非人子所当为。
第三节:养父母者非徒养其身,乃养其心。
对父母无半点不满怨恨之心,此乃孝也。
父母在,不能以身奉人,不能处枉以求非福。
孝子不登高,不履危,不苟笑,唤而勿缓,恶言不出于口。
烦言不出于口。
始终,惟敬惟重。
第四节:父母在,事之以礼,不在,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事以敬,葬以哀,祭以诚。
第五节:饮食,父母先,劳力,己身前。
过归于己,赞归于父母,两美甚好。
父母在前,不横坐,不随越,不敢有怠慢不悦之心。
面父母(当众)呵斥,要和颜悦色,不敢在言辞面色上有怒色。
自己受窘时,应笑纳,心中无怨恨强辩之心。
孝事以诚善为主,不敢有事隐瞒、言语欺骗与污辱长辈,长辈训斥,要默不作声。
但也须通达权变之,善意隐之瞒之可行之。
第六节:凡父母的命与意牢记于心,恭敬书之,并付之于行动。
有不可行的地方,要和颜悦色,在父母高兴时,陈述利害的所在,若不答应,无大危害,仍违心为之,有大危害,则在父母高兴时,号泣和悦相谏。
第七节:父母爱己,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怕无怨,尽心侍奉。
父子之间要严肃,不可过于亲昵,不能做到父慈子孝,骨肉之爱,不可怠慢,怠慢属失礼不尊重。
第八节:父母言行,合于正道,则随之;不合,则劝谏之。
劝谏的话不为用,就照其意为之,过错归于己。
随从父母之过而不谏,不孝也。
劝谏无用,不随之,亦不孝也。
孝子之谏,达善理,不敢力争巧辩也。
力争巧辩为不孝也。
劝谏时,婉而言之,见志不从,又敬又违,劳而无怨。
第九节:大舜事亲,作之规范。
父母欲置之于死,惟号泣于南山而已,不敢怀不敬怨恨也,不敢溢于言语也。
孝悌
孝悌作者:艾弘来源:《求知》2019年第04期其为人也孝弟(通“悌”——编者按),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释义】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长官的,少有。
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选择作乱的,从来没有。
君子重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建立好了,人的道义就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写作背景】《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现实意义】孝,是孝顺,善事父母,指对父母的爱;悌,是悌敬,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并总是将“孝”与“悌”并提,其实质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缘关系中的亲情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孔子教育弟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入则孝,出则悌”。
他一生致力于实现“仁”,途径就是“孝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孝悌是一种建立在礼制秩序上的互敬型伦理关系,是一切美德的人性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孝悌不仅是家庭伦理规范,而且是一切社会道德规范的根基和出发点。
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不会犯上作乱。
相反,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兄长,也就不可能尊重上级,不可能友爱朋友。
基于这一认识,儒家认为孝顺父母的人必然会效忠君主、友爱朋友,这样就由亲情扩充至社会和国家,在“家”和“国”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因而有了“移孝作忠”“求忠诚于孝子之门”之说。
此后,孝悌被历代统治者所弘扬,成为融入中华血脉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
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孝悌在维护家庭和睦、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中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孝悌仁爱文言文翻译
孝悌仁爱,首重孝道。
孝者,父母之心也。
父母生养之恩,重于泰山。
古云:“百善孝为先。
”孝子之心,如水之润物,无微不至。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此言孝子之孝,不遗余力,以尽孝道。
悌者,兄弟之情也。
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如手足之相依。
古人云:“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悌者,不争不斗,相互扶持,共度时艰。
孟子曰:“兄弟怡怡,和乐而敬。
”此言悌子之悌,和谐相处,亲如一家。
仁者,爱人也。
仁者之心,博大如海,无疆无边。
孔子曰:“仁者爱人。
”仁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推己及人,无私无欲。
孟子曰:“仁者无不爱也,无不爱也者,爱物也。
”此言仁者之仁,爱及万物,无私无偏。
孝悌仁爱,相辅相成,乃人道之本。
孝悌者,仁之端也。
仁者,孝悌之极也。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此言仁者,以孝悌为本,推己及人,成全他人。
孝悌仁爱,治国之基。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孝悌仁爱。
君者,民之父母也;民者,君之赤子也。
君以仁爱治天下,民以孝悌治家国。
孟子曰:“君仁则臣忠,父慈则子孝。
”此言治国之道,以孝悌仁爱为本。
古之圣贤,皆以孝悌仁爱为立身之本。
孔子曰:“仁者,人也。
”此言仁者,为人之道,孝悌仁爱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此言人之所以为人,在乎孝悌仁爱。
孝悌仁爱,传世之宝。
古人有云:“孝子不遗父母,忠臣不遗君。
”此言孝悌仁爱,乃传世之宝,子孙世守,国家昌盛。
今之人,欲求仁义之道,必先从孝悌仁爱做起。
孝悌仁爱,非一日之功,需长年累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孝悌仁爱,乃人生之根本,国家之基石,人类之希望。
综上所述,孝悌仁爱,古之仁义,乃人道之本。
孝子、悌子、仁者,皆为人之道,治国之基。
愿世人皆以孝悌仁爱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创美好未来。
孝悌征文500
孝悌征文500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它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贯穿于社会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孝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关爱、教育和成长的支持。
在他们年迈体弱时,我们更应该倍加关心和照顾他们。
尽管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家人,但是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天下之大无比大于父母”的真谛。
二、孝悌之道贯穿于社会各个方面除了家庭中的孝悌之道外,在社会各个方面也需要发扬孝悌精神。
对师长、长辈和老人要尊重、关心和照顾;对同事要合作、帮助和支持;对弱势群体要关注、支持和帮助等等。
这些都是体现孝悌之道的具体表现。
三、孝悌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孝悌精神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人们的心灵却变得越来越贫瘠。
孝悌之道可以弥补这种心灵上的空虚和缺失。
它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更加尊重他人、更加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四、孝悌之道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传承孝悌之道是一种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传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到孝悌之道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只有通过传承,才能让这种美德得以延续并且发扬光大。
孝悌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时刻铭记这种美德,并且通过实践和传承来弘扬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教人礼仪的文言文翻译
夫礼仪者,国之瑰宝,民之瑰宝也。
礼者,敬人也;仪者,仪容也。
敬人者,人恒敬之;仪容者,人恒观之。
是以君子必慎其独,以敬其人;必修其容,以敬其仪。
盖礼仪之道,深矣远矣,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而能行之者也。
夫礼仪之道,首在修身。
修身之道,首在正心。
心不正,则言行失序;言行失序,则礼仪不立。
是以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不敢自欺。
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言行正,言行正则礼仪立。
修身之外,次在正仪。
仪者,容貌之谓也。
容貌者,人之所以示人也。
容貌整肃,则人敬;容貌懈怠,则人轻。
故君子必正其容貌,以敬其人。
容貌正,则仪容正;仪容正,则礼仪正。
礼仪之道,又在于尊长。
尊长之道,首在孝悌。
孝悌者,所以敬亲也。
亲者,人之本也。
敬亲之道,在于敬其言,敬其行。
敬其言,则亲者之言,人皆敬之;敬其行,则亲者之行,人皆敬之。
是以孝悌之道,礼之本也。
礼仪之道,又在于和众。
和众之道,首在诚信。
诚信者,所以和众也。
众者,人之群也。
和众之道,在于信其言,信其行。
信其言,则众者之言,人皆信之;信其行,则众者之行,人皆信之。
是以诚信之道,礼之和也。
夫礼仪之道,又在于慎交。
慎交之道,首在择友。
择友者,所以正己也。
己不正,则不能正人;己不正,则不能立身。
故君子必择其友,以正其身。
友正,则交正;交正,则礼仪正。
礼仪之道,又在于敬事。
敬事之道,首在敬业。
敬业者,所以敬人也。
人者,国之器也。
敬业之道,在于敬其业,敬其职。
敬其业,则业兴;敬其职,则职立。
是以敬业之道,礼之敬也。
礼仪之道,又在于谨言。
谨言之道,首在寡言。
寡言者,所以养德也。
德者,礼之根也。
寡言之道,在于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则人信之;行必果,则人敬之。
是以寡言之道,礼之谨也。
礼仪之道,又在于慎行。
慎行之道,首在谨独。
谨独者,所以养性也。
性者,礼之极也。
谨独之道,在于行必正,心必正。
行必正,则身正;心必正,则德正。
是以谨独之道,礼之慎也。
凡此礼仪之道,皆君子所当行也。
行之于身,则身正;行之于家,则家齐;行之于国,则国治。
形容愚孝的成语
形容愚孝的成语1.孝子无疆2.盲孝3.愚孝无悔4.愚孝无疆5.愚孝不孝6.愚孝迂腐7.盲目孝顺8.盲从孝子9.愚公移山10.孝养无方11.孝道心切12.孝道无边13.孝道无疆14.盲目孝子15.盲孝者16.盲目孝顺17.愚孝无私18.愚夫孝子19.孝悌忠信20.孝悌之道21.两肋插刀22.盲人瞎马23.因噎废食24.鞠躬尽瘁25.同舟共济26.石破天惊27.走投无路28.投笔从戎29.舍己为人30.金玉满堂31.引狼入室32.大义凛然33.不念旧恶34.鲁莽而出35.铁杵磨针36.精忠报国37.不分青红皂白38.情深意重39.挥金如土40.不知轻重41.孝子无疆42.不孝有三43.愚不可及44.孺子可教45.愚者有一得46.孝子无教47.愚者乐天48.愚者喜乐49.愚者不学50.愚者笃信51.不孝不义52.愚者无知53.愚者无父54.贪生不孝55.愚者昧父56.不懂事的孩子57.愚者不欺58.愚者本无知59.愚者不愚60.贤弟孝友61.孝义无疆62.愚公移山63.痴心妄想64.愚昧无知65.孺子牛马66.义愚财贿67.孝廉儒介68.孝顺撤退69.亲孝迎请70.孝悌理冤71.痴人宽宥72.孝忠传家73.愚不及智74.仁至义尽75.愚忠至今76.愚不可及77.未孝之尤78.仁孝道德79.愚胜于智80.愚成有德81.丹心异志82.不顾一切83.不计后果84.人亡政息85.性命交关86.执迷不悟87.坚持己见88.骨肉至亲89.鞠躬尽瘁90.前仆后继91.置身事外92.忘乎所以93.为人谋求94.废寝忘食95.孤芳自赏96.众口一辞97.前车之鉴98.委曲求全99.无怨无悔100.曲意奉迎101.拔剑四顾102.夜郎自大103.鹤立鸡群104.五谷丰登105.高枕无忧106.人山人海107.如狼似虎108.自诩不凡109.独树一帜110.寸草不生111.目无全牛112.技高一筹113.壮志未酬114.闭门思过115.一钱不值116.望梅止渴117.心怀叵测118.飞黄腾达119.无病呻吟120.纸上谈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悌之道(上):为人之根与为仁之本
1
孟懿子问孝,孔子用无违来回答他。
“无违”的含义是()。
A、不违礼
B、不违心
C、不违序
D、不违仁
正确答案:A
2
()是五伦的内容。
A、母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
B、父子、妯娌、夫妇、君臣、朋友
C、父子、姊妹、夫妇、君臣、朋友
D、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
正确答案:D
3
【多选题】孝悌的含义不包括()。
A、孝顺父母,恭敬兄长
B、孝顺祖辈,以礼祭祀
C、孝顺长辈,以礼待人
D、孝顺父母,侍奉君上
正确答案:BCD
4
情源乎礼。
()
正确答案:×
5
孟懿子与孟武伯都问孝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不相同的。
()正确答案:√。